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后》是一部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罗伯特·杜瓦尔 / 唐纳德·普利森斯 / 唐佩德罗·科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500年后》观后感(一):没辙了
看看卢卡斯的片儿,你就觉得咱们的电影无望了
1971年的作品!!!
1978年的star wars第一部…………
极致的想象力和故事的结构能力加上最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这才是电影~
也就几十年间,计算机科技有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发展.回看类似于此部片子的一些描述未来的科幻作品,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单薄得可爱.通讯/电子以及制造工艺的改进让之前的影片道具犹如儿童玩具.很多年前,有人就预言,音乐的旋律已经给表现完了,可今天,一样有层出不穷的优美音乐,并且,流派是以前所从未想象过的.
《500年后》观后感(三):恩
逃到社会---那个城市----或者说那个布景-----的边缘的时候~~~~在看过了the Others(小岛惊魂), the Village(灵异村庄), Truman show(楚们的世界), Sixth sense(第六感), Matrix(黑客帝国), Dark city (移魂都市)后,你已经不难想象最后的结果~~~虽然这个时候他离真相还有10多个台阶要爬~~
《500年后》观后感(四):乔治卢卡斯初试牛刀科幻之作
乔治卢卡斯初试牛刀科幻之作。到现在依然不过时。
实验作品,内容阴郁,色调纯净。由其极权控制的内容所决定,形式为极简主义,大量的纯白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字幕的原因,部分情节看的似懂非懂,但并不影响导演情绪的传递。
影片历经多年依然不显过时,更影响了此后许多科幻作品,尤其是赛博朋克。科幻迷是不能错过的。
虽然是小成本制作,但在细节方面却极其考究,尤其在后半段,追车、猿人等,那个年代的作品里这种场面是不多见的。4星半
《500年后》观后感(五):电影的色调太亮了,显得压抑。
电影的色调太亮了,显得压抑。
在那个年代能拍出这样超前的电影,的确赞叹。这样的片子可以看做星战系列的试水作品。2012年年底,迪士尼收购卢卡斯影业的40.5亿美元全部到账。由于卢卡斯电影公司在被收购之前没有一分钱的欠债和死帐,因此这40.5亿美元将是乔治·卢卡斯的“净得款”。不过,卢卡斯并不指望这笔钱养老,而是希望用这笔钱完成他40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全力捐助美国的慈善事业,捐助的方向是教育产业。卢卡斯也算的上“娱乐圈”中的人物了,但像他如此“慈善到底的”并不多见。
问题在于没有有意识的统治者的存在,人们包括机器人都是在执行一套无意识的程序,这个程序不是为了哪个阶层的特殊利益,也不是人工智能诞生了主体意识从而统治人类,恰恰相反,是统治被去除了感性的目的剩下了工具理性,并且一切冲动都服从于这个工具理性,不管是性冲动还是宗教感情。所以整个社会就这样麻木的运转着,为了存在而存在,存在失去了意义,为了做而做,这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令我震撼的是他们冲出监狱融入人群的镜头,那时才觉得这些剃光头的白衣人流像是精神病群体,工具理性的统治原则就是严格区分正常与疯癫,基本上每个人都被当成精神病患者,都要按时吃药,主人公不是因为犯罪而被逮捕,而是因为各项生理指标表明他已经不正常。
最后在马太受难曲与落日余晖中,主人公逃离了这个社会,外面一无所有,他来到了实在界,当我们抱怨社会历史的无意义之时,总是认为在其之外的“自然”有某种真正的意义存在,而自然的真相却是荒芜的物理存在。所以,最后的结局并不是乐观的,不是说社会之外的生态界一片生机盎然,而是说世界本身就是在麻木的运行着。
《500年后》观后感(七):社会与自然的荒芜
问题在于没有有意识的统治者的存在,人们包括机器人都是在执行一套无意识的程序,这个程序不是为了哪个阶层的特殊利益,也不是人工智能诞生了主体意识从而统治人类,恰恰相反,是统治被去除了感性的目的剩下了工具理性,并且一切冲动都服从于这个工具理性,不管是性冲动还是宗教感情。所以整个社会就这样麻木的运转着,为了存在而存在,存在失去了意义,为了做而做,这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令我震撼的是他们冲出监狱融入人群的镜头,那时才觉得这些剃光头的白衣人流像是精神病群体,工具理性的统治原则就是严格区分正常与疯癫,基本上每个人都被当成精神病患者,都要按时吃药,主人公不是因为犯罪而被逮捕,而是因为各项生理指标表明他已经不正常。
