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灰熊人》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灰熊人》经典影评集

  《灰熊人》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Timothy Treadwell / Amie Huguenard / 沃纳·赫尔佐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灰熊人》影评(一):内观达心

  接近片尾,出现了直升机之上俯拍阿拉斯加的画面,山谷,森林,溪流,湖泊,谈到崔德威尔曾经说,厌倦回到人类世界,厌倦人类世界的规则,他想成为野兽,甚至就是一只灰熊。不由自主地我就想到了曾经的一段日子,对自然的痴迷远胜所有,对昆虫们的好奇远胜人类,曾经不止一次地说,如果就这么生活在森林里,每天就和这些昆虫一起,知道它们的所有秘密,知道它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秒是如何渡过的。

  对大自然不管是近距离还是止步于一百码的观赏,其实到最后都会转化成一个内观的过程

  对外界的好奇,通过自己努力去知晓,运用知晓的这些以为正确的规则去做看上去好像对的事,比如保护,这一切是不是就真的是正确的呢?

  如果把人类想像成动物,不过是一群会运用武器的群居动物而已。

  学会不做评判地去看待一个人,一件事。通过纪录片,你会发现,哪怕是表演,哪怕是刻意,哪怕是伪装,那也是人性中最真实一面。既然真实,就无所谓好坏对错,既然存在,就是合理。不管从我们每一个人的眼中,和心里得到怎样的判断,这一切就是存在的。

  灰熊存在,崔德威尔已经死去,灰熊也许有一天也会灭绝,但他和它们曾经的交往已经被纪录下来。

  保护,最好的方式就是不靠近?

  保护,最好的方式就是身体力行

  保护,最好的方式就是隔绝?

  人类企图保护一切的愿望,是不是因为自以为自己拥有了可以破坏一切的能力

  《灰熊人》影评(二):一些个人理解

  我觉得Timothy这个人是performative的,在他的人格里面有很大的表演性成分,而这种表演性会导致观看者对他观点的质疑。

  首先,在百分之八十的镜头之中,熊都不是他的主角。更多的时候是他在整理自己的头发,发带,然后给自己一个特写,而熊只是在远处悠悠地走着。在我感觉,他更想要让自己入镜。

  其次,虽然他不断地说自己多爱熊,是熊唯一的保护者,但是他自始至终都并没有做什么。很多的时候他只是出现在镜头中,或是表达爱意,或是为死去的动物落泪。在他怒斥上帝望其下雨的时刻,他是表演性的;在他用无数个fck发泄愤怒的时候,他是表演性的。我觉得他并不在意拯救了多少只熊,他在意的是一种爱的表达。但是爱的表达是抽象的,所以他用手触摸熊的粪便,爱其粪便只因其出自熊内里,最终被熊吞食,字面意义上成为了熊的内里的一部分,实在让人觉得讽刺。

  关于他对熊的爱,我是质疑的。电影中有一幕是他祈雨之后大雨倾盆将其帐篷打垮,而镜头之中是他和他的泰迪熊。我不知道为什么导演从成千个视频中选取了这个,但是他与泰迪熊的镜头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他与熊的关系。他是真心想要成为熊,亦或是熊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类似于泰迪的玩偶呢。他想要保护熊的目的也会随之改变,或许他并不是想要保护这些动物,他只是在deal with his personal problems。动物和玩偶一样,当你对他说爱的时候不会给予反应,不会告诉你他是同样爱你,或是无法回报相当的爱情。他的情绪永远都是单方面的。纪录片中出现的他亲近的人,都隐隐告诉观者Timothy这个人是有问题存在于自身的,他想要成为动物,有很多私人的成分在。

  我不知道导演是怎么理解Timothy行为之中的意义,但是我觉得,就其电影的内容来说,他是在驳斥Timothy的。一个纪录片,本应该是保持着一个客观态度展现一个主题,而这部纪录片里面却有导演的声音存在,说Timothy并没有注意到the indifferent gaze from nature。

