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安妮 第一季》是一部由妮琪·卡罗 / 海伦·谢费 / 桑德拉·戈尔德拜彻 / 大卫·埃执导,艾米贝丝·麦克纳尔蒂 / 杰拉丁妮·詹姆斯 / 罗伯特·H·托马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山墙的安妮》一部微治愈的美剧,看够了压抑,让我们在这个夏天重拾童心。
改编自同名小说,是很多人童年的枕边读物,后来被宫崎骏改编成动画,又是一个美好的梦幻世界,如果你都错过了,请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真人版故事。
《小小安妮 第一季》观后感(二):从书迷的角度谈谈各个影视版本
自从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在书店打折区淘到一本售价仅5元的《绿山墙的安妮》,我的成长历程中便一直被安妮这个爱做白日梦的话痨少女影响着。高一那年在得知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发展的时候甚至抱着新买的电子辞典一个词一个词地啃完了Amazing上的Anne of the Island原文,看到两个少年男女在黄昏时分表白心迹一同回家的完美结局甚至激动得哭了起来。高二那年在土豆上找到了85版的电视剧,兴奋得一口气看完了整整三部。高三的时候学会了邮购,便立刻买了后面几本中译本。大学时代,在网上买了英文原版并时不时翻出画质感人的85版电视剧的前两部反复重温。如今,即将结束学生生涯走上职场,在看到新的影视版本仍然会兴奋不已,啃完了16版电影的生肉,也连夜看完了17版CBC电视剧第一季。
自认算是安妮系列的死忠粉,而且大概是个专一的唯粉,因为我几乎阅遍所有著名的儿童文学和女性成长文学作品——小妇人(第二爱的)、窗边的小豆豆、小公主、海蒂、长腿叔叔、秘密花园、小王子、彼得潘等等,还有同一作者的蓝色城堡和艾米莉系列,都只是看过就罢,不会如此痴迷。
大致谈谈我看过的各个影视版本。
宫崎骏早期作品——《红发少女安妮》,还原小说第一本的内容,很适合儿童观看,对于我这个宫崎骏免疫的大龄观众来说就稍嫌幼稚了,而且满满的霓虹风和日式动漫生硬(纯属个人偏见)的搞笑方式让我很难带入爱德华王子岛上发生的故事。
16版加拿大影版,自然风光无比美妙,音乐悠扬婉转,整体基调生动有趣,这几点大概是这个版本仅有的优点了。其他方面,演员的贴合度、小演员的演技、对白、剧情改编、人物设定统统不合格。因为小演员演技的浮夸,安妮被演得讨嫌有余,可爱不足;吉尔伯特幼齿且呆,让人无语;马修活泼得太过;玛丽拉不够古板;戴安娜乌鸦羽毛一般的黑发呢?
16版的绿山墙一家人
安妮无疑是个乐观向上的女孩,她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她第一次来绿山墙便爱上了那里的白色樱花及美景,她幻想自己是公主,她喜欢泡泡袖的漂亮衣服,她也喜欢首饰,她热情开朗,她渴望朋友,希望自己是受人欢迎的,她努力融入团体,她享受着像一位女主人一般用精致的茶点来招待朋友。无论她的出身如何,她从未停止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从不自卑的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拥有十足的自信和乐观。
当别人讽刺她的外表时毫不客气的给予反击,她不允许任何人恶意攻击,所以她也是强悍的。
她的语言天赋及较强的表达能力无疑也给她加了很多分,她很明白在恰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真诚,是语言和表达让她凸显自己,逐步改善了自己是女儿身做不了农活的劣势,而转变成一位讨喜的角色,也许这就是所谓的 个人魅力。也许话多的人就是这样,一开始让人觉得聒噪,后来会让人觉得真诚,乐观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感染身边的人。恰好收养家庭的两兄妹也是宅心仁厚,宁愿再雇佣一个临时工也最终要将安妮留下,再后来即便是穷困潦倒时也不曾想过放弃安妮,用心去培养她,替她考虑将来,性格决定命运,安妮的命运是从来到绿山墙开始改变。
她很聪明,从她去变卖家里的物件,向买家描述自家东西的种种就可以看出,也从她在课堂上那超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可以看出。
她临危不惧,小小年纪便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历,吓走了凶狠的狗,勇敢去救火,挽救了朋友的妹妹。同时也就是这些事情改变了周围人对她的看法,逐步接纳了这个孤儿的存在。
