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是一部由岩井俊二执导,中山美穗 / 丰川悦司 / 酒井美纪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书》影评(一):小樽的雪
雪。让我想起了小樽的雪。
1995。日本。小樽。情书。雪。
迟到了十年的我,看到小樽1995的雪,
情书 的氛围很美,
虽然当时的胶卷分辨率不够高,
但是,仿佛笼罩一层雾的小樽,
雪 依然纯白,爱 依然原真
相信其他的故事,
画面感觉也是如此——
我是没有那种把谱子写到这里来的 造诣,
我 只能描述。
可描述一段曲子
一直以来都被我看作是很艰难的事情。
女树拿着博子寄给她的相机去“两棵树”共同的学校跑场 为跑道拍照
是写给女树的曲子而非博子
仿佛 就是她生活的写照
国中时就负责图书管理员一职,
长大后的工作依然是 图书。
感冒生病是家常便饭,
因为肺的功能不是很好。
只是被那个常来送信邋遢的小邮递员追求着。
也不奢求什么,因为——
一向如此。
从小到大,一向是这样默默无闻啊。
惊天动地的事 从未造访小樽。
也是从小到大,小樽的雪一直是这样洁白,
圣洁吗?
小樽的雪 只如同小女子般的纯洁,
如同女树,
如同一段似有若无的初恋。。。
同时也带来那本无法解开的 谜底
不,男树从来没有所谓的日记
他所留下的印记 并不紧紧的在他身边
是 借书卡。
这就是他的日记,
他的初恋史。
本来永远不会被发掘。
如果没有一个同样叫藤井树 的女同学,
如果之后到神户 并没有遇见酷似女树的博子,
如果男树没有遭遇山难,
如果博子不是一个那样念旧的女子,早早接受秋场,
如果当时本被遗落的那封信,女树没有去捡,
如果......一切的一切 没有被编成一个故事,
没有被拍成一部叫做《情书》的电影,
或者 如果是再晚十年出现。。
情书 都不是情书。
尽管小樽的雪 始终如一的洁白。
这是 情书 带给我的感动。
这是 小樽的雪 带给我的悸动。
而这一切的触动
只是源于沈阳的这场雪,
让我想起小樽,
来重复那样一段 似有若无 的 初恋。。。
今晚再次看了《情书》,这部始终盘踞我电脑D盘的电影。这是我最爱岩井俊二的作品,没有之一。
电影开篇用的是极缓的镜头和慢节奏,并没有急于交代情节。前十分钟都是没太多对白,只是在烘托烘托再烘托气氛,如果你是个急性子,极有可能就这样失去一部难能可贵的好戏。
男主人公藤井树的未婚妻一直思念两年前在山难中离开人世的未婚夫,为了排解思念,她提笔给男主人公写了封信并寄往他国中时期的旧住址。原本只是一事兴起的念头,没想到这封拟寄往天堂的信最后到了男主人公国中时同名同姓的同班女同学藤井树的手上。结果信件一来二往,就这样开启了一个尘封在时光背后的故事。
岩井俊二是个人风格明显的日本导演,擅长运用色彩和音乐表达。在《情书》这部电影中,多段钢琴伴奏至始自终贯穿整部电影,仿佛有着生命般的魔力,每段情节都有恰如其分的旋律配合。钢琴的演绎,更是让整部片子充满干净、美好的气息,再配上女主角的旁述,一段有关青春的回忆就娓娓展开来。
其次,导演对于故事的把控能力亦是一流。女主角藤井树在一封封的回信中忆起跟男主角有关的事情,同名同姓常被同学开玩笑的尴尬、一起当图书馆值日生、两人拿错考卷、男主受伤仍逞强参加比赛最后摔倒、放学路上的恶作剧、还有最后的一面,看似都只是女主在礼貌回应男主角未婚妻提出来的问题,却让观众得以窥见一个安静、动人的暗恋故事。
女主角也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在男主未婚妻的引导下渐渐开始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起这段回忆,直至最后发现借书卡背后的秘密,导演都有在尊重回忆特有的节奏,克制地表达,不徐不慢地积蓄着电影发展的张力。
故事的最后是定格在女主角脸上的泪水,在她的生命中,曾有一个美好的生命以一种不察觉的方式,默默地参与其中。
暗恋,多么美好,虽然静默却如此动人。
《情书》影评(三):爱情的样子
想起昨天在深夜看完了这部电影
心中百般思绪的纠缠
迷迷糊糊地睡了一夜
不论这份爱情有多么痛苦和无法言述的不堪
这部电影之所以出色
想来可能是因为它带着所有对爱情的那些想象吧
或者,至少是我的想象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无论是已经发生的,还是即将发生的
于是会问自己:
会不会有那么一个时候,你也会给自己套上枷锁,一年、两年、五年、十年,寄居于已经冰冷的躯壳里,想抓住并寻找早已消逝的一切,写封信给离去的人,仿佛她依然站在那里,只如初见
