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别恋》是一部由陈丽英执导,冯德伦 / 李绮虹 / 森野文子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顾城别恋》观后感(一):无须
无须管它拍的如何演的如何.
它仅仅告诉你顾城是谁.
你知道他是诗人,他写过一代人和任性的孩子,他死的很传奇,就足够了.
我倒是觉得,拍电影这个方法本身就很浪漫了,有人能想到,无论好坏,我都力荐.
毕竟,谁都不是顾城,他一死了之,我们不过是揣测他的生平,导演的思路既然到此,就当鼓励.
毕竟你不是顾城,你怎么就知道顾城不是冯德伦一样的帅哥?
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至少能肃然起敬,不会再去篡改他的诗,改成诸如"我却拿它翻白眼"一类的痞诗,因为想一想,不太合适.
其实我只是想说,这其实是部好电影,别TM动不动就觉得这演得不好那演得不好,演得不好照样是好电影!
我给五星!
《顾城别恋》观后感(二):以爱之名
喜欢一个作品不一定要知道它的作者,鸡蛋好吃不一定要认识下蛋的母鸡。顾城的朦胧诗我一度比较喜欢,不是因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也不是因为远了近了的辩证法,而是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述的情愫。当然吸引我的还有他匪夷所思的死法。
诗人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很多,但我将他的死法归为变态,因为爱之深之真要将妻子杀死而且手法之惨不忍睹,都是罕见的,仅仅是以期在天国回归和重温过去。汪国真,海子我都可以理解,唯独顾城我至今没弄明白。或许是因为我不谙爱情之道,口说不大惊小怪,但依然有时会对令我迷思的问题发上一小会儿呆。
与此同时我对他的诗歌看得也轻了,淡了。可以用诗去迷惑一个女人,也可以用诗歌去浪漫多个女人,死亡诗社里老师教导学生,写诗的原因不是你愁苦的不得不发,或者郁积得一定要火山爆发,而仅仅是为了讨好女人。其言难听,真理都比较难听,他说的不一定是真理,但足以让每一个诗歌爱好者凝神思索。诗言志,不置可否,但至少在我看来用诗去言志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以诗之名杀己可,杀人不妥,以真爱之名殉己可以,要人陪着殉则大可不必。不是我道学假做派。自己的生命从来自己负责,想结束,一根绳子,一把刀,一颗药丸,或者不借助任何事物都可以心愿达成,但要拉个垫被的难免破罐子破摔,耍上了无赖。你真爱了,还要求对方也真爱,想要对等,希望平衡,可可西里保护区有政府后盾还不平衡呢!爱情平衡了,还有那么多痴男怨妇吗?
为诗自杀的人大多是爱诗过甚,以为自杀了诗歌也死了,或者以为诗歌已死,自杀了,这二元体似乎永远纠结在一起,自杀以后或许发现诗歌没死,但再想活则不可能。诗人不会后悔,死亡也不会后悔,不会因为阎王殿上不好玩还可以打到阳世。而为爱殉情的人则不一定真的因为情真意切,非死不可,你丫真爱就不会先去死,徒增那个人的牵挂,不管有没有意识,这种自杀实质上是对另一个人的惩罚,是给他/她加上沉重的精神包袱。为爱去杀人就更不可理喻了,杀了她/他如果意味着得到她/他,相信有90%以上的杀人案例全是因为爱而不得。
联想一下,娱乐圈的艺人个个光鲜亮丽,欣赏他们壮硕强大好了,意淫她们的曼妙身材也没问题,没必要去追求他们荧幕后或骄奢淫逸或优雅糜烂或惜身如玉,打自己的酱油,做自己的俯卧撑就好。
《顾城别恋》观后感(三):顧城別戀
喜欢顾城。因为离他很近。
所以,能感觉到他的世界里的纯真和向往。
很单纯的渴望生命中最原始的美好,像一个被保护的孩子,Peter Pan,不希望长大,只活在自己的小小天堂。
看过一段珍贵的视频,顾城在朗读自己的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特别胆怯、张皇。
是的,这就是顾城。
即使他在诗的世界再强大,他也终究是一个害怕陌生的孩子。
顾城、谢烨、刘英,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我猜想,导演本身并没有理解顾城,而所有的演员,也并不了解顾城。
在他们的眼里,也许顾城只是一个有点精神问题的诗人。
可是,谁有看到他内心的惊恐与害怕。
他是单纯的,只有如此单纯的他才不会去在意以往的所有,只关心最平实的生活。祥和而宁静。
她们都是他的妻。
以上。
《顾城别恋》观后感(四):现实的黑夜吞没了诗人的黑眼睛-顾城别恋
本片不符合人们从诗歌中读到的诗人形象,但是却更接近真实。
童年,对抄家批斗的恐惧构成了生命的基调,准确。下放,和父亲在田野对诗,写完扔进火里,也准确。父亲说太阳不能随便用,太阳被毛霸占了,也准确。
火车站初遇谢烨,谢的灵气、身上的光芒是演不出来的,但是最起码,表现出了女孩和现实之间的游离和孩子气,那姑娘就是不切实际,才会爱上这个神经质的小木匠。
成名后被老诗人批评,说他精神污染,他心里说你们才在污染我们的精神。
在北京遇到英儿,顾城说他和英儿就是一样的人,这点用装扮苍蝇那段准确表达了。离开之前赠送陶罐是准确的,这陶罐后来还被打破。走前英儿公开示爱,这也符合实际。
英儿在现实中确实水性杨花,她有和城一样的心,但是她的黑眼睛没有寻找光明。
顾城出国后的诗朗诵,神经质的声调符合了他的内心,那些美丽童话般的语句就是对现实的反抗。即使在诗歌活动的现场,他也对现实也无法适应,影片表达准确至极。
人们都在谈论他们的悲剧,但在悲剧之前,女儿国曾是那么美丽,完全没有机心,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真性情,这样的时光,值得用生命换取。我们能同情他的悲剧,但不该怀疑他的智商,虽然生活的激流总是无情地冲刷,但那一段的美丽又怎能不算?
