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温故一九四二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0 11:1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温故一九四二的读后感10篇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一):温故而不知新

我写字有个坏习惯,罗列出大段大段的旁白般的文字,然后一定在下一段极为得瑟地写点转折,比如我经常用到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从没想过惯用的拿手伎俩也会有不好用的时候,比如说现在,我丝毫不知道对于《温故一九四二》来说,最重要的,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什么。
这大概可以归因于我对中国近现代史了解的极度匮乏。我极其善于逃避不美好的不如我愿的客观存在,于是在这种情绪里我便顺理成章地对中国近现代史漠不关心。当然,我可以找到更好的理由给自己开脱,比如说正如文中所言的,历史总是被筛选的,这是针对人类而言,对于个体而言,便成了回忆总是被筛选的。我们影响不了历史的时候,好歹能够退而求其次地影响自己。于是,我,我们现在更加愚昧不知。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从两个月之前开始看《温故》。换句话说,它躺在我手边的时间有足足六分之一年,而我却依然没能准确记住它究竟是温故的哪一年。甚至在刚才发微博的时候,我还写成了一九四三,然后脸红着重发一遍,默默地安慰自己一定是因为书的末尾总说一九四三的蝗灾所以自己记混了。自我安慰一向是国人的长项,我很擅长自我安慰,当然你不要对其简称,我即便是个女流氓也请一定加上文艺这样的前缀。虽说是两个月之前开始看的,但是我不得不指出这历时的两个月这本枚红色的小说充当的一直是我的鼠标垫,然后两个月之后的今天我用了一整天读完了它,接着上次读过的部分。很奇妙的是,我竟然再拿起时还能记起前文中的那些琐碎的小事。这是难以置信的,我非但没有过目不忘的天赋,甚至在阅读好些书时不得不往前翻好些页以确定下人物关系或者故事线索。所以说,《温故》是一本很直白的书,很简单明了的书。但是,盗用一句被听烂了的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我似乎说的有点矛盾,但是我觉得读过这本书或者读过刘震云的人一定能理解我想表达的意义。
《温故》最触动我的一部分是小林的那部分。幸福还是很容易获得的,当被打击被践踏被折服的时候,我们让自己退一步,退了一步便能退一万步,我不知道之后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数词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真正具有意义的是态度。一地鸡毛是不是幸福我不知道,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好文艺女青年,我还是很坚定地憧憬着我以后的生活可以茶米油盐但不会少了书画琴棋,可以细小繁琐但是不会成为一地鸡毛,所以我本能里很强烈很剧烈地抗拒这种幸福,这种妥协之后的幸福。——人生苦短,我们应该追求幸福;还是人生苦短,我们应该幸福。——知足常乐,这何尝不是无奈的体现?事实上,在我们的忍耐可以肆无忌惮时,我们退无可退却安之若素时,我们说我们幸福,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已经失却了在所不惜追求美好追求梦想的可能性?很多人说,谈梦想是不成熟的表现。物质社会呐,总不能一边谈梦想一边和一九四二年河南的那三百万人一样对吧。但是呐,我说我有时不时来个转折的坏习惯吧,但是呐,我们不谈梦想但我们为梦想而活着。至少,我不谈梦想但我会为梦想而活着。生命不息,便梦不止。我不想退。
最后,是关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五月天有首歌叫做《最重要的小事》,不过在这里关于我的梦想我都不想多谈,那谈情说爱便更不适宜了。我只是想说,大概最重要的事都是小事。我们做过很多努力,也错过很机遇,我们生生不息我们前仆后继,是不是把所有表象都抽离掉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所做的一切可能仅仅是为了一个念头,一句承诺,一种信仰,或是一时冲动。它们都是别人眼中的小事呐。对于任何人的别人而言,重要的事无外乎关于功成名就,无外乎关于名利相争,无外乎关于对于他们而言有利益的事;但是对你而言呢?对你而言,在旁人眼中最无关紧要的小事可能才是你最重要的事吧。我看不到大事,我眼中有好多好小却好大的事,而关于那件所谓最重要的事,我一定不会告诉你们,正如同我在前文里啰啰嗦嗦地写道:“我不谈梦想”。
