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达瓦里希》是一部由王一琳执导,韩洛妃 / 刘海燕 / 王云飞主演的一部动画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进,达瓦里希》观后感(一):又写了一篇
这是我写的对这部影片的第二篇评论文章,第一篇在这里: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132369/?start=0&post=ok#last。第一篇对于影片的具体内容几乎没什么评论,这一篇会多一些。
我反对对艺术作品的“政治——艺术”的两分法。在我看来,一部作品是不可以进行这样的分类的。说“去政治化的艺术欣赏”就好像说“一个人超越物质,达到了精神”一样。因为物质和精神是不可分的,你不可能排除物质而留下精神;同样,一个作品的艺术审美,和它的内容也是密不可分的,这个内容当然也包括政治内容。
另外什么是政治,我觉得也有必要搞清。在我看来,政治就是人际关系。比如一男一女谈恋爱,就是“爱情政治学”;一家三口过日子,可以叫“家庭政治学”。当然,你可以谈狭义的政治,比如政府,政党之类的。但是我怀疑即使是狭义的政治,也是避不开的。君特格拉斯说,你可以写男女的爱情,跟政治好像没什么关系,但是你会发现,政治无所不在,你逃不开它。因此“去政治化的艺术欣赏”我觉得完全是种错误的想法。
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有谈到“两个世界”,即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我谈到了很多宗教的话题,因为宗教在我看来是一种想象。很多学者发现了世俗政治中的“宗教元素”:虽然很多政体宣称是世俗的或者无神论的,但是它们的组织,结构,活动等与宗教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寻求宗教与政治的相似性。
“这就是我的家,当然不是这些破烂的平房,有好高好高呢。第一层住的是弗拉基米尔同志……”
这里的画面是小女孩堆的积木的房子。在此,“家”不是指现实中的家,而是想象中的家,是小孩子玩过家家的家,是精神家园。因为家不是现实中的家,因此马上存在想象中的家与现实中的家之间的冲突。接下来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妈妈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支持我们的建设,但并不能否认它的伟大,我们的战士,神圣的信仰,永远都不会磨灭,它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
这段话显示出政治与宗教的高度的相似之处,也显示出作者对想象者心态的准确把握:因为想象者是脱离现实的,因此不被人理解;越是不被人所理解,就越是与现实隔绝,从而完全陷入对想象的世界的依赖当中。这段话让我想起了耶稣的“父啊,你的奥秘向小孩子就显现,向聪明人就隐藏起来。”的cult意味十足的话:在基督教最初诞生之时,它是与大众对立的少数派,是孤立于社会主流(犹太教)之外,受到排斥和压迫的。可以说,受压迫感和对信仰的狂热追求是孤立者的显著特征。
接下来的情节是小女孩在妈妈上班后,一个人在家里演绎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的世界在妈妈下班回家后终止,想象者被迫回归现实的世界(影片的情节是小女孩说话说到一半,妈妈回来了,音乐在此时也戛然而止)。Karen Armstrong认为,宗教的核心矛盾可能是,它追求超越,一个高出现实的维度,而这种追求超越的活动,越只能在这个世界当中进行。从这方面来说,宗教徒是“拔着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开地面的人”。宗教的美感来自于两个世界的冲突,或者叫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因为现实的世界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逃避的,因此两个世界之间的冲突将会永存。这是人类命运的悲壮之处。
接下来的情节是现实中的转变,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妈妈很快接受了这种转变,变得“与时俱进”,而小女孩的心灵受到很大的打击。这种心情是满清的遗老遗少的心情,也是生活在现代的宗教徒的心情。面对站在老屋前不肯离去的小女孩,妈妈说“快点呀!磨磨蹭蹭的。”这里凸显的冲突是“永恒”与“无常”之间的冲突:想象的世界要求永恒,比如“永生”和对上帝的永远的忠诚(注意上文的“神圣的信仰,永远都不会磨灭”);而现实是无常的,它要求人们抛弃旧的事物,在对新的事物的投降之中获得新生。接下来在搬进大楼的时候,小女孩在电梯里对妈妈说:
“妈妈,我们的大楼,会不会被美国炸掉?”
