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九八四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14 04:1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一九八四读后感10篇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读后感(一):20170730-1984书评

  

7月18号入手,拿到书本的那天心里很崇敬,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你好你好,久仰大名。拆开后略失望书店为什么多此一举,要买一送一呢,买中文版送英文版。纸质还可以。看今天看了将近50面的样子,7月份个人没什么拼劲,有点颓,每次拿起书没半小时,断断续续。看了一下作者简介,1903-1950,然而看了书里的一些描述,关于思想禁锢操纵,自由被奴役,事实被抹灭篡改,社会舆论控制种种神预言,这应该是某种社会形式可控发展下的结果极端现象类似社会生产力夸大,固定时期举行的绞刑……这些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能对号入座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预言

  听起来是一件很恐怖事情,没有自由。体会起来是非人的生活。其实最可怕的是人们自己觉得应该服从,觉得自己本应没有自由,拥有自由的人没有勇气去发言,更不要说行动了。这个社会就是悲剧的社会,没有开放的思想,没有大胆行为,任何事情都是颤颤巍巍的做。

  书中讲的是一个社会变成这样,如果我们把它们缩小了,其实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思维。现在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太过于被束缚老师们没有引导教学,依旧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空白的纸,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们需要的是引导,不是去填补,让孩子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社会的创新。

  当填鸭式教出的好学生被评为模范标兵,大胆创新的学生都不敢出声了。这不就是和书中所讲的一样,遵守规矩的人都机器式的上班,当有反对老大哥的人存在时,也只是存在于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向外面发出声音

  我们需要更多地自由与创新。

  《一九八四》读后感(三):神一般的政治见解

  第一篇书评,就决定是你了,一九八四,一本让人对未来发展充满恐惧的书,社会主义如果真的照着苏联模式进行下去,老大哥必然出现的,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终于会使得个人情感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舍弃.

  这是一本恐怖的书,如果按照所谓的马列主义发展,社会阶层将变成党员和非党员.群众无非一群为了繁殖可有可无的存在,很多情况我们可以在如今的中国发现,关于愚昧的群众,关于党专制制度下的各种弊端,作者以其超越时空的思想力把未来描绘的如此渗人.

  只有在一个对人性重视的社会,才能真正的有社会主义的实现,只有把人当作人来看,我们的社会才能积聚起足够能量.社会的发展是基于当前现实的,社会主义必然将会步入一个民选政党的未来,因为随着个人的觉悟能力不断的提升,任何代表存在的价值将会被消灭,只有真实民意才能体现出社会的集体意识.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精神控制

  这本书是和《美丽新世界》一起读完的。两本书透着一种对于集权政治和精神控制的质疑与讽刺。《美丽新世界》中对人的精神控制,简单来说就是“愚民”——未来的人没有生老病死困扰心情不好时候来点“唆麻”(同理嗑药),人的一生都是被规划好了的。《一九八四》中的控制是压抑的,反人性,比如,对待性的态度。不管是怎样的表现形式,这都是反人性的,是与自由精神背道而驰的。

  相比而已,《一九八四》更为直白好懂,故事也更为精彩。第一部分主人翁疑惑铺垫交代主人内心深处是不认可不相信“老大哥”以及“党”的作为。读的时候,总觉得现在的北韩以及以前的天朝就是如此的。第二部分是主人翁反抗的行动化。之后:主人翁与情人幽会,加入兄弟会等。与情人幽会是在性上面对“老大哥”的反抗,这还是比较个人层面。之后加入兄弟会,读禁书,这更是反抗的升级。其中对于社会阶级的描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上等人的奋斗目标是维系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中等人的奋斗目标是取代上等人,下等人其实是没有奋斗目标。中等人向下等人鼓吹自由平等,一起推翻上等人。然后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上等人。纵观历史五千年,每个朝代更替不就是在重复这一规律吗?第三部分呢,有点意想不到!主人翁以前认为是反对党的核心结果都是思想警察。主人翁被“清洗”了。这不是简单的挨打或者死亡,而是要你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彻底洗脑。天呀,十年动乱画面不觉出来了。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笔记

  “除非他们觉醒,否则永远不会反抗,但除非他们反抗,否则不会觉醒。”

  书中到处都是类似这种矛盾却很有道理的话,作家脑袋到底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我明白怎么做,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千古难题啊!凡事究个为什么,到底是好是坏;有时候笨一点又是好是坏呢?

