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是一部由萨姆·门德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温丝莱特 / 迈克尔·珊农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之路》影评(一):死因:巴黎
萨姆•门德斯镜头下的家庭总是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美国美人》中莱斯特被枪杀,妻子卡罗琳差点犯下杀人罪,女儿简要和邻家男孩里奇私奔;《革命路》里的维勒夫妇两人都有婚外情,维勒太太最后因私自堕胎而死,剩下维勒先生守着残缺的家。这个导演的家庭题材电影里的夫妻关系总是紧张的、糟糕的,冲突不断、硝烟四起的,犹如噩梦一般令人不堪忍受。《美国美人》总还哀而不伤、悲而不惨,《革命路》则走得更远、更彻底,弥漫着绝望的气息。《革命路》的最后一个镜头,老先生关掉助听器,把老伴的唠叨消音屏蔽,这个渐趋无声的场景比《美国美人》中莱斯特脑后的一声枪响更具有冲击力,更让人看到婚姻狰狞的一面。家庭四分五裂、夫妻势同仇寇,不是因为家庭成员多么的十恶不赦、残忍暴虐,他们本质上都是一些善良的人,导演试图让人们看到这些婚姻家庭悲剧的产生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是整个西方文明的问题。在这些饮食男女的寻常题材中,萨姆•门德斯寄寓了形而上的思考和批判。
如果说《美国美人》的关键词是“美”的话,那么《革命路》的关键词无疑是“巴黎”。巴黎是一座城,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得到了世界性的波普,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圣地,犹如三大教教徒心目中的耶路撒冷。那些风雅的和附庸风雅的人们、那些浪漫的和伪浪漫的人们、那些胸怀梦想和胸怀妄想的人们,很多人都把巴黎设为他们人生的终点站,他们不在巴黎就在去巴黎的路上。住在革命路的维勒太太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西方文化是一种进取型的文化,有着传统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永远向上的浮士德精神,到了当代,又把强调介入强调不抱希望的行动的存在主义哲学奉为圭臬,无论传统还是现代,西方哲学都是鼓励“有为”、积极入世的。卡夫卡读《老子》读来读去读不懂,最后说“我的智商太低”,他无法领略无为而无不为的东方哲学的高远超脱。东方哲学劝人“望峰息心”,而西方哲学却悲壮的宣言: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一个人的心灵,我们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这种行动派的哲学也渗透到了欧美人的日常生活中,历代哲人对人们的生活也提出了告诫。康德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于是世俗男女对自己的生活一番审视之后,生出许多焦虑,许多不满足,于是中年危机来临。
说到中年危机,似乎是男人的专利,实则不然,女人也有中年危机,有时候其严重程度并不输于男人。《克莱默夫妇》里的克莱默夫人本身是很有才华的设计师,做了家庭主妇之后,陷于家务琐事,成了老妈子、保姆一样的人,她显然并不认同这样的角色定位,为破除自身危机,于是出走、离婚,找到新工作,薪水还比丈夫高那么一点点,并争到孩子的抚养权,她通过抗争,得到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实现了她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廊桥遗梦》里的弗郎西斯卡也是家庭主妇,沉闷的乡村生活让她的生命窒息,缺乏生气,浑浑噩噩,可是谁会在意一个乡下主妇的中年危机呢,摄影师罗伯特•金凯的到来,给了她一线生机,四天的抵死缠绵,一生的刻骨铭心,投入的爱一次,烈焰过后,守着灰烬的余温,也能聊慰余生。《两性三人痕》中的洛莉相夫教子,忙得不亦乐呼,可是丈夫却性好渔色、到处偷腥,属于累犯,是抗改造的顽固分子,洛莉在危机中高举叛旗,把偶然路过的女同性恋玛丽乔请进了家门,过起了三人行的生活,这一招居然管用,丈夫服帖,诚惶诚恐,洛莉的问题用很是另类的方法解决了。这些女人在审视自己的生活后,都采取了行动,她们的焦虑、危机,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解决。而《革命路》里的维勒太太也人到中年,她也有她的心魔,她早年的演员梦搁浅了,在移情作用下,她转而来塑造丈夫,力劝丈夫辞去并不热爱的工作,和她一起摆脱死水一潭的郊区生活,举家奔赴巴黎,开始新生活。