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盲》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3 03:33: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盲》经典读后感10篇

  《心盲》是一本由老舟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252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盲》读后感(一):【雨枫试读】明智的人还是不要真的盲了才是

  应该在书店里多翻一下的,这里只能给两颗星,不是说书实在是糟糕到那种地步,如果宽容一点的说,不至于此;但如果从个人阅读习惯上来说,绝对如此;再从小说角度来衡量,也要打回原形。所以三者融到一起,我只能给两颗星。没读几页就觉得这个作者肯定是个大老爷们(我并没有去细看一个读者的身份介绍的习惯),跳跃着翻看完的时候才去看了一眼背景,律师……紧接着给书中的主线索对上了号。这大老爷们,还是个律师,其实算是个才子,内在应该有很多墨水,但想要说的东西太杂,和先进社会人人浮躁的心态相似(当然,同我看书的心情一般),他想说的实在太多,从社会现象到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顺带还有点小资情怀的歌词拓片,但是!可以不要那么一大段一大段的么?实在让人觉得似乎要这样这几十万字才可以更洋洋洒洒?有点想起中学时代,从黑黑的小书店里借出厚厚的言情小说,一本厚厚的,大概有4-5个故事,只是逐渐地,在翻开第一个故事的开头,我就能预计到故事的结尾,就如同此《心盲》一般,所以作者真的没有说一个太吸引人的故事。至于葛大爷貌似前面的推荐,我只能说大老爷们儿的书,根据脾性,互相帮忙推荐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明智的人还是不要真的盲了才是……

  以上是个人看法。

  卢威

  《心盲》读后感(二):【雨枫试读】读《心盲》有感

  读《心盲》有感

  作者的叙述随着时间顺序铺展开来,其间伴随着主人公因接手的案例所触发的心理活动,读来稍显平淡,平铺直叙,但因为真诚(发自内心的真话),因为琐碎(生活中的点滴),倒也不乏生活本身白开水就很好喝的味道。

  文章中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这样的读者,比如平常喜欢研究心理学,看电视节目喜欢看“谁在说”等从心理层面探讨解决家长里短,喜欢侦探、科幻小说中曲折情节的读者来说,就显得深度不够,在思索内心黑暗方面过于简单,但还算乌云中有阳光,小波小折,读起来心情也是比较放松的;而另一批读者,朝九晚五的五年左右的工作时间,内心对工作、生活、社会不自觉的思索,却没有很多闲暇阅读大量书籍的读者会喜欢这本书的描写,感觉上比较契合,不要那么艰深,却在每个当下都会思索事物背后的成因和意义。

  《心盲》这本书选材很典型,内容很有趣,压力,谎言,抑郁,几乎是职场中人经常遇到的情况。而抑郁自杀一案占大量篇幅,从各个方面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了这种排名全球第三的破坏自身动力系统的情绪病。身边抑郁的人越来越多了,希望本书对更多的人有所启迪。

  本书最后的篇幅着重探讨爱情。不同的爱情观。在《姐姐,带我回家》这本真实记录作者一生生活的书中我看到主人公芭比身边的亲人们百分之八十是结过两次婚,和第二任爱侣走向生命的幸福终点。本书中女主角是双性恋,选择踏入男主角的第二次婚姻所引发的种种猜忌、犹豫、悲伤,引人深思!

  郭艳

  《心盲》读后感(三):【雨枫试读】《心盲》读后感

  《心盲》读后感

  “律师啊!你应当比其他的人更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小说越来越难以进入我个人的读书清单。尤其是电子书大行其道的今天,只有当纸质书籍具有特定的收藏价值时才会被带回家。

  在《心盲》这本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江平先生送给本书的话,正是看到了这句话才促使我在雨枫申领了它来读。

  《心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以情节抓人眼球的故事,而更像是一部写实纪录,书中的米黄青青恐怕就生活在你我之间,他们曾有的困惑、挣扎都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需要面对的。

  近期的新闻焦点很多,各类案件层出不穷,我们的社会在“进两步退一步”的坎坷中逐渐迈向纯粹的法治。在过去,律师似乎是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的职业,只在茶余饭后坎坷名人打官司的热闹,只要自己不犯法,似乎就一辈子都和“法律”这个高深的名词无缘。渐渐地,老百姓了解到,法律是用来约束和保障每一个人的武器,律师就如医生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于是,律师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真如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有地位有头脑有关系,镇定冷静伶牙俐齿,上嘴皮碰碰下嘴皮就哗哗地捞钱,从来衣食无忧吗?