这个话让我马上想起了贾樟柯的《任逍遥》里的情节:一个小混混赋闲在家,电视上每天播放北约轰炸大使馆的新闻,这个时候,附近的化工厂发生事故爆炸了,这个小子从床上一跃而起,喊道:“我操,美国是不是来打咱们了?”更远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主角,每天幻想的就是中苏开战,然后自己在战争中成为英雄。这是《一九八四》当中制造的假想敌,是“愤怒三分钟”的感情寄托。并不是说,真正的敌人不存在;苏联就在那里,并非子虚乌有。而是说,对苏联的看法是一种想象,就像对中国的看法同样是一种想象一样。如果你对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有所了解,你大概会明白我的意思。
这种建构出来的假想敌是现实秩序的倒影,一切对现实构成反对或者威胁的,全都可以被赋予这个假想敌身上。
搬进了新家,妈妈把旧的玩具都扔掉了,说:
“搬新家就要有新玩具,你看人家小孩,都爱玩这些。你积木那么脏,小朋友来玩儿多丢人。”
这里除了再一次凸显“永恒”和“无常”的冲突(赋予积木的想象或者意义是永恒的,可是积木是一种现实中的事物,因此是会旧的,是会被扔掉的)之外,也含有一些对于现实的批评:在今天的社会,幸福(享乐)是一切的衡量尺度,而金钱(物质)是幸福(享乐)的衡量尺度。如果别人拥有比你更加先进,更加高级的物质,这意味着你是不幸的。接下来的情节是妈妈和朋友在聊美国化妆品。我记得苏联倒台二十周年的时候,有位学者(叫王什么来着)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说,托尔斯泰晚年精神出现了危机,因此离家出走,而今天的中国老年人见了面就是聊养生什么的。因此小女孩对她的战友(玩具,动物等)说:
“我告诉你们,妈妈已经背叛了我们,他们都背叛了我们。”
就是我在上文说的“对新的事物的投降之中获得新生”。
然后是小女孩一个人在雪地里奔跑,背景声音是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讲话。小女孩沐浴在点点星光之中,她的战友(小动物们)身穿军装向她敬礼,小女孩在感动之中流下了泪水,拿出金鱼玩具嘴中的纸条,上面写着“前进,达瓦里希!”最后的镜头是小女孩身着军装,在玩具堆上持枪伫立。这个画面很容易和那些早年的革命影片联系起来。我想起来的是《小兵张嘎》当中,张嘎畅想将来的情形,说自己的愿望是革命成功后去开小火轮。光亮照在张嘎憧憬的脸上,仿佛来自天国。这是想象者的最动人的时刻。想象是否能够最终实现,跟此刻是无关的。你也许可以说,同样的张嘎可以一转身就变成红卫兵,去辱骂老师,鞭打校长,去挖开别人的祖坟。这可能是正确的。同样一个宗教徒也可以在这一刻虔诚地祈祷,下一刻就去搞恐怖袭击。罗素说宗教既不真也不美,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仍然认为宗教含有某种美好的成分。我看《张嘎》的时候在上小学,不大懂什么是共产主义,而且受家庭的影响,似乎很早就觉得它是“不好的”。但是在影片的那一刻,我深受感动。我感到张嘎充满了善良与纯真。
这是我对这部影片所做的一个解读。在此,政治和宗教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对于另一个世界的想象。这部影片清楚地表现了两个世界之争。这种冲突与其说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不如说是想象与现实之争:苏联在影片中更多地作为想象出现。我感到作者和她表达的东西之间具有某种距离。当然我们不应该诛心,说作者本人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把作者看成是不认同影片当中的任何思想,只是在讲故事而已。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小孩子是容易进行想象的。我小的时候曾经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找不到答案而苦恼万分。但是大人往往不去为这些事情所烦恼,他们关注的是现实得多的问题,比如工资和房价。因此这部影片也可以被看作是对于童年的一个吊唁。哲学是一种乡愁;而艺术则展现了这种乡愁。
《前进,达瓦里希》观后感(二):两种思路
一
上一个学期上了科学哲学的课,学得不大好,但是有一个收获,就是接触到了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波普尔批评了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观点:
整体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高于它的每一个个体(即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人)。而这个整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为个人的意志所左右;
历史主义:历史是朝着某个方向发展的(比如人类社会将会越来越进步或者越来越堕落),这种发展不为个人的意志所左右。
