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江湖浪子》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5-27 02:0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江湖浪子》经典观后感10篇

  《江湖浪子》是一部由罗伯特·罗森执导,保罗·纽曼 / 杰基·格黎森 / 派珀·劳瑞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运动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湖浪子》观后感(一):《江湖浪子》

  我看完影片一直惊叹1961年的影片现在看起来还是这么“Diao”!

  影片讲述一个有着台球天份的青年如何用着自己的方式沉浮于世态炎凉中,中间有着精彩的台球表演、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情,当然还有着“The Hustler”所代表着的那些“精明的算计者们”的虚伪与真实。影片虽然两个多小时,但是基本没有多余的情节和废话,台词更是扣人心弦,均来源于精彩的改编。

  因为角色的饱满,出场的每一个主要演员都出色无比,保罗·纽曼 Paul Newman的银幕魅力完全控制了影片,乔治 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Jackie Gleason、派珀·劳瑞 Piper Laurie表现了不一般的掌控角色能力。

  当然影片的经典还来源于Robert Rossen完美的调度和Eugen Schüfftan伟大的摄影以及场景的真实布景。

  2007-12-12

  《江湖浪子》观后感(二):paul newman, what a man

  aul Newman演过多少个骗子,仅我看过的就有四部,打台球是paul newman的看家本事之一,在三部鼎鼎大名的片子电影里都拿来耍宝,甚至凭着这一绝技拿了个奥斯卡小人。这些片子的打球镜头很多都是长镜头全景,meaning是newman自己真枪实弹打的。

  当然这个男人的花样还不止这个。他还是个赛车手,不仅演了赛车手的电影,还真的参加了现实中的车赛,持有车队的股份。他还演过不下2次的牛仔(本文所有统计仅限我自己看过的片子,我大概看过PN1/3的片子),不下两次拳击手,越狱或政治犯,这些可都是些技术活儿。他好像演了一票混混痞子的角色,但奇怪的是他给我们并不是白兰度或德尼罗那些演了同类角色的老戏骨的凶猛的雄性动物的印象。相反他又世界上最美的蓝眼睛和最天真的笑容。

  可能就因为这样,他的才华被严重低估了。他完全可以凭'cat on the hot tin roof'或者'cool hand luke’这类角色得上小半打小金人,但我们都迷惑了,不知道我们这么爱这些角色是因为他演的太好了,还是我们太着迷于他那angelic smile & potent bluest eyes。

  还没完。他还是个完美的性感的忠贞的丈夫。是个数次指导卖座影片的导演和制片,他个人名义的基金会和匿名的慈善捐赠比美国国会里任何一个政客都多,他还有一个庞大的食品产业,那些果酱奶酪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当然,这条产业链的所有利润都捐献慈善事业。而他自己从未过过奢华的生活,住在小镇社区的普通民宅,和小镇酒吧的bartander随便聊天,骑着摩托车在街上乱晃(而不是黑床limo),完全down to earth。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他不仅是世界上最美的男人ever lived,极有才华的艺术家,非常有人格魅力的g公众偶像,而且是个真正正直仁爱的人。我觉得他虽然有60年代叛逆的脸孔,但他同时代表了所有经典的美德,和60年代真正的精神核心:自由和博爱。

  《江湖浪子》观后感(三):十则感兴趣的背景资料

  1.罗森拍摄《江湖浪子》一共花了六个星期时间,完全是在纽约市进行。大部分镜头都是在两个之后均已废弃的台球室拍摄的。其它拍摄地点包括东82街的一幢连排别墅,这里拍摄的是片中芬德利一角位于路易维尔的家;还有曼哈顿的灰狗汽车终点站。剧组在这里建了一个小餐厅用于拍摄,但由于太过真实以致许多旅客都已经这里真是餐馆,于是坐在那里等着点餐。

  2.台球世界冠军威利·莫斯考尼担任电影的技术顾问,并作为替身拍摄了多个技术性镜头,只有格黎森的这类镜头是亲自上阵,并且还使用了广角镜头,可以看到演员亲自打球后球的运动轨迹。

  3.罗森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新新现实主义”(neo-neo-realistic)风格而聘请了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街头混混,招收他们进入银幕演员工会并用作临时演员。

