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告别有情天》影评精选10篇
日期:2018-02-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告别有情天》影评精选10篇

  《告别有情天》是一部由詹姆斯·伊沃里执导,安东尼·霍普金斯 / 艾玛·汤普森 / 詹姆斯·福克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别有情天》影评(一):一次拙而无当的文学改编——评《告别有情天》

  一部电影如果打算用它那令人期待已久的结局来打动它的观众,就一定要为这最激动人心的顷刻积蓄足够的情感力量遗憾的是,《告别有情天》这部电影并没有在这方面走的太远。尽管在影片的结尾,当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的斯蒂芬斯管家和基顿女士在巴士站的离别依然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但那也仅仅限于离别的威力而已,并非源自戏剧性力量的推动。离别总是能够牵动人们伤感神经,尤其是当你意识到这次离别就意味着永别的时候。如果你去看一看大学生拍的那些毕业短片,那些略带青涩画面和对白,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一个离别的车站和一曲伤感的音乐。当你意识到青春早已散场,时光将永不复返的时候,又怎能不为之动容呢!

  《告别有情天》这部电影改编自英籍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品《长日留痕》。电影在很大程度忠实了原著,但电影的主创显然都被这部小说忽悠了。小说主要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社会历史政治人文思想变迁,塑造了斯蒂芬斯这样一个放弃自我的悲剧人物,而点缀其间的则是斯蒂芬斯和他的同事基顿女士之间的一段隐忍、克制和无果的爱情。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往往可以被视为某一时期一个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但是电影作为一门影像叙事艺术,便很难具备这种能力。所以,翻拍这部小说时,如果你想表现这段未爱已死的爱情,便不太适合忠实于原著。主人公的爱情再也没有必要作为叙事的线索而屈居二线,它已经是电影叙事的主体。电影并不足以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时间里承载太多的内容,既然选择讲述这段揪心的爱情,那么所有的叙事便应当围绕着它来进行。

  可是,整部电影中,仍然耗费了大段的篇幅为我们表现英国管家的细致工作和斯蒂芬斯的主人达宁顿勋爵的政治斡旋,而斯蒂芬斯和基顿女士极少的交流则成了可有可无建筑边角料。我们不知道斯蒂芬斯管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基顿女士动心的,也不知道斯蒂芬斯是什么时候爱上她的。如果斯蒂芬斯爱上了基顿女士,那么这份爱情在他的心中又占有多少的分量?所以,当基顿女士答应嫁给贝恩的时候,斯蒂芬斯的悲痛情绪便显得突然而且可疑。即便他们是日久生情,小说可以用文字任意抵达人物的内心,电影则必须用清晰可见的画面形象来告诉观众这种变化,电影必须为这种日久生情设定一个激励事件来明确地告诉观众——“哦,霍普金斯爱上这个女人了!”可能基顿女士照顾斯蒂芬斯临危的父亲算是这种变化的激励事件,但电影丝毫也没有为我们表现事后斯蒂芬斯管家对这一事件的任何反馈。即便是我们相信他们已经相爱了,但是斯蒂芬斯对待爱情的克制则让人难以理解。没有人会拒绝美好的爱情,如果他拒绝了爱情,则必须要有一个能够平衡观众内心的理由。电影必须告诉观众,如果斯蒂芬斯接受了基顿女士的爱情,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以及这种后果是否是值得承受的?在原著小说中,斯蒂芬斯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杰出的管家,为了实现这一人生目标,他抛弃了自己的生活与爱情。所以,在电影中,必须要清晰地告诉观众,斯蒂芬斯的这一人生目标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来抗衡他与基顿女士之间的爱情。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一些大型公司组织明令禁止员工办公室恋情,如果你爱上了你的同事,则可能会面临着失业的危险。电影则同样要告诉我们,如果斯蒂芬斯爱上了基顿女士,他是否因此就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管家,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了?电影不是只拍给那些阅读过原著小说或者是那些了解英国“管家文化”的观众看的。所以,最应该耗费篇幅的恰恰就是向观众介绍英国的“管家文化”以及斯蒂芬斯的人生目标能够给他带来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个糟糕的开头。影片的开始以男女主人公阔别20年后来往信件的对白把原本简单的人物和时空关系讲述的颇为复杂。画面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中来回穿越,却并没有为两个时空设定清晰可辨的视觉系统,好让观众能轻而易举地辨识。读信的语速很快,我这三句半的英文水平压根儿就派不上用场。我不得不一边理解信件的内容,一边极力地去分辨画面中哪些是过去的、哪些是现在的。一段急促的复调式的音乐不断地响起,则让观影体验变得更加糟糕。在两次观影未遂之后,我终于可以在第三次抛开自己的迷惘,却在影片的第三十三分钟——那个美国议员刘易斯出现的时候,大概弄懂了混乱的人物与时空关系。原来达宁顿是斯蒂芬斯的第一任主人,他早就死翘翘了,而刘易斯则成为斯蒂芬斯的第二任主人,而开头信件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达宁顿勋爵在世的期间……这并不是一部《穆赫兰道》式的烧脑影片,在《穆赫兰道》中,猜测画面中的人物与时空关系嫣然已是一种乐趣,在这里,却只会是一种灾难

