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的男人》是一部由阿兰·莫纳执导,苏菲·玛索 / 克里斯多弗·兰伯特 / 玛格丽塔·罗莎·德·弗朗西丝科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枕边的男人》影评(一):The Introvert Movie
自己发现,很多受公众倍加推崇的电影,自己看过后,往往有种“也就那么回事”的感觉,反而有些不被众人所看好的电影,对自己却能带来震撼。之前一直不明白原因,以致有段时间对电影的兴趣都有些减退了,觉着有些太矫情,最近在读《内向者优势》这本书,对于这种感觉产生的原因突然通透了。
作者说:这个世界其实是由外向者占主导的世界,所以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内向者往往就会觉着自己不合主流,就好像脱离了水的鱼。电影其实也分外向与内向的。自己喜欢的电影都是那种有内在张力的电影,演员的演出不仅不夸张,往往相当内敛,也许仅仅通过眼神,表情和少量的肢体动作,却把内在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自己喜欢并获得满足的电影,像《迷失东京》《心火》《美食祈祷和恋爱》,喜欢的影人,像苏菲玛索,摩根弗里曼,都是这种类型的。也许在外向者看来,这种电影,情节,这表演太过平淡,但是平淡之中,自自有其韵味,而且这种韵味往往更加深长而隽永。
坦率地说,这部电影太过简短,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而言,以这样的篇幅来表达,刻画地不够丰满。不过从苏菲和男主角身上,还是可以品味出不少东西,那种在命运面前的坚强,脆弱与无奈,生命转折期的迷茫,以及生活中的阳光,很感人。
《枕边的男人》影评(二):两首诗,几段话,留个念想
今天看这电影的时候,顺便写了两首诗,几段话,留个念想:
在看《枕边的男人》,一个法国电影,一个瘫痪在床的女人和一个在街头倒立的男护工。女人总有她的故事还她的过人之处,不然不会那么活下来。我的左肋有块炎症,所有的医生都不愿将它找出来,而他们并没用看透它。那又怎么样?我活得比她好,我比她年轻。法国片,很不错,连它的色彩都充满生活的情怀。
另一个女人想要勾引这个长满褐色胡子的男人,他的胡子营养不良,眼神也不忧郁,一副流浪汉的邋遢像。可谁知道呢?或许他是个作家,一个艺术家,一个被偷走小提琴的小提琴手。可他现在对她提不起兴趣,倒像个半身不遂的人,没用性欲,只求一口饭吃。
我没用什么放不下,没有什么不能接受。我流浪至此,无牵无挂,花三五年陪你看夕阳,听你大吵大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在这里生活,就像我在那里生活;我和你在一起,就像和一个爱人在一起——尽管你已半身不遂,我想你的爱情或许像忧郁的八爪鱼。
后来结尾,说没了也就没了。
……
@拉夫
印第安人老了以后
生育,生育。
2011.11.14.
@拉夫
我破了相
我找了个黑姑娘
黑姑娘爱我
白姑娘失去了我
我的木门被打开
我的房子被洗劫
黑姑娘坐在我的床上问我:
你爱我吗?
我爱你什么
我破了相
在镜中丢掉眼睛
你举枪对我:不许动!
但我看不见
“我将继续做妓女
但只和白人做
如果你去欧洲
就将我带到欧洲
可是,我破了相
破了相的人找不到回欧洲的路
2011.11.14.