悲剧始于现实对梦想世界的入侵。儿子代表很多的责任,代表你要在现实里做很多事情,所以顾城不喜欢儿子。谢烨要养家,守着他这个金饭碗要去讨饭,当然会发脾气。而英儿在这里一无所求,可是她却发现自己卷进了风暴的中心,她怎么能没有压力?
悲剧来自于谢烨的算计,先安排夫妻去德国讲学,让英儿想清楚她和顾城没有结果,把她推给那个练气功的老头。再向顾城提出离婚,她要用现实敲醒这个做梦的孩子。
客观地说,英儿受到指责并不公平,她能为顾城去死,她能和顾城殉情,她愿意。
10元包邮,多买八折,我的网店:
《顾城别恋》观后感(五):我是一个任信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信的孩子》-----顾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绒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悸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擦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来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顾城别恋》观后感(六):等待另一部电影吧
电影看到中段,我想:顾城真应该从棺材里跳出来,拿着斧子追杀编导。
尽管片中人物的名字都做了改换,顾城为古城,英儿为清儿,但这并不能表示导演可以只借顾城故事的外壳,而毫不理会真实的人生。
即便是利用外壳,导演也是糟蹋了这个外壳。顾城、谢烨、刘英这三个人的关系其实是充满了戏剧张力的,以至于这样的矛盾冲突在真实的人生中显得令人惊骇。这三个人的故事几乎涵盖了人性中多个角度,情欲、私欲、理想与现实、逃避与面对等等。这样的故事如果换做高明的导演,一定能出好的片子。
只是可惜了。
故事开篇顾城和雷米的相遇完全是琼瑶电影的套路,看不出二人的结合有任何的精神基础。年轻的冯德伦和港姐李绮红并无能力演绎出这段悲歌。把顾城演成一个精神病,他是有障碍,但那是在他的生活翻天覆地之后,那个过程没有表现出来。我甚至怀疑连导演和编剧自己也还没能理解顾城,理解谢烨,整个电影仿佛单纯为了二女共侍一夫和最后的杀妻桥段设计的。
请来日本女优森野来大脱特脱,你想说顾城迷恋的是英儿的身体吗?那未免太小看顾城也小看英儿了。雷米之所以能把英儿当成生活的劲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儿同样具备和顾城精神沟通的能力。
电影后面,雷米让英儿离开,英儿履约,雷米却又要抛弃顾城。这样的设计也很牵强。事实上,雷米一方面思念儿子,一方面也无法忍受顾城幼稚的行为,此时的顾城已经成为她的包袱,她有意要把顾城抛给英儿的。谁知英儿先下手为强,她不可能像雷米一样作顾城的“母亲”。英儿的不辞而别使得雷米精心安排的计划由此落空,雷米在震怒之下索性放下“圣母”的身段,干脆为自己自私一回。顾城此时蓦然发现他深爱的两个女人都为了各自的私心而把他甩来甩去。。
生活比剧本更惊心动魄,如果编导肯好好做做功课,不至于把一个充满人性角斗的故事拍得如此拖沓、无聊、语无伦次。
《顾城别恋》观后感(七):演绎与真实
香港女导演陈丽英导演的《顾城别恋》,她曾经说:“我这次并不是以纪录的形式去讲述顾城的一生,相反,我只是想以戏剧的形式去处理。有人认为顾城是诗人杀手,我却觉得他一生也是诗人,杀人只不过是最后一刹那,所以我不打算描述他怎样铺排、计谋去杀人,而把着墨点落于他的诗人世界,以画面去表现。”
首先说,我个人喜欢读顾城的诗,而且他的诗真的是要读,而不是“看”。
当然真实的顾城故事和这部戏,它们之间到底有多少相同,这个是很难评价的。顾城,谢烨,李英。李英现在还在北京,应该可以在诗人刘湛秋家找到吧。李英在前几年也公开过关于她和顾城的关系,以及在岛上的情况。有人说她说的是假,她说,顾城在《英儿》里面说的才是假的。顾城的父母也在北京西八里庄居住,顾工去年还去凤凰台做了节目。如果去问一些当事人,那就只有去找活着的人了。很不礼貌的行为。当然最当事人的应该是顾城自己。这就没办法了。他是一座城,一座城,里面很多东西,很多迷。
《顾城别恋》电影里面的那些景色不错哦。真的是有在新西兰那边拍摄的。关于演员,冯德伦,顾城本人没他那么帅,没他那个身高。看看旧照片吧,就是80年,在北京举办的“青春诗会”的时候,他和北岛他们的合照,他最矮,站在最前面。气质方面,一个戏人和一个诗人,这就不用说了。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里面把顾城演地太疯了。顾城其实很安静的。一个诗人,不会那么不动作幅度大的。看一看肖全拍摄的顾城与谢烨1987年在成都的那张照片。诗人坐在窗户边,妻子抚在他后面。诗人的眼神真的很平静。谢烨的气质也比较好。这些是演员所做不到的,根本无法演出来的。在电影里面,李英的原型英儿是由一个日本AV演的吧。不用评价了,纯粹艺术效果。
有人说顾城有暴力趋向,才杀妻子的。电影里面也有顾城杀鸡的事。这件事确实有的。关于性的描写,也应该根据了《英儿》里面写的。
电影和真实无法比拟的。我们的眼光也不可能在看电影的时候,只看电影,而不去联系真实的历史人物。这是不可能的。
