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马太福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马太福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马太福音》是一部由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执导,Enrique Irazoqui / Margherita Caruso / Elsa Morant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太福音》观后感(一):异端之死

  这个世界是无法容忍异端存在的,即使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

  帕索里尼在死后哀荣彰显,送葬的队伍里甚至可以看到罗兰-巴特。

  他对虐恋、人性、异教的细致述说让人惊恐不已。

  人们哑口无言,不知道怎样看待这个勇敢的近于无耻的,

  影响制造者。

  是的,世界如此——冷漠疯狂

  他在改编SALO那部著名的电影里践踏的信仰为整个宗教界所不容,

  却在颇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马太福音》里得到基督教会组织的褒奖。

  我不知道,多少人知道他是因为某些隐秘的欲望

  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这样清晰、不加遮蔽的展现欲望。

  大部分人观看欲望,也是出于欲望。

  ……

  他最后死于一个17岁的男妓之手。

  《马太福音》观后感(二):【转载】Norman MacAfee's Homage

  以下内容导演诗歌选集的英译者Norman MacAfee张贴在Facebook上

  *******

  2014 mark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Pasolini'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I wrote this poem in the late 1990s. It was published in somewhat different form in "PEN America" in 2005 and "The Huffington Post" in 2012. The poem's title refers to the title of a movie review about the "Gospel" in "Life" magazine which was also an ironic dig at the title of the Hollywood Jesus movie that was released about the same time,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which is now largely forgotten, and rightly so.

  I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with Luciano Martinengo,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collection of Pasolini's major poems (Random House 1982; John Calder 1984;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6)--including “Le Ceneri di Gramsci,” “Il pianto della scavatrice,” “La religione del mio tempo,” “La realtà,” “Supplica a mia madre,” “Una disperata vitalità,” and “Progetto di opere future.”

  If I have any details wrong, please let me know.

  ******

  The Greatest Movie Ever Made

  orman MacAfee

  tuck in Roman traffic

  for the funeral of Pope John

  at a moment when the whole world

  was in his hands

  ier Paolo Pasolini thought to do

  quot;Christ plus 2,000 years of mythologizing,"

  quot;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which means from Bach to Missa Luba,

  Eisenstein's Nevsky soldiers in the same

  hot as Piero della Francesca's pharisees.

  Finally a genius

  is telling the story of Jesus

  a poet

  a "never orthodox Marxist"

  a homosexual.

  Jesus is before us in the form

  of a Spanish economics student,

  urrounded by a Jewish fishmonger

  from the Roman slums as Peter,

  ier Paolo's mother as the old Mary,

  oets and writers and professors

  and semiologists and whores

  and communists and boys from the slums

  and old women who believe.

  Who is my mother, who are my brethren?

  artre knew when he saw.

  artre had written a play,

  his first, in a German POW camp

  about the birth of Jesus:

  quot;There. He's born!

  His infinite and sacred spirit is

  imprisoned in the soiled body

  of a child, and is astonished

  to be suffering and ignorant"

  eeing "The Gospel"

  22 years later, Sartre

  embraced the Italian

  as his brother

  retrieving Jesus

  for the Marxists.

  lived in a miraculous era

  efore AIDS,

  efore the VCR,

  age still of movie house communion,

  time of the major deaths,

  ope John, JFK, Martin Luther King,

  Robert Kennedy so like Pasolini in so many ways—

  obby went into filthy hovels

  and embraced sickly babies—

  then

  ound, Allende, Neruda

  then Pasolini,

  then Sartre and Beauvoir,

  the saviors of our century

  eeking salvation for the century, the millennium.

  asolini made the film of the millennium,

  quot;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artre and Beauvoir agree to see him after the Paris premiere.

  He is very late to the cafe. But they are there.

  : "Did you really think I wouldn't wait for you?"

  In those days, not so far

  from ours, they had all the time.