  4.一些包含在拍摄剧本中但之后被剪去,没有出现在上映电影里的镜头包括:“明尼苏达胖子”的主场台球室于艾迪正在进城的路上时建成(这本是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一个牧师与伯特在酒吧交谈的长镜头,显示这位牧师是个瘾君子。

  5.电影的早期拍摄更多注重于打台球的镜头,但拍摄期间罗森决定要给纽曼和劳瑞角色之间的爱情故事增加更多的色彩。虽然在拍摄重点上做出了调整,但罗森还是使用了多段台球比赛镜头来突出表现艾迪的个性,并通过镜头中角色的位置来暗示他与伯特和莎拉之间关系的演变。例如当艾迪和芬德利打球时的一个双人镜头中,艾迪的位置在伯特下方,之后一个三人镜头里,他处在芬德利上方,但还是低于伯特。而莎拉进来时,她的镜头位置低于艾迪,之后的三人镜头中艾迪仍然低于伯特。当艾迪跪在莎拉的尸体旁时,伯特再次出现,镜头位置高于艾迪,但艾迪攻击了他,最后也处在了比伯特更高的镜头位置上。最后再找胖子决战时,艾迪又一次在双人镜头中出现在高于伯特的位置。

  6.《江湖浪子》表面上呈现的是输和赢,但从根本上却是一个有关作为一个人意义所在的故事。罗伯特·罗森曾就这部影片表示:“我的主角快枪手艾迪希望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台球选手,但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是他在试图实现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一目标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他在自己一手造成了惨重的个人悲剧后才有了这样的自我意识,然后他才打赢了自己的台球赛。”罗杰·艾伯特也有着同样的看法,称《江湖浪子》是“为数不多的几部英雄梦被放弃,以接受现实而不是追寻梦想来获得胜利的美国电影之一。”

  7.电影和戏剧历史学家伊桑·莫登曾指出,《江湖浪子》是1960年代初屈指可数的几部重新界定了电影与观众间关联的作品。他写道,这是种“挑战而非阿谀,怀疑而非确信”的新关系。莫登断言,没有任何一部1950年代的电影“对一对一比赛的自我肯定有一个如此残酷和清晰的认识,无论是赢家非人性的一面,还是输家被阉割般的脆弱”。虽然有些人认为本片和经典黑色电影存在类似之处,但莫登基于罗森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而驳斥了这样的比较,还指出本片与黑色电影相比,缺少了“奸诈的女人,对发现资产阶级犯罪行为的津津乐道,贪婪的银行柜号和永远都精力充沛感到不满足的夫人们”。莫登并不觉得快枪手艾迪有什么“快50岁的精神面貌 ”,这个角色与反叛时期那些感觉非凡的硬汉相比有着决定性的突破。

  8.上映数十年来,《江湖浪子》作为一部银幕经典的地位已经得到巩固。罗杰·埃伯特于2002年重新对本片进行了评价,他再度称赞了电影的导演和摄影,并表扬了剪辑师戴迪·艾伦,称赞这是一部精神上很有深度,能够伴随观众的记忆共同成长的电影。他还进一步称赞快枪手艾迪·费尔森是“屈指可数的几个真实到观众会用来作为检验标准的电影角色之一”。

  9.《电视指南》杂志称本片是“黑暗的尤物”,展现出“一个其唯一的亮点就是台球桌面的严酷世界,其中的角色又保持着一种简陋的贵族气息和风范”。

  10.保罗·纽曼在1986年的电影《金钱本色》中再次出演了快枪手艾迪·费尔森一角,并因此拿下第59届奥斯卡男主角奖。一些观察家和影评人认为,这座小金人是对他在《江湖浪子》中精彩表演的一份迟来的承认。

  《江湖浪子》观后感(四):perverted, twisted and crippled

  同名小说改编。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奥斯卡提名,两项获奖(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摄影)。入选National Film Registry。

