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鳄鱼邓迪》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5-28 02:0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鳄鱼邓迪》经典影评10篇

  《鳄鱼邓迪》是一部由Peter Faiman执导,保罗·霍根 / 琳达·科斯罗斯基 / 约翰·梅永主演的一部冒险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鳄鱼邓迪》影评(一):纯真笑容

  什么时候我们习惯了周星驰的夸张与后现代?久违的纯真笑容,在文字等符号构筑的后现代。

  我们还有什么?还能得到什么?潘多拉的盒子早已开启,farewell,我们的纯真。

  《鳄鱼邓迪》影评(二):穿着红衣的奔跑最动人

  最后穿着红衣的奔跑最动人。

  当然地铁里的传话也有意思极了。

  让我想到日剧到了这当口总会发生些啥,美国人果然淳朴很多。

  在旅馆里也无法抛弃的原始的生活。

  果然可爱极了。

  《鳄鱼邓迪》影评(三):不知道,不在乎

  在鳄鱼河边,那位老人在回答了邓迪关于“今天星期几”的问题之后,望着他的背影说: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在乎,这个走运的家伙!

  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在乎,这不是愚昧,只是最原始的洒脱。

  不知道年龄,所以不计较岁月;

  不知道时间,所以从容不迫。

  不知道所以不去在乎,不在乎所以知不知道都无所谓。

  这样的人生,简单,单纯,明朗。

  所以才有了邓迪那样的笑。

  《鳄鱼邓迪》影评(四):剧本就好像我写的文章一样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是我部落格日记的特点

  本片就是这样

  电影剧情好像完全都是分崩离析的

  一个一个小笑话串联起来

  却看不到一些明确的主旨

  如果非要有一个主题的话

  那就是搞笑

  反正在我看来,那些搞笑的东西也没有发挥到极致

  女主角凭什么就这么简单地喜欢这个男人而放弃了另一个?

  那两个站街的女人怎么样了?

  那个偶遇的部落男人部落聚会和影片有任何关系吗?

  记者不顾采访对象,自己在危险的鳄鱼岛脱衣服洗澡?!

  挺荒谬的,总之.

  《鳄鱼邓迪》影评(五):地域文化的冲突

  一部故事结构相当直白简单的故事片,一部典型的80年代的喜剧类型片,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清楚直接的交待了土著文明和现代化都市人群的生活文化差异。

  影片的名字直接了当的说明了故事的意思,一个生长在澳大利亚的男主人公在与来自的纽约的女记者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遭遇,在结尾处达到高潮。在今天看来这部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应该说没有任何新奇的地方,无论从剧情上,镜头语言上,故事结构上,内涵及深度上都没有太多值得去说的地方。

  影片的主题很明显,开头直接说明女主去澳大利亚的原由(确实直接的不能再直接),之后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诉了主人公邓迪和苏在澳大利亚的生活,一个性格幽默,强悍勇猛的澳大利亚土著白人形象。后一部分,就是邓迪来到大都市纽约后和现代化城市的生活节奏格格不入的体现,在影片结局达到高潮。

  邓迪虽然是澳大利亚土著,但有着当地居民活泼热情,简单豪放的性格,在社会并不复杂的澳大利亚,邓迪和当地居民的相处更加质朴自然。

  而在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虽然物质发达,但偷窃,抢劫,吸毒等到处都是,和古老的澳洲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结局澳洲土著白人邓迪和纽约女记者苏的圆满结局说明了真爱是不分种族,不分文化的。

  《鳄鱼邓迪》影评(六):鳄鱼邓迪——澳洲土著在纽约

  本片大概讲述了身居澳洲荒野的“大自然的好朋友”鳄鱼邓迪先生,在接受了来自纽约的记者苏小姐的采访后,与她一同去了纽约,做出一系列不符合纽约形象的“怪异举动”,最终在要离开时赢得美人芳心的故事。

  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在碰撞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奇妙的火花。鳄鱼邓迪先生拥有澳洲土著居民的粗犷豪放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苏小姐却是典型的“city girl”,在丛林里不知所措,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一举一动都有着上流社会的优雅。这两个人完全处于不同的世界,却在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达到了culture tolerance 的最高境界。

