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下海》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5 11:0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下海》观后感精选10篇

  《下海》是一部由王晓明执导,张嘉译 / 刘蓓 / 范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海》观后感(一):以小见大

  通过几个人物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很难,但是《下海》做的非常漂亮。零散想到几点,记录一下:

  1、片子一开始,小影的画外音就说,那个时候日子很简单,在单位听领导的,在家里听哥的,哥怎么说大家就怎么办,这是规矩。后面的剧情又有对这句话的加强,因为哥以前说的都是对的没错过,所以要听哥的。这个小家族就是计划经济的缩影啊。

  2、中国有了几年的积累后,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但是旧有体制列币驱逐良币,专业人才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被束缚了,改革则是顺势而为,给了这些人一个出口,被逼也好,哭着喊着争取也好,他们总算脱离了旧有体质,以更高的热情和效率创造更多价值。

  3、炒地皮、原始股、小家电、开小店、开发商⋯⋯这些经济跃动很好的分配到了每个角色头上,大的潮流基本上一个没漏掉。

  4、CCTV1通过这部片子教导我们,首先要活下去才有话语权,在保持底线的同时进行妥协求生存。

  最最关键的在于,这部剧集能够在央视面向所有中国人播出,告诉大家过去这三十多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难能可贵。

  《下海》观后感(二):绝对力荐!

  一直对中央一套的电视剧没神马兴趣,对这部戏感兴趣还是因为喜欢张嘉译,从中间看了两集发现很好看,于是才从头开始看的。

  开始的时候不是很喜欢陈志平的,那么安逸的生活,那么没追求,看得我只想抽他。还有就是很欣赏赵永明和周芸的,有野心有能力,不愿意一辈子就那么平平淡淡的过下去。我想到自己,从去年开始打算出国,家里不同意,我努力考出雅思成绩,然后尽全力去说服爸妈,最后还是心甘情愿的同意我走了。在看下海时,我总感觉我妈就像陈志平,不喜欢冒险,就喜欢好好的过日子,而我就不甘,总想着走出去看看,闯闯。

  最后,还是陈志平最成功。不管政治因素,也许央视为了宣传正道,清清白白也能致富。现在因为市场不完善,投机取巧歪门邪道的事太多了,但是不能因为别人这样做,自己也要这么做吧,错误是没有攀比性的。看到陈志平最后这样,我感觉还是很美好的(虽然现实中清清白白的白手起家的很少)。其实这片子尺度还是蛮大的,没想到一套会播。

  “来广东每个人都会死一回,但是我活过来了,”陈志平这么给苏克说。我想,要是出了国是不是也是每个人都要死一回,我想我也会活过来的。

  这部电视剧给人的感触太多了,剧中每个人都是当年下海的千千万万的人的缩影。我写的只是其中的极小一部分,还有很多慢慢去体会吧!

  《下海》观后感(三):《下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一句犹如洪钟暮鼓的警世恒言,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印证着世界的潮流,更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得到了最好的注脚。时代给了你所有的可能,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产生的结果负责。

  袁克平编剧、王晓明导演的《下海》,讲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下,一批先行探路者在广东特区滚摸打爬,展现了以刘蓓扮演的周芸、张嘉译扮演的陈志平为首的这一代人,站在时代的浪尖,只身南下打拼,在经济大浪潮中,上演了金钱、欲望、人格的博弈。一些人好大喜功,盲目自信,过于乐观,最终一朝错全盘输,成为了时代的炮灰。一句:“改革开放,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死一次。只有活过来的人,才是英雄”不知道让多少人感慨万千,剧中将时代浪潮中的那一批先行探路者来个广角镜式的再现,走过的人走过了,活过来的人却将永远难忘,不仅因为那场变革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更让他们身心俱变。

  周芸作为一名被人排挤的女性,其有这新时代女性的特征:能干、坚韧、善良、觉悟性高,初次来到广东,在一个新环境下,她无法改变自己身上的那种正面价值观,比如为人过于老实,不善攻心术等等,这些都让她吃了不少亏。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她过于相信神话,最终也失败,值得一提的是,周芸的扮演者刘蓓的表演较为真实,这与她一贯的可塑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为这个人物增色不少。

