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九八四》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3-23 03:3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九八四》经典影评10篇

  《一九八四》是一部由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剧情 / 黑色电影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影评(一):像卡夫卡的城堡 加贝克特的样子

  2012-03-05 标签: 正在看 还差点 英国 乔治·奥威尔 所著 这电影版 主演 加之内容 像卡夫卡的城堡 加贝克特的样子 现在有些人愿意把他们不熟悉的一个时代和地区描写成恶劣和不自由 而不考虑它为什么存在 如何创造改变途径 而是愤愤一说 如此而已

  《一九八四》影评(二):我是乔治奥威尔,我就是个穿越党。

  (电幕里嗡嗡的声音~~)

  大家好,我是乔治奥威尔。

  当你还在怀疑是去看建军霸业还是一九八四的时候,

  我已经荣升核心党了。

  我已经可以在做操时把手指伸到脚尖了。

  所以……嗯……你懂的……

  哦,对不起,我习惯说新话了,所以我说的老话听起来像豆瓣语。

  事实上,我可以从空气传送桶里直接到达你所在的时间,恩恩。

  继而也就成为了你们口中的,穿越党。

  我从48年穿越到了84年,可以穿越到大卫版的电影上映(虽然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可能也是一个爱较劲的无产者吧)。

  你知道吗,你之所以在床上睡大觉是因为大兵在前线卖命。

  所以还是去看建军霸业吧。

  我是忠爱老大哥的英社核心党成员乔治奥威尔。

  我知道你也爱他。

  TW:听说你们的老酸奶里全都是皮鞋,欢迎来喝松子酒。

  《一九八四》影评(三):你我的1984

  《1984》影射苏联,也影射纳粹。

  这是毅种极端强调集体的制度,最有利于集体的领导者。最不利于权力金字塔底端的广大屁民。

  第一要听话,以服从为天职。

  然后要以苦为乐,以服从为快乐之本。

  接着你要忘我,你的人生意义就是服从。

  每种专制制度,只要领导的脑袋没有锈逗,效率都是比较高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作为最底层的屁民,是相当没有权利的。

  国产公司都爱干这种事。。。。500强来华后,有的也很想符合中国国情干这种事。。。。

  但在这种习惯久了之后,每天听服从即快乐,久而久之,你很容易就觉得这是真理。一直都是这样子的嘛。

  黄冈中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凡人道的,你必须几点起,不然如何如何。当然,也有很多学生甘于吃苦。

  如果你有小孩,而且只能上国产中学,你考上了黄冈,你让不让去。

  当然还是想吧。

  起码黄冈的这种吃苦,是能考高分的,是能获得社会认可的,是能发财的。。。。。

  我们中国人一向把集体和个人分得很清楚。

  集体是一群人贡献时间精力财富去做一些大事,。

  但是更多时候,作为广大人民,贡献的很多,收获的很少。

  比如秦始皇和长城劳工。

  长城劳工,他们要服役,他们以履行义务来获得国家的保护,这种保护是垄断性的,你要是一个村子搬到某个偏远地方,官府大兵剿灭了你怎么办。

  而且这种保护极其有水分,比如你被敲诈勒索,或者说被官府敲诈勒索。。。。。。

  也就是说你的获得是很少的。

  但你的付出是很多的,比如长城劳工,好多年的时间,而且干活很累很累,不努力的话鞭子伺候,更而且,还不一定管饱饭。。。。

  好像很没前途对不对。中国普通人几千年来一直没前途。

  如果你是富贵二代,那么中国更适合你。

  既然官府如此垄断,那么,就努力当官吧。

  在科举出台之前,作为屁民,只能祈求谄媚领导,或者战乱的时候建立军功。这些难度都很大。

  有了科举,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你的作文能力达到某种水平,你就能出人头地了。

  黑夜里的曙光啊。所以,为了逃避那种蛋疼的命运,无数人头悬梁锥刺股。

  黄冈再苦再累再不人道,有比服徭役更不人道么。

  所以我们不觉得黄冈苦,因为更苦的地方很多很多。

  中国策略。

  很多时候,付出很不等价于收获。相当相当多的剩余价值被剥削。

  你当然觉得不公平不乐意,所以很多人就自暴自弃了,比如我。

  而且也很容易不知道怎么付出才能有更多收获。

  但首先要肯定付出,不付出,你活着都有问题。

  如何最有性价比的付出,是你要考虑的重点。

  你要干活,但你也要适当拒绝一些活。

  电影讲了一个故事,表达了几句话,几句思想。

  如此而已。

  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自由民主逐渐成为最主流的呼声。

  人要解放,每个人应该享有这些那些权利。

  一个很重要的权利是政治权利。

  当人们可以选择保护者的时候,保护者才有改善自己的对内工作质量的可能。

  或者是有竞争,保护者需要提高自己的对外工作质量。

  人的交换应该是自由的。

  这是美国人民拥有的权利,和一些有条件成为美国人民拥有的权利。

  《一九八四》影评(四):不自由,毋宁死...吗

  

你怀疑过自己的自由权吗?

