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一部由马骁执导,罗嘉良 / 唐国强 / 杜雨露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一):《郑和下西洋》:历史剧应该往励志上靠
《郑和下西洋》的开篇很让人惊奇,宇宙、星球、3D,极尽绚丽之能事。进入剧情后,冲突不断,悬疑不断,情感不断,澎湃不断,是今年来少见好看的历史大戏,堪称典范。
历史剧经过前几年的大红大紫,近来已渐渐趋于平静,至少在宣传上以不再成为制片方的主打产品。为什么?因为题材和手法无甚创新,而观众也被这个王朝那个帝国弄得审美疲劳,而且制作成本一般高昂无比,取得的收视效果又不大好,性价比不高,所以历史剧慢慢有了鸡肋之嫌。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制片方在它上面动脑筋呢?事实上我觉得,历史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永远不会脱离受众的视线之外。这跟本国的体制有关,也跟中国人历来就引以为豪的民族自豪感有关。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在国际社会上已经抬起了头颅,或者说崛起也好复苏也罢,地位上升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人民急需找回自己丢失的自信心。这是一种自发的心里状态,所以那些反映我国曾经豪情壮举的电视剧一播出,大家内心的激动和情怀都将被自我点燃和激发。符合受众心理需求,是电视剧首先也是最应该要做到的功课。这样的剧只怕不宏大,只怕不巨制,砸再多钱也是值得,并且还能得到体制官僚的通力支持,何乐而不为?
《郑和下西洋》就是这样的剧,我甚至可以把它归纳到励志类,老人和中年人看看,学生甚至小朋友我也推荐一下,说不定能刺激你们奋发向上一下。另外,我觉得罗嘉良是演郑和的不二人选,其气质上的阴柔与坚韧并重,完全贴合人物塑造。而朱苏进的本子也写的很棒,特别是台词方面,能让所有古装大片的编剧们汗颜一百年。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二):感觉吴宣这个角色不简单
感觉吴宣这个角色不简单,可以说我是一直抱着急切希望知道吴宣往后的发展情况这样的心情才继续看这个电视剧的。
之后在海上,郑和在处理吴宣之弟和一位太监失职之时,吴宣听到郑和从轻发落其弟,有一个特写镜头,从头盔中流下一缕汗。之后向郑和表衷心,让我的感觉其人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心服口服感激郑和。但后来此人一再反复,令我一再看走眼。
另外,吴宣之弟被海盗杀死之后,吴宣报酬心切,被郑和安抚下来,其后再没有表现出要报仇的感觉,甚至在鲁艾岛被陈祖义擒获,意图拉拢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感觉如若是其弟不是亲兄弟,则初登陆勃泥国发现尸体时的表现应该有些过头了。若是亲兄弟,则被安抚暂缓报仇后直到鲁艾岛的表现有点缺失,让我感觉郑和也太不体恤下属,吴宣也太没有手足之情了。
总是,吴宣这个角色让我太琢磨不透了。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三):初观有感-释疑为主(含第一集剧情透漏)
以前比较喜欢看历史剧,在学校里几乎不看电视,这个清明节,很偶然地情况下看了CCTV8,第一印象很好。verycd上已经有前三十集的下载了,不枉我那么赞veryCD。
第一集的开头我相当的喜欢,一颗流星划过星空,接着是各种星体,然后便是我们蓝色的家园了,当我看到那些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科幻电影里面的时间倒流,诚然,这个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想带人回到那个过去。
赞完了它,下面要开始进入正题了--那就是挑错,或者说提出疑问。
我不说那道圣旨,因为那个没有技术含量,稍有些常识的人都会有这个疑问的,郑和率宝船出海两年了,那就是说他们已经走了很远很久罗,那这两艘传圣旨的船是如何找到郑和的呢,就是用我的nokia6120C,那也还要另外的GPS来支持。
跳过这个,下面说说我非常不支持的这段了,那就是方孝孺和齐泰的出场,略有点迂腐的方希直最后被朱棣诛了十族,对,是十族,这个是事实,可是也不用这么早叫他出来做伏笔吧。
总之,一句话,他出场可以,不过,以当时的方孝孺的地位,别说像剧里那样挺直了腰杆和朱棣对峙,我估计皇后的葬事的那个大堂他们也是不可能进得去的。
马皇后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而方孝孺做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做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做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这些时间之前根本没为官,就算当差,也不会超过从九品的吧,是问,一个从不到从九品的官有什么资格和能力和燕王这么说话?而且是在国葬期间!
