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逐者》是一部由托尼·加列夫执导,罗曼·杜里斯 / Lubna Azabal / Zouhir Gacem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是一部关于移民后裔们的电影。两个移民的后裔,因为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没有未来,于是就决定去父母辈的出生地,但是最后,却悲伤地发现,那个他们所谓的“ORIGINE”,却不再属于他们。
不管在哪个国家,在哪个城市,都有来自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的移民,这些移民的二代,都多多少少存在这种边缘人的感觉。在自己祖先的地方,已经无法适应,而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却遭受排挤。与通常已经几乎完全融入当地文化的移民三代不同。移民二代是处于矛盾之中的。
《被放逐者》观后感(二):自己才是彼岸,旅行只是途经
1,所有的疗愈方法都是手段,不管是回故乡重塑童年,还是宗教的香料+集体舞踏,目的是都通向自己的内心,搭建起身心的通道。一个人只有身体和心灵协调一致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宁静。
2,影片最打动人的是陌生人之间的爱丶信任与尊重。男主回到阿尔及利亚发现的祖宅被现居的人保护得几乎一样,原因是因为"太美",最爱的两幕之一:他拿到家人的照片哭泣时,房东奶奶将他搂住亲吻他的头发~
3,女主在清晨的铁路边带着耳机自由舞蹈,反比片尾巫术仪式中的起舞更有张力,是一种自由和谐的流淌。
《被放逐者》观后感(三):CRAZY PEOPLE
觉得真正出彩的是女主角的表演,真实却让人费解,遥远却又舞动着的寻乡者......
《被放逐者》观后感(四):自我 的流放
这部电影有种自我 的流放 有些地方做作的让人难受
以为别人会和他一样 喜欢在果园做爱
这些都无法成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名列前茅的原因
关键 是这部电影 的 自由和流放 叙事的任意 音乐的躁动不安
使得电影 充满了 力量 这种力量似乎潜在我们内心
是一条暗河 涌动着 不安着
非常喜欢 再说一遍
《被放逐者》观后感(五):遗珠
xiles(我觉得应该翻成流浪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中文传媒都翻译成优异者)
导演Tony Gatlif凭本部电影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一部狂热的公路电影,一对阿尔及利亚裔的法国情侣从巴黎开始了他们寻根的流浪之旅,步行拼车偷渡轮船,没钱了就打工,累了躺下就睡,无话可说就让耳边流淌着音乐。从头High到尾,有热烈的性爱,有不羁的音乐,率性的即兴的表演,自由平等博爱。
我相信导演在整个拍摄的过程当中都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而且作为电影的配乐者,Gatlif为我们呈现了原汁原味奔放自由的吉普赛音乐,和电影一道构成了浑然统一的整体。开头就已经令人过目难忘,冲击力十足的女声衬托下,站在窗边的男主角转过身来,正面全裸。
这是一部拍摄难度甚大的电影,但是Gatlif深厚的功力克服了种种的障碍。机位和运镜颇有Godard之风,玩跳接,弄景深,长镜头无所不能,最佳导演的奖项实至名归。由于Zidane,我对阿尔及利亚和法国的历史恩怨有一点了解,而作为阿尔及利亚人的后裔,Gatlif把众多元素糅合在一起,这段寻根的情意结在本部电影上表露无遗。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Lubna Azabal,她的表演完美无缺,把这个难度甚大的角 但是,尤其到后半部分,给人的感觉未免有点high过头了,尤其是最后十五分钟爆炸性的rave party,所有人都好像啪过fling头丸一样奇high无比。可能在大银幕上效果会很强烈,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有点像kimi在纽伯格林爆胎,完全失控了已经。
