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宫管家》的影评10篇
日期:2017-1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宫管家》的影评10篇

  《白宫管家》是一部由李·丹尼尔斯执导,福里斯特·惠特克 / 奥普拉·温弗瑞 / 大卫·奥伊罗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宫管家》影评(一):为什么不为“主旋”律拍手叫好

  刚看完《白宫管家》,感动泪流满面结果豆瓣的评分确实不温不火,看到挂在前面的评论都是“主旋律”,“民主党的宣传片”之类,要么就是流水账云云。

  那些说是流水账的人可以去看姜戈了,那个片子我也看过,有枪战有里昂那多有个黑人努力最后成为西部牛仔,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记住。

  我自认为也不是个推崇主流的家伙,我也不是相信世界是真善美的,但是作为一部电影,能够感动人,除此之外,最高成就是什么?奥斯卡也不过是学会奖项而已。

  这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通过艺术的加工,讲述一个日积月累的小人物也是特殊人物的故事,达到和观众共鸣,宣扬一种主流价值观作用,夫复何求?

  更有人拿这部美国主旋律电影和某某大业类比,我倒觉得那真是拉低了这部电影的档次。电影说到底讲的是人,人的状态,人的追求,而不是一个国家建成纪录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其中的父子矛盾夫妻矛盾,家庭工作的冲突。广阔的时代背景点缀其中,更显得气势磅礴。我觉得这个有根有原的人物确实让编剧和导演都得到了好处。不得不赞叹这个人物抓得好,其实只是报纸上的一篇人物报道而已,关键是要有电影的意识,要有讲故事的点。

  我是最看不得受压迫人民的故事(这点是个人加分),所以我真的哭了好多的地方。第一处就是肯尼迪遇刺的时候,cecil第一次颓然地坐在地上,说he was blew off. 之前我看过讲述肯尼迪的美剧,那里面写肯尼迪这个人比较详细,应该说美国的政客们有个特点,不管其个人品质如何,生活方式如何,亦不管政治斗争的方式,他们是一群有基本原则信仰的人。一个自己没有信仰的人是无法以个人魅力从事政治的,且不管信仰是什么东西。美国的总统们在提到民主和自由的时候,他们说的是上帝。好吧,回到肯尼迪,这个富二代的总统给美国人纪念这么久是有道理的,他在一个民权斗争的年代为黑人权利发展做出了关键的一步。所以cecil捧着杰奎琳给他的总统的领带的时候我就哭了,这样一个白宫管家,因为儿子在南方进行自由斗争而与他断绝关系,但是因为一个帮助过黑人的总统的死流露了强烈感情。就好像片中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对Louis说,很多像你父亲一样的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抗争,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专业的工作,以敬业的精神忠诚慢慢地改变人们的看法。看到这里我突然领悟了这部“主旋律”电影更加深刻的主题:抗争的方式不仅仅是暴力的,激烈的,需要迅速改变的,同时也是日积月累,默默地进行着的。

  其实影片对Louis参加的各种斗争的看法是复杂的,为白人做管家服务的黑人供养的儿子用爸爸给的钱进行民权的斗争,仔细想想这种关系就觉得有意思。当然,必须承认,所有的斗争和示威,确实让大家不得不去关注,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改变,这就是民权运动的意义。就像法国大革命,不一定是干净的,不一定是符合真善美的,但是这是一种进步,一种精神和改变所必须的。

  影片的快结束的地方,cecil受到里根总统夫人的邀请终于带着自己妻子以客人的身份参加白宫的晚宴。他终于了解到被别人服侍和服侍别人的差异,参加过晚宴后的cecil迷惑了,作为一个老男人,他自己也不理解为何自己迷失。这是影片中画龙点睛的一笔。镜头显示,年迈的cecil在衣橱间麻木地擦着皮鞋。时代不一样了,原来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也应该改变,所以他专注了30多年的工作,他认为是铁的原则的一起都可以改变了。