我几年前看的《顾城别恋》,好像刚刚满18周岁,抑或还没满。反正当时我几个同学都是当情色片在网吧里看的。哈。我也没办法不的把自己想象的顾城和电影联系起来。
《顾城别恋》观后感(八):畸形人生
刚开始有点难以入戏,知道小三出来的时候,我打起十二分精神来看这部片子。不能不感叹当时中国的知识青年内心真的很乌托邦,连爱情都可以三人共享,我不知雷米心里是怎么想的,一直以为是她比较迟钝的原因,但是直到最后才发现她从头到尾都知道并纵容了顾城和她的恋情,还在最后和她的情敌深深拥抱,让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境界,大概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但是再怎样,圣母还是现实的,要吃饭要过日子,在伤心的送走儿子之后,我确定顾城绝对没有资格当一个父亲,也没有资格当丈夫。对于他最后杀妻的情节,我只能说并不惊讶,因为他的世界已经不是正常人的世界了,用精神病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我本人很欣赏顾城的诗,也欣赏他的才气,但是作为一个人,他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去做人,处世,与人相处,如何去爱,他都不会,他只是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头。这样一个男人,谈不上文学家,艺术家,凡是家的,都是人性上修炼完整,活的明白的人,而他,最多也是一个怪才,一颗奇葩。女人们吶,欣赏一个男人与和一个男人过一辈子是两码事儿,擦亮眼睛,不要枉费了一开始的激情浪漫,最后成了悲情满地。。。。
《顾城别恋》观后感(九):诗人之死
(翻以前的旧网志时无意中发现了这篇自己三年前写的东西,我得说,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好了我们又要开始讨论真实和故事之间的区别了。
诗人顾城的故事高中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夫子就跟我们说过,所以基本上在看这片儿之前我已经知道结局了。虽然电影情节跟真实事件还是有一段距离,男主角的名字也成了“古城”。
哪怕导演已经事先声明了影片情节上有一定的艺术加工,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接受一代人的精神偶像成了一个轻度弱智并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呆子。
总的说来冯德伦同学的表现还是可以的,听说他在拍片之前还苦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国语,不过最后还是被导演换成了配音。另一个主演李绮红的表演倒是可圈可点,至于扮演清儿的森野文子,不客气地说,她的任务就是脱,日本的AV女优大多面相清纯,她身上那点小荡妇气质根本算不得稀奇。
我们都习惯了对一个人一件事进行评价,但说到底,只要不是当事人,任何的猜想都是YY,任何的YY都是一家之言,你可以不赞同,但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不知是谁说过,一个真正艺术家必须隐藏于他的作品之后。如果你心中早已相信了顾城是怎样的人,再去追究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甚至去纠正别人心目中的顾城的形象真没多大意思,在现在这个诗歌早已阵亡的年代,文艺青年们,回去好好读诗吧。
《顾城别恋》观后感(十):读不懂诗人
今天看完了一部电影《顾城别恋》
讲的是一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的朦胧诗人 顾城 的事。
与他太太还有情人
说实话 我不太了解真实的前因后果也未曾了解过顾城的诗
所以对于电影的描述很喜欢
在豆瓣上看这部电影的影评都不太好 看的人也相当少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种感觉
也许成就不高的香港女导演没有深厚的功力来描述顾城的事
我想她也尽力了 毕竟诗人有着凡人无法揣测的气质
通过一部电影 浅浅的了解一位诗人足以
我的幻想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感 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初 春
阴沉的天空在犹豫:
是雪花?还是雨滴?
混浊的河流在疾走:
是追求?还是逃避?
远处的情侣在分别:
是序幕?还是结局?
避 免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您避免了一切开始
祭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调
加一笔蓝,
是天字;
加一笔黄,
是土地。
把蓝和黄,
加在一起,
是绿,
是生命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