会不会有那么一场记忆,你从不会想起,甚至已经忘记,但在某个时候,收到了某个信号,突然发现它们始终根植在你的内心深处,一下子大片大片地涌出,发现原来自己曾错过了那么多美好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会不会有那么一份心情,你明明为一个人牵动心弦又骄傲的不敢开口,写她的名字,画她的样子,只在她低头的时候深情凝望,将美好守在自己的心中与之相恋,久不愿再提起
会不会有那么一种期待,你爱的人始终想着另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早已消失了,不在了,她却无法忘怀,你只有静静地守护着她,帮助着她找寻着那个人的痕迹,用陪伴作最长情的告白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又或许这么多的会不会只是自己的郁结和执着
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的忧伤和期待,他们的每一次情绪的波动,都是淡淡的
也许这正是关于爱情,本来的样子
《情书》影评(四):明年冬天去小樽嗯
知乎上有过一个问题,问“《情书》这类的校园电影能不受题材限制成为经典的要素是什么?”
当时草草回答,过了好久也没怎么玩知乎了,突然今天翻到那个页面,想想还是把它粘贴过来。
==============================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58844/answer/2018965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至今没有哪部电影能取代《情书》在我心中的地位。
好似一壶藏在心底清洌的酒,被世故冷漠吞噬时,只要一个人静静回味一下这电影,纯粹醇香便狠狠袭来。
有人说《情书》是经典爱情片,可你看开篇便是男主的追悼,零碎的回忆片段里两个阿树连手都没有碰到过。
有人说《情书》是经典青春片,可你看女主刚开始回忆男主时吃力费劲儿,若不是收到博子阴差阳错的信件,记忆或许都不会被唤起,还谈何让人心心念念的青春桥段。
彼时的校园到处是打打闹闹爱开玩笑的同学,自行车棚里不停上演告白戏码,女生八卦男生耍帅,操场教室走廊无一处不凝着荷尔蒙的味道。
男主女主生得清纯粉嫩傲娇可爱,偏偏同名同姓,自然成为班级笑点和低high点中学生们八卦的源泉。呐,女生好烦,这个人干嘛要跟我叫一个名字,干嘛要跟我一起做图书管理员又不干活,干嘛闲着没事骑着自行车还不忘恶作剧整人。
此时的女主剪去长发,图书管理员奇妙地成为正式职业,机缘巧合开始回忆那个有点烦人的同名同姓的他。
当局者迷,回忆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当现如今攒够经历的自己再次面对它时,那些隐约的情愫才会被抽丝剥茧地袒露出来。
少年的好感表达,途径好多。俗的有打架斗殴恶作剧,雅的有作为无视成绩的学渣居然深夜在自行车棚下对试卷答案只为多和你独处一下下,再比如,借满图书馆所有的冷门书,只为在借书卡上大大方方若无其事地写满,你以为是我的名字的,你的名字。
而女主呢,一边回忆一边发现,其实当时学校图书馆的阳光真温暖,伴着微风顺着窗帘洒进屋子,窗边还倚着看书的他。啊原来,当时那个穿着校服的小姑娘,会一边嫌他烦,一边不自觉拿着望远镜,在同学们发现不了的时候偷偷望向他。。
影片结尾,一群浪漫主义想法爆棚的高中小学妹翻出了那本他临走前拜托她还到图书馆的《追忆逝水年华》,交给女主。
你看,这本书的借书卡上不仅有你的名字,还有你的画像呢。
这迟了十几个年头才到来的真相,其实当年和女主就只有把借书卡翻到背面去的距离罢了。算可惜么?可这本来就是一个失去即得到的故事呀。
------------------------------------
说了这么一长串,其实落了太多。
电影里关于生死的探讨,记得女主父亲去世时她在雪地里拾起一只被冻死的蜻蜓,呆呆看了好久。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开篇时博子偷偷耍小心思,想寄信给天堂的他(这个情节本身就窝心又虐心),信里唯一那句“你好吗,我很好”。
从博子亲眼看见长相一样的女主,惊觉自己以为的“被一见钟情”原来只是个替身剧情,到影片末了博子依然执着于爱,对着他沉睡的雪山喊出“你好吗,我很好”。与此同时,女主在得知他的过世后,躺在病床微弱呼应着那句“你好吗,我很好”。
你们说,生命是什么呢?
