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由谢铁骊执导,史兰芽 / 王诗槐 / 盖丽丽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影评(一):《穆斯林的葬礼》节选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人生是一场梦吗?不,梦醒之后还可以忘却,人生可以忘却吗? 人生是一部书吗?不,书城之后还可以删改,人生可以删改吗? 人生从来时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 “任何时候我都不会丢弃你,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该有多大的力量?我扶着你、背着你、拖着你、也要向前走,走出‘阿拉斯加’,我们就会有美好的明天”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我已经死而无憾!”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庄子为什么要个哦我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鲲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600多页的故事,100多页的畅快阅读。纸上得来终觉浅,我想,这本书作为矛盾文学奖,虽然历史印记过于明显,但后面的100多页,确实是成就了整本书,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个性鲜活的各个人物也是让我爱到心里,恨到牙痒。 读在前面的时候越来越觉得吹逼的推荐语“最纯洁的梦醒,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在书里塑造那个年代的故事,确实如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赞美梁冰玉
剧本倒是基本遵照原著,但演员表演过于死板,导演剪辑过于跳跃,画面的切换很生硬,很多情节酝酿不足,没看过小说的观众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美感远不如原著。
这么一部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想要浓缩在一部80分钟的影片里,本片的剧本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剧本不该是名著的简单缩写,而应该有选择地摘取最能够表现影片主题的剧情来表现,如果想要尊重原著一字不落一个场景不弃地加进影片里,拍出来的作品只能让看过小说的观众感到意犹未尽,而未看过小说的观众云里雾里了。
《穆斯林的葬礼》影评(三):一个回民的民国史[娘俩的爱情悲剧]
回族孤儿韩子奇半路遇到了回回玉器匠人梁老板从此在他家学徒,并且在梁死后成了一家的栋梁。韩子奇与梁的女儿壁儿成婚,生下了儿子(韩天星)和女儿(韩新月),新月考上了北大英语系。
电影采用的是穿插的方式进行讲述,一边是韩子奇青年时期的一条线,另外一条是韩子奇的子女的一条线。
韩子奇与师妹玉儿在一战的时候去了英国,「东家的儿子」奥利弗爱上了。。。,但是飞机在轰炸伦敦时,炸死了奥利弗。玉儿在伦敦上了大学,玉儿与韩子奇有了孩子,就是后来的新月。
一战战争,韩子奇带着玉儿、新月回到了奇珍斋,但是因为壁儿接受不了现实,玉儿只好离家出走。
女儿新月与老师谈了恋爱,新月母亲因为是回族的缘故极力阻止楚老师与新月来往,楚老师便向韩家阐明了自己只是为了给新月以生的希望,因为新月的心脏比较衰弱,谁也无法确定新月能够活多久。
在新月因为母亲阻挠自己与楚老师来往而焦虑,对自己的身世有所怀疑并且打算询问姑妈的时候,不幸「姑妈」心脏病发作,「无常」了。
62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新月在医院里输着液,等待着楚老师的到来,可是没有能够坚持到楚老师的到来就先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了。等楚老师赶到医院后,见到的只是干净、冰冷的病房,回到新月家里时,众人(均是回民)已经在为她举行「穆斯林葬礼」。
新月「妈妈」玉儿多方寻找回到了韩家,一个旧式的北京四合院,一心只是看望自己的女儿,可是听见侄儿「天星」说新月已经无常的时候,心理悲痛欲绝。
韩新月[1943-1962],一个花季少女,青春还没有开始便已经结束了。