  “党所关心的不是血统上的永存,而是自身的不朽。只要等级结构永远保持不变,至于是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

  一个可怕又很厉害的党,如此觉悟或者说能让人有此觉悟,这样的党真真是厉害极了、可怕极了。但,人性中自私基因当真会就此泯灭吗?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他们之所以被允许享受思想的自由,是因为他们没有思想。”

  我有思想吗?我有在思考吗?我自由吗?

  “...它意味着无视客观事实,厚颜无耻颠倒黑白...而且不仅如此,知道黑就是白,然后忘记他曾相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这样的双重思想,这样的思维模式,相信大洋国的人若是生在不是大洋国,必定都是人才!不是谁都可以做到如此明目张胆自欺欺人的。

  “你们是死人,他们拥有的是未来。”

  这是青年人祖国花朵另类诠释!?

  “你又能拿一个比你更聪明疯子怎么样?它可以充分聆听你的论点,却只是守着他的疯狂不放。”

  若是不守着疯狂不放,又怎么称得上疯子。

  “过去可以被篡改,过去从未被篡改过。”

  神奇的双重思想。

  《一九八四》读后感(六):读书笔记之关于 “一九八四”

  关于温斯顿:不可否认,温斯顿是有自己思想的,甚至是有意地放纵自己这自主的思想的,从这一点来说,他已经是个真正的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在红色高压下,他仍会写日记,仍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打到老大哥”这样看似无意识的句子,那么他从思想上已经是自由的了。虽然这自由太短,更无须说他后来为这暂时的自由失去了什么。但在全书中,他是唯一一个希望懂得原因方法的人,他清醒过,在一片混沌中。

  关于奥博良:他是个聪明的,有力量的人。在温斯顿眼中,他是唯一一个能与之交流思想的人。但很讽刺地,这个被自己视为良师益友的人,其实并不是个完全的人,或者说,他有着可怕的双重思想。他能精明的洞察一切,甚至参与反动书籍的编写,但另一方面,他又完全臣服于“老大哥”的领导。他设计诱惑温斯顿落入陷阱——虽然他本来就是干这行的,他能清醒地指出温斯顿所犯的错误:没有人会为了权利而夺取权利,权利的目的是权利。这些话读来惊心动魄,却又十分确切。这样的人也能甘愿沦为社会的“思想警察”,虽让人扼腕叹息,可谁又能否认,哪个时代里没有这样的人呢?

  关于裘丽娅:我认为她应该算是书中“无产阶级”的代表——虽然她在书中的设定并不是个纯粹的无产阶级。但从她在仇恨愤怒的表现,到她“精明”地参与各类拥护老大哥的社团活动,以期获得“平时守各种规矩,需要守规矩的时候就可以不守规矩”的特权心态,像极了我们现在常说的“小农心态”。裘丽娅代表年轻活力,她甚至敢于在电幕前偷偷给温斯顿传纸条——而这一点连温斯顿也自叹弗如;但裘丽娅也是无知的,她不关心这个病态社会的原因和方法,她对老大哥的仇恨只因为这社会给她强加了许多她不乐意的事情,如反性联盟等。她的反抗只是表面上的反抗,所以崩溃的也就比温斯顿快得多。

  关于结局,“你关心的只是你自己”——这是温斯顿与裘丽娅再见面时的话,可能是自责,可能是声讨。无论如何,出卖爱人愧疚是抹不去了。但更严重的是什么呢,是各自都知道该守哪些规矩:哪怕光天化日,温斯顿一想起那事就浑身肌肉僵硬了,而裘丽娅呢,也不再是之前动人曼妙的腰肢,她与温斯顿在大街上在仇恨周上看的的女人再无半点不同是的,老大哥成功地帮温斯顿洗净了思想,然后让他走在白色瓷砖走廊里,后面跟着一个武装警卫等待已久的子弹穿进了他的脑袋。