但是,请为了梦想活着。也请远离一地鸡毛,也请知新二零一三。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二):时代特征很明显的一篇作品

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有点早,但是却带有分明的时代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文体上是微博体,整篇文章由思想上的碎片构成。似乎是有人帮你翻看纪念饥荒时代的老照片,并且对你耳边喋喋不休“惨惨惨“。
对于他的解说和历史的不同之处,也可以用此乃小说,不要求一定真实来解释。让我想起假装在利比亚的微博名人老榕的战地日记。看了此文你会有非常类似的感觉,并且对作者东拉西扯的能力表示震惊。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也会对这种写法的弱点表示担忧。看完整篇,不会知道灾害分布在河南那些地区,也不知道哪些人去逃了荒逃了难。就好像全河南一样的受灾,全河南只有农民去逃难一样。最过分的是没有对灾害的源头做任何说明。就好像是单纯的天灾,不管花园口p事一样。
对历史,对人文没有深入探究,只是剪贴历史而为自己的夸夸奇谈做话题,这种态度恐怕是这个浮躁时代的特有产物吧。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三):那一年,那些事

       一、
       与其说这是本小说,不如说是篇报告文学。小人物寥寥几个,没有主线,没有情节,对白也是简短的几句,倒是引用的资料一大把一大把的。
    所以,这样一本书,拍成电影很有难度。导演和编剧确实用了心下了力气。个人对冯小刚的不感冒,暂时按下不表。
   书与电影相比,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总体来说书略胜于电影,语言的寓意丰富性是任何镜头都代替不了的,文字影像化弱化了很多东西,另外,《1942》电影的出品也要受到很多政策方面的限制,原文中很多意味又被抽掉了。不管是电影,还是这本书,都至少让人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实——那一年:1942年。那些事:河南大饥荒300万人被饿死。
   刘震云说,他写完这本书的第十年,到河南去,发现很多人遗忘了这件事。有这样一本书和一部电影,让更多人的了解这段事实,未尝不是好事。30万,我们差点忘记,有那么多的书籍和电影后来出现,300万,现在有人开始拍成了电影,以后会不会有人拍3000万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书籍和电影好与坏暂时不论,有人去做这样的事情,善莫大焉。要知道,我们是个健忘的民族。
   二、
   这是个关于饥饿的故事。翻开煌煌史册,“是岁大饥,人食人,易子而食,易妻而食,观音土”这类关键词总是频繁闪烁其间。几乎每一次朝代更迭的起因,都和饥饿有关。看历史,总有这样的感觉,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一群人,他们不求民主,不求民权,对民生要求也不高,只求填饱肚子。民以食为天,斯事为大。只有实在活不下去,横竖都是死,不如拼一把来他个揭竿斩木。1942年这个节点,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当个体的饥饿记忆还尚存时(当然他们的那段记忆是在建国后),还是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的。
  小时候,我所居住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相同的困难,那就是靠粗粮细粮都不能支应一年的口粮,幸好可以种红薯,亩产量高,我的童年记忆,还有分红薯的味道,一般是煮着吃,还有自己烤着吃。白面大米的细粮平时吃不上,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来了亲戚才能吃上,平时大多是粗粮。有时候,刚吃了细粮,就又重新开始吃粗粮食品(主要是玉米面的窝头和饼子),我们弟兄三个感觉难以下咽,脸露为难的神色,父亲大人或母亲大人就叹息一下,忆苦思甜的说道:“身在福中不知福,有吃的就不错了,你们知足吧。你们还是没经历过什么也吃不上的年月呀。”记忆中,父亲大人或母亲大人把粮食看得很金贵,收麦时节,一般都是六月底七月初,用镰刀割完麦子,顶着头上烈日冒着酷暑,俩人一根根的捡拾丢在地里的麦穗,或者埋头蹲在地上一粒粒把粮食捡起来,对我们弟兄三浪费粮食的行为,大声呵斥甚至动手打。有时候,好奇的问,他们那段饥荒岁月的事情(当然不是1942),他们常闭口不答,回答也是寥寥几句语焉不详。