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的栖居。维勒太太无疑是服膺这句话的。但是,哲人只是提出了要求,而没有提供达到目标的方法方案。维勒太太想到的方法是:去巴黎。移民计划似乎进行得颇顺利,但随即障碍接二连三的出现,先是丈夫得到晋升,放不下很有前途的工作,再是意外怀孕了,巴黎之行变得遥遥无期。维勒太太对生活的设想总是不能实现,怨愤之中自己给自己堕胎,流血过多致死。维勒太太在危机中过于焦躁,举止失措,她没有解决危机,危机解决了她。作家木心说西方文化是一种焦虑型的文化,没有东方文化的“清凉散”,维勒太太秉承浮士德精神,遵循西方哲人的教诲,因审视而生焦虑,因行动受阻而更添焦虑,层叠的焦虑让她陷于疯狂,对巴黎的狂热害了她,只会催人奋进的西方价值观是她的凶手。
很显然,维勒一家即使到了巴黎,也未必能过上“巴黎”这两个字代表的生活,维勒太太未必能找到像她说的那样报酬很高的秘书工作,在异乡艰难谋生可能还不如美国郊区生活的宁静安稳。巴黎的确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巴黎总是在那里,在地球上,它不会飞走,有心去巴黎,有生之年总有机会。维勒先生从事的是电脑业,很有前途,打拼十几年,成为百万富翁不是难事,然后来实行维勒太太的计划,则可以顺风顺水的在巴黎过上“巴黎”生活。而在焦虑文化母体里诞生的维勒太太是不会有这样的长远之计的。
完美、激情、梦想、爱情、远方、永恒,包括巴黎,都是些很美的词汇,都是值得追逐的目标,但这也是一些危险词汇,想要靠近他们,需要付出高昂代价,有时候不如就让他们留在唇齿之间吧。
《革命之路》影评(二):《革命之路》才是对辛亥革命最好的纪念
据说台湾与香港分别将片名翻成“真爱旅程”和"浮生路",这样子刻意避开革命的字眼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味我不知道,可是这当然放弃了一种重要的对电影的解释角度。
纪念辛亥革命的电影当然有很多,可是也许正是因为旗帜鲜明屁股又不能挪窝所以未免显得媚俗有余用脑不足。反倒是据称解构“美国梦”的这样一部《革命之路》对照着辛亥事别有洞见。疯子数学家John曾说the wheelers on the revolutionary road; the revolutioners on the wheeler rooad, April 和 Frank这两位revolutioners一位激进一位相对保守,硬说成革命党与立宪派似乎也并无不可。然而革命的途中两者绝非泾渭分明,Frank在初始也被April 说服迁居巴黎这个大革命的源流地,而April 在被Frank发现私藏武器(流产的橡皮管)时也曾一度放弃了危险的武力解决方式。恰恰地所谓的革命党与立宪派在辛亥前后也绝不是如我们今天想象的如此对立,除了在排满这一问题分歧大一点,其他的问题老实讲没什么不可以变通的。
Frank的老板以升职与高薪相留无疑是使Frank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清朝的一系列招抚政策下革命党在广州起义前的一段时间内确实有不少人放弃了与朝廷的对抗。这当中当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身不由己,而事实从一开始就态度偏于温和的人又何尝没有自己的身不由己。立宪派们大多数或身为朝廷命官,或在地方上拥有一方产业,公然支持革命放弃自己前途不说更累及家人故旧门生,而这丝毫不代表他们在内心中不对清廷的统治充满不满。事实上在辛亥前这种不满在驻外公使中甚至已经公开化了,而他们之所以胆敢这样无非只是身在海外天高皇帝远。
电影里Michael Shannon饰演的犀利精神病人John不得不让人联想起革命党中的章疯子:“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这样一位对各方面均有怨言而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行动的绝对合理的疯子在电影中映照了当时Frank与April两方面的软弱。这很自然的可以与惯常的所谓“革命果实被窃取”,“革命尚未成功”相映证,然而软弱固然可悲,激进亦是要流血的。无论是谁在看到影片结尾决绝的April的一尸两命时也不免扼腕叹息,同时也许也有一丝庆幸,一百年前革命党一点点软弱才有了南北的和解,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变革才只有这样少的流血。
《革命之路》影评(三):少有人走的路
April端详着Frank说:“真实的你被压抑住了,真实的你在这样的生活中被一次又一次否定。” 她甚至捧起Frank的脸告诉他:You’re the most beautiful and wonderful thing in the world.