「妈妈」玉儿的感情也是刚刚要开始,却因为战争的缘故,喜欢自己的那个英国青年去自己天人两隔。
注:没有看过原版的书,只是看了电影,如果说「穆斯林的葬礼」是说一个姑娘的爱情,那么这是一个悲剧的爱情,而且还是两代人的爱情都是以悲剧结束。
《穆斯林的葬礼》影评(四):名为穆斯林,实非穆斯林
看完了电影,虽然名为穆斯林的葬礼,但似乎并未体现出穆斯林真正内在的东西。韩子奇无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的手艺,他的头脑,他在事业上极为成功,但在家庭感情方面却非常失败。
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如韩子奇的干爹,尽管生活困苦,却不会有困苦之感。 朝圣的路上充满了虔诚。这才是一个真正穆斯林的心态。 韩子奇的妻子更为严重。 在清朝末年,一夫多妻制还盛行的时候,丈夫去了第二个妻子他导致韩子奇和妹妹两者的不幸,不是世俗的礼法所致,而是她自己私心之爱,占有欲太盛所致。 所以,一福一祸,仅在一念之间。
韩子奇的女儿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心脏发育不良所致。 如果懂得优生优育,不会有此现象。
优生优育书籍:搜索 :六二网 素女经 ,六二网 素女妙论 ,六二网 洞玄子。 等书籍。
大致要点,1 女子月经干净后三天行房 2 去旺气之日行房。
旺气之日: 冬取 壬子 癸亥 ,春取 甲寅 乙卯 夏取 丙午 丁未 秋取 庚申 辛酉
韩子奇的女儿可以推测为 , 秋冬所生
如果日子控制不好,那么如果发现有这种先天迹象的,要在午时剖腹产。 这样可以生助 心脏功能。
珊
《穆斯林的葬礼》影评(五):一部好作品的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算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抱着一份欣喜,我才尝试看了电影。本以为上个世纪出品的应属精品,谁知道看完才明白,原来这是本世纪所有“毁了”系列的鼻祖······
先不说其他的吧,导演倒是及心尽力地想要重现小说的所有过程,但《穆斯林的葬礼》那样故事与人物关系都比较复杂的一个故事,又岂是短短的一百多分钟能够诠释出的?于是很多精彩的桥段都被删去了,很多比小说更易在电影中展现的片段更是只字未提,整个故事因此显得空洞,人物感情也显得苍白。例如韩新月与楚雁潮,原本非常感人的爱情,在电影中却显得莫名其妙了。还有似乎是尽力想还原的插叙剧情,尽管有梁冰玉作过渡,但还是给人奇怪的感觉。
每个导演或是编剧在改编一部小说时似乎都爱说什么“尊重原著”。可以参考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美剧《荆棘鸟》。同样是获过大奖的名著,篇幅也差不多,可对方用了四百七十分钟的时间来叙述这个故事,选角、制作较本片都胜了决不止一筹,相较于小说,戏剧性更强,每个人物都极富表现力,看完真真是荡气归肠。与美国一部早拍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电影都能产生如此鲜明的对比,真不知中国的导演要谈何“尊重原著”了。
再就是选角。原著的人物塑造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但电影的选角实在是······韩新月丝毫没有原著中清新灵动的气质,楚雁潮太娘。玉儿更是丝毫没有一点高材生的气质,活脱脱一个乡下庄稼汉的闺女。梁君璧太过慈祥了。唯一算合格的,也就只有韩子奇。再加上所有演员过于土气的装束、言行(陈淑彦又老又丑的造型着实雷到我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再看上世纪的乡村爱情呢······还有那标准的chinglish,如果那就是北大高材生甚至是讲师的口语水平,我就把我这些年用的英语磁带一起烧了······
雷剧年年有,历史很长久啊······
《穆斯林的葬礼》影评(六):十分贴近原著 读小说前不要看
昨天刚把小说看完,
马上想找电影来对照读小说时的想象,惊讶于电影中大部分的演员、场景,都和想象的差不多。开头就看到霍达也是编剧之一,所以台词都一字不差的忠于原著。小说好像是90年风靡,93年电影就上映了,那个时代效率也很高啊。
母亲也是“回回”,外公去世时推荐我看小说,忙着就拖下了很遗憾。前段时间Aitong姐也强烈推荐,并谴责我竟然还没有看。(P.S.写到这里才想到Aitong还是新月校友,看的时候一定有更多感情。)
电影演员与设想的距离
【玉器梁】开头的玉器梁一家四口就很真实,尤其玉器梁很有匠人的味道,家里似乎也比小说里写的更破败些,但想想匠人也确实如此。