  或许他是想要表达Timothy对于自然的理解与自然真正的形态是脱节的。Timothy,不论是为熊们起各种孩童般稚气的名字,亦或是多次想要伸手去轻拍熊的鼻尖,都表现出一种现代的西式的对于自然的理解。他需要的是朋友,也是宠物。虽然他不断地在反抗文明,但是他所作所为都是基于文明而产生的。自然的实态并非如同他理解一般,这也是最后悲剧产生的原因

  《灰熊人》影评(三):自我放逐

  整部片子刚看完给我一种莫名的不真实感,甚至导演用到纪实手法的访谈拍摄,以及主人公自己的拍摄,都不如看纯粹虚构得电影真实感强。想了一下发现主人公的不真实感源自他的内心,他已经无法面对真实了,只能处处下意识的表现得夸张不真实,脱离这个世界。而导演拍摄的不真实感 愚以为是有意设计出来的,因为采访对象多为主人公亲朋 也就是人类世界这边的——主人公所面对的。他们的夸张似乎更符合主人公内心世界对他们的看法

  主人公整部片所展现的拍摄里,都给我一种奇妙的躁郁感,有明显得双相障碍症状。事实上日记中他女友说的一句话似乎很对——你一心寻死。个人感觉他也只是寄情于灰熊 动物 自然界,但实际上仍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这一点让我想到堂吉诃德。 他把自己保护起来,不肯面对这世界,或许是根本放弃了这个世界。而寻死本身就是对世界得放弃,他在这里把命运交给灰熊,交给自然,即是终极得逃避。实际上也是自我放逐的一种吧。

  《灰熊人》影评(四):与其爱灰熊,不如敬畏他们。

  这部电影试图探讨挖掘一个争议人物短暂一生同时也使观众重新审视人类在与大自然和大自然中的动物相处时,应该保持的姿态。很长时间来,人类对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正确地定位,其在与其他动物的相处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地遭到先进环保人士的质疑。这部电影,便是一个激发更多思考的绝好引子。

  而主人公崔德维尔,而更多的是一个浪漫的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寄托在大自然的人,而非一个严谨科学的环保人士。他那近乎孩童般的爱,甚至带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使他无法看到自然界原始残酷性,和来源自根源的杀戮和弱肉强食。他的思想近乎幼稚,行为也无法得到当地人的赞同。与其说是对灰熊的爱,不如说是在逃避从前生活后转而将精神寄托给大自然中的灰熊。

  《灰熊人》影评(五):殉熊者

  如果你看过一部动物故事片《熊的故事》(The Bear),你应该会喜欢上里面那只憨态可掬的小熊,并且被里边熊之间的情感所打动。因为这是一部关于自然与爱的影片,手无寸铁的熊往往是受害者,而杀戮者和破坏者是人类。看完这样的片子对于那些屠戮动物的人我们又多了几分憎恶和不齿,而对熊熊们则是好感同情倍增。本来,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物种按理说都该有自生自灭生生不息权利,你吃我,我吃你,礼尚往来,谁也不欠谁。可是自从人进入文明社会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速度武装到牙齿以后,许多生物生杀予夺大权都集中到人类的手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吃好喝好穿皮草,钱是他们赚的,二氧化碳是全人类的,灭绝的动物是全世界的。纵使大多数人对动物友善,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依旧导致大批动物流离失所乃至灭绝,那些栖息着许多鸟类和两栖动物的岛屿和湿地的逐渐消失正说明这个问题。