Helen到April家来拜访,临走时她情不自禁的那句:You just seemed special.让我开始疑惑,是什么独特的气质让一个人有别于他人,你会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他,好像他是个发光体。有些人认为是璀璨,而有一些人以为这是种麻烦。
空虚的神情表现在每个人的脸上都尽相同,它会冷不防的爬上来,然后被若无其事的挥下去。在电影《革命之路》里,有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惠勒夫妇似乎并不满足,他们和所有人一样为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感到空虚。他们并不想成为一个个戴着礼帽上班,和邻居窗户里看孩子玩耍的“他们”。造成这种异于平常人的原因,是否就是愿意在随波逐流之前“停下来,想一想”,因为慎思的头脑让其对感情的体验与对周遭的不满比他人多上一重甚至多重?而这种丰富性变成源源不断地柴火,使心中的火焰不曾熄灭,才终会有推翻旧腐朽成规的勇气?承认绝望的空虚像燃起一场革命一样伟大又悲壮。
当April不只一次激动的谈起巴黎之行的计划,我开始担心这场革命般的热情注定难逃泯灭。主要障碍并不在于外人抱持的“不切实际”的看法,而是不敢轻易为自我尝试来下赌注。孩子的降临和Frank的升职这些偶然事件,都为冒险赠加了筹码。
也许不该怪责Frank,他至少会问自己,清楚你有什么,清楚你需要什么,清楚你离不开什么。当他发现自己拿不准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孤注一掷的才智时,他选择回到轨道里静观其变。这种犹疑导致的结果就是让真实的欲望一天天推迟,压抑。而只要心中照往巴黎的灯塔一天不熄灭,内心就要忍受来自深处的惶惶不安。April对寻找出路的热切渴望,让她越来越窒息倾覆,难以忍受一刻的心灵禁锢。其实把April困住使其饱受折磨的,不过是观念与眼界,和自我实现途径的贫乏。在表面和气的掩盖下,是对人生意义如坐针毡的拷问,是怕会给新生命带来同样困惑的痛苦。
但到了巴黎就真的能过上想过的生活吗。假如到了那里,发现人们也要固定上下班,也要结婚生子,养家糊口,也有数不尽的琐碎烦事,讨价还价,而我们又怎么判断这种生活是更值得过的呢。所以真的有“生活在别处”吗,还是问题根本不会随着空间的境迁而被彻底解决掉。
有时候人会为逃避自我找出各种义正言辞的藉口,我们该如何在真相未被说破之前,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印象很深的是那个“疯子”数学家John,在面对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一针见血的分辨是非时,懦弱的人都难以坐稳板凳。
通向革命路的小道鲜有人走过,或许是嫌它静的出奇,怕走到尽头发现空无一物;或许是耽于怠惰,而糊涂到迷路,破坏了欣赏沿路风景的兴致。
小白房里再没有了美满的惠勒夫妇,而生活依旧继续。时间隐形着在一间间相似的房子里穿梭,呐喊终会像坐在Howard面前满腹牢骚的妇人,被缓缓消了声。
《革命之路》影评(四):Revolutionary Road:我承认这一次我没看懂
lenty of people are on to the emptiness, but it takes real guts to see the hopelessness...
片名:Revolutionary Road (革命之路 / 浮生路)
我的豆瓣评分:3星
我的IMDB评分:7
其实13号就看完这部电影了,一直犹豫着到底要不要写这篇影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次,我确实没怎么看懂它。
也许是因为人生经历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着实躁动的缘故,看完这部片子之后,脑海里竟没什么大的印象...(其实是类似于大脑短路的感觉...) 觉得就这么平淡的、没有高潮的过去了。
随便看了看豆瓣上的评论,又瞧了瞧 IMDB的评分,我愈加确定,这是一部需要我一段时间后再看一遍的电影。
努力地回忆之后,记得的只是 Frank 和 April 胸怀梦想的种种...记得的只是两人空虚、绝望的种种...具体的画面,有点羞愧地说,印象最深的竟是 April 在汽车偷情的那一段...
