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模范作文》是一本由时毛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62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模范作文》读后感(一):书做的很漂亮
这书做的很漂亮啊。话说,读中学时,要做文言文阅读总觉得难懂苦涩,现在没了语文课,反而怀念起短悍却意象万千的古文了。尤其是《夜月采莲记》很容易就让人想起那种古老的意境,很沉沦,很迷恋,那种情怀很时很人动容。
《民国模范作文》读后感(二):民国模范作文
我只能说,想到我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所写过的全部作文,都没有这样简短真挚的,从小开始,作文都是作业或者在考试中写的,既有主题的限制又有字数的限制,在这些条条框框里想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难的。但是看这本《民国模范作文》就有一种感觉:真挚,或长或短,但都抒发了一种简单而真挚的感情,我一直觉得这才是作文真正的内核。
《民国模范作文》读后感(三):折服于民国学生作文的魅力
自来就喜欢文酸的东西,常被朋友戏称文化人,依然喜欢,他们大概不懂被文字吸引的感觉,尤其是文言文,这种表达方式,懂的人欲罢不能,不懂的人自不予你说。这本《民国模范作文》中的一些文言文,有些很有古风,有些已掺杂些白话文,就算不评论这些优雅的文言文,但看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作者的思想看法,就可以证明那时的人的古朴风情,这远比当前被五光十色所迷惑的孩子的要单纯美好许多。百年以来,我们的人文修养发生了翻天巨变。不得不折服于民国学生作文所传达出的人文修养的魅力。
《民国模范作文》读后感(四):在历史中看未来
有些时候觉得历史就是故事,给后人取乐消遣之用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这种想法的可笑。历史上一个不会以史为鉴的朝代都不能长远的。想想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是自己的原因,或者跟我国的历史教育方式有关,我们学习历史通常的都是在背诵一定的答案而已,这样的刻板让历史学习成了一种苦差事,自然很多时候不被喜欢,但是真正的历史不是这一段。我也说不上核心的东西在哪。
就像这本书中给我的启示一样教育的成功与否是是否能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生搬硬套,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民国教育自有其优秀的地方。
《民国模范作文》读后感(五):了不起的小学生日记
这本《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收录了民国小学生所做的一百多篇优秀范文,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写作水平以及精神风貌。
这本书收录的全是日记,正好适合我女儿阅读。整本书分了五辑,内容涵盖面挺广。读书时,女儿觉得猴子戏、玩具、太阳落在水中了等篇内容生动有趣。而小乞丐的悲哀、一幕不平的事、牺牲于鸦片的人都令人惊讶他们思想之成熟非今日孩子能比。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能够有日记中所表现的认识已经是相当难得了。看到有些人因此厚古薄今大夸民国小学生优秀而痛批当今小学生的幼稚时,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两者没有什么可比性,书中的范文都是精选出来的优品,跟这些人才较劲没什么意思,也没什么意义。我们能够让孩子从中看到听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声音就醒了,没必要拔到上纲上线的程度。我觉得现在的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有民国小学生不具备的闪光点。
之所以会选这本书是因为我在上小学的时候非常害怕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尤其是命题作文,只会咬着笔杆盯着题目发呆,像挤牙膏一样吃力地数着字数凑内容。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却野外放风筝,然后要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日记。我当时很发愁,最后还是我爸爸给我打了个草稿我照着抄了一遍交差,然后还因为有个句子写得不够好而被老师批评,唉,我可怜的老爸有苦劳没功劳。这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回想起自己当初写作文时的囧态都会想起来。
现在我的女儿也上了小学,也开始接触写作(即写日记的作业),老师经常布置日记,女儿经常抓耳挠腮。不会写日记怎么办?等着老师交太慢了来不及,干脆弄本日记开开眼,于是家里多了这本书。每天我都坚持给女儿读上一两篇书中的日记,不管女儿现在爱不爱动笔写点什么,我相信每天的耳闻目染会起到好的影响。
《民国模范作文》读后感(六):透过作文,所看到的......
读完《民国模范作文》一书,被民国时期小学生那质朴、干净、有趣的写作风格所深深感染。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绝非彼时小学生们的文字和写作风格,透过这本书,我分明看到了民国时期小学生与当今小学生之间的众多不同,也在思索——社会进步的同时,是否也有一些东西在国人的心目中退步或缺失,比如纯净的内心,忧国忧民的情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读民国时期小学生们的作文,是一件乐事,每每被他们幽默的语言和文风逗得会心一笑,于是忍不住感叹:那时的孩子真快乐啊!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以及社会大环境在现在看来是那样简陋和落后。再对比现今生活在蜜罐里的一些小学生,他们要么被书本、作业和课外兴趣班、辅导班压得很痛苦,要么被电视和电脑游戏弄得只懂得低级而短暂的感官享乐。无忧无虑、内心纯净、长久快乐的孩子很少啊!
