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禁果》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7-06 03:0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禁果》经典影评10篇

  《禁果》是一部由多姆·卡如库斯基执导,玛约特·马里斯托 / 阿曼达·皮尔克 / 玛拉·毛米瓦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禁果》影评(一):《禁果》:回归自然

  或许这样貌开放时代,往往也是极端宗教组织产生的温床,芬兰和瑞典合拍的这部《禁果》,讲述的是在芬兰一个偏远地区活跃着一个极端的宗教组织,这里的居民恪守《圣经》的训诫,所有的人不抽烟,不看电视,没有流行音乐,还有,所有的女孩都必须恪守贞操。

  影片讲述了两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刚满十八岁,被身体内燃烧的熊熊情欲折磨,其中一个无畏地走出封闭的空间,试图在五光十色城市中寻找自己感官体验,另一个是她的好友,以感化她的身份陪同在她身边。吊诡的是,影片的最终,叛逆的女孩回归到原来的生活方式中,感化她的朋友却毅然决然地走出了那个偏远的地区。在影片中,这种转变自然而然发生的,因为他们两个人,其中一个只是为了感官体验,所以每每遭受到宗教体验的阻挠;而另一个,则遭遇真正的爱情

  这部影片中,那些极端的宗教维护者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导演有意无意间其实在批判这种极端的宗教组织所带来的,不过是人性的扭曲,影片的最后,女孩毅然决然的出走,母亲温馨呵护,其实都是作者观念表达

  《禁果》影评(二):True love leads to the way of freedom.

  喜欢那些冲破世俗阻碍生命桎梏,寻求救赎自由灵魂。比如Susan大婶、送Pizza大叔、Paul Potts等。

  但是,不认为像莱斯塔迪乌斯主义这样保守教义是关涉到灵魂救赎的,它更多的是世俗的规范伦理、一套为人处世价值观,告诉世人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更多的是来自于一个社会组织传承下来的成员之间彼此的拉扯和纤拌。

  所以,喜欢一开始的玛丽亚,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敢于尝试,不想听神父陈词滥调。娇憨的婴儿肥的脸蛋儿笑起来也颇有神韵

  而开始的瑞科尔,紧蹙的双眉,瘦削的脸盘,看起来像刻薄的修女保守而不明情理。直到后来,由于玛丽亚的轻狂被几个大叔以为是妓女瑞科尔带着她踹门而出的时候,玛丽亚对瑞科尔说:你是我的守护天使

  后来,玛丽亚由于自己的放纵在夏季集会上大声忏悔,并回家结婚(生子)。而此时的瑞科尔却选择离开片子结尾,两个女孩清晨中相遇,瑞科尔神情仍然坚毅,玛丽亚则神情黯然,取完信什么也没说就走开了,玛丽亚在想什么呢?为了自己的罪?为了瑞科尔的罪?还是因为她自己放弃梦想而瑞科尔却勇往直前?还是仅仅是厌恶撒旦的诱惑

  直到片子看完了,也不是很明白,怎么是瑞科尔最后走了,玛丽亚却安于小村庄日子

  临晨醒过来,一个莽撞念头蹦出来:True love leads to the way of freedom. 瑞科尔和玛丽亚的区别在于,瑞科尔懂得节制,她和Tony两情相悦,情为首;而玛丽亚主要出于对身体刺激的好奇与寻求,性为首。

  《禁果》影评(三):《禁果》

  莱斯塔迪乌斯主义是在19世纪中期的对路德教的一次复兴运动

  他们宣扬悔过与原谅

  他们的夏季礼拜是芬兰夏季最大的一项活动

  芬兰有11万莱斯塔迪乌斯保守主义者,他们按字面意思来解毒圣经,避孕、酗酒、电视、节奏音乐以及婚前性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影片背景感觉和《分离的世界To verdener (2008)》很像,不过这部影片把信仰迷失放进了年轻人矛盾思维生活中

  同样的,再次了解了一个不为所知的宗教分支

  不同的,影片向我们传达了那个看似不合逻辑但是却频繁出现的事实:那些最彻底的“反抗者”往往之前都是最坚实的“保守者”。

  芬兰导演多姆·卡如库斯基 Dome Karukoski再次用自己熟悉演员构建了自己眼中绮丽丰富的芬兰故事

  《禁果》影评(四):《禁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发表于2009年9月10日 《法制日报周末》《看 听 读》版(北京),本文为网络完整