  邓迪先生勇敢聪明幽默豪爽,对女士彬彬有礼,典型的澳洲绅士,与纽约城的绅士完全不是一个类型。苏的未婚夫理查德与邓迪先生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有些做作,不够“爷们儿”。与邓迪先生在意大利餐厅共进晚餐时,理查德一脸蔑视的表情,鄙视邓迪先生不认得意大利文。而邓迪先生虽然没进过城,但他对每个纽约人都非常友好,把他澳大利亚式的热情好客传播到纽约人的身上。

  最后苏的奔跑和在地铁站里的传话是最为经典动人的一幕了,象征着两种文化的完全融合,也体现了电影的主旨。

  《鳄鱼邓迪》影评(七):一个独特的男人

  在电视里看了《鳄鱼邓迪》。这是是澳大利亚于1986年拍的一部电影。说的是一位鳄鱼捕杀手如何协助一位美国女记者在澳洲丛林里脱险并且来到了洛杉矶后的惊险故事。央视难得播放这样好看的电影,我连着两个晚上看了1、2。

  刚到洛杉矶时,邓迪这样具有浓郁的澳洲特色的人也成为一些上流社会人们的笑柄。因为邓迪所受教育不多,绝对自尊自重,与现实显得格格不入,随着故事的发展,他成为了一个不是能随便被人嘲弄的傻瓜,他在粗犷的外表下有着高贵的灵魂,有着良好的人生哲学,有着我们都羡慕的性格。他的词典中没有压力或担忧,而且在很多人眼中竟然是英雄一般的人物,而且还赢得了女主角的芳心。

  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我看到,自从诞生之日起,邓迪便戴着鳄鱼牙项链、扎着蛇皮皮带、拎着死鳄鱼走遍了东西南北半球的每一个角落,迷倒了全世界观众。无论是在澳洲、美洲,还是欧洲,他都在影院里叱刹了最多个回合,多过了外星人ET和星球大战的勇士,荣居票房榜首。在86年秋,几千名美国人飞到澳洲来追寻他那带血的足迹。在87年三月,一名美国女模特在鳄鱼出没的水域里潜水,由于没有邓迪的陪伴,从此一去无回。许多没能来澳的美国人则是前往邓迪在影片中下榻的大酒店,去看看他是否还在那,或是要订他当时住的房间。另外,由于邓迪不仅能成功地降服鳄鱼,还能同样成功地降服美女,所以,在洛杉矶曾有性专家给男患者开处方,要他们去影院里学学邓迪是怎样对待女士的。总之,这个邓迪形象一经问世,便是万众瞩目,站在了荣誉的最顶峰。澳洲人自然就更是引以为荣。

  上面的这些现象,是自然而然的。邓迪有着特殊的魅力,而且,随着这日新月异的世界的变化步伐加快,更难能可贵。这样一个男人形象,让世人知道澳洲有个发达的、现代化的澳大利亚,这里并不都是原始丛林。

  《鳄鱼邓迪》影评(八):你的微笑如正午灿烂的阳光

  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就和同学谈论这片子了,电视台播过好几遍,班上不少同学都很喜欢看,这是我记忆中一部欢快 浪漫 健康的影片。邓迪先生一直就是印象中的传奇英雄,个人很欣赏他时而温和、时而犀利的目光,风趣豁达的性格,与阳光般灿烂的笑容。看他带女主角冒险的时候我就时常在想 如果可以在一个自由、纯天然的环境中想什么就做什么 无拘无束 返璞归真 不用压抑自己的本性 那该有多好。

  鳄鱼先生本领高强 在茂密的丛林会带你领略湖光山色 领悟人生真谛 保护你不受伤害 能获得最大的安全感 也拥有正义感 会教训偷猎者维护丛林秩序。

  到了纽约 热情质朴的邓迪先生有些不适应,虽繁华但很多现实和虚伪的面孔 如果人们能卸去伪装真诚相待会轻松不少。

  邓迪先生是纽约的新客人,可他有自己的处事方法 有时也教会了我们很多,有的做法简直让城市人自叹不如,是很好的榜样。

  看见美好的事物会用心欣赏 如纽约建筑群的风光 见到友好的人会热情相待 毫不掩饰自己的直率打招呼。

  见到坏人,会运用本领挺身而出 给予完美而坚决的打击 如遇上抢劫的混混、挑衅的坏蛋..

