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人食堂 第三季》是一部由深圳卫视金牌导演团队——曾凡团队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7-12-10(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起中国美食的五彩缤纷,宅人食堂选择展现给我们的更加低调,真的是应了那句小隐隐于市。
从成都到哈尔滨,从南到北,融入酸甜苦辣也包容了你我他。这不是一部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通过食物的多个侧面,从本身题材的特殊性延展出了多角度、多元化的观赏效果,将最真实的生存状态、生活文化、民俗风土人情等各种元素,都通过美食一一印照出来它们背后的故事。
比起很多人的由料引导味蕾的做法,还有些人却选择做最低调的事情,也是最回归本质的做法。每一道食材都精心挑选,细细搭配。只为了能让它展示出它最真挚的味道-原味
在如今,很多店家都在招牌上写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招牌美味,你若想去借此找到记忆中的那个味道却有些为难。毕竟这些城市包容了你,却也悄悄改变了一些东西。你究竟是想要去寻找那种味道还是味道背后的故事呢?
《宅人食堂 第三季》观后感(二):#导演手记#广州——念老广州城里的人与吃食
文/宋洋
去过广州很多次,但没有当地人指路,似乎永远摸不清门道。北上广的统称怕是要把这座城市归为年轻人打拼追梦的大都市了,高楼、人流、商贸、潮流圈,一切都欣欣向荣,以致于本地人原本的生活情状,那些被认作是老旧之物的传统,年轻人已然越来越记不清了。
真正将我引进广州的,是《炭烧老广》这本漫画,酒楼里叹早茶,推车里满载的点心;学生最爱光顾的士多店,牛杂、五羊雪糕和数不尽的零食;还有那些遍布在童年街头巷尾里的小吃,凉茶糖水、拉肠牛腩面;哪怕是回到家,依然有妈妈煲的靓汤。被美食滋养的广州人,着实让人羡慕,所有食物的形象在书里都调皮生动,将人带入80年代广州的情景里。
而《宅人食堂》真要展现老广州原汁原味的美食,一定离不开西关。说起广州的西关,广州城的西部,明末清初这里兴建起十八浦十三行,商贸食肆云集,中西文化汇聚,形成了代表老广州的独特门面及气质。直至现在,这里的人几乎还在并不刻意地守着老旧,漫画里那个童年的广州好像还能寻到一些踪迹。
【贵族遗风】
老广州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体现在华叔身上。73岁的华叔仍然有型有范,身上带着“没落贵族”气质,他的西关大屋里也一派古朴,家里至今保持着旧家教的一面,恪守传统规矩和习俗。
由于从小就见识到家人对食不厌精的追求,那些入口的顶尖食材和儿时味道,使他深谙传统粤菜的味道和精髓。退休后因为贪食,又不怕费工夫,他在家以最传统的方式烹饪粤菜,特别是做给更多的年轻一代去品尝。鲍汁扣香菇、煲仔焗禾虫、虾子扒鱼线等怀旧菜式,即使淡出了很多广州人的记忆,但在这家人的餐桌上仍可见身影。
华叔的生活习惯也几十年不变,饮早茶、听粤剧,按本地的规矩过每一个传统节日。拍摄时适逢中秋,大家跟着华叔一起拜月光,一起吃茶点赏月,面向屋外对门的一堆残垣瓦砾,无论外面如何日新月异,只有华叔守在这,老广州就不会远去。
【市井之味】
而西关也有最市井的一面,在它无论繁华还是凋敝的岁月里,有无数人在这里讨生活,世代居住于此。他们的生存状态大多是起早贪黑地忙碌,“揾钱”养家是最实在的人生目标,而我们所拍摄的陈添记和吴财记就是如此。陈添记、吴财记等西关老店的创始人大多来自于顺德,他们带着手艺涌入毗邻的西关谋生,通过与本地饮食的融合及改良,在岁月的沉积下,这些食物成为了一种广府文化的代表。
一斤面粉五个鸭蛋黄、一两面团32块云吞皮所制,这样的云吞面现在还可以在吴财记吃上。一碗云吞面,老广州常常一家人去吃,融融亲情、和睦邻里都体现在这一寸方桌之间。
吴锦云是第二代店主,他从小踩着这儿的麻石板长大,看父亲挑担穿街过巷叫卖,直到1953年有了门脸和招牌。吴锦云真正开始和云吞面打交道是13岁,从揉面这个动作开始,一做30多年,手掌鼓起厚厚的老茧,“这些都是时光的验证,我们已经麻木了”。
