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神魂颠倒日本国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3 03:34: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神魂颠倒日本国经典读后感10篇

  《神魂颠倒日本国》是一本由李缨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魂颠倒日本国》读后感(一):一本深度阐释日本文化的书

  一本非常好的书,从日本文化,日本人对待战争的心态上,都做了深度阐释,让我非常震惊的是,日本人居然认为自己是战争的受害者,石阶上哪个国家和民族曾经遭受过原子弹的灾难,日本人认为自己是热爱和平的,只不过要代表东方与西方进行对决……很受刺激,很棒的一本书

  《神魂颠倒日本国》读后感(二):不要再颠倒了你们的神魂

  孤陋寡闻如我,竟然不知李缨其人其《靖国神社》!读过这本《神魂颠倒日本国》后,首先要做的,是一目十帧地网看了一下《靖国神社》,电影一开始有摆拍之嫌的祭祠场面就令人生厌,看那膏药旗,看那头扎布带印着膏药的日本男人我TM就心生厌恶。影片中那个念“奏折”的“太监”谩骂将战死的军人视为侵略者的日本国为“混蛋国家”,似在埋怨自己的国家,实际却在颠倒事实:在军国主义驱使之下,提枪携刀到比邻的国家狂疯杀戮,这不是侵略者是什么!

  十分喜欢李缨用“神魂颠倒日本国”来名其这本著作,虽然在自序中,他解释了“神魂颠倒”四个字的意思,即日本人常把“神社”与“灵魂”置换,因此为“神魂颠倒”。靖国神社是日本人为招回200多万战死的日本军人之魂灵而设置的祭祠之所,但是,他们又将14名列入战犯名单的刽子手的牌位设置在神社内,并且以代表国体的形式,由首相率众人正式参拜,这就不仅仅是招魂祭祠那么简单的事情了。直到今天,日本右翼分子仍不承认日本当年对亚洲各国的欺凌为侵略,仍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甚而至于,他们竟然不承认当年的所作所为是侵略。而由此激起亚洲各国的不满和抗议,完全合乎情理

  在我看来,日本国人的神魂颠倒不仅仅体现在“神社”与“灵魂”的置换,他们是实实在在的颠倒了神魂呀。就那么一个小小的国家,当年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亚洲那么些个国家,并且给亚洲人民带来那么些深痛的灾难,这不是颠倒了神魂是什么?亚洲人民,尤其是当年深受其害的中国人民、南北韩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仇恨的情结依旧难解,诚不为过。国耻国难,人们将世代永记。

  无论是《靖国神社》,还是《神魂颠倒日本国》,李缨的记录都是比较客观的,因此,这个由对靖国神社最为敏感的国家的导演拍摄的电影才能最终得以在日本上映并引起轰动。就如李缨曾经对日本作家加藤嘉一所说的“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后,为对方着想”。今天已经强大的中国人民,就要有这样的能力和气魄。

  神魂颠倒的日本国请记着,中国已不是从前的中国!

  《神魂颠倒日本国》读后感(三):历史现实大冲撞——读《神魂颠倒日本国》

  日本,一个让国人又爱又恨的国家。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喜爱日本的动漫,喜爱日本的一些文化,所以对日本有着无比的向往,对于年长一代来说,无法忘却曾经的耻辱和悲痛,无法释怀过去的历史。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可谓神奇,各种矛盾的情绪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这样的影响在李缨身上体现的更为明确了。

  “靖国神社”,很多人对于这个供奉日本战犯的地方并不陌生,因为日本的某一首相曾经因为参拜这个地方而犯下国人的众怒,中日关系因而将至冰点。在尚未看到李缨这本《神魂颠倒日本国》之书的时候,我也认为“靖国神社”只是一个供奉战犯的地方,可是,当真正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才明白,原来“靖国神社”之内不仅仅供奉着战犯,还供奉着因二战而牺牲的日本诸多将士。