  遇上危机,身边的朋友,会第一时间出手相助(呵呵 那个扔回旋镖的司机 本人到现在都没搞清楚他到底是不是那个什么部落的。)

  还有印象中的其他城市角色,甭管是社交名流还是显贵 邓迪先生照样和他们说笑话,开开玩笑,或许受了他影响,这些人也挺豪爽,基本上说完就忘,挺大度的,毕竟 生活中没必要太多事去较真的。

  还有最后的结局 非常经典 很多年了,一直在记忆中挥之不去 记得地铁中的人们纷纷托着邓迪先生让他和女主角相聚、欢呼 鼓掌的场面,每次看都会很感动。

  得知女主角要结婚 伤心的邓迪先生马上要离开纽约 一身红衣的女主角狂奔至地铁站 女主角是如此拼命的奔跑 恨不得化成风、化成光线到他身边 爱他 不能让他离开。

  越过人潮 得到人们的帮助 直到最后相拥在一起 成就一段佳话。

  看完的时候就明白这片子为何受欢迎了。邓迪先生和女主角相爱是前提,如果邓迪没有地铁中善良人们的帮助也很难最后和女主角在一起。其中配合传话的人有黑人舞者,也有戴头盔的工人,还有地铁中其他热情善良的人们都伸出自己的双手 他们都尽其所能的帮助了这对恋人。

  结局的寓意深刻 不仅希望人们追求真爱 还说明天下所有的人不分种族、职业和信仰都应该真诚相待,世界上的人彼此都是朋友。希望邓迪先生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勇敢的微笑,打击邪恶,保持人性的质朴,照亮大家的心灵。

  《鳄鱼邓迪》影评(九):《鳄鱼邓迪(Crocodile Dundee)》:屌丝进城记:力压高富帅,迎娶白富美(All Time Box TOP 112)

  鳄鱼邓迪 Crocodile Dundee (1986)

  鳄鱼邓迪 Crocodile Dundee (1986)

  本片是北美历史票房榜的第112部。

  电影讲述一个美国纽约美女与一个澳大利亚白人土著的爱情故事。女主角是记者,听说男主角被鳄鱼咬伤还顽强活下来,就来到澳大利亚采访他。男女主角见面后一同去出事地点,两人在途中渐渐了解。因此,他们渐渐产生感情。同时,途中两人也多次遇险,如女主角被狩猎者吓到、差一点被鳄鱼杀死。采访结束后,女主角邀请男主角去纽约,从未去过大城市的男主角欣然同意。来到大城市,男主角住进酒店,并且用在小镇生活的方式与人交往,使得众人都感觉很奇怪。女主角的男朋友对男主角并不喜欢,使得在他们两人在三人一起吃饭时发生不愉快。之后,男主角用自己豪爽的方式在纽约酒吧闲逛,惹得一个妓女的老板很不高兴。第二天,妓女老板就带着人在深夜要袭击他。不过,在女主角司机的帮助下,男主角安然脱险。随后,男主角去参加女主角父亲举行的晚宴,见到女主角答应了男友的求婚,这让他很不开心。于是,男主角离开酒店,打算环游美国。最后,女主角抛弃男友,来到地铁站向男主角表白了自己对他的爱,使得男主角改变了主意。

  这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对我这样看片无数、已经对俗套故事无感的人没有任何吸引力,所以本片的观影过程我感觉很无趣。看着看着,我就睡着了……。因此,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它只是一部满足普通观众基本需要的浪漫喜剧爱情电影,没有任何亮点。

  电影是很模式化的爱情故事,唯一独特之处是塑造了一个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英雄人物形象,编导依靠他与当代社会的冲突来推进剧情。或许这样的设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很吸引人,但放在现在来看已经落伍了——通过反差来制造看点是现在诸多影视的惯用手段了,一点也不新鲜了。当然,这也让我能了解到本片票房如此高的原因了:观众们都是好奇而来的。

  电影拍摄上普普通通,除了澳大利亚的一些野外风景外没有任何新颖之处。影片的叙事方式也是按部就班的讲述着俗套的爱情故事,平庸的很。总之,本片与好莱坞电影没有任何区别,虽然这是澳大利亚拍得。