  最近看了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灰熊人》(Grizzly Man),讲的是一个名叫崔德威尔(Treadwell)的环保主义者在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与熊亲密接触13年的故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崔德威尔也许在传统的社会评价标准里算不上是一个成功人士,这也许是他远离人类社会而把自己视为熊的一份子与熊近距离生活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在片子里赫尔佐格用了很多崔德威尔自己拍摄的素材,其中有些他言语攻击前老板的镜头,大概可以作为佐证。不过,无论如何,他是发自内心地爱熊,也通过自己和朋友的努力为熊争取到了更多保护和关注。他在片子里说了,假如熊要吃掉他,他也不会反抗。结果是,在2003年的一个雨天,他成了灰熊的食物。令人伤心的是他的女友也丧生在灰熊的攻击中。片子里提到,在他们死亡前的录音中,崔德威尔大叫他的女友快跑,显然,他并不希望她也和他一样。

  很难有人完全准确地描画出崔德威尔丧生时的具体画面,但从他们被发现的残缺肢体可以肯定的是熊闯进了他们的帐篷发动了攻击。据说北极熊是唯一会主动攻击人类的熊类,可是人的语言和熊的语言应该是迥异的两个体系,也许在我们看来是示好的信号对熊来说恰恰是不安的触点。13年努力试图融入熊群的崔德威尔通过这种方式,虽然悲情却真的实现了成为熊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人想要被野熊认可就好比狼要取得人的信任一样不可思议。但是,殉熊的人,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他为熊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他的灵魂也能得到安息呢?毕竟他的死,也是为了熊。

  另一个殉熊的人是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ほしのみちお )。巧的是,星野道夫旅居阿拉斯加20年,也拍摄并出版了关于阿拉斯加自然生态的影集。1996年的8月,他因参与一个日本电视台的野外棕熊拍摄计划出外景。8日早晨一头棕熊闯入他的帐篷中,而身为摄影师的他第一念头不是逃跑或攻击,而是拿起了相机,拍下了他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咆哮的棕熊,随后死于熊的掌下。

  熊成了这两个爱自然亲近自然的人的终结者,可是没有人会给熊戴上道德枷锁法律的审判,因为他们的一切行为发自本能。如果他们能理解这些人接近他们只是为了和他们做朋友,这些人也许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那时也许人类已经灭绝或者移居火星,而熊统治了地球。但是,在这一切实现之前,殉熊者,或许应该因为他们对自然和自己工作信仰赢得我们的尊敬。

  《灰熊人》影评(六):如果有上帝

  崔德威尔在持续两月的旱季里,对着镜头咆哮:如果有上帝,就不应该不下雨!旱季使得河流水位降低,鲑鱼不再洄游,灰熊失去食物,于是,相食为生。看到这里我心中一颤,虽然也想到人类历史上的人相食,但从这里出发,更加引人思考:灰熊的世界,究竟要是个什么样子才是真实的?

  如果非得说这个片子承载了什么主义或者意义,比如类似于典型的环境论者、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可能它会不堪重负。我们看到的,首先只是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虽然我们未必能把这当作传记来看。看完这部电影,我所想的只是,如果有上帝,那么上帝所希望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有上帝,会让这样一件事如此自然的发生吗?

  越看到后来,我越想知道,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性格与动机,促使他作出这样一些事情,并最终为之献身?从影片本身,就可以看到这个人留给后人的形象毁誉参半。网络上的相关评论,也莫衷一是

  从影片开始,我就想起来《Into Wild》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二者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不过看到结尾,还是能感觉到二人更多的不同。《Into Wild》的主人公给人的感觉更为纯粹,而我们的崔德维尔则感觉较为复杂。他也许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好孩子,却也有吸毒、酗酒的历史;他也许对自己身处的自然界充满了关爱,却对自己看不惯的人类行为嗤之以鼻甚至破口大骂;他能对自己身边的灰熊、狐狸温柔有加,却也许无法与一个同龄异性自然相处。他的遁入灰熊保护区不与世人为伍,也许未必出于什么很高尚的动机;虽然客观上,这有一些积极作用,他所做的也有一些主动的环保意识在里面。这些方向,可能只是他深入过程中的发现,并成了毕生的方向。

