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是一部由阿托姆·伊戈扬执导,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 迪恩·诺里斯 / 马丁·兰道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住》这部电影节奏完全被患有老年痴呆的主演拖慢,大部分时间都很闷,直到最终的结局,这种闷终于达到了高潮:一声闷枪打在观众的脑袋上。 如果把它看做一部描写纳粹恶行、犹太人伤痛的电影,也许只能算是勉强合格。 对于没有此中经历,甚至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的我来说,反而品出了另一种意味。这里不得不提到那部《杀人回忆》,很多人说它是一部批判韩国专制过往历史的佳作,甚至只是为了拷问那位至今仍逍遥法外的杀人犯,这样理解倒也没错,但我想说的是,其实没有经历那段暗无天日历史的人来说,也是可以有所共鸣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过一段黑暗的经历,而我们正是被这段黑暗的记忆杀成了如今这副面容。 我们不仅要拷问制度,拷问杀人犯,更要拷问自己的记忆,因为记忆也是会杀人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反身杀死回忆呢?我们在《记住》的结局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当你行将就木之时,你的那段黑暗的记忆或许能被一同杀死。 或许吧。
《记住》影评(二):当刚丧父的我看《记住》
我老爸,1951生,2016死,领了4年退休金。
老爸走前一个月从做义工的敬老院送到医院。走的很突然,以至于我敲碎火化后的骨头时,并没有一丝伤感。而走了一个月以后,与他的记忆逐渐浮现,惋惜也随之愈来愈深。
宫崎骏在《千与千寻》透过婆婆说记忆不会被抹去,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我和老爸夏天一起光膀子走在大街上,那会儿有个大姐姐对我投来异样的目光。和老爸一起在立交桥洞唱歌。更小的时候老爸给我使劲搓澡,哦,老爸只有完整的右手和左手大拇指。
他走得并不顺利,癌症是小,主要是内心的愧疚,虽然他应该没办错什么大事。
老爸走后,电影动漫中关于老人、垂危病人、含有愧疚的人的理解都递进了一层。
一个活下来的犹太人,他除了满满仇恨,应该还有只有他一个人幸存而积累的惋惜与悲痛。因而他复仇有两层意义,提家人报仇和替自己解脱。
一个失忆的伪装成犹太人的纳粹战犯,此刻他带着深深丧偶的悲痛,还有作为犹太人的使命感。
一个未失忆的伪装成犹太人的纳粹战犯,他后半辈子每时每刻都在掩饰,他知道还有一个与他一样经历的战友。因而他还充满着有朝一日沟通的期望。
他们三个老人相同之处,都是迟暮,活过今日不知明日,所以时间对他们非常宝贵。时间的紧迫,难免会造成情绪的很大波动,所能顾及的事已经越来越少。
90岁的让90岁去杀90岁,动机还纯吗?
90岁杀90岁,是自己的事。选一个90岁去杀人,计划之缜密已经超出了仇恨,很显然,他用了半辈子策划了这起一箭双雕的谋杀。可以看出,他作为唯一幸存者,本身就具备极强应变的能力。另一点他选择借刀杀人,那他原本就清楚各种风险,只能孤注一掷选择当前纳粹互相厮杀的方案。
且听下回
《记住》影评(三):历史不容忘却
追随者老人的旅程我们了解到了老人身世还有他要寻找的那个所谓杀掉他全家的纳粹。 从一开始我就觉得影片不可能是按着常理出牌,我在想他会不会就是他所要找的那个人?只是他忘记了,而委托老人找人的那个中风老人是想借别人之手杀掉他。抱着这样的想法一直往下看,当出现老人为了自卫杀掉以前狂热纳粹支持者的儿子的时候,枪法是那么的熟练,直接爆头!我想这属于影片的一个败笔吧,让观影者似乎猜到了结果。
终于老人找到了他所要复仇的纳粹,但纳粹的女儿说他父亲在睡觉,要是聊以前关于二战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还是别说得好,她父亲并不想谈起。所谓的纳粹终于醒了过来,他见到老人来似乎很高兴,请注意他所说的独白他一次次的呼喊自己的名字,让自己不要忘记,随后拥抱了老人。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想请求原谅,二是他们以前就是好友又可以说他们都是纳粹!最终第二个结果发生了,老人在杀了他千辛万苦找的纳粹后举枪自杀。历史是不容忘却的,老人的内心最后也是受到了谴责,也许自杀是对他最好的解脱。
《记住》影评(四):What war does to people
这部片看到7.4分且惊悚题材就下来看了
结尾处震惊到张着嘴一分钟
我们玩辐射4 使命召唤 崇尚暴力血腥独裁
研究731 大屠杀 为正义呐喊者点赞 同时满足内心的猎奇情绪
而这些大背景下 一个一个有血有肉渴望生存的个体 才是实实在在的牺牲者
和这部片子里4位老者:2个犹太人 2个纳粹(还有一个纳粹二代)
刚看完的 实习生 里面说 想想看一位有着一生经验的老者能为公司发展做多大贡献
战后重新融入社会的人 用上半生时间生活在阴影里 用下半生时间否定 隐藏 或强迫自己接受自己的过去