波普尔批评了这两种理论,他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不问这些观点是否正确,而是问我们是怎么得出这些观点的。波普尔认为,社会不过是所有个体所组成的集合,而个体的行为是难以预测的,因此作为这个集合的整体的社会,其发展也是难以预测的。科学要求一个理论可以被可重复的实验所检验,而历史永远不会重复。目前的情况是史无前例的,因此我们不知道历史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波普尔的结论是,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是无法被经验观察所证实的。并不是说这两种理论错误——它们就像宗教的观点一样,有可能是正确的——而是我们无法知道它们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而对这两种观点的实践,带来的社会效果是灾难性的,正如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那样。
波普尔认为,这些观点的性质与其说是科学的,不过说是宗教和神话的,它们是无法被检验的预言。这些观点源自于人对预言的渴望。我们应该放弃这种对于缺乏,或者没有经验证据所支持的预言的信仰或者期盼,或者至少把它们从科学的范围之中剔除出去。
二
然而,在这里谈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未免有点学究气。这部影片表达的是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一种想象往往只有跟现实做对比才有意义,比如说,宗教徒对天国的想象是一种变相的对现实的不满,宫崎骏影片中对乡村生活的歌颂和往日的怀旧是对现代的都市生活的一种批评等。在此我不使用“物质——精神”的两分法,而使用“想象——现实”的两分法。想象的世界大致可以被分为三种,分别是过去,未来和“超越的世界”:
过去:古希腊和三代,前现代的田园诗般的乡村生活,西方流行歌曲中的“good old days”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世界不可经验,只可想象。而现实是唯一被经验的。想象的世界为现实的世界提供了一种“另类”(alternative),是现实的对立面(因为想象和现实如果一致的话,就没必要想象了)。因为现实无论如何,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想象的世界为现实提供了一种弥补。比如对一个受苦的人来说,这种苦难就以天国的幸福加以补偿。因此,对过去,未来和超越世界的想象是一种对现实的批评。
科学的一个特点是进步,这种进步的观点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性。宗教的存在也许表明了对于永恒和不朽的渴望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而科学的价值观要求我们随时准备着用一个更好的理论去代替旧的理论。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当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过眼云烟。这种不确定会带来一种焦虑。从这方面来说,也许这部影片表达的不是对某一种主义的向往或者批评,而是通过对过去(我是80后,这部影片中的很多元素都令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的歌颂,而仅仅表达一种怀旧的心情罢了。因为过去是“凝固”的,它也与日新月异的“现在”形成了某种抗衡。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
1.人生活在各种想象之中;
2.这种想象是现实的倒影,是对现实的一种弥补。从想象的内容,可以看出对现实的态度;
3.当人试图以想象的世界为指导,或者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想象时,其社会效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前进,达瓦里希》观后感(三):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不要虚伪的说什么不涉及政治。
这部影片在youtube被封口,也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所谓民主与言论自由的虚伪。
因为他们怕了。
多年来,资本势力,腐败官员,买办阶层,汉奸媒体,分裂份子不遗余力的抹黑中国抹黑共产党。
他们以为他们已经能够掌握和控制青年人的头脑,熟知尚有青年人不信他们那一套。不但不信,且能够反击。
他们如何能不怕不怒呢?
所以这些人要攻击绞杀攻击唾弃这部影片,以走狗文人为先锋,以众多被洗脑后的脑残壮声势。
但是有用吗?
苏联可以死去。
但我们的青年人不死!
我们的理想主义信念不死!
我们追求公平正义的决心不死!
血火枪炮尚且不能阻挡我们,谎言与咒骂能吗?
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前进,达瓦里希!
前进,我们的青年!