  周芸的老公陈志平,为人正直可靠。当他去到广东这座城市的时候,历经爱人反目的痛苦,最终痛定思痛,在坚持自己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稳扎稳打,凭着坚韧的品质,历经千锤百炼,最终在广东这城市里站稳脚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典型,也正是当今社会倡导的正面形象。陈志平的扮演者张嘉译,素来表现不错,演技于平淡中见真章,实属不易。

  范明扮演的矿达成就是一个典型的暴发户,虽然在开始的时候,他身上的那种冒险精神让他赢得了第一桶金,但是他好大喜功,盲目自信,过于乐观,最终一朝错全盘输,成为了时代的炮灰,虽然那是一个暴发户的年代,但是旷大成的惨痛经历不得不让人深思,让人深深明白,在那样一个时代,冒进、激进同样都不可取。刘燕军扮演的赵永明是他们这一家族人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也吃到甜头,但是在一个满是利益纠葛的世界,他忘记了人性中的狡诈和贪婪,在商战中沉浮,被人暗算,也因此人性大变,最终一败涂地,想来,对金钱渴求最终还是要取决人性的博弈。家族中的另一员李林,他在赵永明被人暗算的事件中,把家庭和亲情弃之不顾,选择了向奸人靠拢,甘为金钱的奴隶,实在可悲。

  在同类电视剧中,《情满珠江》选取了大片范围布景,将70年代知青下乡,然后到80年代的返城,再到改革开放的创业,来了一个波澜壮阔式的全景再现,不同于《情满珠江》的全景式再现,《下海》则从信念、金钱、欲望、亲情、爱情考验着这一批人的心灵。该剧成功表现了当时在变革思潮的影响下,举国上下将西方价值体系中的冒险精神,带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时至今日,在功利思潮的影响下,我们看到了远在天边又近在当下的希望,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奔赴繁华地区,出卖青春,出卖血汗。就比如我们大都市的青年们,怀惴青春与梦想,为房,为车,为爱情,终身奋斗,早早改变人生,匆匆来过,却早早离去。想来,年华似水,青春如梦,到头来,忽而一朝变老。

  改革开放在国人心中不啻于一次过山车般的经历,一夜暴富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好的标签,各种大起大落让人倍感煎熬焦虑,思想与观念的空前革新成为了这一代人内心永远的煎熬,阵痛是难免的,但变革却是必须的。现在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曾经奋斗过的岁月,那些痛彻心扉的往事,人生种种悲戚往事尽在这一杯苦酒中,当然作为最刻苦的那一代人,本剧是父辈们的写照,很大程度上也是当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写照,特别是70、80后的这一代人,在这倍感压力的时代唯有开足更大的马力,才能让自己在广袤的城市森林,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人生这一杯苦酒,你终究还是得饮下。

  《下海》观后感(四):中国人不能再穷了

  改革就是战争。

  一场残酷的战争。

  虾兵蟹将前赴后继往往成了炮火,比如李林、苏克。

  身先士卒歪打正着,也难免鼓衰力尽,比如旷大成、赵永明。

  这场战争摧毁了贫穷与落后。同时也摧毁了道德和底线。

  但那是必然付出的代价。

  因为,中国人不能再穷了。

  难能可贵的是还有陈志平这样的人,他们被逼无奈,却始终抱有希望,靠着自己的坚持绝处逢生,最终赢得翻身仗。《下海》讲述的就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陈志平为首的一家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下广东的故事。