如果给你两个选择,你是选择自由还是死亡?

  也许有人看到这个问题要义愤填膺,嗤之以鼻了。

  第一,前提条件不成立,我们现在的生活毫无疑问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所有人都畏惧死亡,那些声称愿意为自由放弃生命的人基本上是伪君子,嘴上振振有词跑起来比谁都快。

  对此,我只想提出一点:我们,真的自由吗?

  是人身自由、财务自由?亦或是言论自由、行为自由?

  我绝不敢信誓旦旦地拍着自己的胸脯保证。

  当某个话题被禁言,某条评论被删除,某个消息被截止,你真的觉得你完全自由吗?

  《1984》是奥威尔幻想出来的一个恐怖时代,在这个假想的狂热世界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党绝对地统治着这个国家,而这个党前所未有地掌握了控制的精髓,它不是命令人们不要怎么样,也不是命令人们要怎么样,而是命令人们是怎么样。

  它不去定义规则,而是去定义规则之下的人。

  在这种绝对的控制之下,即使党告诉他们的国民,二加二等于五,也没有人会提出异议,甚至,你简直难以相信随之而来的附议。

  我慨叹于作者的想象,更钦佩于作者的灼见。

  他笔下的世界也许只是个人的臆想,却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秘而不宣,噤若寒蝉?

  为什么在读《1984》时情绪低沉压抑?为什么会觉得那个疯狂的世界似曾相识?为什么胸腔中蔓延的不仅是愤怒更多的是悲哀?为什么一个生活在1949年尚且可以称作平等的英国的作家竟描绘出一个社会的至暗时刻?

  专制和权利,从来不分时代与国界。

什么是革命?

  革命是战争,是权利的更迭,是文化的重置。

  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只是,我们从来都无法预知,那个重新开始的时代是否保持了初心,又或者当初心被揭开神秘的面纱,背后竟也只是血淋淋的权利。

  曾经有一个年代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不愿意提及,或者说不允许被提及。那些曾经的参与者也在时光无情的流逝中,带着那几乎已经被人遗忘的记忆归于尘土之中。

  而在那漫长而无边的黑暗中,在谨慎而微小的呼吸声中,是谁在轻轻地叹息。

  沉默的大多数,过去早已面目全非。

然而,什么又是真正的过去?

  当知情者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当未知者带着一无所知来到这个世界上,那段只存在于你记忆中的历史,又是否真的存在呢?

  所谓的过去,不过是个人意识对于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产生的认知。如果意识是可以改变的,那么过去是不是也并非一成不变?

  如果我说自己会飞,而你也声称看到了我在飞,那么我会飞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事实?在另一个空间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实际”发生的事。

  我们正在烂掉,正在散架。

  我们算什么?一袋垃圾而已。

  有思想的没胆子说话,有胆子的没思想说话。

  审不过的电影,上不去的网站,发送失败的消息,被约喝茶的网站和APP,无非都是那被杀的鸡,只是为了让那围观的猴子战战兢兢。

  毕竟对于痛苦,你只能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停止。

  在痛苦面前,没有英雄,没有英雄。

  求生的本能让我们闭上了眼睛,合上了嘴巴。

  你看见的是你被允许看见的,你发表的是你允许被发表的。

  说话的不是我们的脑子,而是我们的喉头。

  这就是权力。把人们的头脑撕成碎片,再按照你的意志拼成新的形状。

  这个清醒又愚昧的世界。这个可怕又美好的世界。

  如鲁迅先生曾经所说,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如一代又一代的史官,宁愿断头颅洒热血,也决不允许在自己笔下枉造历史。过去是一面镜子,是见证,是警醒,是避无可避又坦坦荡荡的真理。若你紧握真理,就算全世界都反对你,你也没有发疯。