  最终,cecil终于辞职,离开白宫之后与儿子和解。而Louis在经过各种斗争的道路的探索,经过年轻气盛的骄傲,经过弟弟的战死,也终于成长起来。结尾出现奥巴马是我意料之内,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这部片子为什么意外没有得到众多奖项的青睐原因,因为强烈的政治偏向性。传说奥巴马也看了这部电影,并且深受感动,做出一些很正面的评价,显然也是为了这部电影造势,毫无疑问,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肯定会非常同情黑人,从而提升奥巴马的支持度,也就是民主党的宣传片。

  但我想各种政治的因素并不影响这部讲述个人奋斗,讲述家族故事,讲述民权斗争故事的一部好电影。我突然想到《国王的演讲》,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相比之下不过如此了,话说我也忘得差不多了。

  说道政治,很多的虚假,很多的宣传,很多的赞颂。说道信仰,很多的怀疑,很多的不屑,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的牺牲。

  一说到政治主旋律,不知道有没有触碰了哪些愤青的敏感点,而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本来并不美好人类也很可悲,但是作为人类一员,作为一个人,要对所有探寻未来发展道路的前辈们心怀敬意,要对所有因为时代而做出牺牲的爸爸妈妈辈,爷爷奶奶辈,直到更加长久历史,那些为了人类自身救赎探索和付出的人心怀敬意和感恩

  《白宫管家》影评(二):美国的黑人管家!

  故事的跨时非常长,一开始就表明黑人作为奴隶,没有任何人权。管家的父亲说:这是他的世界,我们只是在他的世界里生活!这个时代的黑人是没有权利的!然后白人随意的就杀害了管家的父亲,在管家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象!也导致后来管家为了生存逃了出来,但是幸运的是他遇见人生的贵人!带他去了一个新的世界!也因为他的认真负责,他遇到了一个新的机遇!到白宫当管家!

  在白宫,他更加亲近的见证了那些年的变化!也更进一步的接触到总统,历任总统的变化!也是流水账一样的生活!但是作为管家,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一样,只有在国家发生大事的时候才会是有变化!流水账一样的剧情是不可避免的,之后当纪录片看!但必须认清的是,这并不是纪录片,还有管家个人的生活,虽然他的生活也围绕着黑人的世界。这不仅仅是管家的传记,也是黑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历史!

  而同时的管家的孩子也已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种族谋利益!只是社会不公,很多事情他们没有办法改变!只有政府改变了,法律改变了才会真正带来改变!所以男孩被关进了监狱!但管家的儿子也在成长!致力于解放黑人!管家与儿子的关系也在变化!最后管家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片中以管家找负责人的几次涨工资,来表明自己在白宫的工作时间!同时也表明了黑人战争的胜利!负责人对黑人的态度在变!总统对黑人的态度在变!所以这是时间的胜利吧!

  最后管家辞职了!他见证了美国的成长!也见证了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奥巴马!是这个民族的成长!是黑人自己争取来的美国生活!但是管家老了!他再一次回到白宫,与奥巴马见面!

  其实这部电影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看到了白宫长什么样!

  《白宫管家》影评(三):黑人民权运动史

  电影剧情和演技都乏善可陈,但是在深厚的历史感间展现了一系列冲突。

  首先展现的是种族冲突。

  片头:白人一枪崩了黑人男主角老爸,片尾:奥巴马阐述美国梦。

  从1920年代到1960年代黑人的境遇很少有电影提到,本片让我看到另外一个美国。也从侧面展现了从艾克到里根,历届总统在这个问题上的作为。

  为什么国父们的理念,独立宣言的理念——自由、平等遇到黑人即失效?在那时,这样造成的问题还不明显。但是到了今天,种族仇恨在印度、美国、中国、法国到处蔓延,已经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强势民族盛气凌人?还是弱势民族太敏感,放大了问题。我想应该是后者因素多点。

  其次,老少冲突。开始父辈不理解年轻人选择与放弃,但是美国黑人青年的努力最终还是生效了,最后父亲走到了儿子抗议的现场。(电影在处理父亲为何转变上过于突然,但对白让人感动:儿子:”你会坐牢,会失去工作。”父亲:“我失去了你。”)