  虽然片名译作“江湖骗子”,但片中并没有太多行骗的经历和把戏。这是部讲述小人物在人生道路上挣扎和超越的电影,是关于输赢与人格孰重、金钱与情感何从的励志故事。主角Eddie球技出众、恃才放旷,却因年轻气盛而先赢后输的败给了“明尼苏达胖子”。此后的他只想着复仇,为此他可以不要友情、忽视爱情、抛弃自尊,直至女友的自杀才使他警醒,如此盲目的追求换来的只是堕落(perverted)、扭曲(twisted)和残废(crippled)。就像投机者Bert那样,看起来深谙世故常胜不输,但代价却是变得心如死灰冷血无情。这样像机器一样的赚钱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应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去追求和留恋啊。Sarah的角色是对全片的平衡和推动。她虽然酗酒和跛脚,但她在Eddie意气风发时爱上了他,在他低迷消沉时陪伴着他,在他茫然沦落时(企图)劝阻他,直至最后的“尸谏”终于使Eddie完成救赎。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Paul Newman的电影,果然名不虚传。他凭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影帝提名,但都败给了《纽伦堡大审判》的Maximilian Schell。他的小金人梦要等到25年后他在本片的续集《金钱本色》中再次饰演Fast Eddie才圆,而至今很多人都认为那其实是对他在本片中出色表演的迟来肯定。其实除了Newman,其它几位主要演员也获誉颇多,光奥斯卡就拿了最佳女主角和两个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其中George Scott因看不惯奥斯卡种种制度而拒绝了提名,成为史上第一名这么做的演员),可惜也都失之交臂。导演Robert Rossen年轻时曾干过台球骗子的行当,难怪拍起来得心应手,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的提名。

  本片入选了2008年AFI评出的最伟大体育电影top10,当年上映后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台球热。台球世界冠军Willie Mosconi作为本片的技术指导,帮Newman打了一些特技球;此外他还客串了一个小角色,即帮Eddie和胖子暂时保管赌注的那个家伙。

  《江湖浪子》观后感(五):Mr. Newman's sex appeal, and some other thoughts

  In a nutshell, The Hustler, and its sequel – The Color of Money – twenty-odd years later, are films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 talented but immature young man, his love interest, and the seasoned veteran who exploits / trains the young man’s talent.

  Of course, this is a serious over-generalization; still, it would be interesting to compare the two films, a quarter of a century apart, not the least because of Paul Newman, who stars in the same role in both films.

  What to me was most impressive about The Hustler was the opening. The charismatic Mr. Newman – and boy does he appear so young! – captures the audience effortlessly, with that big and almost childish (but nonetheless potently charming) smile. If I were female I would probably have fallen for Mr. Newman at that instant – and by saying so I am probably already revealing too much of my fondness for this actor.

  ut of course, the film would not be a classic if it were simply a stage for Mr. Newman’s sex appeal. And the light humor of the film’s opening is deceptive, in that the rest of this 135 minute film is decidedly somber.

  Mr. Newman, who plays “Fast” Eddie Felson, is a talented young pool hustler – that is, he makes money by playing and gambling at the pool table. When he losses an opportunity to beat Minnesota Fats, who is “the best player” in the country, he is determined to stick around until he has enough money to challenge Fats again. In the process, he hooks up with a mysterious young girl named Sarah (Piper Laurie, in an Oscar-nominated role), and seeks out a sly gambler / bookmaker (Bert, played by George C. Scott) to help him raise money.

  Eddie’s relationship with Sarah is a fragile one – both do not talk about their respective histories, and at face value their relationship seems to be blank besides the physical pleasures. However underneath the silence is their obvious and straightforward affection for each other, and you get the sense that, despite their past pains, and the uncertainties ahead, this young couple is willing to risk their hearts for love.

  The film is clever in setting up this fragile relationship first, and then insert Bert the semi-antagonist into the picture, thus changing the dynamics. Sarah appears to see through Bert, and vice versa; Eddie, on the other hand, is desperate enough to be willingly exploited. The film’s climax is presented when Eddie is forced to make a choice.

  As someone else commented, the brilliance of The Hustler is how it directs the audience. For almost two whole hours, the audience eagerly awaits the rematch between Eddie and Fats, and all the while we have probably already developed various scenarios of how it would look like in our heads – but by the time it does happen, the film has already turned in another direction, and while the rematch is as we had expected, we have been taught a bigger lesson – that there are more things to life than winning and losing.