   带有这样亲身的记忆,或者对这段有所了解的人,来看这本书或者去看电影,感觉更深刻,即使看到电影的喜剧桥段,也是无法笑出来的。
  那些看片笑场的人,只是因为没有真正经历过,甚至连听说也没听说过。他们喜欢吃野菜,只是听说那是绿色食品,他们偶尔也吃粗粮,只是因为要为健康故讲一个营养平衡,他们偶尔也不吃饭,只是为了保持身材而减肥。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这本书来。
   
   三、
   作为一个河南人,刘震云曾说自己也对这件事不了解,后来写这本书才有所接触。十年后,为了拍电影,他走河南很多地方,发现当地人对这件事也忘记了很多。
   刘震云,他有阐释历史的野心。在这本书,他当然不止步于揭露在1942年的大饥荒背景下,小人物的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民国政府对民众的冷漠(不管是出于什么考虑的),地方政府的贪污腐化,民国政府的军政不和,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两难问题:
   “是宁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 ”
    书中他采访郭有运这个老人时,这个问题出现过一次,他采访郭有运时,郭的儿子也在场,郭的儿子主张逃到关东去,那里更富庶,生存的概率更大。其时,关东早在十年前落入日本人之手,
   “命都顾不住了,还管地方让谁占了?向西不当亡国奴,但他把你饿死了。换你,你是当亡国奴好呢,还是让饿死呢?不当亡国奴,不也没人疼你爱你管你吗?” 郭的儿子回答的理直气壮。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还是“宁做亡国奴,不做饿死鬼”?河南人选择了后者,这也是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所以,才有民众的那句抱怨“水旱蝗汤”,所以,才有五万国军被老百姓缴械。
   一个政权,高层视民如草芥,等高层重视改变态度后,地方官员争吵不休,贪污盘剥雁过拔毛,最后落在灾民手里只有一丁点儿。这样的政权,不被民众推翻,才是天理难容呢。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美好,民国范儿我们该羡慕,30万我们该记住,300万我们也该记住,3000万但愿有一天,会看到它的书和电影。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四):一段真实的历史

       因为电影《一九四二》的缘故,就读了一遍它的原著《温故一九四二》。而我认为文本往往比电影更能表达思想感情和现实状况,是因为,人的思维是无限的。电影里面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会受到编导、演员的思想的限制,而拍摄电影的设备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思维的发挥。尽管目前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但思维无限,技术的水平总是不能达到思维水平的,因而我觉得文本里面的东西更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
    之前也知道,1942年河南发生了大旱灾,紧接着又是蝗灾,死了很多人,但我从未想过,会是文中所描写的那么多,那么惨不忍睹。我忍不住怀疑它的真实性了。但是,经历过的人是不会夸张的,所以,它是可信的。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第二年,国内河南发生重大灾难,国际友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但当时的蒋委员长正在重庆黄山官邸享受着世界一流的衣、食、住、行。而此时,尽管国军与共军已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委员长也从未放弃过对共产党的打压、1941年不发生了“皖南事变”?1941、1942年不正是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的时候么?若暂时放下内讧,认认真真打鬼子,努力赈济灾区,1942年的灾荒,是没有那么严重的。
    中国历史上发生灾难的年代很多,人口迁徙也有很多次,易子而食这种现象也是发生过的,但都没有近代史上的频繁。正如当作者问及姥娘1942年的情况时,姥娘说的“饿死人的念头多得很,到底是哪一年?”不是更引人深思么?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五):天灾?人祸?