《前进,达瓦里希》观后感(四):政治历史盲看毕设
不是只有那些有历史文化底蕴或者有着政治知识的人才能解读一部作品。作为一名对政治十分不敏感的观众来说,《前进,达瓦里希》并没有那么多的复杂倾向。
我并不反感对作品进行精细的分析,但在这之前,什么东西震撼了我,这更让我着迷。
尤其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个孩子,在她的世界里,耳濡目染的那些词汇,可能最多让她领会一个表层的意思,那都已是难得。更另说,于我,一个成年人。有些细碎的知识也是需要让我百度一下才能知晓个皮毛。
如果说作者的意思的确深深的藏在了那些细节里,并想用各种象征性的语言去讲述另外一个故事,那的确是我愚钝。在没阅读一些评论之前,真是丝毫没掌握到。大概,这个作品对于我只变成了一个精简版。
有很多起初都被认为是正确的事物,在经过实践后被证实了错误。即使是我们现在坚持着的,我们也无法保证到在未来它是否还依旧正确,但它却是有着让我们执着过的真实。不然以前的我们都是傻瓜么?
从开始的画面,小主角和她的伙伴或者说小宠物们生活玩耍在“破旧的平房”里。而这一切在她看来并没有那么糟粕。她没有感到不满,而是自得其乐着。那时宣扬的主义,很容易被小孩子们耳濡目染的记在心里。就是这么简单。用经常听到的名字给宠物命名,并玩着什么战略指示的游戏,仿佛世界和我们休戚相关。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那么一段时间,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改变周围的世界一样。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可能叫做中二。但谁没经过那段一个人玩的疯的时候。在影片中看到那些熟悉的玩具,在儿时它们都是有着独特意义的存在,那就是我们想象的游乐场。
而作为当时的主流观点,小女孩很容易的接受了这些大人世界的“主义”并深受其影响。她记住了那些美好和人们坚信这些的原因,并认为正确的东西,就应该持续。当然,就这点来说,我现在也依旧这么认为的。这也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意义所在。
可就是在那么一段时间里,天翻地覆,绝对的正义被证实了它的失败性。作为大人们和后来者的我们,面对这个宏观的情况,很容易理解。可作为故事中经历着这段历史变迁的小孩子,究竟如何才能对她解释,“我们过去告诉你的那些所谓‘正确’是错误的”,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而又有多少大人会认为,世界的变迁会如此影响一个看起来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大人们前后矛盾的话语,对事情急剧转弯的态度。在孩子的眼里得到的结论就是——背叛。 因为没人对她解释错误的原因,而正确的事实却仍摆在那里:曾经的牺牲,昔日的宣誓,闪耀过的共同目标。有谁能说这些都是错误的呢?
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个社会还充满了信心或是社会经历还没那么丰富多彩。我很难从批判当代的角度去观看这部影片。的确,这个影片确实存在着意识形态相关。但这些曾经存在过的被隐喻一一重现,这只能说是一种记录和怀念的形式罢了,何来的满篇复辟之说。太高估作者的影响力和野心了好么…这部作品之所以会受到如此纷杂的评论,就在于隐喻用的太明显,实在是“低估”了看客们解构和显示知识的欲望。不过,也因为如此,作品的特点十分强烈,让我连着看了作品好几遍。有人说,在结尾上,也就是高潮片段,画面风格与前面有断层感,而且也没交代清楚剧情。一个小短片……就是一个片段的记录,到最后抒情表达一下对自己坚信的东西的怀念和不舍不是很正常的么。
如果把它看成是政治作品,它的确幼稚而且矫揉造作。
但作为一个人的毕设,它很难得是一部有情感有内容有共鸣的作品。
《前进,达瓦里希》观后感(五):就说说高端黑为何会被斥为低端意识形态表达
我不是学电影的,完全不懂什么鸡巴哪部片子是右翼电影,这动画片很有意思,看了很想笑,我觉得他已经完成了动画片的功能:让人开心.
明眼人(意思就是说觉得本片政治意味太浓的人才真的可以洗洗睡了mua)都知道本片是拍给成年人看的.小女孩地球大小的眼睛,按在月亮大小的脸上,反正我小时候就算不知道这动画片在讲什么也被这个妖怪给吓哭了.
