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成瘾》是一部由Ian Connacher执导,Ian Connacher / Charles Moore / Rob Krebs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塑料成瘾》观后感(一):塑料就是现代粘土
18-04-18今天只看了一半。对塑料回收蛮感兴趣,算是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的一个点,起源于南都观察一篇相关的文章,提到中国竟然会进口外国的垃圾,后来又接触到了王久良的《垃圾围城》和《塑料王国》。很好奇的是,小时候的深圳,还是看得到废品回收站的,一般是外省人自己开的,堆满了小山包一样的塑料罐,也有人在楼下用大声公叫收废品。但是今天似乎很少甚至见不到了。
塑料是不能够被分解的,被掩盖被排放到海洋里,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最终又到人类身体里所以要控制塑料的数量,在仍未有分解塑料技术的今天,控制已有的数量并对塑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今日多数(纪录片呈现出来的)公司都只关注回收利用,特别是“向下回收”,用回收来的塑料再去制造更低级的塑料产品。并没有人站出来说要控制使用塑料的数量。(先写到这看完再补充)。
这种观念和意识是缺失的。据纪录片称,塑料在二战时期被大规模生产,二战后为了继续这些企业只能生产民用商品维持生存。包括当时社会对塑料的认识不足吧还是广告的歧向引导(一支广告称是塑料制品解放了妈妈,让妈妈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塑料只用一次的思维慢慢养成,直至invisible我们无法察觉,一切都变的合理,理所应当。
《塑料成瘾》观后感(二):I am addicted to Plastic. Are you?
能屈能伸,而且又轻。
从造塑料,到清塑料,到回收塑料;再到造塑料,甚至吃塑料。
人类确实太伟大了。
Ian Connacher最后总结得好:
The important thing to remember is that we as consumers have done nothing wrong.
Truthfully, the industries didn’t set out to create toxic materials that would never go away.
All of us got swept up in the plastic promise when that would free us from the constraint of nature and time.
ut now, 10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plastic appeared.
It’s time to rethink our relationship to synthetic materials.
《塑料成瘾》观后感(三):你需要抱着这种小事只要我一直坚持总有一天会影响到别人的心态
我尝试过几次拿那种标着可降解的, 我妈都会把它放回去
于是我每次都把自己房间的垃圾袋塞得很满才去倒
我尽量出去吃饭如果知道会打包就带上饭盒
沐浴乳洗头水如果有就买替换装
出外尽量自己带水
不买压缩铝罐的东西
用充电电池, 用完的一次性电池到现在也不知要丢哪里, 在家里存了很多年
但是大量甚至超量使用塑料产品的人到底是完全没有这样不环保的意识, 还是明知道但是觉得大家都这样用, 不用太麻烦了呢?
所以塑料使用者多数是经济上过得去的人
一个杯装奶茶, 最外面一层塑料膜, 一个大纸杯里面, 奶茶的粉一个包装, 几个果冻还有几个塑料盒子
生产者大量的生产, 消费者大量的使用
大环境是这样
我可以坚持自己不买不用, 却觉得很无力
觉得他们很伟大
或许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像那样能影响很多人的人
前提是, 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