也许经历了太多现实的成年人,会不习惯她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幻想正是支撑她走过磨难与痛苦的基石。其实有时我们也可以拥有无边界的思维,不把自己捆绑在同一个模式,不给自己设立终点就永远有机会,去积极追寻自己想要的所有美好。
看了三集,一开始真的超惊喜,演员非常贴合原著。但是看到后面真的只有演员选的还不错了……
几个非常蛋疼的情节1安妮之前并没有受虐待只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只是为了表现安妮在悲惨环境下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也就罢了,但是在她认识黛安娜前加上一段被同龄人欺侮的情节真的没有必要。安妮原著里非常期待一个同龄朋友甚至为自己想象了两个虚构的朋友。剧中删了那么重要的一段对话还让安妮和黛安娜的初次见面那么拘束甚至担心被欺负。。从这里开始就感觉改的很微妙。
2安妮才不会那么蛮横地排挤杰瑞。安妮在被正式收养前确实很担心被送走,但她绝对、绝对不会创设一个假象对手用那么蛮横无理的口气挑战他。书中的安妮才不会有这些狭隘的小心思。
3马瑞拉就算误会安妮偷了水晶也绝对、绝对不会因为这件事把她送回孤儿院。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书中马瑞拉应该在把安妮带回斯潘塞太太那段路上就决定收养她了。她是有点固执,但不是铁石心肠,相反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善良老太太。书中误会安妮偷了水晶撑死也只是罚她不去野餐。特意浪费一集时间来解误会给人物拉仇恨是为了表现啥???
4学校里的学生都非常友好男孩子没那么混账鲁比也不是绿茶。安妮在书里是个孩子王设定。女孩子们虽然不是很明白安妮说的那些话但是都很喜欢安妮。就算是乔西派也只是刁难她而已并没有欺负她,绝对不会因为安妮受男孩子欢迎就对她说那么尖酸刻薄的话。书里的男孩子也从来没有因为安妮孤儿的身份侮辱她,书里只是男孩子不跟女孩子一块儿玩在一起,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个时期吧?怎么能曲解成这样?相比之下吉尔伯特的崩坏都不值一提了…
5小老鼠真的非常尬。
真的是被安妮道歉之前的一段剧情欺骗了。在这之前的剧情还原的差点看哭。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火车站、樱桃树、闪光之湖、喜悦的洁白之路、善良的老马修。每一段对话我都能想起它是在我书中的哪一页。为了使剧情更加丰满新增的一些对话也很还原原著安妮唠叨、充满想象力的形象。以至于我无视了马瑞拉前期一直在怀疑安妮偷东西,早在这些情节就应该探出端倪。
一般看了一个不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我才不会义愤填膺地揪着每一个点批判一番,况且这剧的质量真的不差,特别是演员演得很好,小安妮的表情特别丰富特别生动。但是这本书对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强加进来的剧情把本身那些美好的人物和情感曲解了。书中的亲情、友情、爱情是我最憧憬的样子,却被掺入了怀疑和嫉妒。就每集内容来说比三集讲完一本书的85版更为丰富,制作也更加精细,但是就剧情的还原来说老版太棒了,也没有加入多余的情节。不是说这版不好,而是这偏离原著太远了。
《小小安妮 第一季》观后感(五):你是光
我只看了一集半,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现在心中将它列为近几年来我最喜欢的电视剧。上一次感动该是一个胖胖的叫金三顺的女青年带给我的。
什么时候喜欢上这个大嘴、牙齿不齐,还满脸雀斑的红发小女孩的?我想,可能是她小大人似的一边握着马修的手一边话刹不住闸:“我心中早已下定主意,万一您不来,我就沿着小路,走到那颗高大的野樱桃树下,爬到树腰过夜,无须害怕,睡在白色的花丛中,月光洒满全身,您觉得呢?”天啊,她真是一位小诗人。月光下,樱桃树上,躺在白色的花丛中,只是想到这些,都觉得很美好。也有可能是去绿山墙的路上,她坚持要用“修辞过度”的词汇来形容这沿途的美景:“我爱这美妙至极的风景”。风鼓动小女孩的白裙,吹过她的细长的辫子,额头的碎发,却无法阻挡激动不已的瘦小身躯站在马车上。她闪闪发亮的眼睛、一定要让自己的欣喜被传递的心情,让她可爱的无以复加,也让我动容。什么时候我们已经变成了无法大声说出喜欢的大人?明明想要,却要尽力克制自己的心,甚至假装不喜欢、不在乎。大大方方、痛痛快快说喜欢,这种几乎接近本能的情绪表达,如何被我们一步步的遗忘和隐藏?