  《告别有情天》的导演似乎非常偏爱急促的复调式的音乐,它在影片中反复地响起,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影片的叙事。在封闭的空间中,管家们的日常工作原本已经够紧张、繁琐的了,听到这种音乐只会让观众倍感烦躁。如果影片打算用这种音乐来衬托人物的心境,那显然也是南辕北辙。当斯蒂芬斯在20年后收到基顿女士的信件,驾车去赴约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去约会自己的初恋情人。他踏上的行程并不仅仅是去挽救自己的爱情,而是附带着对自己过往人生的回忆,附带着对自己一生深刻反思的。人物的内心会有波澜,但心境却是平静的。

  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卓越演技无疑拯救了这部电影。但我仍然不禁想起,在《沉默的羔羊》中,那个吃人博士通过铁围栏向女探员传递资料时,手指从她的肌肤上轻轻滑过。那一若即若离的触摸,早已胜过千言万语般的温柔

  本文系@侠客光影 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商用需经作者同意。

  《告别有情天》影评(二):去日留痕

  The Remains of the Day的中文译名又好几种:《去日留痕》《长日将尽》《告别有情天》《长日留痕》,我最喜欢《去日留痕》这个名字,一个 “去”字把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表达淋漓尽致,要比 “长”好多了。这部片子演员阵容还是挺强大的,除了演技派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安东尼 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和埃玛 汤普森 (Emma Thompson)分别出任男女主角外,克里斯托弗 里夫 (Christopher Reeve), 休 格兰特 (Hugh Grant)都在片中出任配角。Hugh Grant梳得油亮的小背头可真好笑。这部电影改编自一本同名的畅销小说,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个日本人名叫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他一九五四年出生於日本長崎,五歲時移居英國。我觉得一个日本人(可能应该说是英籍日本人)能写出一部英语如此优美华丽的著作,真是不简单。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对话了。不过想起以前一位老师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上对英语掌握的最好的已经不是英国人了。有一段评论这部小说的话,我觉得写得挺好的: “历史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的,记忆是对个人而言的。两者同样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提醒我们曾经是什末曾经做过什末来告诉自己我们是谁。” (What history is to a nation, memory is to the individual. Both serve to locate us, to tell us who we are by reminding us of what we have been and done. ) 我想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所想要表达的。通过描写Anthony Hopkins所扮演的仆役长在从一战后到二战后的这段回忆,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进程。

  《告别有情天》影评(三):令人失望的Remains of the Day (旧作)

  看了Anthony Hopkins 和 Emma Thompson 的 Remains of the Days. 说真的,有点失望. 因为这部已经经历14年时间磨砺的片子,影评好评如潮,个中分析也称得上丝丝入扣;我更是因为对Anthony Hopkins 在Nixon 和Silence of the Lambs, Emma Thompson 在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中的精彩演技念念不忘, 我最终决定买下一睹为快收入我离家一载以来收藏的少得可怜的"电影库"中.