  抛开成见,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许多国家而言都是一场噩梦,中国与日本,恰巧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敌对双方。对于中国来说,日本的大肆侵略和抢夺,是最深的创伤,日本军人在各地的残忍行为让这段历史有着血一般的深刻。那么对于日本而言呢,这又是怎样一段历史呢?在日本看来,他们的战争除了中国大陆上的侵略,还有太平洋战争的惨烈。日本原本就是一个小岛国,各项资源有限,而耗资庞大的太平洋战争几乎消耗了他们全部的国力,最后,美国更是将一枚原子弹给了日本一个惨痛的教训。没有见过真正的原子弹爆炸,但是仅从各种图片上就足以想象这颗原子弹给日本带来了多大的灾难。而且核辐射的危害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所以从日本民众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自己也是受害人之一。客观地说,对于那些失去爱人和孩子的老人妇女来说,他们确实是这场战争的受害人,这场战争给他们带来的不是财富和愉快的经历而是毕生痛苦的噩梦。

  之前也偶尔有了解到一些日本内部对于这段历史的种种看法,其实在日本许多民众心中对于这段历史是一个暗影,会有认为这是一段错误,也有人认为因为战争而死去的人是一种光荣。从李缨的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靖国神社”在日本是专门供奉因战争而死之人的地方,所以对于不少日本人来说,那是个神圣的地方。

  其实,历史本就没有真正的对错,一个决定,一场战争会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和想法。所以,站在不同的立场,想法就会有所不同。对于我们国人来说,这并不是一段愉快的历史,但是,如果能从各种角度去了解这段历史,也未尝不是一种纪念。

  《神魂颠倒日本国》读后感(四):从靖国神社认识日本

  落潇/文

  说句实话,我并不了解靖国神社的历史,知道的只有政治上的宣传:战败的日本把战争罪魁奉为神灵,将其送入靖国神社,从此靖国神社成为中日关系无法回避的敏感地带。多少年过去了,中日的关系总是透着一种朦胧,但并不美,让人总有一种危机感。电影《靖国神社》则是一位中国人,通过对日本生活的多年了解,做出的一部诠释日本生活的电影,而《神魂颠倒日本国》正是叙述这部电影在日本的影响,体现了导演李缨对日本生活的深入体会。

  《靖国神社》的导演,本书的作者李缨,是一位负责任的好导游,顶住靖国骚动的压力,将一个真实的日本,呈现在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的面前,从而让我们了解靖国神社的真实面目,也让我们能够了解靖国神社的历史身影。李缨的父亲,是侵华战争的受害者,但是当儿子走出国门,学习日语时,却又是那么的支持,他的那份大义,令我们后人佩服,这也是《靖国神社》能够走进历史的客观动力。

  用一个词来形容靖国神社的问题,李缨导演说的是“神魂颠倒”四个字,从电影在日本公映之前的靖国骚动,到风波平息,从靖国右翼分子的种种阻扰,到该电影在韩国釜山电影节、美国圣诞斯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殊荣,都在述说这部电影的敏感和真实。《神魂颠倒日本国》可以看做是《靖国神社》这部电影的不平凡的经历,也可以作为李缨导演对电影的旁白和解说。要了解日本的真实,必须要真实的去生活其中,所谓观棋不语,不是说旁观者不懂,而是旁观者不懂得棋手的真实思维。

  神魂颠倒,恰如其分。在我们中国,自古都有忠孝难两全,但两全其美却发生在日本。学过历史,我们应该知道日本侵略期间发生的百人斩事件,在这里我们不是追究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凶狠,而是要去了解日本刀到底为什么能够表现得如此疯狂。只有真正的去认知日本的历史,才能知道日本刀不过是一种荣誉,经过军国主义的神话,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神魂颠倒,不得不倒。还有,军国主义盛行,战争进行如火如荼之际,当平民开始厌战之时,如何能控制人们的思想,靖国神社开始成为宣扬军国主义的工具,发动女人宣传:为天皇而战,死后可以进入靖国神社,与神灵同在。从此,军国主义开始成为世界的杀人工作,军刀成为杀人工作的工具。

  日本人民从此可以忠孝于靖国神社的神灵,而对受害的国度,他们又成为了战争的罪魁。从此,一边强调原则的周边受害国度,一边是神魂颠倒的日本,如何能进一步的加强理解和互信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落潇 2011-8-20晚

  《神魂颠倒日本国》读后感(五):日本人的战争历史观

  在历史问题上,中日之间以及日本与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到底分歧在哪里,造成分歧的原因是什么?仅仅诉诸于情绪不解决问题。

