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经典影评10篇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是一部由中村义洋执导,井上真央 / 绫野刚 / 菜菜绪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一):算不上影评,只是看到自己影子有感而发

  也许导演是想表达网络暴力和无良媒体的谴责,但我想从【美姬】说起。

  或许是自己曾经也被别人的光环压制得无法透气,或许是自己本身就有点自卑感觉美姬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尽管片中一直使用轻快明亮背景音乐,还是感觉十分压抑

  我们的美姬,很平庸少言寡语名字还被别人哪来开涮,十足的灰姑娘,可是又有哪个灰姑娘不期待有一天会变成真正的SnowWhite呢?正如她在毕业留言上说的,希望会有好事发生。可是无情的社会依然在不停的摧残着她脆弱敏感的心,工作上因为长相平庸,不善言辞,受不到重用;感情上,对系长一片痴心,却不想这是个人渣。然而美姬太善良了,受伤了会一个人默默舔舐伤口,从没想过报复。即使是走进里沙子的圈套,拿走典子的票都犹豫再三。

  幸运的是,就像安妮与戴安娜一样,美姬还有夕子,两个被排挤心存自卑的人,像是茫茫沙漠中仅存的两个人,拥有了超乎平常友谊。夕子一直在网络上为美姬辩驳,网名正是戴安娜。影片的结尾确确实实把我感动到了,“哪怕要与全世界为敌,我也是你的伙伴”,两个人的友谊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动人。还有最后美姬向赤星传递正能量,让影片一扫前面的压抑,给我温暖的感觉,也体现出了人物性格

  所幸美姬在准备自杀的时候真相水落石出。美姬,以及所有在人海挣扎人们,愿勿忘初心,会有好事发生的。

  再说说【赤星】,虽然是做错了事情,但是也是情有可原。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打杂的,却渴望成功,在网络上写美食评论获得一点点存在感。他想通过这件事一夜成名,他付出了很多去调查,去采访,他并不是胡编乱造,只是把主观带入了原本应该客观新闻报道同时因为获得大量的关注而爆棚的自信心迷惑了他,让他在错误道路越走越远。这跟现在的媒体很像,极尽功利心理让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天天想爆出大新闻提高自己知名度,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刻意编造吸人眼球标题,引导舆论方向,许多情况下只要点开正文就会知道根本不是标题说的那样,可是就是有很多人看了标题就大放厥词圣人圣母频出,傻傻的被媒体牵着鼻子走,成为媒体的工具

  最后,我希望大家要与人为善特别孩子,你一个看似不经意举动,很容易造成孩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性格、人格

  第一次写这么多东西纯粹有感而发,逻辑混乱,还望大家见谅。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二):从来没有完全的真相

  最近写东西的欲望比较强烈,所以第一次针对看过的电影写点什么,不敢说是影评,只能算是感想心得吧。

  “从来没有完全的真相”是我在看电影的过程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一句话——忘掉是从哪儿听到的,也许是罗辑思维近期的节目中的吧——因为事实发生后每个人都会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部分事实再加上根据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想像进行创造,形成他们口中的“事实”。相信看过小说《密林中》或电影《罗生门》的应该都对此有强烈的体会

  浏览评论时看到大家说这个片子跟《告白》是同一个人的作品,想来是出自同一编剧之手,本片没有《告白》那样惊悚,虽然是以凶杀案为背景,调子稍显阴郁,但好在没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片尾更是给出了温暖的告诫“以后会有好事”,只是男主貌似完全无感啊。

  校园暴力,这是《告白》的缘起,在本片中有所涉及,不过没有身体上的暴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暴力——小孩可并不都是天使;网络暴力,这可算是互联网兴趣后的一大新兴事物了,虽然N年前就有因“人言可畏”而自杀的明星了,但网络暴力更快速更直接更加难以抵挡;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也很可怕,在这方面迟钝些是否更好?不过如果真是片中被杀几次才死成可以安息的女人那样每句话里面都带着N转心机和恶意,身边人再迟钝也够受的——嗯嗯,受害人的恶劣都是从几个不怎么对付的女同事视角来讲的,虽说空穴来风,非是无因,但不可尽信。

  最后,化妆技术之外,一个人的神情,体态,精神状态穿着打扮对一个人气质的影响真的很大。

  胡言乱语几句,作为电影评论第一篇。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三):All alone in the world