    昨儿是10.16世界粮食日,各地上演禁食饥饿体验活动。此前因厌食或者心情的缘故,偶有一两天不吃东西的情况。个人觉得,虽有不舒服但可忍受。恰巧,这几日读了刘震云先生了《温故一九四二》。因先生引用了大量当年的资料,迫使我努力克服内心的不相信去想象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各种惨烈画面。饥饿是可怕的,它让人丧失理智道德,毁灭情感,尽管这两字在如今看来显得很是单薄。可怕的又不仅是饥饿,它无非是这场灾难的表象罢了。欲望、贪婪等人性的劣根以及政治场中权利的游戏才是灾难的根本。中国的政治永远都是一门大学问。
    看完此书,内心虽沉重但极其平静,甚至试着去理解这整个政治磁场中的每一个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偶然的历史,也是由客观的规律演变而来,那么架构于必然之上的偶然,还是真正的偶然吗?不知这种平静,可喜?可悲?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六):一九四二,人不如狗

这像是一篇纪实的采访,记录下了中国的血泪史。一九四二年河南大旱,之后又遇上蝗灾,天灾不断,死了三百万人,逃了三百万人,总共三千万人受难。饿殍遍野,寸草不生。说人不如狗是因为狗可以吃死人肉,老鹰秃鹫可以吃遍地死灵,但人怎么办,美国记者却也记录了父亲吃儿子的血目镜头。蒋委员长当为之却不为成了历史罪人,刘震云在书中也写到并不是蒋介石冷酷无情,不体恤玩玩群众的辛酸苦楚,只是国际关系复杂,中国缺少地位,加上来自白宫东京唐宁街的案牍劳形,在这关乎国家利益,国家存亡的面前,河南区区三百万人实在不算什么。但在百姓的眼里,无非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逃荒途中冻死饿死的,扒火车逃难被碾成两半的,哪一条生灵必须被涂炭??在美国记者的施压下,政府为挽留国际颜面无奈拨款赈灾,但经过官员层层剥削,受难的依旧是百姓。双方都有苦衷,并不是几句民族大义就能解释的。日军犯下滔天大罪侵略中国,却给了河南人粮食,政府的不作为使得路由饿死骨,恶鬼般的日本鬼子却给了粮食使得难民活了下来,六万日本人靠着这民心歼灭了三十万中国军人。“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的,当兵的死了,国家就是日本的”,民族大义,个人安危,孰轻孰重,难以取舍,谁是谁非,到最后,到现在,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只能站在历史的长河上以过来人自居,手捧国家大义,头顶中华民族铮铮铁骨的炙热光环来评论。苦难的历史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是用来被回忆,被反省,被尊重,被缅怀,被痛定思痛的,历史也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是非,所以珍惜当下,珍惜这样的和平年代,珍惜这样的盛世,才能不负先灵!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八):一个办公室的一年——评《单位》

小林的单位分梨了,烂梨太多,大家只好在单位削梨皮吃了坏的再回家。就在这天,同在一室的处长老张升为副局长了。同龄人老孙老何内心五味杂陈,老乔略有想法,小彭小林倒是无所谓,反正不可能是自己当副局长,也不可能替补成处长,爱谁谁。
可现实是,你自以为和你无关的事,却让你深受牵连。比如小林的入党,因两个女同志的恩怨而拉扯;老张升为局长腾出旧房换新房,让老何、小林的住房也跟着爬上另个档次……
在单位中,你别无选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小林不得不向五斗米折腰,承认自己刚来单位时的清高和幼稚——现在他再也不称“贵党”了,现在他主动打水扫地了,现在他抢着给领导搬家了,现在他学会硬着头皮送礼了,现在他也暗地里讨好同事通通气了,现在又分梨的时候,也知道蹭一个草篓筐了。
这一年,老张起——伏——又起了,但是学会夹着尾巴做领导了;老孙更郁闷了,总是觉得他老张就是拉关系才屡屡如意,所以老孙郁闷搓火撑不住气了;老何本无大志向,本想就是安稳的老好人,没成想与老孙此消了彼长,上了位换了房;老乔却晚节不保、身心疲惫,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病症夹杂只好提前退休,黯然离场;小林告别了愤世嫉俗、迷惘盲从,学会在夹缝中生存,也许是下一个老张;唯有小彭,还是一副自恃美女的样子,好像就这样冥顽不化下去了。
又到元旦了,又分梨了——老何升了,老乔走了,小彭和老孙成了对立面了。这一年过完了。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九):40年代到80年代的日子

      整体内容与书名无关,一共十个故事,仅最后一篇讲的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如果单纯想了解这段历史请另择他书。