或许是我还不习惯看这种类型的片子吧...
作个总结,这部电影我看第一遍(很随意的第一遍,希望有空认真看第二遍)之后,所体会到的,大概就只有那个精神病人所指出来的,很多人身处空虚,但要真正看清楚其中的绝望,就需要莫大的勇气。
关于评分:虽然我也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这部电影,但评分不就是给个感觉吗?So,这就是我这样糊里糊涂看完之后的感觉。
但愿未来某天,也许是几个月几年之后,我还能记得重看这部电影。也许,到时候我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吧,呵呵。
http://realtjb.blogbus.com/logs/33878455.html
《革命之路》影评(五):从幻象到现实的毁灭
对于弗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和爱波(凯特·温斯莱特 饰)来说他们的相识也许是这一生最美的景致。在《革命之路》的第一场戏中,爱波大方迷人,弗兰克风趣善言充满激情,但是导演萨姆·门德斯太残忍,只让这美丽的幻象出现了不到两分钟,就迅速地切入惠勒夫妇面目全非的现实生活。
门德斯够狠,不单单是他竟然敢于把一对平庸夫妇吵架的琐碎生活搬上大银幕,而且还将这个故事不动声色地演绎得仿若皮肤上紧缚着一根细绳,不觉着疼,等摘下的时候却发现勒出瘀血来。
这是一部在格局上甚小的影片,从剧作上来看,三个家庭,寥寥几个人物,简单的人物关系,却精准地带出那个时代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中弥漫着的陈腐无聊之气。无论是惠勒夫妇的好友米莉在谈论他人生活时些微窃喜的神色,又或房地产经纪“义正言辞”评价他人的口吻,都是佐证片中一成不变的沉闷生活的标本。这样一个很容易被表现得平淡无奇的题材,正是在门德斯颇有力度的掌控下,透过平稳不惊的镜头画面捕捉到这些人物们微妙的神情变化,将剧情的一波三折,人物内心的巨大波澜全然传达给了观者。导演在影片中不露痕迹地多处运用省略的手法,比如第一场戏的简洁交代,爱波被送入医院后夏普安抚弗兰克去取咖啡时偷偷哭泣的一个极短镜头,以及台词与画面错位的双重叙述,都调动起整个电影的情绪和节奏,将一个表现人物烦闷现实喋喋不休的故事诠释得惊心动魄。回想门德斯当年初出茅庐便摘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银幕处女作《美国美人》,便明了《革命之路》正是他最擅长的路数。
十二年前,《泰坦尼克号》里露丝(凯特·温斯莱特 饰)和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的旷世爱情与《革命之路》里惠勒夫妇的现实生活形成一个可以对照的景象,当看着银幕上渐进中年的凯特和莱昂纳多,难免会让人猜想如果露丝和杰克最终在一起会不会演变成爱波和弗兰克的模样。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岁月的痕迹已经在他们的面容上显露无遗,而他们的演技也在年岁的增长中日益娴熟。
然而,究竟是要保存幻象的甜美,还是应该直面现实的苦涩,这就关乎观者个人的选择了。
《革命之路》影评(六):中产阶级的老婆都应该有份工作
如果rose不是太胖,那么也许jack就能够和她一起趴在木板上直到获救,说不定他俩还能从“一夜情”的剧情当中走出来、有情人终成眷属劳动创造财富。当我们很多人坐在电影院里瞎流泪的时候,却很清楚上述假设一旦变成事实,这故事便沾上人间烟火,乏善可陈。等到08年《革命之路》一出,虽然小李已经不是当年的小李,胖妞也不是当年的胖妞,但是他吹口哨时的得意和灵动,还有她抬头微笑的优雅姿态,依然可见十年前的影子,好似jack和rose的爱情故事的完美续写:清秀的jack既没有中年发福(他的程度至多算是……沉船时泡涨了……)也没有穷困潦倒,而rose风韵犹存,并没有在抚育儿女的艰辛过程中变得俗不可耐。