【幼年韩子奇 梁冰玉】正太萝莉哪个时代都那么招人爱。韩子奇那一双明眸一出现,小说中大段外貌描写就直接--此处省去若干字--了。话说刚开始他背的书童斗笠让我想到倩女幽魂的张国荣,都是单纯而执着。
【韩子奇】乍一看以为是六小龄童,眼睛大是符合小说的着重描写,虽然不熟悉那个时代的演员,不过觉得演技还是很好。晚年一身中山装像周总理。
【君壁-韩太太】第一场戏里觉得演员很漂亮,眉眼都很精致,但没想到成为韩太太后戏份拿捏的也如此之好,表情语言都十分到位,不愧是小说中情感最真实丰富的人物。
【梁冰玉】有一种进步女青年的气质,可能由于本身演员肩就比较宽,几场洋服的戏,那肩宽简直像P的了。舍弃掉为何和韩子奇在一起的细节,整本书唯一的床戏,还是有点突兀吧。
【新月】和预想中有点差距,设想该是她妈妈五四女学生时候的样子,整齐的头发和白衣棉布裙。虽然演员也很清秀,但是至始至终的发型总感觉不那么利落,而且为了节省篇幅,新月的戏都是本身各段情节中高潮那一小段。本来在小说中人设就太女神的她,在电影中就更被架空了。
【天星】确实像“公牛一样壮”,不过好像有点圆,一看就知道小名叫“柱子”那种。他爸爸妈妈姥姥姥爷都没这种长相,难道遗传他奶奶么。设想中应该更黑脸庞更冷峻些,“铁柱”。
【淑彦,小容子】淑彦的演员非常符合,端庄但不如新月姣好,也是讲究人家的孩子。小容子,私以为还挺漂亮的,怪不得天星有点后悔。
【郑小京 谢秋思 罗秀竹】郑同学够“小京”。谢秋思感觉像《东爱》里的女二号,有忧愁但只有忧愁,小说里的清高不见了。“湖北佬”好像有点胖,本设想长江水养出的是更纤细水灵的姑娘。
虽然上海话湖北话就一两句,但还是很喜欢,因为读小说时候很大一个乐趣就是读者音译的上海话。
【楚老师】长相和设想基本一致,不过第二个场景,在他自己书斋时,说话摇头晃脑眼神游离,但是后来的戏就正常了,在想是不是演员头两个场景还没来及适应。因为删掉了所有教学的情节,所以楚老师,更像是富二代,每天好像就是拉琴说爱,少了本身教职和翻译工作的支撑,文艺青年也成小白脸了。
【蒲寿昌】一看就是坏老板。
【亨特】中文说的真好,他儿子像他同学。
【群众演员,阿訇】相信找的应该是真的回民,感觉上和我见到的一样。只是最后那场戏,送亡灵诵经之后,那个双手捧于脸前洗脸的动作,做的太敷衍,真正的礼节不是这个样子,动作缓慢而富有张力。电影里面好像很着急领盒饭一样。
.P.S.
书评那边骂声很多,我只想说,如果抱着言情小说,肥皂剧的预期去看,是没有琼瑶奶奶、韩剧来的专业。
很多人还去质疑这个茅盾文学奖,但是中国的回族本身就和汉族长期杂居,关系十分微妙,不像蒙古族藏族文化特征那么明显。
我有幸同时在回汉两个家庭中长大,觉得小说中隐隐反映的“小回回”受到的偏见和歧视,回族之间的关系,正是回汉关系的真实写照,而不是大起大合的。
作者想反映的在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下,三代回族人的命运浮沉,我想也暗示了回族杂居在汉族中的无力与顺应。
小说中描写的回族婚丧嫁娶的礼仪还是很系统的,我所参加的都删减很多,但主要部分都在,在现场与读书时的感受也相似,听到经文虽然听不懂还是觉得很空灵沉静。有些评论说对民族宗教的生搬硬套啊什么的,我想是不了解民族文化所在吧。
《穆斯林的葬礼》影评(七):原著翻拍,让人又爱又恨
电影的拍摄年代和故事的年代比较接近,如果要是现在再翻拍的话没那么真实吧。
演员方面那个年代都是那个气质吧,还是看书有想象空间,几个女主脸都有些肥,对话时感情的流露有些僵硬,不能体验到看书时感受到的真挚和自然。
电影把原著里涉及文革的通通删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反映那个时期的影视作品?战争的残酷也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不过出于对原著的热爱,我还是耐心的把电影看完了。小说里的两个时间段的穿插很是巧妙,一直到很后面我才猛然醒悟新月是谁的女儿,电影里面有三个时间段的穿插,没看过原著的肯定会觉得混乱。
这个故事里最打动我的就是新月和楚雁潮纯洁无暇的爱情,小说里面他俩的对话是一大亮点,而且我们的楚老师真是旁征博引,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杰克伦敦的小说信手拈来。电影台词不得不大幅缩减,感染力大失,但电影也有小说给不了的音乐和画面,比如说梁祝的曲子,还有新月的葬礼,用画面表现更清楚明白,还增添了一些小说里没有的细节,比如楚抱住天星祈求让他来替新月试坑,以及他躺在坑里扒出身下的几块小土块,给我带来了新的感动。可是为什么不让楚给新月来一个最后的吻呢?还是年代问题吧。
《穆斯林的葬礼》影评(八):战争的责任谁来承担?
