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逆流》是一部由徐克执导,谢霆锋 / 伍佰 / 卢巧音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顺流逆流》影评(一):徐克在补吴宇森的缺吗?
这部徐老怪从美国回来后的第一部作品,看着看着怎么让我想起了吴宇森的电影:基督画、圣母像、白鸽、婴儿、惺惺相惜的男子情谊。吴氏电影的标签无一例外的出现在了这部电影里。想当年徐克监制、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前两部也是影坛的一段佳话,之后两人因创作理念的不同而分道扬镳,结果徐克自己鼓捣出了一个第三部。而后两人又相继入主好莱坞,吴宇森在好莱坞拍下的《变脸》和《碟中谍2》也是名震世界的作品。徐克则混的很不如意,回香港打造了这部他本人很少触及的现代题材枪战片。都知道,徐克之前的电影是以素重女角和乱世背景闻名的。徐克在这部电影里运用了大量新奇的视觉语言来打造这传统的类型片,体现着徐克以往电影的特色,可惜在男性情谊的刻画上显得十分无力,没有吴宇森电影里那种震撼人心的情怀,男女之间的爱情也不并不动人。因此华丽的视觉语言也就显得喧宾夺主,使影片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整个看下来都像是好莱坞体制下的“标准”制作。徐克的好莱坞之行莫非是“损了妻子又折兵”,好莱坞的那一套没能消化了,自己的特色又丢了不少。迄今为止,“海归”的徐克再也没能带给我们以往的惊喜。
《顺流逆流》影评(二):似曾记忆
“他们说,这个世界开始什么都没有.黑乎乎,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最有办法的那个就说不行.
所以他造了光,光很好,可以看见东西,做很多事情.第二天,他还造了天,有时那个天还有彩虹,有时发脾气打几道闪电下来,挺有趣的.第三日,他造了水,有水就有植物,飞禽走兽,什么都有.接着大家就玩一个叫做适者生存的游戏.第六日,他根据自己的样子造了个男人.哼!很不完美.
接着,他又多造一样东西... ...叫做女人.以为这个世界这么大,一定容纳得下.没想到就连容纳多一个都不行.这算是世界末日外最失控的东西.所以第七日,他本来打算休息,但是最后,还是要从头来.不单只是他要从头来过,全世界都要从头来过... ...”
内容空洞无力,延续了简单的叙事和动作。我却仍然感动,这与电影情节无关,与演员无关。那些事儿有关生活,有关情谊。阿杰构建的事件是纽带还是主题?尤其是雨夜车中高唱的那首再来一杯,莫名就记忆起歌词“飘在空中很多的酒杯,你的脸蛋红的像草莓;今夜大家不醉就不归,明早太阳是我的棉被”。
醉醉的都市迷离下,点根烟,小人物也要过活。抛开躯壳,真的有自由。坚持着,坚持着……
远方朋友还记得这部感动之作?
《顺流逆流》影评(三):人怎么可能比蟑螂剽悍呢?
在看到电影结束20分钟前,都一直在想,这样的电影,打三星差不多了吧?
实在是陈词滥调。好吧,怪我看得太晚。彼时可能引领潮流的故事桥段。拍摄手法,到了差不多10年后的今天,自然更是经不起推敲了。哎,讲故事的人,最怕的不就是擅长挑剔的人么?
可是,当看到小谢童鞋扮演了接生婆的角色,我觉得这样的镜头还是应该让广大淫民群众都欣赏一下,当年刚满20岁的青涩少年,是如何演绎这么复杂的心路历程的,嘿嘿。
本片最大的亮点便是主角多是音乐人吧?黄老邪老师不过一神叨叨的文艺中年配角而已。伍佰很酷,枪法很赞,卢巧音也还凑合,即使不是亮点也不足以成为败笔。
倒是千亿媳妇徐子淇真是非一般的清纯啊。那美丽的笑容真是让人着迷。想到她现在三年两抱,少妇风韵十足,真是感慨万千。貌似还要在为生儿子而努力。哎,做人难,造人更难啊,为富豪造接班人难上加难啊。
另那一坨用放大镜杀死蟑螂的恭硕良同学实在太有型了。我建议色女们都看看这部电影。他把人比成蟑螂的论调倒是让我想起王家卫老师一向喜欢的文艺腔。事实上,人怎么可能比蟑螂剽悍呢?水演不死,又能出现在任何一个有食物的地方,打不着也踩不死,繁殖能力比谁都强,多么厉害啊。
哎呀,我真是离题千万里。
就为了小谢接生、千亿媳妇的美丽、伍佰的枪法、恭硕良的装酷,这部电影还是可以看看呢,怎么说也比灵灵狗、非常完美、十全九美之类综合素质高上几百倍。
影片最后的镜头,小谢脏兮兮的鞋子和徐子淇的大头鞋排排站,格外温馨。这也算是分外有创意了吧?