  在今天的社会中,其实律师生存得尤为艰难,如本书所展现。接触到太纷乱的信息,身陷在太复杂的关系中,又要对自己的良知负责。心或许不盲,却极易迷惑,何去何从,不仅是律师,作为每个社会人都要停下来仔细想想了。

  希夷堂主

  《心盲》读后感(四):【雨枫试读】如何求仁得仁

  只有当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最大限度地享有权利和利益时,这种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才是可以被接受的,才是公平的,或者说是正义的。

  ——罗尔斯《正义论》

  众所周知,如果立法只为拥有特权的人服务,那么立法法则失去了它的初始本意;如果律师诉讼只为有权势的人撑腰,那么律师就是披着所谓正义羊皮的恶狼。物欲横流的时代,最黑暗的是人心,最光明的也是人心,最迷茫的还是人心。老舟的《心盲》一书所揭示的就是这个主题,很是值得探讨。

  法律的精神好比人的信仰,立法是需要合理的理念和思想的,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这些理念和思想所代表的价值判断或价值取向就是“法律精神”,它应该是善良和正义的艺术。我喜欢这个论调。

  前阵子看《怒火街头》,男一号是罗立亚大律师。L.A因曾经助纣为虐间接害死了一条人命,将自己整整放逐了七年。走遍很多贫瘠的地方,帮助许多需要救援的人们,只为了赎罪。虽然后来回到香港,却毅然放弃司法界传奇的光环,简居在深水铺为最低阶层的人打官司,不畏强势,只为正义而战。

  在剧情的最后,L.A为昭彰“正义”不惜以身试法,招来两年的牢狱之灾。在囚车上,他哭了,但是也笑得很大声。此刻的他才释然,为七年前自己的罪恶释然。头顶一片青天,心中一团正气,无论俯仰何处,晚晚亦可安然入睡。这就是求仁得仁吧。

  现代社会,更常见到情理大过法,权利大过法,金钱大过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变成了一句笑话。只要有一丝犹豫,法律就会被无孔不入的关系网钻了空子。只要有一分含糊,正义就会被罪恶所侵蚀。所以,尤其是以法律为生的人们,请你们一定要保持十分的清醒。眼盲,心不能盲。只有以严格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不徇私枉法,不心存侥幸,不打擦边球,才能还案件以事实,还人间以公平。

  古罗马有句法谚——“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正义女神忒弥斯,左手持天平代表“公平”,右手持剑代表“正义”,蒙上双眼代表“用心灵观看”。只有无视当事人的社会地位,出身背景等等个性特征而平等对待之,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请面对这一庄严发誓,是否真可义无反顾,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会员号:288313

  《心盲》读后感(五):心盲则无明

  朋友老舟去年送我一本他自己写的小说,《心盲》(法律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带回家后就一直没有翻过。直到最近看了杜琪峰导演的新片《盲探》,才突然记起这本书来,很想读一读。我的书房里连地上都是书,疏于整理,有点“一入书房深似海”的感觉,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

  我想,老舟即使知道了,也不会怪我的,因为他也经常这么干,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米黄把书架上的横七竖八沾满灰尘的书都搬了下来,开始一本一本地归类,顺便也翻开看看。他发现,有不少书都是自己的朋友和同学写的,扉页上都有他们的赠言和签名。估计这些书当时都是在酒桌上送的,喝得醉醺醺的都记不得了。”呵呵,老舟就是在酒桌上送我书的,扉页上有他的赠言和签名,那天他是不是醉醺醺的,我不知道,我反正是喝多了。

  电影《盲探》和小说《心盲》,以不同的方式,正反面互证了同一个道理——人太执着,就会心盲无明,而一旦了悟、放下了,即便人盲,心也不会盲。

  如果说得深奥一点,就是佛教中的“我执”,对任何有形和无形事物太过执着,烦恼障就由此而生了,只有消除了这种执着,才能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成佛。又或者是道教中的“返璞归真”,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也。”

  小说《心盲》中,律师米黄正值壮年,是京城一家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事业有成,却只是表面光鲜,工作的压力让他总是噩梦连连或者整夜失眠,感情受过伤再也不敢付出真心,身边美女相伴也不过是逢场作戏,只因为他对一切所谓的成功、成就,太过执着。在经历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抑郁症自杀案的辩护和一次死里逃生的西藏阿里之行后,米黄的心终于像拉萨的天空一样明亮剔透了,那一段若即若离的神秘恋情终于修成正果。

  电影《盲探》中,盲探庄士敦眼不亮但心不盲,嗅觉、听觉异常灵敏,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擅长用还原作案现场、角色扮演的方式破案,一鼓作气连续破了数桩大案:旺角高楼纵酸案、停尸房杀人案、情伤女子分尸案和伤心小敏失踪案,最后还抱得美人归,要知道这女人除了有天后级的长相,还有位于闹市区的豪宅,更难得的是敦厚贤良。

  有人说把情伤女子分尸案落到一个神经病头上,把小敏性格的形成归结于遗传,这样的手法太过简单粗暴。我觉得挺好的,直接简单的方式更能让人醍醐盖顶,就像禅宗的“当头棒喝”一样,真的可以猛然唤醒执迷之人。而老舟呢,我肯定他是一个好律师,但他是不是好的小说作者,我持保留态度,好的作者善于把杂乱无章的生活梳理得井井有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原生态一锅烩端到读者面前,就像余华最新的小说《第七天》,粗糙让我瞠目结舌,就是一个新闻串烧罢了,哦,不对,连新闻都不算,是旧闻串烧。唉,与其看《第七天》,还是上微博去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盲》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