  青春年代教育

  在芬兰传统教会中,性甚至于青春期的男女接触是被严格的压制着的。

  她们和他们漫长的青春时光里,异性之间是基本不能有任何身体接触的,她们和他们漫长的青春时光里,异性之间是基本不能有任何身体接触的,早期的青春教育在这部电影里用一场离家出走大胆的遭遇,呈现给我们反面教材。当然,基督教会的专制是对传统的婚前的任何亲密行为是极为克制和根本不允许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两个乡村小女孩因为她们的年轻和好奇,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在信仰和贞操之间,她们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战役。几年前,香港有一部电影叫《如果爱》,其中周迅扮演的女明星孙纳为了成名,将娱乐圈的“潜规则真实展现出来。在遥远的北京阴寒的地下室和那个青春年代里的爱情曾经让许多人印象深刻类似题材,不同的风格,不禁让我们心生思考

  在看本片之前,我一直对外国的青春教育怀着一种不屑的态度固定思维模式里的开放形式的欧洲和美国,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光怪流离的花花世界。似乎,所有人的青春期都会在灯红酒绿毒品文身、不羁放荡的关键词里生活着。然而看完本片,我突然明白原来在法律条框未够硬朗条件下,基督教会是一块约束年轻男女免于触犯法律规定条文的岛屿,当必要潮水沾湿衣裳后,谁能还原我们一个圣洁而没有负罪感领土呢?在青春期谁都要面临成长,谁都会不断寻求突破自己原有的生活圈,这其中肯定遇见形形色色的新的事物,接触到过的没有事物, 换句话说,谁都必须为自己的青春冲动或者做过的年少傻事买单。

  没有吃过葡萄,你怎么知道葡萄是酸的呢?

  没有吃过葡萄,你怎么知道葡萄是酸的呢?没有接过吻,你又怎么知道接吻会死人的呢?

  两个小女生,一个开始走向浓妆艳抹(玛丽亚),一个还在自我包裹(拉卡)。在大城市的K房,在大城市的街道上,青春的碎片随着电影里那些时而阴冷黑暗,时而明媚绚丽视觉镜头,慢慢的凋零。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和洗礼后,她们的信仰和贞操都在不经意流失,茫然,慌乱不知所措

  她们住在旅馆,她们在工厂打工,她们结识男孩,她们甚至被夜总会一群男人调戏甚至亵渎。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就在那条河流前面的玛丽亚的眼神中开始。那个眼神是对无知世界的渴望憧憬以及遥不可及的所有的思绪的归结。然而之后发生的一切,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影片的跳跃性镜头,让我们看到两个青春期的小女生,从懵懂、好奇、抗拒、尝试、自我检讨,到最终忏悔的过程。玛丽亚在那个熟悉没多久的男生的床上,看到了画着耶稣基督的头像油画疯狂的逃跑出去。拉卡在电影放映室里结识的新男友,也开始从拉手漫步沙滩到开始产生出朦朦胧胧的情感。玛丽亚将那个我们觉得很可笑事情“接吻时不会死人的”的道理告诉了拉卡。两个小女生终于自由自在的进行着自己的感情试验种植。然而,当教会的神父赶到她们的城市带走了她们以后,我们看到了所有青春期孩子们的离家出走后的相似命运,那便是遣送回原籍。

  在看了本片之后,我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思想教育。在我们的青少年之中,何尝没有这样的一群玛丽亚和拉卡呢?她们一样羡慕走向外面的世界,一样受过伤,一样流过泪,一样的叛逆,但却一样的在那个特定的年龄段选择自己闯。

  没有吃过葡萄,她们一定不会对你们说的味道动摇,只有她们自己吃下去,她们才相信是什么味道,他们的心理才会安稳。在现今社会,许多许多的父母总想为自己的子女安排好一切,却缺乏真心诚意沟通,不明白他们或许不需要舒适,只使需要可以自由翱翔着的天空