  但我想,如果抗议在一个不成熟不民主的社会里发生,是不是有更多年轻人的血白流?也担心在新疆西藏是不是有更多年轻人不再认同中华,最终瓦解我们这个共同体。

  《白宫管家》影评(四):《白宫官家》

  不谈政治,似乎就没有槽点了。美国人很善于在短时间里讲故事,看完电影后别人问你讲了个啥,似乎总是一言难尽表情,这就是他们的功夫,不服不行

  片子的高潮点我觉得会因人而异,我认为在1961年肯尼迪遇刺那段,塞西尔瘫坐在地上说:"they took his head off",让我一下子明白主人公的灵魂和矛盾所在。和儿子路易斯的争执同时也是塞西尔在20年白宫职业生涯里跟自己的战斗,只能通过忽视现实去解决。

  小儿子战死越南战争对塞西尔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也是第一次,我在他面对总统的眼睛里,看到了憎恨 反击 和 失望

  oss 告诉他,你有两张脸,一张是你自己的,一张是你服务于他们时的。塞西尔深谙其道,可终于还是在将近80岁时陷入迷茫,这场和路易斯,和自己的战斗终于结束,赢的人不是路易斯,是塞西尔自己的灵魂。这一次,他用自己的那张脸,带上肯尼迪夫人送给他的肯尼迪生前的领带,走进白宫,面对奥巴马,仿佛他才是白宫的主人,总统们只是酒馆的长期客人。

  《白宫管家》影评(五):普通人的一生

  舍得用电影去拍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这是很少见的题材。主角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惊天动地英雄事迹,通篇讲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一生都会遇到的失意、痛苦困惑与和解。非要找主角的特殊,无非就是他是一个黑人,经历了完整的美国民权运动的时期。但其实换作一个白人,片子依然可以拍下去。主角幼年丧父,自己摸爬滚打成为了一名侍者,去了华盛顿的高级酒店工作,被白宫看中,从此便成为了白宫的一名侍者。对于他的职业而言,他无疑走上了高峰。凭他一己之力,他让全家丰衣足食。他想让他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能找个体面的工作。可是大儿子却在读大学后走上了一条他无法理解的道路,为黑人获得平等权利努力的道路。那段历史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黄金时期,黑人从隔离制度中冲撞出来,试图获得与白人在各个方面的平等对待。可是普通的白人很难接受被他们视作低等族群的黑人跟他们平起平坐,于是全国各地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冲撞到处发生。主角的大儿子就在这场运动中到处呐喊、到处碰壁、到处被抓,主角很迷惑,儿子放着阳光大道不走,非要去为虚无的遥远的东西头破血流。于是长达几十年父子之间的恩怨由此产生,由此原本温馨的家庭开始产生了缝隙,夫妻之间的不解、怨恨也开始出现。疲惫的主角每日在白宫听着政客在政治上的运筹帷幄,他不大懂这些遥远的政客与自己的关系,就像我们普通人觉得政治跟自己没有关系。其实,政治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密切,我们普通人的命运甚至被那些政治所决定。不是吗?从孩子读书、工作、买房、生孩子的数量,哪一条不是由貌似遥远的政策决定?别说你对政治不关心,你关不关心,它都会影响你的一生。主角很多次与总统的貌似普通的对话,其实也对政策的出台有了千丝万缕的影响。主角貌似不支持孩子投身民权运动,但是他遭遇到的工资不平等、车子被打砸抢等等事件,也让这个一直坚信美国在改变的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渐渐地,他还是看到了改变,经过他数年的努力,他的工资终于与白人一样,他受总统夫人之邀终于能带着夫人参加国宴,最终他与儿子和解,因为他看到正因为有儿子这样的人数十年为那些貌似缥缈的权利呐喊,才终于赢得了今日的进步。

  片子叙事非常平实,对一个普通人的困惑和痛苦刻画的非常深刻。其实,观众不想去看那些大场面,那些所谓的大制作。视觉上的震撼带来的持久力度非常短暂,而那些将镜头对准个人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的电影才会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白宫管家》影评(六):阿甘正传mix建国伟业=主旋律也好看