  人类永恒孤独

  知音难寻,能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相信自己的人可谓寥寥无几。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朋友生活中到处都是朋友,但这些朋友只是和平时期的朋友而已,当危难发生他们都会扬长而去

  全篇中女主的同事/朋友/大学同学,甚至女主的父母不相信女主,认为她可能杀了人。但记者来到女主家时,女主父母只是一味地在道歉,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的女儿。只有女主的奶奶是全片中唯一一位相信女主没有杀人的,可是在最后奶奶也死了,所以这个世上再也没有相信女主的人存在了

  还有女主的发小,这位很可能是同性恋的宅女。她虽然不完全相信女主没有杀人,但是却在背后支持着女主,“不管你有没有杀人,是好人坏人无所谓,我依然在这里等你”,如果这都不算爱。

  回到生活中,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考验。但是又何必需要考验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的是平平淡淡的,也不会遭遇到考验。所以维持住这层薄薄的脆弱的关系就已经完全足够了,千万不要作,no zuo no die 的道理可不是说说而已

  即使不曾遇到真正懂你相信你的人,也不要灰心,就算是一个人也要坚强的走先去,没有人是同情真正的弱者的,大家都只会补补刀罢了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四):发人深思的佳作

  看到是凑佳苗的就立马毫不犹豫的看了,看完以后其实挺难受的,一直在想我有没有也像电影里面的网民一样曾经随意动动手指不顾真相地消费着,欺辱着屏幕对面未曾谋面的人呢。最近网络暴力愈发严重,这部片子我真心希望那些在网络里面恶言相向的人们都来看看,好好反思,也许今天你的一时之快会对他人造成一生难以磨灭的伤害

  电影里面其实表现的跟真实生活很像,也许人们关注的不是凶手,不是微博,只是因为美丽女子疑似因为嫉妒而遭到杀害,一切都如同电视般狗血而能激起大众网民的热情,然后肆意用语音消费和刺杀着无辜的人。

  现在想想,其实哪怕是公众人物也没有义务来接受网民的肆意谩骂,现如今的网络里,不论是明星,网红,达人,甚至小孩都似乎应该接受大家的所谓指教和评论,也许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宽容越来越少,随意的一个点就是群起攻击的根据。想想看有多少人因为莫名的谩骂伤心难过,又有多少人在网络攻击之时想过哪怕一丝真相。

  只愿在网络的社会里能多一点包容,多一丝温暖。

  因为人人都可以是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五):警惕网络暴力

  人的记忆是可以捏造的,网络暴力会制造冤案,影片从一宗杀人案件开始,讲述了一个默默无闻的电视台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推特的方式直播采访与受害人有关的人员的经过,从公司职员到儿时的玩伴,所说的话都是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在说,然而为了出名的记者却不假思索地将城野列为了嫌疑人,给善良的城野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电视台的节目、推特上的大众也都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将城野认定为杀人凶手,从而开始了一场全民的道德批判和谴责,直到最后真正的真凶被绳之以法,电视台也只是简短地做了一个道歉,城野的奶奶甚至临走前都没能看到真相大白的一天,让人感到惋惜。最后城野在撞到那名记者之后,竟对伤害自己如此之深的人毫无印象,衬托出其人性的善良。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六):自媒体时代的杀人案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这是根据一部日本推理小说家凑佳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漂亮的OL在野外被刺杀并被焚尸的案件,而由于漂亮OL在化妆品公司工作,被称为“白雪公主”,在网上又激起了涟漪,很是受到网民的关注。

  接下来,某电视台不知名的编导收到了女同学发来的线索,女同学声称是死者的公司后辈,而凶手则被她认为是嫉妒“白雪公主”并常常被其捉弄的平凡女孩S小姐

  编导当然不放过这个出头机会,他平时只能拍摄些面食节目的契约员工,有机会搞个大新闻自然绝不放过,他一鼓作气的采访了该公司的其他同事,以及S小姐的故乡亲友,并且不断的把最新的报道情况随时发布在推特上。

  很快,一个经过剪辑的节目出现在了电视上,倾向性的访谈了认定了S小姐是个“沉默的羔羊”,低调且恶毒。而推特上也翻了天,S小姐的真实姓名乃至照片都被网民们爆料和人肉搜索,似乎大众天生对“白雪公主”这类漂亮女孩有着深深的同情和好感,而对相貌平平的S小姐则怀着十足的恶意。