  细腻真实的青春励志电影

  本片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在传统教会教育下走出的两个青春期的小女生,在经历人生重要阶段的爱与恨和认知与忏悔,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种青春励志的情怀。而在涉及描写基督教会这一块的电影在西方是屡见不鲜,而这部电影以青春励志教育和传统基督教会相结合的方式讲故事却也颇有立意。本片重点着墨于离开家和教会后,两个青春小女生遇到的种种遭遇,而对出走和回归的讲述却很少,稍欠层次。不过由于将很多时间用在讲述两个青春期小女生初涉社会的种种遭遇和变故。这种用叙事代替情感,用事实代替说教的将故事方法使观众们置身其中,随着主角的种种遭遇和不断变化心态起起伏伏作为芬兰的电影,导演用如此这般的语言代替了矫情渲染机械的说教,让全世界的观众都看得懂这部青春励志电影。当玛利亚倔强坚定的说“我只是想看看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心就为着这两个少女的心和决定牵动着。

  撒旦只会诱懦弱的人,受过洗礼后的青春只会更加坚强不屈,没有人没经历过风风雨雨会自行茁壮成长。一个浓装艳抹且开放大胆,一个内敛含蓄且自我封闭。玛丽亚和拉卡这一对性格迥异的组合似乎为了电影主题关键词“天使”与“魔鬼”、“上帝”与“凡人”、“圣洁”与“罪恶”的对比设置

  全片画面色调干净又带点阴郁,符合青春期萌动又叛逆的特点,浓妆艳抹和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出现的时间不长,却恰到好出处的和整个色调形成鲜明反差对比。细节处理上也为配合剧情带点小幽默的“日本女优”台词不禁让人会心一笑。比起好莱坞制造出来的“美国派”系列青春性教育喜剧明显高了几档艺术档次,一部有着青春教育内核的电影拍得如此唯美而俊冷,有着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共存的空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禁果》影评(五):我是恶魔,我伪装起来了

  记得这个场景

  温柔的音乐响起,男孩说起一个关于蓝色独角兽的故事。暧昧气氛推波助澜,他终于吻向了女孩。

  “你不能碰我,因为我并不存在。“

  挣扎的吻。女孩拒绝,却又被诱惑。

  想要接触的彼此,小心翼翼的彼此。

  想起大一的自己,因为好奇,也或许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渴望,我没有抗拒他。

  虽然一开始受到了惊吓,但很快便接受了他。

  第一次出去散步,第一次接吻。

  “我是恶魔,我伪装起来了,我自私,我软弱

  就这么没有挣扎屈服于欲望

  抽烟,或者,接吻,卡拉OK、化妆……乃至手淫、做爱。当瑞克尔和玛丽娅做出这样一些行为的时候,她们是在犯罪,她们对上帝犯了罪,而且这全是因为撒旦占据了心灵并作怪的缘故

  “我感觉不到我的信仰,我会地狱。”

  正在交合的玛丽娅看着墙上如猴子般的影子,看到墙上的画,她第一次感到害怕

  电影的尾部,又是激情满怀的布道:

  “我们都是罪恶的,被撒旦诱惑着”

  “我们是罪人,认为我们的罪都很独特。不是的,我们的信仰仅仅建筑在主耶稣的功绩之上……”

  “你们所有的罪过都将在基督的血与他的名义下得到宽恕。”

  那么我呢。这与众不同的欲望到底是真是假。

  是我真正内心所想所感。抑或是撒旦诱惑了我呢?

  而谁,又会宽恕我?

  结尾的音乐明快起来。空灵的女声。流着泪离开家乡的女孩。

  ”仁慈的上帝啊,能否帮我找回纯洁的心灵,帮我远离地狱。“

  《禁果》影评(六):最难以取悦和欺骗的,是本能

  我并不十分喜欢带着宗教主色彩的片子。

  莱斯塔迪乌斯主义,真是个拗口的名字。也不知道这种信仰到底是对人性的救赎还是对人性的压抑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当清教徒们带着他们的禁欲主义横渡大西洋来到北美这块未开垦的土地,他们提倡的节制、崇尚人性等等信条成为奠定建立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基础。信仰,作为强大的约束力信条,成为在法律之上的考量道德标准

  人一旦失去信仰,就会癫狂。

  可是莱斯塔迪乌斯主义的教条,约束的是什么,是信念和爱欲之间的博弈么?放弃爱欲,才可以得到灵魂的救赎么?