  片子从一个黑人仆人的视角展现了美国从上世纪20、30年代到2008年奥巴马当选总统美国国内黑人争取自己权利的斗争。

  影片主人公塞西尔少年时目睹了母亲被农场主强暴,父亲被农场主射杀,这个经历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人奴隶一样的苟延残喘让他对于争取自己的权利、参与捍卫斗争充满了恐惧不安,这也使得他后来对自己儿子参与“自由骑士”组织非常抵触,而另一方面他内心比任何人都充满了想要获得平等权利的渴望。

  中年塞西尔偶然的机会进入白宫做男仆,从此他后半生侍奉历任美国总统及其家人,包括肯尼迪、尼克松、里根这些伟大的人物。所以对美国历史熟悉点的人有一个乐趣就是看看这些总统及夫人长得像不像,他们生活上有啥特征,比如那个我叫不上来边拉屎边喝酒的总统,还有塞西尔夫人(妈妈咪呀是奥普拉试演的)一直问塞西尔,观众也很好奇的问题,奎杰琳到底有多少双鞋子?不过这些都是影片的边角料而已。

  电影主线是塞西尔和妻子、大儿子的关系,这个更有看头。大儿子路易斯大学时参加了“自由骑士”组织的“社区活动”参加各种维护黑人权力的运动,被捕16次,这期间他跟父亲塞西尔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后到决裂。塞西尔投身在激进的种族运动中,对自己父亲做什么工作只字不提,可以看出他有点以此为耻,想想也可笑,父母用服侍白人的薪水供养儿子进行民权运动,但是事实往往就是这样,虽然路易斯的行为看来可笑,但这些行为让人不得不去解决、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改变。作为父亲担心孩子的安危,而且自己工作的性质也不予许塞西尔认可路易斯的行为。路易斯的转变在他听到“自由骑士”头说要采取报复的手段时,“他们杀掉我们一个,我们就杀掉他们两个”看到周围的人都表示赞同,路易斯那一刻发现自己错了,以暴制暴从来都是不对的,不管目的是怎么样的,或者路易斯不是可以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牺牲别人的人。然后他转头问问女朋友,你爱过我么?得到是沉默。他知道了,自己可以离开了……。而塞西尔的转变发生在总统夫人邀请他带夫人作为嘉宾参加宴会,他30多年都是服侍别人的人,而那一次作为嘉宾看侍者,不知道他感觉到了什么,不适、虚伪、作秀,反正宴会后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的老男人,迷惑了,他自己都觉得奇怪,镜头里塞西尔坐在一堆鞋子中间怅然若失,就像他当年刚来到白宫时一样的情景,不同的是当年的他兴高采烈,热爱自己的工作,而现在的他失落无助,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他辞去自己的工作,在街头找到了正在演讲的儿子,说要参加抗议的游行。路易斯吃惊的说:这样你会被逮捕,你会丢了工作,塞西尔说,我已经弄丢了你。对不起,儿子。然后父子儿子拥抱。这个台词和片段我觉得都可以算经典了,让人不禁动容。 这部影片认识了惠特克,一个眼睛大一个眼睛小的黑人演员,演技真赞!

  片子也是典型的美国电影风格,喜欢自嘲,让我印象深的“美国人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视而不见,却喜欢对别的国家的事指手画脚”哈哈哈。写到这怎么感觉这片有点“阿甘正传”的味道,黑人版的;也有点像“建国伟业”,美国版的,大牌云集,看评论有人说是“感动美国”,喵哈哈,作为一个美国历史空白的中国观众,我也被感动到了。

  《白宫管家》影评(七):评《白宫管家》:中规中矩的黑人传记片

  颁奖季的资源陆续出来了,下了几个,看的这却是第一个。看之前并没有太大期待,知道这估计又是讲黑人血泪史的,里面应该又是惠特克演技大爆发。不过在看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地注意到、思考到一些点,想在这里说两句,当作观影笔记与人分享。

  首先,传记电影有自己的一套发展逻辑和表现方式。和名著改编作品有几分相像,传记电影的一个关键就是对事件的取舍。保留什么,舍弃什么,详略如何布篇。这里,导演、编剧的选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上按人物从生/童年,到死/当下的正序时间来全景展现起伏的一生,多在平铺直叙中带出一些高潮点;一种是专把人物所经历的一段重要时间和一个决定性事件单拎出来,深度挖掘。当然,本片明显属于第一种。