一直到去世前,父亲都要到店里来看看,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间店,“他希望即使他不在了,食客来了也能吃到他做的云吞面的味道”,为此吴锦云一门心思扑在了店的发展上。每天3点是他起床熬汤的时间,一家人各有分工,等到他包制云吞,母亲就擦着天亮出门去买韭黄和蔬菜。只等七点打开上方角落里的小电视,播出广视新闻,再拉开铁闸门,迎接这天的第一位客人。
而陈添记只将三样小吃做到极致,爽鱼皮、艇仔粥、猪肠粉,吸引无数人来到上下九寻味。在父亲创立的这间小店明叔忙碌了大半生,他所有的时间和心思都扑在这份餐饮事业。无论口味,还是只有每周六为老街坊供应的草鱼皮,他都恪守着父辈的传统,为老广州留下口舌记忆,却来不及陪伴女儿成长,也没有机会去享乐生活。
就这样做到60岁,他太想退休了,无人接班,以至于想要关店。这件事轰动了广州城,人们纷至沓来,有来吃最后一份爽鱼皮的、有来劝说的,直到明叔女儿决心从银行辞职回来继承,所有人才安了心。父女之间的时间也因此有了重合,明叔终于可以像父亲当年一样,坐在店门口收收银、喝喝茶、和老街坊聊天,说不定有一天他就离开广州的北京路,去梦想的北京看看。
-----------
广州人怀起旧来,庆幸自己有西关,这些老人家和老店至今仍守在深巷里。只要有他们在,“讲饮讲食”的生活方式就还在,那些熨帖老广州人灵魂的美食、习俗就丢不了。
《宅人食堂》广州站已经播出,如果你想略去浮影了解广州,不妨看看我们节目,如果你想走进这样的广州,不妨去西关吃吃看。
《宅人食堂 第三季》观后感(三):老苏州: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美味并没有标准,有人折服于米其林大厨的料理艺术,有人在镬气十足的大排档里吃得酣畅淋漓,也有人嘴馋街头巷尾家常菜的滋味。正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食性,或以热辣俘获食客,或以清隽之味会友。在这个千城一面的时代,这座城市打动我的远不止老苏州精致的一日三餐,还有不同于繁华都市的诗意与人情。
【老苏州的小日子】
水陆并行的平江路,沿河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随意拐进一座老宅,便可以亲临真实的市井。沿河的曹胡徐巷每天都坐着一个听评弹择菜的老头,身后老屋改建的家庭菜馆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两个女儿将自家小店取名“听香堂”,没有对外吆喝,老洪不声不响地烧着一手地道的苏帮菜。花上一天准备晚饭,三两天出一道酱方,食单根据季节变化,老洪的手艺让人看到了苏州人家常餐桌上的精致。
夏天的白什盘,上了年纪的老苏州才知晓门道。肉皮、河虾仁、猪肝、腰花近十种食材,老洪对刀工和下锅的时间顺序尤为讲究,一众荤菜反而台面素净鲜味盈口。
冬日的酱方是老洪的绝活儿。人说没到过葑门横街和南门集市,就不算了解苏州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老洪就是这里的常客。每天六点出门,排得上号的猪肉铺都有老洪相熟的老伙计。腌制好的苏太五花肉坯入锅中闷上一整天,满屋子都是肉香。浓而不失其鲜,淡而不失其味,老洪在每一餐饭上都花足了心思。
老父亲精湛的手艺令食客慕名而来,然而打动我的却是这间小店平淡而温暖的日常。簇拥在不到4平米的小厨房,父女三人边忙活边斗嘴。每一个光顾店里的食客,都好似相识多年的老街坊。拍摄间隙,我在不善言辞的老洪身上,看到了老苏州的风雅与闲适。
“一两黄酒 一碗头汤面 一曲评弹”是苏州人的老三样。清晨来一碗头汤面是老洪几十年的习惯,有意思的是他还会自带浇头。不少苏州人有酒兴,老洪少时每晚帮父亲打黄酒,街坊总会盛上满满一碗,看着马上溢出的黄酒便情不自禁地凑上去抿两口,久而久之也养成了饭后小酌的雅兴。苏州人喜欢听书,不亚于绍兴人喜欢喝花雕,上海人喜欢“压马路”。
街头临立的茶馆,老茶客总是风雨不改到点来坐。平日里再忙,午后听过一曲,老洪才会心满意足地回到厨房。
守着方寸的灶头和小家,老洪从未出过远门。会烧菜又精通木工的老洪,这辈子最得意的职业是一名父亲。老洪家的女人们不会下厨也不用下厨,到点只需等着老洪将蹿着热气的家常美味端上桌。