  可是陈志平,根本就不想下海。自己在机关当科长,妹妹志芳妹夫赵永明都是医院的大夫,小妹志华和男友李林大学毕业回来可以安排当老师,一家人都有稳定的工作,就这样安安分分的过一辈子,陈志平知足了。偏偏两个妹夫都不知足,一心想要去广东挣大钱;又偏偏陈志平娶了一个不知足的漂亮老婆。周芸有野心,有想法,还有原则,但是坚持原则,让她吃了亏,着了道,于是她渐渐丢弃了原则,愿意变成像旷大成一样的有钱人,走旷大成走过的成功路。所以原先那个刚正不阿的周芸会向陈志平开口叫他违背规定也要批贷款给旷大成。最终又在明知是暗箱操作的情况下主动接手烂尾楼来牟利。

  陈志平也是个有原则的人,他不收红包,不给妹夫赵永明走后门。然而在旷大成和自己老婆周芸面前继续坚持原则的这次,换来一张老友王书记的遗书。故事从这里开始发生关键性的转折,原先那个知足常乐,即便身处改革最前线的广东也无欲无求的陈志平,决定为旷大成造的孽负责,让王书记死而瞑目,替他还掉大成公司欠集资户的债。几百万的债,眼前的路就只有一条,下海。

  原先陈志平的知足,在周芸眼里是胆小。可无论遇到什么事,陈志平总有他的办法。单位派他去服务公司,他假借招聘解决家属们不干活的问题,厂里没钱发工资,他又想出从农村收猪倒卖的主意。陈志平一直是都个有办法的人,这点小影看到了,周芸没有看到。周芸一直都是个自我为中心的人,所以她可以不计后果的去广东开窗口借钱炒地皮,可以自作主张断送陈志平的事业,可以自私的让孩子没有爸爸。

  尽管方式不一样,妻离子散、一无所有的结果却不尽相同。陈志平倒与诗人/神棍苏克成为天涯沦落人。苏克说,咱们都是失败者,但陈志平说我不是,我不承认我是失败者。

  与其说陈志平被改革的大浪潮打湿,打倒,不如说陈志平被打醒了。

  一个有能力,有办法的人一旦有了方向,成功是必然的。从始至终,陈志平都代表着故事所要推崇的核心价值,他在遭遇失望后没有像周芸一样丢了原则,依旧坚守自己的底线,不损害国家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虽然他在奋斗的过程中也不得不在行业潜规则面前妥协。这恰恰成了本剧最值得称赞的地方,灰色地带不但没有被否定还向观众真真切切的展现了出来,也没有把男主角塑造成顺风顺水完全脱离实际的高大全式的人物,更没有让配角们成为万恶不赦的坏蛋,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初衷与立场,只不过在不断朝前滚动的时代巨轮之下,面临各种机遇与诱惑时,心中的欲望促使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

  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以前一样或多或少对国产剧抱有些偏见,尤其央视剧更不用说。虽然《下海》有着年代感模糊,某些情节不真实(比如周芸种地)、未交待等不足,但它还是触及到了不少敏感问题,以陈家为缩影,极其人性,深度地折射出了近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常见人们指责国产影视,某某剧假,某某剧歪,某某剧狗血,某某剧天雷...可现在有了这么一部三观正确无比,踏踏实实讲了个好故事的《下海》摆在大家面前,又有多少人看呢。

  剧中我最喜欢陈志平和苏克的对手戏,特别是,肖肖携款跑路,导致倾家荡产卖掉设备才有钱给工人们发工资的陈志平和苏克坐在办公室喝闷酒的一场:

  苏克问陈志平,"你平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陈志平随口说道,“志华、志芳考上大学,我和周芸结婚,去经委上班.......“

  一脸嫌弃的苏克马上就打断了陈志平,"停停停,我是说最快乐的事,以为我例吧,我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我炒股失败自杀未遂,当我醒过来,看到几个孩子围着我,是我人生最最快乐的时候。

  天是蓝的,满世界都是温暖的阳光,几双纯洁的眼睛就那么静静的看着我。我问孩子,我这是在哪儿啊?你知道孩子怎么回答我的?