  8/10

  《江湖浪子》观后感(六):《The Hustler[江湖浪子]》花开一朵

  《The Hustler[江湖浪子]》花开一朵

  y @xinl.ve 110715

  Movie Rating:8。

  四、六级的英语教育没有教过Hustler,认识这个词是看《Midnight Cowboy[午夜牛郎]》(学习英文-,-!),纽约第五大道的贵妇人们唾弃Joe Buck正用的此词。“江湖浪子”的翻译实际上给“Hustler”贴了一层金,“骗子”或“皮条客”是更准确的直译。不过,“小白脸”、“吃软饭的”则是《Midnight Cowboy》中“Hustler”一词想要表示的含义,特指依附女性的男性。Joe Buck一类的牛郎自然也可归入其中。

  以一无所成又攀附女性的性质而言,Paul Newman[保罗·纽曼]饰演的Eddie Felson的确是一名吃软饭的小白脸。他的天赋足以保证他能在台球桌上能赢到钱。再加上一位搭档为他设计做套,虽然不能发家,但能保证Eddie日常的生活。嗜酒有时候是他放给外界的烟雾弹(序曲中他让旁观者上套,和天朝摆象棋残局摊的路数相同),但他与Minnesota Fats长局对决时,贪恋杯中之物击溃了他的神智。吸血经纪人Bert Gordon给了结论:Eddie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自己,《The Hustler[江湖浪子]》中有特别强调的一幕:后景中Minnesota Fats在洗手间整理头发,前景里Fast Eddie颓倒到椅子上。

  久赌无输赢是说固定圈子的人一起打牌娱乐,赌资的转移总只在这几个人身上。倘若是进了赌场,红了眼的人给做庄的送上身家性命并不奇怪。Fast Eddie Felson不适合长局,可以做到一次次击中对方得分,不能阻止对方慢慢磨倒他。

  以Eddie在台球桌上收获无数的赌资而将Eddie塑造成一个获得了成功的江湖浪子,那是青春偶像剧的浅陋。才智和机缘都不错的于连最后被社会送上断头台,于是《红与黑》成为了不朽的传奇。输掉他期盼多年的一场比赛,Eddie陷入了沉沦。人生的转变发生在他遇见他注定要遇见的女子,那一段的生活Eddie的确有点像之前所说的小白脸,而Paul Newman俊雅的外形也的确加强了这种认识。与于连要以进入上流社会才算人生成功的状况类似,Eddie为击败Minnesota Fats而纠结。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实现后也不过就是这样。特别是以牺牲尊严斗志而换来所谓的个性以获得击败对手的技能,《The Hustler》后来的发展宣布着一部经典的诞生。

  “PERVERTED、TWISTED、CRIPPLED”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出现是Sarah Packard参加的一次社交晚宴,经纪人Bert Gordon的无耻撩开了上流社会面纱的一角。另一次出现在盥洗室的镜子,Sarah用口红写下了这三个单词。联系Sarah的生活方式和她的跛足,两次的出现均与她有关不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一个巧合。赢了世界输了你,成功的代价不仅是需要男性的勇气才智精力年华,有些时候还需要拿出更多的交换物。

  1986年,同是打台球的Fast Eddie Felson,同是Paul Newman的角色,同样的经纪人和年轻的天才台球手之间的故事,《The Color of Money[金钱本色]》的人生导师形象,成为1961年本片花开一朵后结的果,15年后的Paul Newman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终身成就奖。

  Hustler.1961.720p.Bluray.X264-7SinS

  《江湖浪子》观后感(七):《江湖浪子(The Hustler)》:不撞南墙不回头(IMDB250 TOP 195)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The Hustler (1961)