可以照亮他人的女孩子
《小小安妮 第一季》观后感(六):画风感人、清新治愈,最适合表白我们的童年记忆
Copyright ? 流量君 转载请注明出处
Anne
《小小安妮 第一季》观后感(七):看到安妮剧照,我就这么张开双臂飞奔而来了。(随剧更贴,评分也即更即改)
虽然不少人已短评六七集人设崩塌失望弃剧。但我还是屏蔽剧透慢慢回忆杀吧。毕竟第一集很赞啊,看得人幸福感满满。享用当下的甜蜜,比较安妮风吧。
各种剧透。。。忍不住想说的话。。
(碎碎念:中学时同桌说,我的情感比别人热烈,"老是好喜欢啊......好喜欢啊......我们觉得就还好吧......"给她推荐安妮系列时,她就是这么说的。还有我要求她看《十七岁不哭》,应该也是勉强看完的。。白眼哼。但是,我们仍然是过了十五年的好朋友啊)
(碎碎念:一直感谢吴迪同学把她的“安妮系列”借给我看,马爱农翻译的,那些闪光的小湖和紫罗兰的幽谷......至今念念~~还要谢谢她把我看散架的《十七岁不哭》用万能胶一页页粘好。)
微信上看到剧照安妮的照片,我就这么张开双臂飞奔而来了。
第一集,五星
即将迎来新成员的一天,玛莉拉絮絮叨叨焦躁不安,马修一言不发忧心忡忡。当出现的是一个念头比脸上的小星星还多的红发女孩时,马修吓到了,毫无招架之力。他的内心,却也慢慢融化了,僵硬的面孔浅浅泛起微笑。
即便马上就要被送回孤儿院,可安妮仍能带上头巾,折一株樱花,沉浸在自己甜蜜的幻想中。这是用身心诠释的热爱生活。
这集里,最心疼的时刻是樱花枝被玛莉拉扔进火炉。比看到安妮被拒绝、被冷语相向时还要绝望。可是镜头一转,她又乐呵呵,接受现实的安排,大口大口吃早餐了。我一愣,有些为自己的哀怨叹惋感到抱歉,比起坚强乐观,我和安妮真的差远了。
贯穿的是心酸的经历,可挡不住的是安妮时时甜蜜的浪漫发现。酸酸甜甜,才是生活。只是太多人长大了,就看到越来越多的酸,而找到很少的甜。
《小小安妮 第一季》观后感(八):贴近现代生活
Anne with an E(奇葩的译名《清秀佳人》)是Netflix和CBC新翻拍的《绿山墙的安妮》,第一季只有七集,和一些拖沓无聊动不动五六十集的某些电视剧相比,真是让人无比心酸。
这部剧改编自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系列小说Anne of Green Gables,讲了孤女安妮被一对年老兄妹Matthew and Marilla Cuthbert收养,一起生活的故事。简简单单,没有多少噱头,大概因此迄今这部剧热度不高。但是连续看了两遍,仍然意犹未尽,下一季不知何时,只能先写写自己的感受。
安妮直率夸张、爱幻想到让观者掩面尴尬,有些虚荣,有些毛躁,但这就是十几岁的女孩子该有的样子啊,热情、好奇、无所顾忌。我甚至欷歔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压抑自我,失去想象力和表达的勇气。她的惹祸体质,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人父母对子女小心翼翼、进退失据的心态。安妮不想去上学,Matthew看不得小姑娘不开心,心疼得由着她罢课。而Marilla急火火地去寻求好友瑞秋的帮助,瑞秋劝她务必耐住性子等安妮自己要求去上学,可是MarIla回到家看到安妮失魂落魄顾不得策略,勒令安妮即刻返校。
这部剧塑造了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自觉的女孩形象,重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思考、选择的过程。