  他这样的个人行为,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觉得,即使其他的都可以否定,这一点总是存在的:他通过自身,证明了一种可能性。而且可能也仅此而已,更多的都比较附会。在没有保护的状态下与灰熊平安生活13年,并最终为此献身,这表明如果人类个体试图与自然融合,这并非不可能。只是,这究竟是一种融合还是入侵?保护区长官曾说,让灰熊觉得人类可以亲近未必是好事。而它们的那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也并不一定需要一个自命为保护者的人的进入。就好象中国的一个古老寓言里,鹿以为猎狗都是可以亲近的,最终却被陌生的猎狗吃掉。崔德维尔跨越了一个界限,证明人类与自然界或者说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不必那么隔膜,但这种跨越对自然界来说究竟是好是坏,作为人类,恐怕很难有公允的结论。我们的设想,无论什么角度,都只是从人类的思维惯性出发。如果有上帝,他能做出一个评价吗?

  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辩,已经被关注了数千年。只是,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人人都信服的结论。只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变迁,会有更多的人达成共识。有的人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有的人从自然中心出发,认为造物面前万生平等。(如果有上帝,又当何论呢?)从某种高度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以上升为“道德问题”,例如戈尔那部著名的电影里面,提及子孙后代,就用了这样一个判断: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可是崔德维尔这里可能没有这么多道德的影子。我们从影片里看着自然界的环境险恶、弱肉强食,领会着“天地不仁”,看到的更多的是残酷。而人类的加入,让这残酷更其加剧。偶尔一些人也会发发善心,谴责一下盗猎者,但回到家,仍然会对餐桌上的各种肉食大快朵颐。面对崔德维尔,何必那么多道德判断呢?

  数年前有一本进入中国的书叫做《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讲述一个小女孩与非洲各类动物的和谐相处,很是风靡了一阵子,也让环境主义一时风行。只是拨开浮云,这本书原本应该叫做《我的非洲生活》才对,与主人公嬉戏玩耍的那些动物,也基本都是经过驯养的:书中并没有强调小主人公的朋友都是野生,更加没有希望大家都带自己的孩子到非洲喂狮子的意思。但在这本书风行之后,却一再的有很多人宣扬,人类与野生动物,就应该这么和平相处,和谐共存,人类与自然界,可以达到多么的天人合一等等。我们不应被一些假象迷惑。人类与自然界,归根到底还是有界限的,虽然这种界限只是因为人类有了文明,就有了这样的人为划定。我们也不应忘了两年前澳大利亚“鳄鱼猎人”欧文的遇难,这些都表明,即使个体上人类与自然界物种求得共处的可能性存在,我们也不应模糊了界限,即使自然面前万生平等,这也仍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物各有其类,自然界的其余物种之间,也都有着各自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谁将捕食谁,看起来血淋淋,但也是维持自然本身运行的制衡机制。我们只不要扰乱与破坏就好。环境问题,主要的应当只是集中于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开发与破坏而已。人类与自然界相安无事那么多年,环境问题只是最近几十年或百来年才成为问题,恐怕这也是人类不再安于自己的位置,想要突破界限造成。最终,崔德维尔遇难之后,肇事者遭到了保护区管理人员残酷的杀害。是啊,谁比谁更残酷呢?灰熊对崔德维尔的杀害,只是为了果腹;人类对灰熊的杀害,或者广而言之,人类对自然界的伤害,其目的远远超出了果腹的范畴。

  如何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之道?可能这原本不是本文需要阐发的问题,却是我从这里引发的思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制天命而用之。”数千年前的这些话,现在读来也还是发人深省。环保主义者们或大声疾呼或默默躬行,也许他们的队伍将壮大,只是,如果有上帝,他是仅仅发笑而已,还是会试图给人类或别的物种一些引导?