  早就听说这部电影,今天终于把它看完了,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好。

  影片讲述一个男人浪子回头的故事。一个很厉害的台球高手,想赢下全美国最厉害的对手——胖子。他与拍档找到胖子后,开始了一场对决。台球高手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赢了很多钱。但是年轻气盛的他太狂妄,非要胖子认输才肯罢休,胖子用心理战术渐渐赢了回来。失败之后的台球高手离开了自己的拍档,打算独自一人生活。在餐馆遇见了一个和自己很相像的女人,两个人从一夜情渐渐变成了多夜情。不甘于失败的台球高手总想赚回本钱,再去打倒胖子,却在一个小台球场被人弄断了拇指。受伤的他,在女人悉心的照料下渐渐恢复了以前的状态。随后,他要同胖子的资助者去外地去赢比赛、赚钱。女人很不高兴,只好一同前往。在比赛中,台球高手多次伤了他的心,而且那位资助者也对女人暗示想要她。比赛过程虽然很艰险,台球高手还是赢了。比赛后,在资助者的欺骗下,女人与他上床后自杀了。台球高手知道之后很痛苦。回来之后,台球高手决定打赢胖子,这一次他赢了,但是他却为失去心爱的女人而痛苦。现在他终于知道什么叫做爱情,影片也结束了。

  电影的题材很新颖,讲述台球人的故事。不过,情节老套,走着大众化的好莱坞路线。在这些俗套的好莱坞电影里,主角必然是一个青年,而且是一个狂妄自大的青年。他往往会具有某种天赋且很傲气。青年在影片的过程中必然要遭受几回挫折,然后再从挫折中慢慢崛起,而且技能的水平一定会超越以前的档次,俗称:战斗力升级。主角的感情生活必定丰富多彩,有一个或者几个女人陪伴在身边,男人最开始都不会珍惜,女人们则或者离开,或者默默守候。在影片结尾,青年则会被某种事物激发会突然领悟到真爱云云,然后感叹没有珍惜,或者重新找回真爱幸福的快乐的生活等等。本片即是如此,电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看起来还算新鲜,不过现在来看,已经落伍了。虽然这样的评价有些不公平。

  此外,女主角的自杀,我也有些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自杀?是要用自己的死唤醒自己所爱的男人?或是因为与资助者上床后不能原谅自己?还是误以为台球高手抛弃了自己,觉得失去真爱后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以上三种,必有其中一种或者几种吧。其实,女主角在片尾的自杀让我很意外,从情节来看她并不是一个厌世的人,完全没有必要。难道电影非要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才能有看点?总之,我是想不明白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意义。

  电影的时间不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描述激烈的台球赛。我是一个台球外行,根本不懂得欣赏台球之美,更不用说电影里那些击球的难点与重点,所以我只能看个热闹。我能看到的只有Paul Newman潇洒的挥杆动作,以及俊美的击球姿势,至于其他我是无从欣赏的。影片在这几场比赛时的画面运用、镜头切换以及剪辑非常出色,尤其是很多淡入淡出的那种效果,使得整个剧情看起来非常自然。通过灵活的画面调度,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比赛全景,这就是本片的优秀之处。

  除此之外,电影的其他方面就如影片的情节一样,俗套、大众化。布景、道具、服装、音乐等等几个方面中规中矩,都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本片的整体素质像极了现今好莱坞批量生产的主流电影一样,没有太差之处,也没有太优秀之处。

  演员方面,都非常出色。男主角是鼎鼎有名的Paul Newman,那时候他还很年轻,帅气的很。女主角Piper Laurie最让我惊艳,她出场的时候,我就感觉面熟。看过几眼之后我发现她与Michelle Williams长相非常相似,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网上查过资料又有惊喜,她原来在《双峰》里演员出过,我说怎么越看越面熟呢。Piper Laurie年轻的时候太漂亮了,是一位绝色佳人,五官、身材都是完美的。在《双峰》里,她已经老了,不过风韵犹存。没有想到,几十年了她依然活跃着。Piper Laurie在本片里扮演的女主角,时而清纯,时而放浪,演绎的非常完美,是一位出色的演员。遗憾的是,这么标致的美人没有红起来!男配角George C. Scott也是面熟,后来我才想到,他扮演过巴顿将军,也是一位厉害的演技派。他们三位出色的表演,也是本片的一大看点,尤其是Piper Laurie,太美了。

  额外说一句,我看的DVDRip的字幕很强悍,竟然可以在屏幕右下角显示出台球比赛的次数,字幕做得真厉害。不过,字幕翻译的并不好,两条繁体字幕,各有优劣,但是我实在是分辨不出台湾与香港字幕的区别,只能不停地切换两种字幕。