  日本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的侵略罪行,跑到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 中国人想不明白的是,如此确凿的事实,日本人怎么能够矢口否认死不认账拒不道歉呢?只有真正进入日本人的话语系统价值系统和历史观系统中,才有可能解开这个看似荒谬的谜团。

  人对事物的认识判断无不涉及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就事实部分而言,原本不应该有什么问题。比如南京大屠杀,再怎么诡辩,要证明大屠杀不存在是很困难的(尽管一直有日本人始终不承认),至多是屠杀的具体数字有出入,甚至有很大出入,对屠杀的对象主要是平民还是军人、是放下武器的俘虏还是坚持抵抗的战斗人员有不同看法。分歧的根源在价值判断上,价值判断的不同又反过来极大地影响了对事实的判断。

  日本一方面承认西方先进强大,努力向西方学习,甚至要脱亚入欧。另一方面又有深深的自卑心理,认为西方有种族和人种歧视,看不起黄种人,奴役亚洲人,侵略和殖民亚洲国家。所以,日本荒唐地认为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是在建立所谓的“东亚共荣圈”,至于太平洋战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之间的强强对决,只是由于战败了,才落下一个非正义的罪名。基于这样一种价值观和历史观,日本不会心悦诚服地认罪,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日本的战争历史观的种种矛盾集中汇聚在靖国神社这个人神转换的精神空间上。从1869年至1945年的七十七年间,在政教合一的体制下,靖国神社作为国家神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在日本一步一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在战后,宪法规定政教分离,靖国神社已经成为独立的宗教法人,它作为一个宗教体系,在法理上应该与政治彻底分离脱钩。但是,它却从来没有与政治真正分离过。对外,日本不得不接受战胜国的审判,承认东条英机等是战犯;对内,却把战犯当作“英灵”,放入靖国神社,不仅政治家参拜,天皇的特使每年两次参拜,也从来没有间断过。由此可见,今天日本对于战争的认识与伊藤博文、石原莞尔之流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不然就不会把东条等铁定的战犯迎入靖国神社,由鬼一跃而变成了神。根据李缨的研究,靖国神社的神体是一把靖国刀,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149:成为靖国神社“英灵”的,日清战争的时候是13000多人,抗日战争即日本所说的日中战争时期,在中国大陆战场,日本军人死了191250人,而跟美国等开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里死了2133915人。可见日本军人中因侵略中国战死的比重有多轻。在日本人的战争意识中,占绝大比重的就是太平洋战争。在日本看来,太平洋战争是正当的国际法范围内的国与国的宣战,美国也是大老远管闲事跑来的,不存在谁侵略谁的问题。这也造成了日本人觉得靖国神社里的英灵都是为了正义而牺牲的重要心理倾向。

  153:永远存在一个相对论问题。在受害国看来,他们是罪人;在加害国看来,他们往往是国家的英雄。就像日本一直觉得伊藤博文是他们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功臣,但是他被韩国人安重根刺杀了,日本人恨死那个韩国人,但是韩国人到现在还在纪念刺杀者,认为那是他们的国家英雄。在靖国神社里面的“战犯”,在日本人看来就是国家英雄,是英灵,但是从被害国来看,他就是罪人。

  《神魂颠倒日本国》读后感(六):《神魂颠倒日本国》深入浅出话靖国;揭开日本神秘纱

  日本,这是一个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被称为“日出之国”。 对于这样一个紧邻与我国的岛国而言,它的文化很多源自古代的中国却有别于中国。恰似那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日本的武士道;日本的忍者精神;日本的靖国神社无一不让我们感到困惑与不解。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内涵,但是我们依旧不变那颗探究迷的心;虽然我们并不了解这一岛国的文化,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揭开那层蒙着它的面纱。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那些曾经过去的历史汪洋中,我们中国人实在是承受着太多来自日本的伤与痛。往事不堪回首,我们依然需要直面历史。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靖国神社》导演李缨畅的笔端,畅游一番《神魂颠倒日本国》之旅吧!