  我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性的需求是人的本能,是无可厚非的。随着文明发展人类情感的丰盛,性需求不再是原始野蛮的,渐渐变得丰腴美满起来。不然哪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司马相如同卓文君那动人爱情故事?!

  莱斯塔迪乌斯主义禁止年轻美貌的女孩化妆,禁止她们喝酒,禁止婚前的男女有亲密行为。

  好吧,在这个不上床不恋爱的年代,和一个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就如此的离经叛道为世俗所不容么?

  信仰是什么,是一条条禁止去做么?如果做了那些被禁止的事情,就该下地狱?我无法理解大概是因为我是这个世界上那四分之一完全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中的人群的一员吧(这个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没有信仰的,这些人,基本都在中国)。

  可是信仰存在的意义,不是让人过得更好么。就像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及色欲。本身就是不能放纵过度的,教导人们要收敛要禁欲,合情合情。不过我却没有在莱斯塔迪乌斯主义中找到丝毫的人性闪光点。

  它让我感觉到沉闷、自闭。

  当然我也完全的不欣赏两位女主角寻求信仰之外世界的方式——太极端了。让我感觉到完全是在用一种极其幼稚的方式去对抗那些被灌输了几十年的理论。

  不要说我没有同情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有很多不思议的地方,可是,不管你做什么,不是要出于好奇或者逆反心理,而应该是出于你本能的牵引,你内心的渴望。

  想知道与人拥抱与人接吻,这也是罪孽么?那也犯不着随便找一个人进行吧。和随便的人拥抱,和随便的人接吻,和随便的人上床,除了得到残缺的自己,还有可能得到什么?

  于是拖着一颗受伤的心逃离成为了必然。

  莱斯塔迪乌斯主义有那么多的禁止,无非是想约束人的行为,使之自尊自爱自重,只是人一旦受够了这样的压抑,就一定会用最极端的方式作为反击。

  片子看得我怪沉闷的。

  人的本能是最真实的东西。行动可以作假,语言可以撒谎,但身体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是很真实的。

  《禁果》影评(七):寻找着各自的归宿

  大概因为保守,那一方土地中也透露出略微死板的气息,但即便沉寂中依旧能感受出那份因为平静而散发出的安详。对信仰的虔诚坚持,让他们对外界带有偏执的恐惧,外面的世界人们都被撒旦诱惑堕落了。

  而她俩,年芳十八,一个对未知充满好奇,一个对未知感到害怕。玛利亚甜美俏皮,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即便独自一人也要出发。瑞科尔文静内敛,完全可以用“懂事”来评价吧,而且无疑被看做信仰坚定。当神父叫她去玛利亚身边时,就隐隐的开始为她的担忧。瑞科尔的确是个懂事的孩子,虔诚地信仰着上帝,大概从未违抗过大人的命令吧,文静中有着一颗体贴的为他人着想的心。而玛利亚相较之下更在乎自己,对外面世界的一无所知让她不甘心,对好奇的事情自己却不能做感到懊恼,于是乎放任着自己去追寻刺激。

  其实至始至终瑞科尔都坚持着完成神父交代的任务,在玛利亚身边守护着她。退掉她点的苹果酒,在她进入男子房间后急促地敲门,帮她逃离一群找雏妓的男人。而别的,不过是她爱莫能助了。她去舞厅,她只能陪着;她去找“堕落”的姐姐,她打不通她的电话只能焦急的去街上寻找…而正是这次寻找,机缘巧合下,她遇着了他。

  与玛利亚的好奇不同,瑞科尔其实更像一块重未被雕琢过的子玉,干净得一尘不染,加之宗教的影像,即便有那么一个远在家乡谈婚论嫁的对象,也不曾有过甜涩的青苹果般的初恋。电影大概是催化剂吧,总之他们就是遇着了,而两次的接触后,她开始躲着他。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不敢拥有。谁能说在她清亮的眸子中,他短短几瞬的谈吐举止不已经深深地刻入了她的记忆呢。