  总之,一部有着俗套故事的俗套电影,只有台球和美女好看。想欣赏情节的人,还是不要看了。

  iper Laurie

  iper Laurie

  序列:0504

  TLF.IMDB.Top189.江湖浪子.The.Hustler.1961.D9.MiniSD-TLF

  2011-08-16

  《江湖浪子》观后感(八):不平凡地活一次(一)

  这就是那部很有名的电影啦,早就知道Paul Newman刚出道的时候是和马兰白龙度,詹姆斯汀一样的戏路,演坏男孩,不过一直都没见识过,看的都是近20年的,他都演些德高望重,德艺双馨什么的,这次终于满足了我的好奇。年轻时候的他,真是美男子啊,面部轮廓特别优雅。另外还有大家熟悉的巴顿将军George C. Scott,演得那叫一个(残)酷啊,刚毅的表情,完全缺乏同情心的表情,甚至把Paul Newman都压下去了。他出演的简爱里的罗切斯特,是家姐最爱的银幕形象,呵呵~~~~

  两部后来的电影:金钱本色,远离拉斯维加斯,都可以看出这部影片的影子,尤其是金钱本色,甚至出动了Paul Newman本人。可见本片对美国电影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边缘人,游离于社会期望之外的生活,象是马兰白龙度的欲望号街车直接开到了台球厅,通过Paul Newman饰演的职业台球骗子,把绝望和空洞的地下生活带到你面前。

  导演Robert Rossen,66年就去世了,本片获62年奥斯卡9项提名,最终只有美术指导和摄影拿到小金人,小奖就获了无数。

  《江湖浪子》观后感(九):赢之恶 ——《江湖浪子》

  赢之恶

  ——《江湖浪子》

  一张球桌,几枚台球,两根球杆,《江湖浪子》靠这几样元素组合出一出沉郁的人生戏。在好莱坞体育片的库藏里,这是一部成色奇异的作品。

  保罗·纽曼饰演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台球骗子“快手艾迪”,他与经纪人查理·伯恩斯流窜在各地的台球室里制造骗局。艾迪装作平庸的球手与陌生的球手挑起赌局,当赌注加到足够大时,便以精湛的球技将对方的赌资吞没。艾迪不满足这游走于小地界的小赌局,他的野心是与到芝加哥与传奇球手“明尼苏达胖子”做终极对决。艾迪并非在乎赌资,而是要确认自己能赢,成为最好的球手。艾迪与明尼苏达胖子在台球厅鏖战36小时,中途艾迪一度靠自己的“快手”赢到18000美元,但他不满足,一定要彻底击败胖子,然而此时他已急功近利、筋疲力尽、酒精麻醉了身躯。沉稳的明尼苏达胖子却悠然到卫生间梳洗了一番,出来之后即刻掌控球桌,不仅将18000美元全部收回,也从精神上彻底击垮了艾迪。

  艾迪沉沦下去,四处打杂混迹,并遇到了一个成天酗酒的女孩儿萨拉,两人相爱并相依度日。但这份爱情不久被打搅。混迹黑道的职业赌客伯特·戈登看上了艾迪,以苛刻的受益分成借给他三千美元做赌注,并带他去路易维尔寻找对台球赌局有兴趣的富翁。

  本片获196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在内的九项提名,未能获得重要奖项。当年的竞争对手是《纽伦堡大审判》(Judgment at Nuremberg)与《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在美国电影学院(afi)的10部最伟大体育电影中排名第六。

  传统好莱坞体育片的套路是励志为先。失败者历经曲折,收获胜利。《江湖浪子》中,“胜利”却不是故事情节中挑动观众情绪的关键元素。“赢”的心态,不是向上的正面力量,反而成为主角艾迪沦丧在台球赌局中的人格缺陷。“赢”成为一种有瘾且毒性强烈的欲望,牢牢操控艾迪具有高超台球技艺的身体,成为直奔胜利目标的工具。

