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青春无悔》是一部由黑泽明执导,原节子 / 藤田进 / 大河内传次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对青春无悔》观后感(一):老派的表达内心方法
这样的表达内心
幸枝在野毛来访告别之后
回到房间里
表达内心的方法
是我第一次见的
也应该算是比较老的表现内心的方法吧
现在的人看来
应该有点可笑之处
不过我觉得是值得学习的
《我对青春无悔》观后感(二):中国的《人生》里的巧珍,美国《飘》里的斯佳丽
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只给了这么点分,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荧屏女性形象,除此外中国的《人生》里的巧珍,美国《飘》里的斯佳丽,真正的是完全打动了我!看这部无悔的青春一定要想像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无悔的追求生命的价值。。
《我对青春无悔》观后感(三):从小人的角度来看,是黑泽明对知识分子在军国主义时期沉默不反抗的辩护
从小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这是在战争结束、日本投降失败后,在纳粹、军国主义在日本乃至国际都被视为罪恶后,日本人马后炮式的自我批判谴责。或者更甚至是黑泽明对知识分子在军国主义时期沉默不反抗的辩护。但当然,这是很小人的视角,这部片子无疑是很好而且很在日本算很先卫的反战思想片子。
《我对青春无悔》观后感(四):黑泽 明的电影很难看懂
虽然难懂, 但是有名. 代表日本.
反战也好,野毛从事的是什么事业也好,太复杂的政治和哲学问题,不去管它. 单从片子的人物和画面看,是很有冲击力的.
是什么信仰使得野毛'同志"那么执着?!
又是什么信仰使得幸枝从一个京都大学教授的女儿,变成了那样坚强的女人......
《我对青春无悔》观后感(五):观影日记
丝川与原节子家吃饭时好尴尬,只有妈妈极力撮合两人。野毛谈到无法再见到父母时,有些是导演自己的心声吧。孩子们能懂得什么,只有愚昧的成人才极尽讽刺嘲笑,这些人就像是现在还不敢承认战争事实的日本,没有承担责任的胆量。当然导演也许没有映射的意思,但后20分钟确实是导演所想拍的,也是本片精华所在。同样在警示年轻人要辨别善恶,坚持信念。而且感觉女性更坚强,是国家给的报应。原节子在面对丝川要祭拜野毛时,拧了拧衣角的雨水,仿佛在说,你对野毛的感情就像是穿着蓑衣在雨中淋在衣服上的雨水,少的可怜;或是表现了原节子已经没有泪水了,坚强了很多,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姿三四郎续集也是坐上驶向远方的交通工具,算是希望与幸福的远方。
《我对青春无悔》观后感(六):用一生的理想主义改变世界
一部前三船时代的杰作。大量的近景,几处推镜头,以及剪辑时自信、干净的跳跃,拍这部电影的黑泽明简直不是四十年代的日本导演。
坚信理想还是堕落求存,两条道路的斗争,这种处理方式在此后的《静夜的决斗》《野良犬》中得到延续。整个生涯在黑泽明电影中饰演忠厚长者、精干领袖、猥琐老儿的志村乔难得地演了一个坏人,虽然只是个小配角。年轻青涩的原节子已然闪烁出圣洁的光辉,只是黑泽明其后很少再花大笔墨书写这样的女性,让人记住的都是莎剧里的阴狠女人。
乌合之众的狂躁,大国虚妄下的废墟,野心家邪恶的战车,正直的生命被辗过的尸体,黑泽明能与这肮脏历史对抗的,惟有其毕生不变的对底层的关怀,和金子般的理想主义。自由背后的牺牲和责任。回顾也感无悔的生活。
《我对青春无悔》观后感(七):一部批判军国主义的影片
黑泽明1946年的作品。二战刚刚结束,即有这样的影片产生,颇耐人寻味。
对野毛的“间谍”判决,不仅反映了军国主义者的意志,也是日本普通民众的共同意志。所以,追究或反思军国主义的责任,就不能简单地区分当局和人民,没有人民的狂热,当局者少数人不可能形成巨大的势力,无宁说时势造英雄,也造奸雄,少数军国主义当局者不过是广大民众的代表,多数人是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常有论者认为,日本人民在二战中也是受害者,日本人自己也常摆出一付受害者的面孔,每年纪念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大打悲情牌,好像他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殊不知,日本,包括其全体,首先是加害者,其次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也害了自己。
德国近年的几部反思纳粹的电影,如《浪潮》、《纳粹军校》、《帝国的毁灭》,以及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等,都触及到了人性的深层。相比之下,黑泽明的这部电影还比较表面化,只是提出了问题,至于深层的原因留给观众去思考。
《我对青春无悔》观后感(八):“自由的背后要承担牺牲和责任”
“我们接受了以看重自我为恶行,以抛弃自我为良知的教育,习惯于接受这种教育,甚至毫不怀疑。
我想,没有自我完善,那就永远也不会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我战后的第一部作品《我对青春无悔》,就是以这样的自我为主题”
——出自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第五章“只有一个日本”
本是闺中锦衣玉食的大小姐 本是每日只用弹琴游玩的天真少女 因为时代不得不成长为巨人 成为别人所依靠的支柱
我同意她与“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有相似之处 但我讨厌斯嘉丽的跋扈与妖媚 她的身上散发着欲望的气息
生活一次次地践踏你最卑微的自尊与希望 你本可变得麻木不仁 与世俗同流合污 但你选择用你的赤子之心反抗压在身上的巨石 用自己的脊梁撑出自己的一片天 你不要安逸 不要享乐 而要追寻自己心中的真理 问心无愧
引用史铁生自传里好运设计一章里的一段话:“会不会因为圆满而阻塞了渴望,而限制了想像,丧失了激情,从而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是遵从了一套经济规律、一种生理程序、一个物理时间,心路却已荒芜,然后是腻烦,然后靠流言蜚语排遣这腻烦,继而是麻木,继而用插科打诨加剧这麻木——会不会?会不会是这样?”