问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答案的吧。
嗯,会不会就如同一阵微微的风,或一束暖心的光。。捕捉不到也储存不了,无法控制去留。
故人不再,故事还在。
他们走了,但经过你生命时刻下的轨迹还是好清晰,清晰到当你审视自己,他们犹如从未离开过一般地鲜活。
那其实,或许他们只是跟藤井树一样,安静地睡在雪山下罢了。
别忘了,
博子对着雪山喊出那句“你好吗,我很好”时,有回声的呢。
-------------------------------
啰啰嗦嗦讲了一堆,觉得混乱墨迹又矫情,可还是没表达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哪怕十分之一。
附一段北川悦吏子写给小说版《情书》序言的部分段落吧,
我还常常做梦---摆在面前考卷上的全是不会做的题,怎么办?是个吓得我魂飞魄散的梦;还有和同学在一排排课桌间嬉闹的梦;听到对面传来男人性感的声音的梦……偶尔,自己刚认识的某个人会变成年少时的同学出现在梦里。
一睁开眼,如果刚做完考试答不出题的梦,我就会由衷地松一口气;如果刚梦见和同学在教室里嬉闹,我又觉得有点惆怅。无论我以后怎样努力,那个时代都不会再来了。
像初中和高中时代那样的日子,并不只是留存在记忆里,璀璨地发着光,而是影响到了现在的自己,可能此生都会延续。
我还想,未来也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延续下去的。
然后,最后说一下,我觉得《情书》不算校园电影。。它只是有到校园取景而已- -
===================================================
黏贴完才发现,这竟然还是三年前在LA时候的回答,日子过得太快。
从高一第一次看情书,到现在初为社会人,不多不少刚好十年。
期间北上、出国、归乡、再次北上。
期间做了很多不大不小的选择,我以为那些都是我独立完成的。
可那么独立的我,早就不如呱呱落地时那般纯粹。
价值观形成期,接受了什么,间接决定你会成为怎样的人。(当然,也不绝对,接受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主观性,不喜欢的东西无论如何我们也不会接受的)
我可能意识不到,我的某一次心动,或许和屏幕上的白雪皑皑有关,我的某一项决定、某一个处世态度,或许和翻来覆去倒回头看无数次的那张借书卡素描有关。
我把《情书》奉为圣旨,把它当作厌恶现世时提神醒脑的一股清流。
每每又看完一遍情书,工作、客户、业绩尔尔都被我抛之脑后。毕竟在简单有力的生命和纯粹动人的初恋面前,其他东西哪有那么重要。
哈哈,我也大有可能是沉醉在“众人皆醒我独醉”的自满中无法自拔~
其实生活没有我形容的那么糟。
工作中我可以获得成就感,同事相处中我可以收获陪伴,爱人在身边我更懂相知相爱。
但是,因为有《情书》的存在,我的世界更美好。
保留一份纯真,再平凡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发光。
对呀~好幸运人生遇到它,就是这么一部伟大的电影。
《情书》影评(五):春天里躁动荡漾的心啊
看的是1995年日版的
中山美穗好美好可爱,柏原崇好帅
但是说实话,整部电影并不能说完全看懂了……一是可能与日本电影或者说岩井俊二的拍摄手法有关,因为添加了很多看起来与故事不很相关的情节,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立体,但是在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觉得整个故事有点“散”;二是电影背后所反映的日本文化,尤其是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又比较早,所以可能与我比较熟悉的我国目前的文化和我所知的日本文化的一些皮毛有比较大的差异,很多或许其他人会更有所感触的地方我却完全get不到点,电影中人物的行事方法和他们所做的选择虽然看起来很美,其他更了解日本当时文化和日本人思维的人都会觉得啊太棒了,或者是会觉得理所当然,但是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在这里就只说我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好了~
1. 关于暗恋
似乎我并不曾经历过电影中这样深刻的暗恋……倒是有模模糊糊的欣赏和喜欢,但也都仅停留于此