《枕边的男人》影评(三):美得像诗一样
一个静止的白色的纯粹的世界,无力而脆弱。电影中也是用了大量的白色,窗帘,蚊帐,睡衣,来渲染她的世界。
他的失魂落魄,酗酒成瘾,空虚,部分是因为不怎么识字,不喜欢读书。
他是力量的,多变的,却也找不到好好活着的理由。
当他在她的枕边打呼的时候,像是她闻到的玫瑰与檀香的味道,像海风与夕阳一样美好。
一个混乱的世界,不由他们掌握的命运。却因为相互彼此的陪伴而不再流离失所。
精致得像画,美得像诗。
《枕边的男人》影评(四):爱是把自己交给别人的勇气,是睡在枕边的安宁
这是一个让女人无法忘怀的男人,女教师几番暗示,拳击手大胆表白,可他依然选择了只会抢白他、只有脑部以上能活动的她。
他一定是阳光的颜色。
女教师打镇静剂,他劝她戒掉。
女拳击手堕落,他借一个赌要她参赛,训练她,告诉她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他如阳关一般洒进女人们的生活里,对每个人都好,但是,他却只爱她。
她敏感,高傲,自卑,挑剔难处,他却询问女教师能不能给她做针灸治疗;给她做鱼吃,给她问花香的味道,带她去草地,最后,带她去海边,实现她的愿望。他带给她新世界。
他们的爱不是激烈的,悄悄的,若隐若现。一次次,他莫名消失后却又回来,理由很简单:我想留下。她小心翼翼的把自己交给他,点点滴滴建立起信任,而在他每次消失又回来后,她给他难堪,赶他走,可内心却又难以割舍。最后,他再回来,她还是赶走他,他说:你想过我。她流着泪说,别的女人可以允许你再回来,但我不能,因为一根小小的鱼刺都能要了我的命!
她是脆弱的,因而拼命保护自己,可即使这样,她还是接受了他的回头,勇敢的把自己交给了他。
也许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又也许,尽管高挑的女教师有入神的画作,丰满奔放的女拳击充满活力,但是,他爱的,只是他和她一起读过的那些诗,睡在她枕边的安宁。
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同床共枕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段经典独白,注解《枕边的男人》再恰当不过。本片女主角(苏非·玛索)高位截瘫,除了头哪里都不能动,哪里都没有知觉。她每天唯一的运动是吃饭和看书,连上厕所对她来说都不算运动,因为她的排便排尿是靠人工按摩,通过外力压迫完成的,她的膀胱肌也是没有知觉的。很显然,她和她的情人无法做爱,只能同床共枕。而这样一个上床睡觉的动作,男女主人公在电影里折腾了两个小时才终于达成。因为信任要积累到非凡程度,才能让一个毫无行动和反抗能力的女子,允许并愿意一个貌似粗鲁的男人躺在她的枕边。要知道,曾经他给她端上了鱼肉她都要大发雷霆,她用尽全身力气咆哮“一个细小的鱼刺就可以要我的命,你***让我吃鱼!”而这个胡子拉碴的糙汉子说:“放心。绝对没有鱼刺,我小心剔过了。吃了这盘鱼,我要让你学会一种东西,叫作信任。”
她毕竟不是一个“普通女人”,他因在街头挨打而两天没来护理她,她伤心欲绝地说:“一个普通的女人可以承受你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可我不能,我不能……”为什么不能呢?等待对于她来说是应该是最轻松不过的事,反正躺着也是躺着。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希望。她酷爱读书——或者说只能读书,但是有一种书她从来不读:爱情故事。蜜糖如砒霜,对于一个除了等待已经不能做出任何动作的女人,给她希望,是最为残酷的刑罚。希望总是与失望相连,这个世界上可有百分之百靠谱的希望吗?相比之下,绝望似乎更加稳定,更加值得拖付终身。于是她一度辞退了他,当他再次回来时,她哭着说:我把你赶走是因为害怕失去。
