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人生边上——杨绛》是一部由杨绛 / 钱钟书执导,传记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坐在人生边上——杨绛》观后感(一):我在回去的路上学会修炼
看了《我们仨》同时喜欢上三个人。杨绛先生的文字从没有刻意的迂回,每一个简述都流露着她对这个家庭的深爱。我也跟着她的脚步慢慢想象着他们家应该有的幸福模样。作为读者,我从头到尾看着作者的文字,却难以体会她将这已淡的过往刻在纸张上的心情。从《我们仨》到《走在人生边上》,我从惧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到有勇气淡然的接纳上天给我的一切安排。在这期间,就如同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拉着一位老者的手慢慢听她讲着她是如何把一片“杂草丛生”打理成这“”繁花似锦”。
《坐在人生边上——杨绛》观后感(二):随记
杨绛:坐在人生的路上
《走到人生边上》
笔答的形式:坐在人生的边上
钱钟书
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借了记笔记再还。
是一个钥匙
钱钟书判断很快,书读的多,是好是坏,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坐在人生边上——杨绛》观后感(三):杨先生,谢谢你,一路走好!
杨绛先生走了,前两天就听到了消息,没有悲伤,不是冷漠,因为心里她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我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妻子,心中理想的伉俪,看过她的《洗澡》当时在心里起了大波澜,看《洗澡之后》心里很是失望,看《我们仨》他们互相间的感情再次深深的震撼了我,梦境与真实傻傻分不清楚,看《走在人生的边缘》不信奉,对命运一项没有概念,但却很是赞同她对命运的阐述和理解。
一直都喜欢听有智慧的长者说话,喜欢跟他们聊天,喜欢他们讲诉往事时的神采飞扬与自豪,感受他们的人生智慧。虽然现实中这样的机会不多,但看杨先生的书,却都像在她身边听她娓娓叙述着自己的故事,动听、入迷。
杨绛先生对我而言无所谓生死,她的精神、故事都早已深深的嵌入我的心里,是生命中的明灯之一,你走了,却一直都活在我的心里。
最近除了读杨绛先生的作品,还在读关于杨绛先生的作品,看了这部片子深有感触。道听途说来的关于杨绛先生的才情以及和钱钟书先生的爱情已经足够丰富,但听来的终究是听来的,只有自己真正静下心去阅读杨绛先生自己笔下的一切,才能有一点点的体会。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相识于清华大学,二人的学识和人生追求出奇地一致,多读书、做学问,对他们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事了。无论是在国外一起留学还是在国内共同经历黑暗的日子,两个人总能从读书、写作中找到乐趣。试问,世间有几对夫妻有着这般默契?钱钟书先生写《围城》,杨绛先生放下一切专门做了两年后勤工作者。杨绛先生写完的作品,第一个读者也总是钱钟书先生。两人志趣相投、志向一致、相互扶持。
女儿和先生相继去世后,杨绛先生写下了《我们仨》来述说对三人生活的想念,这个惹人注目的知识分子家庭却最不愿惹人注目,只想在自己的追求中默默走完一生。后来,杨绛先生代表我们仨在清华大学成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不以个人名义命名,鼓励贫穷人家的孩子好读书、读好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杨绛先生用她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全家人的信念和追求。这样的婚姻和家庭,遭遇了平凡生活的生老病死,却总能举重若轻地苦中作乐。杨绛先生的文字里,你永远看不到怨气。经历战火、经历批斗、经历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的生离死别,哪一项遭遇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充满难以名状的沉重,但杨绛先生却能把巨大的悲痛幻化成简单而平凡的回忆,失去了女儿,就写出一个女儿来陪伴自己,失去了丈夫就写出《我们仨》来宽慰自己。
最完美的婚姻、最完美的家庭,无非是这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也最终都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以及他们的女儿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他们一家相互扶持、相亲相爱的故事还会继续流传。
《坐在人生边上——杨绛》观后感(五):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自强不息,从我们自身做起努力学习,求知识,学本领。厚德载物,是一个道德的标志,我们努力求知识,学本领,为的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牢牢记在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