  孩子说,这里是中国。"

  《下海》观后感(五):我就谈谈对剧中主要人物的一些感觉

  1、陈志平

  首先我很怀疑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看到这样的人,应该还是少数吧。

  有能力、重情义、一颗红心、有运气,最后还取得一番成绩。就先姑且这种人的存在吧,毕竟编剧需要制造正面人物,我只能说这种人真心是不容易,毕竟那么多的诱惑之下还能安于本心,抵住诱惑。其实前部分他都不算是太主角,前半部分主要演的是他老婆——周芸。后半部分,逐渐的把注重放在了他的身上。

  2、周芸

  在这部戏中,我感觉这个人物我还是很喜欢的。优雅智慧、果敢刚毅。但是在处理她和旷大成的关系上虽然她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但是她处理的还是不够小心和仔细。才导致他们最初婚姻的失败。

  3、旷大成

  可能有的人会不喜欢他,但是我感觉整部戏中他基本没有什么大错。包括集资款,买卖本身就应该是公平的,若不是当初为了得到较高的利息,长兴的群众也不会拿钱给他,虽然最后他要放弃集资户但是也不是恶意拖欠集资款导致的。其实谈到这里,不得不说王书记之死,如果陈志平当时能够抬抬手,也许就能少了很多的问题。

  最后一集,旷大成卖猪肉那场戏我不喜欢,价值偏好太严重!

  4、赵永明

  这个大家子去广东的第一人,有魄力、有头脑,但是这个不是我最喜欢他的一点,最喜欢的是他对志芳是真好,各种疼媳妇。但是最大的缺点大家也能看出来,掉进钱眼里面出不来了,他的几次跟头都是这么回事。

  5、陈志芳

  很真实的一个角色,感觉比戏里每个人都真实的一个角色,有善心,也有私心。在周芸与陈志平离婚前后,关于有有的抚养问题上的态度,并不非要展示一个宽厚的态度。不过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初到广东时候对当地女医生飙英文的时候。

  6、李林

  的确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种人,江湖义气、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过他的死我不太明白用意,应该不是为了撮合志华和苏克吧。。。他的死让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汽车普及之后因车祸死亡的人数的增加。。。

  7、志华

  说实话,我不知道她和苏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情愫。我个人感觉没有什么可说的一个角色。

  8、小影

  为啥要安排她喜欢陈志平呢???如果只是为了丰富剧情的话,那我就理解好了,不过对于主线的发展没有什么作用啊

  这一大家子说完了,再说说外人。

  1、苏克

  他的出现实在是他突然了,我一直以为他回合小影在一起,万万没想到啊!他的发型让我感觉萌萌哒。。。

  2、春花和大君

  一对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学历的进城务工的农村年轻人的写照。

  这部戏很大,时间跨度、空间跨度、事件跨度、人物性格跨度等等,都很丰富。真的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变化,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都有涉及,作为一个简单了解过去生活的人还是很有价值看看的。

  不过37集感觉还是太长了,感觉自己又浪费了很长的时间,罪过罪过。。。

  《下海》观后感(六):《下海》中一些人物的对错评价

  家庭

  在改革以前,志平一直是这个家的家长。在改革后不久,他“失去”了对这个家的绝对权威。在火车上她妹妹和妹夫在他的“恐吓”之下坚持对新希望的向往。

  表面上看,妹妹和妹夫之所以走投无路是因为在长兴“混不下去了”,事实上没有改革造成的广东的兴起,没有改革造成的妹妹和妹夫的新希望,妹夫是绝对没有胆子会议上借题发挥,更不至于混不下去的。所以说:改革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了每个人的思想,改变了每个家庭的权利结构,进而改变社会规范】——那么由此我们推断,剧末所谓的”礼乐崩坏“也是必然的。

  关于家庭,大家庭的消亡在电视剧刚开始就慢慢显现了。第一幕是永明家庭的分离,这个路子完全符合上面的理论;李林家似乎有点对不上——李林这个混小子对社会趋势和潮流是绝缘的,就他这个脑子,无论有没有改革,他都必定是在学校里“混不下去了”。问题是改革以前,他只能这么憋屈下去,穷苦下去;改革以后他可以搏,于是他也去了广州。

  这像美国的五月花号么?