《被放逐者》观后感(六):法国人的阿尔及利亚情怀
首先分解这部电影的公式
/exils/ = 公路 + 音乐 + 宗教 + 政治 + 情色 + 异域
当这部公路片的沉滞和粗糙被导演强有控制力的颜色、画面节奏、音乐形式感冲破时,宗教感和政治性就大大激荡起这部片子的力量。
这部片子是讲述2个法国年轻人去阿尔及利亚寻找家族回忆的故事,睡草体,躺森林,更像是一趟流亡。
法国人统治了阿尔及利亚一两百年,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进行过大屠杀、文化殖民、但是穆斯林强大的宗教文化没有中断这个地区的民族性。在戴高乐政府时,阿尔及利亚独立。但曾举家迁移生存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法国老兵,有着浓厚的阿尔及利亚情节。而法国同时也生活着大量的阿尔及利亚移民的后代。齐达内的双亲就是阿尔及利亚人。法国政府也以“齐达内主义”来面对国内严重的阿拉伯裔移民问题。
法国人的romantique 举世无双。当一个卡吉娅式的法国女孩,和一个以音乐为信仰的法国男孩踏上阿尔及利亚的土地,生活的形式产生对比。穆斯林女人被包裹的肉身上汗滴低落在裸露着大量肌肤的卡吉娅身上(我把她看作卡吉娅,在苏格拉底的两种女人的命题中,代表着肉身的欢愉。),在巷中,被冲过来中年阿尔及利亚女人谩骂着装不知廉耻,有罪的。
男主角开篇即说,我信仰音乐。所以很多很好玩的画面,露宿在草地上,野狗啄着他的鞋子,有那架耳机在脑袋上的闪光。在苹果园欢快的采苹果,借助耳机画面传达出蔓延的音乐,黑人问他,你在听什么,他快乐的把耳机送给了他。最终在他爷爷的墓地,他把耳机架在十字架上,画面2个人离去。
最最疯狂的结尾的仪式,那一场摇头的狂颠,有没有回忆起,电影一开篇也是摇头的卡吉娅。
总之,我们总想回到些哪里,缺发现即便相遇也只能遥望着那里。
《被放逐者》观后感(七):本片字幕
于近日完成了本片中文字幕的制作,由于有法语原文对白,正确率保证在95%以上。之前网上的中文字幕是从听译的英文字幕翻译而来,正确率不到一半,很多对白都是随心所欲的翻译甚至意思完全相反。我第一遍用那个字幕看完以后基本没有理解电影讲了什么。推荐使用我制作的字幕。
射手:http://goo.gl/qd62A
1:Zano和Naïma在火车上,Naïma站在座椅上跨过Zano的腿走出去,两人若无其事。
2:Naïma帮Zano洗头,弄痛了Zano,Zano喊道:Aïe ! Mais arrête ! On dirait que tu laves ton chien là !(你在洗你的狗吗?)
3:Leïla教Naïma说阿拉伯语的我们要去阿尔及利亚,一直走到首都。
4:Zano和Naïma与Leïla和Habib分别,L和H上车,车开动,Z和N跟着走,一直未离开镜头但渐远,卡车转弯,两人消失于镜头,突然N又跑入,追上卡车,并给了L纸条。这个摄像机放在卡车里的长镜头是本片我最喜欢的一段。
5:Naïma早上醒来后在足球场上听着音乐乱跳舞,Zano被吵醒,无视她的亢奋。这首Un Dos Tres, Nada Mas大好。还有Naïma的那句:Mais qui vach te volech ch'tte botte ?
6:Zano去买鞋,但西班牙老太不说法语,他便自创西式法语,即在法语单词后面加上os或者as之类的音冒充西班牙语,但老太当然听不懂,于是交流很艰难。。这段笑死我了。
8:Naïma那句:Naïma Tarhouni, fille de Ahmed Tarhouni, piégeuse de mouches.也笑死了。
9:一个摩洛哥人告诉他们船不去阿尔及利亚。
10:Naïma终于受不了穆斯林女人的穿法,脱掉乱七八糟衣服时的神情和声音极有趣。
11:Zano看到家里人的老照片哭。
12:Zano给爷爷的墓戴上耳机,Naïma剥开橙子,一人一半,两人相视而笑,继续走向未知,剧终。
J'aime Zano et Naïma.
