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之家》是一部由菲力斯·范·古宁根执导,薇儿拉·贝坦丝 / 约翰·海尔登贝格 / 妮尔·凯特莱塞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国的飞机上,看了一个很棒的电影,一个比利时电影,对欧洲的艺术水准致敬先! 其实一开始是很难往下看的,因为一开始镜头就交代了主题,医院、患病的孩子、无助的眼神...对于一个有了孩子的人,看这样的镜头真是犹如痛在心上。 不过导演很善于运用拼接的方法讲故事。在大量的插叙倒叙中,会让观者了解到一个最终走向破碎的家庭,有着怎样一个美好的开始——相遇、恋爱、求婚、结婚、怀孕、新生命的加入...,又怎样因为孩子生病一家三口开始与病魔开始令人煎熬的、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战斗、再到因为孩子离世的悲伤使两个人自责、互相指责,明明还相爱,但是经不住的拷问、希望后的失望、失望后的愤怒...最终让女主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而自杀前刻在身上的表明爱意的纹身,就像一个注解,尘世的关联没有了,精神的关联从来都在。 其实导演也没有滥用孩子受苦的镜头折磨观众。但是那偶尔的两三个,就足够让人颤抖了。欧洲的医疗条件确实好,但是对于病魔依然束手无策,孩子还是在饱受治疗的痛苦后离开了,父母一样是倍受煎熬,只不过欧洲的医院不像国内那么紧张,医护人员也有患者需要的关怀。看了这部电影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科学和伦理在某些方面的冲突。过度考虑伦理导致科学不能进步是最令男主角愤怒的地方,影片两次出现了小布什发表相关演说的镜头。之前我也对这个问题有很保守的看法,但是看了这样的电影,感受到这样一个身处绝境的家庭,真觉得救救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走了,他们也回不去了。电影并不想制造幻想来麻醉我们。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的。忘不了就是忘不了、走不出就是走不出。孩子的妈妈是这样的,孩子的爸爸想救她出来,但是总引发更伤人的争吵,何况自己也是悲伤的。孩子爸爸在演出时看着孩子妈妈的眼神和向孩子妈妈伸出的手真是让人心疼。孩子妈妈不同以往的躲避的姿态对孩子爸爸又是一种伤害。我觉得孩子妈妈就不想走出来,走出来就意味着和孩子的真正的告别,这对于一个母亲很难做到。不得不说男女有别。男主想找回他的爱人,而他的爱人不想再有往日的欢愉了,她愿意让她的心在地下,和她的小小的孩子在一起。我觉得孩子妈妈活得很纯粹啊,很勇敢! 这部电影,不仅有美丽的人,还有好听的歌。多场live真是太过瘾了,虽然我对蓝草(bluegrass)一无所知,但是我觉得超好听!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中文翻译为《破碎家庭》,但其实他们一家三口从精神上并没有分开。 疾病无情,活着的我们,必须珍惜、必须感恩。
《破碎之家》影评(二):'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 a Thought Provoking Film
This film centers on happiness and sadness that a child brings to the couple. Music carries the story on. No matter when people feel excited or gloomy, they sing. Music is salvation and plays a more effective role than religion in some sense.
Actor John Heldenbergh and actress Veerle Baetens vividly depicts ups and downs of lives of roles of the film.
I realize that we should not take for granted when we have gifts from God. Be grateful and show the gratitude.
Music, editting, narrating are all good.
We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 sorrow of losing a family member especially a young child. Therefore, I learned from the film that it was better to keep silent and stay away from those who have already been hurt.