我想你的答案一定是:不会。
片中有一个细节 就是幸枝即便是最终和他在一起的时候 也会偶而突然一下子哭出来 那样的感觉我真的感同身受 是因为直觉一直在说这样的时光不会长久 所以越是快乐 就越伤心 因为留不住 因为还不懂人生没有永恒的相聚 只有永恒的离别 手中的幸福就如沙子 握得越紧 流走的越快 然后便有了望眼欲穿的煎熬 痛彻心扉的不眠 挥之不去的记忆 以致于第一次知道一个人可以有这么多眼泪 可以哭到窒息 直到终于有一天可以笑着说起这段过往 于是女孩就长大了 这是我 也是片中的原节子
我爱她果敢 坚毅 倔强 独立 对生活充满热情 为人却云淡风轻 我一定会做这样的人
《我对青春无悔》观后感(九):好的编剧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
(我刚读了这个剧本,晚上回家看看电影,认识一下最年轻的黑泽明。)
大师肩负着的文化传播的使命,这一点真是让国内大部分导演脸红。
现在国内人生活没有大劫大难,都是各家过各家的小日子,再难发生这么感人的故事了。虚构也难,因为自己没什么经历。
剧本里反复提到三句话:
野猫说,“我们的所作所为,等十年之后才真相大白,那时日本人民对我们将深表感谢。”
父亲说,“看似十分美好的自由,是要付出惨痛的牺牲和承担责任。”
还有那句,“回顾既往,而无愧于生活。”
这是女主角的精神支柱,是故事的推动力。剧本没有这个前提,可能你也能坚持着写下去,但不方便你准确的闭环。故事一开始的场景,主要人物走包含在一起,轻轻松就把所有人的性格定位好。夜猫一如既往的追求真理,系川见风使舵,老教授清高,他们从始至终没变化。只有女主角幸枝发生了蜕变,由一个单纯任性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不断追求个人价值。
其实看剧本,我没太体会到野毛的不懈奋斗。黑泽明在电影里应该有更好的表现。
重点来看看女主角是怎么一部部发生了变化:.
单纯任性——在俩男生之间犹豫不决——痛苦抉择——野毛被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幸枝憎恨野毛——尝试接受系川——野毛出狱——不肯原谅——得知真相,内心惭愧①——野毛去中国,继续斗争——幸枝去东京——艰难度日——遇到系川——想见又不敢见野毛——抹去隔阂——在一起——野毛被抓——幸枝被抓②——被父亲保释——去到野毛父母家——备受屈辱,直至支撑生活③——拒绝系川上坟——战争结束——平反——选择继续奉献农村
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
① 幸枝明确了自己的选择,她爱的还是这个为了信念奋斗的男人。随着野毛离开而去东京,她迫切的像要知道奋斗的滋味,她觉得这样能让自己离野毛走的更近。
②这次依然是在野毛离开后,又落下她一个人面对生活。这次她真正理解自己男人所承受的一切,于是更爱他,也坚持维护他。
③三次重要的成长,这次最难熬。
幸枝是真,是善,最美。
《我对青春无悔》观后感(十):黑泽明电影影评——《我对青春无悔》
一边唱着日本的民谣,一边郊游在荒野的小溪边,旁边还有一直着暗恋不敢表白的女同学,突然想到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复古,喜欢那种“老”东西,我想那就是喜欢以前那种简简单单的纯粹,以前的演员演戏夸张,是一种戏剧手法,现在的人演戏,容易浮夸做作。
日本岛国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人环保意识很强烈,泥土气息、空气清新、美丽的天空、舒畅的微风、学习氛围自由,都是学生对日本的赞美,前面的铺垫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悲凉,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们看。 没有经历过这种特殊的历史年代,所以很少看这种宣传政治观点的片子,但是黑泽明这部片子,表面上看是女主角爱上了野毛,为了追随自己的爱人,即使没有婚礼、不能回家看父母、甚至没有未来,被侮辱,也要坚持和野毛在一起。但是片子只用了很少的篇幅描写野毛,这是一部专门刻画女性形象的片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时日本校园里发生了反法西斯,追求言论自由的游行和活动。以野毛为首的反当权者禁止言论自由的命令,遭到了严酷镇压,女主角爱上了野毛,也深信野毛正在从事的反对外侵略,要求言论自由的事业,终将能够实现。野毛被捉之后,女主面对反革命分子的羞辱,用沉默和死亡回应。野毛死后,女主奋不顾身去到野毛老家,和野毛的双亲住在一起,由一个细皮嫩肉的千金大小姐,变成皮肤黑黝,扎实能干的乡下妇女,眼神里透着坚毅的目光,始终相信十年之后,能证明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没有错。细川曾经想拜祭野毛的墓,但是被女主狠狠拒绝:“普通人可能会跟你说声谢谢,但是我不会,也不需要你的拜祭,我不会开心,相信野毛也是。”是的,谁会相信一个送自己丈夫进监狱的检察官的话呢?就算是发小也不可以。
女主对自己存在的意义,苦苦地寻求,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和信仰,但是却面临丈夫的逝去和信仰的危机。“想要追求自由,就得承担背后的付出与责任。”父亲给女主的话,成为她抵抗各种外来异样眼光和讥笑声的力量来源。片中多次出现女主在挑战和反抗社会的各种不理解、不公平,即使摔倒了,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终于十年后,日本法西斯战败,日本校园又恢复了言论自由权,女主也成长为一位坚韧不拔、受人尊敬的乡村文化改造者,这才是她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