《被放逐者》观后感(八):life需要摇头丸~
生活,TMD像化骨绵掌,将我们的勇气和热情不费吹灰之力地,摧毁于无形。
这不,2个备受折腾的阿尔及利亚裔的法国情侣Zano和Nanma琢磨着一个疯狂的大穿越。他们循着当初父辈窜往欧洲的路线逆转,回到那片曾经的土地,阿尔及利亚。
公路片+爱情,会有长镜头,有大冒险,有火热性感,有摩擦,有出轨,也会有温吞平和。但在吉普赛奔放热辣的音乐声中,将这些桥段融合成一部电影,并且让主角的起伏跌宕的情绪自然不做作的呈现,以及印象十分深刻的许多角度特别的运镜处理,这个最佳导演拿得理直气壮。
寻根很浪漫,但结局却很失落。在狂放的音乐和浪漫的流浪情结里,Tony Gatlif的思考很多,生长在欧洲的移民后代回到故土,这是很浪漫的寻根之旅,但寻到以后呢?现实的问题接踵而来,《Exils》在这个方面笔墨不多,但一句话就够了,Nanma说,我觉得陌生。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把回归之后的情绪转折交代得很直接。最巧妙的是片中还安插了另一对从阿尔及利亚偷渡到欧洲的情侣,他们正走着Zano父辈的老路,那他们或他们的后代会不会也像Zano一样,在N年以后,来一个寻根?
据说,土耳其伊斯兰教中的苏菲教派的旋舞,带着高帽,穿着白色大裙的教士会闭着眼,闻乐起舞,一圈一圈地旋转,旋转……在恍惚与催眠之间进入真主阿拉的世界,会接收到一个坚定,温暖的声音抚慰伤痛,指引明灯。
据说,印度教某些教派的苦行僧,除了苦行之外,还有吸食大麻的习惯。苦行僧们在吞云吐雾之间神智涣散,手拉着手,一起进入诸神的温暖臂弯,是为得道。
而2个法国人最后参与的这场盛宴与旋舞,与苦行僧有着极相似的地方。只不过,更像是嬉皮士的狂欢之夜。不一定非得宗教信仰,才能治疗他们的脆弱。
不经润色修饰略显粗糙的女声踩着鼓点“hey ye…hey ye…”哼唱声中,一抹饱和到快溢出血的红色身影不停的甩动着头部。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里,人影攒动,狂乱的人在增加。骤快的鼓点加速了所有的节奏,身体的,情绪的。到最后,几乎只剩下肌肉无法自已的抖动,不知道是音乐使人疯狂,还是魔化的心智摧毁了表面的若无其事。
如果,这样极致的疯狂的舞动所有的肌肉能够带走悲伤、恐惧、憎恨、懦弱。
那么,你就尽情的抖吧。
我不会跟别人说--
你磕了摇头丸滴。
狂欢+音乐,可以是摆脱低落情绪的一种途径。
当你失去前进的力量,那就往后退,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找寻那消失已久的原动力。
我是今年才知道Tony Gatlif的,看的第一部作品是Swing,当时被主人公娴熟的吉他技艺倾倒。同时因为从小对吉普赛的无免疫力,对Tony导如获至宝。
任何艺术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是由于作者在技术之上的部分,那就是emotion。所以,回看我最初被Tony导吸引,并不是Swing中手指和琴弦的自由结合,而是那每一下都拨动着心弦。
Exils的音乐部分没有其他几部那么炫,却更精深。毫无疑问,Tony Gatlif的作品,已经成为了我的治愈系,尤其这部,并在最后20分钟那场能量疗愈中达到高潮。
男女主角是一对带着移民创伤长大的二代,娜伊玛的创伤比扎努更深。
1、扎努经过一番思考,提出重返阿尔及利亚的想法,娜伊玛首先用谑笑应对,表示她还没有如扎努般做好面对创伤的准备;
2、两人在讲自己身上伤疤的故事时,娜伊玛比扎努更加地避而不谈,明显地回避;
3、娜伊玛的性态度引发二人的争执,从娜伊玛的一句“我和你一样”可知,二人其实都在用纵欲来回避创伤。小孩子在面对创伤时,最能够采用的自我保护方法就是让自己处于“分离”状态,这样能够使自己感受不到那么多的痛苦,才能够活下去。他们从小都习惯了让自己处于分离态,所以他们总是在耳朵上罩着大音量的重口音乐、随时随地都可能恣意在性交中,这些行为都能够帮助他们隔离在自己认为安全惬意的小环境中,忘记伤痛;
