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3 20:37: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不同的人读完有不同的感受

       我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一定是关于自由、民主这一类的故事,什么冲破禁锢,摆脱束缚等等。后来读到爱情那段,觉得不是这么简单。在压抑的社会中,没有自由,没有信赖。我觉得,男女之间的爱情是最需要信赖的事情,因为爱情本身是无基础的。在真真假假的社会中,分不清敌我。
       习惯与麻木,习惯于人云亦云,尽管自己知道真理是如此,但是强迫自己忽视真理。生活是自己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强迫的。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书里写尽了,说点别的。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看完这本世界公认的名著之后,我确实感到极度震惊和毛骨悚然。但这本书是全虚构的,没有一个现存社会存在如此严密和高级的极权主义,即便是最闭塞的朝鲜,也只是专制和封闭发展到了顶端的低级极权主义社会。
那么,这本书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抛去权威的光坏,这本书真的好到必看的地步了吗?
这一点因人而异,至少对我来说,答案是肯定的。这本书极像之前读的《乌合之众》和《娱乐至死》,都是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了日常生活中你未曾注意过的那些危机。虽落脚点最终到了细节,但它们却也有理论上的启发意义和严密的逻辑,绝非互拼乱凑。虽然三本书内容结构迥异,但我认为它们都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即便是潜在的。
私以为,读书人必须培养一点品质——反思性。就反思性来说,这本书确实是极好的教材。
一、这本是是奥威尔试图脱离自身的阶级局限的思考的产物,本书可说是集世界历史上正在发生或曾经有过的极权主义而生。
二、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强烈地感觉到,大洋国的某些条例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不谋而合,这是我读这本书时一直觉得毛骨悚然的主要原因(还有一点是因为它的反家庭、感情、伦理、真理、正义、人性、自由等)。不和谐的内容看多了听多了,此处略过不写。但我还是想提提那群SB公知们总挂在嘴边的词——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学术自由,政治自由,etc。其实这本书里包含的点有很多,比如平等、感情、人性等等,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是自由。你们都看到了,失去这些东西后人落入了什么下场?
奥威尔托温斯顿之口仿佛喃喃自语,”只要他说出来了,不知怎么的,连续性就没有打断。不是由于你的话有人听到了,而是由于你保持清醒的理智,你就集成了人类的传统“。可是很不幸的是,温斯顿最终到达的那个没有黑暗的地方是死亡,不是英勇赴义,不是堂堂正正,而是思想和肉体双重的衰老残废,没有黑暗,但也没有光明,伴随着思想上完全的投降和消失的肉体死亡才是结束。
全篇的亮色极少,连结局也压抑无力。这句话是极少有的透露出些许希望的思想。可惜很快便湮灭了。
开端、高潮和结束在温斯顿的人生中迅即的发展,消逝。这个过程太快也太慢。
对没有历史的社会来说,人不是人,是非人。不止已死的温斯顿、赛麦,还有裘莉亚、奥勃良、却林顿、派逊斯太太和她的子女们,还有老大哥。它们都被这个无处可逃的社会逼迫成了非人,区别只是主动和被动反抗罢了。以老大哥为首的小部分核心党员们作为掌握权力的核心集团,致力于从每个方面控制人们以获得最高的权力和防止反抗;外围的人们要么消极地接受盲从,要么阴奉阳违。
这样一个彻底黑暗的专制城堡,坚不可摧。
奥威尔在文中留下了线索,但他并未指明道路,甚至还隐隐地否决了。
无产者。
生机勃勃的无产者才是摧毁专制的唯一途径。这一思想其实太祖大人已经应用过了。
但很明显在本文中,这一条路更难走。因为三国都有着私底下不成文的条约——势力制衡。外敌入侵,已不再可能成为推倒原有城堡坚硬壁垒的契机。那还有什么呢?
这样的书,读一遍肯定不够的。Mark之等待重读。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思想的轨迹,《1984》难道是必经之地?