  艾迪球技的精彩与他在赌局上的沉沦,使“赢”有了两重分身。其一,作为体育竞技者依靠天才技艺在竞赛中的“赢”,这是明亮的一面;其二,赌局中沾染铜臭,包藏欺骗、诈取的“赢”,这是黑暗的一面。片中专事安排赌局的经纪人伯特·戈登,狡诈、狠毒,永远渴望攫取更多钱,以一种强力的邪恶形象示人,为了让艾迪专心为自己打球赢球,他以恶言逼死了因爱情而跟随艾迪的女孩儿萨拉。戈登并不因萨拉的死产生任何触动,并对艾迪说:“她即使不在路易维尔死掉,也会在其他地方死掉。”戈登几乎要成为一尊“赢”的恶神,如同收购灵魂的魔鬼,不断引导艾迪进入更大的赌局。但艾迪在萨拉的死亡中醒悟,并斥责戈登早已忘掉如何去做一个人:“我爱她,我把她廉价抵押在台球赌博中。这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你没有真正关心过任何事情,除了胜利。”

  但萨拉已经成为牺牲品。爱情本来能给艾迪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出口:萨拉期望正常的生活,但即便是二人最甜蜜的时刻,击败“明尼苏达胖子”的愿望也始终萦绕艾迪脑际,“赢”的欲望腐蚀了爱情的路途。艾迪回到旧路上,也将萨拉拖入了自毁式的赌徒生活。

  “明尼苏达胖子”代表一种丧失了灵魂的赌局工具。他也是戈登的球手,但不似艾迪,他甘心陷落,不做任何反抗,他很自如地以台球神技为自己与戈登赚取巨额赌资。影片中对他的着墨,多还是技巧的展示,难以知晓他在日日赢球的状态中,是否还保存了做人的温柔。但他至少对艾迪的行为表示赞赏,艾迪最后一战打败他,并痛斥了戈登。胖子真诚地对艾迪说:“你是个好球手!”这或许是胖子作为工具所能做的最高声呐喊。

  艾迪在球桌上赢了胖子,而观众却没有扬眉吐气,因艾迪并未获得真的胜利。女友死去之后,真正生命的希望已被扼杀,球桌上的“赢”不能带来运动的乐趣,反而成为生存的虚妄。气急败坏的戈登尽管没有叫手下痛殴艾迪,但以自己的黑帮势力威胁艾迪,从今往后不准再进入高级台球室。艾迪答应了这要求,等于断送作为一个台球高手的生涯,这是他付出的最高代价。

  但至少艾迪懂得了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事情,即赢得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萨拉用死亡为艾迪做了这人生最重要一课。萨拉在男友深陷赌局,自己遭受戈登侮辱,爱情走入绝望之地时,选择自杀。自杀前,她在浴室镜子上用口红写下“堕落的”(perverted)、“扭曲的”(twisted) 和“残废的”(crippled)几个字。这正是年轻的艾迪在台球桌上依靠不断胜利得到的东西。他最后拼力脱身而出,便是要抹去自己性格中这几样缺陷。导演罗伯特·罗森说:“我的主角,快手艾迪,想成为一个伟大的球手,但我的电影却是关于他遭遇的困难,这困难中他得以成为一个完善了的人。”

  萨拉的情节在《江湖浪子》中极重要,也为体育片提供了一个女性角色特例。女人在体育片中通常是英雄的奖赏,爱情是英雄行为的催化剂。一种好笑的女人角色是《百万金臂》中苏珊·萨兰登饰演的安妮,她在每个棒球赛季都看好一个有潜力的男孩,并与他们做爱。萨拉则真正探入主角心灵,并将自己的死亡化作主角心灵创伤的药剂。

  《江湖浪子》游离在好莱坞体育片传统之外,电影与戏剧史家伊森·莫登(Ethan Mordden)曾说《江湖浪子》是1960年那些能重新定义电影与观众关系的作品之一,“它更是挑战观众而非谄媚观众,更是怀疑世事而非对世事的言之凿凿。”莫登还提及,“1950年代没有电影能以如此犀利、清晰眼光在竞赛中观察角色的自我确认,观察赢者的残暴以及输家精神去势后的软弱。”*影片从一个鄙陋、甚至肮脏的角度将追逐胜利可能带来的罪恶一面尽情展示,为观众提供反省的机会。快手艾迪最后接受了现实,竞技中能体会运动的乐趣,然而对胜利的渴求与赌徒心态一旦媾和,足以毁灭一个人。