  到这里,侦探小说常见的三要素Who done it? Why done it?How done it? 只着重叙述了why?也就是被电视节目认定为犯罪嫌疑人的S小姐,只是被着重叙述了她杀人的动机,但几乎没有涉及到为什么认定是她?只是因为她在被目击到当晚和被害者一起离开吗?只是因为她至今行踪不明吗?但是媒体和大众并不在意,已经采取了胡适之倡导的“大胆假设”,但却毫不顾忌“小心的求证”,开始了未判先审,每个义愤填膺的网民都是名侦探+裁判长。

  警察在故事里几乎没有出场,仅仅只叙述了媒体和大众的视角,而在S小姐几乎被社会舆论压力逼的自杀,此时,警方却发布了真凶被捕的新闻。

  本片显然属于社会派推理,即杀人案件本身的手法原因并不是特别重要,而是通过案件反映社会问题:网络和媒体的发达,人人都有了发言权,对于这类杀人案件只是满足业余的猎奇心态关心,电视媒体曝光了所谓的犯罪嫌疑人,大家一致痛骂她、诅咒她,而警方捕获了真凶,大家又开始认为电视媒体和节目冤枉了S。看似人人都在发表意见,却如此雷同,正如传播学里这个概念: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最后网民又开始一边倒的在推特上攻击最早制作节目的编导了,认为他制作的节目误导大众。当然电视台的解释简单,让制作人谢罪,而编导是个临时工,已经被开除。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名侦探的守则》里大河原警部总是对名侦探天下一大五郎虚情假意的喊道:“外行的侦探就不要来添乱了!”这句台词

  :电影翻译的名字太依赖于日文原文,翻译成《白雪公主被杀案》更符合中文习惯,另“犯人”一词在日文中指凶手,但在中文里却是指身陷囹圄之人。

  .PS:配乐十分优秀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七):电影讽刺的社会现实民众跟风猎奇、媒体利己误导,专家信口胡言。

  我认为电影有两条线。

  一条是当事人回忆。这部电影并没有像一般的杀人事件电影一样,通过取物证,及严密的推理来破案。整个事件全是用人所述说的回忆来挖掘事实。一开始设想电影的立意应是:回忆是利己的,并不真实,而我们却一直用它来应对世界。因为讲述事件的逻辑是回忆揭示出”事实“,而”事实“又被另一个回忆推翻。但故事唯一的矛盾点就是美姬的回忆和美姬以外人的回忆。在美姬说出自己的回忆后就“真相大白”了。并没有另一个回忆去推翻美姬的回忆,来使故事陷入死循环。提出一个无解的问题。所以这个设想是错误的。电影的最着重的并不是杀人事件。

  真正着重的是另一条线:网络上人们的讨论以及媒体的报道。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批判网络暴力,舆论暴力。但美姬的结局并不是因此而死,死后才揭发出真相这种经典下场。而是细致真实地描写了在事件的每一进展中人们各种各样的评论和媒体的反映。记得电影里有一幕是电视上的警察本想说不确定嫌疑犯能否在短时间内到达车站,但是导播让他说可以,他也立刻这么回答。媒体只为博眼球,而连基本事实都不顾。专家也信口胡言。但由于人们跟风、随意、猎奇、惯性思考,对此并没有什么怀疑,只是在另一个事实找到后,感觉自己被骗然后谩骂一下媒体不负责任。电影真正想讽刺的是这种社会现实吧。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八):与现实的影子重叠,真相在自我意识的谎言中扭曲

  尽管由于剧情需要放大了某些人物性格特点,这部电影中的人物仍令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甚至让我见到了自己的影子。

  首先是女主;一个略呆萌的天使(“朋友”这样形容她),其实是一个极内向老实的女生。她对于他人的恶意,一味地采取忍受与自我排遣的态度。她会躲进一个幻想的美丽世界,并抱持着“一定会有好事发生”的信念,露出微笑。然而,一系列不幸的意外巧合与忍气吞声的性格却使她成为众人眼中的另类,甚至在传播的扭曲下成了“黑魔女”。这样的女生很吃亏,平凡的外表下,没人注意她的优点,反而令人们会肆无忌惮地歪曲她。

