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是一本由布莱恩•魏斯博士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轮回》读后感(一):人生必修的十六堂客
不确定催眠到前世来生是不是一定属实,但不重要。作者通过这个的案列想传达的意思,通过追溯前世,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今生所需要修行的功课,然后对症下药。前世来生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生必修的十几课。如果我们看到了这些的重要性并愿意做到,不管有没有来事一说,当下的生活都更好。
灵魂不灭,生命轮回,这是个宏大的宗教命题。作者讲述了一系列自己引导患者进入往世来生,并以此治愈其身心疾病的案例,如果属实,这无异于人类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无论于科学还是宗教都是巨大的革命。可惜的是,这些案例背后却缺乏有效证据的支撑,作者自己也无法证明“轮回治疗”和“幻想治疗”有什么区别,因而可信性大打折扣。否则,作者应该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严肃学术期刊上,而不是写成心灵鸡汤卖钱。作者的讲述无不挈合着佛教理论,对安抚心灵有一定的作用,我想目前为止也只能以宗教的眼光来看待。最后,但愿这些案例都是真的
《轮回》读后感(三):灵魂的修行
这不是一本奇幻故事书,更不是通俗畅销小说,这是陈述记录事实的笔记。几年前就开始对灵修产生了兴趣,也会时不时的看一些灵修方面的书,积累下来只能说对人性人生有了理解分析的能力,但是对于更高的层次缺完全没有接触。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突破,让我对于灵魂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和我通过别的渠道知道的一些事情相吻合,就像是一盒拼图,在知识的积累下越来越完整,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一个最终的目标,也是我们灵魂一直追逐的目标。
人生被比喻为一条长河,我们的灵魂就在这河里修行。也许要很多世之后才能‘悟’, 但是每一世我们都会学到东西。
《轮回》读后感(四):看的非常感动让我落泪的书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魏斯博士的书,非常喜欢。可能我从来就不排斥关于转世轮回的说法吧。我们每个人都像凤凰,浴火重生。我相信他说的关于人类可能出现的更美好的未来,也不惧怕可能到来的黑暗的前景。我坚信,发生的一切都是在帮助我们,我们所经历的就是我们应当经历的,就是最好的。
这本书中流露的真情让我非常感动,我不相信这么感人的书会是作者编造出来的。我觉得作者写的非常真诚。
只是非常遗憾,随着慕名而来的人的增多,博士给每个人的时间减少了,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多时候,博士不像第一次治疗凯瑟琳的时候那样惊讶,他的技巧更娴熟,但给予病人的同理心少了感觉,有一丝公事公办的味道。
《轮回》读后感(五):网红书的网红作者的书
第一次听说《前世今生》,是大学同学告诉我的,她说最近微博上这本书可火了,她关注的美妆博主也在推荐这本书。她说这本书说的是前世今生的轮回还是什么的,反正很玄乎。我听了之后以为这是一本佛教书籍,要不然就是算命先生之类的人写的。想想可能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应该是一些蛮接地气的故事,应该算得上有趣吧。
虽然我借的不是《前世今生》,但也是一个系列的吧,也是同一个作者写的东西吧。
没想到是西方的作家……呐,一提到欧美,写这种书,我当然觉得应该是有什么科学依据的啦,我不会是看一本硬科幻吧,好期待哦!结果……看完之后,我还不如去看鸡汤。
本身就不相信宗教,更何况是外国的宗教,看着就是一篇不成功的洗脑文啊。没有科学依据,举的例子(编的故事)不感人,也没有拿出实际的证据。只会说“都经过了证实”,经过哪些人的证实呢?
故事也不好看,小时候也没有看过《加入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鸡汤书,不知道他们国家的鸡汤是什么水平,但是,这本书里的故事写得也太没有共鸣了吧。要理性没理性,要感性没感性,哪里有可取之处了?那些故事和作者要讲的道理有很明确的联系吗?
三年前,很偶然的读到「前世今生」,已经不记得是否是这本书把我的价值观颠覆还是更加坚定了我相信轮回的信念。但是那本书确实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三年后的今天,我禅修过,读金刚经,诵心经,加入慈济,见到上人。然后又遇到了这位博士的这本书,我想说,翻译者您学佛的吧!一些语句就是佛经里的原话。作者在这本书里解释了很多没有用现在的一切去解释的东西,然后透过催眠,轮回疗法去解释。其实就是因果,就是蝴蝶效应。
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或者说无法理解的,书里所有的轮回都是人的轮回。佛经里面则是有六道轮回,对我而言,我更倾向于六道轮回,因为宇宙有这么多生灵,从因果的理论,如果永远只是这些人在轮回,其他生灵呢?难道潜意识里面自动屏蔽了其它轮回?还是如果对动物进行催眠,他们的前世也是动物?