  结果是失望. Anthony Hopkins 果然一如角色, 木讷有余, 毫无闪光点. 我认为他唯一一场较精彩的戏, 是虽然他父亲在自己身边去世, 而他却因为loyalty (这部片子主题反映love and loyalty), 作为总管家要招待主人郑重其事的一场冠盖云集的盛宴, 强忍心中痛楚 (但不是巨痛, 我认为), 依然面不改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Emma Thompson 扮演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更是唐突而没有逻辑脉络, 虽然Emma Thompson 演绎出女性的自主和独到, 但却不足以弥补这一缺憾. 片中她与Anthony Hopkins 在冲突中的一来一往是这个角色的成功之处, 但是她表现出对男主人公的爱意发展和表现却令人不敢恭维, 给人感觉就是在她听了一个女佣说了她要跟他的男朋友--同样是在Darlington Hall 工作的仆人要结婚之后, Emma Thompson 在后一段戏就到Anthony Hopkins 的书房作出大胆的示爱举动. 突兀的一场戏!

  《告别有情天》影评(四):高水准的英伦管家文化

  这个管家需要在自己亲爹死了的时候还要坚守岗位有条不紊,在宴会间穿梭自如优雅地为宾客斟着威士忌和马蒂尼;

  这个管家除了每天要擦桌子、擦台球、擦皮鞋以外还要为老爷的难处擦屁股

  这个管家要时刻面带微笑和主人谈论花鸟鱼虫但对于平静庄园以外的天翻地覆一窍不通充耳不闻

  这个管家要30年不踏出庄园一步但会把每天的新报纸用熨斗熨平后再递给老爷(这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管家要身兼客房经理、大堂经理、餐厅经理、行政总厨、娱乐总监、汽车队长、马厩总管于一身,还要保证提供五星级之中的五星级水准的服务

  ……

  这样水平的管家要被中国的土财主和50大富豪们用起来恐怕还需要些时日,后者先用着几个精品小保姆就足够应付四千美金一平的豪宅里那点家务事了,香港人不过才雇个把菲佣。

  优雅而又尖刻、客套而又虚伪体面而又酸腐长篇大论式的对话准确而又有趣,给我们上了一堂很生动的英国礼仪和文法课。

  文艺片的内功修炼到如此地步,只能临表涕零,不知所云了。

  《告别有情天》影评(五):去日留痕

  岁月总是在流逝,而留在我们心底里的伤痛,虽然已经消失,痕迹却一直都还在。

  九三年的七月,我离开大学,返回家中。也许是为庆祝我的归来,母亲带我到一个叫北海的地方度假。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有趣的海,绵软的沙滩清澈的只有及膝或及腰的海水,不能游泳,因为浮力不够,但却可以奔跑。我在这片沙滩上,留下了几张至今仍然十分喜欢照片。在我离开家的这四年,母亲一定是非思念我的。

  九三年,李安的《喜宴》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奖。我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我的职业生涯

  艾玛·汤普逊是极有才华的,她的前夫肯尼思·布拉纳也是,是继劳伦斯·奥利弗之后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人物。李安的《理智与情感》是古典风格的作品,非常地文学化,而艾玛是本片的编剧,还凭借此片拿了奥斯卡奖。

  那是一个classicism充斥屏幕年代,英国本土的电影制作,大学期间看的《待到重逢时》,BBC九六版的《傲慢偏见》,还有现在看来颇为做作,但却几乎集中了八十年代最优秀英国演员的《故园风雨后》。

  英国的电影总会有一些繁冗与感伤气息,但幽默轻松的也有,比如《四场婚礼和一场葬礼》。以前看过一些影评,说这一部是“迟到先生与放荡女士”的故事,感觉很可笑。休·格兰特演的男主角查尔斯在第一场婚礼上的举动,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那对同性恋朋友,在其中一人去世后,另一人在葬礼上念得那首美国诗人 W.H Auden的“Funeral Blues”。还有《暗礁》,“我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拥有过你,而且要把你珍藏在这里,永远。”