电影的前半部分甚至前四分之三剧情,都显得俗套,不用剧透也十分的透。她曾经完美,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自由和唾手可得的幸福,未婚夫弃她而去。于是她脆弱暴躁,敏感多疑,累垮或气跑了N个护工。这时一个穷困潦倒终日酗酒的退伍军人前来应聘,死气白赖地要干这份连女人都受不了的琐碎肮脏工作,片中人物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他一个大男人,有力气,会做饭,还曾经是拳击冠军,虽然穷的叮当响但至少培训拳击手已经能赚不少钱。起初他确实是为了钱,而他能够坚持下来,坚持伺候一个女人拉屎撒尿,坚持忍受她的折磨和羞辱,显然有比钱更深刻的动力。
影片用一种含蓄的手法向观众做了解释。她逼他给她读书,他以为这比帮她小便还要折磨他,喜欢拳击的人怎么可能喜欢读书这么唧歪的事。而最后他在草地上抱着她时终于说:“其实我也会背诵一段文字呢。”他背诵的是一封信,从那只言片语可以推测出,他曾经有深爱他的女人,女人还给他生过孩子,而他常年乱搞,那个女人给了他无数次机会,给了自己无数次希望,他无数次辜负她的信任,最后她以自杀作为报复袭击。
所以我们明白了他为什么潦倒,为什么酗酒,进而明白他为什么坚持这份“工作”。酗酒的人即使在清醒状态下手也会颤抖,可他全神贯注地为她做了一道无微不至的鱼羹。他教给苏菲什么是信任,也教给自己,什么是被信任。如果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孤儿,都在寻找庇护的港湾和臂弯,那么我们作为孤儿的同时也是一个孤独的父兄或母亲,我们需要被信任,需要被需要,相比于保护我们的人,我们所保护的那个人,也许更能让我们找到生活的根据。
因为被需要与被信任,活着才有意义。
苏菲从不出门,她连鱼肉都不敢吃,下楼这么严重的“冒险”简直是疯子的行为。而他要做的下一步,当然就是带她下楼,他的诱饵是,他要与她做一个“游戏”。一个高位截瘫的女人能做什么游戏?粗中有细在这个五大三粗的男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带她来到夕阳无限好的天台,对于她来说这已是阔别的奢侈,可这还远远不是幸福的尽头,他的游戏开始了,他让她闭上眼睛,他打开了一个小木盒,里面放着数十个精油瓶,他随机挑出一个放在她的鼻子前,游戏的内容是让她来猜这是什么花的味道。她说:“嗯,我喜欢你的游戏。”当然,这是她力所能及的游戏,力所能及的幸福。
从嗅觉和阳光开始,他不遗余力地帮助苏菲获得重生,同时也挽救他自己的行尸走肉。苏菲说她喜欢在草地上打滚的感觉,随口说说而已,他就把她抱到草地上温柔地翻动着她的身体,她与青草耳鬓厮磨,露水一点一滴的滋润,一个健全的人恐怕也没有时常体会。
他们并不只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爱情诚然不能通过做爱的欲求来获得,但没有做爱欲求的关系也称不上爱情,那叫亲情友情或者“乱世中的一点真心”。他们之间是有欲求的,欲求未必只有性交这一种表达方式。他帮她洗澡,在水中抚摸她的身体,她的皮肤没有知觉,但灵魂依然能够体会爱抚和冲动。没有任何一种抚摸能够像他们之间这样,胜任“精神恋爱”这个词汇。
这部电影从标题到内容简介,都让人预判是一部悲情片,甚至悲情+励志,身残志坚或者爱情战胜病魔之类。然后在这次法国电影展中,《枕边的男人》被归到了喜剧组别。我进影院前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是打印错误,可是看的过程中发现这确实可以算作喜剧,苏菲玛索和男主角之间的对白充满睿智的嘲讽与交锋,一个聪明有才的女人即使瘫在床上河东狮吼也是这么妙趣横生。瞧瞧这帮法国人多没正经,连生活不能自理这种天大的杯具都要做成浪漫洗具。此片的逻辑有点像《初恋五十次》,以人定胜天的执着使绝症成为爱情的点缀,而它的路数又截然不同,《枕边的男人》是纯现实的,没有一点荒诞不经,“信任”一步一个脚印的,铺就了一条通天之路,让心灵已死的男主角和肉体已死的女主角抵达了重生的彼岸。