  因为主人公西塞尔在人种上是黑人,职业上是白宫管家这一双重身份的特殊,所以通过总统的更换,以及不同总统对待黑人民权运动的不同态度来从侧面刻画主人公,恰到好处。主人公所经历的岁月,正是黑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数十年。从遭受种族压迫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到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再到自由平等博爱似乎触手可及,主人公身处白宫这一政治权利的中心,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性瞬间(历届总统出台法案等措施),但又囿于身份处在这一中心的边缘,处在白人阵营和黑人阵营的夹缝中(特别是与其长子之间的冲突),所以这就给人物本身增加了矛盾性和复杂性,继而增加了看点。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历届总统在有限篇幅内的刻画,明显存在人物扁平,过褒或过贬的痕迹,导演这一点处理的未免有过于主观的嫌疑。

  事实上,黑人电影的主题都较为单一,一般都是放在反对种族歧视运动、争取民主政治权力、反对等级分化和物质、教育贫穷等这些议题中。本片导演李丹尼尔斯之前还拍过《珍爱》。与其相比,本片受传记片类型所限和刻画人物需要,反思力度略显不足。少有的几处质询式反思,还都是由主人公的独白直接说出的,减弱了深度。

  其次,再来说说片子的视听语言。影片在镜头语言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影片在三分之一处,有一场精彩的交叉剪辑。主人公在白宫餐厅服侍白人的画面,与其长子等学生运动代表在餐厅要求服务被拒,惨遭白人驱赶的画面交接,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父辈的安分顺从,服侍白人,一边是子辈的执拗反叛,与白人抗争。黑人从被剥夺权利到争取享有权利,白人从被服务者到可能成为服务者,中间几组身份角色暗中互换,增加戏剧效果的同时,形成强大的画面和情感冲击。

  这里,确实也带出了父辈与子辈间的差异,更突显了时代更迭、历史向前发展进步的力量。(有个问题是,当总统了解了西塞尔儿子的情况,是否会不自觉地为黑人投怜悯票。片子里好几个地方,都有总统因西塞尔怜悯黑人的感觉,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而为之)

  另外,可以看出,导演身为黑人少数族裔,对于黑白两色的敏感。例如,西塞尔去建议提高薪酬被拒后,一个打开黑框房门的黑色背影(景深处为浅色),叠化一个处在画面相同位置的马丁路德金身着白色衬衫,站在白色阳台的画面(景深处为深色)。黑人侍者的酸辛无奈,黑人领袖的纯洁神圣,都不言自明。

  从黑白,到彩色,电视这一媒介,作为时代的产物,在本片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每一任总统针对黑人问题的讲话都在电视上播出,制造了伪纪录片的感觉。不同的人群总是通过电视来收看重要新闻。更重要的是,片中有大量的历史新闻片穿插在情节发展中,成为时间坐标,为影片增加真实性和历史厚重感。

  说到底,本片表现中规中矩,没有突破类型窠臼,也没有特别震撼的记忆点。而且,影片的重心好像并没有特别放在主人公身上,反而着重表现了美国黑人民主运动的种种,遭遇记述多于性格刻画。虽然影片表面上看似批判残酷,但实质上,还是在歌颂美国伟大的民主进程,仍是主旋律的腔调。中评。

  《白宫管家》影评(八):From Wiki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Departures from the facts of Allen's life

  Regarding historical accuracy, Eliana Dockterman wrote in Time: "Allen was born on a Virginia plantation in 1919, not in Georgia.... In the movie, Cecil Gaines grows up on a cotton field in Macon, where his family comes into conflict with the white farmers for whom they work. What befalls his parents on the cotton field was added for dramatic effect.... Though tension between father and son over civil rights issues fuels most of the drama in the film, [Eugene Allen's son] Charles Allen was not the radical political activist that Gaines's son is in the movie."[54]