广告片里表现爱情就可以借鉴一下吗,嘿嘿。
《顺流逆流》影评(四):21世纪最好的华语片《法国电影手册》评选
法国《电影手册》从1950年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创办这本杂志开始,它就成为了影迷的挚爱,它所倡导的“作者电影”的理念,直接掀起了法国电影“新浪潮”,之后更是席卷世界影坛。与《电影手册》有关的导演,特吕弗、侯麦、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以及阿萨亚斯等拥有非常多的影迷。作为一本旗帜鲜明的电影杂志,编辑部每年评选出的年度十佳影片,是代表《电影手册》观点精神的集中体现,其高逼格的品位广为世人瞩目。
1 《花样年华》
《顺流逆流》影评(五):TIDES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部片,这几年来,静下心来看第二遍的片不多,今天却想把《顺流逆流》再翻出来看看。
其实很多片第一遍看的都是新鲜,赶潮流。顺流逆流以同性恋、酒吧一夜情开场,贯穿全片的又是江湖、黑道和枪战,影片后面还有男人帮女人在仓库里接生,口味可谓不轻了。
今天突然想起来这部片,想看的已经不是新鲜,而是想再看看这部片到底哪里与众不同,让看了众多电影的我还能想起来它。看来看去,是一种对流的迷惑。大哥(黄秋生)最为迷惑,失眠了十几年,每天夜里都在想自己这只老鼠是该留在洞里还是该爬出洞去,反反复复地跟自己的小弟讲这个老鼠的故事,其实也是想寻求一个答案,一个自己一个人弄不明白,但像谢霆锋这样的小弟也许能弄明白的答案。老江湖(伍佰)却正好相反,不管江水奔腾向哪边,有了二小姐后他只管一心保护自己的女人。可惜,最终只凭他矫健的身手和百变的装扮,他只能把二小姐送还给有钱岳父,如此无情,也如此落寞。
最后要说的是我大爱的谢霆锋,也就是片子的主角阿杰。阿杰20出头,正当人生最精华的年龄,他的一腔热血里饱含的是(黄秋生)已经没有了的对希望的勇往直前,只有21岁的他才能出去看看外面到底有没有老鼠夹,只有21岁的他才会冲着希望的光芒不怕烈火的灼伤。外面到底是什么?人生到底是什么?影片没有说透,却在最后产下了两个孩子,并且告诉我们,这两个孩子叫做希望。
徐克导演很深刻,虽然我没有关注和追踪过他,但是对他的印象总体来说不错。影片中我依然不明白他表达的是,人只能把希望寄予下一代吗?为什么不从我们自己做起呢?还是不明白,比较好?
哪怕人不是十成地相信,不能坚定地迈出脚步,所幸还有希望。
《顺流逆流》影评(六):Time,and Tide:《顺流逆流》
文/公元1874
他们说这个世界本来什么都没有,最有power的那个,就做出很多东西。
其实是做出很多问题,很多矛盾,他却没有办法解决。
所以最后一天,他多做了一种东西,叫希望。
就是这种东西,使得所有事情都可以从头再来。
一切都可以从头来过。
从不从头来并不重要,只是,都需要代价。
这里很多个故事。小故事,大故事,穿插交错。
他们最后有解决,有未解决,有即将解决。这是很多个未曾完结的故事,但他们相同的是,亦已不属于一个他们初衷想要去面对的结局。
在《不是定理》的失真吉他音中,《顺流逆流》的故事缓缓浮现。
1 Time
这里有一个调酒师。
或者你叫他酒保也可以。
或者小混混,都行。
他见到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身边有另外一个女人。她们亲吻,拥抱,在酒池里缓缓跳舞,身躯缠绵。或者争执,吵架,执耳光。
他在想,她们是什么关系呢?