  《马太福音》观后感(三):纯粹

  我想大约是为了应景,所以图书馆星期四下午的小录像放了这部电影。很早以前看过rm版本,很不清晰,声音也沙沙的,留了点遗憾,那么这次可以补回来了吧。

  台词完全可以对照着新约来看,一丝不苟。看的时候会想帕索里尼还是热爱着基督教的吧,如果不是爱怎么可以拍出这样纯粹的电影。

  很理解为什么有些教会人士不以为然,这儿的基督确实更多的像冷静专制的暴动领袖,而不是我们以为的温文尔雅形象。但其实如果去翻新约会发现基督还是有很多金刚怒目的时候的。

  而于我,最感动的是圣母玛丽亚。年轻时候的玛丽亚,是无限纯洁的化身。似乎不能仅仅用美丽来形容,她披着斗蓬站在破烂的马厩前面,面对着约翰露出微笑的时候,那一刻简直可以用天地间无限的宁静来形容。不知道帕索利尼从哪儿找的演员,太完美了。

  《马太福音》观后感(四):异教徒的“撒种”

  影片意义—【异教徒的“撒种”】

  这样一部并非福音撒种的作品,只是一位不信上帝的导演的尽力记录:没有颂扬,没有刻意强调,这样一部作品,开始让那些惯于“关门嘲弄福音”者,重新回归四福音,评估耶稣。

  四福音中有一个著名的撒种比喻,即是一个传福音的比喻,马太福音十三章这样记载: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嗮,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撒种即是传福音,落在那里,是否结实,是灵魂对福音的回应。落在路旁的,是人心蒙昧不能明白真理,终至不信;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是信仰根基不稳固,终至离道;落在荆棘里的,是爱世界胜于爱神,成了挂名的基督徒。这是三种灵魂对福音失败的回应,然而毕竟这三种灵魂曾经对福音打开过心门。

  毫无疑问,我们现今所在时代就是那个圣经上的先知所说的那个弯曲悖逆的时代。这是一个人本主义、相对主义被无限高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有一种对福音的回应,远比这三种回应更为失败,那就是不做任何的回应。即关闭心灵漠然视之一知半解、却侃侃拒绝,福音的种子撒不进这样心灵的土壤,这是不认识耶稣基督的群体中,大多数人的状态

  当福音的“神本主义”大大的刺伤了一个高举“人本主义”的时代的自尊时。很多人无法斩钉截铁的拒绝福音,却能够选择不予理会,关闭心门。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地抵挡、论断、拒绝、嘲笑福音,甚至掩耳将传福音的人拒之门外,于是,耶稣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1971年,无神论与同性恋者、天才导演皮尔帕索里尼偶读《马太福音》大为吃惊,最终将不用任何剧本,只依据马太福音中所用的字句拍摄的《马太福音》搬上银幕,那时,惯于“关门嘲弄福音”的人愣住了,这部影片让他们哑然无声。

  这样一部并非福音撒种的作品,只是一位不信上帝的导演的尽力记录:没有颂扬,没有刻意强调,这样一部作品,开始让那些惯于“关门嘲弄福音”者,重新回归四福音,评估耶稣。

  激进主义者惊奇的发现:他们并非先驱,所做的也不新奇。早在公元1世纪,拿撒勒人耶稣已赤手空拳地勇敢反传统,提出反物质主义、反虚假主义,崇尚和平,在信守律法主义闭塞的巴勒斯坦,提出建立自己的国度。

  寻求道德成圣的人发现,在道德至高的山巅上,2000多年前拿撒勒人耶稣就已经站在那里。《马太福音》5—7章的道德宣言,让自以为义者的道德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望一眼都会折断了脖子。

  属世的失败者们发现,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耶稣,原来是如此地偏爱失败者,他拥有完全的接纳,完全的平等和包容,妓女、穷寡妇、税吏、被世人视为不洁的人,在他面前十分的自由,而这与如今教会给人的感觉仿佛十分的不同。

  他到底是谁?为穷苦者建立国度的激进革命家(帕索里尼在影片中比较倾向的立场)?道德制高点的拉比?疯狂的理想主义者?帕索里尼这位异教徒的“撒种”,成功地做到了这样一点:挪去基督徒们让人厌烦的传福音嘴脸(在很多不认识耶稣的眼中的确如是),至少让很多人打开理智和感性之门,带些客观的去看耶稣(少一些偏见)。

  笔者感悟—【真正的人来到不正常的世界】

  真正的人来了,到一个不大正常的世界,住满了残缺的人。他给世界带了榜样和希望,世界却将他钉在木头上。

  耶稣是人吗?是!耶稣是神吗?是!是神一半、人一半吗?不是!作为人,耶稣是百分百真正的人,作为神,耶稣更是百分百真正的神。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思想里,神不可捉摸,而人则实实在在。

  然而,当我们抛却生理的概念,却发现这份实实在在开始变的很虚幻,真正的人?什么样子?精神状态?道德水准?心理健康?处事风格?脾气秉性?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关于真正的人应该有的样子的绝对的答案。