这本书和第一本有所不同,它更希望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来提醒自己这一世的任务有什么?不要浪费这一世。
很感恩知道上人,创立慈济世界,因为在这个平台,有爱,有慈悲,有一切作者提到的应该完成的任务。
我是一口气阅读完的,应该不会去读第二遍,抱歉我知道这样的习惯不好,但是改不了。我只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有点可悲,还是要外求,但是不得不说我读完以后告知我的朋友,推荐他们也去阅读,希望他们可以抱着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怀疑,否定的心态。
《轮回》读后感(七):爱、智慧与怜悯是我们通往灵性进步的钥匙
读完这本书花了多于我预期的时间。
中间因为学业的事情耽误了一些时间。本想在短期内一次性消化的书目演变成每天一点点的细嚼慢咽。
然而感谢这样琐碎的时间,让我对其中的智慧与感动可以体悟的更深刻。
特点是,由于读者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生活的不同历练以及作者的表达不同方式不同视角,会让我们对内容产生不一样的感悟程度和灵通多寡。
感激生活中的一段变故,让我对书中一些观点产生非常强烈的认同,也有了绝非往日我所能得到的体悟。
尽管我对“轮回”并非笃定坚信,不过这种方式对人的疗愈作用我是坚信不疑的。
正如作者本人所讲“前世疗法在疗愈方面对我们具有实际意义,及时你不相信前世,疗愈还是发生了”。颇有点“信则灵”的味道。
但是这本身就是很好的一种态度,人必须有所敬畏,有所相信,保持谦卑嗯好爱才能获得更多的成长。不是吗:)
仍愿在一堆没太有逻辑关系的评论最后推荐一下这本书,愿生活的历练和感悟在你阅读中不断浮现,让你对每句话都有更深刻的感悟和认同。
愿我们都在书中有所收获,在通往灵性更深层次的觉醒和进步中感受爱、智慧与怜悯:)
一开始被标题给吸引了,以为是关于佛教灵性方面的书,后面才知道是心理学方面的,当然书的后面也有宗教色彩,而且宗教色彩未免也太厚重了,基督教和佛教的综合体,直接压过心理学的方面。
所谓一个人的前世今生来世,在作者看来,不过是在一个轮回的怪圈里兜兜转转,如果不能解决前世的问题,必将影响今生和来世。而这个轮回里所遇到的人和事,却也不曾会有较大的变动,可能前世他是你的父亲,而今生就有可能成为你的丈夫。而灵魂,是不灭的,有记忆的,只不过在苏醒之前它一直借用一个躯壳罢了,需要在一定的指引下,才能够忆起往事,无论是幸福的瞬间还是残酷的过往...在这个怪圈里,其实我还是有些理解无能,既然一个人的生生世世所接触的范围只有那么大,那这么狭窄的一个接触交际圈又如何能在自我的灵魂得到救赎或是上升,除非是靠这类的心理治疗师么?那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没有碰到这类合适的心灵导师怎么办?没有新的灵魂的注入,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话岂不是让这个怪圈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永远的痛苦杯具下去?这些作者都未曾很好的说清楚,而对于以后,获得拯救的灵魂可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都拥有一个明媚的未来,那岂不是篡改了原本的生命线?而对于治疗师,未免也太过于强调其作为神人的神奇力量了....
疑问的地方还有很多,也就不一一的例举了,但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还是很赞同的,譬如好好的爱自己,对他人友善真诚,这样才能和谐幸福的活在当下。
《轮回》读后感(九):我想拥有的能力!
书的最后张德芬的总结:“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人士,我们人类是有集体潜意识的,所以一个人在催眠状态下,很有可能进入集体潜意识中抓一些咨询,因为不止一个人在催眠中说自己是拿破仑、圣女贞德。”,不过本书也可以反驳:有些病人告诉我,灵魂还可以分裂,同步体验不同的经验。看来德芬没好好看这本书啊(讲笑了)
感悟在《前世今生》这本已经写过了,这本就写一写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利用。
“有人因在前世中通晓某种外国语言,今生虽未学过,但能凭借前世的记忆精通这个语言。” 哎呀!要是这样,学外语就不用费劲啦!也许未来的英语学习法可以这么来,解救了广大中国学生啊!
“亚特兰蒂斯” 总是听说这个名字,原来是传说中的神秘大陆,后来在灾难中沉没大西洋,柏拉图命名。要是真的,真是可惜了那高度的文明,好像非常发达的样子。
“炼金术师” 我觉得炼金术是存在的,不过好像没人会,会的人也不会外露的。如果有机会,研究研究,在家炼金。发财致富不是梦!
“有麻风病的人碰到我,很多都痊愈了。” 有时候听说一些医生,不是用传统的方式治病而是那种听起来很玄的,不过我是比较相信的,也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能力。这样自己就是学建筑的医生啦!
“双重疗法:心灵占卜” 拿到对方的物品,彼此知道对方以前的事情。感觉这个真的可以利用于破案,一点也不夸张。
全部都是我想拥有的能力啊!
《轮回》读后感(十):不管你信不信,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
如果我在书店看到了<轮回>,会因为好奇翻翻,但又会放下,走开。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我想布莱恩•魏斯教授也有如此想法,要不然,他不会在长篇大论“灵性”之后,在文章末尾说:“身为门诊满档的精神科医生,我的主要职责是治好病患,而不是证明他们的钱是回忆是真是假——虽然,有时候这样的确认非常重要。”不管有没有前世今生,不管你信不信,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
我想说,教授很聪明,为了让人更相信,主动放低自己的身段,制造一种让读者觉得感同身受的意境。他说自己作为一个心理学博士,一个科学家,一开始也是满腹怀疑。那这本书面前的读者,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最后深信不疑呢?况且,我们还没被科学洗脑。
另外,文章引用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普利策文学奖得主John.E.Mack博士的话:经历过几世纪的意识形态支离破碎的交锋之后,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科学、心理学与灵学的集体意识。在我看来,灵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其中一个乔治的故事,不管怎样,话说治好了乔治身心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