那么影片的结局是什么?如果这是一部美国片,它最后的镜头说不定是女主角在男主角爱情感召下嗖的一下站起来了,嗖的一下你知道吧。而这是一部法国片,蕴藏着阴谋的法国片。其实这部电影快到看完时也没觉得特别感人——虽然我在这篇啰里巴嗦的影评中把它写的MS感人。它的节奏始终平淡,对白不多,镜头都懒得切,本来是个前情曲折的故事却连半个倒叙插叙镜头都没有,全靠主人公零零碎碎的讲述来查缺被漏。如果不是在漆黑的电影院,这样的片子很容易让人走神儿。直到最后我才知道,被法国同学摆了一道,一切的漫不经心都在为最后一个镜头打埋伏。
他训练的拳击手打擂成功,他没要巨额赌注,而只求输家帮一个忙——借给他一辆豪华敞蓬跑车。苏菲一袭雪纺蓝衣,被安全带保护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他带她疾驰到很远的一片无人海滩,镜头一转,他横抱着她在汹涌澎湃的波涛中,身影若隐若现,加勒比海晚霞倾城。
我早就想到了他们最后会去海边,因为在一次聊天时她问他:你喜欢海吗,他说不喜欢,她说我喜欢,喜欢海,更喜欢泡在海水中的感觉,神情中充满对往日生活的回味和对残酷现世的悲观。于是观众都会猜到,他最后会带她在海中沐浴——是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这更符合一个截瘫女人的身体状况,也更符合全片的基调和节奏。然而没有,没有,他以惊涛骇浪的方式实现了她的非份之想,因为他们之间有信任,深不可测的大海也是安全的所在。看到这里,情感的高潮一发不可收拾,而电影,果然结束了。
最近总遭遇类似电影的袭击,比如前段时间看的mary and max。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整部电影都在用不急不徐不温不火的节奏叙事,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平淡如水的文艺片,让火象星座恨不得拖进度条,而在你刚要关上电脑,刚要起身离开影院的最后一刹那,它用只有几十秒的镜头给你当头一棒,然后又突然黑屏打字幕,扬长而去,丝毫不为你的情绪负责,扔下你呆若木鸡泪如泉涌。
这时你才发现之前两个小时里每一场空镜头、每一次目光交流都是有意义的,它们都在为这最后一分钟的核武攻击做着铺垫,而你又不能跳过这些铺垫直接去看最后一分钟,看了也是白看,不会有什么特别感受,正如没有充足的前戏无法直接进入最后的高潮(sorry我实在没有找到更直截了当的比喻),而捷径抵达高潮恐怕只有吸毒。于是之前的每一次欲言又止和欲哭无泪,共同造就了观众最后的欲罢不能,这样的叙事手法,可不可以叫作欲速不达。如果说这算是闷骚,闷到了极致,也骚到了极致。
动也不能动,也要抱着你,直到肯定你是真的。
同床共枕,原来也可以激动人心。
:刚刚得知最新八卦,我out了,这个男主角,叫什么克里斯托夫.兰伯特的颓废温柔男,是苏菲马索的男朋友。
《枕边的男人》影评(六):心与身的分离
苏菲·玛索,从《勇敢的心》、《云上的日子》、《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无一不以优雅的体态、性感的身材、魅惑的眼神迷倒众生,新作《枕边的男人》也不例外。只不过在这部影片里, 苏菲·玛索饰演的主人公穆丽尔全身瘫痪,只有大脑正常工作。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靠眼睛传情,表情传意、以脸部的特写为主的影片, 毫无疑问这是对演员至高的挑战。然而她轻而易举俘获了芸芸众生。
其实《枕边的男人》故事情节与 07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技术大奖的《潜水钟与蝴蝶》有异曲同工之处,两部影片的主角都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让人羡慕不已的人物突然全身瘫痪,只有大脑正常,心与身分离的巨大落差里的谈笑风生的故事。
《枕边的男人》发生在西班牙的卡塔赫纳,原本完美生活光亮照人的穆丽尔因交通事故导致瘫痪,也夺走了生而为人的自由以及唾手可得幸福生活。脾气暴躁、多疑怪僻的她却雇佣了 落魄的雷昂做私人护工。穆丽尔在与一边酗酒一边漂泊的雷昂咄咄逼人的争吵中,两个人相知相偎的生活慢慢展开⋯⋯。穆丽尔说:我感激他(雷昂),感激上帝再一次赐予我生命,当我的肉体被禁锢的同时,灵魂却获得了自由,自由多么难以企及,因为他,我再一次拥抱了自由。