  高举相对主义的世代,人们给自己树立了很多标榜。成功人士、好莱坞的明星偶像、哲学家、思想家诸如此类,那些我们曾经用鲜花和掌声膜拜、竭力模仿、占领着世界上众多领域的人物,罗素、海明威、萨特、乔布斯,

  以及被无神论和同性恋分子封圣的影片导演帕索里尼,都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灵魂清白、生命丰盛、快乐满足。反之,他们私生活堕落、自高自大、粗暴无礼,生命苦闷。一代代的标榜和偶像就这样不堪深究地倒下去了,什么样子算是真正的人?无数人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学说,当我们将这些学说汇总,却发现他们意外地构成了“造成肉身的耶稣”的形象。

  真正的人的形象,就是耶稣的形象。尽管圣经中没有讲耶稣的肤色、身高、体重、面容、穿什么牌子的衣服,用什么样的生活护理品(这些我们关注偶像时,最在意的东西)。然而,四福音读完,却发现:他实实在在是一个真正的人。不是变戏法的超人。不是空洞的理想幻影,是一个真正的人。所有关于真正的人应该有的样式和气度,都在他身上找到了答案。

  回到影片,看这样一个“真正的人”。

  影片中最吸引人之处,在于近距离镜头里的人物表情,也许是因为影片中所有的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的缘故,所以,表情和肢体语言不像专业演员那样灵活生动,如此。反而更真实地体现了现实世界。

  影片中巴勒斯坦居民与耶稣之间的表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是一种残缺与完美的对比,是一种残缺的人与真正的人的对比。

  玛利亚丈夫的表情,有着巴勒斯坦乡下的淳朴厚重,但是更多的却是不堪现实的重压,而自卑苦闷的表情,这是被现实压的残缺的人;巴勒斯坦的分封之王希律,脸上充满了诡诈、欲望、不安,对权力战战兢兢的维护,那是被欲望罪恶所操控的残缺的人;耶稣的门徒彼得、雅各、约翰等,脸上有着乡下青年人的淳朴、朝气和奔放,却也着穷苦少年的麻木和无知;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卖主的犹大的表情,那般小心翼翼、拘谨猥琐,生动的刻画了一个屈己于现实世界的人,这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其余的巴勒斯坦居民,让我们看到欲望的脸、恐惧的脸、骄傲的脸、麻木的脸、受伤的脸,无能为力的脸……又有谁能说,这是真正的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标志性的审美表情,如今,我们在杂志封面上看到的明星表情,就是标榜的一些精神。我们发现里面有无知的无畏、有装酷、装帅、装文艺、装愤青,一张张欲望、伤害、枷锁的面孔,很难让人认同这就是“真正的人”。

  与之相对应的是耶稣的表情(这应该感谢导演,找来如此气质超卓的扮演者),没有麻木、没有压迫、没有欲望的操控,没有各种装,反之,却是目光坚定的反抗着一个不正常的现实世界,怜悯的眷顾那些麻木的受伤的百姓,从容自若的上十字架。

  这一点,影片的导演用了十分诗意的手法,以此进行强烈的对比,将耶稣拍摄成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影片用了大量长镜头,拍摄耶稣或是在加利利的海滩、或是在寒风烈烈的山巅,或是在冷酷荒凉的狂野,坚定对着一个不公平、不相爱、不正常的世界,对着一群有些麻木,仿佛从来不知道美好为何物的人物,讲说着一个伟大的国度,镜头十分的偏爱耶稣,常常托起一片空旷的影子,夕阳、海岸、沙滩,衬托着耶稣坚定的面容,理想的丰满、美丽呼之欲出,与现实的不正常、残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然而,导演所拍摄的仅仅一个形象,若说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回归四福音。

  当回归四福音时,我们会发现,这四个传讲宇宙间至神秘的人物的书籍竟然丝毫没有神秘的气息。所描写的耶稣栩栩如生,近在眼前,他是那样的不可思议。更意外的是,当我们拟定各种关于“真正的人”的种种学说时,汇总在一起,却发现竟然指向耶稣。他更像一个真正的人。答案也的确是。

  没有一个传道者,能像耶稣那样勇敢无畏,毫无掩饰,智慧从容的传道?当我们看过了太多为讨人喜悦而进行的伪装,看过了太多为了勇敢而进行的愚蠢的勇敢,会越发觉得什么叫做真正的勇敢和智慧。