因为名字相同,所以会不由自主的多看向她/他的方向,名字成为了他们俩最天然的羁绊。在被身边同学开玩笑的时候,或许刚开始觉得生气或是完全不在意,可是听到的多了,他的心里是不是也开始在乎线那边的那个人了呢?可是即便自己心里开始在乎开始在意,在那个时候也都会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吧?尤其是怕自己心里模糊的喜欢着的女孩知道,而且啊,他心里或许也会想“我们俩的事情为什么要被别人说”的吧?在班委在班里公开调侃这件事的时候,他气急,但也只是扑上去抓住那个多嘴男生的领子,把他压在讲桌上,故作凶狠的瞪着他,却没有真的挥起拳头,想来他心底里也是心虚的吧:有什么理由打下去呢?毕竟他说的确实没错。明明并不关心英语卷子的正确答案却还是在漆黑的车棚一点点故作认真的看好久,是想借机和女孩多呆一会吗?会不会一边看卷子努力编词来证明自己在认真看题一边觉得努力摇车脚蹬的她傻的可爱呢?放着好骑的路不走,非得要从山坡上骑车冲下来吓她一跳,是为了让她多看自己一眼对自己的印象更多一分吗?明明腿受伤了还要硬撑着去比赛,当然有自己的个性的因素影响,可是也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她在看台上吧?在写下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或许一笔一划想的却都是另外一张脸吧?故意去找生僻的没人看过的书,是不想她的名字和别人的放在一起吗?是不是觉得虽然写下的是一个名字但是也代表了自己和她两个人呢?那个经典的镜头也是柏原崇的经典电影截图:在窗边看书,显露出自己看起来最认真、最帅的线条,是意外被她看到还是故意为之呢?恐怕是后者的成分居多吧?
开始害羞,开始躲闪,开始故作冷淡地默默靠近,开始笨拙地去引起对方的关注,开始想象两个人在一起的样子,开始想象对方的每一点反应,开始想要让对方看到自己最棒的样子……或许,这时就是真的喜欢了
遗憾于没有等到最后表白的机会就不得不与她分开,于是这段感情无疾而终,暗恋终于缺少了一个转化成“明恋”的机会
2. 男藤井树明明没有完全忘掉少年时期的这段感情为什么不在之后去寻找自己曾经那样心动的她了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段感情终究是只停留在了暗恋的层次上,没有真的转化为“明恋”,过去只是过去,更何况这段感情发生在国中时期,现在的她是否还是印象中的那个少女呢?恐怕很大的可能上是会有变化的甚至是极大的变化,那么去找她还有什么意义呢?其次,随着时间流逝,能不能找得到心中的那个她还是一回事,即便真的找到了,万一她不再是自己记忆中的那般美好,或者得知她出了意外已经不在世或者重病在身或者已经嫁人或有了爱人或者身在异乡甚至国外,反正就是处于了一种求而不得的遗憾之中,那么这样的结果是否要好于现在因为不知而存有美好的记忆和对于她在世界上另一个可能离我很近的角落幸福生活的希望呢?另外,没有完全忘掉并不意味着就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在与博子交往的过程中,他也是真的爱上了这个女孩才会想要和她一生一世的吧
3. 博子是女藤井树的替代品吗?
我其实并不觉得是这样。容貌上的相似,当然很可能是初见时男藤井树就会更加关注博子的主要原因,可是如果能继续走下去,一定是在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被她的性格和人品所吸引,进而觉得这个人就是自己想要与之共度终生的人才会决定向她求婚并订婚的吧。只靠一张脸,其他什么都不管,就决定我要和这个人一辈子生活在一起,怎么想也都是不可能的吧?而且从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博子和女藤井树两个人之间在性格和处事方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博子温柔同时也有些小执拗,而女藤井树虽然也很温柔,但是并没有到博子的程度而且似乎更加外向和活泼,两个人的确在容貌上非常相似,但也仅此而已
开心、振奋于片尾博子向着雪中的深山喊出“你好吗?我很好”,这意味着她在向离开已久的爱人告别,同时准备好迎接属于自己的下一段人生。虽然仍然思念已经离世的爱人,但是却也只会停留在思念的程度上而已,逝者已矣,生者还要好好活下去
也正是因为看懂了博子心底的这一层想法,秋叶才会在她背后对她投以鼓励、释怀又开心的笑吧
你好吗?
