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是一部由周全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世》影评(一):always relieve, often comfort, sometimes cure
作为一个医学生,这是一句经常被看见作为同学或是老师微信签名的一句话。
人间世有多真实,好像每一次谈话都是办公室里,每一台手术都在熟悉的手术间里。
我记得心内老师上课说“我总是告诉病人要多休息,但我经常72个小时不睡觉。”我记得肝外老师上课前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不好意思,我已经48个小时没合眼了,刚从手术台下来,可能会影响上课效果,希望大家理解”。我记不得有多少个老师是从病房匆匆赶到教室,然后说一句同学我们中间不休息了一气上完我下课还要回病房。我记得手术老师说“在病人脱光衣服躺在手术台上时,你就是离神最近的人”,我也记得胸外的教授给底下的年轻医生说,病人把命都给你了,你凭什么不对他们好一点。
哦对我们手术考试打结的考核标准是,一分钟60个方结。所以外科医生的手,是真的快。
医生是人,不是神。每次给病人说这句话的时候病人总会觉得有推脱之嫌,然而事实是,即使拼尽全力,即使人力物力财力全部得到最大保障,我们也还是有那么多的无能为力。每一个医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抱怨,抱怨医疗环境差,抱怨薪资待遇低,抱怨每天累成狗,抱怨一把年纪了还是单身一枚。但是同样,在每一个危重的时间,他们都会忘记所有负面的情绪,全力投入一场不知道成本也不知道胜负的战争中。这,就是职业操守。
一、纪录片简介。 《人间世》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联合策划拍摄的10集新闻纪录片。 在10集的体量里,不仅有重症抢救、120急救、还有公民器官捐献,有一个年轻癌症妈妈的抗癌日记,更有临终关怀……两年间,纪录片《人间世》的摄制团队扎根于上海市多个医院,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 该片希望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反应社会变革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艰难前行,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以上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关于《人间世》的简介。 二、社会存在逼迫我们去思考。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家属往往将亲人逝去的悲痛发泄到医生已经尽力的基础上,但也存在庸医,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 如何理性的看待手术风险与生命奄奄一息的脆弱。 对于患者来说如何考量手术做与不做的矛盾。 对于医生来说为何维护患者生命最后的一丝曙光,争取将患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 如何看待患者的死去与医生医术、医德的关系。 如何化解患者家属与医生的紧张矛盾。 如何构建起患者与医生的信任配合关系。 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每个个体以及组织所要认真思考的。 三、第一集:救命。 第一集《救命》拍摄的是上海瑞金医院心脏外科与手术室的故事。 故事开始首先展示的是这里的重症监护室12张病床,抢救室16张病床。 每张病床既承载着患者对生命的渴望,又牵挂着一个家庭的祈祷,也连接着医生的手术刀与天堂地狱的接待。 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与以往赞扬医生医术高明,妙手回春的影片所不同的是,《人间世》第一集就展示了对于医生救治病人的真正记录:在现代科技下,有的病人是可以挽救的,而对于有些,病人只能尽力。 所以该片只是真切的纪实,对于生命的真谛交给观众去体悟和衡量。 四、生死一线之间。 朱建峰,32岁。 心脏停止跳动,医生轮流不间断的做着心肺复苏,试图唤起他最后的一点气息。 即使心跳停止了,主治医生宣布了抢救无效,但是做心肺复苏的医生停不下来。 朱建峰还是没能挺过来,即使家属希望放在床头的礼物可以为朱建峰带来好运,奢求他醒来可以第一眼就看到亲人为他准备的礼物,将死之人,哪怕最后的礼物都是最大的幸福。 但是,他看不到了,他看不到亲人精心准备的礼物,看不到医生的惋惜,看不到生命带来的美好。 一切都消逝了。 邹磊,24岁。 因为庆祝生日,多吃了一点海鲜导致中毒,下呼吸道大出血。 主治医生经得家属同意,希望用血液净化的方式保住患者生命。 但是结局仍然是残酷的。 医护人员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无法挽回邹磊消失殆尽的生命,也许命运总有定数罢了! 车在前医生说:你付出感情最多的,往往是。。。可能会觉得。。。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能有更多的机会活过来,但是有时候,你没得选择啊。 生,我们没得选,富贵也好,贫穷也罢,毕竟是活着。 死,我们没得选,有钱也好,没钱也罢,到底是死了。 