就说说黑了些什么东西
小女孩一说到贝利亚我就笑了,还真是个鸭子,而且萌.黄鸭子在书架上装成玩偶,反正就是老毛子那儿很有名的一种东西应该叫复活节彩蛋.然后小女孩还没发现,黄鸭子跑下去把积木放进了一个铁盒子.注意,这里才是本片最大的黑,别的黑都是很明显,比方说第一个被注销的就是列宁那只猫,贝利亚居然没死,最高指示交给贝利亚他祖宗.列宁死的时候大家都在哀伤,只有捷尔任斯基看了看小纸片一副要干人的样子,捷尔任斯基死的时候就全在哀伤了.小女孩在电梯里还问他妈大楼会不会被美国佬打爆.
回到我说那个最大的黑,积木小女孩开始没找到了,于是就把贝利亚绑起来挂个牌子说他是共产主义的害虫.然后交给捷尔任斯基最高指示,因为这时候害虫出现了.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像精灵球一样的玩意里面塞了张纸,精灵球长了大嘴好像要把小女孩手给咬了(嗯,黑了宠物小精灵).死了俩,搬家,在小盒子里发现了积木.跑去原来的家,据我估计原来的家应该是被施工队推平了.但是小女孩产生了幻觉,他看到飞机,小鸭子一片跑向飞机,其中还有给黑鸭子,嗯又开始黑了.然后看见原班人马站在一个飞机前,捷尔任斯基俨然一副老大的样子,发布了指令,贝利亚紧跟老祖宗,而列宁开始卖萌,一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样子,最后还是笑眯眯的跟着大部队敬了礼.这三个人开始的排序意味着本片实际上是讲契卡的故事,否则为啥斯大林托洛茨基这些人不露脸呢.你看啊,积木全没了,就剩以前贝利亚藏起来的那块,而积木显然是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高端黑啊达瓦里希!要是说本片表明上是在说苏联或者是天朝怎么怎么的(和谐社会靠大家),那就是白看了.契卡完蛋了,小女孩希望他重建.当然本片实际上确实是在黑那个怎么怎么.那么为什么豆瓣电影页面上影评全是一星的,五星的就一个,短评也全是一星的喷本片的.
我现在就要说到这篇影评的主要内容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没有仔细看看到底在讲什么就开始喷.首先我被迫的排除他们有缺陷,不然该喷我了.所以就一种可能,环境压力大,他们已经放不下,用看动画片的方式看动画片了.只能心急火燎的大喊"我操这是在招魂啊!!!!!!!!!!!!!""我操你先看看苏共历史吧傻逼!!!!!!!!!!!!!!!!!!!"当然其他话就不能讲了,因为根据什么什么法,讲了是要被请去喝茶的,我还想多混几年.我只能说这些人害怕了,就像我害怕被请去喝茶一样.
可怜的人呐,在叫我们好好看苏共历史之前,你先好好看动画片吧,写影评不看动画片怎么能写呢
《前进,达瓦里希》观后感(六):抹黑与申辩
1
你们说:那个年纪会真的相信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莫名其妙。
可是:那些相信是真的啊。
你们说:麦卡锡就该屠杀这些共产人。
可是:我们的信仰是真的啊。
你们说:这就是小屁孩的思维。
可是:小屁孩的思维难道不是叫你们这些民主自由派如坐针毡了吗?
你们说:你们怎么也不能理解我们的感情。
可是:你们也不能否认我们感情的真挚。
你们不能否认真切的感情、纯真的信仰、朴素的生活,和那些抹不去的生活记忆中的美好真实。我们只想大声的说:我们在你们的苹果手机、高楼大厦的自由民主生活中没有感受到这样的美好。只是这样而已啊。难道,这样,还不够吗?
2
为什么右派如坐针毡,对此片发动围剿?
