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靖国神社》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8-11 03:2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靖国神社》经典影评集

  《靖国神社》是一部由李缨执导,刈谷直治 / 菅原龍憲 / 高金素梅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靖国神社》影评(一):把现实呈现给观众

  纪录片,好像基本上没有背景音乐。有很热血场面:高金素梅质问靖国神社负责人良心何在;日本青年反对小泉参拜,被日本人骂作中国人,被扭打,最后被警察带走。

  大多数镜头比较安静,甚至比较闷,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安静的氛围,让人冷静思考吧。在片中,有各种不同声音,有支持日本传统精神老兵,有认为天皇害死自己亲人大妈,有支持参拜却因高举星条旗而被驱逐的美国人,有请求把亲人名字从神社合祀名单中取消的原住民,还有支持参拜的签名活动演讲集会。

  老人炼刀,并接受采访的镜头,算是贯穿全片的一条脉络战争虽然已经介绍,但刀还在炼……

  日本还是挺自由的,很多记者游客都可以举着录像机随便拍。不过,有一段偷拍日本兵,还是很惊险的。

  不知道导演除了给观众呈现事实现状之外,还想表达什么?

  《靖国神社》影评(二):日本人很搞笑

  昨晚,我看了这部电影。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是很会搞笑的一个民族。你看在靖国神社里祭奠场景就是一幕幕的活闹剧。一个个根吃了伟哥似的挺的倍儿直。可嘴里就那两句车轱辘转的胡话,什莫招抚英灵拉,为国家献身拉。。。。。太TM搞笑了。和咱们这里的领导能有一拼。参差不其的音乐,租来的道具,劣质的高音喇叭。每当祭奠,神社就变成了菜市场不仅如此,还有人打飞的来砸场子。高金素梅的基因不错,你看人家那脸型,早年间还演过琼瑶剧。我觉得她说的特别好,我们不是日本人。。。。。。对了,她好像也没说她是中国人。靖国神社不过日本的一个戏台罢了,这边遗族会,平民发泄完了。那边政客又上场。就没有闲着的时候。这一点有点像我们的BBS,上来的人基本上都是别有用心,发泄一把就跑,大不了换个马甲。人家是指要爱国就是正确,不管是不是给别人当炮灰。当炮灰,那也是光荣的炮灰,哪怕炮灰们活着的时候坏事作尽。或是死后家属不愿意在被搬出来现眼。反正,炮灰们的灵魂已经被靖国神社买断,永世无法超生。被一帮二愣子,当作民族英雄

  看看狭隘的民族性,你就知道,日本人学习了全盘的中国文化

  : 练剑道的那个MM长的很不错,可惜导演不懂怜香惜玉,一心以揭示日本人的民族性为己任。她因该多得到一些镜头。

  《靖国神社》影评(三):不叫影评

  如简介一样影片视角客观的。影片的三个阵营,导演都没有可以偏袒谁,就只是在记录展示

  先说针锋相对的两面。这里主要展示的民间动作想法,几乎都是个体内心活动。可是代表的确实两个阵营,水火不相容。

  可是对于我来说,谁对谁错不是那么重要,最刺激我的是各执一词,“据理力争”的惺惺作态。对此我一直有非理智厌恶。谁对谁错我没关系,但是企图拉拢不知真相第三者,企图获得无辜人士同情,这种欺骗蛊惑的行为,我痛恨。