  永明&龙越文

  在广州最初是一帆风顺的,发了小财,然后因为5%的问题他和龙越文暗自心隙。龙心狠手辣的算计了他一笔,搞的他一败涂地。很多人觉得龙越文心狠手辣,我觉得龙心狠手辣的确没错,但是做事很有分寸,点到为止。是个人物。他唯一的缺陷就是5%赖账那次——这家伙倒是一个刘邦式的豪杰人物。——舍得承诺,豪气干云,关键地方懂得打压,打压也比较仁义(不赶尽杀绝),加上他得出身,的确像极了刘邦。

  你以为说这5%他给了永明就算正确了么?各位想想永明算个什么东西,什么人品,也是个捡钱眼看见利忘义的家伙。跟志平算是亲戚还算好一点,外人凭什么相信他!一旦给了,就是个祸害。

  龙以本折人搞的永明一败涂地,之后倒也收手,甚至在李林出事的时候先打电话给永明(李林老婆怀疑,为了保胎),细节考虑周到,为人做事倒也厚道。如果这个时候他假马虎直接给电话李林老婆导致流产,谁说的上他的错?

  志平&周云&矿大成

  志平和周云一切的矛盾皆来自周云做了矿大成的副总那段期间,忙的天天不着家。他没事数台阶练毛笔字。(哈哈,TG高层领导都有这爱好,可互见戚戚)。

  陈的个人修养应该还是非常好的。周个人品性和陈应该不相上下,可是思想未必就有那么明白了。陈是思想上的进退完全明白,操守也本性如此。周完全凭本性行事。

  所以周在发达了得时候,完全会“忘形”,觉得陈是脱离了时代。早贷款矛盾的时候,觉得陈教条主义;在陈凄凉的时候,觉得他思想落伍了。这一点上,她不是不理解陈,而且完全被成功冲昏了。

  完全被成功冲昏了的是矿。以至于他公司的运作几乎完全是凭借他非理性的赌博式的决策吗,“就像炒菜,反过来复过去就赚了”,公司上上下下一片亢奋。完全信赖矿总。周云本来有一点点怀疑,但是三番五次成功,也不得不完全信服了。不自觉的陪着进入亢奋的状态。

  我们现在站在远处,完全可以看的清楚当时的社会潮流,一些人为什么落伍,落魄;一些人为什么发达,亢奋,最终又跌落;我们也知道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能看清楚时代的局限,自己的局限;为之扼腕。但是,我们今天什么潮流我们自己能看得清楚么?又如何能为自己扼腕呢?

  《下海》观后感(七):中国式改革的思考

  90年代,在我们还在襁褓,或者咿呀学语的时候,有一些人,顺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南下广州,深圳。那也是个充满英雄传奇的年代,就像十几年之后的是扎克伯格玩着Facebook,或者乔布斯把上帝丢弃的苹果送给了全世界。

  剧中最后一个场景,是回忆,大家聚在一起,想着6年前来到这片土地时的那份单纯,快乐。而今,几年的风雨波折,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生活的厚重,只是脸上的微笑,依稀6年前,仿佛时光,不再流逝。

  虽然剧中有gcd宣传的成分,但是,宣扬,爱与信仰,也是社会文明发展永恒的命题。身处社会的洪流中,还是该保留一点做人的底线,随波逐流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大浪淘沙,只有最沉的,才会留下来。

  喜欢剧中小影这个角色,就算到了物质充裕的今天,这份善良,也是显得那么得可贵,让人怜惜。

  《下海》观后感(八):你的底线在哪里?

  我的大学老师教给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这社会上混,这其实是每个人都会问自己的问题:你的底线在哪里?