右派的理想是最不坏的民主政府,一切都不坏,但也谈不上多么好、多么感动,这使得右派的精神十分苍白、缺乏信仰,并且缺乏信仰的一个标志——坚定中的美好。这使得在右派那儿诞生的最好的东西不过是平静雍容,特别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温和节制。这样,当前进,达瓦里希这样的作品再明显不过的揭露了右派的精神之平白、缺乏色彩时,右派是不能不如鲠在喉,急切想要发言的。
3
再说右派的萌化苏修说。
右派的特点是普世主义,于是他们在日本人那儿找到的萌这个概念就变成普世的审美标准了。于是,前进,达瓦里希里的糟粕是为意识形态招魂,而其优点倒反拜普世审美所赐。
但达瓦里希让人感动之处,却并不在于动画片的“萌”属性,而是唤起了坚定的信仰感那种给人温暖、催人奋进的感受。信仰,的确是很微妙的,因此,全非审美领域所能把握,说萌道幼者,不宁是把日本的一种并不太健康的萌文化嫁接到这里来,有驴头不对马嘴之感。
什么是萌。为什么萌这种概念会大肆泛滥。此頗值反思。
4
讲爱情的片子,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味道,这不奇怪。但是谈到信仰,如果有人看不出其中的滋味,就非常正常。
我想独孤羊已经证明了他的哲学、品位都是一流的,这着实令人钦佩,于是同他讲理的,或是感到气愤而不屑讲理的人在逻辑、思维、能力、知识面、见识等等方面都比不上他,不由得自惭形秽。但是我们还是要回答一个问题,豆瓣评分、视频网站的评分,包括外国友人的好评都似乎说明,大众似乎认为这个影片不错,甚至催人泪下。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不能够被水平、左派搅局完全解释。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令我个人更加感到好奇的是另一种现象。豆瓣的达瓦里希一分评论者们有不少人都站在同一阵线,异口同声,一口咬定,达瓦里希一定是怎么怎么坏、堕落、意识形态、垃圾……这不令人感到奇怪,豆瓣的右翼力量很强,且才人济济、能者辈出,各显神通。令人奇怪而又好奇的是,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完全不理解此影片吸引人的力量,因此和5星观众南辕北辙。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如此强烈的感受到美好,而且情绪是如此澎湃而激烈,情感是那么真挚而热烈,流下了泪水,而有的人如同铁了心肠,完全麻木,不进油盐?这个原因是什么?
在一星评论阵营中还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人承认此片的艺术价值,因此并不从艺术、而是纯就政治方面给此片以毁灭的评价。这些有所保留的一星评论者构成一个中间地带吗?不,如果我们要以为这些人也或多或少分享了五星评论者的观影感受,那我们就是不注意事实了。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些一星评论者无一例外的使用了“萌”这个术语来翻译此片的艺术价值。“萌”是一个日本的审美的概念,是一个很平庸、且不太健康的日本概念,从那种对幼小个体的喜爱之情提炼出幼小个体的美貌给人带来的快感——甚至说不上美貌,而是一种不给人以精神提升的肉体感觉的精神化。与之相反,达瓦里希在“萌”上是很差劲了,作品的女主人公以两片过宽的头发、夸大的眼睛、不成比例的脸型、比例过大的头部、拙劣的军服等实在是让我产生不了任何“萌”系感觉。然我我还是被影片的精神感动了,而且过分的被感动了。对于这样的反例——精神和信仰的品质特出而肉体感觉极微弱的例子——我是多么的感激和欣赏啊,在如今肉体不仅肉化、甚至还变态的精神化大行其道之时,在充斥着“萌”这种让人无力、颓废的文化的包围中不啻一缕清新的空气,虽然仅仅是一点点,不足以拨开浓厚的肉块包围。那么回过头来想一想,一星评论者中的“萌”感动说者又如何不是在制造真正的分裂,因为他们所理解的本片的艺术成分,又恰好与信仰和精神的美好的感受者们所理解的艺术成分分裂了。
所以,为了要理解为什么自己和这些人有根本的不同,我还是得回到自己,老老实实的问自己的体验。唉,这是一个中心的不同,而如果中心不同,那么其他的东西,无论材料组织、艺术手法、种种形式内容,都不过是为中心服务而已,因此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对于理解了中心的人来说,形式内容的堆积整理,一方面是在讲中心的故事,一方面是在完成自身,或者说,他们不过是匆匆的生成,甫一出现便告消失,只有中心叙事成为存在。对于不理解中心的人来说,他们的眼睛虽然敏锐,聪明的捕捉到了形式、内容,然而他们无法在自己的内心中将形式内容组合拼成真正的中心,所以形式内容上的”萌“就成了他们说事的中心要点。