“老洪是一个讲究仪式感的人,最看重家庭时间。”两个女儿从小到大最深刻的记忆,是无论多晚多忙,父亲都会赶回家做饭。我突然明白,料理并不讲究天赋异禀,更在于人们过往的生活方式,还有为家人张罗一桌美味的心意。
【他乡是故乡】
乐此不疲地向新朋友演奏自创歌曲《中国,我爱你》,一口夹杂着吴侬软语的中国话,是艾哲罗给外人的初印象。
1998年艾哲罗被诺基亚总部派往中国苏州,这个一开始对陌生国度充满抗拒,特地写报告要求“只呆一年”的老外,直到退休都舍不得离开苏州。今年是他在中国的第20个年头,妻子儿女远在芬兰,大多数时候艾哲罗都是一个人独居。每年夏天都要回去看望一双儿女,他甚至考虑过留在芬兰,但对苏州的想念,是一种更强烈的乡愁。
艾哲罗时常在平江路上溜达,“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嘴里冷不丁冒出一句诗,这个诙谐而顽皮的老外,如今已成了地道的“老苏州”。他告诉我他喜欢冒险和远行,在路上遇见陌生的朋友,总会情不自禁地敲起鼓。“我热爱音乐,正如我热爱苏州,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除了收藏和亲手制作的100多面鼓,艾哲罗对苏州评弹情有独钟,因为“听着有乡音的味道”。2004年,艾哲罗带着他的伊朗鼓和乐队,在央视的晚会上唱起了评弹《枫桥夜泊》,让无数人认识了这个自称“老苏州”的伊朗籍芬兰人。
然而远行和音乐,只是艾哲罗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在苏大免费教授英文,到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义务支教……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他获得快乐的方式,也是他追求的理想人生。
在许多人眼中,艾哲罗是一个极具艺术天赋的工程师,如今他又折腾起了热爱的美食。“在我内心里,我是个艺术家,但也许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工程师。”
艾哲罗的厨房俨然一座味觉实验工坊,荷兰芹、莳萝草、伊朗鹰嘴豆……任何食材到了这个富有想象力的工程师手中,都成了料理的拼图。酸甜的伊朗杂烩炖面、汇聚多国风味的艾哲罗炒饭、原生态烹饪的芬兰土豆泥……每一道食物都记录着他的人生足迹。
艾哲罗让我看到了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我六十岁、七十岁,甚至八十岁的时候,都能够对人生抱持热忱和勇气。节目临播出时我才得知,拿到中国绿卡是艾哲罗一直未了的心愿。
然而他无暇顾及,忙碌的行程充实着艾哲罗的每一天。如果哪天你在平江路遇见这个嘴角上扬的老头,或许他正赶去教孩子们打鼓,或许他又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宅人食堂 第三季》观后感(四):食在广州
看完宅人食堂的《食在广州》真的很有共鸣感,我已经在广州生活了十多年了,也算是新广州人了吧~ 像冰室之类的绵绵冰真的是广州人的夏天必备,还有各种糖水,海带绿豆沙、红豆沙、杨枝甘露等等,广东糖水真的超级好喝的,夏天一碗下肚,爽出天际啊。 还有陈添记的鱼皮也算是广州小吃的招牌之一了,广州人真的很喜欢原汁原味的食材,讲究清,新鲜,特别是云吞面之类的,喜欢提取食材的鲜味,所以吃上去很清甜。
还有汤,汤文化在广东真是已经达到一绝,鱼肚煲鸡汤只是其中一种,广东人还爱根据节气跟身体状况煲汤,夏天的冬瓜薏米汤、冬天萝卜猪骨汤、还有各种养补的花旗参乌鸡汤、山药猪骨炖汤等等,真的可以一顿换一种。
食在广州真的不是虚话,很多食材都能做出不同的花样来,正式的粤式宴菜,街头小吃、夏日甜品都是一绝,希望宅人食堂还可以在广州再拍几集,还有更多好吃的呢~
《宅人食堂 第三季》观后感(五):父亲的味道
母爱如水,是日常生活中细致入微的关怀,也是儿女们温暖的记忆。父爱似山,因为山总是给人很高大的感觉,坚实的伫立着,高耸入云给了儿女最有力量的庇护。这或许是描述父爱最常用的比喻了。
不过总有新手妈妈开玩笑“父爱如山,就是当爹的都杵在那里,啥也不干还总是张口闭口特爱娃”。网友们也开玩笑,总有各种问题问妈妈,像是“妈,我衣服呢!妈,我这个怎么弄,等等等等”,而见到爸爸只有一句“爸,我妈呢?”这虽是玩笑,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对于父亲的感觉。