《潜水钟与蝴蝶》讲述了1995年12月8日,意气风发的法国时尚杂志《ELLE》主编吉恩•多米尼克•鲍比瞬间脑干中风并引发极其罕见、概率极低的闭锁症候群。罹患此症全身瘫痪的鲍比,只有左眼尚能自由活动。于是他在语音矫正师的协助下以顽强的意志用两年的时间写出 《潜水钟与蝴蝶》。他形容自己就如同困在潜水钟里一般,身体被紧紧箍住,而心灵却像蝴蝶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飞翔。
穆丽尔与鲍比两个身不由己心自由的人,以独特的方式演绎生命的厚重,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潜水钟与蝴蝶》通篇以模仿鲍比左眼的凌乱视觉、破碎、近乎记录片镜头画面呈现出鲍比个人活跃的思维与“沉钟”般身体之间的落差,显示人类在残酷困境中的终极意志力。而 《枕边的男人》则以经典故事片镜头语言,借助穆丽尔个案温、不经意的给整个社会重磅一击。影片展示的不单是穆丽尔没有知觉的身躯与对一切都失去兴趣如一潭死水般生活的无望;更有身体健康的雷昂与自己过去割舍以及心念着穆丽尔却和自己的拳击手徒弟做爱的无奈;甚至于寥寥数个镜头将穆丽尔的女管家冷酷外表下靠镇定剂平复自己以及画笔下狂放生活的无助。精准人物性格塑造让观众切身体会到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心与身的分离而产生共鸣。
然而影片并不止步于此,因为爱几个毫不相干人的生活逐一明朗、活泼、温暖起来。
初来上班的鲍比并没有按照穆丽尔的食谱备餐,端上一份鱼。她咆哮到“一个细小的鱼刺就可以要我的命,你竟然叫我吃鱼!”而鲍比平静的说:“放心。绝对没有鱼刺,我小心剔过了。吃了这盘鱼,我要让你学会一种东西,叫作信任。”
接着终日躺在床上的穆丽尔,被雷昂抱到了阳台上。在西班牙的艳阳下,微风中,他打开排列着十几个小瓶子的木盒子,一一拨开瓶盖让她猜是哪种香。她先是小心的嗅着若即若离的芬芳继而开心的享受久违生活甜蜜。
坐在轮椅上的穆丽尔,被雷昂推者漫步穿过那喧闹的街道,去书摊买书; 消失了数日的雷昂出现在穆丽尔枕边的时候她说:“在那一刻,我感知到了生命的呼吸,那原本属于我的生活在那一刻重生”。
之后,这个男人开着借来的跑车带着她到海边,抱着她去踏浪,其实她的身体感受不到,却让她感觉到存在的意义,生命的驻足。
恣意的阳光、温暖的海滩、青葱茂密的树林、汹涌的海浪⋯⋯生活其实本来就像穆丽尔送给雷昂男件柠檬黄的衬衫一样灿烂带着阳光的温暖。只是心与身分离的太久,忘却了生活的味道。
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同床共枕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样隐忍节制但深藏无限力量的爱情。 而在爱的填充里,生活逐渐明朗、活力,
《枕边的男人》影评(七):枕边人
影片中的雷奥曾经是一名出尽风头的拳击手,退役后来到加勒比海边的小城卡塔赫纳定居。然而告别了辉煌的职业生涯,他突然对生活茫然无措,只终日混迹酒吧颓废度日。直到有一天,他迫于生计应聘了一个护工工作,负责照看一个因车祸导致全身瘫痪的女人莫伊尔。曾经干练好胜的女强人莫伊尔,自从车祸无情地夺走她的行动能力后,似乎也夺走了她全部的生机,虽家赀巨万,她却再也无法感受到昨日春光,温柔海浪。仿佛被生活掏空的莫伊尔只能天天躺着消磨余下岁月,并对雷奥的照顾吹毛求疵。然而,两个灵魂在摩擦的同时似乎也在磨合,渐渐地,雷奥不仅没被莫伊尔的挑剔吓跑,反而重新找回了生活的魅力,而一天清晨,莫伊尔竟也从雷奥的鼾声中又一次触碰到了生命的意义。
《枕边的男人》影评(八):让人着迷的男人~
呵呵,苏菲新作~!电影院好多人看啊~~~听说苏菲不想接这部电影,演一个高位截瘫的女人,但是直到她听到男主演的名字,于是马上就接下了~~~那么这是一个什么男人呢?....