  玛利亚依旧她的我行我素,瑞科尔则要一边守护着她,一边痛苦地体味着爱情中的胆怯和对信仰的忏悔。

  不很能理解玛利亚在刚刚经历了外面世界的丑恶面孔后,为何就又悄悄钻入了一个男人的被窝。撒旦的作怪么?她从独自离家那刻起大概就从未想起过神了吧,只一心追寻自己的好奇,一步步深入,一步步逼进撒旦,从最初“只是想得到一个吻”到“要证明接吻和性是两回事”到“我知道撒旦在哪,就在下面,我是不会让它进入的”再到她与一个男人在床上交欢之时。更像是一步步在满足自己的欲望,对性的好奇。当目的达到后,望着墙上那双圣母的眼睛,才猛然醒悟:我失去我的信仰了。

  瑞科尔呢,惊心动魄地逃离了魔抓,住的地方变得不安全,被玛利亚姐姐狠狠的扇了一耳光,无奈中只能去了他那。危险,被辱即便她再是个坚强的孩子,即便她表情依旧还是多坚定,内心真的没有过一点的涟漪?若说玛利亚喝酒时因为好奇,那她喝酒大概是为了找一样对自己无害的新奇事来做吧,镇定一下扑通扑通的心跳。不过才刚刚真的把自己介绍给了他,而且应该说是幸福吧,因为他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她——“保守主义者”。“回去吧”是玛利亚害怕又恳求的声音。她犹豫了,目光变得不敢对视。是呀,她是个保守主义者,这本就是不属于她的土地,然而就这么离去,太多的不舍。对于你给的爱,我能做的唯一回报就是把自己献给你吧。上帝与爱情,她从未遇到过这样的选择,而当出现时,她选择了爱情。

  回去后的玛利亚结了婚,重展以前灿烂甜美的笑容。瑞科尔却再也会去不那样安宁的生活了,勾引男友,是为了告诉自己可以忘掉他?或者只是为了证明这里的人不是他?化妆就更是对家族和信仰公开的挑衅了吧,告诉他们:我堕落了。之后收拾行李,离去……这片生长的土地,已经无她的容身之地了。

  电影的镜头停止于瑞科尔在巴士上仰面泪流中,不禁会猜测将来的她会有怎样的命运。毕竟初恋的美好正在于它多是无果的花,一生都记得却一生都只能遗憾。特别是男子在海边说“我现在需要一个人陪我”,将来呢?谁能知晓呀……就像玛利亚的姐姐,堕落的人,谁又能知道她在扇瑞科尔那一耳光时,愤怒地吼到:你根本不知道上帝对我做了什么时,那么强烈的愤怒的根源为何。谁又能知道她在这样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之前有过怎样的过去呢。她即便悔恨过,但却回不去。姐姐的婚礼被挡于门外,家里的事情一无所知。

  整部电影还有一份浓浓的亲情,宗教的色彩把它渲染得有些如同教条搬呆板,但不可否认地依旧让人感动。“他们竟然为了我们开了700公里来这里”与城里的“这里没人会关心他人”,一种深深的感动。就个人而言,爱情与亲情,后者是这辈子都一定要守护的东西,它不像爱情一样由得自己去选择,但正因为它无从选择才牢不可破。美好的爱情会让人感动,忧伤的爱情能让人惋惜,悲剧的爱情也会让人愤怒,但这些感情的产生更多的也都是把自己作为旁观者。然当看到亲情怎样怎样时,则会不由自主地让自己更拼命地努力。所以要说整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大概就是神父们开车来试图接她们回家和瑞科尔讲离开时母亲将钱塞在她手中。

  最后那幕瑞科尔的眼泪,看了总让人心里发酸。傻姑娘,想这么叫她,但试问谁有不是那么傻着过来的呢。在外面精彩又无奈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各自的归宿,又有多少人不是这么过来的呢。