ZEV出去杀人的动机是 在他们这个年龄 即使抓到逃跑的Nazi 将其遣送回德国的过程中 他可能因为自然原因死亡
转念一想 人 不就是活个Purpose么 不然只剩等死
ZEV的失忆症似乎可以被几个关键词暂时治好
在信中引出 Ruth患癌症死亡 ZEV是集中营幸存者时 他脑海里关于毒气室 焚化炉 人们惊恐表情的记忆会被激活 而这被用来增强对纳粹的仇恨
当每次睡醒之后 记忆都是完全的空白 他可以看着卡通片轻松的笑 这种失忆甚至是一个自我保护机制
他是战争中的强者 也是战争阴影的受害者 但战争中的弱者 被屠杀了家人的MAX 不会让他这样轻松的忘记罪恶
影片最后揭示真相时 ZEV还是选择杀死面对的另一个纳粹
我想 任何一个人 都会有这样的举措
行刑者该受到惩罚
无论年龄
无论那个人 是否是自己
《记住》影评(五):历史的清算无法浇灭罪恶的火种
住在疗养院的高龄老人泽夫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在朋友麦克斯的帮助下,他独自踏上了复仇和寻找回忆的路途。泽夫和麦克斯作为曾经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生还的幸存者,找到当年杀害自己家人的狱卒是他们此生的夙愿。 关于战争与反思、杀戮与宽容的主题,可以列出诸多电影,比如两部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本片与众不同在于,它脱离了这种类型片的俗常套路,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反转。最后十分钟,拓宽了全片的深度:在漫长的一生中,一个人应该如何背负沉重的历史?历史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未来,来自政治与文化的清算是否可以真正让一个人获得救赎? 泽夫已年逾耄耋,还因为患失忆症,常常将记忆与现实混淆。失去痛苦的记忆也许是一件令人解脱的事,他却执意要找回记忆,并无限接近一个最终令自己都无法接受的真相。在追寻途中,他遇到过曾因同性恋倾向而被关押在集中营的老人,也遇到过至今仍信奉纳粹的德国狂热份子。有些仇恨是这样深,即便一个国家在事后极力偿还公道、拨乱反正,也无法消除罪恶的火种。而苦难的记忆则以一种写进基因的方式,定义着一个人的后半生。 看完电影不禁要问:泽夫的失忆究竟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不断对自己说谎,竟然真的活在了自己的谎言中,这何其荒谬又何其悲哀。我们常常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去理解历史:非黑即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愿意相信,一个人犯下的罪行也许会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最终无法逃脱良心的谴责。但现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对罪恶的审判是否真的如想象中那样大快人心? 这个电影不宜剧透,因为它实在是一个峰回路转的故事。既然剧透毁所有,那就谈谈影调吧。这个埃及导演似乎格外喜欢推镜头:先以一个全景开始,然后快速推到半身或面部特写,用以诠释人物丰富的表情以及他和周遭的复杂关系。这种方式似乎在将观众的视点急切地聚焦在主角身上,更加深了反转后观众的惊诧,以及对这个人物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同时导演不惜以大量镜头表现泽夫高雅的音乐品味,一方面埋下伏笔,用以影射他的真实身份,另一方面也营造了一种悖反的效果:弹钢琴的手和曾经沾满鲜血的手,它们来自同一双手。没有一个人是彻底的罪恶,正如没有一个人是彻底的无辜。不走近一个人的历史,就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内心。 影片也有诸多缺憾,比如一个90岁的患失忆症的老人竟然可以顺利地远走他乡,想来不太现实。但影片要表达的主题,早已弥补了逻辑上的这些小缺憾。 反观如今的电影市场,我们常常为了追求刺激的反转和看似严谨的逻辑,丢掉了表达的深度。很多电影看过即忘,像现代都市流行的一次性快餐。但总有一些电影,仅凭一个深刻内核,就能在回忆的暗道里闪耀着金币般的光亮。
《记住》影评(六):《remember》
《Remember》~有战争总就会有痛苦,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除了犹太人,也还有侥幸逃避生存下来的纳粹,那段remember,成了各自深深的烙印,是憎恨、是忏悔、还是执迷不悟,要怎样来救赎呢?!~影片是讲一位失去remember的老犹太,一路寻找当时杀害自己家人的纳粹狱长的故事,关键是故事最后男主身份的大转换,让人不禁觉得唏嘘不已啊~导演阿托姆·伊戈扬,上次看过他的影片是《人质》,这位导演是编剧出身,所以无论《人质》还是这部,故事情节都不同于一般美国电影,拍摄手法也是特别,不是特别细腻的那种,平直但是让人记忆深刻,似乎不是特别值得回味的那种,但当时确实又小小震撼到了你~