电影里一共有三个女人,三个女人竟都为他着迷,而他却是一个酒鬼,一个流浪汉,一个落魄的拳击手...但是同时他却认真,负责,细致,体贴...
:回到前面,苏菲为什么这么快接下这个电影呢?呵呵...你是否还记得吕克贝松的《地铁》?是否还记得让Isabelle流泪的爱人?是否还记得那个专炸别人保险柜的那个弗莱德?对,他就是我那个最让人爱的兰博Christopher Lambert~~~~
《枕边的男人》影评(九):《枕边的男人》 - 影评赏析 (转)
同床共枕的欲望
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同床共枕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段经典独白,注解《枕边的男人》再恰当不过。本片女主角(苏非·玛索)高位截瘫,除了头哪里都不能动,哪里都没有知觉。她每天唯一的运动是吃饭和看书,连上厕所对她来说都不算运动,因为她的排便排尿是靠人工按摩,通过外力压迫完成的,她的膀胱肌也是没有知觉的。很显然,她和她的情人无法做爱,只能同床共枕。而这样一个上床睡觉的动作,男女主人公在电影里折腾了两个小时才终于达成。因为信任要积累到非凡程度,才能让一个毫无行动和反抗能力的女子,允许并愿意一个貌似粗鲁的男人躺在她的枕边。要知道,曾经他给她端上了鱼肉她都要大发雷霆,她用尽全身力气咆哮“一个细小的鱼刺就可以要我的命,你***让我吃鱼!”而这个胡子拉碴的糙汉子说:“放心。绝对没有鱼刺,我小心剔过了。吃了这盘鱼,我要让你学会一种东西,叫作信任。”
她毕竟不是一个“普通女人”,他因在街头挨打而两天没来护理她,她伤心欲绝地说:“一个普通的女人可以承受你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可我不能,我不能……”为什么不能呢?等待对于她来说是应该是最轻松不过的事,反正躺着也是躺着。等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希望。她酷爱读书——或者说只能读书,但是有一种书她从来不读:爱情故事。蜜糖如砒霜,对于一个除了等待已经不能做出任何动作的女人,给她希望,是最为残酷的刑罚。希望总是与失望相连,这个世界上可有百分之百靠谱的希望吗?相比之下,绝望似乎更加稳定,更加值得拖付终身。于是她一度辞退了他,当他再次回来时,她哭着说:我把你赶走是因为害怕失去。[5]
含蓄的法国暧昧
海报电影的前半部分甚至前四分之三剧情,都显得俗套,不用剧透也十分的透。她曾经完美,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自由和唾手可得的幸福,未婚夫弃她而去。于是她脆弱暴躁,敏感多疑,累垮或气跑了N个护工。这时一个穷困潦倒终日酗酒的退伍军人前来应聘,死气白赖地要干这份连女人都受不了的琐碎肮脏工作,片中人物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他一个大男人,有力气,会做饭,还曾经是拳击冠军,虽然穷的叮当响但至少培训拳击手已经能赚不少钱。起初他确实是为了钱,而他能够坚持下来,坚持伺候一个女人拉屎撒尿,坚持忍受她的折磨和羞辱,显然有比钱更深刻的动力。
影片用一种含蓄的手法向观众做了解释。她逼他给她读书,他以为这比帮她小便还要折磨他,喜欢拳击的人怎么可能喜欢读书这么唧歪的事。而最后他在草地上抱着她时终于说:“其实我也会背诵一段文字呢。”他背诵的是一封信,从那只言片语可以推测出,他曾经有深爱他的女人,女人还给他生过孩子,而他常年乱搞,那个女人给了他无数次机会,给了自己无数次希望,他无数次辜负她的信任,最后她以自杀作为报复袭击。