如果可以把比利时的《破碎之家》这部电影比喻成花,我想它是薰衣草。不是一支,而是有十亩地。这些花都开了,蓝紫色的一片,像蓝紫色的烟,有些艳丽,也有点儿忧伤。电影的故事是用生活琐碎堆积的,也像薰衣草的花瓣,轮伞花序,一支上面有5到7朵小花。
电影中男主角迪迪尔的乐队,也恰好叫“蓝草音乐”(Bluegrass Music)乐队。在比利时,他生活洒脱,唱着美国乡村民谣,向往着美国。这就是他最初的自己。后来,他遇到经营纹身店的爱丽丝,一个不羁的男人,遇到一个被旧情伤过多次的女人。爱丽丝外表看上去新潮奔放,内心却沉郁封闭。像土拨鼠要把食物埋起来一样,她将旧爱的名字也全部纹在身上——很显然,这是一个对生活的过往无法释怀的女人。
在菲力斯•范•古宁根(Felix Van Groeningen)的这部片中,最出色的,我想是他的结构。他采用的是旧事新事编麻花辫的方法,剪辑出特别的张力。相对于多线叙事之类,这当然并不是一种什么新鲜的玩儿法,甚至显得陈旧。可是,当无比晴朗、放肆、温暖的婚前恋爱和压抑、痛苦、无法解脱的婚后孩子的病痛放在一起,穿插着讲时,它会让我们在看轻松的剧情时会略带辛酸,而在看悲伤的剧情时,又唏嘘不已——甚至觉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在这种结构中,最怕的是前言不搭后语。庆幸的是,菲力斯•范•古宁根做的非常自然。故事从孩子在病房里讲起,其后就是不停的闪回。现在闪回到过去,或者过去再接回现在,剧情真如“黄连树下弹琵琶”,观者苦中作乐,又乐中有苦。
与导演的上一步作品《废男家族》一样,音乐也是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总是有那么一些无忧无虑的人,在玩着音乐,在和音乐一起生活。《破碎之家》里的迪迪尔和爱丽丝,为爱情和婚姻改造,在他们的乐队歌声中,忧愁像是蓝紫色的烟雾,逐渐盖满了山坡。正像歌词所说,“我本是陌路行者,穿行于伤悲之世。那里并无疾病危难,我此行,前往光明世界。”电影中有很多段唱,可是并不觉得多。每段都恰如其分,很好得表达出当时的情感。
比如剧情还没有进展到一半,他们的孩子已经去世。在大雨中,打着伞,乐队的成员们穿着黑衣,看着墓穴里雪白的小棺材。忽然一个人唱了起来,“睡吧睡吧,小宝贝”,然后大家都唱了起来,“妈妈走了,爸爸留下,不丢下一个人,除了小宝贝”。
全片最华彩最具有冲击力的,是迪迪尔和爱丽丝的最后一次合唱。在乐队演奏完时,迪迪尔发表了对于基督教非常犀利和令人震惊的演说。这估计会成为电影史上最敢于冒犯人感情的片段之一。而迪迪尔,他只是要告诉世界,他不相信!他觉得人会死,信仰无用,看上去一切都是骗局,而“旧约里的神,百分之八十人类曾经膜拜的神,是文献记载中最邪恶的人。看看圣经吧,好好看看,他是操纵者、虐待狂、杀人犯、种族主义者、讨厌女人和同性恋、心胸狭隘和爱慕虚荣、进行宗族清洗、要求儿童祭品、玩虐待游戏考验人们的忠诚,一个独裁者,故意创造天堂、地球和人类,所以我们不得不卑微地祈求他,恭恭敬敬地给他唱赞歌。”这是多么深的绝望!