再说说齐泰吧,更搞笑的事出来了,齐泰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乡试第一,洪武十八年乙丑科的进士,然后开始做礼部主事,也就是一个正六品的官吧。
各位看官都明白了吧,在剧中说话的齐泰此时应该在准备过两年才恢复的科举考试,抑或是在家吟诗解闷,因为洪武四年至洪武十七年间是没有科举选仕的,这十二年间朱元璋取消了科举。
再有一点,马秀英(马皇后)死的时候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而朱棣呢,出生于1360年,如果我没算错,当时应该22岁吧,当时的方孝孺呢,25岁,不过,演员的年龄跨度似乎是没法解决的,换个角度,从朱高炽当时的年龄来算,这个朱棣当时也应该是很年轻的吧,哈哈,所以我不能怪唐国强,这不是他的错,往老了演容易,往年轻了演太难了。
最后一点吧,郑和出生于1371年,朱棣比郑和大十一岁。
说了这么些话,不是为了别的,主要的是给各位看官一些信息,一方面《郑和下西洋》是历史剧,至少我是把它这么分类的,但是它毕竟还是电视剧,它不是历史。真正的历史是永远埋于地下的迷。就像历史正文一样,哈哈,你要有哥尔·罗杰那样的能力才能够领悟的。我是没有。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四):王道不应该成为王道
很小的时候爱看《西游记》,其中有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玉皇大帝和唐太宗怎么由一个演员扮演?难不成是经费有限,实在没法再多请一个演员了?
后来不记得从哪里听到一种说法:按照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玉帝和人间的皇帝永远保持着一个模样。知道这个后,我便开始感叹,玉帝果然是神仙之王,因为按照另一种传说,天上一日等于地上一年,这样算来,玉帝至少每两个月就要变一下身,要是碰到命短的皇帝,说不准要一天换上两三次,跟我们平常人换衣服似的,这种艰苦卓绝的工作一度让我对他老人家肃然起敬,全然忘记了他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怂样。
时光荏苒,一转眼好多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版的《西游记》还在电视机里翻来倒过去不厌其烦的播放,但我已经不愿再多看一眼。另外,其他的几部电视剧也让我开始对玉帝重新的鄙视起来……这几部电视剧包括:《贞观之治》《大唐歌飞》《郑和下西洋》《江山风雨情》《雍正王朝》等等,因为从中我发现一件事:原来古代的皇帝长得都是一个模样!不同的仅仅是他们的发型和着装而已。这也就是说,玉帝根本就没有如孙悟空一样72变的能耐,甚至连当代的G奶天后、范BB、韩国棒子都比不上。
且看这位冒牌天神是怎样应付我们的:唐太宗时他留的是山羊胡子,轮到唐玄宗当政,他的山羊胡子依然,你甚至找不到一丁点他爷孙俩长得不一样的地方;到了明成祖时就弄了个闹腮胡,皇太极时扎个辫子,再把下巴上的胡须剪短点;最后登基的是雍正,这回轮到曾祖父和曾孙成双胞胎了。
这就是我们河蟹的影视剧呈现给我们的河蟹无比的景象,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联想——我是说六七十年前的那位,别以为你在嘴角边贴颗痣,我们就认不出你,你的眼神已经出卖了你,瞧你那贼眉鼠眼、从不拿正眼瞧人的表情。
今天我要说的是这部《郑和下西洋》,毕竟是刚上映的,凡事图个新鲜。当初之所以看了这么一部电视剧,盖因那段时间央视少儿频道每晚九点二十都会准时播出我的大爱《海绵宝宝》,为了熬时间,我便没轻没重的看了一下这部电视剧,值得一说的是,等《海绵宝宝》播完,我就没再怎么完整的往下看它。
先不说具体的细节,这部作品本身的立意就有问题,歌功颂德也就罢了,关键是歌颂的对象实在太不靠谱。朱棣力挺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真的如电视剧里所说的那样,是为了继往开来、沟通世界吗?当然,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历史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样的,它的消极历史意义、或者说它的局限性,也是不言自明的,而在这么一部号称巨制的作品中却丝毫没有显现出来,这种一味的拔高,让朱棣摇身一变俨然成了一位改革开放、眼光深远、孑然独立的历史伟人。
据我所知,朱棣当时力挺郑和下西洋主要还是为了给自己长脸,满足所谓“天朝上国”盛世明君的虚荣心。总之,我宁愿相信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名正言顺,他这个皇上当得一点问题都没有,也不会相信朱棣是个力推对外开放的急先锋。我们的导演历来喜欢舔屁沟,只是没想到这回他们连古代人都不放过。
郑和下西洋,终究只是一种官方行为,折腾了七次后,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唯有“万国来朝”的假象,还有巨大的贸易逆差。我说错了,这根本就不能称为贸易。
电视剧里说,郑和下西洋最后的偃旗息鼓,是因为朱詹基、也就是朱棣的孙子魄力不够,但这和之前交代的剧情完全矛盾,在此之前,朱詹基一直都被描写成一个雄才大略的少主,完全称得上是小朱棣,忍辱负重的能力甚至比他爷爷还要强,但直到最后,郑和一等人简单潦草的一句话便把之前那个一直都很高大的形象突兀的压低了,这种处理方法不啻于自己扇自己的嘴巴,更严重的是,这使得大家最后不是在为下西洋大业的功败垂成惋惜,而是开始无限的怀念起朱棣,性质完全的变了味。朱棣虽然死了,但所有人都在张口闭口的先帝,跟招魂似的,朱棣阴魂的影响力倒是比生前还要大了。