小时候,笔者最怕老师布置写爸爸,写父爱的作文,因为实在找不到爸爸有什么事情可写。他总是很忙,早出晚归,都是妈妈关心我的学习我的生活,除了下班回家偶尔抱着我“举高高”就再也没什么好写的了。老师就引导我们,“你爸爸回家都给你做什么好吃的啊?”同学们七嘴八舌“我爸爸什么都不会做,我妈不在家他就让我吃方便面”“我爸热个剩菜还糊了!”“我爸爸每次都带我出去吃肯德基!”老师只好又引导“那爸爸做什么工作呢?”,还点了我的名字回答问题。那时候小,真的搞不懂爸爸在忙些什么,只是记得偶然去他办公室,看着他翻阅桌上的报纸,就说了一句“我爸是看报纸的!”引来全班哄笑。
爸爸什么也不会做么?也不是,他见识广,吃过很多各种各样的菜,见得多了“久病成良医”,自己不怎么做菜,却总指挥妈妈怎样把家常菜做的更好吃。或是难得的给我们“露一手”。别说,味道还真不错呢!
爸爸留在我记忆里的更多是忙碌,他手里的味道就是这样浅浅的,没有太多的深邃。不过,我还是羡慕别人有个擅长厨艺的爸爸。我爱吃,也爱寻觅美食,去年和朋友去苏州古城游完,寻觅到一家由父亲和两个女儿开的特别的“家庭菜馆”,名为“听香堂”。说起特别的地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她的“矜持”,这个小小的只能容纳四桌同时用餐的小店,不仅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还长期占据着苏州各类美食榜单的榜首位置。我的内心有些质疑,但依然兴致勃勃的定了一个月以后的位置准备品尝。
再到“听香堂”,已一月有余,带着好奇,我们和店主攀谈起来。一家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家里的两个女儿觉得爸爸做菜的手艺好,就怂恿着爸爸开个小餐馆。当爸爸的本来退休了不想再张扬,但女儿们一句“开了店就能天天吃到爸爸做的菜了”让爸爸下定了开餐馆的决心。一家人没有太大的欲望,家里的店面也很小,就选择开了精致而小巧的饭店。做最传统的“苏帮菜”,不改良也不创新,请食客品尝最传统的苏州菜,也用苏州人最传统的内敛影响着来到“听香堂”的食客。
吃着清新淡雅的“荷塘小炒”,喝着鲜上加鲜的“三丝黄鱼羹”,在听一下“响油鳝丝”。嘴里是传统的苏州老滋味,心里是父亲和姐妹俩温暖的情谊。我看着父女之间的互动,很是感触。说来真的很温暖,一个父亲为了女儿每天都能吃上他做的菜,开了个小店,不但女儿们都每天都能品尝到“父亲的味道”,连食客也托了两个女儿的福,来“听香堂”吃饭的我们不像是客人,更像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吃的也不仅仅是美食,也是父亲的情谊。
父爱如山,或许我们的爸爸并不那么擅长烹饪,可他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各种美好的味道,有美食,更有情谊。我的外公只会做一种菜,或者都不能叫做“菜”,是家乡特有的“豆豉饼”,黑色的像块饼干,吃的时候掰开放在稀饭里,伴着稀饭喝下去。味道咸咸的,吃了很多年我们也腻了,可他还是愿意做。后来,外公病了,再也做不了豆豉饼了,我们开始喝没有味道的稀饭,我妈总说“淡淡的稀饭不好喝”。其实,不是稀饭不好喝,而是没了父亲的味道才不够好喝。《宅人食堂》“苏州篇”带我们来到苏州寻觅美食,也寻觅做美食的人,更是在寻觅美食中包含的亲情,尤其是父亲的味道,家庭的记忆。深圳卫视老恒和《宅人食堂3》,每周日晚21:00,与你相约。
������
《宅人食堂 第三季》观后感(六):味道也不能墨守成规
宅人食堂一直追着看到第三季,看过很多城市,看过很多菜品。 最新这一集的哈尔滨给了我很大的感受:追寻哈尔滨过去的味道。哈尔滨一直是我很向往的一个城市,浓浓的俄罗斯异域风情,搭配冰雪大世界和北国特色,真的很有味道,也拍出了很多哈尔滨的传统故事。
除了寻找更多的传统,这一集更注重推陈出新,通过老厨家、露西亚俄式餐馆、还是老范记国营饭店,在寻找传统的味道中,顺应时代的脉搏,不断的改变餐饮的味道。特别是老范记中的儿子,不墨守成规,要打破规则。这种想法真的很棒。