我很好。
祝福对方,告别过去,迎接崭新未来
《情书》影评(六):一些想法和一个疑问
当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正放着《情书》的原声音乐。似乎瞬间回到了,两年前通宵看电影的夜里。那时总是精力旺盛的寻找着每一个经典影片,然后不眨眼地看。现在也还是保持着这个习惯,可是很难再找到像当时看《情书》一样的感觉。
两个藤井树其中一个是女孩,两个女孩其中一个叫藤井树,两个男人其中一个已经走了。
两条看似平行的感情线,注定要被一颗一直迷惑的心和另一颗曾经迷惑过的心所连接。
一个名字两个回答,也许就是一见钟情的最好诠释。所有人都看得出两颗少年的心里的秘密。两个少年却在对方的世界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一个是日后久久不能释怀的初恋情人,另一个是琢磨不透就放弃琢磨的神秘人物。误会也许就是故事的动力,一个误会的产生必定回引起万千美丽的传说。男藤井一直在向女藤井暗示着自己的感情,也就是我最初被吸引的原因,也许是为了故事情节设置,女藤井始终没有明白男孩的心思。即使是在离校之前,男孩在书中留下的素描也没有被女孩看到。个人认为女孩可爱到白痴的地步,也许这就是男孩喜欢她的原因吧。
换一个角度,片子所描述的就是男孩最想看到的,也许片子所描述的和他的想法有一点出入。一个少年的感情不想被其他人所洞察,包括自己倾慕的对象。就像保守秘密一样,把这份感情放在心里最安全的角落里,只有自己能够抚摩怀念。所以他没再找过女孩,也许他死后也不想有人去打扰女孩,这份感情或者说当初的感觉只能是用来怀念的。不巧有一个真正爱他的博子,对爱的疑惑和一本旧相册帮助博子完成了这个心愿。
一封飞往天堂的信钩回了所有人对所有往事的记忆。女藤井回忆起了封存的美好时光,博子找到了男孩的秘密。博子意识到自己也是男孩美丽回忆的一部分。博子用清醒代替了失望,最后在雪地中用一声声呼唤和过去告别,重新回到生活中。与此同时,女藤井也找到了曾经那本见证这份感情的书,最后用酝酿良久的泪水告别了肺病告别了父亲的去世也重新回到生活中。
就像一个绳节被接开一样,过去的种种明朗了。遍布片子的白雪消失了,我想应该是春天吧,应该是那个逝去感觉的回归吧。
最后一个疑问:看了几遍还是弄不明白,树和博子是不是都由中山美穗饰演?
《情书》影评(七):开不了口让她知道
回忆真是美好又纯洁的,影片的叙事、细腻的情感和恰到好处的音乐让我不停地回味,然而这不仅仅是一部别人的电影,也是我们自己的电影,让每个人都会想起了青涩懵懂的过去。
曾经不停地为错过的你感到懊悔,不是想要什么结果而是后悔没能在一起有更多多年后可以慢慢回想的甜蜜故事。
如今总是静静地想了解你的一切但又不想留下一丝痕迹,看到藤井君恶作剧逗树是自己脸上浮现淡淡的微笑,谁当年又不是这样呢?至于心中隐隐的遗憾又慢慢地变为我的珍宝永远保留,一直以来的感受你知不知道又如何呢,谁又能说那青涩的爱不是爱呢。
《情书》影评(八):珍惜眼前人
死去的男主将一场暗恋很久,直到转学前去送书,依然没能说出口。卡片背后的漫画,是他爱情的萌芽。
后来碰到和树长的一模一样的博子,终于敢于说:我对你是一见钟情。
但是还是那么地不善表达,甚至是求婚都是博子小姐说,请向我求婚。
若不是那一场山难,他和博子小姐会家庭美满。
那张卡片也会一直静静地待在那本书的背面,即使是被发现,也不会送到藤井树小姐的面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很幸运碰到两个长的一模一样的女孩儿。
两个藤井树的国中时期,只怪当时年少,不知爱该如何表达。
有些同情博子,或许藤井树每次看到她,都会想起另一个女孩儿。
藤井树小姐的爷爷,一个可爱的老头。在孙女出生的那天,种下了一颗名为藤井树的树。他虽不想搬家,但也妥协于亲人的决定。虽然已经年迈,外面风雪交加,也要跑着送孙女去医院而不肯等一个小时后的救护车,亲情就是如此而已。
羡慕镜头不多的男主藤井树,有那么爱他的博子小姐。即使是死后,依然在追寻他以前的故事。他虽然言语不多,性格却是很倔强。腿骨折也要跑运动会,预示着时候冒雪登上的悲剧。