我从来没有在电影作品中,见到过这样毫不留情、排山倒海的对于基督教的抨击。我想观众一定和剧场中的人一样,鸦雀无声——吓傻了。
“我生来并非如此,我不是神的旨意,我比那要好。我们创造上帝只因为我们害怕。”他继续喊着——其实这也是音乐。这是用言语表达绝望,是心理流泪却没有哭出来的音乐。的确,他结了婚,女儿得了癌症,他之前的生活被无情的打破了。好像有人一个巴掌把他从云端打到地狱,且让他无法翻身。这就像《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他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摆脱自己“杀父妻母”的命运,尽管他什么都没有做错。
电影讲的是“破碎之家”,其实导演是把两个好人先撮合在一起,再破碎给你看,讲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让你看一个美好的瓷器从高处跌落,让你听它破碎的声音,并看到一地瓦砾,无从收拾。
也正是因为之前所说的,导演的那种编织悲伤和轻巧的麻花辫的剪辑方式,以及乐队总适时出现,准确的唱起歌来,才使这部电影的故事保持了它的清洁的尊严,哀而不伤。即使是三口之家最终毁灭了两口,也不至于使观者痛不欲生。导演没有刻意表现孩子的可爱与美好,没有特意煽情,他准确的把握了那个点,电影和光同尘,像普通生活一样。
两位主演薇儿拉•贝坦丝(饰爱丽丝)和约翰•海尔登贝格(饰迪迪尔),表现中规中矩,尤其是女主角,在表现这位母亲作为一个有个性的,和无法释怀旧情的、偏执的人时,虽然没有撒汤漏水,但似嫌力度不够。
在整部电影的结尾,乐队在爱丽丝的病房里,守着死去的她唱起歌来。这使人想起一个《庄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蓝草乐队的乐曲,这次是非常欢快和紧凑的,手指弾在弦上是那么焦急和不知前途,这也是他们唯一没有唱词的一次,成员们只是发出一些看似欢快的气声词。随后,镜头移向爱丽丝带着呼吸机的脸,又移向她的腰间,那里是她临死前为自己纹的身,两颗心被箭穿在一起。漂亮的纹身,旁边写着她的新名字:阿拉巴马﹒门罗。
电影留下了余味,是那种波纹状的起伏的气息,也像蓝紫色的薰衣草一般,有着不可排解却是淡淡蓝紫色的哀伤。
《破碎之家》影评(四):破碎之家:在另一个世界中遥相呼应
每个孩子都是一道光。或许每一位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希望用护士般的细心来呵护他,在他慢慢成长过程中有哲学家为他启迪黑暗,给他一张做梦的床,一扇远眺的窗;或者,给他一对远扬的帆和勇气的桨。孩子的面庞,是父母眼中最亮的太阳;孩子的目光,是父母心中纯净的月亮。当孩子的生命宛如流星般短暂的划过,身为父母的他们,又能做些什么?
比利时电影《破碎之家》讲述的是一对失去孩子的年轻父母的故事。迪迪埃是当地一个名叫“蓝草乐队”的班卓琴乐手,爱丽丝开有一家自己的纹身店,浑身绘满了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纹身。他们被彼此迥异的特质所吸引。迪迪埃去过几次爱丽丝的纹身店,两人聊音乐聊的很投机,迪迪埃说起自己最崇拜比尔.门罗,爱丽丝并未听说过这个音乐家,但爱丽丝却被迪迪埃身上桀骜不驯的艺术家气质所折服,爱丽丝的艺术细胞很活跃,经常与丈夫迪迪埃一同在台上演唱歌曲。迪迪埃第二次去纹身店时,爱丽丝对他说她改名叫阿拉巴马,因为她的人生要展开第二阶段了,她要以全新的姿态来面对。婚后,两人可以说是相当甜蜜,常常借着昏暗的灯光,迪迪埃为爱丽丝弹奏班卓琴。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他们的孩子梅布尔得了癌症,看着昔日长发飘飘的孩子如今被化疗折磨的如同秃顶的“外星娃娃”,爱丽丝只得将她妈妈留给她的十字架项链传给了梅布尔,并对孩子说:“当你孤独时,就握紧它。”以此安慰梅布尔,也给予自己力量。但是,疾病还是夺去了梅布尔幼小的生命。孩子去世了,这个稳固的三角形就失衡了。