  有一些话是无法述说的,所以我们克制,我们沉默。如同这部电影中的英国管家,不是不想说,而是我的存在,就是一切的语言。

  生活中的悲怆不断向我们袭来,如同命定。我们躲闪不及,而且也无处躲闪。当我们有能力将这一切结束时,却永远带不走凄凉与落寞。

  《告别有情天》影评(六):爱情和自由对他并不重要

  在我看来,Remains of The Day这电影本身的名字比它的任何中译名都好,因为remains在字典里的解释是parts of something that are left。而男主角史蒂文森他漫长岁月之所以只剩残余,是因为没有了肯顿小姐。

  影片开头说到达灵顿豪宅家的男管家史蒂文森先生最痛恨的就是仆人间的“私通”,因为这会使得府上的生活由平静规整变得鸡犬不宁。在面试女管家肯顿时,他曾这么对她说,她也牢记在心中。在后来多少年不断的相处中,他们从摩擦冲突到养成默契互相配合,感情也是愈渐深厚。虽然大致来说,二人在感情方面都比较隐忍克制,这让原本可以生长的爱情一直压抑在心中;但相比之下,肯顿小姐还是活得更加有血有肉的。她虽然不曾直接透露出对史蒂文森的爱意,可一次又一次对史蒂文森的暗示、在数次生命转折点上对史蒂文森的等待,我看出她已经竭尽所能。

  一次,他们在花室里谈论起府上两位被达灵顿公爵赶走的犹太姑娘,仅因为身份问题,她们不得不离开。因为没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史蒂文森先生说自己是十分愧疚的。当时肯顿小姐出人意料的情绪激动,大喊“你有同情和愧疚吗?如果你有,你却不说,有谁能够知道呢?”

  他们的感情何尝不是这样?

  也许有人认为男管家史蒂文森正是因为有着传统英国绅士的克制、隐忍,才牺牲了自己个人的感情,我却觉得不然,他的内敛克制只是因为他把身份和世俗眼光,看得重于爱情罢了;而她,却追寻自由。其实啊,有着这样不同追求的两个人,即使在一起又怎会合拍怎会幸福?大家对他、对他们爱情的惋惜,其实都是因演员的深情所起。

  我喜欢那句短评:她活得像个人,身上流淌着生命的鲜活;而他,不过是一座沉寂在暮色中的老坟。

  《告别有情天》影评(七):去日留痕

  《The Remains of the Day》的中译名有很多,诸如《告别有情天》《长日将近》之类的,可我最喜欢的中文译名还是《去日留痕》,感觉似有好长的一段故事将要娓娓道来,可又知道这故事不会波澜壮阔,但一定绵缠入里、挥之不去。

  故事的背景很大,也许导演和编剧想要讲述的也不仅仅是一段情感故事这么简单,我们暂且抛开政治不谈,单就霍普金斯和汤普森的这段“往事”,也足够影迷回味一阵子了。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这首诗是霍普金斯在片中角色的最好诠释。

  这是一个典型的英国庄园,蜿蜒的小道通往那幢古板的宅邸,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林完全能够对应儿时读福尔摩斯时对英国诡异庄园的想像,当然,庄园里也一定少不了那支颇具执行力的仆人队伍。

  庄园里似乎总是那么忙碌,男管家的手里也总是拿块布子在擦拭银器、玻璃什么的,眼神坚定,看上去这是他最为满意的生活方式,他视管家这个职业为终身事业,可在闲暇时,他也会看一本结局浪漫的爱情小说,而这也只有女管家知道,并且能够理解。

  虽然他把全部的精力都耗尽在他的工作上,可对女管家一点一滴的好感,又都渐渐汇聚在心头,只是毫不表现,装作毫不在意,而作为女性,女管家在脆弱的时候是需要有人来安抚和理解的,尽管能够体会到男管家的爱意,可那段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似乎永远横在了他们之间,她选择嫁人,离开了庄园,离开了男管家。

  时光已逝难再回,再见面也已经过去20年了。男管家很可能并没想要与已经嫁人的女管家怎么样,他可能只是希望女管家能回到庄园里,他们还像以往那样,共事、工作。因为即使不能怎么样,有她在身边和没她在身边,是不一样的。

  女管家没能和男管家回到庄园,因为结了婚的人牵绊自然会很多。他们分别的场景很平静,巴士昏黄的车灯打碎了斜织的夜雨,男管家生平第一次啰嗦的嘱咐了几句“要快乐”之类的话,这场永别以一句“take care”告终,理智与情感就在这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颇为隐忍的雨中融为一体。

  往事只能回味,回到庄园的男管家依然那么敬业,庄园的一切一切都依然井井有序,只是隔着那扇哥特式的木窗,男管家的眼神里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也许正因为他不说,所以那故事会很长很长,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了。

  《告别有情天》影评(八):史蒂芬-大时代下的你我他!

