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谍战》是一部由瓦迪斯瓦夫·帕西科夫斯基执导,马辛·多洛辛斯基 / 玛雅·奥丝塔泽斯卡 / 帕特里克·威尔森主演的一部传记 / 动作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沙谍战》观后感(一):电影慢谈之[0306] Jack Strong 华沙谍战
2014-08-26
在记忆中和当年历史老师的口中,波兰是一个被瓜分过很多次的国家,这个挤在传统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民族,一直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空间。总会有那么些人,试图在逃脱1984式的自我欺骗。Kuklinski是怎样的心路历程下,激发了做间谍背叛自己的政府的想法,电影本身没有交代,他所付出的努力貌似也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导演也没有把背景拍得过于宏大或者高尚。
电影的开头,一个黑屋子,几个看起来在审讯的人,让故事的悬念一直留在了最后。而电影的结局里,主人公的两个儿子都在九十年代不明不白的死去,即使如老美的国家机器般强大,也不能保护他们一辈子。那个家国命运和意识形态争斗无穷的年代,总会留下一下隐约的影响力到后来的岁月,老毛子从来也不是缺乏执着的民族。Kuklinski的老年岁月,是否有过一丝或者很多后悔?
《华沙谍战》观后感(二):一個上校長的帥為啥還要去買歐寶車
雅魯澤爾斯基當國防部長的時候就給人一種呆逼的印象。雖然他絕非無能的軍人,也盡力不去想T-72而去想跟德國買豹1,到頭來庫利科夫一聲怒喝,就把他草去搞了個救國軍事會議。
後來救國軍事會議要抓人,第一批逮捕名單里有瓦文薩不說,其人數還是空前的5759人。說實話,瓦文薩那時候還是對gczy有留戀的,證據就是他整天用“會好起來的”來結束演講,但是給雅魯澤爾斯基一關他就懂了。你怎樣,你國就怎樣。
庫克林斯基受到雅魯澤爾斯基青睞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此人的後台里其實有包括了庫利科夫為首的蘇聯上層軍事機構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一點,他有朋友在KGB。在gczy社會里,察言觀色成了必備技能,恨不得把真理報社論背下來,恨不得天天收聽莫斯科廣播電台下午一點半的特賣節目,恨不得天天提個網兜,看到啥緊俏商品就買下來。但他不願意。理由很簡單,波蘭軍人一重情,二重義,最重還是國民。所以他寧願開歐寶開了十年,他也不要買個波羅乃茲。
《华沙谍战》观后感(三):《华沙谍战 Jack Strong》
《华沙谍战 Jack Strong》
库克林斯基上校+冷战+华约北约+波兰+格但斯克+苏联入侵捷克+间谍!
上述元素构成了本片,若您对那段历史不陌生,应该很容易理解剧情!
影片根据真实历史改编,在美苏冷战格局下,波兰军队最高决策机构——总参谋部的高级军官库克林斯基上校在1972至1981年期间,把大约35000份绝密文件交给美国中央情报局,总计达1200万字。
库克林斯基上校的泄密,使得1981年波兰政府军管计划彻底泡汤!后与家人一起叛逃赴美。
1984年,波兰法庭以间谍罪判处他死刑。但死刑判决直到1995年才被取消,库克林斯基1997年被恢复名誉。1998年,他回到波兰时,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民意调查结果表明,34%的波兰人认为,他背叛了祖国,仅有29%的人认为,他是爱国者。
在本片,他被描述为一个不为金钱、利益,只是出于波兰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民族地位,而向美方伸出手的“同盟者”。更被誉为直接破坏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萌芽!
我想,这也是宣传罢了!
冷战谍影留给世人的记忆至深。
彼时,在信仰和国家利益的名义下,以中情局和克格勃为代表,东西阵营间谍相互渗透程度令人惊叹,各种剧情极为曲折复杂的谍中谍大案和间谍手法,不断挑战着人类的想象力。
横亘在东西德之间,孤野荒凉的格利尼克桥也因美苏经常选择在此地交换间谍,而以“间谍桥”的称谓闻名于世。
在今天,间谍褪去了在信仰的旗帜下的浪漫色彩,更多地成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尤其是对于那些被对方招募的间谍,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或许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事实上,间谍绝不仅仅是获取情报的力量而已,他们常常成为国家间甚至国家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
----难道这个库克林斯基上校就不能是当时美、苏、波,几方或者某方的工具吗?结束冷战,难道不是一种可能吗?
《华沙谍战》观后感(四):波兰版的间谍片
Jack Strong是波兰总参Kuklinski上校在CIA的代号。他为CIA提供的情报被认为是继潘可夫斯基后最有价值的,甚至有可能阻止了核战争的爆发。
片子拍得相当好,气氛紧张又压抑,除了少数地方,情报交接和传递的细节明显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刻画了人物心理和丰富了故事细节,虚构如果能达到这个效果那么虚构就是合法的。
影片另一个价值,大概是反映了波兰人对Kuklinski其人看法的转变,他不再被视为叛国者,而是爱国者。什么是背叛,什么是爱。如果考虑这些问题,让一个人觉得沉重并痛苦,那么就说明,你该开始考虑它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