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是一部由李玉执导,张艾嘉 / 范冰冰 / 陈柏霖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音山》观后感(一):没猜着结尾
排除已经肆无忌惮吵闹的后排观众群(没错,是群,目测二十来个)以及TVB般阴差阳错而错过的头十分钟,这算得上一次不错的观影体验。
若干年前看苹果,虽然不算惊艳,但也属眼前一亮。遗憾的是,印象最深的是佟大为压在范冰冰身上然后边做边说:他是不是这么操你的。恩,当时觉得,很残忍,堪比《黑皮书》。佟大为演瘪三很敬业很瘪三,以至于现在看到佟大为就觉得像瘪三。在无处安放青春里勾搭清纯无敌的蒙蒙,当时是震怒啊。
以上对苹果的尖端评价。
观音山延续苹果的叙事风格,中立内敛。爆发全在于演员的表演。范冰冰的表演日臻成熟,影后指日可待(或者是已经拿了?懒得去查)。张艾嘉,无出意外,今年金像女配是囊中之物。作为片中的俩台湾同胞,陈柏霖一看就是台湾人,张艾嘉怎么看都是大陆人..表演张力就不说了,片子小获成功,她和范冰冰的表演功不可没。
镜头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一半很漂亮,有时候又有点过。女人叙事啊,还是带那么点拖沓。台词是败笔,晚清十大败笔之败笔。简直像是演员临场编出来的。(同捷叔讨论盗梦衍生出的共识,诺兰电影之所以看了舒服,无论叙事剧情如何,台词都非常考究。)配乐,火车上那段不错。
总的说来,作为一部互相温暖疗伤以至救赎的电影,剧情是变数,人物过于脸谱化,没特点。隐喻不错。偶像偶像,还原了偶像最初的意义。结局出人意料,偶像,或者信仰重铸完毕,张艾嘉最终选择了离去。这一段叙事镜头倒是不错。最后三个人在火车上,经过一个轮回,也许要少了许多迷茫。
张艾嘉出场的时候,我说,哇,张艾嘉可以演到这么老(好像其实已经很老了)
小新:张艾嘉是谁,哦她鼻子真好看。
我,额,额,二十三十四十,李心洁刘若英张艾嘉
小新:她演二十?
我,四十!
小新,哦,她鼻子真好看
我,就是,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不调离的花
小新,不记得,她鼻子真好看
我,和李宗盛很好的那个
小新,李宗盛是谁
我,....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不凋零的花...
《观音山》观后感(二):你把范冰冰给比下去了
在影院门口,因为《将爱》的时间不合适,因为看到张艾嘉和陈柏霖的参演,选择了《观音山》。
张艾嘉的表演印象深刻。
儿子车祸早夭。
儿子出车祸的车子放在自家的车库。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坐在车上痛哭。
她是个因遭遇不幸的性格怪癖的老女人。南风三人来租房想降价,她一句“爱租不租”断然拒绝讨价还价。
割脉被三人组救回来。然后成为朋友。发现了箱子里的现金被换成冥钱,她没报警,而是对刚好回来撞见她烧冥钱的孩子说“你们要钱早说嘛”。
和孩子们一起做火车去观音山修庙。
可这一切,并不能消减她心中的负能量,最后,她选择了跳崖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个有味道、有力量的角色。
《观音山》观后感(三):观音山
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范冰冰 饰)、对父亲(方励 饰)心怀芥蒂的丁波(陈柏霖 饰)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肥龙 饰)。他们天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了京剧演员常月琴(张艾嘉 饰)的房子。这是一个有着坎坷命运的女人,上苍的不公令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不要说这几个与之同住一个屋檐下、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都有着莫大鸿沟的孩子。南风各自的生活中本就烦恼不断,与常月琴更是摩擦重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儿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
常呆
讹诈
冥币
傍
你别动
物极必反
他怎么说
绝对是
我总觉得
我走了 不回来了
TELL YOU THAT I LOVE YOU
走了 回家啊?
其实都不容易 这么大的城市 我们算什么啊
我真的是感觉快乐
她说的 孤独不是永远的 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这是我的感觉
心理刻画电影,这算么?
《观音山》观后感(四):当娄烨的船遇上李玉的火车
怪不得——
从电影开始我就一直不停的想着《春晚 》,后来才注意到原来都是曾剑的剪辑,音乐制作也是出自同一班底。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两者在视觉上的相通了,可看完整个电影,又有貌合神离之感。这其中的微妙之处实属难言——既有咖啡的香浓又有烈酒的醇浓,这样的饮料,你喝得下么?