  今天是清明假期的第一天,早上起来就坐在电脑旁,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快一个月了,一直在网上投简历,面了几家公司,都没有消息。傍晚时分看着一直报错二早不到原因的代码,突然感觉生活好累!在豆瓣中找到自己想看的电影列表,网上找来,看都史蒂芬和肯顿最好在公交车站告别的时候你,情不自禁的留下眼泪。史蒂芬是那个年代的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但也逃脱不了小人物的命运,他见过首相,欧洲几国的外交官,但对于自己的爱,还是无能为力,史蒂芬能够在当时活的还算体面,因为自己只关注一件自己的职业-管家,看似短见,在我看来是专注务实,看看那个曾经要怎么样干一番事业的肯顿的丈夫贝恩,最后的结果还不是到老,一事无成。大环境浮躁,但自己的内心不能,及没有资源又没有聪明才智的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事。

  是呀!我就是电影里的贝恩,一直是平庸之辈,因为接触的一些牛逼的人,看着别人翻云覆雨,就认为自己也能上天,不屑于平常人做的事情,可是大事情又做不成,自己想挣扎,逃脱普通人的命运,碰的头破血流,到头来只能感叹时运不济!

  《告别有情天》影评(九):真正的爱情是内敛和克制

  平时几乎不看爱情电影。但前几天在书架上突然看到不知哪里来的《失乐园》时,想到根据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曾经在8年前风靡一时,不禁好奇地读了起来。不想一读之下,很有些失望。

  某出版社主编久木人到中年,因工作变动而失意,同时与妻子的几十年婚姻又因失去了激情而已渐渐麻木。端庄贤惠的医学教授之妻凉子无法忍受丈夫的冷漠和志趣不合,也正在郁闷中。无爱的家庭婚姻和难以抵御的情感诱惑,促使两人陷入了婚外情的漩涡中。听起来似乎很能打动人,也很有道理。但坦白说,通篇看下来,我更多的是看到两人因为性爱而走在一起,然后再加上一点两人的个性相投。书中大段的性爱描写,看上去很美,但坦白来说,这事儿一说破,就不美了。

  事实上他们俩个该干啥就干啥也没什么,这年头大家看得可开了。我只是纳闷,当年这么一本据说评价颇高的书和电影,怎么尽讲这事,那我还不如看更庸俗的。因为我理想中的探讨男女关系的片子,以含蓄和克制为最高境界。

  有一次我在一家馄炖店吃饭的时候,看到报纸上有一版旧片重温介绍,《Brief Encounter》,有译为《相见恨晚》,或《邂逅》的。一位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在火车站等车时不慎眼睛被风吹进了沙子。一个已婚中年医生帮他挑出了沙子。因这一个偶然事件,他们开始认识。后来每次在火车上都会碰见。他们发现每次都越来越期望见到对方,慢慢地堕入了爱河。但是考虑到双方的家庭、责任还有道德,他们一直不能逾越最后的防线。当他们抽出时间最后一次在火车站相见时,医生告诉女主人公,他就要去非洲,以后很可能不再回来了。女主人公伤心地哭泣。影片结尾当女主人公回到家时,她的丈夫似乎明白什么似的意味深长地说:“亲爱的,你终于回来了”。

  说实话,看完简介后我大吃一惊。这片子对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探讨,看上去很是时髦,其实是拍摄于1945年,那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就开始饱暖思其他的了。再一看导演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大卫-里恩,就是拍摄过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桂河桥》的那位。

  可惜我一直找不到这部片子。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好就好在双方的克制之美。相比之下,《失乐园》显得及其等而下之。