《记住》影评(七):所以结尾只要是反转就是好电影么
所以结尾只要是反转就是好电影么....
我觉得老年痴呆不等同于换一个大脑,要主人公相信自己是个集中营幸存者也许可以,但让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不远万里冒着各种危险去追凶,没有真实的过去奠定的感情基础怎么可能? 而且他毕竟清醒是思路清楚,有不错的行动能力,哪有自己的前半生,父母家人文化背景从来没在记忆中闪回过?
除非编剧的设定是他内心深处早已忏悔,所以他潜意识知道真相,把自己代入受害者去向己方复仇......然而我没有在剧中看到太多这样的线索,除了他听说那个同性恋是幸存者之后趴下来说对不起对不起,也是稍有点牵强。
演技是很棒,剧情不太靠谱。
《记住》影评(八):68
这样的电影应该出自一位资深好莱坞导演之手,而不是这位叫“阿托姆·伊戈扬”的导演。如果我们有幸曾经目睹过这位加拿大导演的精彩之作,就不太能相信这部新片《记住》会署上这一名字。如果我们还存有一些记忆,应该还能记得导演之前的那部电影《人质》进入了当年的戛纳主竞赛单元,并收获无数差评(虽然本人有多喜欢那部电影,就有多讨厌本片)。仅隔一年,伊戈扬再以本片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位导演的拍片速度,这一行为就有应付之嫌;而这种草率的态度的的确确已经为《记住》这部影片的水准所证明。
《记住》讲述了一个从奥兹维新集中营逃离到美国的犹太人,在垂暮之年为找到那个杀害家人的刽子手而踏上的寻凶之途。根据一份文件的指示,老人需要在四个备选名单中揪出这位纳粹党卫军分子,并将其歼灭。故事从一间疗养院开始,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演的男主角从睡梦中醒来,呼唤妻子的名字,却被告知妻子已经去世多时。这是导演向观众提醒:老人已经患上阿兹海默症,神志不清。这一伏笔对于最后剧情的反转具有巨大作用,让机巧的故事变得可信。
老人接到了同院的另一位老人交给他的一个文件,被派以复仇的重任。于是,电影在这个动机下开始运转起来。一如惯常的情节编排方式,名单上的前三人均不是凶手本人,只是同名而已;重心被压在最末一个人身上。但如果因此,便真相大白,坏人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那么这部电影充其量只是一部非常没有水准的电影而已;令其增色不少的是最后的发转。当老人最后与凶手相对峙之时,却被告知(同样也是告知观众)他也是党卫军一员。观众在电影最后看着那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才恍然大悟:这是一招运筹于千里之外的棋啊。
老人下的自然是一招妙棋:让凶手自己认知到自己年轻时犯下的罪责。但这又何尝不是导演向观众抛下的一步狠招:机巧地编排一出富于戏剧性的寻凶之路,将观众玩弄于鼓掌之间;观众还交手称赞呢!也许应该过于指责导演伊戈扬,因为据他所说,全片在剧本的基础上丝毫未动。是整个剧本的编撰先行地脱离了现实的考量,从而演变为一场自想象引申而出又深富反思形态的标准好莱坞制造。我们需要一位加拿大的“伊戈扬”,而不是美国化的“阿托姆”。
《记住》影评(九):影片中的一些细节
有剧透露---------------------------------------------------------------------------------------------------------------------------------------------------------------------------------------------------------------------------------------------------------------------------------------------------------------------------------------------------------------------------------------------------------------------------------------------------------------------------------------------------------------------------------------------------------------------------------------------------------------------------------------------------------------------------------------------------------------------------------------------------------------------------------------------------------------------------------------------------------------------------------------------------------------