  其实本片故事用我的标题的名字就概括了,它就是一个屌丝进入繁华都市,秒杀高富帅,轻松泡上白富美的俗套爱情片。这样的故事,好看吗?我一点都不觉得。

  额外说一句,本片的字幕时间轴很不准,让我只能看国配。可是国配的声音真不怎么样,与原因差太多了。

  演员方面中规中矩。男主角Paul Hogan长得还算帅,只是太老了,拍摄本片时都将近五十岁了。女主角Linda Kozlowski很漂亮,是欧美人种中的典型金发美女。虽然堪称美人,身材也不错,但是这样的欧美女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她不会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不过当我查到资料时发现,这个女人竟然嫁给了Paul Hogan。今年才离婚!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由澳大利亚拍摄的俗套爱情电影,讲述着白富美爱上男屌丝的故事,现在来看很普通。即使男屌丝真的很屌,那也不好看。

  Linda Kozlowski

  Linda Kozlowski

  Linda Kozlowski

  序列:1194

  鳄鱼邓迪.1.Crocodile.Dundee.1986.HDTV.2Audio.MiniSD-TLF

  2013-12-19

  《鳄鱼邓迪》影评(十):导演说

  《鳄鱼邓迪》是澳大利亚电影史上少有的几部能引起世界性轰动的佳片之一。它的拍摄成本只有600万美元,但它仅在美国就赚取了7000万,成为当年的第二卖座片。在其他各国,影片也大受欢迎,得到观众和影评界的一致好评。

  本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它那妙趣横生的喜剧情节,更主要的还在于它那富有哲理意味的主题。进入80年代后,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文明”与“野蛮”也赋予了与以往大异其趣的新内涵。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在人们眼中已不再是一片光明,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的瑕疵,更多地承受了它所导致的恶果。工业文明意味着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文明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被贪欲所毒化,侠义温情早已荡然无存,人际间只有冷冰冰的利害关系,只有欺诈与利用。在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的同时,人们更怀念那早已逝去的前工业文明的质朴、自然。人们在感情上潜意识地渴望着一种对自然的回归,不仅是对自然的环境,而且也是对自然的人性。《鳄鱼邓迪》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它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潜在的心理渴求,影片一推出便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因而它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大受欢迎也就不难理喻了。

  澳大利亚电影创作者选取这样一个题材拍片并非偶然,它正可显扬其国情优势。澳大利亚既是一个工业发达国家,又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不仅大量生机盎然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等自然生态得以维系,而且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尊重;在广袤的农牧地区,欧洲白人先民的那些前工业文明的淳朴民风也得以存续。就此而言,澳大利亚和同是以欧洲移民为主要民族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美国,高度的工业化文明不仅毁灭了印第安文化,而且也吞噬了西部牛仔等令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早期拓荒者文化。从这层意义来说,本片具有浓郁的澳大利亚国情特色。而这一特色也为编导阐扬本片主题——文明与野蛮的错位与再定位——提供了最适宜的背景。

  从剧情上说本片是个现代神话故事,它以夸张的对比手法描述一个文明人进入热带丛林所遇到的种种险情和一个丛林里的“野蛮人”进入文明大都市时同样遇到的种种麻烦。在这里,编导运用对比和夸张来揭示并深化主题。影片中“野蛮人”锁定为澳大利亚人,而“文明”则给了美国。编导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最具有工业文明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编导在拍片伊始就决定打“国际牌”,为影片的全球发行作准备。