  但毕竟《Brief Encounter》中两人还是点破了那一层窗户纸。其实我觉得最好的是《The Remains Of The Day》,又译《告别有情天》,是大名鼎鼎的霍普金丝和爱玛-汤普森饰演。霍普金丝演一位英国达灵顿公馆的首席仆役长,而汤普森扮演一位他手下的女管家。他们在多年工作中慢慢积聚起了相互的好感和爱意。但霍普金丝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管家,严肃、克制、一丝不苟,他将深深的爱意埋藏在心中,表现出来的却是严格冷峻。期间还经历过二次大战,片中在他们的枯燥的工作中穿插了来来往往的各国外交官,凸现了历史的风云,而两个小人物的美好情缘却在霍普金丝的克制和抑止中错失。

  其实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霍普金丝为什么如此抑止自己的感情,他们都是未婚,在一起没有任何不正当的理由。但也许是因为他们同在一个公馆里工作,霍普金丝秉持的是英国人传统的一丝不苟和克制内敛,不想让爱情的介入丧失工作中的公正和严格?

  影片在最后是30年后,霍普金丝又收到了汤普森的信。信里还是平淡的叙说着近况和对当年工作的回忆,决口不提两人曾经发生过的好感。他们30年后再见面时,容颜已老,但霍普金丝还是尽力保持着年轻时的尊严和绅士风度,而汤普森的容颜在岁月的侵袭下也还是那么地端庄和安详。雨夜中,霍普金丝将汤普森送上了公共汽车,两人在夜色中挥手道别。望着汤普森渐行渐远的面容,在她醇厚的再见声中,观众和霍普金丝一样怅然神伤,只留下声声叹息。

  虽然不完美,但我觉得这是爱情片的最高境界。事实上,我将这三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是很荒谬的,因为它们实际描述了男女情感的不同性质:《失乐园》和《相见恨晚》描述的是婚姻以外的东西,而尤以《失乐园》更强调肉体关系,《相见恨晚》则描述心灵相吸;但《告别有情天》则反映的是错失的爱情。放在一起比较,是我认为它们反映了人对感情的不同处理方式:有的是不顾一切饮鸠解渴,有的是心心相惜但又不堪忍受道德责任的折磨,还有的则是完全内敛而克制,终身不透漏。

  霍普金丝的严格冷峻的言词总让我觉得似曾相识。有人用严词,有人则爱说搞笑的话,都是掩盖自己内心的感情,原因可能是因为恪守工作的准则,也可能是考虑到现实的不切实,还有更多的就应该是家庭和责任的理智。爱上别人是不受控制的,但接下来怎么做则完全可以受现实和责任约束。“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清大词家朱彝尊的这句词,很能道出这个境界。有人刻意求深,挖掘出里面的政治含义。其实他描述的就是和一个他深爱着但囿于现实而不能表达的女子。两人各眠一处但不能相恋,天寒未能入睡,设想对方也未成眠吧?就把深深的爱意,藏在心中最秘密的地方。

  《告别有情天》影评(十):我们也许将永远不再见面了

  拿着石黑一雄的书《长日留痕》看,看到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了。不知道作者在碎碎念什么,就是一个老管家压抑的讲述和独白。后来又搜出电影来看,说实话,即使是电影也很生涩,我都奇怪这样的书和电影是怎么走进大众视线的!

  史蒂文斯作为一名追求完美的男管家,服务于达林顿府三十余年。为了当好一个完美的管家,他不遗余力,事无巨细,即使知道自己的父亲去世了,还是尽职的做好自己管家的分内事,才去看父亲的遗体。明明和女官家相互喜欢,却从未说出来,压抑着自己的喜欢。后来女官家离开,嫁给别人。二十年后,他去看女官家,他以为自己有机会和她重新开始,可是在雨天的码头,女官家却说她已经渐渐爱上了自己的丈夫,曾经她以为自己面对生活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可是如今,就在来见他的前一刻,她才意识到“适合我的地方便是与我丈夫待在一起。总而言之,现在完全不可能让时钟倒转了。你不能永远总是对过去也许会发声的事耿耿于怀。你应该认识到你与大多数人一样地过得很好,或许还要好得多,那就应该心满意足了。”