过去应有自由的权利。现在应有自由的权利。未来应有自由的权利。

  最后,用双城记的开篇来作为1984的结束: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

  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

  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

  《一九八四》影评(五):思想统治才是最可怕的政治 ------《1984》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一部极具幻想性和讽刺性又让人感到真实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恐怖的一追求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根据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由迈克尔·雷德福执导,约翰·赫特、理查德·伯顿、苏珊娜·汉密尔顿主演,1984年10月10日在英国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生活在极权主义国家的主人公因不堪忍受精神上的压迫而做出反抗,却最终遭遇悲剧命运的故事。

  主角温斯顿作为一名国家的党员,内心深处却无时无刻不在反对着党的统治。他的生活里,应该说是那个时代里无处不充斥着监控。从电视幕到思想警察,从老大哥到麦克风,仿佛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处在被监视范围内,每个人都像是在踩着钢索生活一般,必须时刻小心谨慎。或许也正是因此才更加激起了温斯顿对党的不满和背叛。他性格敏感,充满幻想的大脑时刻都在排演着身边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和身边所有的人有可能是什么样的人,在他的想象中,身边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无非就是思想经常逮捕了某人你,某人从世界蒸发,或者兄弟会是否存在,在做着什么反叛党的事情,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思想警察,是来监视他或者会去告发他。而他又必须每天为党工作,面对电视幕,面对老大哥,克制自己反叛的情绪,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伪装自己。如果换做是我估计是承受不了这样的思想挣扎和现实抽离的。每次看到他在大脑中一遍遍排演可能发生的一切时,我都会感觉十分痛苦,仿佛那种挣扎和分裂发生在我的身上一般。

  裘利亚和他的结合应该说是必然的。相同的人之间必然是有吸引力的,他们思想上的一致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一起,温斯顿仿佛从牢笼里释放出来的囚犯一般,不仅是思想上得到了释放和松绑,也因此得到了生理上的一些改变。在我看来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在那样可怕的思想统治下还能给自己的内心留一份理智,存一丝清醒。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抗党的统治的过程中,其实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释放和解脱。虽然最后互相背叛,最起码他们真真正正的为自己为思想而活过一次。

  说到背叛,这正是整个电影最让人心痛的部分。“我背叛了你,你背叛了我,我们都背叛了自己的思想。我后悔和你发生的一切,我感谢思想警察在一切还不晚的时候把我拉了回来。”

  你在知道谬论的相同又坚信它是正确的,奥勃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洞悉党的本质,洞悉任何阶级(中等人变成上等人、下等人变成中等人)的上爬全是为了获得权力。不论是《动物庄园》还是《一九八四》,权力阶级都离不开一个行为:播报各种证明生活幸福指数上升的数字(如今这种行为照旧为政府或民间津津乐道勇于尝试,各种城市的客观幸福指数的声音早就盖过了民众的主观生活指数)。明明知道巧克力的供给从30克降低到了25克,却要和亲人朋友一同欢悦党将供给从20克提高到了25克,甚至为记得上周供给更高而感到罪恶,随即抹灭这种记忆。这就是党所说“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的由来,在极端控制的环境下群众主动改动过去,人人不知有过去,那么便没有了和现有生活作对比的参照物,你会安心按照现有的生活轨迹平稳前行,这就是“谁控制过去就控制将来”。

  在书里,我一直以为娘和妹妹只是被思想公安带走了。而在电影里,温斯顿害怕老鼠主要是因为本人抢了妹妹的巧克力逃跑后,柔弱的娘和妹妹可能因为营养不够被凶悍的老鼠吃掉,这是他心底最大的罪恶,童年噩梦常常会影响人的一生。我认为电影里的说法更能帮助理解温斯顿为何这么害怕老鼠以致最终出卖了裘丽娅出卖了本人的灵魂。老鼠的存在就是温斯顿的弱点,他的卑鄙自私全是老鼠的食粮。

  从温斯顿最后被成功改造的最终来看,他和之前被抓住的思想犯以及之后即将被抓的思想犯无二,即便是派逊斯这样自认为思想纯正的人也在睡梦中说出了要杀死大佬哥的话,只不过被抓住的人还不能领会双重思想的精髓,你知道这件事是假的,但你不能撒谎说它是真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相信它是真的。

  温斯顿绝非特殊的存在,而是普次的个体。任何没有进入核心党体会权力滋味的外围群众全是温斯顿,改造永恒不会休止,怀疑和反抗不会休止。也许就是这个理由,温斯顿在原著中没有明确出是否真的被枪毙了,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温斯顿正在成长,正在接受洗脑,或者正在反抗,或者已然被枪毙。

  1984最让人触动最让人抑郁的就是思想统治,洗脑和知道谬论并相信谬论,这才是极权主义最可怕之处。

  (B站可以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九八四》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