所以我们明白了他为什么潦倒,为什么酗酒,进而明白他为什么坚持这份“工作”。酗酒的人即使在清醒状态下手也会颤抖,可他全神贯注地为她做了一道无微不至的鱼羹。他教给苏菲什么是信任,也教给自己,什么是被信任。如果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孤儿,都在寻找庇护的港湾和臂弯,那么我们作为孤儿的同时也是一个孤独的父兄或母亲,我们需要被信任,需要被需要,相比于保护我们的人,我们所保护的那个人,也许更能让我们找到生活的根据。
因为被需要与被信任,活着才有意义。
苏菲从不出门,她连鱼肉都不敢吃,下楼这么严重的“冒险”简直是疯子的行为。而他要做的下一步,当然就是带她下楼,他的诱饵是,他要与她做一个“游戏”。一个高位截瘫的女人能做什么游戏?粗中有细在这个五大三粗的男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带她来到夕阳无限好的天台,对于她来说这已是阔别的奢侈,可这还远远不是幸福的尽头,他的游戏开始了,他让她闭上眼睛,他打开了一个小木盒,里面放着数十个精油瓶,他随机挑出一个放在她的鼻子前,游戏的内容是让她来猜这是什么花的味道。她说:“嗯,我喜欢你的游戏。”当然,这是她力所能及的游戏,力所能及的幸福。
从嗅觉和阳光开始,他不遗余力地帮助苏菲获得重生,同时也挽救他自己的行尸走肉。苏菲说她喜欢在草地上打滚的感觉,随口说说而已,他就把她抱到草地上温柔地翻动着她的身体,她与青草耳鬓厮磨,露水一点一滴的滋润,一个健全的人恐怕也没有时常体会。
他们并不只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爱情诚然不能通过做爱的欲求来获得,但没有做爱欲求的关系也称不上爱情,那叫亲情友情或者“乱世中的一点真心”。他们之间是有欲求的,欲求未必只有性交这一种表达方式。他帮她洗澡,在水中抚摸她的身体,她的皮肤没有知觉,但灵魂依然能够体会爱抚和冲动。没有任何一种抚摸能够像他们之间这样,胜任“精神恋爱”这个词汇。
这部电影从标题到内容简介,都让人预判是一部悲情片,甚至悲情+励志,身残志坚或者爱情战胜病魔之类。然后在这次法国电影展中,《枕边的男人》被归到了喜剧组别。我进影院前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是打印错误,可是看的过程中发现这确实可以算作喜剧,苏菲玛索和男主角之间的对白充满睿智的嘲讽与交锋,一个聪明有才的女人即使瘫在床上河东狮吼也是这么妙趣横生。瞧瞧这帮法国人多没正经,连生活不能自理这种天大的杯具都要做成浪漫洗具。此片的逻辑有点像《初恋五十次》,以人定胜天的执着使绝症成为爱情的点缀,而它的路数又截然不同,《枕边的男人》是纯现实的,没有一点荒诞不经,“信任”一步一个脚印的,铺就了一条通天之路,让心灵已死的男主角和肉体已死的女主角抵达了重生的彼岸。
那么影片的结局是什么?如果这是一部美国片,它最后的镜头说不定是女主角在男主角爱情感召下嗖的一下站起来了,嗖的一下你知道吧。而这是一部法国片,蕴藏着阴谋的法国片。其实这部电影快到看完时也没觉得特别感人——虽然我在这篇啰里巴嗦的影评中把它写的MS感人。它的节奏始终平淡,对白不多,镜头都懒得切,本来是个前情曲折的故事却连半个倒叙插叙镜头都没有,全靠主人公零零碎碎的讲述来查缺被漏。如果不是在漆黑的电影院,这样的片子很容易让人走神儿。直到最后我才知道,被法国同学摆了一道,一切的漫不经心都在为最后一个镜头打埋伏。