  无论如何,对崔德维尔,我只能觉得这是一个不合谐音,虽然我们也应宽容看待。他试图了解灰熊的生活习性并向它们学习,还表达过想要变成灰熊这样的类似于宗教信仰的情感;他试图证明人类(至少是人类个体)与灰熊之间的界限可以抹平,只是这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自视为灰熊的保护者并不惜与人类文明对抗,这种不合作的态度只能被看作偏激。作为人类的一员,恐怕他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并未认识到,即使这界限被证明可以抹平,大自然就和谐了吗?在灰熊眼里,我们人类的世界又该有多么奇怪?如果有上帝,在他眼里,人类与灰熊,又有多少区别呢?

  《灰熊人》影评(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能不能超越或挑战自身极限的问题

  我想这部电影表达的并没有多少对投身自然的歌颂。随着Timothy偏执的升级,引发了一个悲剧,如是而已。公园管理者说,Timothy大约是活该,熊已经烦他很久了,只是害得一个女孩的生命被葬送掉。——倒很难说Timothy是否活该被吃掉,这是一个可以有多重评价的问题。

  (1)他的选择无疑展现了人生追求的纯真和力量,这在纷繁和充斥着迷思的社会生活中是难能可贵的,且这一追求的指向被解释为“回归自然”,这都是偏向于引发我们同情的。

  (2)而另一方面,毋庸置疑,是狂热催化了悲剧的发生。Timothy最后算是向人类社会宣战了,而这(或许是偶然的,或许也有注定)带给他惨死。他一心所向的熊吃掉他,他想要回归的自然界(如果可以与人类社会对立的话)以一种非他所愿的方式接纳了他。这确是一个悲剧。而如果不是那么狂热,他或许本可以在内心中找到人类与自然野性间的某种平衡。这像《浪潮》、Herzog的《天谴》以及某些历史讲述的一样,印证狂热导致毁灭。

  (3)这件事本身也有一定的悲剧性,甚至是一种讽刺性的悲剧,即丧失自由(如果说人类社会是对人的一种束缚)的人类竭尽信念之力想要重获自由,却命丧于其信念的纯真(如果说极端可归于一种“纯真”)。或者说人类既受缚于作为“人”的种种规范,就不能奢求“人”之外的“自由”。——作为人也是一种难逃的“宿命”。

  当把Cavafy的一首诗献给Timothy,这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能不能超越或挑战自身极限的问题。

  《灰熊人》影评(八):Struggle to Live - As Wild As Animal

  tructure:

  1. The discussion and judgement of Timothy's behavior. Timothy as an crazy grizzly man.

  2. Timothy as a filmmaker.

  3. Timothy as a performer, an actor. "Stardom".

  4. Amie, who added mysteries to this story.

  5. Reasons for driving Timothy into the wild - the interview of his parents and friends. This is about his childhood and youth.

  6. The killing of bear. Economics (as the interviewee said, the bears in Alaska are kept a healthy population, and the poaching are not serious). Timothy "fuck"s the park service. "He's fighting civilization itself".

  Footage:

  1. Re-makes of Timothy and Amie's footage.

  2. Director Werner's interviews on multiple people who know Timothy or his story.

  3. Maps and other documents.

  Method of interview:

  Fixed shoot, and hand-hold shoot that pans around and keeps moving back and forward towards the interviewed subjects.

  Critics:

  This is a very radical documentary. Timothy is despaired because of the civilization, and he's rather die in the wild. He is a dramatic idealist, even his name and background are not real. He creats for himself a theatrical second life. He is more alive living in the nature with the dangerous animals. His inspirational emotion shows. With Timothy's lens, the audiences can get the "experience" to feel his presence - as if we were there with him. Through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Timothy who lives his life to the utmost, the director drew his point in the end - "It is not so much a look at wild nature, as it is an insight into ourselves, our nature." And instead of harmony, the nature is in dynamic, cruel chaos. Or rather to say, it is a harmony based on chaos. The cruel part of human beings is no difference from the animals' instinct - a struggle to live. This is fucking dark but true.