  articular criticism has been directed at the film's accuracy in portraying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While actor Alan Rickman's performance generated positive reviews, the screenwriters of the film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depicting Reagan as indifferent to civil rights and his reluctance to associate with the White House's black employees during his presidency. According to Michael Reagan, the former president's son, "The real story of the White House butler doesn't imply racism at all. It's simply Hollywood liberals wanting to believe something about my father that was never there."[55][56][57] Paul Kengor, one of President Reagan's biographers, also attacked the film, saying, "I've talked to many White House staff, cooks, housekeepers, doctors, and Secret Service over the years. They are universal in their love of Ronald Reagan." In regard to the president's initial opposition to sanctions against apartheid in South Africa, Kengor said, “Ronald Reagan was appalled by apartheid, but also wanted to ensure that if the apartheid regime collapsed in South Africa that it wasn't replaced by a Marxist-totalitarian regime allied with Moscow and Cuba that would take the South African people down the same road as Ethiopia, Mozambique, and, yes, Cuba. In the immediate years before Reagan became president, 11 countries from the Third World, from Asia to Africa to Latin America, went Communist. It was devastating. If the film refuses to deal with this issue with the necessary balance, it shouldn't deal with it at all."[58]

  olitical commentator Ben Shapiro wrote: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the film itself is full of historical inaccuracies. The Butler has virtually nothing in common with its source material, the life of White House butler Gene Allen, except for the fact that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film and Allen were both black butlers in the White House. The film's title character, Cecil Gaines, sees his father murdered and his mother raped by a white landowner; that never happened to Allen. The movie's title character has two children, one who goes to the Vietnam War, the other who becomes a Civil Rights pioneer; Allen actually had only one son."[59]

  Eugene Allen--Public reputation

  Allen came to public attention when a 2008 article about him and his wife, entitled "A Butler Well Served by This Election", was published in The Washington Post shortly after the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It placed Allen's life in the context of changing race relations and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presidents he'd served. It ended with the story of how the couple intended to vote for Obama together but Helene died just before the election,

  They talked about praying to help Barack Obama get to the White House. They’d go vote together. She’d lean on her cane with one hand, and on him with the other, while walking down to the precinct. And she’d get supper going afterward...On Monday Helene had a doctor’s appointment. Gene woke and nudged her once, then again. He shuffled around to her side of the bed. He nudged Helene again. He was all alone. “I woke up and my wife didn’t,” he said later.

  The story had an immediate impact. Columbia Pictures bought the film rights to Allen's life story, and he was invited to the new president's inauguration, where he commented, "That's the man...Whew, I'm telling you, it's something to see. Seeing him standing there, it's been worth it all."

  Allen and other workers who served presidents were featured in a 32-minute documentary, Workers at the White House, directed by Marjorie Hunt and released on a 2009 DVD, White House Workers: Traditions and Memories by Smithsonian Folkways Recordings.[8]

  Allen's life was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2013 film The Butler.[2] Danny Strong's screenplay was inspired by the 2008 Washington Post article.[9][10] The film departs from the facts of Allen's life. The central character, "Cecil Gaines", is only loosely based on the real Allen.

  《白宫管家》影评(九):威德

  1、黑暗无法驱走黑暗,只有光明能做到。by马丁路德金

  2、Cecil:实话实说,我尽量不去关心一切跟政治有关的东西。

  3、你在房间时,要像空气一样安静。

  4、甘地向我们证明了有色人种,不论在他们本土或者其他收到压迫的地方,都可以为争取平等人权而战,只要他们有耐心,有恒心,有智慧,有思想,有纪律,还要带点幽默感。

  5、脸上流泪还是心里流泪?

  6、肯尼迪总统:You know,I never understood what you all really went through until I saw that.我弟弟说这些孩子改变了他的内心,他们也改变了我的。

  7、男同学:他们用过硬的职业道德和高贵的品质,使种族仇恨慢慢消弭,虽然管家女佣们看上去卑躬屈膝的,但在很多方面他们具有不为人知的抗争性。

  8、男同学:我也不能允许仇恨侵蚀我的内心,因为杀死他的不是恶意,而是病态。

  冰炭

  《白宫管家》影评(十):The Fighter

  去看之前被泼了一盆冷水,所以没敢抱太高的期待值。做好了看一场流水账的心理准备,也确实是欣赏了一整出的流水账。虽然是流水账,但每一笔的后面值得品味的东西很多,观众被一浪接着一浪的从开头推到结尾,还没有来得及觉得无聊,电影就完美谢幕了。这是一部能让人目不转睛的看完的有趣的流水账。