爱丽丝与迪迪埃开始恶毒的争吵,不留情面的攻击对方,都将孩子死去的责任归咎给对方。爱丽丝一怒之下打包好行李离开了。对她来说,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已经无情的消陨了,再也找不回来了。在最后一次夫妻俩登台演出之后,爱丽丝与迪迪埃又在后台激烈的争吵起来,暴怒的爱丽丝回到店里,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虽然迪迪埃随后便赶到了她的纹身店,并叫来了医生,但医生宣布爱丽丝脑死亡。在爱丽丝的病床前,迪迪埃和他的乐队为她献上了一支乡村乐曲,爱丽丝的仪器上开始有生命迹象,镜头下移到他的小腹,只有用桃心串起来的一对名字:“阿拉巴马与门罗”依然鲜活的烙印在她的身上。
影片刻意打乱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开场是比利时的根特,2006年6月,是故事的现在时,女儿被诊断出癌症。紧接着,画面切换到七年前,是爱丽丝与迪迪埃刚刚认识的时候,爱丽丝穿着三点式泳装,坐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以挑逗的姿态向迪迪埃展示她的纹身。之后又回到现在,夫妇俩守在女儿的病床前。整个故事就是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来回切换,从爱丽丝与迪迪埃相识,然后疯狂的坠入爱河,紧接着爱丽丝宣布自己怀孕,迪迪埃虽然对此毫无准备,但对小家伙的到来显示出了极大的爱心,他为女儿准备好早餐,然后送她上学,迪迪埃对爱丽丝说:“她的牙龈又出血了,她的胳膊上的淤青又多了。”这都预示着孩子后来命运的变化。在这部影片中,音乐占了相当的篇幅,本身,这就是一个讲述艺术家的爱情与生活的故事,而且在影片中,音乐不仅仅是起到伴奏的作用,它是主人公的内心的独白,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当爱丽丝站在舞台中央以凄美的音调吟唱着:“我本是陌路行者,穿行于伤悲之地,那里并无疾病危难,我此行,前往光明世界,我此行,为探望我父......”时,她的眼神中既充满失望与悲伤,又满含深情与向往,她把自己对于世界的期待,对于自己女儿的强烈的爱,都通过音乐传神的演绎出来,透过凄美的歌词,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忧患的灵魂的发自肺腑的声音,令听众无不动容。
除却影片的时空交叉的拍摄手法外,《破碎之家》的影调的处理上也颇具匠心。现实是真实的正在发生的当下,所以影调显得较为明朗,而过去则显得影影幢幢,总被一层昏黄的光晕所笼罩。影片行进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救护车呼啸而过的画面,影调是暗淡的深蓝色,重复出现着迪迪埃在救护车中呼喊的画面。这是不是一种幻觉?我们不得而知。事实上,影片行进到这里,爱丽丝与迪迪埃的关系已降至冰点。在爱丽丝服用大量药物被抬上救护车时,屏幕上以主观视角闪现出爱丽丝混乱的意识,这些意识里有彩色的(她与迪迪埃刚认识时的甜蜜),有略显黑暗的(孩子的去世),还有红色的(画面中是两匹马),记忆与现实在她脑海中轮番轰炸,直至爱丽丝慢慢睁开眼睛,而这时,她却听见医生正跟她的丈夫说自己已经脑死亡了,爱丽丝如同隐形人一样看着自己的丈夫走到自己的床前,面对浑身插着管子的自己。
人死无法复生,破镜不能重圆。爱丽丝与迪迪埃的家终究是破碎了。孩子带走了爱丽丝全部的爱,也悄无声息的带走了爱丽丝。她们就像两颗星辰,此生无法抵达的爱,会以另一种方式在另一个世界里遥相呼应。
音乐——有时会产生治愈人心的巨大力量,杰出的音乐甚至能拯救一个民族。而在《破碎之家》中,音乐试着帮助痛失爱子的夫妇俩走出阴霾,然而却以失败告终,因为有些痛苦,深入骨髓,会使人病入膏肓,丧失继续前行的力量。
不管怎样,亲人在与不在,我们都应好好活着。为了爱,为了闪烁在苍穹之上的点点星辰。
《破碎之家》影评(五):音乐很好听
也许看起来情节有点一般,但是其间的音乐真的很好听,是乡村里的一个分支,蓝草乡村。特别合适情节,如红楼梦里的诗,是水草。