  没有一个道德家,能像耶稣那样践行着他口所出的一切的道德,当你看贯了满嘴仁义道德,转背男盗女娼的政客、教师和尊贵者们,会发现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是怎样的状态,不是板着的脸的说教,而是将道德用生命彰显出来。

  没有一个领袖,能像他那样真正意义上的平易近人。“平易近人”在这里不是政客们标榜的口号,是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井旁的妇人,湖边的渔夫、长大麻风的病人,自卑的寡妇,卑微堕落的人,总是习惯于对尊者和拉比敬而远之,而他们却乐意围绕在他身边,因为耶稣总是能揣摸人心所思,几句短短的交谈,就能使人们推心置腹,坦诚直述自己内心的秘密。

  没有一个强者,能够像他那样不隐藏他的恐惧,也不迟疑要求别人的帮助。耶稣至少有三次耶稣在门徒面前哭泣,在客西马尼园里,他告诉门徒:“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儆醒。”今天有几个强人领袖会露出自己的弱点呢?甚至是平凡如我们,亦被种种文化和虚荣限制,进行层层的伪装。

  真正的人!当这个世界将是非黑白善恶美丑进行混淆时,将审丑当做审美,将生命的灰色地带当做生命的真实状态时,重读四福音会,会发现明光照耀,人类5000年文明所谓要进化成的那个真正的人,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有形有体、有主张的出现在世界中。自此以后,世界发生了一个逆转,以接受不接受他为区隔,一群人选择跟随耶稣而行,他们被称为以及称为“基督里的新造的人”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人,而是新人。他们决定效法他的样子,成为有他形象的人,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本就是按照他形象所造的人,只是因为犯罪堕落的缘故,毁了形象,而今,因为他的应许,他们将拥有生命最初荣耀的形象,而另外一群人。仍然走在没有标准、没有概念的路上。这些人或认为这原本就是一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关于真正的人的标准,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没有绝对的价值,没有绝对的意义,没有终极的审判,宇宙及生命的原始只是出于偶然,那么生存本身便变的毫无意义。

  谁愿意持守无意义的生存,找寻生存的意义,必然要回归到一个问题:“我是谁?”

  《马太福音》观后感(五):罗杰·艾伯特《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

  ——导演:帕索里尼

  文:罗杰•艾伯特 翻译:Joshua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曾有一次滞留在圣方济各的故乡阿西西,那是1962年他去那儿某个圣方济各修道院参加一次研究会的时候。尽管帕索里尼以一个无神论者、马克思主义者和同性恋者著称,他还是接受了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发起的与非天主教艺术家进行新一轮对话的邀请。

  街道因为教皇的到来而拥挤起来,帕索里尼只能在他旅馆的房间里打发时间。他找到一本福音书,并“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根据其中一部福音书拍一部电影的念头,他写道,“让我把所有其他的工作念头都抛诸脑后了。”结果便产生了这部大部分外景都在意大利贫瘠荒凉的巴西利卡塔地区及其首府马泰拉拍摄的“马太福音”(1964)。(四十年以后,梅尔•吉布森将在这同一个地方拍摄“耶稣受难记”。)

  帕索里尼的这部电影是我所看过的宗教主题的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也许是因为那是由一位不信上帝的导演拍摄的:他不布道,不颂扬,不会刻意强调,或把故事感伤化、浪漫化,而只是尽力记录它。

  我自己获知了有关旅馆房间的那段趣闻,下面其他许多信息则来自巴斯•大卫•施瓦兹的《帕索里尼安魂曲》——那是一部关于这位作品涉及亵渎和神圣,最终在城市荒郊被谋杀的潦倒艺术家的极具价值之作。

  尽管帕索里尼一生导演了大概25部电影(最著名的“寄生虫”、“大鸟与小鸟”、“索多玛120天”、“十日谈”、“罗马妈妈”和“定理”),且为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甜蜜的生活”编写过剧本,在成为导演之前他却一直把自己视作一位诗人,而他的电影则由形象、印象和有时作为语言功能甚于对话功能的词语组成。

  “马太福音”自然也是这种情况,那就像是一部记录从基督出生开始整个一生生活的低预算纪录片。这部电影是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精神下拍摄的,这种精神主张日常普通人,而非专业演员,才能最好的体现角色——不是所有的角色,而是他们生来就会扮演的那个角色。