  也许,这就是作者写此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历史有着其发展的客观性与必然性。但是,历史也是因为诸多的因素而发展与变迁的。万事皆有缘由;万事皆有其源头。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而我们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其实是就是想要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揭开面纱识日本;而我们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事实是更引领着我们透过现象看向日本民族文化的本质根源;而我们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更体现着一种尊重他国文化客观而又冷静中性地透彻分析。的确。正如书中的推荐一般“靖国神社是东亚人民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中日韩民族情绪的敏感地带。本书以靖国神社为切入点,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这些敏感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诸多的兴趣与质疑。我们也迫切希望能够在书中了解与认识更多曾经不所知的历史与谜底。日本虽然近在咫尺。日本民族却有着超为个性的特性所在。如此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如此一个人口不多的岛国,他们却可以如此在受到重创之后几次崛起。这一切的一切实在值得我们为之而去探讨。而作为他们一向示若神明,不断维护的靖国神社为什么又会有着如此巨大的蛊惑力呢?

  读着这本书,我开始了解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日本人会自认为他们才是二战的最大受害者;读着这本书,我开始回味着有关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读着这本书,我也开始理解为什么日本民众居然对于犯下滔天大罪的战犯与裕仁天皇给予宽恕;读着这本书,我也开始感悟着日本的有关于女性美学的底蕴;读着这本书,我也开始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中日间的相关问题;读着这本书,我更深刻认识到每个国家的文化重要性。一个国家的精神所在,更是凝聚着无数的跟随者。

  这是一本好书,在平淡的文字之下描述着有关于日本国为何神魂颠倒的缘由。正可谓深入浅出话靖国,揭开日本神秘纱;读着《神魂颠倒日本国》,耐人琢磨其中意。

  《神魂颠倒日本国》读后感(七):《神魂颠倒日本国》深入浅出话靖国;揭开日本神秘纱

  日本,这是一个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被称为“日出之国”。 对于这样一个紧邻与我国的岛国而言,它的文化很多源自古代的中国却有别于中国。恰似那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日本的武士道;日本的忍者精神;日本的靖国神社无一不让我们感到困惑与不解。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内涵,但是我们依旧不变那颗探究迷的心;虽然我们并不了解这一岛国的文化,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揭开那层蒙着它的面纱。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那些曾经过去的历史汪洋中,我们中国人实在是承受着太多来自日本的伤与痛。往事不堪回首,我们依然需要直面历史。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靖国神社》导演李缨畅的笔端,畅游一番《神魂颠倒日本国》之旅吧!

  也许,这就是作者写此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历史有着其发展的客观性与必然性。但是,历史也是因为诸多的因素而发展与变迁的。万事皆有缘由;万事皆有其源头。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而我们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其实是就是想要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揭开面纱识日本;而我们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事实是更引领着我们透过现象看向日本民族文化的本质根源;而我们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更体现着一种尊重他国文化客观而又冷静中性地透彻分析。的确。正如书中的推荐一般“靖国神社是东亚人民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中日韩民族情绪的敏感地带。本书以靖国神社为切入点,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这些敏感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诸多的兴趣与质疑。我们也迫切希望能够在书中了解与认识更多曾经不所知的历史与谜底。日本虽然近在咫尺。日本民族却有着超为个性的特性所在。如此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如此一个人口不多的岛国,他们却可以如此在受到重创之后几次崛起。这一切的一切实在值得我们为之而去探讨。而作为他们一向示若神明,不断维护的靖国神社为什么又会有着如此巨大的蛊惑力呢?

  读着这本书,我开始了解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日本人会自认为他们才是二战的最大受害者;读着这本书,我开始回味着有关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读着这本书,我也开始理解为什么日本民众居然对于犯下滔天大罪的战犯与裕仁天皇给予宽恕;读着这本书,我也开始感悟着日本的有关于女性美学的底蕴;读着这本书,我也开始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中日间的相关问题;读着这本书,我更深刻认识到每个国家的文化重要性。一个国家的精神所在,更是凝聚着无数的跟随者。

  这是一本好书,在平淡的文字之下描述着有关于日本国为何神魂颠倒的缘由。正可谓深入浅出话靖国,揭开日本神秘纱;读着《神魂颠倒日本国》,耐人琢磨其中意。

  《神魂颠倒日本国》读后感(八):《靖国》,李缨写给日本国的一封情书

  “靖国神社”,让绝大部分中国人欲饮其血啖其肉,咬碎牙齿的名字。李缨,广东人,旅日二十几年,出国前在央视拍纪录片,1989年去日本留学,现在日本做影视导演。他拍了一部纪录片《靖国》。根据幕后故事写了一本书《神魂颠倒日本国》,这本书的名字起得绝了。在靖国神社里,日本人拜魂,却借用神的名义,世界上每个灵魂都一样,为什么有的灵魂被神化?