故事从描述一场争吵开始,单刀直入这对爱侣的“七年之痒”,两性之间的沟通障碍让他和她相互使出浑身解数表达自己,又落得歪曲和误解。今天我们在很多心理学著作或者情感专栏上读到这种障碍,它也许来自男性与女性的灵魂部分,一种出自阴阳两极的力量,带着不能同化的针锋相对和取长补短的惺惺相惜,它甚至是人类的两性相爱相杀到今天的源头。就好像世界各地语言不同的人都要学英语一样,他们只需要找到适当方法协调物种间的差别,降低噪音,就可以求同存异共同进步。所以,女主角对全家搬去巴黎的提议,既是一种精神需求方面的自决,又碰巧是一种解决婚姻问题的手段。当男主角为了弥补精神上的乏力和一位年轻女孩偷情,回到家发现妻儿准备了一场温馨的生日庆祝会之后,带着愧疚和感激,他突然发现妻子的提议让他们家庭的主要矛盾,从男人与女人的矛盾,转移到现实和梦想的矛盾。
于是女主角购买船票、办出过手续,男主角计划辞职,两人的分工协作在以共同目标为前提的行为之下看起来那么自然和谐默契。随着影片的推进,在看似积极向上的这一阶段穿插若干片段追忆当年,比如解释两人曾经是如何充满理想,比如房屋中介驱车带夫妇二人来Revolutionary Road看房子,道路尽头这幢安静的小房子被反复强调的美不无象征意义(安稳,富足)。片中的家庭居所固定,有可供支配的收入,不担心短期的失业,子女接受正规教育,有健康的社交圈子——这种构成正好满足了经济学家达斯古普塔在其著作《大众经济学》中(我现学现卖一下)所举的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范例。他们身上反映出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许许多多家庭的群像,这一时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上升了40%。美国人开始无需过多工作便能享有一定的生活水准,中产阶级大量涌现,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也许他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分配越来越多的财富。男女主角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审视人生,决定重拾自我、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战。
前往巴黎的计划公布之初,他们受到了来自社交圈子的异样眼神,他们那些在平淡生活中处置泰然的朋友们无法理解这种举动,这种无声的反对反而使得男女主角获得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自我肯定,他们再次确认了自己的目标、从中提取快感,还来了一场美妙的床戏。接下来一位精神病患者造访——很多故事中最为深刻严肃的话都得通过疯子的嘴巴,这里也不例外的借由他来解释为什么主角夫妇与众不同:“很多人都觉得空虚,但是发现绝望,还是需要勇气”。点明中产家庭的生活状态,此处三人相视一笑,相互理解。随即转折开始,首先是男主角收到上司赏识、升职加薪,而后女主角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是一颗重磅炸弹,如果说升迁尚可拒绝,但新生命的降生意味着绝对需要更多的稳定收入来应对家庭开销。这时,原本令两人都向往的搬去巴黎的计划,突然变成一个人心中的不切实际。在对待同样一个问题的看法上,男主角和女主角出现了巨大的分歧,相较之下男主角开始满意于自己家庭和职业,而女主角对追求梦想更为执着,执意要摆脱日复一日的绝望。这时疯子的再度登门挑起他们之间爆发了一次激烈争吵,两性的心理特征、沟通障碍,当然还有最主要的现实与梦想的对撞揉成一股巨大的压力,最终迫使女主角做出决定:用堕胎来摆脱那样令人绝望的空虚。结果她因此丢掉了性命,余下男主角一人,用空洞的眼神注视着玩耍中的子女,生活还要继续。
稍作YY,“泰坦尼克”几乎能当做是本作的前情提要。追求自由和美(比方说她爱那些绘画作品)的女主角无法忍受枯燥的生活,无法对爱人渐渐丧失斗志坐视不理,无法原谅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而男主角虽然抱有一定的艺术才情,偶尔念及曾经的目标似乎能热血一阵子,但是他更不能割舍的是靠打拼换来的安稳生活,一旦否定工作房子家庭,将是对他过去七到十年经历的全盘否定。至于为什么两个明明真心相爱、又有过共同价值观的人要分道扬镳,我想到的答案是:因为女主角没有工作。