细细品味这些出自民国小学生笔下的作文,会发现他们写作水平非常高,而且饱含真情、诚实。有些篇作文恐怕如今的大学生都无法写得那么好,令人难以置信是民国小学生所写。再看看如今的孩子们,也许他们擅长在网络上写些无聊、愤青的帖子,写点哗众取宠的无用文字,但若要写出点像样的文字,估计搜肠刮肚、吭哧半天也写不出几个字,要么写出来的文字轻薄、浮华、虚夸、冷血、漏洞百出、令人啼笑皆非。这是怎么了,社会在进步,写作在后退?
现在的小学生,要他们主动关心身边的亲人、老师同学都很难,更不要奢望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百姓大众了。于是,透过作文,看到背后那一个个抱有忧国忧民情怀的民国时期孩子,我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我想,他们的读书是在实践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与情怀(虽然那时还没有周恩来总理的这句话)。而如今的孩子,读书是为了什么?——找份好工作,赚很多钱,买个大房子,娶个好老婆(嫁个好老公),为下一代打下好的物质基础,如此一代代人往复循环……。有几个孩子能将自己的读书与国家建立起关联呢?恐怕这是中国教育众多缺失之一吧。
《民国模范作文》读后感(七):民国作文受宠囧了谁
有人杀人不见血,有人骂人不带脏字,这种境界都叫委婉。批评也可以很委婉,连对象都不说,直接顾左右而言他,就能让当事人坐立不安,羞愧难当。所以,民国老课本出来的时候,很多语文教育专家就有点坐不住。如今又出了《民国模范作文》,语文专家和老师们更加地窘迫。
但最怕的就是人家根本不跟你直接比,人家玩原汁原味呈现,让读者去比。比如,新星出版社的这套《民国模范作文》不加奶油,不加巧克力,不加十三香……就是原味。这套作文不知从哪里扒出了民国时候几十家出版社的上百本的学生作文集子,在里边可劲儿挑啊,最终弄出这么一个系列,那劲头就是要寒碜当代作文啊。
要客观讲,那民国小学生的作文和现代小学生的作文对比,对现代的小学生有点不公平。民国小学生那时虽然课程已经比较丰富,但由于几千年的惯性,语文教育仍然是当之无愧的重中之重。而当代小学生的语文,是和数、理、化、外语等多种学科中的一门。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在这场PK中,民国小学生最狠的一招是,他会玩文言文。大家知道,民国初期,白话文运动还没开始,文言文就是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工具。所以他们会写文言文就跟我们会吃饭一样。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就不得了——大学毕业生都未必能完全看懂,更别说能写人家那么好了,何况小学生呢。所以,这场对比的结果不言而喻。
不过在这场对比中,有一点是公平的,那就是思想内容的对比。于是也就出现了大家最不能原谅当代作文的重要一点,那就是民国作文的真诚与当代作文的假大空。语言文字上的差距因素众多。但对于当代作文的虚浮的作风,却是实在的弊病。民国时期,我们的语文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教导民国的学生:“既然要写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在这一点上,民国学生做到了,但当代学生没有。
但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语文作文教育的错。因为这个时代的作文,必须按社会给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写,学生写作所依据的只能是老师预设的调子,而不是自己的内心。就这一点,就决定了当回望民国作文的时候,我们的姿态只能是仰视。
文/时敬国
《民国模范作文》读后感(八):说真话要从作文开始
“啊!卖报的孩子,也在被人剥削!上海有多少卖报的人啊!我不期而然地叹了口气。”
这样的句子,今天的中学生,有多少人写得出来?就算是大学生,又有几人肯去写?然而,这却是民国小学生的模范作文。
“不平则鸣”,这是唐代韩愈提出的作文主张,以为文章应与生民的苦痛相契合,不发空洞无味之感,不做雕琢文饰之事。白居易曾说“歌诗合为时而作”,然而,今天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写作的呢?
失去鸣不平之念的文章,就是死文章,中国孩子第一次正式说谎,往往是在作文课堂上,他们的“啊”,只能奉命惊诧于现实的完满与美丽,奉命惊诧于大人们的崇高与伟岸,可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如此美好,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们有所期待呢?我们为什么要称他们为未来呢?
