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能拍成电影立项也是费尽周折,当下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电影和小说;3.很多当下的历史剧抗战剧完全是民族自我催眠自我麻痹,历史不该被遗忘。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二):一看就不是野路子写出来的书
刘震云先生是北大的高材生,怪不得的书一看就不是野路子写出来的。以前看过先生的《一地鸡毛》和《一句顶一万句》,絮絮叨叨的,甚是好看。
这本《一九四二》是先看的电影,再看的书。电影很好看,我不理解为什么票房会失败,如果不能归罪于民族的遗忘品质,那只能怪运气了。电影是小说抽象出的人物故事,小说比起电影,没了主角,苦难反而更深地击中了我的心,我们多灾多难的同胞啊。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三):河南的1942
1942年的河南,读过加看过之后,心中无味咋瓶,其实看过学过历史,但这是河南的黑暗历史。电影虽删节,但看到狗食人心中一震,果然只有看到这种惨面,蒋介石才相信河南发生大灾。之前在学校学鲁迅的文章,有人食人的文字,但之后了解那是当时的黑暗制度,压迫,剥削,跟人食人的性质差不了多少。但1942年的河南饥饿贫穷逼得是人真的在互吃。历史放到现在来看,我们是真的应该加倍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向前看。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四):温故一九四二
《温故一九四二:从《温故一九四二》到《一九四二》(完整版)》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作家刘震云的首部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不能不为人知的、关于饥饿的故事。
刘震云形象地说:1942年河南因旱灾饿死的民众,相当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奥斯维辛!冯小刚说:“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五):简评
无意间瞄到的一本书,念了几年,去年年底的时候终于买了。前几天刚读完后,一阵惆怅与无奈之感伴随气息吞吐而出。前言是冯导写的,一句“世事沧桑,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是道出了电影人的艰辛,或一些俗世道理。 我很少读调查体小说,温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当年对天灾和人祸的灾难感,还有蒋委员长些许的可怜。文风又带着调查人特有的冷静态度,但坐在教室里却能触摸到一片血腥,这种后怕感令我颤抖。没有什么骇人的形容词,只是在叙述和转达而已。 因为温故被翻拍成电影,看了书后的剧本,确实如前言所说的,被要求改掉的太多,不知是改写剧本的问题还是什么。 电影不能直观地表现剧本,剧本不能准确描述小说特有的文字情感。 最后,也好似懂了毛东的那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六):一九四二
结构上:每一个虚构人物都是传达作者思想的窗口,打开看电影的大门。每一处的对比都是当时的见解和看法。副线为主线服务。
内容上:“政治家往往诞生在我们这些书生和草民的基础之上。”但是他们忘记了,民之所向,才是心之所向。 “历史是富丽堂皇的,但是真实是不可磨灭的。”国家是我们的国家,人民是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做的只是恢复人作为人的尊严。在书里,作者没有对成为汉奸的灾民横加指责,而是站在灾民生存的角度之上。事实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成为背井离乡的漂泊者和自己家园的背弃者,只是生存的困境造就罢了。
统治者一任又一任,时间一轮又一轮,灾荒一次又一次。我们的处境是在变化还是在变坏?时间不足百年而已,离我们其实很近。
治民者不仁,则兴亡百姓苦。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七):比电影真实点
总体的感觉,书比剧本真实。剧本可能因为审批的原因很多地方做了改动,而剧本又因为审批的原因拍出电影又改了很多地方,或者可以说是删了很多东西。有时候一直在想,人会在什么情况下变的失控,也许就是当生存本能无法达到的情况下人就不再是人,而是为了生存而行动的一种动物。一直思考如果人没有达到富足的话,怎么进行的思考,如何能从动物中脱颖而出的?也许能达到文明、有骨气、自尊都是需要拥有很多东西后才能够达到的吧。可能很多人会说不是,但去看看不要说达到动物的生存考验,仅仅是人类自己的战争下,人会变的怎么样?也许,很清楚了不是吗?小时候总是强调我长大后要怎么怎么样,而且绝对不会变,现在的我非常反感这句话,每个人都在变,那些强调自己永远不变的人,也在改变。一切的一切都在变。适应这些变化才能更好的生存。去强调一件不可能的事太虚伪了。
一九四二河南地区大旱附蝗灾,中国发生了吃的问题。政府先置之不理后赈灾不力,百姓死亡300万。时值日本入侵,以粮食喂我饥民,换取群体帮助侵略部队顺利推进。天灾人祸中,孩子被卖被吃被弃或成孤儿,一名美国记者迫使我当局政府采取行动,教会在隐蔽中持续收留小部分孩子,使其免遭涂炭。。。
现如今我们不是简单发生吃的问题,而是发生了深刻的钱的问题。一九八零年后改革国门打开,西方资本涌入,落后的国家迅速转变为金钱至上,被允许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人,先是从洋人手中领取远高于国人平均线工资后竭诚帮助外来资本深入国家内核。孩子先被迫成为独生子女继而又受新科举制度下的学校禁锢被生产成听话的螺丝,刚刚形成的中产阶级马上倾尽积蓄将唯一的孩子送往海外,为将孩子尽早转向资本高地大奶村日益繁荣。。。
一九四二年发生在河南的事也是发生在当下中国的事。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九):给生锈的心擦擦油
4年前写的书评被豆瓣和谐了,我再贴一遍。我并不理解我写的为什么有不欢迎或不允许的内容。
--------------下面是正文------------------
正值大年初五,包着饺子的空当,把一篇不长的《温故一九四二》看完了。看完的感受很难描述,看着眼前的饺子,想到曾经的七十年前,就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还有吃柴火、吃泥土的人,这饺子吃起来心里总是有些别扭。文学作品在技巧上就是要制造反差,而同时,作者观点也应该是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刘震云在这两点上做得非常有个性。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十):饿殍遍野
看了电影,原本没想看书。
但是因为知道电影不是创作者完全原意的体现,冯小刚自己哽咽说到,为了应付审@#¥查,不得不把电影剪得违背自己初衷,剪得不是最好。又因为,温故1942是2012年好书推荐,因为刘震云的一向接地气,所以还是买了看了。
书不厚,后面的类电影剧本和剧照可以忽略不看,前面的小说部分并不会花费太长时间。看完依然很感慨,为那段历史上真实死去的人。作者有描述、有分析,没有结论。是啊,该怎么做呢?面对二战时期的内外夹击,时任一把手的蒋委员长的确顾不上几百万普通百姓的死活,他需要处理的更重要更重大的事情太多太多。但,最后的结果,河南人只能宁成为亡国奴也不能接受活活被饿死,蒋介石政权依然被抢,中国在当时依然被侵略,哪一方面都依然悲重。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记录吧,
记得冯小刚说刘震云的剧本经常写饿殍遍野,制片人一见这个词就头大,都是钱啊,于是他对刘说不要老写这个了,结果刘震云在后面的场景里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