王剑辉,一个被其他医院宣告死刑的病人。 赵强团队认为,心脏移植是王剑辉生存的唯一希望。 正如赵强医生所说:一般来说,有100个等待心脏移植手术的人,大概只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机会。 赤裸裸的心脏,在平常人眼里,它可能看起来血腥,令人不适。 但是在医生眼里,它光洁,温润,神圣。 决定是否换心脏对于王剑辉来说,是个两难的抉择。 此时可以寄托的只有一枚硬币,渴求上帝来考量自己的性命,正面朝上,换心脏,反面朝上,不换心脏。 任何一次掷硬币,对于王剑辉来说都是一次对于生命的审判,索性,上天是眷顾他的,三次正面朝上,他决定换个心脏,给自己一个新的心脏,新的依靠! 用掷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生死,在我们看来是赌徒的方式,但是对于一个将死之人来说,哪怕是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不到最后一科,绝不会放手,因为,它代表着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命。 还好,他紧紧抓住的救命稻草,让他活过来了。活着真好! 王斌,很难活过30岁。 死神代名词的马凡综合征。 命运自有定数。 王斌在做手术的第二天走了。 刘靖,马凡综合征。 经历过第一次失败的赵强,对于这一次的手术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包括做医生的名望,但是对于救人来说,名望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或许可以很坦然的从一帧帧的画面中看到这场手术耗费的精力,但是其背后付出的努力,是我们远远想象不到的。 医生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刘靖顺利出院了。
阳光下生命在自由的绽放,从恶魔手里逃脱的刘靖更多的是庆幸,现在她可以谈未来,想以后。 然而,医生们又投入到了下一场手术中去了。 五、医者仁心。 一针一线是医生价值的体现, 一刀一合是医生对生命的负责。 即使如此,医生也会被患者家属捏住脖子,大声咆哮着,呼喊着,而医生只是会简单的摆摆袖子,因为还有下一场与死神的较量等待着他。 影片中对医生的注脚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医者仁心,致敬每一位在前线与死神抗争的白衣天使与主治医生。 六、医学生誓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人间世》影评(三):真实而无奈
看了两集《人间世》,忍不住的感动。给我的感觉就是真实而无奈。
医生给危重病人治疗,生和死的搏斗,通过镜头展现。血腥的镜头却给人希望,看到的是生。心电仪缓慢的声音却给人恐惧,看到的是死。
病人对自己生命选择,生和死的搏斗,心颤是求生的本能。抛出的硬币,上帝的选择,两边都是危险。真实而无奈。
家属的激愤,绝望,祈祷,通过镜头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高昂治疗费换取生的一丝希望,无奈而真实。
护士的无处不在,为生和死的搏斗默默付出。医院的运作,手术的成功,病人的照料,都是护士。生和死的较量,决不能缺少的部分。
救护车上的救命小队,面对最危急,也可能是最容易面对矛盾的人。无奈最能在他们身上体现,塞车的无奈,被要求送往更远医院的无奈,被放鸽子的无奈,还有最重要的病人回不来的无奈。
除了上面的感触,对医护人员的尊敬又上了一层。
医生也是人,不是神。作为医科大学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看得清楚。四年大学要学会的书厚度能及天花,都是那么晦涩难懂。满满的课表,密密的实验,长长的自习。还有无报酬的实习。凌晨三点坐满人的自习室,停电也坐满人的图书馆。实在是让我佩服。
在成为医生之前,是那么的吃力不讨好,成为医生之后,更甚。靠的全是一腔热情。
然而如此,人间世在播到第二集的时候,我发现,在看到弹幕大多是医学类的人。大概他们更懂这真实而无奈。
看到弹幕上,医生的付出和护士的贡献都能撕起来的。实在是难受,只好关掉弹幕。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感触良多。
《人间世》影评(四):一点点感想
触动的点有很多。一个人深夜看器官捐献的时候,沉思颇多,最后决定试着和爸妈说说自己打算死后捐献器官的想法;第二天去献了血,虽说之前一直想献,但是怕疼没去。从南京回来的火车上,刚跟朋友道过别,坐在车上看临终关怀的时候,看到老爷爷沉默着应对女儿要把自己送进养老院,看到老爷爷在知道老奶奶的死讯后手足无措时,一个人在车上哭的像条狗。前几天下午自己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看着那几个受病痛的折磨,他们的父母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一直听着医生说的尽力去理解,看见那个没有勇气告诉孩子他的病哭的像个孩子一样,突然想起我长到十九岁,期间小病不断、大病也有过一两次,我的父母又该是怎样的心情。他们听不懂医生在说什么,他们只是想我快点好起来。一下子好像有点理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的意思了。
人活在世上,从来都不是自己一个人。但愿那些想要轻生的人都能想象自己离开后亲人朋友爱人的世界该是怎样的灰暗。珍爱生命,帮助他人,学会感恩吧!