女人走了过来。喝点什么?
开心的那种。
于是顺理成章的发生关系,顺理成章的怀上不该有的孩子。她是同性恋,他是个玩世不恭的古惑仔。如果打掉孩子可能什么事都没有了,但小混混知道她为了这个孩子,跟那个女人分手,并且决定要生下孩子。
小混混一定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做,即使知道,也无法肯定是不是就是真的。但他知道,女人要生下孩子是真的,这个孩子是他的,也是真的。
一晃9个月过去。他更需要给这对母子一个温暖和安全。
也就是钱。那么就找钱去罗。
所以他找了个找钱的偏门,但又偏得不是太离谱。
无牌的私人保镖,算是正当职业吧?
他的时间不多。女人是警察,为了这个孩子,辞了职。他不养她,她又怎么生活下去呢?再不快些找多些钱,女人对他只会越来越失望,最后可能再也找不到她。
Time.
2 Tide
杀手累了。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职业,无非是鲜血,子弹,得手,失手,出卖,背叛之类。刀口上的钱,不好赚。
所以对于一个钱赚得差不多的杀手来说,有了妻子,有了妻子肚子里的孩子,他理所当然会放弃这个生活,远离从前的一切,再度重生。
可惜是,抽身并非那么的容易。
从前的同行也跟随他来到隐居的地方。作为技术一流的头号杀手,其他人不会轻易让他退出的。
作为一个想重做自己的人,他也会不择手段选择退出。
哪怕是把过去的人和事完全割断。
或者,毁灭。
潮起,浪花是沙滩上最耀眼的生命。
潮落,浪花是大海里最孤单的尘埃。
3 Time and Tide
在徐克的镜头下,香港是一个蓝色,黑色交错沉淀的城市。
而就在这样的城市,一个用时间去取未来的人,和一个用未来决绝过去的人,在此相遇。
他们的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做的事不同,所做事为的人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为了一个女人,还有一个即将出生的小生命。
大雨滂沱,溅起一身水,然后互相对唱:吊在空中,好多的酒杯;你的脸蛋,红得像草莓。
不开心的时候,隔着重重铁锁的房门使劲大吼:要是我手中是真枪,我一定出来干掉你!
在外面被杀手重重围困,生死之交的时刻,一个人会对另一个人说:你不是想开保镖店吗?今天接第一笔生意吧。
浪花即使褪到最尾处,便得极其普通平常,若再给他一次涨潮的机会,他也会冲到最高最险处,让你惊叹和臣服。Tide。
只是涨潮的话,需要等待一个时间。Time。
现在,到了这个时间。
4 电影本身
以上是装B影评,以下是正文。
在徐克的电影里,《顺流逆流》绝对算不上是他最出名或者流传度最广的作品。其实我觉得他跟库布里克有一点类似,就是均拍摄了题材和类型极其广泛的作品。《梁祝》这样的纯爱片,有;《僵尸大时代》这样的Cult片,有;甚至于像《小倩》这样的动画片,也基本可以拍得五五六六。
不知道这该算是幸运还是不幸。《顺流逆流》这样的电影注定不是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大路片,但绝对是某种特质的人无法忘却和一直留低记在心里的挚爱。
恰恰我就属于后者。
这个片的四个主角全是歌手。南美杀手恭硕良,楞头保镖谢霆锋,木衲杀手伍佰,加上一个可爱的幸福女人卢巧音。所以,整个电影弥漫着一股从南美民谣到香港重金属再到台湾伍氏情歌再到小女人温暖缠绵的四重味道,四种风格的音乐,时而浓烈的纠缠在一起,时而淡淡的各自为政。