说到《春晚》的绝佳之处,娄烨镜头下的小人物,都是饱含大感情的。从郝蕾饰演的余虹到秦昊饰演的姜城,都是那种有血有肉的人,感情倾泻的一触即发却又恰到好处,毫无做作,发人深省。观众看到的是流离的人生之下极度渴望感情的普通人,正因为这种角色太过真实也太过激烈,进而从他们身上影射到了现实中的自己。
与此相比,观音山中的四个核心人物的感情修饰的太牵强了,特点完全不够暴露。观众只好借此理解为虚无渺茫的青春大环境下不可避免的一种无奈与疼痛,而人物真正的病痛之处让人难以揣测。这一点似乎与影片整体的大主题相互牵绊,达不到统一。
我想,《颐和园》若是一杯味道香浓的咖啡,芳香与甜美的融合让人沉浸其中,萦绕唇间的沉醉让人难以忘怀;那么,《观音山》就是一杯香醇的陈年老酒,喝的时候悠然不觉其甘甜,过了很久方知那是人间佳品,可遇而不可求。
至于前面说到的美中不足,或许淡淡的遗憾和空洞之处会更合观众之意呢?要知道,“可是我的未来在哪里?”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奋力追寻的事情。
时间紧促说的过于片面。当然,范冰冰的演技好的没处说~只是怎么看他和陈柏霖,都不觉得是来电的一对~(笑) 或许陈柏霖还不是那个能把冰融化的那位吧。
.s范爷有次接受采访,被问到,怎样的男人才能让她为之倾心。范嫣然一笑,继而回答“能把冰融化的男人,范冰冰嘛~”
《观音山》观后感(五):谁的青春不迷茫
《观音山》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第一次是用电脑,第二次是电视上。我恰恰就是错失了到大银幕前观影的机会,以至于两次看这散发孤独气息的电影衬出我独自观影的孤独。
电影描述了一群边缘人物,和他们的青春。一个是远离家庭纷争,在酒吧驻唱,性格狠烈的女孩南风;一个是因母亲去世对父亲怀恨在心的丁波;一个是受人欺负,体形肥大的肥皂。三个年轻人,二男一女,就构成了他们迷茫的青春。
在我看来,他们的的确确算是边缘人物。他们并不是城市里朝九晚五工作的青年人,没有正式工作,甚至居无定所,他们是在晚上活动着的人,南风在酒吧里唱歌,丁波和肥皂给她撑场子。丁波和肥皂没考上大学,丁波甚至做过野摩司机还要防范被城管抓。肥皂被人欺负了,只有找南风来帮忙。他们白天逃离这个城市,甚至可以说是厮混。
影片后半段有句台词,“其实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这个疑问其实一开始就可以抛出,它贯穿始终,更显出他们边缘人物的身份。当然,后半段再说出也会让人恍然大悟。影片里好几场戏是拍他们偷偷爬进运货火车的车厢,翻山越岭,也许你会觉得那时的他们很快乐,很文艺,我却觉得正是一种边缘人物的迷茫表现。
他们为了省钱,租房找到了一位叫常月琴的女士的家里。这也许是一种注定。电影中对常月琴的展现是很隐晦的,甚至刚刚出场观众根本不知这个角色到底有什么用,对她的认识仅仅是一个会唱京剧的人,但又会抽烟,脾气有些暴躁,仓库里有一辆被撞得破烂的车。直到后来用对话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背景故事,才让观众明白过来。常月琴原本是个幸福的人,可丈夫去世,儿子与女友庆生时发生交通事故,于是常月琴成了不幸的人。(但是个人认为对常月琴的塑造是有些失败的。确实是使观众对此人物认识不够深刻,以至于后来常月琴在车里的哭戏难以动人。哪怕张艾嘉确实演技高,但这个人物的说服力不够,以至于展现出来的都是表演痕迹较重而非生活。相反范冰冰塑造的南风就很成功。)
影片的矛盾冲突便渐渐聚到这三位年青人与这位中老年人常月琴身上了,同时每个人身上又自带矛盾冲突,各有各的困苦。他们其实都是寂寞着的同类罢了。后来,常月琴自杀,南风他们迅速将她带到医院才抢救过来,他们的矛盾便真正化解,彼此有了信任。