养母Marilla本想让神父教育教育不去上学的安妮,没想到神父说了一通女孩子最重要任务的是待在家里学家务,以后做个好妻子。让安妮和中年的养母Marilla都思绪万千。养母对哥哥莫名其妙发了顿邪火,细节好笑感人。最终,安妮选择了回学校上学。
同学Gilbert的父亲从重病到逝世,安妮一开始懵懂无知。意识不到表达关心、安慰别人,但是和好朋友的闲聊,亲身经历养父病重,她渐渐学会了体会别人的情感。
成长并不只是变得市侩、狡猾,而是不断认识自己,体恤他人,丰富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宽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有些原著粉丝难以接受改动太大。我是第一次听说这部小说,随后大概翻了翻原著,我认为这版的改编比原著更加丰满,尤其是加入了一些贴近现代生活的思考。除了温馨的亲情、友情,还展现了成长过程中避不开的比较困难的一面。比如如何应对欺凌、如何获得尊重、如何寻找自我价值,还有是否接受教育的思考、同理心的获得,等等。
这部剧塑造的安妮善于思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个性比观念先行的简爱可爱得多。编剧能把一部100多年前的儿童作品改编得这样生动,让人佩服。
《小小安妮 第一季》观后感(九):金色童年
上小学的时候,一位同学的爸爸给我们刻了4个字——金色童年,放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墙上。我有时停下嬉闹,会想,为什么童年是金色的?
直到我长大之后,才知道那充满着花香草香,没心没肺的嬉闹,六一节的节目,夏日夕阳里长长的课堂和映在墙壁上长长的影子,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回想起来,大概童年就是金色的,是灿烂耀眼的夏日夕阳的颜色。
这部剧的开篇是一个聒噪的小姑娘遇上沉闷的大叔。很难想象话这么多的小女孩怎么会是孤儿,难道不应该是《雾都孤儿》里柔弱的、颤抖的小男孩的形象么?直到剧播到后面,不断穿插着她对孤儿院和寄宿家庭的回忆,那恐惧、窒息,才符合了她的形象——安妮,强调自己名字里有个E,所以不能叫安,一个固执甚至偏执的、活力四射、真诚坦率、知识渊博却在成长中不断碰钉子的小女孩。
imagination,想象力,多么好的朋友,帮助解析空间几何题、在建筑设计时绘制图纸,也可以是孤独寂寞中的伙伴,一丝丝生机。安妮反复强调想象力、表现想象力,她的好朋友,收养她的姐弟俩,也因为想象力改变了生活的色彩。
绿山墙的安妮,不像小妇人那样乖巧,也不像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样自省,她是田野里蓬勃生长的雏菊,旺盛的生命力本来就是她的形象。
感谢这部剧带我重新回顾自己的童年。还好,我没错过它。
《小小安妮 第一季》观后感(十):安妮的选角太棒
虽然和原创相比变动很大,但安妮丰富的想象力,教科书般的口语表达,流畅自然的情感变化,都把我十足的带入戏中。每次看到她说起来停不下的样子,每次看到她想要讨好别人却屡屡出错的样子,就替她伤心,为她也为自己哭过好几次了。
书中对安妮的描写 “帽子下一直拖到后背的是两条粗粗的红发辫子。她的脸又小、又白、又瘦,布满雀斑;嘴巴很大,眼睛也是;一双眼睛在某些眼神和状态下看上去是绿色的,而在另外一些眼神和状态下又是灰色的。”
“我太瘦了,是吗?我身上一点肉都没有。我真的喜欢想象自己长得漂漂亮亮、胖乎乎的,胳膊肘浅浅地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