总能在书店里瞟见这本书,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各种书目推荐名单里也都有,但仍未得一看,今天看完电影,觉得有些人物诠释得还不够丰满,也许看小说会更具体形象一些。
身为孤儿的易卜拉随长辈前往麦加朝圣,途径北京,偶然为“奇珍斋”的玉器着迷,放弃朝圣,改名韩子奇,拜师主人梁亦清学习琢玉手艺。师傅梁玉清为“汇远斋”制作“郑和航海图”耗尽心血,却玉毁人亡,于是韩子奇为“汇远斋”苦干三年赔偿损失。与此同时,他技艺增进,还自学英语,回家后娶师傅长女君壁为期,十年后一振师傅家业,妻贤子慧,玉器事业开得红红红火。
而抗日战争爆发,韩子奇为保存玉器,与妻妹冰玉同赴伦敦,异国他乡,国内又杳无音讯,两人生出别样的感情,并育有一女新月。战后回国,重遇妻子儿子,既有重逢的喜悦,又有相遇的尴尬。最后冰玉离家,女儿新月随爸爸和大姨一同长大,大学期间身患心脏病,生命尽头与英语老师相恋,却遭到“母亲”不是回族而反对,并知悉自己亲身母亲的身份,而母亲,直至晚年才归家,此时姐姐、姐夫还有女儿都已无常。
这段故事主要有两个主题:宗教与战争。
天下回回是一家,就是这句话,让易卜拉偶然走进了梁玉清的“奇珍斋”,放弃朝圣而学琢玉,最后与梁家姐妹结缘,生儿育女。也是这句话,让新月在生命燃尽之时,自己的恋爱无法被成全,不是回回,所以无法进一家门。
不知道今天的回族家庭,是否依旧不能接受非回族的人成为家庭的一员。但宗教诸多的限制与约束,在今天显得越来越不合适宜而无法被人接受。
当信仰宗教,成为在某件事情上,选择A和选择非A两种完全对立非黑即白的准则时,这个宗教便变得可怕,制约人们的行为。世界最初是混沌的,如今也有很多灰色的地带,将来也依然会有许多一团乱麻的地方。黑和白,并不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颜色,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更重要的是,后面的颜色都是复合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构成的。
事实上,世间万物莫不如此,为什么信仰就非得不一样呢?回回才是一家,回回和非回回则不能为一家,宗教如小孩子一般简单地处理事情,却是一种盲目的排外,和对人情世故缺乏圆润的理解——没有全然的对和全然的错,要接受灰色领域的存在,懂得人做事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理由。
另一个主题则是战火纷飞的背景,韩子奇不断偿还了师傅家的旧债,还雄心满满重燃了“奇珍斋”的事业,成为一代玉王。为了保护玉器不受日本人的侵夺,不惜远离家园前往伦敦避难,而妻妹任性随同,两人在同样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渐生情愫。
回到家乡后,当新月的一声爸爸喊出口,姐姐君壁瞬间晕倒在门槛,她不敢相信,自己在国内辛苦支撑着这个家,而远在国外的丈夫与妹妹结婚生女。当她责骂丈夫时,妹妹帮忙辩护,战争改变了一切,这责任要由谁来承担?姐姐无言以对。在战争中,太多妻离子散,太多一见便永别,太多荒唐的事儿只是理性地为了生存。
战争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上述的荒诞剧情更是不可想象。然而去年才举行了70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还目睹了阅兵仪式上耄耋老兵热泪盈眶的画面,而许多老兵便亲身亲历了上述故事。
战争总会给人巨大伤害,经济萎靡,商店关门,下岗失业,家离子散,这些伤痛是人需要一辈子去承受的。但人似乎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好了伤疤忘了痛,很快便能投入到当下的环境里,转换身份,活在当下。这到底是人类的弱点还是人类的幸运呢?