  相较之下,被害者却因为有着一张漂亮的脸,就被周围人粉饰成了“美丽”。她们这些心机女用刻意的美好行为来包装自己,即使有些行为会伤害到别人。久而久之,她们会本能地去贬低他人来衬托自己。(比如故意和别人撞衫,把别人比下去。比如给别人取恶意的绰号取笑别人。)不明真相的人们(尤其是男人)还会受她们蛊惑成为“帮凶”,乐此不疲地伤害别人。

  整部片子描述出来的社会尽是满满的恶意:取笑学生为乐的小学老师,帮腔欺负同学的学生,只知道“别人家的小孩带坏我家小孩”的家长,不相信自己孩子的父母,自以为是利用“傻”女人的花心男人,八卦又唯恐天下不乱的同学同事,被名利蒙住心眼的媒体人,不明真相瞎起哄的民众。社会的恶意将脏水泼到“天使”身上,要讲她染黑成“魔女”,甚至差点将她拖去了地狱。

  人会用有利于自己的记忆复述现实,真相就在个人臆断、谎言与人云亦云中迷失了。

  然而,影片中还有一丝阳光——可以信任的朋友与家人。“就算要与全世界为敌,我也会站在你这边。”最后,儿时约定的暗号再次闪起的时候,我也哭了。那烛光拯救了“天使‘的心,女主”会有好事发生“的信念没有变,她又用她的幻想世界去安慰低谷中的人了。

  我最不喜欢被冤枉,或者冤枉别人。影片的恶意在女主的自白书中清晰地剥落下来,令我恶心,痛哭不已。然而社会的恶意,仅凭个人之力无法驱散,我们也只能学会擦亮自己的眼睛,管住自己的嘴,凭良心保护自己维护他人了。希望看过此片的人都能思考一下,从自己做起。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九):比泼硫酸更快的毁容方式,且不负法律责任哦~

  你恨一个人,比泼硫酸来的更快,更有效,更不用负责任的方式,就是人言。你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它就可以让一个人面目全非,挠心挠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我先教大家一种说话艺术,叫做蒙太奇。

  我选择告诉你这些事情,而且我并没有说谎,是你自己要那么想的,怪我咯?

  今天你翻报纸,看到娱乐版在扒皮一个女企业家。爸爸是房地产巨鳄,妈妈是大学教授,前后交往过5个男朋友,现任是大她10岁的顶级商务律师。23时,父亲已经为她的公司注资千万,保驾护航。

  卧槽,命也太好了吧。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

  明天你翻报纸,看到财经版的人物专访,年轻的女企业家谈创业艰辛。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忙起来经常一天忘记吃饭,交往的男友因为无法忍受她的疯狂工作而离开。最后还会鼓励年轻人勇于尝试,不忘初心。

  满满都是正能量,我也要奋发图强,向她学习。

  然后你忽然发现,娱乐版和财经版说的竟然是同一个名字。她获得爸爸的千万投资,并不妨碍自己拼命努力。自己的艰苦奋斗,也不妨碍爸爸为女儿铺桥搭路。

  一切都取决于你知道多少,你又愿意相信多少。

  再教大家一种谎言,叫做完美谎言。什么叫做完美的谎言,就是这个话说出去,越没有人在乎,越趋向完美。可是,为什么一个没有人在乎的话,还有人要说呢,因为你以为的不在乎,只是当下这条信息并没有什么用,但是,这个信息却会潜移默化的在你对一件事物的拼图上加了一笔。

  举一个例子,你跟同事B在茶水间闲聊八卦,聊到同事A时,你若无其事的说,有一天在路上,看到同事A用高跟鞋踹了路边的小野猫一脚。这件事情,是一条查无可证的信息。因为没有人会无聊到去当面问A,听说你踹了一只小野猫,我想采访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但是,同事B却在心里描摹A形象的时候加上了一笔,没有爱心,性格残忍。这之后,A同事只要做出一丁点行为不当的事情,B同事就会在心里想:哦,她果然是这样的人。只要公司里发生一点不寻常,不善意的事情,B同事心里怀疑对象的排位中,A就会在前面。她可是踢过猫的人啊。

  所有无关痛痒的话堆叠在一起,就是你对另一个人的全部印象。

  学会了吗?