喜欢电影前半部分,一段有歌有爱的恋情,小细节很温暖浪漫。剧情概括说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生活在了一起,一个胡子拉碴的班卓琴手和一个浑身都是纹身的朋克女孩,怎么样叫迥异?都是同路人呢,不然女主怎么后来还加入乐队,又弹又唱又跳呢。
杯具在于孩子死了,一个相信灵魂,孩子会变成星星或鸟儿来看她,一个是一只悲伤的猴子,物质主义,信奉达尔文。争吵,暴怒,最后女主吞药。物质和精神不是对立的两个死对头,精神,宗教给我们带来温柔的慰籍,物质让我们仍坚强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萨提亚说:人有100%的相似性,也有100%的不同性。灵魂在歌声中相恋,却在头脑里决裂。
那些音乐真好听,从开始的眉来眼去:那个种不好玉米的王老五求不到美女到求婚,孩子去世后的天堂之歌到破裂后两重唱里隐隐作痛:如果我需要你,你能否来看我,能否来看我抚平我的伤痛?最后送爱丽丝结束生命是的那段欢快的弦乐,看到了吗?最后那些乐手的投入和笑容,生是一场欢庆,死也是一场欢庆,唯有音乐才能解忧,这个当下的时间流的艺术中,无关过去、未来,无关精神、物质,一切都在那儿了。
《破碎之家》影评(六):印象深刻的镜头
1.迪迪尔早上找爱丽丝,爱丽丝翻身上车,身穿星条旗比基尼,玉体横陈,探身与迪迪尔接吻。
2.女儿死后,爱丽丝与迪迪尔做爱,在高潮时痛哭。
3.迪迪尔歇斯里地地对爱丽丝喊出她一直不愿意承认的,她以为女儿会变成鸟儿回来看她。此时镜头是摇晃的。爱丽丝是广角摄影,脸部失真。
4.结婚时分,爱丽丝听誓词词时,誓词的声音特别像画外音,显得特别辽远,又像是深入人物内心,未等誓词念完,她坚定地说出“我愿意”。迪迪尔验证性地继续说誓词,爱丽丝接着念完“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
5.爱丽丝改名成阿拉巴马时,有几个镜头面对迪迪尔眼神嚣张,后挣扎,无尽酸楚融于她的眼神中。
《破碎之家》影评(七):If i needed you
我的女儿死了。
有一天我又想起陌生女人的来信,那开头的几句,其实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我的女儿死了,也许是四月太过难熬,回过头时,小家伙已经撇着嘴闭上了小眼睛。她没能等到放学后笑出声的被爸爸抛起来,也没有等到和小男生谈恋爱。
这几天睡不着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蒸腾,我看不清来时的路,是等了太久,还是根本没有想过要好好疼爱她。
小家伙撅嘴抱怨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滑雪的时间太少,也埋怨过自己的名字不够漂亮。
是的,她死了,来的时候挺老实的小家伙,都没怎么闹腾过爸爸胡子茬扎人。她走的时候脸干干净净的,依然如梦里那个沉默无语,却缓缓凑过来要亲亲的小天使一样。
亲爱的,我这会想你着你,没完没了的抽泣着,有太多的不舍和悔恨,好像昨天简单没有答应带你一起去电影博物馆一样,我总是亏欠着你。才明白一直没有如果,没有明天,没有原谅,没有耳朵咬,没有来时的路,都随着你的离开消失了意义,连同我作为父亲的一切权利和义务。
有多想来世你可以被温柔对待,有多想那里的海洋宽广深远,可以容下自由完整的你。
《破碎之家》影评(八):《破碎之家》:质朴音乐伴随下的覆灭
(芷宁写于2013年9月3日)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说:“生命中最悲惨的,莫过于孩子的逝去。一切面目全非,再无法重归旧貌。”
一个家庭一旦失去了孩子,所有昔日的欢笑便会沦为残酷的回忆,人生的有些伤痛是可以相互慰藉的,但有些是不可碰触的,那是致命伤,特别当夫妇一看到彼此就会想起那个永远的伤痛时,继续生活在一起便会演变为对彼此的折磨……