战乱时,人们寻求生存,面对灾难,显示出超强的勇气和旺盛的生命力。而和平时,人们寻求生活,面对幸福,充满了挑剔,罗列出繁杂的规矩要求,欲求不满时自己画地为牢,反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可这就是人类呀,他们承担着战争的后果,也摧毁了自己的幸福,他们总是不懂得吸取教训。
《穆斯林的葬礼》影评(九):杜撰
电影唤起了我那一段时间的阅读记忆,有些书当时读就读过了,过后再读也没有什么意思了,比如《穆斯林的葬礼》,比如《青春之歌》,比如《废都》,比如《平凡的世界》——如果不是再有什么大的变故,实在不会再捡起来读。也曾经有一段时间就真的不读书,觉得没什么可读。好在,又回到这条路上来,在狠狠恶补了几年电影,看了上千盘经典之后,发现阅读仍旧是我最大乐趣。电影偏重消遣,不论多么好的视觉的东西,阅读的想象终究是一种参与感很强的智力活动。
1. 电影里的奇葩是楚老师这个角色——八十年代的深情款款和帅气英俊,我强烈怀疑,周星驰在大话西游里的很多很正点的抒情就是模仿楚老师!
2. 原著有些忘记了,手边没有书来查——强烈“杜撰”——韩子奇最后供认,他根本不是回回,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过是为了求生的孤儿,假说自己是回回——也许错了。韩子奇在放弃了麦加朝圣之后,一心入玉器行,事实证明,他也是个奇才。但他的一生不过是把自己“典当”来典当去,典当给梁师傅,典当给蒲老板,典当给璧儿——这里其实隐含着一个世俗和信仰的选择问题,这个选择就是命运——他放弃了自己的朝圣之旅,但一生确如一个梦,信仰和物件,他选择了俗世和物件而已。
3. “新月”在穆斯林是神圣的,也是一个象征,乱伦的孩子,19岁,处女死去——尤其是影片最后一幕,亲人,这里是楚老师,为她试坟,白布裹尸,非常圣洁、传奇,非常美。
《穆斯林的葬礼》影评(十):二次穆斯林之感
若单只看这部电影,其实只能给个三星。但其实是因为书太好了,然故事的内容又缺一不可,且电影篇幅有限,手法技术也有限,做不到很好的衔接和展现,只能说是做到了把故事大致的内容展现出来了。
但又不得不说这电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能更好地去想象去完善《穆斯林的葬礼》形象的一部成品。因为故事的框架大体都是在的,而且叙事的顺序也和书大体一致。那些有年代感的环境,事物,人物也都在了。就比如当时的北京大学,那个年代新生开学的场面,确实是我们现代人很难再“遇见”和体会得到的了。因此我还是很开心,在书中描写的许多我无法细细还原的场景和美色,例如像是宁静、致雅的博雅宅;被白雪覆盖的燕京大雪;那些个极其赋予年代感的年轻人对待生活对待文学对待学习的态度......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就像是把这本书再重温了一边般,只是这部电影 也仅仅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部不够完善成品,我是一边翻看书,一边翻看过去做的笔记,一边回想起初看这本书时的心情,而一边感动得流泪的。尽管这电影不够好,但是我还是被感动了,希望未来有更好的版本出现,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先看书!然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再读这故事一遍又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