  像走在阳光中一样。

  《一九八四》读后感(七):《一九八四》往前一步,就是《美丽新世界》

  这是一个极权泛滥、极端荒谬、令人窒息的世界,其中的大洋国依靠挑起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和战争维持运转,统治阶级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而对人民死活毫不理睬。

  极权和独裁成为王道,民主和自由如同狗屎。大洋国不允许质疑,一切成就都归功于这个国家唯一的党——英社党,包括自然法则(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在内,全都服从于英社党,英社党决定二加二等于四还是五,决定每个人此刻是否存在。

  无处不在荧光屏对人的监视无孔不入,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不自然的不合适的非正常表情动作都可能暴露自己,为荧光屏所捕捉,然后被定为面部罪、思想罪。

  不要说道路以目完全行不通,即便是腹诽也要被治罪。思想警察随时可能撬开你的家门,把你从睡梦中扯醒。

  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因此,历史沦为任人包装打扮姑娘,就在潮来潮去的沙滩上,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将原来的内容抹去后重写。人人都要忘记历史,现在是什么情况,那么从古至今就是如此,亘古不变。

  最正统的思想就是没有意识。培养“双重思维”,也就是心中同时相信互相矛盾的信条,这样一来,党要你相信任胡说八道,你都可以信手拈来,植入脑海浑然天成,不至于因昧着本心强加相反的思想于己身而感觉不适。就像一个机器,可以任人操作,如同一张白纸,写什么是什么。

  人与人的关爱和忠信已经不复存在,要爱就得爱老大哥,要忠就忠于英社党;为了钳制人的思想,竟然凭空生造了一门新的语言——新语,又人为减少大量词汇,以限制人们的表达能力;甚至连性爱也仅是为党繁殖后代例行公事,与爱情没有任何瓜葛

  公有制其实是私有制,财富掌握在少数统治者手中,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财富和特权只有在被联合拥有时才最安全

  政府机构非常精简,只有四个部,根据它们的美好愿望而非实现方式命名为:和平部、友爱部、真理部和富裕部,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和富部。和平部负责军事战争,友爱部负责严刑拷打,真理部负责宣传和篡改,富裕部负责生产分配,正所谓:

  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无知就是力量

  真是完美运用了唯物辩证法。

  作为大洋国名义上的领袖,老大哥活着与否、真假与否其实根本不重要,他仅作为权力的象征和人们膜拜的对象,他至高无上无所不能,无有不对

  整个社会根据与党的亲密程度划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无产者不是人,已经沦为蝼蚁,因为他们麻木,甚至没有被监视的资格。然而,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有希望,希望便在无产者身上。

  核心党的成员温斯顿,通过写日记进行反思、觉悟、自我解放,尔后又与崇尚自由的朱莉亚大胆恋爱,反抗体制,虽然最终没能经受住严刑考验,被迫重新改造,但毕竟尝试过,虽败犹荣

  《一九八四》往前一步,就是《美丽新世界》。《一九八四》恐怖但依然残存反抗,可以挽救,《美丽新世界》人人沦为奴隶蛆虫,已经无药可救。

  这一幕幕,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王小波说过,“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经历。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

  真的成为历史了吗?即使如此,我要说,历史也可能重演!