影片最后,常月琴从山上跳了下去,只是这个情节表达得也比较隐晦,需观众的大胆猜测。第一遍看的时候,我百思不得其解,常月琴曾经自杀过,又被三个孩子救活过来,为什么最后还是要求死?她后来不是过得挺快乐吗?这一死岂不是辜负了三个孩子的好心吗?一直到第二遍观看,才渐渐明白过来。她以前一直沉浸在儿子的死亡中无法自拔,还进行了自杀。可自她被三个孩子救回来后,她渐渐被他们感染。甚至那辆破烂的汽车也被修好,孩子们带她来到她们曾来过的大山中,接下来在观音庙里的戏份便是重点。在生病的父亲面前灌自己酒喝并歇斯底里地叫唤是南风心中的一道伤,当丁波父亲说“(你妈死的那天)我是去给别人下跪了,借钱”后成了丁波的一道伤,迈克尔·杰克逊的死成了肥皂的一道伤,常月琴一直过不起的那道坎就更不用说了,汶川地震后万物崩塌,观音庙未能幸免,于是这个观音庙便成为影片四个主人公的一种心理象征。于是在一位师傅的带领下,四个主人公重建观音庙,意则表示建立自己新的内心。——人物心灵的坍塌与重建。
常月琴与庙里的师傅有过一场深刻的谈话,她表达出她内心一直以来的疑问。虽然这段对话使影片略显生硬,被很多观众诟病,不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方法,但不得不说这段对话还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对话直接击破常月琴的内心矛盾。常月琴怕的是快乐太过短暂,转眼烟消云散,惑的是死后的世界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如果是快乐的世界为什么我们人人都没能去,早晚都去的早晚到底是什么。不仅是那三位青年,连常月琴这经历风风雨雨的人,活着都是迷茫的。倒是师傅最终告诉她,不生不死。庙里这位师傅的师傅圆寂后保留真身,则成为庙里这位师傅的一种寄托。常月琴最终明白了,她曾经活在记忆里,只是个行尸走肉,她过去追寻的死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死,而这一次她带着自己内心信仰走了。她来到这大山里时,就曾说“这个地方还真的可以长住”,也许这是句不太起眼不太引人注意的台词,但却成为了她的宿命。
所以,当南风他们三人在山的对面和常月琴打了招呼,又被一辆火车吸引,视线再转回发现常月琴已不在对面时,他们已然明白了一切。这个时候南风说了一句:“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他们仨还在一起,而常姐也与她的丈夫、儿子在一起了,是生是死,都是在一起,于是便成了无生无死。虽然说这句台词再次遭人诟病,认为“不够含蓄”,“台词代替了观众思考”,但也许导演费尽心思就是为了阐述这一直白的道理,它毕竟成了影片最后一句台词。
最终,主人公三人再次跳进火车车厢,翻山越岭,行过山洞,只是山洞那边的风景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消失不见了。
影片就这么结束,怅然若失。
会觉得,他们仨最终好像懂了什么,他们好像都长大了,他们的青春好像不再迷茫了。可是又会觉得,他们的青春还是迷茫的,顺带着我也迷茫了。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他们算什么呢?但我想,他们再次回到城市后,一定会好好活。
也许电影是不够成熟的,在网上去翻了翻评论发现很多人对影片很多地方进行诟病。是的,我承认,甚至电影的一些文艺还显得装逼,但整体说来是能打动人的,至少我在看完第一遍时,受到感动以至于忽略它的缺点。
《观音山》是比较诗意的,只不过这是一种偏激的、暴力的、情绪化的、孤独的诗意,就如酒吧里的打闹,如南风替肥皂报仇拿酒瓶子往自己头上一砸,这些单看是激烈的戏份却在融入全片后依旧像平静的水一般淌过。彷佛所有人物的所有挣扎都成了风中飘絮。这是影片的整体气质所决定的。
《观音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片,不管你感触是什么,收获到了什么,但对我来说,或多或少完成了一次对心灵的救赎。
《观音山》观后感(六):做作的自我
哎,我想我是老了吧,对这种充满寓意不停需要耗费脑筋去解读的所谓文艺片真的有点接受无能。片花倒是很会剪,集合了一切文艺片必备的元素“青春,激情,成长,反思”,但真的看完却有大呼上当的想法。做作,只觉得做作。莫名其妙的镜头,看起来生活化却不合时宜的台词,所谓的几个不停挣扎的灵魂。我只觉得,就不能好好讲个故事吗?
