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是一本由飘沙著作,重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轮回》读后感(一):怎么一个“扯”字了得
《轮回》这个标题厚重得不配不说。不太耐烦的看完第一张,一种被骗的感觉,基本肯定前记和主文不是同一人之手,跳过看了一眼后记,偏偏 评论有一个“西藏最容忍不了虚伪”之说,试问还有比你这句书评更虚伪的?本书的卖点推荐是心灵之旅,然,太迁强,归属游记,故事性又太虚,归属小说,文笔和结构让人不耐烦,总的来说被前记的美感骗了、。
《轮回》读后感(二):心灵旅行
我喜欢轻松地说话,仿佛用轻松地话可以将每本书中的乌云刷白,只留下晴空,在晴空下看万物,多了生机,多了光彩。
这是一本心灵救赎的书,可以看到人性的脆弱,每个人都会脆弱,都会为了自己的生命去挣扎,去争夺那一米阳光的灿烂。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像烟花,绚烂也只有那样几秒,却活过,站在高处见证过自己的价值,只要自己觉得值了,就值了!
《轮回》读后感(三):我的轮回
一口气连夜就看完了这本书,其中很多的片段心里很疼很疼。在这本书里面,我也走着我自己的轮回。“你心里有一把仇恨的剑”,我把这把剑藏得很深,用心灵距离和金钱来伪装来粉饰太平,可是这把剑的存在同样令我没法看到慈悲和爱。
夜里做了一个梦,梦里对母亲的仇恨暴露无遗。修行了很多年,只是把“剑”藏得更深,并没有放下。而这把剑,深深得在不停伤害着我自己。
《轮回》读后感(四):关于心灵,关于爱情
谁能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在事业蒸蒸日上,好像一切都拥有了的时候,却突然给自己买了一块墓地,然后放下一切,执着去寻找心灵中的自己?
这样的勇气,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西藏,这个已经被人们炒得沸沸扬扬,人人趋之若鹜的传说中的“圣地”。
那些无人区,敢涉足的人,又有几个呢?
始终没有太多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尤其是在如此缺氧的地区。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多次为女主角多多的惊险和奇遇而着迷,那是自己一直向往却又迟迟没有勇气实践的经历。
最羡慕的,就是女主角在西藏邂逅的那段一见钟情的爱情,不问过去,不管身份,只求爱上的,就是这一刻的你。
关于心灵,关于爱情,好像就是重生一次。
《轮回》读后感(五):最喜欢的三段话。
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却曾经用双脚丈量过那片土地,那条朝圣的路,经过信徒们千人万人、千次万次的踏行,在阳光的梳理下,已成为一条发光的道路。人们把美好的心灵注入这条光道,也一次次在这条光道上通过对冈仁波齐的膜拜和凝视获得永恒的心灵慰籍。
这里满眼都是高大而狰狞的土林,无论是在土林之巅,还是在河谷之侧,几乎到处都有古格时代留下的废墟,那荒芜的寺院,还有山腰上残损的窑洞,如一双双永不瞑目的眼晴,瞪视着后人,似乎随时都会从悲凉的故事中溢出。
任何危险都阻挡不了这样的美景诱惑:从雪峰到谷地,你一天可穿越寒带、温带、热带三种气候与植被,然后坐在热带雨林里欣赏雪山雄姿。雪山,草原,栈道,深谷,丛林,毒虫,沼泽,激流,塌方,滑坡,泥石流......只要走一次,不管走出来还是留在那里,生命都将从此了无缺憾。
去西藏的目的,她或许是自我放逐,或许是逃避痛苦,寻求解脱,然而她走过的每一步都以无比真诚的心灵面对她所遇到的任何人和物,和更纯粹的关于生命的追问和思索,作为旅游者或者朝拜者,她在西藏的时空之下,我们跟随作者经历了她孤独不幸的童年、忧伤的青春、及发生在西藏的真实的爱情,及西藏途中每一场邂逅,正因为她的眼泪和祈祷,西藏,及西藏的万物神灵,也以无比慈悲的深情和安慰,赐予她这个历尽沧桑的女子以重生的欢乐和力量。
我想,西藏的神灵看待她,一定也是无比悲悯的:孩子,我们在天堂等你。
我觉得她更像西藏宗教中的某个度母。
我觉得她比三毛走的更勇敢更无畏更高远更广阔。此时此地,她走过残缺走过寒冷走过心底的苦难。超越自己,向着更明亮的方向飞去。
《轮回》读后感(七):这是本好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同……