身与心的呼应
海报他训练的拳击手打擂成功,他没要巨额赌注,而只求输家帮一个忙——借给他一辆豪华敞蓬跑车。苏菲一袭雪纺蓝衣,被安全带保护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他带她疾驰到很远的一片无人海滩,镜头一转,他横抱着她在汹涌澎湃的波涛中,身影若隐若现,加勒比海晚霞倾城。
我早就想到了他们最后会去海边,因为在一次聊天时她问他:你喜欢海吗,他说不喜欢,她说我喜欢,喜欢海,更喜欢泡在海水中的感觉,神情中充满对往日生活的回味和对残酷现世的悲观。于是观众都会猜到,他最后会带她在海中沐浴——是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这更符合一个截瘫女人的身体状况,也更符合全片的基调和节奏。然而没有,没有,他以惊涛骇浪的方式实现了她的非份之想,因为他们之间有信任,深不可测的大海也是安全的所在。看到这里,情感的高潮一发不可收拾,而电影,果然结束了。
最近总遭遇类似电影的袭击,比如前段时间看的mary and max。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整部电影都在用不急不徐不温不火的节奏叙事,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平淡如水的文艺片,让火象星座恨不得拖进度条,而在你刚要关上电脑,刚要起身离开影院的最后一刹那,它用只有几十秒的镜头给你当头一棒,然后又突然黑屏打字幕,扬长而去,丝毫不为你的情绪负责,扔下你呆若木鸡泪如泉涌。
这时你才发现之前两个小时里每一场空镜头、每一次目光交流都是有意义的,它们都在为这最后一分钟的核武攻击做着铺垫,而你又不能跳过这些铺垫直接去看最后一分钟,看了也是白看,不会有什么特别感受,正如没有充足的前戏无法直接进入最后的高潮(sorry我实在没有找到更直截了当的比喻),而捷径抵达高潮恐怕只有吸毒。于是之前的每一次欲言又止和欲哭无泪,共同造就了观众最后的欲罢不能,这样的叙事手法,可不可以叫作欲速不达。如果说这算是闷骚,闷到了极致,也骚到了极致。
动也不能动,也要抱着你,直到肯定你是真的;同床共枕,原来也可以激动人心。
《枕边的男人》影评(十):如老歌的调调
中途有很多次,我以为我要放弃观看了,但还是坚持到了最后,细细回味后却是如老歌般暗暗低吟的强调,混合音的起承转合。
编剧用一种记流水账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昔日辉煌的拳击手因钱而结识并伺候一位因车祸而导致瘫痪的女人,两人从最初的针锋相对,不能理解,到后来的相互信任、依赖,伴随着中间男人因受伤而短暂离开的剧情小起伏,而引发男女主人公更真实深刻的情感独白。当然剧中的另外两个配角——爱画裸女却无法戒掉镇静剂的管家女,邪恶风骚低俗的女拳击手兼职妓女,两个人的存在更加深刻地挖掘出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剧情的发展推动。
影片抛除了法国电影的浪漫,反其道而行之,述说的是有些晦涩的浪漫,一点儿也不轰轰烈烈,沉静地像是一杯缺一不可的白开水,只为带给人们印象中的共鸣。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情感是乏味的,对于影片更浓重的感悟或是情绪总是难以宣泄出来,好像没有可以诠释这一切的恰当词汇,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