4、自从踏上阿尔及利亚的土地,两人开始呈现不同的情绪状态。扎努很兴奋,他有家、有童年的回忆在;而娜伊玛很焦虑,不停地啃着手指甲,对她来说,只有未知。当他们逆流回归到阿尔及利亚家庭中时,娜伊玛说她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她也不接受当地的风俗——女人出门要头巾长袍加身。娜伊玛虽然来到了父辈的故乡,但是她没有归属感,并没有准备好接纳自己的出身。那个女人对怀抱婴儿的一番话,更像是娜伊玛内心的渴望。
扎努先得到了治疗——他回到了小时候的家,住在房子里的人们很好地保持了房间原来的布局,也很好地保存了他家的照片,扎努的过去完好如初。
接下来轮到娜伊玛了。那位疗愈师讲出娜伊玛的焦虑,试图引导她回归自己的情绪,摆脱分离状态。娜伊玛的情绪开始流动,只是还没有足够的能量支撑她冲破自我保护去面对创伤。之后,便开始了能量治疗,来增强情绪的流动性,直至被压抑的情绪能够自动地释放出来。
我第一次接触这种治疗方法是在3年前的一次体验式工作坊中。有不少的培训师喜欢在培训中放入类似的环节,达到使参与者更加开放的目的,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体验。而这次我只是坐在电脑前,却比以前任何一次在培训室里的体验更棒。
终于,娜伊玛在疗愈师的怀中失声痛哭。那是一个阿尔及利亚女人,娜伊玛把自己交集的百感全都倾吐给了曾经远离的故土。
《被放逐者》观后感(十):优异者的放逐和归属
元旦放假连着看了2部关于音乐的片子,一部是ONCE,一部是很早就想看的EXILS.
前者是音乐中产生出爱情,后者更把音乐提升了一个档次,爱情和音乐是粘稠的交杂着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这里不多说ONCE,只来谈谈个人对EXILS的思考
故事很简单,旅行,寻根,爱情,有些类似天下无贼,大段的风景语言,质朴的讲述了阿尔及利亚的风土
开篇是男主人公的正面全裸倚着窗子,和女主人公的侗体裸露的躺在床上吃冰激林,乍看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裸露.有人说是为了博眼球,因为后面的100分钟几乎再没有这么激情的场面,但我想导演肯定没有那么刻意的去讨好观众的意思,开门见山的赤膊,仿佛告诉我们这部电影没有秘密,一切都是那么的坦然,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就象冯小刚说的,把观众给催眠了,让观众的心泡在那清爽的动感的音乐里,一起去感受,去探索,每个人心中的阿尔及利亚,还有那家园
叙事踩着动感的旋律,正如主人公反复强调,他们什么也没有,只有许多的音乐.一无所有的他们,不仅不悲观反而更随性,更洒脱,他们在城市里有着自己的位置,但他们还是选择离开,亦或是放逐,去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只有极度的孤独者才会选择主宰自己的人生,记得影片里有这样的台词.开始是女主人公有些不满的饿抱怨一无所有跟着他走,他说"就当你被抢劫了",多么乐观的面对惨淡的生活,值得在困境中的人们学习,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的路总会让我们走下去.
女主人公的塑造可以说完美无缺,她美丽,活力十足,勇敢的追逐稍纵即逝的爱情,即使那爱情给他带来的悔恨,是恋人对自己的唾弃,但在酒精的麻醉后,她也会抱怨,她还是默默的找回自己的路线,陪男主人公去果园打工,在那里,他们又一次深深的相爱,也许是分歧唤起了原来早已被尘封的爱情.前几天看采访王潮歌的记录,她说的一句话和我心中对爱情的看法产生共鸣,爱情是凌驾与一切的美好的东西,那是各种各样的感情沉淀成的浓浓的思念,不论你们是不是两小无猜,亦或是他不爱你,而你使劲而的爱过他,都是好的,都是美丽的,在你将来想起..
电影最后的那段仪式感极强的舞蹈,我不了解那里的习俗,正如主人公也不了解那里的习俗一样,她不愿意穿上当地的密不透风的衣服,宁愿遭受上帝的"诅咒",而在庆祝中,他们都在拼命的摇摆,宣泄,陶醉,叛逆,最终,四目而对,我很羡慕,至少在剧中他们了解了,自己的位置
(完)
:草成,只看了一遍,没有拉片,只结合自己的心情写下,大家凑合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