如今的她结婚七年,爱情早已走过火花四溢的阶段,没有收入,主要从事家务劳动,生活资料的累积已然没有她的份儿,亲情纽带又被影片刻意淡化,兴趣所在是参加剧团演出也并不尽人意,社交圈子里没有多少共同话题,大概唯有极力摆脱现有的生活状态,坚持梦想才能证明她的的确确有在这世界上来过一回。死亡不是她的目的(她给医院拨打求救电话),只是死亡使她的决绝带有一种贴近生活的悲剧色彩,向观众展示为了取得“摆脱”所付出的极大代价,更提醒人们“红灯可以再等,生命不能重来”(我突然想搞笑了),很多时候生活并没有给我们重新选择的机会。然而只要女主角有一份工作不那么闲的蛋疼,她就会为了生计来回奔波,她会参与生活资料的积累、会有可笑的成就感,会终日为了应付上司和同事感到头痛,她会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仅当做空闲时候的慰藉。如果她活在天朝,更加不会走上这条悲剧之路,因为天朝不存在可以吃饱撑着没事瞎动脑筋的中产阶级,大家都忙着理财置业看病养老,没那工夫╮(╯_╰)╭。
《革命之路》影评(七):爱不革命
为什么要交流呢? 对婚姻绝望么,现实?还是对梦想? 就像月亮与六便士, 你对六便士感到绝望,你被自己想要飞天摘月亮的突如其来的想法而点燃,是的,burning! 但一切似乎都没有对错可言,爱与恨只在一念之间。牺牲自我是幸福么,还是苦中作乐更好些? 你的所有挣扎都那么用力,仿佛只差一点点,一点点。而当希望被叫停,无望,是更深如坠深渊的绝望。
那么就,为自己而活吧。婚姻呢,理想呢,爱情呢,生活呢,统统丢掉。优雅地为你笑,小心地为自己哭,没关系。做我能做的,为你。也做我想做的,为我。哪怕凤凰涅槃。
电影真的棒极了,处处惊喜。男女主的演技,场景,对白,每一丝情绪都真实地让你无所适从。婚姻里的爱与牺牲,妥协与对抗,都在,在一处爆炸。
他们说这电影主题是 交流无用。也说对爱情婚姻观都消极。其实没关系,你的日子是你的,你的思考是你的,你的一切幸福都是自己创造的。
多么想一直奔跑下去,不为革命,只愿死磕同时幸运地遇到恰到好处的爱。
《革命之路》影评(八):感同身受
大多数人身处空虚,但要真正看清那绝望需要巨大的勇气,渴望又害怕改变,畏畏缩缩,就这样,日复一日,life kills me slowly…
“i know it doesn't have to be Pairs,but i have to get out of this daily routine to get a real breathe…i mean it,i cannot help it…”
听到这段话时真的感同身受
一个吉普赛人的心和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真的无法共处…全世界的道德绑架真的要把你逼疯…
于是想到廖一梅在柔软里的那句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革命之路》影评(九):他们怎么可以如此平凡
在硬盘中放了很久的电影,
在一个失眠的晚上终于看了。
在我看来,
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梦想被现实碾压入泥的故事。
虽然导演想要树立的那个勇敢坚强的April,
她最后死去了。
我在半夜幽兰的电脑屏幕面前落泪,
但并不是因为觉得她美好,
那种因为美好不得不破灭的黯然神伤。
不是的。
只是作为一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
看到萤幕中有一个梦想,
便很希望它能够实现。
如此而已。
况且她那么有激情,那么执着,那么坚强理智不顾一切地要着,
那么真希望那些终于都会能够成为真实,
至少,还有成为真实的可能。
然而没有,
她死了。
他活下来。
很多人觉得他丑陋。
我也觉得在很多场景下他的或扭曲或不合时宜的平静的脸的确是可怖的。
但是其实他也并非是电影中所控诉的那样一个人。
那样一个因为懦弱而放弃理想甘于平庸,却又不愿承认而非要假借其他种种的人。
试想,
升职了,加薪了,工作的平台和可能不一样了,
事业上的成功对于生活何尝不是另一种可能呢?