不禁就想到了我家,以前过年都是吃各种煎煎炸炸的,应节的食物,因为过年不好购买食材,所以都是提前准备的,放久了不新鲜。但是最近几年生活便利之后,购买食材方便了,我家过年的餐桌很多都是一两顿都吃完了,那些放很久的应节的食物也慢慢变少了,菜品也更注重健康养生,这样挺好的。 时代在变化,口味也在改变,无论多好的食材跟味道还是要跟时代接轨的啊。
《宅人食堂 第三季》观后感(七):#导演手记#香港——这是历史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城市文明的档案馆!
文/陈许伟
香港被誉为华洋交错的东方明珠,这个张爱玲念念不忘的倾城,有着许多面孔。今天的香港,以高耸的商业华厦和旖旎的维港景致示人,然而逼仄的唐楼、灯红酒绿的桑拿浴室、24小时人声鼎沸的茶餐厅……无处不观照着香港的过去和未来。而这个城市每个平凡人的一生,都是老香港的缩影。
【狮子山下】
土地和时间是这座“水泥森林”最昂贵的东西,那些隐藏在街角巷尾的公屋、劏房,大约有20万香港市民生活在其中,那是霓虹灯也无法照亮的地方。
跟随徐兴从新兴食家回到出租屋,剧组一行6人在屋子里无处落脚。夫妻两人至今没有孩子,他和爱人也挤不出时间去考虑俩人的私生活,毕竟对于一天工作18个小时的他来说,出租屋只是一个可以短暂休息的居所。
和木讷地不断重复手上动作的初印象不同,出国旅行和小黄人的话题,让他变得侃侃而谈。几乎全年无休,徐兴只能趁春节的4天年假,和爱人出一趟远门。日本是他们最高频的目的地,大多数的旅行攻略是去小黄人乐园故地重游。“小黄人小小的力量可以做到很大的成就,其实有很多哲学。”
徐兴在小黄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而我们在徐兴的身上,看到了上一辈香港人逆境求存的狮子山精神。
阿联酋共和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码放了一屋子的飞机模型,都是他去过或是想去的地方。采访中他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他的目标是去往200个国家,可是徐兴今年已经50岁了。“自己的工作太忙,也没有什么时间去放假、去旅游,见到这些飞机可以去到任何国家,有一种很自由的感觉。多少都有一些心理投射。”
深夜在出租屋结束了采访,徐兴来不及打理自己,凌晨1点踏着夜色准时入店,他和这个城市一道重启了高速运转的发条。
【老友记】
香港没有退休金,也就等于没有退休年龄。对于大多数的香港人来说,在职工薪是生活的唯一来源。因为生计,你在茶餐厅看到清一色的老伙计并不足为奇。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极具现代化的城市里,却保留着传统的师徒礼仪。
师从姑父陈汉宣,自立门户后仍感念恩情沿用“陈汉记”的招牌。王叔十八岁开店带徒,伙计们不论老少,从服务生到灶头师傅都亲切地称他“王教头”。
撞脸TVB金牌配角的肠粉师傅,令诸多游客慕名而来。夜班伙计小伍哥,王教头形容他“又怪又憨”,开工喜欢喝几口小酒,很讨夜里逛完酒吧来店里喝粥的食客喜欢。没有拿过一分股份,阿正师傅兢兢业业干了几十年,最近的一次请休是几年前家母去世。就是这样一群老伙计,每日从午市营业忙碌到凌晨四点,唯一一天休假是小店尾牙。对王教头来说,老伙计亲如家人的感情,维系着家庭小店的红火。
香港大多数家庭式老字号都面临着无以为继的现状,但王教头对此并不操心。他向我们坦言一旦自己退休,就将这家小店交给这一群老伙计,言语间透露着几十年的友情和赞赏。
【移民城市的前世今生】
华姐清汤腩,这个原本叫做“上海铺”的家庭小店,见证了上世纪香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移民潮。
北角、炮台山一带过去被称为“小上海”。上世纪为了躲避战乱,香港迎来了规模不小的沪上移民潮,如今穿行在春秧街兴许还能听到道地的上海话。随着上海人的南下,上海裁缝店、理发店、餐馆也渐渐风生水起。华姐最早盘下的“上海铺”,过去也做着上海人的生意。
1975年华姐举家移民香港,母亲华姐在北角一带经营家庭餐馆攒足家底;80年代初,大儿子黄树华应邀前往维也纳担任“翡翠皇宫餐厅”主厨;90年代初,二儿子黄国华举家前往加拿大定居,和大多数香港移民的轨迹并无二样。