我们的教育,已经被高考扭曲过甚,翻开历届高考作文选,都有一股扑面而来的僵尸气,孩子们说的都不是孩子们应该说的话,他们要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喋喋不休,做出一副指点江山的派头,要么是在陶醉地刻画着一个超理想的世界,俨然不是地球。与这本书对比来读,实在令人羞愧万分。
书中的孩子们,至少是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们看到了美好,也看到了不满,他们同情于报童的受剥削,也看到了日寇陵夷下众生的苦痛。他们没有用训斥人的口吻高呼男女平等,而是踏踏实实地记载下医院中看到女性生育的苦痛,并油然而生的尊重之情。
像“心啊,死了罢!莫在留恋里寻出了神伤”这样的句子,在今天俨然是散文家的笔法,令人惊艳,然而,它是绝对通不过高考的,因为它太灰暗,将生命的负面体验写得太真实。这,究竟是孩子们的悲哀还是大人的悲哀呢?我们的教育,难道是为了有计划地扼杀天才?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从真情感出发,而非从某种至高无上的概念出发,这是先贤殷殷的教诲,可惜的是,我们文化的根脉早已被阉割,所以我们正批量地塑造着高级的谎话师,将写作与情感自觉分开的功利主义者,以及处处模仿与抄袭的文贼。这样的教育,往往会成为反文明的力量。
重读民国作文,即使不是复归,也足以给孩子们的心灵中,留下一片干净的空间。毕竟,我们曾经如此真诚,曾经如此斯文,在现代化之路上,不论走多远,我们不能忘掉,这是我们的心灵家园。
《民国模范作文》读后感(九):与民国作文比,对当代小学生不公平
厚古薄今也是一种时尚,如今又体现在小学生作文上。新星出版社的《民国模范作文》刚一出版,就立刻形成了对当代小学生作文的发难之势。有人说民国小学生作文古朴风雅,有人说民国小学生作文真善美,而当代小学生作文则是白水一般,没有韵味,但最不能容忍的当然还是假大空。这种状况甚至让当代的语文老师感到“汗颜”。
其实,这种脱离了客观背景的对比,对当代小学生完全是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这种对比是“别有用心”的。选民国最好的作文,和当代最虚情假意的作文比,当然高低立现。之所以有人这样做,这其中有两种情绪在里边。一是制造话题,渲染差距;一种是把对当代语文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不满,借题发挥。对于这些情绪我们不做评价,我们只是来看一下,为何说这样的对比不公平。
首先,拿两个时代的作文进行对比的时候,民国小学生作文用的多数是文言文或者是半文半白的文字。我们知道,白话文的正式开始推广是在1919年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之后,而且这之后到白话文完全推广开来还有个过程。所以民国初期的学生作文很多还是文言文。那时,文言文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工具,所以他们一般都得心应手。但是,在现代,文言文只能是语文课里的一部分了,不再是我们的日常使用工具。所以我们对文言文的使用能力已经丧失了。这就成为了民国作文受宠的最大原因:当代成人都写不了文言文,甚至都不能读懂,那么民国作文当然是好的了!民国小学生水平当然是很高的了!但实际上,客观来看,很多民国小学生的文言文作文,一旦翻译成白话文,其选题、立意并没有高出多少。
其次,当代作文的写作要求胁迫小学生写了假话。民国时候,时局比较乱,价值观也比较多元化。学校和家长并没有给学生灌输一种垄断大脑的主流价值观。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是各种相互冲突、糅合的思想和理念,他们懂得思考和分析。而且,老师允许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而现在的学生们,被学校和家长灌输了统一无二的主流价值观,少了甄别其他观点的机会。写作文的时候,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学校和家长告诉他们的,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谁消化的好,谁的作文得分就高。也就是说,我们的评分标准让孩子的作文虚情假意,他们是被胁迫的。
再次,把当代学生作文的“假大空”作为一个独立的现象来看,对当代小学生不公平。学生虽然多在学校,但是无法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今的社会语境,就是大家都在说套话、虚话、规则允许说的话,而不是自己想说的真话。整个社会风气如此,小学生们又如何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口吐真言呢?
所以,仅仅从几篇作文就说当代小学生作文水平如何不堪,对于当代小学生有失公正。不过,能看到一些好的民国作文,对当代学生和教育者来说,总是好事情。以民国模范作文为镜,当代语文教育一定能够实现改革成功。
《民国模范作文》读后感(十):在民国童年中仰望将来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童年在光阴中留下的影像很多,有华发飞扬依然能吟唱的歌谣,有一生中都能铭记如新的故事,当然也有小时候上学时,随手写下的生活点滴和宏图大志。
1922年,由教育家组织制定的新学制有七条新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地方伸缩余地。这种背景下,旧的私塾四书五经一夜逝去,民国的新式教育纷纷上场,那个年代的儿童用他们敏感而深思的笔,写下大量经典作文,记录当时民间思想的启蒙盛况。
这本新星出版社的《民国模范作文》中,共编了六辑,选了150多篇民国小学生模范作文,从生活小事到治国安邦,记录了那一代学生的新知新觉,一句一言,油灯一盏,人间大路。
因不是小学语文老师,无法从教学的专业角度评说这本书的好与坏。没教过小学语文,但学过小学语文。就从一个学生的视野说一下。翻开这本书,读其中的作文时,百年光阴,流转一瞬,河山荒蔓,故里三千,忽然对自己有了凉丝丝的同情,只能说,俺小学时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民国时的模范作文,需要当下学生汲取养份实在很多。
钻进这样的故纸堆中,不仅勾起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本真的一种美好向往,也让人在民国童年中仰望将来。儿童的将来,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希望是个好东西,当人们在前景不明,路途坎坷时,希望就会被捆成照亮前途的火把,支撑人们的苦苦努力寻找。
独立思考是一种好的习惯,站在民国的童年光阴中,回溯过往,仰望将来,一阵过往的微风吹过,便可留下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