  今天才有另一种感觉,觉得要修正我的这种简单处理做法。是因为另一件事。

  两个小孩喜欢玩我的手机,可是玩着玩着,两个人打起来了。明细是灿灿先动手,霸道,然后两个人一边哭一边拳打脚踢。后来我生气地说你们俩都别玩了,不乖。

  后来静下心来想了一下,这样做是不对了,对于煌煌来说不公平

  这种事儿常见,一种人行事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么是我的,要么都没有

  《靖国神社》影评(四):靖国神社

  某天下午忙里偷闲,在youku上看了李缨导演的纪录电影《靖国神社》。对于靖国神社,并没有特别关注,只知道里面供奉了被我们认为是战犯而被许多日本国民奉为英灵的人,而每当日本首相去参拜总要引起中、韩等国强烈抗议,是一个注定引起争议地方。两个小时的电影结束深深为导演的idea所折服,各种身份、持有各种不同观点的人都在此找到了一个表达的理想场所,从小泉首相的“这是内心的东西,无法解释”到普通中年妇女在靖国神社门口谈论“参拜是应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生活”,从靖国神社中的工作人员因为一份荣誉数十年如一日在此奉献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到日本青年到神社抗议参拜活动,认为这样只能增加伤害远远地看,所有人的行为似乎都是能够得到解释的,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只是每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才会有冲突

  忽然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日本国民参拜靖国神社和我国青少年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这种行为本身有着相通之处,而前者甚或更加真诚、更加狂热,普通的日本国民都会怀着感恩之心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这一意识播种在后代的心中,使之一代延续下去。只是他们淡化、掩饰、扭曲甚至美化对华侵略行为的言辞实在让每个中国人都会很气愤,不知道那个在靖国神社激动诉说“我们没有侵略中国,我们只是为了团结,为了帮助落后国家”的老兵是否想过:如果对象换个位,中国用这样的方式去帮助日本大和民族,他们又将如何看待中国的行为呢? 将心比心,或许世间就会少一些纷争,多一些谐和吧!

  《靖国神社》影评(五):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靖国

  (描述不一定很准确,只是凭着淡淡的印象写,见谅)

  开头很无聊。。。

  差点睡着,下午还睡了半小时呢

  两个老太太的交谈把我吵醒了。

  她们都是为了战争里面逝去的亲人,借着拜祭来寄托哀思

  在我看来,就是普通的扫墓么。

  就算知道自己的“亲人”生前参加了战争,杀过别人,可毕竟还是有感情,毕竟还是会很想念,那就接着祭拜寄托下思念吧。

  所以,这种祭拜,我还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合祭”,高金素梅和那个日本方丈部分也很精彩,也是之前不了解情况

  而我以前一直以为日本人去参拜都是冲着东条英机这样的战犯去的,如之前媒体里面所说的“为军国主义招魂”而去。。。

  看完这部片子,我对靖国的认识又多了一层,算是看完此片最大的收获

  日本人对靖国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我们对此也需有重新的认识。

  《靖国神社》影评(六):《靖国神社》的冷眼观

  李缨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将镜头如此冷静地对准靖国神社实属不易。“靖国神社”本身就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它背后所牵涉的亚洲近代史以及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直到现在依然是东亚各个国家(包括日本)人民记忆中的伤痛。关于它的争论还在继续,其激烈程度从影片中也可见一斑。但是,“以暴制暴”往往是最愚蠢办法,所以,李缨的聪明就在于:他以冷静的态度显示了一种包容气魄,从而让事实透过影像自己发言。

  在纪录片中隐藏作者身份是一种冒险的方式,也并不容易操作。然而,《靖国神社》里就没有其他纪录片中常见的那个“讲述者”,由“我”来叙述事情前因后果,或者介绍片中人物的背景。镜头从一开始就直接对准了影片的核心人物靖国刀匠,从他制作武士刀的过程再转移到靖国神社。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冲突的舞台:有抱有各种理由来参拜神社的人,上到首相小泉,下到普通人民;有慷慨激昂痛斥战后日本堕落的老人,有举着星条旗和“支持小泉参拜”标语的美国人,有已经来过七次要求带回祖先尸骨的台湾原住民……种种意外在这里都可能随时发生,如果多了评论的声音反倒会显得画蛇添足