在过往的移民潮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考量尤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向度。让人惊讶的是,兄弟俩都放弃了远在国外的事业,弟弟甚至卖掉了加拿大的房子和车,回港帮助母亲经营这个不到20平米的小店。
一个下午的摄前踩点,邻里的热络、食客对华姐的关照给了我们答案。提及去世的母亲,黄树华几度落泪。“很多从外埠回来,像美国、加拿大、英国回来的老熟客,来到就问我华姐呢?我回答他,退休回广州了,谢谢关怀。我会避免跟他们说母亲去世,会令客人很不开心。所以华姐在其他客人的心中跟我一样是很受人尊敬,很受人爱戴的长辈。”
如今华姐清汤腩已经传到第三代,Vanessa辞去了金融主管的工作一心帮衬父亲。尽管漫长的工时和逼仄的工作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餐饮业望而却步,然而“每个行业都值得尊重”是Vanessa从父辈身上领悟到的职人精神。
时至今日,仍旧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香港这座蕞尔小岛,继续讲述着或崎岖或幸运的新移民故事。
【结语】
这里是历史故事的发生地,这里也是城市文明鲜活的档案馆。能够近距离地体验香港最真实的市井生态,目睹半个世纪的物转星移,或许这才是此次香港之行最大的意义。
《宅人食堂 第三季》观后感(八):八卦玄机还能这么玩?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时光的流逝,很多地方渐渐都有了一些变化。也不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地方,哈尔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有着传统东北地区的豪爽却又包裹着来自俄罗斯的火辣。
外来文化的一点点渗入进城市,传统的味道在哈尔滨显得格外少见了。走在中央大街上吃着哈尔滨特有的红肠,抱着大列巴,等着人再多也要排队等待的马迭尔冰棍。只为了搜寻哈尔滨最地道的味道,让自己更好的融入这个带着异域风情的北国。
比起这些随处可见的街头小吃,更吸引人的还是百年老字号老厨家所坚持的哈尔滨老菜式。还有店主所寻求的八卦菜,这道菜不仅仅是包含了哈尔滨的老味道也包含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八卦。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只道妙不可言。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用来描述中国文化最合适不过。
《宅人食堂 第三季》观后感(九):味道打开了记忆的味蕾
宅人食堂第三季看上去其实感觉比舌尖上的中国好看多了,每到一个地方探寻的美味背后的故事也很感人,事实证明每一道菜背后蕴藏的故事可能都是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 微电影版本的哈尔滨篇的出炉有点小文艺,让人在感慨哈尔滨美丽的同时也被那些独特的味道吸引。真的是深夜放毒看完后感觉馋得不行,必须吃顿锅包肉才行啊。
温婉的成都背后也蕴藏着各种美味,火锅、串串香、夫妻肺片、龙抄手、担担面、毛血旺。这样的天府之国真的是让人向往,有时间一定要去一次成都,把看见的所有美味都尝个变,感受一波温婉的成都也有火热的一面。
至于繁华的香港,以前的印象就是各种街拍购物,看完宅人食堂才知道香港的美食有这么多,难怪是人人向往的美食天堂。城中穿梭,总能轻易寻见各种食肆,大到高档餐厅,小到路边排档,总有一家老店是你心中的港岛味道。老香港的美味总是那么魂牵梦绕,仿佛期待着你的品尝,他想通过食物向你展示香港的美好。
对于过去的味道,有的人选择了坚守;而有的人在延续传统的过程中,不忘跟随这个时代的脉搏,这也许会是传统餐饮走向未来的一种出路。感谢宅人食堂3带我们探寻美味的同时,更让我们感受到美食背后故事的美好。
《宅人食堂 第三季》观后感(十):#导演手记#上海——每个认真对待料理和人生的主厨,都值得被尊重!