  本片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其中最重要最能体现编导创作意图的是邓迪。邓迪出生于澳大利亚边远的北部亚热带地区,在当地土著人的抚养下长大,成为打猎的行家和钓鱼能手。他生活在丛林里,与袋鼠为伍,与鳄鱼毗邻。他和土著人有兄弟般的亲密关系。他是丛林的主人,丛林又把他哺育成一个坚强、机灵、开朗、讲信义的斗士。邓迪是自然之子,同时又是白人移民文化的承载者,早期移民的淳朴民风在他身上有鲜明的体现:吃苦耐劳、勇敢刚毅、乐天达观、豪爽侠义。他是自然与传统的象征(因此带有“野蛮”的色彩),但同时作为20世纪的白人,他又有与现代文明相通的一面(尽管仍不脱“乡巴佬”习气),可以说他是个典型的澳大利亚人。他在丛林里如鱼得水,与大自然、与土著显得极为和谐;然而当他迈入现代大都市时却感到处处受制、事事掣肘,不断出洋相。一副乡下人打扮,被人当做野蛮人观看、取笑。但他毫不介意,兴趣盎然地既满足别人的好奇,同时自己也四处猎奇。他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浑身不自在,兴味索然;然而到了小酒店他则感到十分欢畅,与那里的人大声说笑。作为一个“野蛮人”,他和文明社会的反差是相当大的,编导由此制造了不少噱头,引得观众开怀大笑。但编导也不时揭露文明社会的野蛮面,面对这种种野蛮现象,邓迪这个“野蛮人”又成了文明的捍卫者,如他和妓女们聊天,关切地询问她们的生活。当拉皮条的过来干预时,邓迪毫不妥协地把他一拳击倒在地。当他和休走在路上,一伙歹徒挥舞着弹簧刀企图夺他钱包时,邓迪不露声色,猛地抽出自己那把宰野狗的刀,逼近歹徒,把歹徒吓得魂飞魄散,狼狈奔逃。

  休的男友梅森是邓迪的对立面,他是个“城里人”,是力图涉足上层社会的“文明人”。他觊觎财富,于是便极尽谄媚之能事,企妄骗取休的爱情和休父的信任,夺取报社产业,这实际上是一种用文明外表包装的野蛮行径。编导有意安排了几场对手戏来对比两人的差异。如在休和邓迪到达纽约的当天晚上,梅森为了讨好休,请她去意大利餐馆晚餐,善良的休一定要带着邓迪同去。梅森故意让从未进过意大利餐馆的邓迪自己点菜,并且不时地嘲笑他对文明社会的无知,建议他“干脆要一客烤袋鼠肉”。邓迪不露声色,趁休不注意时挥手一拳打晕了梅森,却谎称梅森喝醉了。对于休的埋怨,邓迪也仅仅付之一笑。他用自己质朴的方式来对付“城里人”的奸滑。在这里,文明与野蛮又一次错了位。

  报社女记者休是编导着力刻画的又一主要人物。她是80年代的新文明人,编导正是通过她的视角来对文明和野蛮进行反思的。休在大城市长大,习惯了都市喧闹繁忙的生活。当她乍一来到偏远的澳大利亚,看到那朴实无华的乡间小镇,接触到当地开朗、热情的乡民,立即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及至她随邓迪来到热带丛林,更为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充满勃勃生机的动物世界所迷醉。那里没有污染,没有核武器的威胁,没有尔虞我诈的商场争斗,没有吸毒和犯罪,没有现代文明导致的种种文明病。那里的人际关系也是那样的淳朴、温煦,即便土著人也不是吃人生番的野蛮形象。他们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他们待人友善直爽,反倒看不惯“城里人的虚伪”。这些都给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她对文明和野蛮有了全新的感受。同是都市人,休和梅森却因对文明和野蛮的看法迥异而最终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编导在这里又用了一层对比。如果说最初休和梅森还有恋爱基础的话(同是文明人,一个风流倜傥,一个家境殷实),那么当休对文明和野蛮有了新认识后,她所面对的两个男人在她心目中的位置便完全颠倒了过来——看起来粗野的邓迪心灵上更文明,而外表文明的梅森内心里却很龌龊。

  休对邓迪的感情也随着她对文明与野蛮的看法转化而发生变化。最初她对邓迪的兴趣主要还在于猎奇。随着交往的加深,她对邓迪性格的各个侧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待人真诚豪爽而不贪恋钱财;他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敢于拔刀相助;他幽默开朗,遇到尴尬事,总能毫不尴尬地应付过去。这一切使他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休。休从感情上渐渐认同了邓迪而不自知,直到宴会上见不到他才若有所失。当得知他即将返回澳大利亚时,休真正明白了她不能没有他,于是最终又演出了一场地铁追人、人流传情的喜剧。休在整部影片中的视角,实际上正是编导寄望于观众的视角。休对邓迪的认同,反映了观众对邓迪的认同,通过这种认同,编导巧妙地向观众传输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文明与野蛮的错位及再定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鳄鱼邓迪》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