  影片中唯一出现作者声音的地方是在与老刀匠对话时刻。面对作者敏感提问,这位一生都在为靖国神社打造武士刀的老人大多以沉默应对。然而,镜头就这样长久地对准静默的老人,久到被摄之人与镜头间产生了一种令人屏息的紧张感,让人不忍看又对老人的态度充满期待

  李缨在导演阐述中说:“对于这样一个有着种种难度,甚至战后日本电影史上也从未有人正面触碰过的题材,我只能一点一点地进行观察,并希望自己能够拍摄出一部能够揭示隐藏在靖国神社灵魂深处的‘美与残酷’的真相的影片。”影片从拍摄到制作历时九年,这么长的时间积累素材足以让人有太多话想要说,有各种意义想表达。然而,九年的光阴不仅仅在于拍摄素材,还有克服制作这个题材所要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及在这些杂乱无章头绪中理出一条最清晰思路

  李缨的冷静让他呈现了一部富有说服力作品。或许正是他的这种态度使然,老刀匠最终表露了他的态度,一个我们无法评断,却多少能够理解的态度。

  《靖国神社》影评(七):当一切都为之疯狂~

  我没有从头到尾一分一秒的仔细看完,因为对于影片中的很多画面作为中国人应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比熟悉历史上的任何一段历史还要熟悉这段历史,虽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在我断裂着看的过程中,一个一直在心中感慨问题再一次浮上心头,那就是当一切都为之疯狂的时候,不管是创造力或者是破坏力,都是足可以蔑视一切人类道德法则和生存极限的。

  二战时候的日本看似强大,其实不过是一个红眼了的孤胆武士,他身上的每一滴血液都在为之而疯狂了。因为日本太贫瘠俗话说穷则思变,加上明治维新成功让他们开始迷信一切极端改变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他们把自己当成被全世界遗弃的孤儿,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像是在街头流浪混混,一直被人欺负,自己也创造不出来什么财富,那么只有去通过极端的方式去压榨别人和掠夺别人,而且自己并不以为有错,因为他觉得这些都是别人欠他们的,他们认为中国人都是脑满肠肥白痴,为什么却能拥有那么多的资源?他们认为,只有强者才能有支配资源的权利,于是,他们就来抢我们的土地煤炭树木甚至女人

  不可否认,直到今天,在日本左翼民众中所持有的否认和将那段战争合理化的思想仍然是这样的所谓大和魂在作祟。

  当一切都为之疯狂,不管你是不是日本女人,都给我去做慰安妇;当一切为之疯狂,不管你是民是僧,都给我拿上刀去砍人;当一切为之疯狂,不管是军部还是庙宇老大都是军人;当一切为之疯狂,有人为两个儿子都去杀人而感到自豪,有人因为自己的父亲战士绝望;当一切为之疯狂,别说真理,连谎言也会被撕的支离破碎

  世界历史是纵向循环的,我们总是在做着我们的先人做过的事情,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世界历史也是横向衍生的,我们的朋友或者敌人也总是在做着和我们曾经做过的一样的事情,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

  当一切都为之疯狂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终点,也是起点

  《靖国神社》影评(八):不要说失望

  这部片很早以前就听说过由于自己不是追片的狂热分子所以也没在意确切上映时间。

  前不久在浏览电影网站的时候看到就down下来。有意思的是07年制作完又在釜山电影节上首映为什么到现在国内还没有什么相关报道。相比那些商业大片提前几个月甚至是半年一年造势,这部电影的影响之小实在令我感到惊叹。不知道这其中原因当局的有意淡化还是国民对这类东西的麻木,或者是实在没空搭理,只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追求诸如海角七号画皮赤壁零零七等五光十色的世界去。

  可能的确像豆瓣里有些朋友讲的内容简单潦草技术毫无章法,但靖国神社这个片子带给我的是真实。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影评人,不清楚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应该要有如何饱满的内容,如何精湛的技术,我从里面看到的只是一种精神,可能也正是这个时代缺失的。导演花了将近十年时间,用镜头直面触及这个最敏感最不知所谓的“神灵”奉场所,做为一个中国人,光是这一点就已经了不起了。所以不要再说内容是何等苍白看完又是何等失望,事实是当那些日本人喊着要中国人滚回去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做梦要去日本且以此为荣。