文/陈许伟
大卫·贾柏一部纪录片让世人认识了“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主厨”小野二郎,米其林也成了厨师界的生死状,然而这些都不是评判料理和美食的标准,你的口舌和眼睛才是。每一个认真对待料理和人生的主厨都值得被尊重。
从第三季定下主题“城市风味餐厅和料理主厨故事”伊始,我们就开始了对各地主厨的探访。上海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并不会为一个时代的潮流而停歇。异域文化和美食纷至沓来,这里也最先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料理人和米其林主厨。上海之行,让我们收获了难忘的美食体验,也见证了迥然不同的料理人生。
【做一个永远对理想和人生充满激情的人】
追求细节完美、极具天赋、永远对料理充满热情,是我被主厨Nicola的和他的VILLA LE BEC打动的原因。
法文中有两个词都代表了厨师,“Cuisinier”指的在餐厅里担任厨师工作的料理人,和专司调配酱汁的Saucier、专司烤肉的Rotisseur一样在厨房里各司其职,但能被尊称为Chef的主厨却仅此一位。如同交响乐团的指挥家,Chef是整个餐厅的灵魂,监督食材的选择、菜单设计、厨房工作……他们穷其所有,将精力投注在料理当中。每道出品都是一篇乐章,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字,却是人类存在最美好的沟通方式。
第一次走进法国主厨Nicola的厨房,最让人意外的是,他的助手们并不会说法语,他也自认自己的语言天赋为零,但厨房工作从未被影响。他告诉我厨师并不需要言语,他们靠心去体会。这个一天只睡4个小时的大厨,在提及他的厨房时眼里永远燃着激情。
法国料理一向执世界料理之牛耳,Nicola的厨房则俨然是一个艺术家的酒菜剧场。厨房有一整面玻璃门,欣赏和品尝Nicola的手艺仿佛身临一场演出。生蚝被欧洲人称为“海洋的玛娜”,初入口时略带矜持的布列塔尼海岸的芬芳,间奏绵延的榛果香气,一如天性热情浪漫的法国人。Nicola乐此不疲地在序曲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客分享他家乡的珍馐。
鳕鱼和法国鸭胸堪称法餐中的经典,但Nicola并不喜欢循规蹈矩。从里昂、马拉喀什、圣保罗再到他热爱的中国,任何地域的食材和口味都可以成为他乐章中的音符,这也成就了他料理中异域融合的风味。和任何时候都一尘不染的厨房相比,他的办公室杂乱地堆满了画纸和菜品设计图。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是一个永不安分的白羊座,走在路上都会带着纸和笔,我们聊天的间隙餐厅的垫纸被他填满了涂鸦。当我们好奇地询问明天的“主厨菜单”时,他只能摇头,因为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下一秒脑袋里又会冒出什么料理灵感。
“自由”是他唯一的座右铭,这也使得这个曾经站在米其林塔尖的星级大厨不愿将任何标准奉为圭臬。猪肉搭配松露抑扬顿挫的终章,让人看到他对料理一生的挚爱和勇气。
在助手的眼中,Nicola是一个对厨房非常苛刻的“暴君”。芦笋永远是切掉一半,五分熟的牛肉煎成七分熟从来都扔掉,每天早上7点准时在员工上班前准备好食材,餐具不许掉在地上,刀乱放位置会吼人……最有意思的是,客人喜欢跑来找他聊天,有一次锅上煎着一块牛排,他叮嘱谁都不许动,等他聊完回来发现煎坏了又大吼着“为什么没人翻我的牛排”!