  最后,他说“我们也许将永远不会再见面了”,送她坐上离开的电车。她哭着对她说了一句:“保重。”这是最后的见面,最后的道别……整个电影,只有最后的一幕让我感动。

  其实我完全不能认同男主人的行为和精神。你可以当个完美的管家,但不能因为这种精神就牺牲自己的感情啊,他牺牲爱情,牺牲亲情,压根没有友情,到最后又得到什么呢?在忠诚的背后,是盲目的付出。为达林顿爵爷效力三十多年,一步步见证自己的主人如何犯政治性的错误而无动于衷,因为他觉得主人完全是错的。这种精神和封建社会士大夫的精神何其相似!一味的愚忠和付出,而不考虑行为背后的意义。

  在他去找女官家的路上,面对路上过客对达林顿爵爷的评价,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面对女官家,他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是的,最后他后悔了,可是,他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时间的车轮碾压着我们,生活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向前。即使在最后,他也没有对女官家说出他的喜欢和后悔,压抑了一生,最后带着自己的压抑和后悔,走完余下的人生。

  可是,我又是羡慕他的。因为他为了自己的目标——当个完美的男管家,可以那么专注的投入,心甘情愿的付出自己的一生,甚至是自己的亲情和爱情。专注的人是幸福的,即使旁观者不认同这种专注,他也沉浸在自己专注的世界。他坚定的精神,是现在的我们所缺少的。相对于他的坚定,我更觉得自己是精神的流浪汉。

  因为喜欢看书,一本本的看小说,沉浸在故事当中,有时候走过一排排的书架,手滑过一本本书的脊背,心里会无端的升起一股暖流,那一刻在想,只要有书,生活就是幸福的,书也是我目前为止,唯一疯狂热爱的东西。看书的时候,沉浸于书的世界,忘了周遭,完全在经历主人公的经历。看完书之后,又会想作者写这样的书目的何在?我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这种世界中,有时候觉得幸福满满。可是有时候又会自我怀疑:花这么多时间读书,于我何意?每当这样想的时候,又觉得应该花时间看些实用性的书籍。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他说整天书不离手的人,是在拒绝思考。看书的过程就是逃避思考的过程,青年人应该少看小说,尤其是女人,更不应该看。他的观点是,小说中的故事都是不真实的,看的多了,你会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它会反过来阻碍你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因为这位大哲学家对看书的否定,尤其是对看小说的否定,于是决定暂停看小说,直接借了俩本关于历史的书。

  现在想想,其实不过是因为不够坚定。看了很多书,但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缺少自己的思考,所以才会精神摇摆,成了精神的流浪汉。书还是要看的,感受也会继续写,唯一要改的是目的——不能为了看书而看书,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就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

  回到电影中主人公的爱情身上,除了压抑就是遗憾。明明相互喜欢,他却压抑着自己的全部感情,让女官家无可奈何的离开。在爱情中,女性总是被动的一方,多数时候,爱情的主动权掌握在男性的手上,所以即使俩人互生情愫,只要男性不说明白,女性总是被动等待,等到最后,自己先内心崩溃了,心里没有了期待,女性会从这种不明了的恋爱中撤退。这就是女官家的选择。

  其实,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前提都是人。如果喜欢的男性真的是一个压抑自己感情,不懂表达的人,女性主动一点也没有关系。这关系到自己一生会和一个怎样的人在一起,不要因为一时的纠结或委屈,就放弃那个对的人。世界很大,人很多,对的人或许只有那么一俩个,错过就错过了。女官家最后说,她有时暗自思忖:“自己对生活犯下多大的错误。”是的,她后悔了,后悔匆忙的选择了另一个人。他也后悔了,后悔当初没有表达自己的爱,最后用了半生来惦念。

  我们看过太多错误的选择,见过很多人的悔恨,到头来,轮到自己的头上,依然会作出错误的选择。人生的经验,轻易习不得。经历最重要。如果还年轻,就去爱,去经历,去寻找那个唯一的人,直到找到为止。如果不年轻了,就去接受,去改变,直到能和自己的世界和平相处为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告别有情天》影评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