动作片,不提动作戏是不可以的。恰恰这部戏的动作场景又十分难以形容。
如果我说这是徐克的所有电影里动作戏最酷的一次,我想很多人不一定会同意。但我偏偏就这么认为,因为对于“酷”这个定义,取代了“真实”,或者“绚丽”,或者“拳拳到肉”。主角都不会功夫,都不怎么会打,不重要;重要的是,酷到极至。
当杀手从窗口一跃而出飞身往下二十层;当阿政在爆炸不断的房间的冰箱里左摇又摆。当在红堪体育场内,万人之上环绕着十余枚炸弹与最终Boss拳脚相向;这个时候就不需要说太多,你只需要记住,这就是浪花在潮尖,那最耀眼的一刻。
希望这种东西,使得所有事情都可以从头再来。
一切都可以从头来过。
《顺流逆流》影评(七):伍佰谢霆锋卢巧音一起到红馆开了一个演唱会
王家卫风格影响遍布整个宇宙啊,徐克这部《顺流逆流》明显也是有浓浓的王家卫情调,还有吴宇森的白鸽子,在《喋血双雄》中吴宇森把白鸽子这货玩得淋漓尽致,徐克借用了,整部电影剪辑干净利落,畅快淋漓,会获奖是理所当然的。谢霆锋年轻时的电影几乎都是本色演出,酷,拼命三郎。伍佰演一个雇佣兵也是酷。最后到达红馆,我有种猜到结局的预感,那就是,谢霆锋伍佰卢巧音恭硕良一起在红馆开心的开了一个演唱会,散场,片尾曲《不是定律》响起![鼓掌]鼓掌,观众离席。
话说回来,都是因为有了孩子他们才拼了命的弄钱,若可以选择,先不要孩子,那女主会不会一直弯下去呢,而伍佰还是做他的雇佣兵老大,那这部电影怎么演下去!?
孩子是新生希望,但也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把希望都寄托于孩子是对自己和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顺流逆流》影评(八):〈顺流逆流〉南美是种向往
顺流逆流,顺者昌逆者亡,适者生存,怎么流是种态度,不谈杀手理想,只讲真实处境。若不是杀手对战细致全面,此片已烂到没边,剪辑混乱,节奏糟糕,人物平淡,徐克故事讲的很边缘,晦涩,跳跃,杀手从来忌讳感情,他偏偏让比情感更麻烦的家庭缚住杀手,在冲突里探寻生存空间,远比独善其身艰难,但这个矛盾挺多余,根本是在给剧情捣乱,勉强当其算个理由,为家而战。
电影有个言情式开端,光怪陆离的摄影,个性化剪辑,开篇逼格较高,有海报想表达的那种质感。一路向下,渐渐平庸,什么摄影剪辑,全都找不着北,倒也没完全失衡,徐克还是撑得住。电影有许多感悟,增强对白内涵,喜欢讲故事来对比角色当前处境,自有港片味道,但比起好莱坞电影那精妙绝伦的对白,又少些底气。电影没有剖析杀手们的精神世界,只是用命来诠释其自身的存在。
杀手片段,明媚午后,阿杰在开着窗的房间试枪,有鸽子飞过,停在窗台,这是对杀手的感性想像,也是为稍后长时间激烈混战做铺垫,越平静越可怕,气氛渐趋紧张,这间房将会变成战场。最值得说的,就是这场似乎不会停止的混战,几乎玩遍杀手所有精通领域,战略规划,地形侦探,爆破陷阱伪装,赛车自由搏击枪械飞刀,真的是耍得有模有样,颇费心思,这段情节里变幻莫测的细节,值得深嚼,会惊叹杀手们出神入化的杀人手段,算得上霸气的暴力美学。暗夜蔷薇的杀手变成白日蟑螂,搏命厮杀。此处音效有加分,神秘,命悬一线的恐怖,沉闷,如绷紧的钢丝,发出颤动。伍佰象极杀手,辫子头恭硕良更抢眼,彼时他也曾美型过。