  《一九八四》读后感(八):我们想要的自由

  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我们想要的自由,是可以看见真实听见真声的自由,而不是一个充斥着假新闻的时代。

  ——写在前面

  这篇是为了兑现当初答应王口口看完《一九八四》要写读书笔记的承诺

  就在我刚刚看完这本书的这个星期,屠呦呦去领了诺贝尔奖,随后就爆发出伪造心灵鸡汤获奖感言,在微信朋友圈等各大媒体疯传,有近十万的阅读量。而我恰好前两天在电视新闻上看见,屠呦呦因为身体不适,此次领奖不会发表获奖感言。估计转发和阅读的朋友都是没有看到这则新闻的,才会轻信。

  微信朋友圈里面疯传各种假新闻谣言帖这种现象本已见怪不怪了。为什么我要在《一九八四》的观后感里提伪造屠呦呦获奖感言这个事?因为《一九八四》就是一个极致版本的“伪造屠呦呦获奖感言”。我们至少还有幸生活在一个可以破解谣言的时代,一九八四则是一个官方造谣黑白不分且无路可逃的年代。

  如果你百度搜索《一九八四》,你会看到下面这段介绍: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政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

  我不知道是谁编写的这条百科,显然奥威尔被打上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政治标签“左翼”。《一九八四》确实是一本政治小说,但本文不想讨论奥威尔的“左翼”标签是否恰当。《一九八四》的内涵绝不止于政治,它在思想和言论自由方面的探讨是直击心灵的,而本篇要讲的重点也在于此。有评论家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里说的自由,就是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很多人要开始冷笑和吐槽了,呵呵,自由?我大天朝有这种自由可言吗?各种敏感词与和谐体,各种外网被禁,你跟我谈自由?如果你还能说出这样一番话,那么,恭喜你,至少你还知道自己不自由,有了这个意识,你离自由就近了一步。《一九八四》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就是这样一个知道自己不自由,却在那样一个时代里无可奈何的人。

  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不自由,却自以为很自由,而这一类不自知的人往往就是假新闻和谣言帖的推波助澜者。他们热情地转发不知道那个公众号故意伪造出来的心灵鸡汤,还乐此不疲。在《一九八四》里面,这一类人就是老大哥的崇拜者、英社的忠实社员。

  《一九八四》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是极权主义的社会。整个社会的口号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英社是这个社会的领导组织,他们编写、伪造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篡改过去。整个历史都是英社自己伪造的,他们控制了过去,他们也就控制了现在,和未来。为了保持社会身份分级,保持自己的领导地位,英社也伪造战争。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取和平,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持阶级地位,所以,战争是一种常态,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对于人民来说,他们不需要思考能力,他们只用相信并服从政府的指令就可以。英社用“电幕”,就是一种类似于监控器一样的东西,每时每刻地监视着人民的一举一动。人民出现哪怕一点点的反动倾向,就会被消减。

  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认识到自己的不自由并尝试反抗,最终反抗失败被组织处理掉,走向死亡。

  整本书都非常沉闷和压抑,看完会非常致郁。看完会让人反思很多东西。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主人公说的,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当下,我们当然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不会有人逼迫你说二加二等于五。尽管如此,不得不承认,我们依然有很多的不自由,没有《一九八四》里面的那么严重,但是也不可忽视。在媒体发达度相当高的今天,自媒体已经呈现井喷的爆发现象。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向外发布消息。像我自己写文章,发布到网上,就是一种自媒体行为。在众多的媒体中,不乏官方代表。而有的官方代表,为了自身目标或者利益,编写、伪造甚至篡改新闻,不就是跟英社类似的行为吗?我不知道伪造屠呦呦获奖感言的媒体自身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这类行径却比比皆是。当大家都在流传二加二等于五的时候,自己是否还可以坚持说二加二等于四呢?当越来越多的媒体都不尊重事实发声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相信什么呢?

  我们想要的自由,是可以看见真实听见真声的自由,而不是一个充斥着假新闻的时代。

  《一九八四》读后感(九):我读1984

  其实我小说看的并不多,评价好坏感觉自己还没那功力,最多是谈谈感想。栩栩如生一般用来形容小说刻画人物的成功,如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读后让人觉的主人公像真实存在于生活中似的。而此书一大魅力,就在于他的预见性,其书成于1949年,即便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尤其在这样的国家里,你会发现其中很多东西,并不陌生,制度的存在不是保障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消灭异见者。

  无知即力量、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刚一听此话觉得没有逻辑,不过后来想明白了。在一个那么伟大、文明、富强的国家,逻辑、常识、自由、平等都没什么用,我们只要有伟大英明的领袖即可。偶有异议者,要么被孤立,要么被消灭,最低也能让他禁声。