  早前听说本片票房表现生猛,当时觉得应该是导演充分发掘了传记片的题材优势,把它打造成了优秀的夺奖大热门。看过才明白,“大爷”类的献礼片对各国观众是通杀的,只是人家做的不像咱们这么本末倒置,强大的阵容虽吸引眼球却不喧宾夺主。

  首先是男主角西索,有不少人觉得福利斯特惠特克这次演了个沉闷无聊的角色。可能大家一看到这种把小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美国历史连结到一起的表现手法,就会下意识的联想到《阿甘正传》。本片的主人公与阿甘相比确实不够精彩,但却足够真实,他在片中做的一些决定也许在身为局外人的观众们看来会有些替他捉急,可是如果换成是我们,处在他的境遇下,所作所为应该也别无二致。西索与其长子路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庸碌的平凡人,一个则是带有英雄主义情结的风云人物。社会的关键性进步往往是因为后者在关键时刻推了一把,但其存在基础却是前者做的那些看似意义不大的工作。就像片中母亲格劳利亚对路易说的:“你的一切都来自这个端盘子的人!”

  奥普拉的气场足够强大,与刻意收敛锋芒的福利斯特惠特克在一起却能保持和谐。这是非常典型的家庭结构:一个总揽家庭大小事务的精明强干的母亲配上一个老实巴交为了养家糊口忙着工作的父亲,再加上一个叛逆的熊孩子和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家中的长子路易刚出场给我的印象还不错,是那种脑筋灵活光芒四射的天之骄子。接下来一心放在黑人平权运动上的他与父亲渐渐有了分歧,但也还好。一直到他快三十了突然中二病发作跑去参加黑豹党,对这个角色的好感完全被消磨光了。

  次子查理在片中的存在感不强,在越战中身亡的设定对主线剧情的贡献也不算大,仅仅是把又一段重要历史记忆融入了西索的生命中并加重了他的苦难。但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却是出自他之口,就在他应征入伍出发之前,把犯了中二病的哥哥保释出来的时候,说的那句“You fight your country; I fight for it ! ”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他兄长此时虽然只是“呵呵”了之,但一颗种子此时其实已经在他心里种下,这也使得他在后来关键时刻退[哔]保平安的举动显得毫不突兀。在黑豹党厮混时的路易水平也就跟天朝打砸日货的爱国青年们差不多,重返校园读了政治哲学硕士的他,则像鲤鱼跃龙门一样,真正开始像成年人一样思考问题,所以他后来的举动如参加选举、支持南非黑人权利的示威等都显得更有节有据,能获得父亲的认同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片中的两兄弟其实是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无论是为国捐躯还是针砭时弊对现状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要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变得更好,就算短期看来是背道而驰的行为,也终会殊途同归。这些有着同样出发点的信念所包含的的能量是彼此相容并可以叠加到一起的。奥巴马就职演说中提到“美国是一个充满了可能的国度”,之所以会如此,其实是源于她的国民们愿意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来表达对她的爱。

  路易年轻时对这个国家的恨意不是没有理由的,毕竟他亲身经历了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但那毕竟是他的国家。国家是由个体们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是国家的一部分。fight the country 或是 fight for the country看似是因为现实原因而被迫做出的决定,其实选择权还是在每个人自己手上。当有了更丰富的经历的路易开始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个国家时,虽然他还是会面对被拘留等麻烦事,可是内心已经不再对此感到愤怒与恐惧,不但自己可以一笑处之,而且还能把这种安之若素的心态传递给自己的老爸。

  除了主角们之外,本片的配角们也提供了不少亮点,尤其是几位总统的扮演者,每个人的戏份虽然都不多,却把各具特色的总统们的鲜活形象完美的呈现了出来。艾森豪威尔的儒雅慈祥、约翰逊的洒脱不羁、肯尼迪的雄姿英发、尼克松的阴鸷虚伪,以及里根的平易近人。从中能看出美国人民对这些总统的态度。