  有时想想实在可笑,那些明星大腕们总是喜欢和自己的国家划清界限,迫不及待的变成他国猪民,好像中国是个臭粪坑,殊不知自己也是在这里吃这里长的。不仅仅是这些人,但凡是有些钱的大部分都想往外跳。城里的看不起乡下的,沿海的看不起内陆的,海归的看不起国产的,中国人是宁愿花100块买别人丢掉的垃圾,也不会用10块买自家的便宜货。更有意思的还叫嚣着就算是垃圾也好过“便宜货”。出国梦每个时代都有,不过象这个自费出国如此繁荣时期应该是前无古人,至于是否后有来者就不知了,但愿没有。

  言归正传,当看到豆瓣上有51609人看过画皮,9488人想看时我再次重申,不要说失望,至少导演在冒生命危险做着这些事情,他迈出了第一步。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帮助我们醒醒恼,提升自己的中国魂。

  《靖国神社》影评(九):参拜神社并不可恨

  很佩服导演的勇气,一个中国人去触碰一个日本社会中饱受争议同时难以讲清的话题。大概导演是想抛离愤怒与争议去探察参拜者与反对者的真实动机及背后的社会心理,于是我们开始了这趟这趟令人不安但难得的旅程。

  这座饱受争议的神社在想象中应该和天安门一样庄严无声秩序井然,然而出乎意料,镜头捕捉到的参拜像是一场COSPLAY。有举着武士刀太阳旗穿着古战袍的老人,有踏着正步穿着当代军装的现役士兵,有穿起军服集合的退伍老兵,更有荧幕上最熟悉的大耳朵日军二战制服。除了服装的多样,神社没有划分观众区和参拜区,于是仪式感极强的参拜是在各式人等的零距离观察中进行,与想象中极讲究秩序与规则的日本大为不同。

  不少人参拜神社是为了得到“英灵”的祝福与力量,亦有人觉得今日日本社会缺乏大和魂而堕落遂来祈福,更有人欲为南京屠杀辩白而举行签名活动。我不赞同他们的理念,但其行动让人吃惊,反观国内卢沟桥九一八等等纪念日大伙也就是动动手指转发信息。

  与国内欢天喜地歌舞升平的伟大庆典截然不同,参拜靖国神社的人都有一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悲壮气息,他们参拜的目的并非只是缅怀先人,更多的是为重振日本雄风而相互鼓励。“拿破仑讲的沉睡的雄狮并非中国,而是日本!” 一位领导在战败60周年活动中如此说到。他们一直站在一个战败国的角度,但战败没有让日本人垂头丧气,而是更加看重眼下的生活,更有理由去努力拼搏。与其说参拜先人,不如说在先人前勉励自己。一个懂得缅怀先人的民族是强大的,先人既然战败,后人没有再败的理由,每一次参拜都是日本人重新获得生命的洗礼,每一次参拜都是民族团结的士气鼓舞,至此一个小小的祠堂成为一亿多日本人的精神强化家园。而我们早已习惯了在喜庆中一次次升华大国情怀,有多少辛酸苦辣只要人前微笑,无论笑脸背后藏了多少骇人听闻,仿佛我们是世界上最脆弱不堪的民族,不能接受一点不美好不壮丽不伟大不阔气的真实。

  武士刀是日本大和精神物化所在,而这位师傅则是在神社内“英灵”注视下完成锻刀工序,传说可将两万多“英灵”之气注入刀中,由此而生的刀不可匹敌。贯穿全片的中国导演和日本刀匠的对话设置让人吃惊,对话本身像是一场决斗。导演数次想让老师傅说说武士刀刀、靖国神社和二战的看法,老师傅则做痴呆状或佯装耳背或懵然或微笑,不愿吐出一字一句。