  帕索里尼版的基督是埃里克•伊拉奥基,一个来找他谈论他作品的西班牙经济学学生,伊拉奥基从没演过戏,但施瓦兹引证帕索里尼的话:“甚至在开始我们的谈话之前,我就说,‘恕我冒昧,你可以参演我的一部电影吗’?”施瓦兹这样描述伊拉奥基:“…一个由巴斯克父亲和犹太母亲生的儿子…瘦消、弯腰曲背、浓眉,绝不似米开朗基罗那个肌肉发达的基督。”

  帕索里尼让当地的农民、店主、工厂工人、卡车司机来演其他角色,钉十字架时的圣母玛利亚则由他自己的母亲来演。

  这些演员能否对付得了台对话台词且不讨论。帕索里尼决定不要剧本,根据福音书一页一页拍摄,仅为了顾及要让电影有个可接受的长度才作一些必要的压缩。对话中的每个词都直接出自福音书,其中许多来自远景镜头,所以我们看不到嘴唇动作。

  耶稣却经常被看到在讲话,他的风度和外貌也与传统描绘的形象有很大不同。像那时多数犹太男人一样,他留着短发——不像圣牌(Holy Cards)中那样留着垂发,他穿着一件黑色的有罩盖的长袍,这样他的脸就经常处在阴影中。他没刮过脸但也没留着胡须。

  他的个人态度有时显得比较温和,像在登山宝训中那样,但更多时候他讲话带着一种正义的怒火,像一个联盟组织人或反战者那样。他的辩论风格,忠实于《马太福音》,是用一个问题、一个寓言或盛气凌人的嘲讽来回答另一个问题。他的布道显然是对他的社会的一种激烈的谴责:它的物质主义,它那把有钱有势的人置于穷人和弱者之上的价值判断方式。聆听这个耶稣,没有人会把他和繁荣的拥护者混为一谈,尽管他的许多信徒认为他会用富足嘉奖他们。

  这部黑白电影用一种十足质朴的方式讲述。想一想开始那一幕。我们看到玛利亚的特写,看到约瑟夫的特写。玛利亚的长镜头,她怀孕了。我们看到约瑟夫对此若有所思,看到他走出屋子,靠着一块大石头睡着了。接着,他被一位天使(看起来就像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唤醒,天使告诉他玛利亚将会生下神子。后来天使又发出预告要他们在希律王下令屠杀头生子之前逃到埃及去。

  屠婴过程只是一个简短的场景,更为恐怖是因为帕索里尼不对暴力细节特写(The massacre of the babies is a brief scene, the more horrific because Pasolini does not use closeup details of violence) 。这里,还有之后,他在合成音轨时使用了灵歌《有时我像无母的孩子》——我认为出自歌手奥杰塔,尽管有些来源引证是玛丽安•安德森。东方三圣来朝拍得就像真实可能发生的那样,他们骑着马(不是骆驼),一群欢呼雀跃的孩子跟在后面。

  实际上,好奇的孩子似乎被耶稣吸引住了。寺庙里与长者辩论那一场景,孩子们在他脚边坐成一排,当认为他说到精彩之处时,他们转过身向长者们炫耀般地格格一阵笑。

  行饼和鱼的神迹、海上行走处理得很低调。基督让他的门徒们开船,“我会跟着你们”。没有胜利的音乐、没有挥舞的手臂和不信任的呼喊,没有感性的的摄影角度——只有一个在水面上行走的孤独的轮廓,一个长镜头。

  这部电影中耶稣的审判过程,像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一样,对犹太教的高级僧侣提出了很多谴责,《马太福音》本身也是如此。但那些在吉布森对他们的描绘中发现反犹倾向的人,很可能会欣赏帕索里尼用长镜头来拍摄那些辩论的决心,他展示出的那些僧侣并非愤怒恶毒,而是博学沉闷,非常严肃地对待异端。帕索里尼的僧侣们作出结论,“他必须死,把他交给本丢彼拉多。”彼拉多把耶稣称作一个“无辜的人”。接着我们听到了《马太福音》中臭名昭著的句子“愿他的血洒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吉布森后来从他的字幕中切掉了这句(但没有从亚拉姆语的对话中切掉)。

  钉死在十字架上那一幕完全没有吉布森版本中的暴力血腥。它几乎就是轻描淡写,并且我们注意到,去卡瓦利的大部分路上,十字架是由西蒙背着,耶稣只是走在它后面,头上戴着荆棘冠,但才有几滴血。但这个版本没有像好莱坞的圣经史诗那样被弱化和戏剧化,它有着粗粝的现实主义风格,看起来像一次残酷死亡过程的本然描绘。