一定不要去电影院看文艺片,气氛沉闷节奏缓慢,再配合电影院黑压压的环境,真的容易产生身体上的不适。我反正是看到后面有头晕的感觉。
没有灵魂的电影,做作的自我,还有假装文艺的我们,十三党的一切,最后都是一个反胃的结局。
《观音山》观后感(七):关于观音山
青春的残酷,就在于自残的冷酷。
为朋友打抱不平,却有一种玩命的疯狂。
皱皱的格子衬衫的南风,一双军靴的南风,
静静坐下来旁观爱人和别人缠绵的南风;
猛灌白酒,作贱自己来规劝酗酒父亲的南风;
流泪赌咒誓不回来,还是大笑着回来的南风。
她的残酷,就在于硬撑的坚强,就算伤害得千疮百孔,也要逞强。
陈柏霖饰演的丁波,
永远穿着各种背心,窄窄的肩膀和脸上的一记黑痣。
父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让他离开。
他憎恶父亲,却没发现自己血管中相同的血液。
南风与丁波之间,我更希望是一种类似亲情的感情。
在一个偌大的城市里,互相依偎,互相取暖,相濡以沫。
但是革命告诉我们,男女关系是不会很纯洁的。
因此,最后修观音庙,修着修着,就好上了。
雨水没过了他们青涩的脸颊,紧握的手指,
似乎一切污淖都洗干净了,似乎我们还有希望,
但是很快就要粉碎了。
百度百科说,宿命就是指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
这个注定的意思并非简单的指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人总是要死的。
李香兰可以死一次,自然可以死两次。
你可以说她第一次死是局限,第二次是超脱。
但我看来,这就是宿命。
她沉溺于丧子之痛,不可自拔,所以要自杀。
修了观音庙,捐了功德,漆了佛像,
几个小孩天天哄她开心,她开心,
但她还是害怕,害怕无常,孩子们会离开的,到时候又怎么办,
这就是无常,这就是宿命。
寄希望于佛祖,庙里的修行者只能含糊地说不生不死最好。
天真也好,不成熟也罢,我真的不知道,不生不死是怎样的好法。
电影里他们几次穿过黑暗的火车隧道,
两次镜头给了一闪而过的一点灯火,但没有看懂。
在李香兰自杀之后,他们沉默了,没有大叫,没有笑。
南风戴上了黑黑的围巾,蒙住头脸,他们消失在黑暗之中。
我们以后要怎样做,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好好活着。
没有信仰,有什么可以指引我们走下去。
《观音山》观后感(八):《观音山》思后感
去电影院看了《观音山》,为了对得起电影院的价钱,于是想写篇观后感。
说是观后感,我更喜欢名之为思后感。你可以边观边有感吗?你可以观后直接就有感吗?观电影时无疑一种全面沉浸,一种若即若离。如果是沉浸你就没有对自我感受的自觉,如果你自觉到你的感受,那你就进入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时你又会脱离直接的感受,而拥有自觉,也就是自思。所以写出的观后感,可以说是观后反思感,观后作为时间限定没错,但更为精确的描述还是思后感。
中国的电影一直很缺乏浪漫主义的情怀,这是骨子里的历史感在作祟。在一个倾向于世俗和老练的社会里,装纯是要遭雷劈的,所以这是个青年悲剧的时代。而现实主义的气息在电影里总显得十分无力。社会的现实总是笼罩着一层政治的薄雾面纱,这是中国电影所不能触碰的,剩下的就只有一点点精神的现实可以反映,但是片面的精神总是使得这种现实反映变得不痛不痒的小家子气,因为我们不能成为真正时代的宠儿。
观音山以一种沉重的叙事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人的故事。呸,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但是鉴于我的概括能力,这已经是极限了,所以,没看过的赶紧自己去看吧,别指望我说明白了。
我总怀疑现在是否还有机会能够随意攀爬火车,可以坐着那种拉货的火车随意旅行。当他们三个坐在火车上,穿越大山,在葱绿的山间,在悠长的隧道,在一片广阔的天地穿行。那一条延伸的轨道,仿佛无法抗拒的命运,在巨大的推力之下滚滚向前。每当他们坐上火车仿佛都在逃离,而每次的抽离只不过注定了抽离后的复归。当他们在观音山下等火车,只不过是在搭着命运的车轮重新回到他们所离开的地方。