  Quotes:

  quot;I have no life. Now I have a life."

  quot;If I don't come back. That's the way I want. That's the way I want to go."

  Others:

  1. He talks about his love of girls. In his opinion, his life will be less tough if he was a gay.

  2. I suppose the movie Into the Wild is based on Timothy's story?

  《灰熊人》影评(九):灰熊与人

  在Herzog的影片中,总有着一种色彩浓烈的对比,一边是人,另一边是某种陌生、冷酷的永恒之物。人有两种方式去接近后者,或者迎向它、挑衅它,或者试图与其融合,而结果都是堂吉科德般的荒谬和西西弗斯式的徒劳。

  “界限”,这是反复提到的一个词。Timothy无疑是怪诞的。他来到熊的领地,宣称自己是他们的庇护者,将他们臆想为朋友,与他们走得太近,最终,他成为了他们的食物。仅仅是食物而已。对此,他的同胞们各执己见:亲人和近友充满感伤和同情,生人则认为他自食其果;而无声的熊的自然里却并不曾有 Timothy出现过。他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推向另一种法则,就像Stroszek一厢情愿地向一切巨物发起挑战,但无形横亘的界限——在人的此岸与恒久的彼岸之间 ——却令两者的故事以某种相似的悲怆告终。

  在自己架设的镜头前,Timothy总是如此亢奋,他滔滔不绝,讲述他可爱的朋友们,温情脉脉地对待他们,他也反复提及自己对这个不属于人的世界的热爱。他那么孤独,以他那特有的激情和诙谐表达着固执而隐默的孤独感,而这孤独只属于有着关爱、伤害的人的世界。他曾长期吸食毒品,酗酒,最终他在一个既不主动接近他、又不会离他远去的王国里获得了拯救,他知道自己在此地孤身一人,这或许是使他能够忍受孤独的唯一方式。

  在每一次面对那个站在熊身边的自己时,Timothy一定总感受到某种成就感。他向他的同胞带去的不止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的讯息,他也向他们宣布了自己的位置,他胆敢从密集的中心走向边缘,胆敢在最细窄也最危险的地域行走,胆敢用他弱小的胸膛承负广阔无边的大自然,那是居于陆地的旁人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处,没有落脚之地,但他却在那里呆了这么久。

  Timothy带来了警示之音,还是塞壬的歌唱?

  《灰熊人》影评(十):He deserved it

  这不是个故事。是纪录片。

  他和灰熊一起生活了十三年,最后在一头脾气很差的老熊肚子里被找到。

  他以为他在保护它们,他想变成熊。也许那是对熊的伤害。

  死得其所。

  He deserved it.

  还有种翻译,叫做“活该”。

  他很快乐。

  “为什么女孩不能跟我长久?我觉得同志比较好当。。。可惜我喜欢女孩。”

  和熊对话,也和自己对话。

  他曾是个酗酒者,他为寻找戒酒的方法都快疯了,然后又疯狂的去找酒。他说谎,他改了姓,伪造了自己的出身,模仿奇怪的口音。他吸毒,他被大学退学,他和坏人混在一起,他差点死于用药过量。直到他找到这个熊的国度,他发现他们需要保护,但是酒鬼不行。所以他承诺他要保护他们,照顾他们。

  他一直说,他愿意为这些动物而死。嗯,我同意,这是爱。注定的爱。承诺了就做到的爱。

  最后那两年,Amy一直陪伴着Tim,可是她在镜头里只出现过两次,她的脸被头发和手遮住。迷一样的Amy。她怕熊,可是她却陪了他两年,最后陪他一起住到了老熊的肚子里。还有一个证据证明她的存在------手持摄像机的人。连验尸官都很麻烦--他们只是些尸块,谁是Tim?谁是Amy?若是没人发现那只老熊在啃他的手臂,也许两个人可以更好的融合。她爱他,就像他爱熊一样。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灰熊人》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