  安德鲁•格瑞利,在他关于吉布森电影的随笔中,纠正了天主教学校毕业生们(比如我)被告知的耶稣之死是为了赎去人的原罪的观念。格瑞利说他死是因为他感觉到我们的痛苦,并且他爱我们。那是一个跟帕索里尼版比较接近的耶稣,但帕索里尼也坚持认为耶稣不爱那些王国在地上的人;他的基督是左派而非右派,且会把许多当代基督徒和那些犹太法学家、法利赛人视作一丘之貉。

  “马太福音” 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荣获评审团大奖(金狮奖给了安东尼奥尼不朽的(fiercely secular)“红色沙漠” )。右翼的天主教集团很警惕它,但这部电影首度获得了国际天主教电影事务所(OCIC)的赞誉,OCIC还在巴黎圣母院放映了该片;法国的左派像意大利的右派那样感到义愤填膺,萨特会见了帕索里尼,隐晦地告诉他,“斯大林复活了恐怖者伊凡(Ivan the Terrible),基督还没有被马克思主义者复活。”看过吉布森的《受难记》后几周来看这部电影会使人明白基督的故事没有唯一的版本。它就像一个我们可以把观念注入其间的模板,我们会受生活经历的决定去看待它。在吉布森看来耶稣所遭受的痛苦折磨是他生活中压倒一切的事实,因此他的电影没有包含什么基督的教诲。帕索里尼则认为教诲才是核心的故事。如果假设有一个先前对基督毫不了解的观众跑去看完了吉布森的《受难记》,开始奇怪里面所有那些狂乱究竟是为了什么,帕索里尼的电影则会说服他:耶稣是一个激进分子,他的教诲,如果认真对待的话,会和人类有史以来大多数社会的价值观相矛盾。

  《马太福音》观后感(六):【转载】Philp Yancey谈帕索里尼《马太福音》

  主后1971年,我看到一部名为「马太福音」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制片家是意大利的皮尔·巴罗·巴索里尼(PierPaoloPasolini)。这部影片不但令宗教界愤慨﹣﹣宗教人士根本认不出银幕上的耶稣,就是制片界也大为诧异,因为制片界都知道巴索里尼是同性恋和马克斯主义的代言人。巴索里尼还控告性地将这部影片献给教皇约翰·保罗二十三世(PopeJohnPaulXXIII),因为教皇是间接促成这部影片拍摄成的。教皇一次佛罗伦斯之行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巴索里尼困在旅馆里无所事事,就从床头拿起一本新约圣经读了马太福音。他在福音书中所读到的令他大为吃惊,他决意制作一部不用任何剧本,只依据马太福音中所用的字句的影片。

  巴索里尼这部影片正好碰上六十年代对耶稣重新评估的风潮,因为经费有限,在意大利南方拍摄,用的是粉笔般的白色和死亡般的灰色为主调,这正符合耶稣在巴勒斯坦成长的背景。法利赛人穿戴头巾,希律的兵丁有点像法西斯党的卫兵,门徒们就好象装模作样的临时演员,可是耶稣本身,他那坚定的眼神流露出一副无惧的态度。他从一处到另外一处,马不停蹄地讲述比喻和教训。

  只有那些亲身在青少年期间经历过那种纷乱的日子的人,才能体会到巴索里尼电影里的强烈震撼力量。在那年代,这部影片使那些剧院里嘲笑的人哑然无声,激进的学生们突然发现,他们不是第一个提出反物质主义、反虚假主义,崇尚和平以及鼓励人们相爱的人。

  对我而言,这部影片促使我对耶稣的印象有了令人不安的重新评估。单从人的外表来说,耶稣所欣赏的人可能都是被圣经学院开除,或是被大部分教会拒在门外的人。耶稣在世的时候,人们给他的评价是「贪食好酒之徒」,无论在宗教或是政治界的在位掌权的人,都认为他属于造反派,一个扰乱治安的坏份子。他说话行事都像一个革命家,他蔑视名声、家庭、财产,以及传统上用来衡量成功的事。我很难接受巴索里尼影片中的那些对白,完全是出自马太福音这件事实,因为这部影片传出的信息和我先前对耶稣的概念大相径庭。