  哈哈哈,其实不用学,这些你都会,我没说错吧。

  所有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无限趋向于自己的意愿,悄悄的掩埋,更改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不过,有些人应用的得心应手,有些人稍逊一筹。

  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信息的急速爆炸。这个时代,给了这些熟练掌握这项技能的人一个巨大的舞台,他们成为了言论导向者。

  而一个人的眼界,学识,所处环境直接导致了他接受信息的完整度和理解力。我们太轻易下判断,下了判断又太执迷。你也许从来没有想过,附和这件事情,会带来什么样的伤害,我告诉你,那就是硫酸照脸泼下来的感觉。

  在《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中,凶手被抓了,言论导向者被辞退了,一切看上去棒极了。而那些泼硫酸的围观群众,没有任何损失,他们才不会在午夜梦靥,无法入眠。

  有些刀子是捅在人身上的,有些刀子却是照着心口捅过去的。不知道哪个更疼一点。

  而最最最可悲的事情就是,这种伤害,无法避免。因为每个人言论自由,这个时代允许自由生长,不管你是长坏了,还是长好了。

  所以,我在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只是希望,每一个人,当你要下一个恶意的判断时,多想一刻,多等一刻,不要急着给出恶意的回击。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影评(十):人性复杂懒提及,本格推理逼格低,但好看得让正牌悬疑剧脸红去

  虽然从一开始就打算相信,美姬是善良本分的普通女孩,典子是持靓行凶的碧池。这种效果也许是演员本身气质带来的也说不定。但是看到最后,直到看到演员表,回忆起之前的每个角色种种,才会感叹,作为观众的我之所以想到到这一点上,也不是什么冰雪聪明,电影方方面面都在暗示。这虽然削弱了结局的反转性,但是加强了动机的推断过程,让最后浮出水面的不仅是真相。

  本片中的推理也算是本格推理,那总有一个人充当侦探的角色吧。于是刚哥出场了,一个在电视台不受到重用的合约工,同时是个闷骚推特控。这货一来就不靠谱,接到学妹的电话,从而猎奇地打探有关案件各类消息 。接下来案件相关者全都出场了。每个人几乎都是很脸谱化的,姿色普通性格开朗,但是说话却非常仔细斟酌的学妹;爱嚼舌根,城府不浅的咪酱;喜欢美女,又优柔寡断的课长;聒噪的同级女生;以上这些人是反美姬派。看上去自以为正义感很强的大学同窗,家里蹲的夕子是挺美姬派。一心想成名的侦探,好感度不高的反美姬派,好感度还不错的挺美姬派,引发了美姬是凶手这一论调存在疑点的心理暗示。这样整部电影的看点全都压在了为什么美姬像是凶手,要是解开这个谜题,真凶以及真相以外的另个东西,美姬的真实性格也会一同带出。

  观众的心理偏差是在于,相信自己是上帝视角,相信电影里人性和事件的错综复杂都源于缘分和巧然。这次也如愿以偿了,美姬是从小都单纯善良的好女孩,安慰自己的小伙伴,帮大学同窗做饭,不计回报的爱恋课长,内心单纯的守护自己的个人爱好。而典子果然遂了大众看法,是个不可一世,心计多端的坏女人。美姬的腹黑怨恨是他人偏见的总结,典子的完美无瑕是犯人刻意的捏造隐瞒。于是电影看下来,有种观众脑内想法胜利的感觉,就连学妹的认罪也不让人压抑,心理狭窄者受到法律惩戒,非常大快人心,离happy ending 也不远了。

  然后,末尾童年好友互相鼓励,刚哥落魄潦倒,全都一气呵成,不会让观众心理上有任何闪失。不知道凑佳苗的原著怎样了,估计是用上叙述性诡计的吧,如果这样的话,电影也就把小说拍毁了。。。但是如果是中野义洋或井上真央的粉丝,这部电影绝对不会让他们失望。一个拍摄风格依旧轻便不冗余,但小细节发人思考。一个演技大爆发,摆脱了之前那个元气纵横的国民妹妹即视感。

  白雪公主和黑皇后,外表一个纯洁美丽,一个阴沉桀骜,内心究竟又是怎样。就算这次观众们避免了被思维既定的捆绑,但放在现实中大家都还是电影里面那玩推特的墙头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