  尼克松毫无疑问是这一个世纪以来最令美国人失望的一个,当然他最该说抱歉的不是对美国人民,而是对“门(gate)”这个字,莫名其妙的就因为他而沾上了贬义。

  肯尼迪和里根应该是美国人比较喜欢的,尤其是前者。詹姆斯麦斯登扮演的总统可比X战警的小队长威风的多,一家人都极其养眼,是每个国家的人民做梦都像要的第一家庭的形象。肯尼迪也是主角西索最喜欢的一位总统,他对肯尼迪一家的感情几乎快超过了对自己真正的家人,所以他的婚姻也在这段期间亮起了红灯。

  至于里根,虽然也是位看上去很亲切的总统,但从导演借剧中人之口传递的信息来看,似乎对这个外表风趣和善、内在城府极深的总统有所保留。虽然总体上是肯定的,但比起肯尼迪还是差得远。由于扮演里根的是斯内普教授,所以这个角色得到了格外多的关注。不少朋友反映其只是形似,气质仍然还是教授样子。我由于只看过两部哈利波特电影,所以感觉还好。以前看过里根演讲的视频,内容是黑苏联的段子。至少他讲段子时,风格是那种表情波澜不惊,但是嘴角微翘就透露出一股腹黑气息的萌大叔的感觉。就这一点来说,选艾伦里克曼来演我觉得还是挺合适的。

  前一阵子看到篇博客,名叫“看《复仇者联盟》猜美国缺什么——政治诗学的课余灯谜”(原文地址:http://site.douban.com/lovedaily/widget/notes/852552/note/216158057/),特别喜欢里面对钢铁侠的分析。简单地说,美国人喜欢托尼斯塔克这种除了性格上有点无关痛痒的小毛病其他各方面都几乎完美的可爱的该死的有钱人。肯尼迪和里根对应的就是这种形象,他们散发出浓厚的个人魅力,但又不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在关键时刻能表现出一个领袖的强横一面来,再加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际遇,这两位总统几乎成了现实版的超级英雄(我的一大理想是拍一部名叫《醉拳甘乃迪》的超级英雄功夫大片)。所以包括导演在内的相当一部分美国观众特别钟爱这两位总统这也就很好理解了。

  影片整体上让观者觉得很舒服,尤其每位总统出场,或让人忍俊不禁或耳目一新。问题方面,流水账其实还好,不过有一些情节拍摄的确实有些生硬甚至笨拙,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头和结尾。尾声处妻子去世那场戏,虽然拍的很有趣,奥普拉在这一段的演技也很惟妙惟肖,但个人觉得还可以再简约一些——观众们听到头撞到桌子时“咚”的一声已经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就不必再一丝不苟的全演出来了。开头处为了表现黑人凄惨的生活状况而从主角父母的遭遇切入,角色行为却有点跳跃——说得难听点就是好像一切都是为了给主角父亲作死提供方便。这一段戏最值得关注的是客串的玛丽亚凯莉。另外主角杀父仇人貌似就是前年《时间规划局》里那个混混头目,这个小哥长得也挺不错,可就是老演这些招人恨的角色,不知下次又会在哪部电影里看到他。

  出发之前,本来想拉个基友同去,却被对方以“IMDB评分过低”的理由拒绝。看完之后细想,觉得以本片的质量配上豆瓣上7.5分上下的分数算是实至名归。至于在IMDB上的低分,我猜很可能跟片尾对奥巴马的舔菊过分明显有关。这让我想起了张国师的《英雄》的遭遇,那部片子虽然也不完美,但所遭受的非议却远超出其质量所能影响到的程度,究其原因,是很多人怀疑这是张国师在对两栖动物公抛媚眼。对当权者的谄媚会被视为是一种有辱艺术的投机行为,但是也不能排除电影工作者确实是打从心底对于歌颂的对象具有认同感。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就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歌颂3K党的,但也不妨碍格里菲斯作为艺术家和电影先驱的伟大。也许奥巴马面对危机的束手无策会让他在未来成为笑柄(当然也有可能他成为了“中兴之主”,我个人是不希望这种状况发生的),但他当选这件事本身对于整个黑人群体来说意义都极其重大。我相信这件事在导演心中一定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他以此来结尾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宫管家》的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