对爸爸的纪念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满足和救赎呢?
他的想要留下其实并非像电影中那个数学家所控诉的那样,
只是为了平庸的生活和自己的怯懦在寻找借口而已,
不是的,至少不完全是的。
这一些,
那位素昧平生的数学家不懂得,
但曾经那么深深相爱,甚至触及灵魂的april应该是懂得的吧,
至少起码应该试图去懂得。
可是不,
april说:没什么好说的,他都已经说出来了。
她拒绝沟通,
她拒绝理解,
她的心中早已下了判决书。
april也一样地以这样严重的指控控诉他:
他背叛了,
背叛了他们的约定,
背叛了她之所以爱他的原因,
甚至背叛了他自己。
无论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本质,
其它不过是借口。
就是这样,
她心中早有定论。
这一种控诉,
比之他在知晓april想要堕胎之时的那种恶意揣度乃至诽谤又好得了几分?
同样的冷酷,
那种拒绝理解的冷酷。
冷颜以对和大声呼喝,
其效果不过是殊途同归。
其实只是想要对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
一旦不行就只能想到自己的委屈与付出。
这一种欲念如此强大,
以至于拒绝付出任何善意去相互理解。
可是据说,
你们不是深爱着对方么?
丧失理性,道德沉沦;
放弃理想,虚伪平庸。
这给对方扣上的大帽子,
哪一个比哪一个高级?
可是他们是jack和rose阿,
他们怎么可以这么平凡?
《革命之路》影评(十):We'r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1999年Sam Mendes凭借《American Beauty》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一直觉得那部貌似厌倦了乏味中产阶级城郊生活和中年危机的黑色喜剧过于讨巧,披着华丽的外衣使得衣冠楚楚的学院们正襟危坐地目睹了一出现实的悲剧,多少人的美国梦终究不堪回首地沦为一次自我陶醉的性幻想,在与现实的交割中空虚收场。
08年导演Sam Mendes再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率领Kate Winslet、Leonardo DiCaprio前往Richard Yates于60年代塑造的"Revolutionary Road"。从"Revolutionary Road"这个住宅区的名字可以看出它象征着50年代战后美国人的自由精神,但是像Frank和April Wheeler这样众多的夫妻却屈尊在这一精神之下,过着乏味的生活。Frank日复一日地乘坐火车进入城市工作,身为一名白领贩卖着所谓的"business machines",April是一位曾有着演员梦想的家庭主妇。从表面上看,他们取得了中产阶级的美国梦,而事实上,他们的婚姻已经恶化到了频频争吵乃至出轨的地步,在任何形式的交流面前覆水难收。
Richard Yates的原著小说中塑造了Frank和April两位颇具象征意义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者,当然鉴于文学作品的人物真实性,两种特质被隐藏并嫁接在了婚姻之中,在我看来这是相当残酷和黑暗的,正如婚姻和爱情的难以交融。摩擦、碰撞...直到出轨被轻描淡写、交流已无济于事,呈现的只是形式不同的破灭罢了。
如果说《American Beauty》在展现黑暗时刻到来之时还不忘带点令人苦笑的幽默,那么《Revolutionary Road》则是一个纯粹的悲剧,毫无缓刑、细致入微地解剖着一个注定的悲剧。从影片开场几分钟Frank和April教科书级的一见钟情,到后来灵魂疤痕在喧哗中的暴露,以及夫妇试图重建现实与理想之和谐的斗争,我们就像在看恐怖片一样端视着这场悲剧的惨烈,不可抗拒地被画面中的情感渗透到同样失败的记忆里。
影片最后,Sam Mendes用几个镜头交代了"Revolutionary Road"的结局,无论是Frank孤独地看着公园里荡秋千的儿女满脸苦笑,还是邻居老者在老伴的絮叨声中默默戴上耳机,都印证着生活长久之后无言以对的悲凉,无法挽回或者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