《人间世》影评(五):好人付出了太多,应当被大家知晓;但坏人也“付出”了很多,也应当被大家知晓。(然而和主体并没有什么关系)
看完@斑驳星痕的评论,觉得两点讲得挺好,一是媒体在冲突的关系里如何有度地真实地报道和展现背后的故事。二是对医疗系统,如呼叫急救车的标准、急救的常识等的普遍教育。很犀利地指出了这部片子的榜样性作用。
——————分割线——————
如有狭隘处请指出。
看到评论里说博取感动和眼泪,忍不住发个评论。我泪点一向很低,看电影经常莫名其妙就会流眼泪。这次也是,看完一集桌上的纸巾也有四五张吧。
但仔细想想,其实流泪不是因为感动,不是因为这宝贵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因为sympathetic,而是因为empathetic(把自己放在视频中的人的位置与他们共悲情,而不是联想到自己的亲朋),是因为自己在书里看过的东西和对这个系统浅薄的认识因此有了更多的印证。
也许对这部片子会有这样的感觉:全篇积极的正面的倾向医生的宣传捐献器官和同情理解的内容,好像是个不知对了谁的讽刺。想象中的病人家属直接在镜头前和医生大打出手的狗血并没有发生,一切都很假地顺利。几段录像中截下来的“掐住喉咙管”视频,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过场和牵强的点题。甚至有些地方就像是一位大师的个人秀。
但同时,应该也能看到其他点(没用的)东西。
比如捐献器官的脑死亡患者。脑死亡真的就是最终的死亡了吗?焦俞的父亲王述成说:“万一抢救就抢救过来了呢?”靠着呼吸机, 心脏和呼吸没停,只失去了可能是人的标志,人就算死了?谁来界定死亡,死亡的定义和死亡的医学标准?
比如捐献器官本身。这应该是个人权利问题,不是道德素养或者中华文化的问题。也许是我在中国活了这么多年,仍然对中华文化学艺不精的缘故,我不觉得现代中华文化里有“死要有全尸”的观念。死后做什么首先是自己其次是家人的选择,和医院与几个协调员不存在直接甚至往某方面引导的联系,他们应只提供专业建议。认为捐献器官与文化“糟粕”相背,是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存在问题的地方之一。当然用个人主义看待中国社会的权利问题,本身就有理想与不实际。
比如急诊科主任打电话和血库求情,王剑辉用投硬币决定自己是否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王述成签同意书时迟迟落不下笔的“放弃治疗”四字,脑死亡家属需要一夜间选择是否捐献刚刚逝去的亲人的可用器官。官僚主义和医疗系统里无情的免责程序、摆在几乎一无所知的病人及家属面前的选择,往往增加了患者医疗过程中的悲痛和不确定性。
再比如第四集里的关于“有尊严的死亡”的讨论以及临终关怀的出现。我不清楚这些癌症晚期的患者是否是签署了DNR文件,但至少临终关怀给予了诸如癌症这类无法治愈的晚期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很大痛苦的病症患者一种选择自己如何死亡的权利。这需要勇气,需要对死亡的坦然面对。
最近写医患关系的文书,从现状扯到缺乏信任扯到背后的制度缺陷。然后发现这事儿好像从根上就开始腐烂,想扯进人类学的东西也完全不搭调。于是最后很可悲地又扯回了制度。
但我相信,医生有好有坏,患者和家属也有好有坏;医院有好有坏,急救员也有好有坏;中国医疗制度有好有坏,国外的也一样。
像片中的医生护士急救员、患者及家属这样的好人付出了太多,应当被大家知晓;但坏人也“付出”了很多,也应当被大家知晓。