比利时影片《破碎之家(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以非线性的叙事手法,细腻地讲述了一对原本生活在两个世界的男女从爱恋结婚,到孩子出生,至孩子7岁时离世,再到夫妻二人最终不能善始善终的故事。可以说,整个故事有点残酷,却也真实深刻。片中插叙倒叙等方法被用得相当频繁,而女主角因故被送往医院的过程、起因及结局,更是被剪碎后拼接在每个情绪的拐点。偶尔,带着点晃动感和晕眩感的镜头,给人一种人生如梦的恍惚感。影片的剪辑技术够酷炫,却凸显着生活中不可捉摸的最不可抗拒的一面,配合着片中不时出现的蓝莓音乐,在明快的曲调中,在迷人的和声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悲戚,对生命无从把握的伤楚。
墨西哥谚语说:“家不是建立在土地之上,而是建立在女性之上。”擅长描绘美化生活的纹身师爱丽丝在丧女之后,无法承受这一巨变所带来的痛苦,她开始自我怀疑,又开始抱怨丈夫,她纠结女儿癌症的起因,哪怕是最细微最不起眼的部分也能让她或愤怒或负疚,她想找回那原本欢快的有女儿相伴的六年,于是,哪怕最不切实际的说法和做法,也能给她带来一丝安慰,在思女心切的时候,她开始笃信各种不靠谱的迷信,只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些。
在丧女之后,丈夫迪迪埃试图以理性唤起消沉的爱丽丝,可一如那句名言所言的,“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迪迪埃贸然以理性唤醒爱丽丝的做法,则让他们的婚姻陷入了危机。在迪迪埃看来,干细胞的研究因为一些宗教的不可理喻的元素而受阻,才是导致可爱的女儿梅布尔死亡的主凶。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片中有两次入镜,都是以电视新闻的方式,也都不怎么光彩,一次是“911”后的电视讲话,一次是宣布不能通过干细胞研究的讲话。第一次新闻画面入镜时,小梅布尔还在孕育期,第二次,梅布尔已在白色小棺木中沉睡了。小布什关于干细胞研究的讲话似乎刺激了迪迪埃,作为乐队班卓琴演奏者的他,终于在演出时爆发了,大肆宣泄了一番对宗教不敬的言辞,而之后和已改名为“阿拉巴马”的爱丽丝的争吵,则彻底让爱丽丝陷入了绝望。
结婚时,西方人都以自己的名字起誓,承诺无论顺境逆境、富贵贫富、健康疾病都不离不弃。而改了名的爱丽丝是否就背弃了承诺?最后迪迪埃在爱丽丝满是纹身的身体上看到“阿拉巴马·门罗”的纹身字样时,他终于明白了爱丽丝的用情至深——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迪迪埃就告诉爱丽丝,他最喜欢的音乐人是美国的比利·门罗,而爱丽丝则称迪迪埃是当地的门罗。爱丽丝依旧爱着迪迪埃,但是,被不幸碾碎过的他们,已经再也无法回到从前,就像所有破碎了的东西一样,无法还原到最初的形态。
饰演爱丽丝的薇儿拉·贝坦丝,演技不俗,将角色的痛苦和绝望表现地酣畅淋漓,有一场和男主角争吵后,讨论人生命题的戏,薇儿拉·贝坦丝用极其生动的表情演出了角色对丈夫的感情以及她对生活本质的看法,她说:“这些想象对我来说很好,但它不能持久,生活不是那样,也并不慷慨,你不能爱任何人,也不能被任何人爱,生活嫉妒你这些,它夺走你的一切,嘲笑你,背叛你……”那声泪俱下的如泣如诉,仿佛一个受伤极深的人在泣血,令人为之动容。
影片采用了大量悦耳动听的蓝莓音乐,那明快的曲风乍听上去与影片阴霾抑郁的气质不符,但稍稍留意后会发现,这是一种很有质感又颇具深意的融合,蓝莓音乐质朴动人的曲调在片中熠熠生辉的同时,仿佛在不疾不徐地告诉人们,人生就是这样,一边被折磨地以头抢地,一边又自寻有乐的度过。顺便说一句,该影片的原声大碟值得收藏。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9033780_d.html
《破碎之家》影评(九):麦田电影院——解读《破碎之家》
独家解读《心灵驿站》,播放网址:http://v.qq.com/cover/5/5r28h8zej8jwig5.html
栏目组:麦田电影院
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转载请注明
比利时电影《破碎之家》是一部被美妙的蓝草音乐所缠绕的故事,它既梦幻诗意,又痛苦脆弱。本期我们将走进这个曾经美好,却因丧女之痛而分崩离析的家庭。美丽动听的蓝草乡村乐见证了男女主角的多舛命运,在死亡和分离的那刻它激昂奏起,为亡者和爱的幻灭安魂。