  日本人参拜神社祭祀先祖并不可恨,可恨自己族人早已忘了先人遗训,社会更无参拜祭祀的风尚。

  《靖国神社》影评(十):杀鸡用牛刀

  文/严杰夫

  期待很久,看完后的感觉就三个字:很失望。

  我在豆瓣很少给一部片子打二星,但这部所谓的“全球首部纪录靖国神社的纪录片”拍的实在太差。只能说,导演对历史和文化的肤浅理解,直接限制了他这部片子的阐释深度。

  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潜流可以有很多角度,李樱却单单选择靖国神社这个点,不仅仅是老调重弹,甚至已经完全是在做一件“杀鸡用牛刀”的事了。

  稍稍了解日本文化的朋友,大多都清楚日本文化中“菊与刀”的特点。因此,大部分关注靖国神社的观众,应该是期望通过深入了解靖国神社的历史,来理解日本文化中“刀”的部分,以及这种文化特质形成的近代历史因素。

  但导演上来就粗暴的设定“刀”的部分是消极的,是罪恶的,这种做法很无知,很浅薄。况且,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在反复反复再反复地否定日本在亚洲发动的战争。我很不理解,他花了那么多成本,冒那么大的风险,就是为了制造一部宣传“日本威胁论”的新片子?靖国神社是军国主义思潮的代表,这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事实,根本不需要用“写百科全书”(当然导演的素养写百科全书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方式来宣传。

  另外,在片子中,导演一直用诱导式的提问,期望一个90岁的靖国煅刀师用回忆来证实日本侵略的事实,我觉得真的好幼稚,而且这种做法,对于一个坦诚地接受采访的单纯的老者来说,也极不礼貌。根据此前南方周末的报道,这部片子之前在日本的放映已经给老人造成困惑。

  更可笑的是,导演想用历史照片来弥补实际采访中素材不足的缺陷,却造成了整部片子在观点表达上的不一致。当然,这或许在无意中给观众造成一种日本社会主流观念对历史事实不认同的印象,但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历史表达的断裂,并且已经把整部片子导向了另一个方向。

  社会对历史的态度不仅有继承,也有发展,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我们在片子的很多镜头中都可以看到,很多日本人其实仅仅是在反对外国政府、外国人对参拜的反对态度,他们并没有支持日本曾经发动的战争,并且很多人(包括那个煅刀师)都很明确的表达反对战争,这就跟导演想要表达的观点产生了矛盾。一个社会中的历史表达和记述不仅有传承,也有发展,但绝对不是静止不变的,李樱用历史的照片来做弥补的方式,只会让电影走向一种历史观点矛盾的困境。

  最后,我要提醒的是,我们应该理解在一个现代性的社会中,自然会有不同的声音,成熟的社会对传统、甚至是有些落后的观念,在不影响社会正常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也应该抱以一种包容的态度。

  参拜靖国神社,在日本国内本身也有争议。之所以日本人大多很反感外国政府屡屡反对参拜,就是因为国外人士始终肤浅地理解日本社会的主流历史观。以为日本全民族都赞成参拜,并且都妄图去修正日本在亚洲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这种粗暴的观点,当然会造成本身就民族情绪强烈的日本民众在感情上的反弹。并且,现代日本社会中大部分赞成参拜的观点,也不过是朴素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历史上的军国主义、纳粹主义的思潮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电影中一些镜头反映出观点很明显对此给予了证实)。

  由历史遗留造成的观念差异,我们不应该通过说服、甚至压制的方式去抹平,只能通过沟通和互相理解。或许作为中国人,长年的教育造成我们本身就不会也不愿意通过沟通、研究的方式去理解、弥补不同族群和观点的沟壑,这或许是李樱用“靖国神社”这把牛刀去杀“军国主义”这只鸡的主要原因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靖国神社》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