复归,这是观音山里无尽的重复,就是这种重复构成了对命运的回答。
最明显的复归,无疑是南风离开了丁波又回来。当离开时的坚决,到回来时的喜悦,其间的转变总让我莫名其妙,为什么要回来?我没有找到这种回来的直接契机,但是事实却是义无反顾的回来。相似的还有很多。丁波从父亲那里离开,但是又回到了父亲面前。南风离开丁波回到却是自己要离开的家。林月拿着蛋糕去往的是对自己恨之入骨的常家。常月杰第一次自杀没有成功,但最后还是跳崖回到她想去的地方。如此而已,不胜枚举。
每一次的回去其实都是一次守望,无论是友情、亲情或是爱情。正是对这些无言的价值的守候,使得南风才可以那么不需要理由的回去。也只有在回去中他们才能与命运的安排达成协议,才能同命运和解。
丁波接纳了南风,南风父亲的触动,常月杰对林月的接纳,丁波对父亲内心的了解,无疑都是回归的结果,在与命运的挣脱中唯有回归才能实现这种和解。影片无疑在重复中讲述着这种和解。
但是我总不能对这种和解的力量所完全放心。当火车穿行于山间,浓烈的日光将一切照的如此的闪眼和不真实,仿佛梦中一般,在隧道的黑暗中反而才现出真实。在最后那一只飞翔的白鸽,虽然象征着美好,却又是显得如此孤单脆弱。这一切的回归仿佛影片要强行述说的东西,它像一种设定,它要传达,却是在一种既定中丧失了说服的力量,显出一种梦似的苍白无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女主人公不停的在逃离,逃离媚俗,一刻也没有停止,正是逃离构成了持久的张力,才没有妥协。和命运的和解仿佛是在命运之下的无奈,仿佛只是一种暂时,你又怎么能够取得命运保证的永恒呢!
在命运的车轮上,我实在无法设想他们的未来。
《观音山》观后感(九):从此爱上了四川...
首先,为自己没有快进而鼓掌。整部影片耐着性子看完...没有快进,反而倒退了好多次,看一些画面,重复的看,还是没有看懂啊。反正就那么懒散的看完了,觉得镜头也是啊,一些情节也是啊,总是到了一个接近爆发的点,然后划下去了。
反正懒散的镜头搞得人也没有快进的欲望,倒是几次来到破败的观音庙,很多风景让我看得比较爽,倒不如直接拍个四川的mv好了真的太好看了啊!风景!很赞啊
范冰冰也很美啊,真的很美...
情节什么的,原谅我真的理解不了片子想表达的意思..如果说就是那几点关于青春的混沌...生死的问题...爱情的抉择...原谅我这样觉得,整部电影也没有深入,就是几句人物的对话而已了...
情节什么的真的很零散啊!!!
光看看风景和范冰冰好了,也算不错...
《观音山》观后感(十):虚弱是种咒语——《观音山》
3月4日,除了上映了《再吻我一次》,还有另一部片子《观音山》也粉墨登场了。
如果说《再吻我一次》里的汹涌澎湃是意大利式的疾风骤雨,《观音山》里的就是中国式的暗涛汹涌了。
最近越来越不耐烦看所谓的“文艺片”了。
或许我这是堕落了。
可是看着这些被精选出来所谓集中展现冲突、传达精神的片段,精心设计的、各个貌似都意义不凡充满隐喻的场景、道具,反复斟酌凝练的、句句都像是哲学家口吻的台词,总觉得像是看到一具被抽干了血,风化许久的干尸。
它组织严密,环环相扣的阐述着某种“真相”,可我却忍不住联想起设计完美的陷阱:看到的究竟是“真相”还是别人希望我看到的?对此我深深怀疑。
这或许又说明了我的另一个缺点:不受教。
一定是我心里太阴暗了,才会总是怀疑。
话说回来,这部片子里的有些场景,其实我还挺心有戚戚的。
看着里面每个人一边想要离开,一边又不知道究竟能到那里去;一边像是什么都无所谓,一边又情不自禁的守护着什么;一边努力捍卫自己的领地,一边又忍不住的想靠近别的、、、、、、
就这么,想到了那个词:相依为命。
想到的时候,不知怎的,自己也就“倏”的一下被抽空了力气,虚弱的好想有人扶一把。
记得小时候看《封神榜》,里面有一段,比干马上要被挖心,有高人好像给了他什么东西,让他带着,还说只要他不觉得自己没有心,他就能活。被挖了心之后,他带着那东西还真没有死。没想到,回去的路上遇见个卖空心菜的老太太,老太太跟他说:“菜没有心还能吃,人没有心怎么还能活啊?”
不知道比干当时是不是就这种状态、、、、、、
忍不住再多一句嘴。
范冰冰在里面时时咬牙切齿,一路高歌猛进。不知道演戏的累不累,我这看戏的都觉得累啊。
我心里是这么想的:她什么时候能消停点呢、、、、、、怎么还不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