《破碎之家》片名取自片头歌曲《Will 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是首非常有名的基督教圣歌,歌词大致为“但愿循环不会被打破,亲人离去我倍感空寂,我们将重聚于上帝荫蔽的天空下”,歌曲认知人生的无常,把信任寄托于上帝的庇佑,从而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叙事基调。
这是一个被美妙的蓝草音乐所缠绕的故事,它梦幻诗意,也异常脆弱。它向我们描绘了恋爱与婚姻的浪漫和妙不可言,也揭示了人类共同生活所无法祛除的偏狭与阴暗;一旦挫折压顶,人们兀自沉沦苦痛、缺乏与之对抗的意志力和互助,爱人变成最残忍的敌人。
生活因为缺失一环,而开始像多米诺骨牌般陆续倒塌、全线溃败。分崩离析和伤逝跟美丽阳光、无忧无虑的蓝草乐并驾齐驱,使得这部电影在它无法摆脱的命运阴影里显得真实而伤感、浪漫而忧愁。在美梦那浪荡轻盈、迷人甜醉的外表下,电影对具体而现实的婚姻生活、充满弱点与自私的人性,完成了一次冷静而沉默的凝视。
比利时电影《破碎之家》,2013年各大电影节上的惊艳之作,故事沉郁,配乐迷人,荣获第26届欧洲电影奖多项提名和最佳女主角;第3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第12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和第8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等众多高质量奖项。
1、生活善始不得善终
2003年,爱丽丝与迪迪尔一见钟情,不可自拔。爱丽丝喜欢纹身,而迪迪尔是一个小型蓝草乡村乐队里的班卓琴手和主唱。他们在激昂欢愉的音乐中相识相悦,性格迥异的两个人成为爱人,虽然不乏生活的磕磕碰碰和细节疲惫,但活泼可爱的女儿牢牢凝聚着这个家庭。而随着女儿因患癌变得羸弱苍白,幸福之家也被她的离世击垮。家中的一环破裂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也开始破碎分离。
整部电影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故事开端是疲倦的爱丽丝与迪迪尔带着病弱的女儿奔波在医院,医生向他们宣布了女儿患癌的消息,憔悴的父母在病房外濒临崩溃,随后插叙了他们俩初识时美好放纵的生活,当时他们沉浸于欢愉、许下爱的诺言、一起骑马,并肩歌唱爱和甜蜜。
这两种生活的巨大落差被反复进行对比,铺垫并加强了生活恶化时的残酷和那不可抵挡的悲痛。故事频繁使用插叙倒叙等叙事方法,以穿插和无缝拼接完整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看似凌乱的叙事手法其实在用对比的表现技巧,将人生的幸与不幸交叠展现,加大了情感的冲击力度。
女儿病重时曾含泪抱起一只死鸟,她问父亲天上闪烁的星星是不是死去的鸟儿。爱丽丝深信女儿死后,上帝会把她变成一只小鸟回来探望她。坚信神灵的存在,这在一定时期抚慰了爱丽丝的内心。
在试图化解女儿死亡这件事上,迪迪尔与她的方式相悖,迪迪尔无视妻子微弱的精神寄托,他怒吼着“死去的人不会复活,根本没有上帝”。
音乐只能暂停痛苦,现实是在爱丽丝和迪迪尔女儿那洁白、布满花朵的棺木上,最后浇上去的一铲铲黑稀泥。它刺目而残酷、突兀也绝情,风雨飘摇中爱丽丝和迪迪尔的生活,已见绝望和暮色。
迪迪尔并不是信仰坚定的人,他更像一个实用主义。起初他追捧美国的自由和民主,但当2007年美国政府明确反对有悖天主教信仰的人体干细胞克隆时,他即刻对着电视大骂,把女儿的死迁怒和归咎于遥远的美国和这项尚待验证的癌症拯救实验。迪迪尔开始在公众演出的场合控诉上帝和教会,他强制要所有观众听他的演说,暴怒令他失态,也无疑是对爱丽丝又一次剧烈的伤害和羞辱。
爱丽丝为了割舍往事,涂改了与迪迪尔热恋时的手枪纹身,并把自己改名叫阿拉巴马,称迪迪尔为门罗,陌生的名字后面是变得陌生和遥远的爱人。迪迪尔与爱丽丝的过去,似乎就此被心碎地选择性失忆了:生活并不慷慨,它嫉妒你的所有,你不能爱任何人!