  *《Medium cool: the movies of the 1960s》1990,出版社: Knopf

  ■花絮几则

  □影片在美国唤起了人们对台球的热爱,这项运动再次时兴起来。

  □影片中最精彩的击球场面是“快手艾迪”使用立杆击打、一次使两个球入袋的技巧。这技巧在电影中两次出现,虽然是不同的比赛,但用的实际上是一次表演的两个不同拍摄角度的镜头。

  □除了一个高难度的垂击球由著名台球运动员Willie Mosconi做了替身(他也是本片的技术指导),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打球镜头都由演员自己完成。为了出演艾迪的角色,纽曼曾把自家餐厅的桌子搬了出去,换成了一个台球桌,这样他可以随时练习,提高自己的打球技术。影片中,“快手艾迪”准备与“明尼苏达胖子”赌局时,艾迪的经纪人坐在一张海报前,海报上是 Willie Mosconi的形象,Mosconi在1941年到1957年间14次获得世界比赛冠军。这个场景大约10分钟后,Mosconi在电影中做了一次客串,演出一个手握赌资的家伙。

  □导演Robert Rossen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台球骗子,曾经写过一出与台球有关的剧本《角袋》(Corner Pocket)。为了重现真正的地下台球赌局的氛围,罗森从街头找来了真正的黑帮暴徒,为了能雇佣他们做群众演员,罗森还为他们在演员工会注册。

  《江湖浪子》观后感(十):对资本社会丧失精神的追讨

  “江湖浪子” 影评渺渺。

  我最不忍明珠蒙尘。即便是六十年代初的黑白胶片。

  正如保罗·纽曼饰演的“快手艾迪”在台球厅里的表现让围观者惊呼又无语一样。

  这部仅仅揽获奥斯卡九项提名的黑白故事,一定是评委们对它的精彩措

  手不及之后,发现没有合适它的奖项。

  女角“萨拉” 是跛足嗜酒却掩遮不住感性双眼的女子、她手里的打字机平庸中散发绝望。

  两人在酒吧相识、落魄环境中的有趣对话。

  艾迪对胜利的执着,其实正是对于他自我的“感觉”执着。

  这不仅仅是生硬的落袋技术、这是和球杆有关的精湛的灵魂艺术。

  当这“感觉”来时,战无不胜、精彩频频、

  而纽曼的出色演技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台球桌上的金鸡独舞。

  当感觉去时、他自信峻减、醉败潦倒。。。。

  这一切多么自然。而试图让这一切僵硬如“明尼苏达胖子”

  的,是资本家们。当然,实际上是整个资本环境。

  伯特·戈登是这一影片的黑色代表,他告诉艾迪:你是一个天生的输家,因为你没有赢的性格,

  我觉得暗语便是“你缺乏适合资本社会的性格”。

  艾迪最终不得不接受了资本家代表伯特·戈登75%提成的苛刻压榨。

  这是对精神胜利的执着所引发,也导致了剧情悲剧化的发展。

  “这里的人表面衣冠楚楚,其实都是伪君子,你难道要像他们一样吗” 莎拉这些话最终代表了精神和资本物质的对立和决裂。

  莎拉的结局是极具现实主义的悲情,当我意味到剧中女角可能悲剧时,悲剧就在那几个刹那发生了。麻醉、颓性与自杀的确是没有希望的代表性黑暗之一。(遗憾的是每个“现代化国度”都没有改变这一现象)

  如很多人以为影片中女性角色是附庸的见解不同,我认为莎拉始终是独立的。(这和后来终于斩获奥斯卡的《金钱本色》有很大不同。)

  当艾迪终究自嘲似的拥有了所谓的“性格”之后,他的确是战无不胜的。 是的,也许是战无不胜的机器人。

  最后的剧情对话引人深省,

  “你可以走出去,但你永远不许进高级桌球室”

  我觉得可以如下理解

  “如果想要精神的畅快胜利,那就接受资本压榨、控制、阉割吧。”

  但艾迪因为莎拉而选择离开这一切。并且不再和资本家妥协。

  警告语:

  “千万为了资本和欲望而过分攫取,精神泯灭之后,你还真实拥有着什么?”

  好吧瞌睡昏沉、不知所云。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部矛盾纷呈、表演出色、剧情难忘的电影赞不绝口。 不是么,黑白片的质量果然要上乘一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江湖浪子》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