  《马太福音》观后感(七):异端者没有宗教

  在一张《马太福音》的黑白海报上,圣.约翰正在深情的亲吻着耶稣的面庞。

  在这个定格里,该神子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 不是“荣光万丈”,似乎也不足以“照耀万国的子民”。更不像宗教壁画上苦行者那样,呈现出瘦骨嶙峋的衰老和沧桑。恰恰相反,影片中的耶稣是相当的年轻的(演员只有19岁),很高、很消瘦,脸色苍白,轮廓深刻,眉眼都是浓郁的黑色,显得十分的忧郁,又十分的肃穆。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位圣.约翰的侧面轮廓,相当的酷似于帕索里尼,至于这是不是故意安排的,就说不清了。但是,这么一幅暧昧的静照会被选择出来,肯定不是一个巧合。很显然,作为一个“臭名昭著”的同性恋者,帕索里尼的这种自我表达和投射是明目张胆的。

  据传闻,身为诗人帕索里尼是因为一个偶然,被《马太福音》的文字吸引,而决定拍一部诗意的宗教电影。但是,古老的《马太福音》实在是过于美的诗篇,最终,帕索里尼不无遗憾的感叹道:“在诗性上,影像是永远不可能达到原文的高度了!”

  其实,就影像而言,我一直倾向于认为《马太福音》是影史上最为冷静和纯粹的宗教电影之一,除了德莱叶的《圣女贞德》,很少有能出其右者。甚至连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鲁伯廖夫》中的耶稣受难,一经比较,都显出了过多的温情。

  究其根源,也许就如罗杰.艾伯特所说:“他由于不信上帝,于是不布道,不颂扬,不会刻意强调,或把故事感伤化、浪漫化,而只是尽力记录它。”

  从这个层面来说,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也实在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导演。《马太福音》,从片名上就显示出了绝对的忠于原著。不需要台词本了,甚至不需要详尽的剧本,只需要带着一本总共二十八章的《新约.马太福音》,就够了。

  因为,片中的对话是几乎完全的照搬了原本,没有修改半个字。而人物呢,大多数时候,他们穿着中古的粗布衣装,在广阔的空间中缓慢、无序的移动。镜头有时也会切换到角色茫然、无表情的面部,他们都是极为安静的、寡言的。

  这些符号似的画面,碰撞出的或许正是帕氏理念中的“诗的电影”。他架起摄影机,在荒原上、在人的面孔前静静的凝视,任何解释都变得多余。当画面不足以表意的时候,字幕上就会很冷静的打出了一条条经上的原文(其实也就是故事情节)。同时,声轨上流泻出的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不激昂,却有点悲壮。

  匪夷所思的是,正是这种不像是诚心在表达的表达,却实实在在的呈现出了一种异常神圣的感觉。耶稣带领着十二个门徒,没有神迹,只是在广袤荒地上的孤独的行走,当一群衣衫褴褛的信徒默默的涌上前去的时候,那种纯净、粗砺和原始的质感,让人一下子感动的想要落泪。

  其实,帕索里尼对基督并没有多少真正的信仰基础上的敬畏,我相信,他敬畏的更多的是有赤裸裸的美的概念。他心目中的耶稣和德里克.加曼的塞巴斯蒂安,其实并无不同,都是一个欲望或革命的象征。

  他很清晰的知道自己只是在借用一个崇高的东西,一个最神圣的壳子来重现自己的理想国、乌托邦,同时再借此完成他现代主义的、极端写实的美学追求。除此之外,所谓的神,什么都不是。

  作为一个路人皆知的无神论者,帕索里尼曾说过这么一番话,大概意思是,我是一个完全不信教的,但是我对信仰这种东西的本身很是怀念。然后他又说,“我信仰马克思,我信仰性,信仰自由,信仰革命,信仰美学,信仰极端的暴力与虐待,信仰一切我认为该信仰的事物。”

  于是,他把他所有的信仰都灌注在了这样一部片子里,讽刺的是,唯独没有一样是关于宗教的,虽然在某些本质上,或许,这是一部真正的触摸到原初的、崇高的、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神性的作品。

  完

  《马太福音》观后感(八):詩化的耶穌

  据说这是义大利导演贝里尼的经典作品,在这部片里,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如诗如画,但又真实如邻家木匠的儿子耶酥。