女儿死后,爱丽丝与迪迪尔在信仰和生活态度上的分裂和背道而驰注定他们终会分离,这导致了爱丽丝孤独无援并自杀身亡。电影中反复响起一首歌曲《如果我需要你》(If I Needed You):“如果我需要你,你是否会到来?是否会来到我身边,缓解我的痛苦”?婚姻本应互协互助、逆境中共行,可他们已经忘却了这点。
2、爱会伤害
爱丽丝外表看起来异于常人,她浑身布满了各种纹身,这让人误解她具备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承痛力,实际上爱丽丝个性非常敏感,在女儿死后,她始终无法调整自我状态,开始新的生活。
在她的生活中,幸福猝不及防的来临,离去犹如白驹过隙,短暂到让人难舍,对幼女的深爱变成了一生难以消散的痛苦和折磨,化为一身密密麻麻的纹身,永恒地占据、爬满,覆盖了她;不论你举刀刺向肉身多少次,内心都无法摆脱。
故事对人类情感困境的描述真实深刻,我们所追求的美好和爱其实如此脆弱,它能演变为最酷烈的伤害、化成刀锋,刺向猝不及防的我们。爱丽丝自杀时,她濒死的意识被血红和蓝色的滤镜覆盖,死亡的预兆和低沉的回忆就在混乱的镜头中交织穿行。
迪迪尔开着车疯狂追在救护车后面,他的眼部尖锐闪烁着一块亮斑,带着点晃感和晕眩感失焦的镜头给人崩溃恍惚的迷离感觉。死后,爱丽丝的灵魂远远凝视着悲伤的丈夫,在他耳边低语,似乎要他结束自己肉体的生命,她迅速离去了。
3、破碎之家的蓝草音乐
蓝草音乐是美国乡村音乐的分支,其标准风格就是硬而快的节奏;高而密集的合声;强调乐器的作用。电影最初的歌词是祈祷幸福的人际关系,中间是描绘爱情、美好的家庭生活和真诚的信仰,最后一次围绕爱丽丝渐渐冰冷的尸体时,音乐失去了歌词,曲名叫《沙丘》——生活如沙丘,辛苦垒砌;大风吹来,瞬间散灭。曲子节奏迅疾,就像灵魂瞬间消逝的声音;音乐化成奔马、超度生死,载起爱丽丝的亡魂上路。
爱丽丝始终爱迪迪尔,就像她死前刻在身体上最后的纹身——“阿拉巴马”爱“门罗”。女儿死后他们的每次会面都是重温伤害。爱丽丝并不后悔离开人间,归往虚无和遗忘。冰冷的尸体、医护人员冷漠错愕的表情与这欢快无忧的音乐构成了悲怆且刺目的奇异场面。明快的曲调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悲戚,和对生命无法把握的伤楚。
影片诚实地还原现实生活中那些确实存在的矛盾与无常痛苦,痛感从银幕中流溢出来,从爱丽丝的崩溃与绝望中漏溢出来,也让我们觉察生活和爱恨的相对性。有些残酷无法改变,它就是命运。爱情能如此甜蜜,也能变成伤害我们的利器;爱人曾如此亲密,最后却难以触摸、充满距离。
这部电影的意义就是要我们注视真实和悲剧,觉悟人类情感和关系上的局限,人的情感面对命运并非万能。痛苦和失去在所难免,我们更需要爱和宽容共度难关,但人总恰恰很难做到这点,命运的巨手和个性差异剥离深爱的人、令人背叛初衷,这制造了生活中众多的撕心裂肺和悲欢离合。
连死都不怕的人,为什么不尝试再一次去生活?有时生活比死亡更可怕——因为我们丢失了信仰、忘记了来路、沉迷于互相伤害,背弃了爱和誓言。
《破碎之家》影评(十):破碎难以愈合
生命中最悲惨的,莫过于孩子的逝去。一切面目全非,再无法重归旧貌。我觉得这种事情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难以面对,难以愈合。很佩服从中走出来的人,我的同事也曾经遭遇过这种事情,可爱的孩子不幸夭折,很替他难过,也佩服和高兴他能从那种阴影中走出来继续前行,他们现在又有了第二个孩子,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如此的,除非孩子天生就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其实关于剧中夫妻俩的争吵原因或者是迪迪埃的所谓抨击宗教的问题我觉得似乎并不太重要,无论迪迪埃信不信宗教,或者他就是一个很直白不会圆谎的人,无论什么人面对这种灾难都是脆弱的,只不过每个人的表现不同罢了。孩子是美好的,希望这种事情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