每个男孩都有属于自己的藤井树,那是暗恋,是爱的懵懂。打心底里的喜欢,不掺任何杂质,却注定几乎不可能在一起。如同剧中转学的不可抗力,总会发生。
爱的归宿,还是博子小姐,珍惜眼前人。亦如对于博子的秋木。
《情书》影评(九):电影《情书》影评——爱与被爱的记忆
茫茫雪原,素色无疆。博子恍若惊醒般从雪地上爬起,望着眼前遥远的屋影,狂奔而去。她在追寻着什么?她在追寻曾经爱的记忆;千里之外,细品着一张张借书卡上“自己”的名字的藤井树,正在追寻的却是被爱的记忆。两张似乎一样的脸,透视出某种飘渺不定,又似乎确实存在的因缘。
她们的生命都与同一个男人有关,如果没错的话,都同样拥有着爱情。不同的是,原本确信这份爱的一个,到最后变得不再确信,而原本不确信这份爱的另一个,又好像是命运嘲弄一般的,却最终得到了爱。没有哪个男人会如此幸运,即便是在自己死后三年,满树的樱花仍为自己开放,满怀的情思仍为自己而震颤。其间夹杂的泪珠,变成一副晶莹的透镜,让博子和藤井树透过它所看到的爱情,变得越加清晰,也越加明朗。
一座巨大的记忆之塔,在遥远的时空中建立起来。偶然“相遇”的两人,走到了一起。一封封书信成了砖瓦,一次次回忆做了蓝图。它似乎只为这个男人而建立,而在建立时,她们始终坚信不疑。然而,待到巨塔建成,站在塔尖向下一看,她们所看到的,竟是满眼的“自己”。曾经多少次梦境中的固执与坚持,在这一刻都化做眼前无边的释怀与坦然。记忆是属于自己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记忆叠合起来所呈现的,并不是一个更完整的“他”,而是更清晰的两个“她”。博子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她最终还是把所有的书信还给了藤井树。
追寻回忆的目的,不是为了沉浸在回忆中,而是为了走出回忆。只有欣然走出回忆,找到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心灵的企望才能重新自由的翱翔。然而,走出回忆并不意味着忘却回忆,因为回忆走过的痕迹是永恒的。当曾经青春年少的种种伴着激情悄然隐去,那种心灵颤动的感觉却早已被整合进了灵魂的基因里,无论怎样尝试,它都是忘却不掉的,它终将伴随着一切喜怒哀乐,影响着精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那张借书卡后的肖像画对藤井树而言,将是永恒的;“他”曾经的一句“一见钟情”对博子而言,也将是永恒的。当时光荏苒、青春不再的时候,对于躺在藤椅仰望星空的两人来说,或许这永恒的、关于爱的回忆,将会是最美的回忆,那夜空中最美丽的一颗。
《情书》影评(十):文艺纯爱片
一、博子给死去的前男友树写信,结果收到了和前男友同名同姓的女孩的回信,于是两人保持了通信关系。女孩树发现男版树是自己的国中同班同学,发现男版树曾经喜欢自己。
二、此影片呈现了一个以女主角博子为纽带的双重三角恋。
三、关于主角
1、女主角中山美穗:完美诠释了柔弱女和女汉子两种形象,堪称人格分裂;
2、男主角柏原崇:高冷古怪男,有点讨厌,有点高傲,脑袋里有些奇怪想法。
四、抢戏的配角:
1、吉川早苗同学:具有恐怖片女鬼般阴森气息,又意外地带有一些四次元的喜感。
2、树的国中班主任:能精确地记得每个教过的班级的同学的学号和姓名,还可以像报菜名一样把名字按学号报一遍;
3、树的爷爷:倔强勇敢的老爷爷,以76岁的高龄背着高烧的树在四十分钟之内赶到医院。
五、印象深刻的场景:
1、少女树穿着鞋以滑雪姿态从雪坡上滑下,发现一只死去的蜻蜓,这时候妈妈和爷爷跑过来告诉她爸爸去世。
2、少年树骑着单车追上骑着单车的少女树,把一个垃圾袋套在她头上;
3、少年树喜欢借没人看过的书,并且在借书卡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后来的学妹们便玩起了寻找藤井树的游戏。
六、配乐不错
1、钢琴:配合柏原崇在阳光洒满的图书室的白窗帘里读书,真是梦幻美男子。
2、小提琴:配合白雪皑皑,好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