信仰与非信仰的叙事之不同,体验之根本断裂,在这里是体现得多么明显啊。为什么信仰有这样大的不同,而精神又究竟是什么?是什么让灵魂美好,并一再体会美好?这样的作品,以幼稚的手法却战胜了技法纯熟而没有中心的肤浅之作,创作者的灵魂中是不是也经历了那样一种属神的过程?我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又是一个个难题……
《前进,达瓦里希》观后感(七):希望这部电影不会是后来动画的走向
这部作品恐怕拍出来,作者就没有想过把意识形态抛离出来。如果只是想怀旧的话,就不会提到 弗拉基米尔,贝利亚和捷尔任斯基了。恐怕逛豆瓣的大多数也就知道第一个还得是人家叫列宁的时候,第二个可能耳闻过,三个人不用百度查一下就都知道的不是党的忠实信徒,恐怕就是阶级敌人了。
如果只是想用怀旧做卖点,只拍出那个年代的景象就好了,话说这是第一次看到那个年代不想住楼房想住平房的主吧。再者怀旧也就是个中性词,大清朝和民国也可以这么怀旧,一样拍出来能感动好多人。这时候感动你的不是里面的情节,而是每个观众自己对于自己过去的告别,简而言之就是,感动你的永远只是你自己而已。
对于这么一部动不动就把弗拉基米尔们,社会主义,和同志挂在嘴边的片子,不讨论意识形态,还能讨论什么呢。况且出去意识形态,这部片子乏善可陈倒是真的。卖卖萌就能是好片子了?
参考作者的年纪,在天朝教育下,不对共产主义的东西有感情是不可能的,我觉得当年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只是在脱离教育之后,大家都有各自的反思就是了。我一直看不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看不清作者所谓的,妈妈已经背叛了我们是个什么意思。莫非芭比娃娃就是背叛,套娃就是正确?你倒是先拿出来玩玩在下结论啊,不知道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吗?还有就是,自己的小宠物被送走杀掉的时候没有哭,回了家看到玩具没了反而哭了,这小孩三观何等奇葩啊,莫非喜欢社会主义的都是这路货色,不要黑好不好。
即便这样,怀着对苏联或者别的什么的感情拍了这么一个片子,就算你拿列宁,斯大林出来摆摆样子,我也可以理解你不明真相。但是贝利亚和捷尔任斯基啊,你见过怀旧怀到秘密警察头子身上的吗?就是美帝拍电影,CIA里面也都是混蛋啊。怀念元首的网上也见过,但是有几个人见过怀念希姆莱的。
有人说作者怀念的不是苏联,那是什么,莫非是以前的天朝?别扯了,天朝以前吃一次麦当劳都是大餐,你说你怀念那个时候,这是疯了吧,鬼扯也要有限度。
至于理想,这部片子怎么和理想扯到一起的?从平房搬到了楼房,旧玩具换成了新玩具,大多数人的理想难道不是这样?宠物们倒是都死了,可是主角伤感的不是这个啊。莫非作者的理想就是在旧房子里面玩着旧玩具,把秘密警察头子作为宠物。这理想想想就不寒而栗啊,还是别实现的好。
哦,对了,最后再插一句。看到好多人说什么言论自由,言论自由这个东西是给信仰言论自由的人的。既然那么多人和作者一样怀念苏联,那就请你们按照苏联的标准,那里可是没有言论自由这东西的。你自己都不想要,怎么能要求别人强加给你呢,对不对。总不能你自己选择喝着洗澡水,却质问别人为什么有可乐喝却不给自己吧。
《前进,达瓦里希》观后感(八):好吧,我也来当自干五毛
首先,我是个严重的根深蒂固的激进的官僚制度的反对者,并且我深刻的明了目前的任何政体都无法不掺和官僚体制。
我相信人类政治经验和技巧的积累,相信人类总体胸怀和德性的提升,因此我相信这个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完美的政治体制是存在的,我们有希望在人间建立上帝的国度。
这个短片被政治讨论过,也被去政治讨论过,互相骂的不可开交,但是互相骂的时候,双方都把对方推入了极端的反对者立场。仿佛如果你不同意我,你给这片子5星,你就是没有人性,愚蠢、不知自由民主可贵,不知多年前那些血腥肮脏,并且有着严重的不可救药的政治幼稚病的傻X文青;又彷佛如果你给这片打一星,你就是被普世价值自由民主等风行理念洗了脑,人云亦云,活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被消费主义彻底俘虏的俗烂庸人~~
好啦,反正我们的生活如此平淡,就总是需要这种似是而非的火花,大的比如奥运,小的就是网络各种口水战争。
如果我是毕业考的老师,我肯定给这个姑娘满分。
年轻的时候,不怕你不成熟,不八面玲珑如鱼得水,世界和未来属于理想主义者,永远的。