这就是我一直不明白的,为什么我们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今已有的哲学体系这么多,而我们为什么把自己的黄金时段交给马克思,如果一直下去还必垄断给马老师?从进入中学到考研、考博,入门门槛都要托付给他老人家,这是一种多么的不自由啊,在我们不懂选择的时候的选择,到知道选择后的无从选择,这不是强迫禁锢是什么?
     自己这些年感兴趣的书种类很多,各种类型的都有,而且千差万别,好像兴趣一直在变,但似乎暗中又有一根线穿着:
     上学的时候,对于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而疑惑,看的是苏菲和蚂蚁。后来兴趣渐渐地转移了,开始喜欢自然科学,喜欢问宇宙、时间、动物等自然方面的问题。现在,我发现自己看的都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书,特别是从俄罗斯回来后,于此并行的是对原始哲学思想的探究。
      这种阶段性兴趣的改变好像在沿着一个轨迹行进,于是我缕了缕这个轨迹。
     第一阶段,我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所以会对为什么有“我”,是不是真的存在“他人”感到迷惑,这个阶段,还没有接触到太多的人,没有太多相异利益、相异文化的“他人”共同存在,可以说“我”在一个“类我群”中生活,成长。
     第二阶段,不同文化,利益区隔的“他人”大量的充斥了我的世界,这个时期的我,疲于奔命,所有的困惑来源于现实的问题,也许问一问自然,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解脱?我说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第一阶段的我来说,这是一个进步,学习了如何客观、理性的去看待这个世界。
     在紧张、繁忙、强烈压扁之后,我又被好奇心引着带入到下一个阶段,我有时间沉静下来,捡回丢掉已久的对人生,对世界的提问(包括这种记录或表述)的能力。现在的这种对意识形态的探究,超越了个体,是群体、是类的概念,我试着探寻一种规律性、概括性的东西。因此对原始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也许是想给自己杂乱无章法的想法找个归类总结的源头,找到科学的语言来表述和概括,并从先哲大师们那里统一一下语言,以便更好的解读他们的各种观点。
     最后,我还发现,不论在哪个阶段,散文和诗集一直都在身边,他们好像没有先后顺序,好像哪个时间拿起哪一本没有太大的分别,似乎就是用来撩解情绪的小物,它们就是主河道身旁的涓涓小流,所以一直以来这些散文诗集也被我奉为卫生间读物(还请哪些浪漫的大师们原谅)。
    这样总结下来,我对人生观、世界观的看法好像有新的认识,上中学时老师就讲:“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什么样的世界观”,似乎人生观、世界观就是在那时或必须在那时就要确定下来似的。
    可就我现在(此时此刻)的想法看,人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树立或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许现在我们提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政治(或意识形态)要求(或希望)我们树立的,而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和轨迹探索出来的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就是我一直不明白的,为什么我们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今已有的哲学体系这么多,而我们为什么把自己的黄金时段交给马克思,如果一直下去还必垄断给马老师?从进入中学到考研、考博,入门门槛都要托付给他老人家,这是一种多么的不自由啊,在我们不懂选择的时候的选择,到知道选择后的无从选择,这不是强迫禁锢是什么?
    特别是今天,以妈妈的身份体会到这种轨迹尤为兴奋,如果这就是人生的轨迹而不是唯我独有,那么我就知道和明确了它存在的意义。

  《一九八四》读后感(七):祁克果说,黑格尔你忘记了你自己。

原以为主角会是自杀,但结局却是以党征服式的胜利为终结,从生命到思想,彻彻底底的压倒、征服。有点小小的闹心。
  
   东亚国的精神原则书中用“崇死”或者是“灭我”,有意思。是类似“无我”、“涅槃”么?从前我看到这几个词或者说当我心中泛有神秘主义、感受历史和思考整个宇宙的时候我总会忘掉现在这个作为个人的我。现在看来,这有点可怕,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怎么样也是不应该被抹杀被忘记的,这实在是太残忍。在此种政治大潮流之下再无“个人”的存在。灭绝个性、灭绝人性。而个人丧失个人,却也成了全能万能,是党也是老大哥的一部分,更是归为了历史与整个世界协同一致,成为了统一的社会甚至是宇宙:“但是如果他能完全绝对服从,如果他能摆脱个人存在,如果他能与党打成一片而做到他就是党,党就是他,那么他就是全能的、永远不朽。”
  
  权力是为了权力。控制思想,他们就能控制物质。抹煞个人对自己生命所应该付诸的责任。这一点使得我及感慨又后怕。矛盾则是为了在这样不变的社会结构中求得发展(稳定)。恐怕也只有矛盾才能维持他们现有的秩序了!老大哥并没有显现形体,但他却遍及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之中。“自我”的存在即是一种态度,也是救赎和自由。萨特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我们每个人都该拿出勇气来,不该放弃对自己行动的责任。正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思考其中的意义。这世间唯一重要的事便是每个人自己的“存在”啊!
  
  
  
  老大哥清澈的双眸如摇曳的湖水,倒映着你崎岖的背影。倘若希望不在无产者中,那一定就在老大哥中!

  《一九八四》读后感(九):以前写的,后来就不这么想了。

很久前就看完了,但我不知道该写点什么,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完全是对未来的预言?还是已经看到了现实中的老大哥的行为,再进行一定的艺术渲染?而另外一个与小说同龄的老大哥是完全自学成才的?还是从小说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抑或是客观必然?
作者是什么时候被世人所承认?是在死后不久,还是我们的老大哥模仿小说之后?我都不知道,也想知道。
世界上有一些学问不是为了人类进步而存在的,而是为了维护少数人损害大多数人而存在,这种学问只有极少数适合的人才会学,不适合的人学了,完全没有好处,还很有可能被消灭。比如小说中的那本伪造出来的禁书,还包括某些理论,某些哲学,某些思想。当然还有很多东西,比如金融,也可以叫赌博,经济。

  《一九八四》读后感(十):1984————CHINA!!

太可怕的现实,乔治·奥威尔把一个真实的血淋淋的现实抛到我面前,在这个每一天都是我生活的世界。在这里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财富亦然。多数人只是没有思想的穷鬼,他们每天吸氧着政府和党传播的思想洗脑,连一个小孩子也不放过。
电视里的新闻,电视剧都是在欺骗,在这里人们没有自由。因为党信仰集体主义,管你认不认可,从你一出生开始,你的家庭,幼儿园,小学,你的父母。。。没有人逃得过。直到你步入社会,你想成为中等人,你就必须强迫你自己接纳并且遵循党的政策。不然你就可能沦落成像我一样自暴自弃,自怜自哀的愤青。
你要记住,你永远要记住,这个国家,它是老大哥的。
之前我写了好多,可是现在我忍住了,让那些文字逐字消失在我的笔记本上吧,我再打也只能是疼自己的手,什么也改变不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九八四》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