也许是因为父亲确诊癌症给我带来的打击太大,从来觉得死亡于我是多么遥远,因为父亲才刚刚退休,仅仅62岁!疯狂地百度别人遇到这事如何排解苦闷,寻找关于亲人即将离开,而我们该怎么办的答案。最后有网友推荐了《西藏生死书》。那是一本厚重的红本子,我没有信心读完它,因为已经很多年没有翻过书了。
这本号称小说版的《西藏生死书》,给我的感觉象黑暗中的灯塔。我想没有类似经历,由死到生地去面对人生,是无法与作者获得相通的感受的。
我想说,这是本好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同……
女主光头上路,带着黑暗的过去孤身走在藏区最危险的路段上,向死而生,最终放弃仇恨,邂逅爱情,重逢痴情,获得了心灵的救赎,老套却颇为戏剧性的情节放在西藏这样的神奇的舞台上依然很有吸引力。
作者的文字如同封面的莲花一般灵性,清新,脱俗,在宗教圣洁光环的照耀下,伴随丰富的藏区人文风景介绍展开一段细腻的心路历程,绝对算得上一本上佳的游记。
美文美景美图赏心悦目,智慧之光也不时闪现,然而小说无关轮回,离《西藏生死书》的精髓更是失之千里,绝对担当不起《轮回:小说版西藏生死书》这样厚重的题目。
作为读者我也无法与作者共享这段心灵之旅,因为我无法同情一个为了莫须有的理由放弃自己女儿的母亲的痛苦,无法相信干柴烈火般燃烧的激情就是前生注定的灵魂伴侣,无法为一个偏执狂的单相思感动,更加无法理解一个已经看透生死轮回学会放手懂得珍惜的人,会为了已经失去的放弃值得拥有的。
如果到最后女主究竟还是如此不能放下,不过是从一个心灵监狱出来又走进了另一个,这一趟西藏她算是白走了。
《轮回》读后感(九):久违的感动,这本书是给少数人看的
我们该用百分之几的精力来关注“人生意义”这个玄幻的东西?关于它的目的又是什么?当前是社会转型期,都市化进程如火如荼,人们生存压力持续增大,围绕职场和保健的物品、理念、读物进入井喷时代。只是,我们解决本质问题了吗?或者说,我们愿意去探索这个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核心因素吗?
好在还有文学作品所营造的世界,让我们去躲避,去思索,去翻掀或晾晒内心最潮湿的往事。本书作者就是这样,她能从悲痛决绝,最后变得平淡、心怀感恩,是她自己点燃了自己的心灯。她远离我们司空见惯的环境,一路进入风景殊异的山水之间,趁机打开生命的另一扇门,让似乎已成定局的命运,突然扭转向另一个方向。悄然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因生理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身体,还有内心原来淡漠的意念。正是这种意念,让大千世界展现出另一种容颜,也因此而映射出另一个自己。成长成熟的历程,正是在不同影像间轮换,进而形成定格的过程。
《轮回》一书,是作者的半自传体小说,二十几年的酸甜苦辣,在藏地自然美景和灵性神境中反复洗涤打磨三年,再经历十三年的灵修思索,已然将寻常人生的经历和惶惑,与山川幽深、神山圣湖,酥油氆氇,连同缭绕心头的佛理,融进一部身心灵作品中。生死、爱憎、命运……次第绽开秘密花朵,命运不曾弃绝谁,步步莲花渐悟圆满,雪域佛国向死而生。
几天的阅读,品尝一世的沧桑,完成一段身心灵修行之旅。肯定不会对所有读者醍醐灌顶,只愿对那些有心人有益。
《轮回》读后感(十):"小说版西藏生死书"???
吸引我的是该书封面上的这句话,让我怀疑的也是这句话。
写这句话的究竟是否认真研读过《西藏生死书》呢?
可是促使该书中主人公去西藏的经历、那种恨,很难让我产生共鸣。
读完全书我还是无法理解为何她的父亲、经亲子鉴定为亲生父亲的那个人会那么虐待她,直至父亲去世?
我无法理解为何她,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会把自己的亲生孩子拱手相让,而不是争取自己的抚养权,或者是最起码的探视权?
个人觉得如果选最能打动心灵的地方,深入地剖析下去更好。
如果我是主人公,会被陈博那份坚持多年的爱打动,
但在陈博最后时候,主人公已经倾心照顾他,安抚他了。
如果从藏区的游历中,真的看明白了人生和生死,何苦为了一个逝去的人而去伤害爱你的人?
但是我知道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
我只是列出了自己 --- 一个读者的心声,
希望大家能带着自己的观点去阅读这本书,
也希望有更多人来分享他/她心中的“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