想来想去给了四星推荐,还是希望能在有好有坏中不断变好吧。
《人间世》影评(六):抉择,生死抉择。
看完纪录片,在我脑海中徘徊的不是一个个病历的困难。不是一个个医生面临无法挽留的生命时的无奈。不是家属的悲痛。而是一个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抉择。
在临终关怀住了五年的王学文。不知道他送走一个个病友后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不悲痛。为什么要悲痛。他在生死间抉择的结果是淡然。无论生死,淡然度过每一天。淡然迎接死亡。
焦俞的父母面对脑死亡的儿子。那个优秀的儿子。要在捐献器官书上写下放弃治疗四个简单却又难写的字。颤抖的手的背后是多么难走的心路历程。他们选择捐献儿子的器官,希望儿子的生命之火可以点燃别人。但放弃治疗却要放弃儿子,那怕知道儿子已经死亡了。
车在前医生。临终关怀住了黑子明医生。救护车上的医生们急诊科里的所有医生们。所有的病人,家属。他们在做与不做之间的抉择决定了生死。也决定不了生死。
抉择。一个又一个抉择。压的人不能喘气。愿所有的人都不用做这种抉择。也希望在抉择中的人们。遵循本心。没有人有资格对你的抉择说三道四。因为他们不配。我们都不配。
《人间世》影评(七):去往天堂,路过人间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36名高考状元竟无一人学医。医患关系影响医学生,医学生影响医疗技术,医疗技术再影响医患关系。周而复始,无限循环下去。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所以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医患关系,怀着一颗理解的心,来面对彼此。
最近有一部非常真实的新闻纪录片,没有剧本,没有人设,每一个故事都是在上海一家医院里蹲守了两年以后蹲守出来的。说的是现在最敏感的话题–医疗,医患关系。
这部在豆瓣评分高达9.8分的记录片就是《人间世》。在我心中,它的分量超过了所有真人秀节目。
lt;图片1>
此前,不少的节目和电视电影作品都讨论过医患关系,比如曾经有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电视剧《心术》。里面的医生各个医术高超,经他们手的病人全都康复出院,并且出院后发来感谢信,送来锦旗,满满正能量。
如果真实的医院每天都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我想我们现在所谓的医患关系应该非常好,也就不应该发生新闻报道里那些患者殴打医生致死,致残的情况了。
然而现实远比影视作品里残酷的多,就像前段时间的「魏则西事件」,刷爆网络。
魏则西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花费将近20万元医药费后,仍不治身亡。
紧接着,魏则西事件发生仅仅四天后,一名退休医生被患者连砍30多刀致死,而原因,只是病人25年前做的烤瓷牙黄了。
一边是患者不治身亡,一边是医生被患者砍死。现实中紧张的医患关系可见一斑。
我们看了太多‘完美’的医疗宣传,可是不要忘记,我们都有亲朋做医生,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神。成熟社会应该明晰与理解,失败也是医生和家属必须面对的,绕开这个话题谈医疗是不完整的。
为何在这种医患关系下这部医疗纪录片却在豆瓣上得到9.8的高分呢?我觉得在于它的真实!不忌言死,不避谈败!!!