  旷大成没有底线。虽然他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但他在欠了那么多集资户的钱的时候却没有愧疚之心,没有忏悔之意,王书记的死没有能激起他感情的一丝波澜。他的良心已经死了。成王败寇,钱才是他眼里的一切。即使周芸跟了他,之后的情节可以参考郭燕和David的婚姻。他不光突破了道德,法律也已经拦不住他了。

  周芸的底线在哪里?我想周芸代表着我们的大多数人,虽然还有良心,还想着守法,但却随波逐流,无能为力。从长兴走向广东,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下海的过程就是金钱和现实冲击着我们的理想、道德和良心的过程。电视剧里的许多东西不但真实,而且甚至今天仍然在继续发生。集资、行贿、城市户口、个体户等等,扪心自问,你能扛的住这些么?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漩涡之中,面对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一切,你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也许这种结果的责任并不能完全算在周芸(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的头上,如果我们的法制能够再健全一些,事情是不是会更好呢?

  陈志平是个好人,他真的有资格拿好人卡。仁义礼智信,他就是现代的关公。他活了下来,虽然也许也没什么话语权,但他已经成就了大侠般的奇迹。我也不喜欢陈志平,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缺点,而是因为我成为不了他。虽然我很鄙视旷大成,我很想做的比周芸更好,但我知道,要赶上陈志平,mission impossible。

  我很遗憾旷大成没有进监狱,很遗憾即使陈志平还了钱还是有那么多的集资户倾家荡产。但遗憾并不能代替现实。现实就是你的付出并不一定能够收到回报,现实就是坏人并不一定会受到惩罚。在这样的现实中坚持理想坚持底线,这才是中国的希望。

  《下海》观后感(九):值得一看

  虽然这个电视不错,但是宣传的所谓君子的底线,并不漂亮

  陈志平,以不能违规贷款为底线是可以的,却责难周芸,更直指旷大成流氓,实在可笑------他完全忘记了,正是这个流氓,他才得到信用社主任的位置,从始至终,都以小人之心度妻子周芸。很瞧不起

  他的妹妹陈志芳夫妇,才是只认钱的势利小人,为了金钱利益,不管嫂子被骗在前,让家乡的桂花上当在后。倒是陈志平,为了妹妹,居然让周芸掏钱赞助,可笑,他的底线就是不顾周芸??

  才看二十三集,因为气愤,所以说了一通。实在不喜欢这个贬低一切人来抬高所谓好人,所谓好党员

  还是一个政治片

  《下海》观后感(十):若是成长 必然死过一次

  若是成长,带着伤痛、带着妥协、带着伪装、带着诸多的不舍与彷徨

  当周芸带着委屈、带着彷徨、带着单纯毅然带着50万奔向广州的时候,她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或许推动她去成长的是一口憋在心里的委屈,对现实的生气与不满。

  周芸是幸运的,她有况大成的鼎力相助,有志平的默默支持,尽管有过误会、有过误解,但是在志平心中他从来没有恨过周芸,甚至在朋友问他最快乐的时候是什么时,他都会说和周芸结婚的那一天。

  爱,失去信任的时候变得是如此脆弱,可以理解周芸为什么会毅然离开,不管别人的误解,独自在靶子地生下女儿,独自将女儿抚养长大,她从来不去解释,因为一但被自己所爱的人误会,一但信任不再,解释都是苍白的,去证明什么呢,证明自己没有错,证明自己没有背弃过诺言,可是对方呢,已经背弃了原有的信任。

  我欣赏志平,虽然有着读书人的迂腐,但是那不是迂腐,那是他做人的底线,如果当人没有底线的时候,生活才是真正的一团糟。志平辞职的那一天,徒步40里走到另外一个城市,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停下来,苏克问他为什么?他说“走的太快,等等自己的心”;当竞标因为遭遇潜规则失败的时候,当听到“活着才有话语权”的忠告时,他给自己设定了底线“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以此为准则,当他被肖肖骗走300万几近破产的时候,是他的底线救了他。

  若想在下海的浪潮中成功,必然要死过一次,活过来的人才能获取成功。成长也是一样,想要在成长的路上不懦弱的退出,只能是死过一次,剧痛之后才不会在乎平常的伤,死过一次才知道生的美好。

  底线不能丢,生命才会有精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下海》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