  在讨论耶穌的电影里,有名者有学园传道会所拍的《耶穌传》全面展示了道成肉身的耶穌一生;也有描述基督有人性向神性昇华,却引起极大争议的《耶穌最后诱惑》;还有惊世骇俗,以摇滚乐来演绎的《万世巨星》;在这几年,也有以深刻影像效果引起人内心震撼的《受难记》。在这些电影作品里,可以看到用不同侧面来描述的耶穌,有些受到自由派神学的影响去掉耶穌的神秘性,有些维持著基要派的立场硬是在影片中塞进许多信息;但在贝里尼《马太福音》里,我们看到的是去芜存菁的耶穌,他充满了人性,与人民站在一起,但又时时展现他神性的一面,立场保守但确又打动人心。

  这部片拍摄的方法有些原始而粗俗,更精确点来说,这部片并不用太多所谓的"手法",又或者说,导演在拍摄时已经忘了他在用这些手法。全片如同记录片一样,淡淡得带过。非职业演员的启用,其质朴的演技,不太考究的道具,完全依照马太福音书里的句子,反而将其中的观点更直接传达得观眾,直接与观眾对话。

  在当时解放神学当道的年代里,贝里尼塑造出这样一个耶穌的形象。眾所皆知贝里尼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与同性恋,因此他在拍摄当时受到极大的阻力,但片子里呈现的耶穌,不仅让惯於伦理学方法的自由神学者思考,是否忘记神性的耶穌对黎民百姓的影响力;对基要派神学者来说,也开始思考是否忘记耶穌本来就是来拯救"劳苦担重担的人",站在劳苦的黎民百姓身边,与他们为友的。

  《马太福音》观后感(九):信

  基督教是信仰,源于古代人类对宇宙与生命之源的疑问,曾经主宰半个世界,在现代逐渐失去权力,成为人类心灵寄托与道德规范的一种。同性恋属于医学,是人类基因的变异现象,以及某种精神恋爱的产物,曾经是受到迫害的异端,在现代逐渐为公众接受,成为社会宽容度提高,人性解放的一个象征。而当这两者在现代偶然相遇、碰撞,则给予了人们一个思考传统与现代、信条与异端的机会,在这里,我们让电影也成为思考的工具。

  耶酥在电影的最后阶段出场,为追求完美和神圣,没有表现脸部,结尾宾虚在赛车场击败对手,而耶酥也被钉上十字架,在一场大雨中,宾虚母亲和妹妹的麻风病奇迹的痊愈了,这一幕由宽银幕表现出来,具有无以伦比的震憾力,即使毫无宗教信仰的人,也无法不为之动容

  《马太福音》观后感(十):A mother and a child.....圣·马太福音

  有的人看电影容易被既有的标签影响,说这部电影是新现实主义风格,和共产主义的隐喻云云,有时对这些“懒人”的言论会忍不想说几句。我想了解新现实主义风格的技术手法,内容主题和时代背景之后应该不会有人执着的认为这部电影和其他新现经典归为一类,至于共产主义隐喻,也是先入概念对那些人造成的影响,这部电影的故事基本上都忠实于《圣经》,难道你也要说《圣经》充满共产主义隐喻?!

  其实这部电影是PPP比较独特的电影,说直白了是正面迎合基督教的电影,这部电影有他产生的背景,这是PPP的第四部电影,而就在这之前他拍了《软奶酪》——教会没有比这部电影更痛恨的电影了。《软》里通过许多象征性的手法把耶稣基督着实讽刺了一般,这部电影甚至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意大利当时还有侮辱国家教会的罪名),在之后甚至要继续拍电影都困难。所以为了和解的目的,才拍出了这个电影,而这部电影也恰恰获得了天主教一个国际协议的大奖。可以说是PPP的一部“主旋律”电影。

  这部电影的成功无疑在于他的艺术成就上,电影的场面的处理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以色列王拜访圣母圣子的时候,所有人都悄无声息,鉴证着伟大时刻,气氛庄重严肃,音乐凝重,宗教表现出来的神圣和崇敬,一下子通过影像强有力的表现了出来,令人印象深刻。还有耶稣最后殉难时的呐喊,房屋崩塌,玛利和门徒摘下尸体悲苦离去,虽然没有华丽的特技手法,但简洁有力。还有耶稣训导的独特处理,荒野的空景,许多场景都帮助电影营造了一个基督的世界。

  这部电影黑白的影像甚至盖过了《基督最后的诱惑》的华丽和大气。是见过关于耶稣故事艺术感染力最强的电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马太福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