不仅如此,Nicola一直在厨房保持高度专注,通过36个无死角摄像头,他会不停观察每一桌客人的细微反应,及时了解客人的需求,以便对菜品进行改进。对料理的狂热使得他一周陪伴女儿的时间不超过10个小时,两个金发蓝眼睛的小姑娘从小跟着外公外婆,粤语说得比法语利索。父女俩难得呆在一起的下午,大女儿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着父亲教给她的法语歌。
“我的家庭生活一点都不完美,但我爱我的先生。我尊重Chef的职业和人生理想,并且欣赏他的人格。”妻子刘瑜告诉我,为了达到心中完美的标准,夫妻俩堵上了所有的时间。尽管他们的生活乏善可陈,但他们的内心却在不断地冒险和征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那是自己的信仰】
有人深藏功与名,也有人为了米其林的荣誉背水一战。提及香港米其林三星餐厅Bo Innovation的主厨梁经纶无人不知,堪称料理界的拿破仑,业界称其“厨魔”。作为厨魔的得意门生,加拿大华裔主厨DeAille和Simon执掌Bo Shanghai有压力也并不畏惧。当我问起他们的的目标是不是要超越自己的老师时,DeAille给了我一个自信而笃定的回答——“我没办法超越Alvin厨魔比我多的20年的经验,但我有我自己的目标,我可以超越我自己的目标。”
不论年龄,不分国界,他们只是在喜欢的领域里把自己推到巅峰。
不同于Nicola自由至上的料理主义,成长在传统中式家庭中的DeAille和Simon夫妇更想去探索和诠释“中国味道”。在厨魔传授的分子料理的技艺之上,浓缩和重新解构各个地域城市的口味,是他们坚持的料理哲学。50分钟的纪录片并不足以展示他们的料理宇宙,有个摄影界的词用来描述她们的作品十分恰当——“微观中的壮观”。
回忆起第一次见面时她仍埋头在厨房里忙碌,背影匆忙而干练。和生活中小鸟依人的她截然不同,这个单薄精瘦的女孩,任何时候穿上厨师服就立马投入了战斗模式。
每天站立17个小时,10平米的开放料理台前不停地挥斥方遒;把每一位食客作为米其林评委来服务;为了研究和更新菜单,一周唯一的休息日也在马不停蹄地试菜和创作,开店以来两人甚至没有一张日常的合影,夫妇俩永远在厨房严阵以待。
哪怕在白天的拍摄过程中,凌晨4点才收工的夫妇俩也会比我们早到,用于拍摄的菜品完全不会降低水准。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厨房工作,一天3杯espresso对DeAille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看黑眼圈来算,那个圈大概多少厘米就是多少时间。好的天有6个小时,不好的天3个小时。”
为了实现成为厨师的梦想,DeAille和Simon都用足了全部的勇气。这对曾经就读于加拿大最好的理工学院和医学院的高材生,双双放弃了高薪的工作投身cooking school学习料理。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中途踏入厨师这一行意味着他们比别人更晚起步,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赶超。然而相比父母的反对,这还不是最大的难题。多伦多距离上海11413公里,却远比不上他们追赶梦想的距离。如今独自漂洋过海,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在验证自己的人生选择。今年6月我们结束了DeAille和Simon的初次拍摄,每个人都对即将到来的9月充满忐忑和期待。
上海的秋天姗姗来迟,2017年9月21日这一天,开店刚满一周年的Bo Shanghai在新公布的《米其林上海指南》中摘获一星,DeAille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摘星的女主厨。但我知道,这一定不是她们的终点。
在这个多元荟萃的城市里,从来不缺冒险家,那些将天赋和努力发挥到极致的职人们才让人肃然起敬。他们不喜欢循规蹈矩又用心料理,对自己苛刻至极又不辜负每一位食客,转身不到一步的料理台,就是他们开疆拓土的美食王国。
谨以此为朝着梦想全力以赴的大厨们献上我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