最后在马太受难曲与落日余晖中,主人公逃离了这个社会,外面一无所有,他来到了实在界,当我们抱怨社会历史的无意义之时,总是认为在其之外的“自然”有某种真正的意义存在,而自然的真相却是荒芜的物理存在。所以,最后的结局并不是乐观的,不是说社会之外的生态界一片生机盎然,而是说世界本身就是在麻木的运行着。
《500年后》观后感(八):《THX-1138》--一个没有窗的世界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是四十年前拍的老电影,但那梦幻的情节让我相信这可能是在讲述未来。这是一个逃亡的故事,情景有一点古怪,再加上跳跃性的叙事方式,再加上以黑色和白色为主的色调,让我感觉整个故事似乎就是一个梦,是我作为观众做的一个梦。
这些情节让我有种似曾梦到的感觉:一个没有窗子的世界,被拘禁却不知怎地出来了,看到周围那么多人,都是陌生的,有一个同伴,然后就分开了,被追捕却能逃掉,在桥洞里看到很多猩猩,猩猩在叫,回音在桥洞中回响。。。这一切和我对童年环境的一部分印象很像。
人这一生,大概有两个主题,一个是逃离,一个是进化。在一个环境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适应和依赖这个环境的力量,另一种是逃离这个环境的力量。直到有一天我们的认识到环境中的荒谬,世界开始开始一点点坍塌,我们便开始逃离,直到离开,我们才能看清,看清才能进化。我们生活在各种假象之中,但也一定会遇到一个点化我们的人,这个人也许是个先知,也许是个奇怪的人,是他启动了进化。
再回到这个故事,一切是那么有序,有序的监督,有序的流水线,有序的法律逻辑,有序的信仰和忏悔。每个人都在这个不见天日的,被安排好的世界中,享受这种有序和可以预期的小小成就。但是,这一切有序可能只是程序,也可能只是我们做的一个混沌无秩序的梦境。。。。。。
昨晚与每个夜晚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非要说出个所以然,那就是我去了趟新天地的碟店,买了一部叫做THX 1138的片子回家看。
其实这个封面上的光头后脑勺已经被豆瓣推荐给我很多次了,单从设计上来说,这个绿色调子的光头,耳朵上被订了一个片子同名的标号(看完片子想想才意识到这个标号其实意味着男主的死亡和新生)就足够吸引人了,当我在DVD的碟架子上看到这个片子与其他的科幻经典放在一起的时候,便毫不犹豫买了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在买这个碟之前,我我并不知道它是乔治卢卡斯的处女座,也并不知道它是一部70年代的作品,我也不知道它曾经有多么的让人失望又被无数文艺装逼犯所推崇。
我只是把它当作其他碟片一样地推进了碟机,按了播放键,之后就是80多分钟的耐性强奸以及对惯性电影表达方式的颠覆。监视器内的侧面描写、冗长的叙述方式、不好好说人话的台词表达以及极为简陋的故事主线...总得来说,如果你大脑对此片的接收方式不对那就SB了,反正一句话: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是一部电影,这部科幻片也其实并不是一部科幻片。
这是一部以动态图像为表达方式的哲学小品,以科幻片的华丽外表,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性与社会的命题讨论,然而卢卡斯的想象力着实让所有人为之震撼了一把。
五百年后Thx 1138,一部和那个发条橙同样气质的电影。压抑混沌。性和暴力。
发条橙的小艾利克斯搞的很好的小暴力,和他用一个阴茎外带菊花的艺术品杀人的犀利手法,在这个电影里头没有呈现。然而如你所见,500年后的地底世界比小艾利克斯的世界要犀利太多。
这个世界风景变了,人也变了。风景是靠辐射量和生产量和效率和人的大光头来评定。人用美妙的光头来夸耀,互相夸耀自夸。
你美极了,机房南头的秃子徐哪能跟你比呢?
有的是为了绝对理性每天服用的叫做******的药物,这药物压制的是以性欲为根基的人性。
看吧,这是软暴力,比小艾利克斯的阴茎外带菊花和淫秽的面具还要恶心和暴力百万倍。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风景也是变了的,发条橙控诉美苏争霸和铁幕大封闭。然而五百年后这个电影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未来。
卢卡斯悲观地认为,他看不到未来。他看到的未来只有两种,一个是男人女人都是光头。
当人们开始放弃服用******的药物的时候,轻佻的电视节目就能勾起人的淫欲了。
因为没有*******的药物控制的时候,这些在非辐射下工作获取面包的人吃饱了就会去*****了。这是难以阻止的。断肠男人啊,他的名字是1138.。。
最后社会和地底世界世界没有给他个交代。这就是第二类假设了。夕阳西下,断肠悲催的光头男在天涯。跟上个的地底世界毫无生气精神实质相同,甚至更加残忍。
说他垃圾是因为没有解决问题,只是制造苦恼的烦躁。然而,这个电影还是给后来的星球大战艺术气质做了铺垫。要不然哪有那么牛逼的war star呢。
发条橙之后是这个电影,然后是V字别动队。
感觉用了很少的时间和很低的成本就文艺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