南美是这部电影的向往,那里有美丽海滩,心怀希望,便可远方,或许这便是阿政阿杰跟那些佣兵的区别,佣兵四处打杀,到死也不晓得究竟为了什么,死的比谁都寂寞。重情足以惹祸,义气男儿,豁出一次,情义并不重渲染,只因抛不下,情急之选,才更见人心。阿政阿杰非生死交,仅见过几面,却能情义相挺,阿杰刑警队长超越法律外的互助,皆是电影动作戏外想表达的内在。
比起粤语版的市井气,我更喜欢国语版那种腔调,拽拽的,力道更狠。
《顺流逆流》影评(九):功劳归导演,黑锅自己背:关于编剧和导演的疯言碎语
功劳归导演,黑锅自己背:关于编剧和导演的疯言碎语
最近美国编剧协会因为待遇不公准备罢工,虽然我喜爱的一些美剧可能受到严重影响,但还是觉得应该支持这些编剧们。因为这件事让我想到一个我一直很纳闷的问题:对于一部影视剧的成败,到底是编剧重要还是导演重要?我是一个业余影迷,我甚至不知道电影导演负责哪些工作,所以以下只是我的疯言碎语。
对于一部电影电视作品来说,单纯从艺术价值,最重要的两个幕后角色就是导演和编剧。不过两者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一部影视剧成功之后,导演名利双收,是被采访、赞誉的主角,是媒体的焦点,甚至比幕前演员更风光无限。而编剧却往往无人问津,普通观众几乎从来不注意影片的编剧是谁。这当然有点不公平。(疯狂钻石@mtime 原创)
我觉得世界上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导演非常少见,绝大多数成功的影视剧首先仰仗的还是一个好剧本。毕竟,电影是一门绘声绘色讲故事的艺术,再前卫先锋的电影,故事也是最重要的——你敢说王家卫的电影没有“故事”吗?况且,那些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导演大多是自编自导的牛人,他们最清楚怎样用特殊的导演技巧来升华自己创作的看似简单的剧本。我觉得徐克的《顺流逆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剧本如果换成其他导演来演绎很可能变得非常平庸,但它却在徐克的掌控下焕发出独特的光辉——当然,《顺流逆流》的编剧还是徐克自己。
我不知道一本相同的剧本经过不同的导演演绎后会有多大的差异。我很想看看如果两部电影的剧本、演员、摄影、剪辑乃至所有的幕前幕后工作人员都一样,仅导演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多大的差异。
曾经听说过一则轶闻,我考证不出来真假,可能记忆有偏差,不过大致如下。据说经典影片《辛德勒名单》《现代启示录》等的剧本在拍摄计划敲定以前一直在斯皮尔伯格、科波拉等人的手里流传。原计划是科波拉准备拍摄《辛德勒名单》,而斯皮尔伯格准备拍摄《现代启示录》,结果后来不知为何对调了。如果不对调呢?恐怕我们看到的仍是两部经典电影。有那么扎实的剧本在,一定水准以上的导演会那么容易失手吗?可如今多少观众记得它们的编剧是谁?而且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总有点儿编剧洗净脖子任这些名导宰割的意味。其实即使对于很多名导,电影的成败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当你痛斥《教父3》是烂片的时候,你觉得是科波拉的水准有多大变化,还是因为剧本有些问题?