  大陆谈日本形形色色社会现象的书不少,主流和非主流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只要提到“靖国神社”,舆论绝对一边倒,大和民族真是不知廉耻,一味地应和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去参拜。可真正去探究日本为什么在“靖国神社”这个问题上,态度强硬,绝不妥协?李缨的这本《神魂颠倒日本国》,看上去给了我们一份理性客观的答案。所以,面对《靖国》在日本上映时受到的阻挠与威胁,李缨说《靖国》是写给日本国的一封情书,情书里有礼节,有情义,不容拒绝。看来,这封情书,日本收下了。纪录片在日本和平宪法纪念日时,正式上映。

  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良好的政治体制推动日本这个弹丸岛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日本向来以崇尚西学、主动西化而令其社会持续进步,但就“靖国神社”这个问题,日本一直与中国、韩国乃至国际社会纠扯不清。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就主动地反省,极力避免纳粹军国主义抬头。甚至德国足球获得世界冠军之夜,球迷上街庆祝游行,第二天的报纸大幅报道过分的疯狂,会让国际社会认为纳粹在德重新滋生。所以,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问,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压抑与收敛?

  德国与日本的区别就在于,日本从未承认战败。国内统一口径称为终战,意思就是停止战争,不是被打败。李缨通过采访片中的主角之一,九十岁的日本老刀匠刈谷直治,这位纯朴善良的高知县农民,让我们对作为日本精神象征的“靖国刀”有了初步的认识。刀匠只是门寻求生存的手艺,制造出来的却是南京大屠杀里实施“百人斩”的凶器。在提及杀人工具时,刈谷老人凝望镜头无法言语,这是支持圣战的平民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日本国一直将二战称为大东亚战争,是代表东方世界与西方对决,解放整个亚洲的壮举。所以,他们从不认为参拜靖国神社会伤害亚洲人民的感情。就连战争中死亡的台湾原住民也并入靖国神社供拜,这也是为什么高金素梅等台湾原住民屡次赴日声讨靖国神社,要求祖先亡魂归家的原因。

  那么,日本能不能承认战败?很显然,不能。天皇的存在使承认战败成为不可能。在美国人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里提到的菊花,就象征天皇。日本的民主在国际社会是走在前列的,这也是二战后日本迅速融入国际社会的资本。偏偏是这位天皇,死守着民族主义的大旗,将自己神化。靖国神社作为日本国人的一个精神装置,成为了国家神道的传统。当天皇穿上军服的那一刻,作为国体的他已经逃不掉战争的罪恶,对战争负有全部责任,最终遭受的惩罚就应该是天皇制的废除。天皇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靖国神社的参拜,只是本人不出面,派特使而已。不再对靖国神社进行参拜,就意味着神化的天皇在日本国人心中的倒塌,这怎么可能!

  至于日本国内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否认,恰恰反映日本人内心的虚弱,不承认不等于不存在。当然,对于篡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东亚三国同好。李缨在书的结尾提出,“靖国神社”问题很难解决。其实,我想时间能够解决一切。日本老人不是也在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什么叫“大和魂”?什么是“日本精神”?苍海桑田,世代变迁,如果有一天日本沉没了,有没有人庆幸神居然把日本安排得离海那么接近!

  : 本人对中、日历史均无研究,只是浅薄地读书后有感而发。豆友拍砖时,请手下留情。

  《神魂颠倒日本国》读后感(九):我们缺少了什么?