      复习高考、当兵、官场的这些事情,带有强烈的上个世纪的色彩,人们生活的视野好小好小,无非就是周围邻居、单位同事间的那些事,为了利益互相揣测、明争暗斗。看得让人十分压抑,让人压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五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社会里何尝又不是如此?好害怕,好害怕,害怕自己将来也会变得如此,被人流和生活琐事撕碎。人啊,即使不谈梦想,至少也要有目标,才可以不在生活的漩涡中迷茫,失去方向。
      感谢互联网,使我们的生活圈子一下子大了无数倍。
书摘及感悟:
1.“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企盼。企盼是什么?就是理想、猜想、梦想,永远得不到的水中的肉骨头。”
2.无论怎样,做事都要有积极性,积极性能让坏运转好运,而懒散拖拉只会让坏运更坏。
3.做事要掌握分寸,随性满口答应的事,若没做到,一片好心反而让人埋怨。
4.“于是就只好将老师和他儿子送到公共汽车上,和他们再见。看着公共汽车开远,老师还在车上微笑着向他挥手,小林的泪刷刷地涌了出来。自己小时上学,老师不就是这么笑?等公共汽车开得看不见,小林一个人往回走,这时感到身上沉重极了,像有座山在身上背着,走不了几步,随时都有被压垮的危险。” 报答亲人、恩师、良友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好,自己都过不好,哪有能力帮助他人。最让人难受的就是一颗热心却两手空空。
5.“在好的幼儿园当陪读,也比在差的幼儿园胡混强啊!就像蹭人家小姨子的班车,也比挤公共汽车强一样。当天夜里,老婆孩子入睡,小林第一次流下了眼泪,还在漆黑的夜里扇了自己一耳光。但他扇的声音不大,怕把老婆弄醒。”
6.“那时觉得人生的一大目的就是看足球,世界杯四年一次,人生才有几个四年?但后来参加工作、结婚以后,足球赛渐渐不看了。看它有什么用?人家球踢得再好,也不解决小林身边任何问题。小林的问题是房子、孩子、蜂窝煤、老家来人。所以对热闹的世界充耳不闻。”
7.“但小林已不是过去的小林,小林成熟了。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 所谓的成熟。
8.“买完豆腐上班,在办公室收到一封信,是上次来北京看病的小学老师他儿子写的,说自上次父亲在北京看了病,回来停了三个月,现已去世了;临去世前,曾嘱咐他给小林写封信,说上次到北京受到了小林的招待,让代他表示感谢。小林读了这封信,难受一天。现在老师已埋入黄土,上次老师来看病,也没能给他找个医院。到家里也没让他洗个脸。小时候自己掉到冰窟窿里,老师把棉袄都给他穿。但伤心一天,等一坐上班车,想着家里的大白菜堆到一起有些发热,等他回去拆堆散热,就把老师的事给放到一边了。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小林又想,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烤点鸡,让他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 无穷无尽的琐事推着人向前走,连想念、缅怀的时间都没有。
9.“老王认为,世界上是这样,事情可以那么做,但不能那么说;做了没什么,说了就显得庸俗下贱。”
10.“但没提人家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智商很低,不明事理,人家也当不了部长的秘书。你不提,是对人家智力的尊重,人家觉得与你交朋友不失风度;如果提了,当面说许多话,反倒把两人的关系搞庸俗了。”
11.“各人所结交的关系都很微妙,这是一条线,不是一辆汽车,如何能带得了人?何况你老王心里聪明,就该明白一个事理,享福的时候,大家都是朋友;一到困难时候,还是刮大风卖门神,各人招呼各人的摊。”
12.“这时大头又觉出自己的幼稚,一切还是事先谈妥好。事先谈妥,一切清爽,占主动地位;现在大家都到了,反倒被动不好谈。”
13.“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邱吉尔感冒。” 高端讽刺。
14.“当时世界最重要的部分是白宫、唐宁街十号、克里姆林宫、希特勒的地下掩体指挥部、日本东京,中国最重要的部分是重庆黄山官邸。这些富丽堂皇地方中的衣着干净、可以喝咖啡洗热水澡的少数人,将注定要决定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命运。”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十):有感

晚上在风行上找电影,看到冯小刚新作,《一九四二》的预告片,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题材,而且意味深重,于是迫不及待的把小说拿过来看了一遍,要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纪实,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正如预告片里所问的一样,一九四二年河南大饥荒到底死了多少人?百度百科里是写道,“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而300万在领袖眼里是什么,仅仅是一个数字。作者义愤填膺地写道,“五十年之后,我们知道当年有丘吉尔、甘地、仪态万方的宋美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有谁知道我的故乡还因为旱灾丝国三百万人呢?……三百万是三百万人自己的事。……是小节而不是大局,是芝麻而不是西瓜。”“我历来赞成各国领袖之间握手言欢,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阶级兄弟;各国民众之间,既不必联合也没什么可说的。即使发生战争,也不可怕,世界上最后一颗炮弹,才落在领袖的头上。”