  依稀记得初中时学的什么山药蛋派的小说,老师课上讲反映的是土改时农村的面貌,也还有点记忆,感觉从思想性上讲,和此书比那些都是小学生的东东。据说此书是欧美学生必读书目,确实有必要,相当于给每个学生心中装了个堤坝,防范着极权和独裁。有一句话,我也深以为然,“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小说的细节描写,也很有意思,温斯顿第一眼看到奥布林时,能让人感觉的出,他的惊喜,似乎终于找到了能共言的人,思想、生活上的孤寂,似乎找到了宣泄。那句“我们终将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再见”勾起了读者很强烈的读下去的欲望,而结果的惊悚,更突显这句话的讽刺,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塞姆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对此人的描写,也凸显作者社会经验及人生履历的丰富。比如:塞姆身上有点隐隐约约不对劲的地方,他缺少某种东西:谨慎、超脱、一种藏拙的能力。不能说他不正统,但多多少少有点靠不住,有些最好不说的话他会说出来,读书读得太多,经常光顾粟树咖啡馆,那是画家和音乐家出没的地方。但凡有点社会经验的人,读此都会预感到塞姆在大洋国的结果。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作者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但好的小说就在于,你读后会觉得这就是你经历的。

  有一句更经典:那种长得像甲虫的人在部里的数量激增:又矮又胖的男人,没多大年纪就发福,腿短,走路动作奇快,胖脸上的表情高深莫测,眼睛小之又小,似乎在党的主宰下,最盛产这种体型的人。每读此,皆拍腿而叹,奥威尔真神人。

  小说中,不知为什么在那个洗衣服的红脸中年妇女身上费了很多笔墨,且出场时总是伴随着阳光明媚的天气,死气沉沉的背景下,是否给人一种生气呢?这个问题先记在这里,但我个人觉得愚昧、贫穷也诞生不了什么高贵的品质。

  希望就在群众里,初读时,颇不以为然。个人以为历史是社会合力的发展方向,社会的组成形式及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就是当时人民的选择。比如:一个人人都在探讨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里,人民是不会选择或者不太可能诞生极权独裁的;而一个在雾霾天里跳着广场舞,读着鸡汤,还高喊爱国的国度里什么奇葩都可能诞生,这也是群众的选择,但你却看不到希望。当我和大妞探讨此问题时,人家冷冷的回了一句,你不也是群众么,要看到进步的一面,我倒是悲观了,一个沉睡中的人,不要叫醒,轻则被举报,重则U型锁伺候。

  读这种书,有什么用?这确实是个问题。大妞也嘱咐我,不能把这类东西过早的教给儿子,那只能让他对比现实后感到痛苦。但我更喜欢他痛苦迷茫后的思考。某日参加聚会,一哥们带着既是秘书又是女朋友的漂亮女生来,挨着我坐的。席间酒酣无聊之际,与美女攀谈,早知其为某名校毕业,没想到从《1984》到《动物庄园》到《美丽新世界》聊得很投机。漂亮的女人常见,漂亮又聪明的女人偶尔可见,漂亮又聪明还这么有文化的女人绝对少见。当然要为朋友得此贤内助感到高兴,这样的可遇不可求。酒后,私下里,朋友和我低声说了句“没有五十万年薪,能留住么?”瞬间,觉得读书还是有用的。某天,大妞让我给她推荐书,考虑可读性等因素,上述的推荐给她,结果人家读完,跟我说“我是共产党员,想给我洗脑啊?”刹那间,心里飘过一句话,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结尾奥威尔的自述写的也很有意思,以下引用一下。种种原因之下,我多少感到孤独,不久我就有了不讨人喜欢的癖性,让我在上学期间一直不受欢迎。我有了那种孤独小孩拥有的习惯,就是编故事和跟想象出来的人对话,我觉得自己在文学上的野心一开始混合了被独立和被低估的感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九八四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