  介绍日本的书籍看了也不算少了,最初的接触自然是本尼迪克特的大作《菊与刀》,后来陆续的看了日本的一些专业书籍的介绍,日本作家的著作,日本的电影种种。毕竟也是亚洲的一份子,我们的邻邦,知道的自然多些。一开始,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比较专业的书籍,果不其然,作者李缨是纪录片《靖国神社》的导演。

  自进入近现代以来,我们与日本的关系就逐渐恶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相信很多的国民,在历史书的教导下,一提到日本都恨得牙根痒痒,但一放下书本就又开始了日本汽车电子数码产品的消费,甚至有更多的青少年对日本的动漫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真是说不上来的一种情结,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纠结。其实我认为大可不必。

  说到历史,我们自然不能忘本,日本对我国民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细菌战等我们会一代代传说下去,让子孙后代永记耻辱,永记仇恨。其实,这更多的是官方的责任。因为每一年只要日本领导人开始参拜靖国神社,我们便会感到一种奇耻大辱。官方多的也只是一种文字性的严正交涉,并无实质性进展。老百姓的示威游行也只是宪法中的条款,只是条款而已,不可当真。老百姓以为恨日本人骂日本人就是爱国,其实不然。但其实这也怪不得我们。一直以来,官方总要我们要理性爱国,但一直没有给“理性爱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不打不闹算理性爱国吗?不学日文去赴日留学不娶日本女人算理性爱国吗?不买日本产品算理性爱国吗?老百姓分不清楚的。

  日本人其实很聪明,有天皇,这是一个至高的信仰,任谁都扑不灭。有刀,这是武士和浪人的最爱,这是人格尊严和地位的象征。小时候看到日本人宁愿剖腹都不做俘虏甚是不解,心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后来才明白,这是一种信仰,这是对天皇绝对的效忠,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古代的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信条。其实日本的文字,服装,社会传统有很多都很好第秉承和传承了古代的华夏文化,但我们自己却在逐渐抛弃我们独有的传统文化。

  这个世界不再是战争的时候,我们可以牢记屈辱,但我们更应该放长眼光,学会学习和接受新鲜的事物和先进的思想和科技。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一点毋庸置疑。扯远了,现在回到靖国神社的话题。无论对错,有一点是对的:日本没有忘记战争中死亡的那些将士。每年对这些灵魂进行官方或民间的一些悼念活动。我在想:官方参拜靖国神社会遭受我舆论批判,但如果是民间自发的悼念,会遭受严正交涉吗?有时侯我有在想:我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不是更多吗?我们建立了什么呢?老百姓想悼念革命先烈的话会去哪里呢?有的只是全国各地零散的英雄纪念碑,有的竟然成了无名冢。苍白如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只一个“永垂不朽”。中国人古来重集体轻个体。死了连名字都没有,呜呼哀哉。倒不如唐山大地震纪念碑了。这些死去的最平凡不过的百姓也还会留下一个姓名,证明着这世间曾有这么个人。我们不应该总是纠结于日本该不该参拜靖国神社,我们更应该给自己的灵魂找一个信仰,给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的灵魂找一个好的归处。而不是只一块石碑,兀自地立在广场中央,经受着风吹雨打日晒。不知从哪本书上看到的了,说日本人在战后便散各地寻找为国捐躯的那些士兵,哪怕是一个胳膊,一条腿,一个头颅,都要高价买来,带回日本,让灵魂入土安息。我不知道我们这么做了没有。

  我们愤怒于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是因为我们没有忘记屈辱,这是好的。但我们不能因此纠结,说你不能参拜,这些人都是战犯,但我们忘了一点:对于我们,那些躺在靖国神社里的几乎所有人都是战犯,但对于日本,那都是为国捐躯的英灵,立场角度不同而已。日本每年有靖国神社可以参拜纪念,而我们拿什么去悼念,去哪里悼念呢?

  这本书,总体比较客观,又一次说了日本的种种,当然,每次都绕不过的无非菊与刀、武士道、天皇、富士山、樱花、东京、靖国神社这些话题。

  《神魂颠倒日本国》读后感(十):“《靖国》骚动”引发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缨在日本工作生活22年,作为一名导演,他与合伙人创立了龙影公司,导演拍摄了5部电影,虽然数量不多,但每部电影都渗透着他对“生与死”以及中日文化差异的思考。尤其《靖国神社》上映前后引发的争论和骚动,更是引起了各界人士对日本社会精神文化的重新思索。本书以电影《靖国神社》为依托,围绕电影在日本上映前后引发的舆论及社会风波,让我们在这一事件中近距离观察了日本民众及社会的思想文化特点,并通过对“日本刀”这一电影主线的“神性”分析,揭示了靖国神社在日本社会及日本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宗教与政治的“难舍难分”在现实中造成的矛盾冲突。可以说,对靖国神社的研究,为我们更理性、更深入、更具体地捕捉日本精神文化的灵魂打开了一扇新窗口。而作者通过本书与我们分享《靖国神社》拍摄前后的内幕花絮及其自身对日本文化探索的心路历程,也算是其对这部电影精神和日本“靖国”文化的归纳总结吧。