而我们中国人面对灾难时,总是怨天,而不会尤人。我们总是怪老天,是他在惩罚我们,三百年前,这么说合情合理,现在,一些东西是可控的,完全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灾害的扩大。而我们习惯性在此刻,只是在宣扬“大难无情,人有情”。可是我们是否分析过,几分是天灾,几分又是人祸?当时的蒋委员长,一方面考虑国际形势,一方面为内患而忧心。对于沦陷区的河南,领袖没有精力去及时支援它。不仅如此,“在大面积受灾和饿死人的情况下,政府向这个地区所征的实物税和军粮任务不变。” 即使到了非救不可的时刻,委员长的种种行为,仍然是像一场演给世界看的戏。
俗话说得好,“阎王好见小鬼难搪”。即使命令发下去,执行起来也困难重重,每个省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不愿资助河南。而他们的父母官,还层层剥削,借机发财,中饱私囊,“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县以上的官员,都不会发生这种问题。不但不存在吃的问题,性的问题也不会匮乏。”更可笑的是,“《河南民国日报》一九四三年二月十四日载:财政科员刘道基,目前已发明配制出救荒食品,复杂的吃一次七天不饿,简易的吃一次一天不饿。”听到这样的报道,不由想到十八年后的那场灾难的起因。
而灾民们此时仍然衣不裹体,他们“虽然大字不识,但也从本能出发,对本国政府失去信任,感到惟一的救星就是外国人、白人。”甚至是日本人也向灾民发放粮食,可能当时人的想法很简单,“日本发军粮的动机绝对是坏的,心不是好心,有战略意图,有政治阴谋,为了收买民心,为了占我们的土地,沦落我们河山,奸淫我们的妻女,但他们救了我们的命;话说回来,我们自己的政府,对待我们的灾民,就没有战略意图和政治阴谋吗?他们对我们撒手不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有奶就是娘,吃了日本的粮,是卖国,是汉奸,这个国又有什么不可以卖的呢?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你们为了同日军作战,为了同共产党作战,为了同盟国,为了东南亚战争,为了史迪威,对我们横征暴敛,我们回过头就支持日军,支持侵略者侵略我们。所以,当时我的乡亲们,我的亲戚朋友,为日军带路的,给日军支前的,抬担架的,甚至加入队伍、帮助日军去解除中国军队武装的,不计其数。”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被逼迫的愿意倒戈一击,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何国军一直溃不成军。这或许也为共军的胜利埋下了种子。
而饥荒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在那些没有影像留下来的岁月里,只有文字诉说这一切,“饥饿甚至毁灭了人类最起码的感情:一对疯狂的夫妇,为了不让孩子们跟他们一起出去,在他们外出寻找食物时,把他们的六个孩子全都捆绑在树上;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婴儿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外出讨饭,艰难的长途跋涉使她们非常疲倦,母亲坐在地上照料婴儿,叫两个大一些的孩子再走一个村子去寻找食物,等到两个孩子回来,母亲已经死了,婴儿却还在吸吮着死人的乳头;有一对父母杀死了他们的两个孩子,因为他们宁愿这样做也不愿再听到孩子乞求食物的哭叫声。”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多年后,那场死了不下于两千万人的饥荒,使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的惨状。
北野武在日本地震后,唏嘘感叹,“悲恸是一种非常私人的经验。这次震灾并不能笼统地概括为‘死了2万人’一件事,而是‘死了1个人’的事情发生了两万件。两万例死亡,每一个死者都有人为之撕心裂肺,并且将这悲恸背负至今。”我们面对每一场灾难逝去的同胞,他们不单单是一个个数字的累加,那是一份份悲悯的沉积。我们更该做的是对于灾难的控制和提防,以史为鉴,为逝者悲哀,为来者保证。
可面对现实,这就是中国,作者最后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历来政治高于人,政治是谁创造的呢?创造政治为了什么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温故一九四二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