比如一个海鲜中毒的患者,他是一个年仅24岁的小伙子,因为海鲜中毒消化道出血,虽然医生跟血库求来了足够的血液给患者输血,但是依然抢救失败。其中有个细节很感动我,血袋从血库取出后,因为太冷,在场的医护人员就轮流用双手和胸口来温暖一袋袋的献献血。虽然抢救失败了,但我们看到了所有医护人员真心的付出,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位患者的家属。他们在中秋节的时候给医生发来了感谢的短信,告诉医生,患者已入土为安,感谢他们当时的救治,最后祝愿所有医护人员身体健康,中秋快乐。这是无比感人的一幕,良好的医患关系,就是相互理解,相互体谅。
人都是向往生,厌恶死的。医生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但是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条生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救命。
再比如一个患了“死神代名词”凡综合征的患者。对这种病症的唯一治疗方法就是把患者身体里的主动脉血管全部换成人工血管。这是一个真正的特大手术,需要对患者的半个身体进行开刀手术。令人悲伤的是,术后第二天患者因为术后并发症发生肾衰竭,没有挺过最后一关。
就在几天以后,又来了一位凡综合征的女患者,医生们没有因为之前的失败而放弃对这位患者进行手术,他们赌上自己的名誉为这个患者再次做了同样的手术,幸运的是这个女孩最后健康的出院了。
《人间世》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看过这部纪录片,在感动的同时,也会让我们陷入思考。这部纪录片提到了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器官捐赠。
中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等待着器官移植,然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
为了满足器官移植的条件,死者家属要在失去亲人的同时做出这种艰难的决定。《人世间》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位父亲,他要在儿子抢救无效的情况下签署放弃治疗,这四个字无疑是世间最难写的四个字,面对自己的儿子,一个老父亲要写下放弃治疗的承若,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身为一个父亲他迟疑了。他要面对老年丧子的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这些都会留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可是最后他还是签署了同意器官移植的协议。
当医护人员完成器官摘取后,看到这位年轻的儿子干瘪的腹部,我心中只有无限的敬意!!!三条性命原本已迈向鬼门关,捐献者一个人的善举,点燃了他们最后生的希望。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与敬佩!!!
去往天堂,路过人间,他们就是这样真实的存在。
《人间世》影评(八):平平淡淡最难得
医院对于我们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地方,但是医疗体制和其所在的医疗系统对于我们而言是有些神秘的。几乎每个人都会对医院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收入水平低下,不重视心理治疗,临终关怀没有普及,生育问题,救护车,好医院挂号难等等等等的一系列问题。人间世提及了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周围,值得思考与讨论的话题。
作为一个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人,人间世中所提到的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红房子等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详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数一数二的医院。然而大部分人是很难在上述医院求得一个床位的,更多的人在普普通通的医院里,面临着因为医疗水平有限而提前到来的疼痛和死亡。
近10年关于医学题材的国产剧,几乎每一部都是好作品,从无限生机,心术,肿瘤君,再到人世间,每一部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讲述了医院里的人情冷暖,医患关系,生老病死。我们反思自己对待疾病和身边患病人的态度,开始关注献血,每年体检,洗牙,等等和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
在人间世第九集中,张丽君面临的是胰腺癌晚期。在死亡面前,她和她丈夫,家人的乐观积极,是非常令人动容的。人间世让我一度想到肿瘤君。也是同样积极乐观的女孩,同样乐观的面对癌症。这两个人物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感和对待疾病的态度其实是一样的。
中国人相互之间向来避讳提及生死,然而生死是我们和家人不敢面对却又必须经历的难题。无法正视生死,就不能够冷静地对待临终关怀,遗体捐献,癌症患者,等等这些在当下缺乏关注的问题。
若想减轻疾病,除了坐着等待现在的医学越来越发达之外,自身定期检查身体,有疾病及时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懂得如何面对亲人的生老病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能让人间的疾病变少,却对世间的苦难束手无策。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
《人间世》影评(九):看一集,缓两天。
图文版:链接
平时看电影比较多,所以时不时会有朋友让我推荐一部电影,但我经常会犹豫不决,首先自己喜欢的电影非常多,又想着每个人口味不同,最后反而经常拿不定主意。
但是如果让我推荐一部纪录片的话,我应该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一部:《人间世》。
这是一部关于医院的纪录片,记得以前在微博里写过一句话:“医院是个让人瞬间成长的地方。”因为医院每天都在上演着最残酷、最沉重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背后,有着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力量。
那些情感,是无论什么口味的人,都会被感动到的。
还记得刚看完第一集《救命》的时候,那种哐哐哐大石碎胸口的感觉挥之不去,在豆瓣里写下了这样的评价:
之后的每一集都印象深刻,情感冲击力远胜于各种情节精心安排的电影。
这里主要讲讲我最喜欢的一集,第九集《爱》。
这一集讲的是26岁的张丽君,结婚不到一年,怀有身孕,却被检查出患有癌症,她要如何去面对这一切?
