1,
有多么讨好呢?
我自己非常不喜欢喝酒,一闻到酒味,就双腿发麻,但之前在吃毕业散伙饭的时候,一位朋友叫嚷着:
曾少啊,不喝这杯酒,怎么可以做朋友啊,正所谓「感情深,一口闷」。
我心里面虽然非常抗拒,但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怎么拒绝过别人的要求,即使有些要求,自己在执行的过程中,特别不爽,但为了让别人感到高兴,自己还是一一答应了下来。
「讨好型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敢得罪别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不断委屈自己的方式,借此希望获得被人的认同和接纳。
2,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会深受「讨好型人格」的困扰,而有些人,则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任何事情,只要自己不爽,是不可能去做的。
是什么,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早期心理学领域,流行过这样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大部分的问题,其实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也就是说,你现在人格中的缺陷,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
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如果你没有「有意识」地进行更正,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他们的父母,要么感情非常平淡;要么干脆就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在这样家庭长大的人,为了能够活下去,需要不断地练习察言观色的能力,而且,他们需要通过讨好父母中强势的一方,来使自己,少遭受点罪。
更可怕的是,父母并没有传授给他们,一段感情之所以能够持续,靠的不是强者向弱者屈服,而是两个人,都彼此珍惜着,对方拥有的价值。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即使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所在的家庭,「讨好型人格」也会时时刻刻追随着他。
而他,其实并没有意识到。
3,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不瞒大家说,我的家庭条件非常不好,自从我有记忆开始,我的父母两个人就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因为父亲是一个极度传统封建的人,虽然受过高中教育,但思想还是典型的大男人主义;而我的母亲,性格非常软弱,他们是通过包办婚姻,而走到一起的。
从结婚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开启了「相爱相杀」的模式,不对,应该只有相杀,而没有相爱。
我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的成长着。
小时候,我一看到父亲,心里冒出来的,除了敬畏之外,并没有任何亲密的情绪,我不敢反驳他的意见;而且,我还得时时刻刻担心,他们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争论不休。
但事实上,有些家庭可以称之为港湾,而有些家庭,则会成为捆绑一个人精神健康成长的枷锁。
我不敢拒绝朋友的劝酒这件事情,看似是由当下的自己决定的,但如果仔细地反省一下自己,现在很多的行为,其实都是由你的人格在起作用。
而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父母和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4,
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拥有自我意识。
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你意识到你自己的存在,你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自己,有着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优点,自己能够跳出来,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
所以,我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从来不抱任何「宿命论」,我从不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改变的前提,就是需要意识到,自己当下是存在着问题的。
也就是说,只有自己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在讨好别人,在讨好的过程中,自己非常不爽,而且,自己想要改变这个现状。
强者不会因为弱者的示弱,而转变他对于弱者的态度,一段正常关系的起点,永远是双方都认可彼此内在和外在的价值。
所以,改变讨好型人格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只有自己有了核心价值,在和任何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做到不卑不亢。
如果你非常喜欢写作,那就努力写,不断写,试着通过写作,来打响自己的知名度,来影响和联结和你有着相同爱好的人。
当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你就能发现,自己原来也是非常有价值,对别人相当有作用的。
当然,任何核心价值的建立,都是不断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
而只有当你能够直面这些负面情绪,并在这些情绪压力之下,依旧能够做出一定的成绩,那就证明,你已经完成了自我蜕变了。
最后,让自己变得更好,不仅仅是为了不讨好别人,更是为了在将来的某一刻,可以和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组建起健康的家庭,让「讨好型人格」这个性格特点,在你这一代终结。
道路漫漫,我们一起努力!
这是最近曾少写的干货:
微信,你又变了!
最近几点特别重要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