可是历史上的朱棣真的是这样的人吗?还是作为现代人的导演刻意编造起来的?我们都应该知道,闭关锁国的政策由来已久,随着历史的发展,持有破除海禁想法的人也开始出现。朱棣是个人物,干了很多大事,但绝不会是这种人,他自始至终也没有让民间的老百姓下海。
唐朝除外,中国几千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君主可以开明到破除海禁的程度。据说唐朝事实上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集团思想开放,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女皇的原因。
如此这般,一个想法在我脑子里蹦了出来:也许我们民族的骨子里历来就没有对外开放的因子,朱棣只是被后人立起来的一个牌坊,于是乎,清末的落后挨打便是我们根本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坎,是命中注定的劫数。
这部电视剧的导演似乎很想表达这么一种观点:如果朱棣之后的君主都有他那样的魄力,咱们中国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但我要说,如果真要那样,恰恰相反,结果会更加惨,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如果一直做下去,不等外国人来敲开我们的门,我们自己就已经垮掉了。
前几天看到这么一句话:“专制阶级引入先进科学的技术,只为专制服务,结果是更加的专制”,庚子之后清朝推行的新政便是实证。所以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拍错了,我们不应该赞扬这个所谓的壮举,我们更不能再来一次这样的“对外开放”。
王道不应该在我们影视剧里如此的大行其道,更不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王道,因为王道不是“旺”道,而是“亡道”。
至于细节部分,可以挑剔的着实不少,我随便说几个:
1、朱棣说话根本不高昂,惶惶大义很是糊弄人,实则干瘪得要命,再加上雄浑的背景音乐冷不丁的响起,我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2、国外使节一看就是留学生,或者干脆就是新疆人,当然,这是个硬件问题,说让他们改进有些强人所难了。
3、姚广孝是从雍正时期穿越时空而来的的乌先生,没办法,谁让朱棣长的和雍正一模一样呢?我很厌烦电视剧里安排这样一个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不就是个狗头军师嘛,拽个屁呀。
夏元吉、解缙等抵制下西洋的保守派,表现的太过无能,像赈灾这样的事情,我就不相信这些名臣做不下来。导演这样拙劣的处理,也只是为了人为地形成一种莫须有的对比罢了。
说了这么多坏话,再说几句好话,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把它打成一星的原因:
1、随着历史的发展,持有破除海禁想法的人也开始出现。这种人只可能出现在民间,而且势力相当微弱。带着美好的幻想,我愿意假设郑和就是这种人,他能在一个庞大的船队挂帅,并且直到现在,他在外国人的影响力仍然很大,这应该不仅仅是狐假虎威的结果,郑和理应有着不俗的人格魅力、能力和胸襟。否则郑和的形象就太过不堪了,我还是不愿把他当作一个奴颜卑膝、一心讨好主子的奴才。虽然剧中对朱棣的着墨太多,都可以改名为《永乐大帝》了,但好赖还是以郑和为中心的。
2、罗嘉良的表演中规中矩,曾经看到他还在一部大陆军旅题材的电视剧里出演过。作为一个过气明星,作为一个在十年前本人很喜欢的明星,人家也要生活,混口饭吃不容易,所以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3、剧中朱詹基和朱棣长的不一样,这一点值得表扬,玉帝这回要忙活一阵子了。
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如今的玉帝长的是什么样子?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玉帝他老人家寿终正寝的一幕。
我的公众号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五):观电视剧《朱元璋》,《下西洋》,《1566》结合史书有感如下
以正史正看有明一代战略沉浮与命运兴亡,这三部剧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另,本文不论政治权谋,只观战略大势。只谈国家兴衰,不问朝代荣辱。
明的反复性
阅剑桥中国《明史》兴怀三首
(其一) 悼建文
乃父一朝乘西去,爷孙雄图重画聚。
宣仁说义无进退,一弃前朝苛政弊。
封王裂土家国恨,兵戈直效汉故堆。
庙堂江湖都觉远,红尘未见鹧鸪飞!
(其二)称永乐
都言少年多豪情,阅尽天地有无中。
老大兴亡图霸事,坎坷难教后人从。
乌云必有重拨日,炼金须得绕指柔。
通江递海结万邦,古来勇者留其名!
(其三)泣土木
山河一夜草木枯,重闱深宫久未出。
塞外兴师征胡虏,阶下为奴愧九五。
土木堡中惊却步,北京城外烟云渡。
乾坤为有儿郎护,宇内当留一丈夫!
民不畏死何所惧?我戟我戈向狂徒!
如寇如雠张巨目,可泣可歌守城固。
群小休哭田亩稀,祖宗一晤弃黄土。
心不悔焉志如初,谁留女儿一旒梳!
咏史公可法
国破山河万里缺,
头断扬城百日绝。
梅花岭上千层雪,
犹见史公意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