  《禁果》影评(八):城市森林与禁果

  《禁果》,主要内容就是两个芬兰村镇地区的女孩来到大城市,并以Conservative Laestadianism这一与生俱来的身份接触到了一个完全与她们经验世界相斥的环境里。你可以粗浅地认为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两个少女的成长与恋爱的琐事,或者理解为一个人“城市化”“社会化”的过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信仰上激烈的冲击和碰撞,从“饮酒、节奏乐、避孕都被禁止”的传统宗教根深蒂固的地区,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被允许、被放大的城市。还有在一个城市里寻找归属、寻求自我认同。谁的成熟,与陌生环境的融合是一蹴而就、理所应当的呢?我们是不是难免在这些成长的过程中、陌生的城市里迷失一会呢?虽然我们没有像他们那样被宗教信仰钳制得如此之深,观念如此保守传统,但面对城市文化的种种现象甚至异化,我也曾经疑惑迷失也曾经跟风还曾过度批判,但是还好,最终我理解了一种“平衡”的观点去衡量这一切,奢与朴要平衡,欲与禁要平衡。城市如同森林,有太多如同树叶繁多的物质障目,有太多枝蔓丛生的欲望牵连着你,有看不见的瘴气迷惑着你的意识,让你很难看见一目了然的广阔天空,很难曝露在阴暗都无处遁行的阳光下。所以,内心一定要有一种力量,才能支持你更好地吸取其中的养分,而不是一叶障目、迷失方向,还有最重要的是学会“丛林法则”。

  《禁果》影评(九):禁忌!

  太对口味了。

  不想剧透,希望能找到这部电影的朋友们还是找来看看。我就不破坏剧情了。

  其实作为一名伊斯兰教徒,我一直没有怀疑过宗教在人生命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其实宗教并不是在否定我们人性当中丑恶的部分,这也正是为什么宗教中反复的强调神的宽容,强调人类的罪恶是可以被宽恕的。宗教并不是教导我们成为没有人性的虚无的精神灵魂,而是教导我们成为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更加理智的聪明的人类。

  性与爱情也是影片讨论的重点之一,婚前性行为在保守的基督教义中是被制止的。关于这个我觉得没有必要太刻板。就想影片表现的那样,因为好奇心,因为肉欲而把性当做填补空虚的发泄行为使得不到幸福的,只有把性当成表达极致的爱恋的表达方式才能幸福。

  非常好的电影,很好。

  北欧的电影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禁果》影评(十):日尔曼民族对基督信仰的衰落

  上午上顾晓明的《犹太文明》的课,下午赵立人的《古罗马》,一天穿越时空,时间上走了5000年,地域贯通欧亚大陆,走了几十万里,赵老师说罗马思想上贡献比不上希腊,但却征战亚非欧,宗教上继承了基督教,在这之前基督教只在小范围流传,罗马帝国的兴盛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宗教史,最后西罗马随着北方蛮族日尔曼人的进入而灭亡,但基督教却留了下来,成为如今信仰人数最大的宗教。

  看了芬兰的《禁果》,实际是西方对于罪、诱惑、基督的宗教探讨题材的作品。也是人类人性弱点的考问。2个纯情少女背离自己本族的信仰,来到大城市,最后经过挣扎,从形而上的信仰回到回到了人类的自我解放的道路,即回到基督教的原点。

  那基督教起源与犹太人的旧约,经过几代拉比或主教的改编,逐步发展成了现在的基督教,其中的中世纪的教会制度禁锢了人的思想,主张凡人必须通过神职人员做神媒,教会是人与上帝对话的中间站,同时宗教形式和礼仪也到了空前繁琐的程度,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才形成新教,而北欧和斯拉夫人仍坚持严格的宗教礼仪和习俗。《禁果》中美丽的小村就生活这样的人群。

  但当今人类面对千奇百怪的诱惑时,导演提出一样的问题:原先的禁锢、封闭、修女式的方式实在已难以为继,什么样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从电影中的结尾,他自己给出了答案:神圣的神和教义不能阻挡人类心中爱好自由、美和爱情,人类自我救赎的道路在自己脚下。

  实际上,现在原教旨主义恰恰是为了基督教的原点:伦理一神教。上帝、先知都是符合伦理的,亲切的,圣经把人类丑恶的故事写出来就是告诉后人,人类是有太多弱点的,人类本是恶的,所以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自立,最终达到救赎的目的,而供奉神,遵从神的所谓的意志、恪守清规戒律不是神希望看见的,神本佑我,神在我心,而适当的形式需要,但控制一定的范围。我想这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

  对于看惯大片的朋友来说,这样的片子未免使人沉闷,有节奏的问题,也有文化的原因,但北欧导演的拍摄手法细腻,值得我们学习不同风格的电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禁果》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