纪录片没有脚本,没有预设对象,就只是摆好摄像机,真实的记录下发生的一切。
于是在镜头下,我们看到的是:
对死亡的恐惧。
对命运的无力。
对未来的担忧。
以及数不清的眼泪。
在这样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癌症病人经历的种种痛苦,但是我们唯独没有看到绝望。
张丽君的故事里没有绝望。
她和她的家人们,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在绝境里寻找希望,在深渊里开出一朵花来。
她在病情加重的时候,想的是保全孩子。
在被病痛折磨的时候,想的还是她的孩子和老公。
她的老公,在对将要出生的孩子,说的话是要保护妈妈。
她的公公和婆婆,对她视如己出。
在化疗到头发掉光,全身长满肿瘤,一只眼睛瞎掉的时候,她说出口的,依然是感恩。
在看到一些负面新闻的时候,我们常说,现实比电影还黑暗。
但其实,现实也有很多比电影更感人的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在这个纪录片里还有九集。而在现实里,每一个医院每天都在发生着无数这样的故事。
对于这样一个纪录片,我无法评价更多。在写这一篇文章之前,我连着看了两遍这一集《爱》,但我还是组织不出适当的语言去讲述他们的故事。
我只能说,当我在看最后一遍的时候,那些让感动的细节依然让我感动。这是看别的影片时从未有过的体验。
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认真看看这个纪录片,好好感受一下。
最后,说一下我最感动的两个镜头。都不是那些情绪特别强烈的画面。
一个是在说到脱发的时候,此前一直乐观坚强的张丽君突然就哭了。
另一个,是张丽君在说话说累了的时候,对她老公轻轻说了一句:“头放好让我睡一会。”
然后他们就在医院走廊里依偎着睡着了。
最后的最后,愿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相互依偎的人。
《人间世》影评(十):历历在目
第一次听说有一部很良心的纪录片《人间世》时,我是拒绝的,因为我担心我哭。。。然而我还是作死地看了。。。
很真实的纪录片,没有太多的鸡汤,本来生病就是苦的。当我看完了,我很惊奇,同样的场景,相同的医院,相似的病,相似的手术,跟我去年生病太像了,就连拍摄时间点很一致,我当时居然一直没有发现医院里面有人在拍纪录片。。。那些救护车、病危通知书、抢救室、重症监护室,我全都经历过。看到父母哭一夜,看到自己的长发被一点点剃下,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看到医生反反复复地为我制定手术方案。。。唉,可能太像了,而且历历在目,于是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停不下来。
开头说人生就像在打扑克牌,如果不足够幸运,总会抓到几张烂牌。有的烂牌,抓到手上时,就知道,已经输了。
虽然我抽到了烂牌,幸运地是我还是碰到了好的医生、老师和同学,也能算个幸存者吧,要不然我可能要入镜了。。。病是痛苦的,不过还是有开心的瞬间。记得有个年轻医生过来看我,我爸对我说:快谢谢叔叔,那医生很无语地说:叫什么叔叔,应该是哥哥吧,我跟她也差不了几岁吧。。。还有第一次动手术时我不停地瞎逼逼,说:医生,我是不是要死了?那个医生说死什么死,怕什么,又不是癌症;旁边病床的老奶奶出院前对我说:孩子你还年轻,还有美好的生活;第二次手术后,教授对我说“希望你以后正常生活”;还有出院前,医生那句“你能继续读书的”,让我有勇气继续前行。。。
看完了,有泪有笑的纪录片。医生是真的很累,也很伟大,我很感谢救我一命的医生们,虽然我可能再也不会见到他了。医生,你还好吗?
哎呀,不好意思,又煽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