我生来是来建设这世界的,不是来消费和享受的,我为着我的理想,我的同志和我的人民奋斗至最后一息,我甘愿做青铜时代的英雄。
我要的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我要把自己燃成火炬,照亮前进的道路,而那道路上,是荆棘白骨鲜花锦绣,都要后人去走。
不知道有没有人还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后来再去看,就是这样的感悟。
在我们自己的道路上,做孤胆的英雄。
哪怕人人都说这是白银的时代。
《前进,达瓦里希》观后感(九):读到的是历史
作者是一位可以算是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以作者的年纪与阅历,应该不会去企图深刻的描绘那一段自己没经历过的政治时期,所以这部短片的主题应该不会是政治,或许应该说,它想表现的是一段历史。在那个年代里,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们的理想和精神支柱,而在80年代与90年代的过度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也对那段历史有了既不同于他们的长辈,也不同于如今的人们的审视角度。在小女孩的眼里,苏联就是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身边的人是她的同志们,她坚信“我们的战士,我们的信仰,永远都不会被磨灭,她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将美国与西方文化视为毒草,认为妈妈“背叛了我们”。尽管现在,我们知道那时的人因单纯而愚蠢或者因愚蠢而单纯,但在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们心中,社会主义始终是一个不容玷污的梦想。这就是对待历史,是亲身经历还是不带感情的解读的区别。
不知这样说是不是与作者的初衷相吻合。
《前进,达瓦里希》观后感(十):有容乃大
1、不管同不同意这个动画,我都誓死捍卫这个动画作者表达自己主张的权利。
2、这个动画亮点很多,本身代表着一种理想、追逝和怀念,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小女孩的回忆和梦想。并不是有些人曲解的为苏联、为某主义唱赞歌。
3、就算扯到意识形态方面,这片子也站得住。有些人文不对题的举出某主义在历史上在实行中的不完善之处作为反面例子来给这部动画泼脏水。
且不说这部动画主题是怀念理想,不是政治宣传,文攻武斗的批判毫无道理;
就说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的对待某主义,看到其正面作用和曾经的功绩呢??
他们忘了,我们赞赏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是赞赏他们为民抗暴、争取自由的勇气,
虽然他们也有缺点,也有不义,也有内讧,但是他们比秦二世和赵高好多了,从国家民族的角度,他们代表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想,代表着反抗强权暴政的勇气,代表不屈不挠的正义精神,他们精神长存! 他们推翻暴秦,建设国家,是正面的、是积极的、是进步的!国家得到了发展,民生得到了提高,体制相较之前向前进步。
某些“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为了抹杀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的精神,避谈秦末暴政、避谈秦朝对民众的压迫、避谈陈吴刘项的功绩、避谈汉朝建立以来的发展,
而总是抓住“ 项羽坑杀20万秦俘、刘邦项羽血腥搞内讧、韩信彭越在内部斗争中被刘邦冤杀、吕后专权帮助刘邦整老干部……” 之类的“历史真相”,再添加自己发明的历史,真真假假大肆渲染做文章。
他们挖空心思,想证明刘项都是不义的,秦朝才是最好的时代,反秦是错误的,汉朝的建立是非法的、一无是处的,推翻秦朝建立汉朝是民众的苦难,而秦二世和赵高才是需要翻案的好人。
4、为了一部八分钟的动画,有些人上纲上线,文攻武斗,大字报大帽子满天飞,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他们所做的,和他们所声称反对的做法,何其相似?!他们有人、有钱、有势、有话语权,却不惜对一个小女孩铺天盖地的谩骂指责。所谓的目(zi)田(you)民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