  说起靖国神社,大部分中国人的印象多是由原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的政治风波以及中日政治关系由冷淡到冻结的转变。令大多中国人不解的是,为何有的日本首相会诚恳的道歉,而有的日本首相则一而再,再而三的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场所,而全然不顾二战中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呢?也常有人拿德国与日本对比,认为德国政府敢于承担战争责任,而日本则是推卸战争责任的无耻之国。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日本在战争责任问题上如此反复无常呢?李缨导演从靖国神社的历史开始挖掘,由靖国神社自身的矛盾冲突进而分析了日本人对二战持如此态度的历史原因。靖国神社里供奉的都是日本人心中的英雄,那为何“二战甲级战犯”也会被供奉在内呢?这很大程度上与日本的历史教育有关。战后日本最重要的历史教育,是关于原子弹带来的残酷灾难。在日本人看来,二战中中国战场上日本军人死了191250人,而跟美国等开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死了2133915人,同时,长崎、广岛遭受了原子弹的袭击,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所以,在日本人的战争意识当中,占绝大比重的是太平洋战争,而他们自己则是战争的受害者。对中国的侵略在他们看来更像是一次事变,和太平洋战争一样,都是正当的国际法范围内的国与国的宣战,你美国不也是大老远跑来多管闲事的吗,所以不存在谁侵略谁的问题,这也造成了日本人觉得靖国神社里的英灵都是为了正义而牺牲的重要心理倾向。

  当然,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也与战后美国对其的宽恕有关,当时美国从意识形态、东西方冷战的世界格局考虑,选择了不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这样,天皇没有战争责任,而“甲级战犯”又被视为战争“英灵”,那么,谁有战争责任?对应该由谁来负这个战争责任,日本内部都搞不清楚,它怎么可能对外、对亚洲各国来讲清楚这个问题呢?所以,即使日本承认了南京大屠杀,承认了“百人斩竞赛”,也不代表日本人整体对这场战争有了明确的认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对日本人的“反复无常”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再回到靖国神社,虽然日本宪法里明文规定政教分离,但政治家的参拜却表明政教并没有分离,《靖国神社》电影的政治争议也另一方面表明日本政界人士本身就为靖国神社赋予了一定的的政治意义。所以,靖国神社这个“日本命运共同体”恰恰构成了一个“矛盾共同体”。如果日本不把这种内外的差异和矛盾消解掉,那么由中日韩构成的东亚政治格局将永远充斥着矛盾和不安。

  李缨导演的这本书从较为客观的角度分析了中日关系问题的历史及现实根源,让我们对靖国神社,对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同时,通过一些社会现象的对比,也让我们看到了中日两国存在的巨大差异。以“《靖国》骚动”事件本身来说,如果放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中国的审查机制根本就不给你“骚动”的机会。虽然这部电影涉及了政治因素的争论,遭到了某些右翼分子的百般阻挠,甚至一度停止公映,但是终究是日本宪法规定的创作自由、表现自由、思想自由、言行自由获得了胜利,最终影片得以上映。在日本,影片是不需要通过政治审查的,其目的就是保障宪法规定的各种自由,如果没有这些自由,那么艺术将被践踏的面目全非,就不能再称之为艺术。正是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电影上映前要经过审查,有些“出格的”的内容要删减后才能上映,出版物也是如此,许多敏感的书籍不能出版,某些外国著作在中国出版后就严重“缩水”,许多内容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两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也都有选择自己价值取向的权利,好与不好,合适与不适,群众看过了、体验过了自有判断。如果总是通过某种途径强加限制,试图统一认识,那么,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培养起人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甚至会走向退步。谁都不想一个社会像奥威尔《1984》中描绘的那样死气沉沉,谁都想生活在快乐,自由,创新的社会氛围中,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人民才会幸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神魂颠倒日本国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