------------------------------------------------------------------------------------------------------------------------------------------------------------------------------------------------------------------------------------------------------------------------------------------------------------------------------------------------------------------------------------------------------------------------------------------------------------------------------------------------------------------------------------------------------------------------------------------------------------------------------------------------------------------------------------------------------------------------------------------------------------------------------------------------------------------------------------------------------------------------------------------------------------------------------------------------------------------------------------------------------------------------------------------------------------------------------------------------------------------------------------------------------------------------------------------------------------------------------------------------------------------------------------------------------------------------------------------------
关于古特曼先生真是身份,看完整部电影,细细回顾一下,片中有些小地方隐约地传递出一些信息。
1.老人火车上醒来,对于玩游戏机而没理睬自己的小孩的粗暴,显示了在不设防情况下其内心真实的性格。
2.医院里老人醒来,看着电视里的卡通片哈哈大笑。好像许多电影里那些那隐名埋姓的德国纳粹都喜欢看卡通片。参见之前第一个找到的那个德国人。记得电影 纳粹追凶 Apt Pupil 中那个纳粹军官也特别喜欢看卡通,一样发出开怀的大笑。
3.老人的枪法出奇的准,不像从来没用过枪的人。
《记住》影评(十):大仇得报
假设你有一个大仇,血海深仇。
在这个片子里,是一个犹太人的全家死在集中营里。
你侥幸逃出,辗转跑到美洲,过了平凡的一生。你失去了一大家子人,但你又建立起一大家子人,有儿有女,有孙子有孙女,个个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你的一生毫无遗憾。
但是,你仍然有个血海深仇。
帮你造出一家子人的,当然是你的老伴。你们俩互相扶持,恩爱一生,你发誓绝对不离开她。
虽然,你身负一个血海深仇。
当你年逾90的时候,老伴先你一步走了。你已经是个失智老人,总是记不住这件事,每天一睁眼,发现老伴不在身边,第一反应还是到处去找她。
但老伴终究是走了,你可以去报仇了。
出发吧,一个人的幻影敢死队。
没有记忆力、没有行动力、没有武器知识、行走不便、大小便控制力不好、随时有可能翘掉的90岁老爷爷,终于可以风光地报仇了。
你听说,当年杀你全家的人,在战后冒充难民跑到了美国。有人给你一份名单,让你一个个去找。
你买了一把枪,上路了。
整部影片,最有可能的结局是,老爷爷在找到仇人之前,一个倒栽葱倒在哪里就挂了。——彻底的文艺片。
就算找到又怎么样呢?你能动手?你杀过人?
不杀人,你拿着把枪干什么呢?
要杀人,爱戴你的儿孙们怎么办呢?
一个吸着氧的老人,指挥一个阿兹海默症的老人,去杀一些半身不遂的老人。
就算找到当年的纳粹,他要是诚心地说:“对不起”,又该怎么办?
就算不杀他们,他们也快死了。
就算杀了他们,你又记不住。
复仇的意义在哪里?做什么才是真正的复仇?
在观众想过以上这些问题后,最后的结局,还真是抖小聪明啊。
好人一点也不像好人,只是让复仇显得更没意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