有的时候我们对“导演风格”的感受,会不会只是一种错觉?比如某个导演偏爱某个演员,当这个演员出现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把他的相貌、神态、口音归结为导演风格?我有时觉得,可能一部电影仅换了个录音师,你就会觉得这部电影不是这个导演的作品。你连续观看《红高粱》《代号美洲豹》《有话好好说》《英雄》《千里走单骑》的时候,你觉得是导演风格在变,还是别的什么变了? (疯狂钻石@mtime 原创)
当然我并非一味贬低导演,不过我的确更欣赏一些能自编自导或者强烈风格化的导演。说白了,也就是编剧型的导演,例如徐克、王家卫。他们(至少在巅峰状态时)有化腐朽剧本为神奇影片的能力。
既然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导演如此凤毛麟角,那么大概世界上绝大多数好电影的基础都是一个好剧本。这样看来,编剧的功劳实在被埋没地太深了。现实是,一流编剧的知名度比不上三流导演。我觉得大部分编剧过的日子是:功劳归导演,黑锅自己背。拿银河映像的作品举个例子,观众把《暗战1》的精彩归功于杜琪峰,把《暗战2》的失败总结为“剧本太烂”。杜琪峰拍过的烂片可能比好片还多,你如果有兴趣回顾一下他的电影作品,他后期的导演风格始终没有多大变化,电影的成败几乎完全取决于剧本的质量。
一流编剧除了被一些较专业的影迷膜拜之外,几乎只在背黑锅时出现。这的确就是这次罢工的某位编剧所说的,编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编剧的作用在美国电视剧的制作中显得特别明显,美剧就是靠编剧混饭吃的。美剧每一个episode几乎都换一个导演。剧集的连贯性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剧本的连贯性。而且剧本决定一部剧集的生死存亡。电影是一锤子买卖,而电视剧却得想方设法让观众不换频道。如果观众觉得电影剧情不好,那他也已经付了钱了,而且他下次还是可能被忽悠进影院;但一旦观众觉得电视剧剧情不好,就可以随时抛弃它,这样这个剧集就很可能被停播。(疯狂钻石@mtime 原创)这也难怪美剧的编剧要绞尽脑汁留住观众。我觉得这种压力下产生的剧本和以此拍摄的美剧,在平均观感上已经超越电影。很多时候每周挑选观看四个优秀的美剧episode的平均感受优于观看同期4部新上映的电影的平均感受。
不久前有消息说《LOST》可能因为编剧协会的罢工而烂尾。《LOST》几乎成了我这几年的精神支柱,如果《LOST》因此而烂尾,那简直比红迷发现 《红楼梦》80回后遗失还令人难受,所以从感情上我不希望看到这次罢工。不过,我们还是挺一挺这些“功劳归导演,黑锅自己背”的可怜编剧们吧。
疯狂钻石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顺流逆流》影评(十):顺流逆流
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特别是里面有个片段完完全全把我征服。
这是徐克到好莱坞水土不服,沉寂近四年后推出的力作,从影片一开始就感受到老怪憋着的一股劲,借上帝之口,戏谑人世,不过影片最后一双脚靠近一双脚的一个镜头,相当的温馨,也印上了台词上帝留下了一种叫希望的东西,它可以拯救人世。
我对徐克的武侠片不熟,由于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他的经典作品又都看过,对他的才华对电影的狂热毫不怀疑,但是并不感冒,可能由于那毕竟是以前的时代了,任你天马行空也只是瞬间的过客。直到这部作品,当下的香港(2002年),枪战片,但那种情怀那种舞蹈,特别是那个 impossible is nothing的可能性完全将我征服。
情怀,是以影像表现的人生的种种,最让我迷醉的是一直落魄的伍佰在餐厅遇到以前的朋友(雇佣兵),三个人坐车来到机场,有人已在等待。那个暖色画面美的惊心动魄,镜头的升降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抛冰棍的动作又是那样的惊艳,这个画面,这个动作,也只有电影顽童徐老怪能拍出来,也是他对电影纯粹的爱吧
熊欣欣任动作指导,与其说是打斗真不如说是舞蹈,伍佰的轻盈如蜻蜓,血腥的东西被最大程度弱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用单帧画面来表现一个雇佣兵被榔头打后的血泪飞溅。还是一贯的碎镜头,关键的打斗眼花缭乱,也增加了很多机智的设计,镜头的运用也更随意,总之影片的内核也应该是武侠片。
我最喜欢的片段环境是伍佰家所在的一个居民楼,伍佰和自己以前的队友开战,我所感到着迷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式居民楼可以被拍成一个奇异的战场,内里发生着有趣而残酷的事,这只能是电影所能赋予的奇观。动作的设计在这里达到了顶峰,斗智斗勇的细节还有楼宇间肆意的穿梭,怎一个“美”字了得。
这部影片的信息容量很大,显得比较乱,徐克是真的在表达自己的释放。我试着拉几个片段,很多镜头是随意无理的,但是合起来让人感到绮丽,就是说规则的意义是被破坏被重释的吧。
这是部值得看好多好多遍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