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5 11:07: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购买的多看版本,很快2天看完,整体来讲跟想象的有所区别,以为是深入角度的论述,实际上对于我这个岁数来讲还是比较“浅”,这些文字如果放到10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一定可以看到我跟我的很多关注时政国事,爱好针砭时弊的同学围坐在一起共同翻阅畅谈,所以学生看比较合适,大约作者的入手角度也是本科在读生起步的。

  散文集,还有相当部分的访谈文字整理,但必须强调的是,作者跟韩寒不同,我觉得这个跟他的幼年经历和日本人教育背景关系很大。第二,作者文字中常见的那几个词对于任何一类的人生都大有助益,比如“自主”“思考”这些,他实际上也是一种典型的“我过我的关你何事”的人生姿态,而且也确实本事不小,所以我还是很支持作者,也相信他,即使他如今赴美念书,也不会随意就扔掉爱思考的好习惯,还有“关注中日关系发展和年轻人成长”这良好初衷的。

  总体还可以,可以随意翻翻的一本书。

  不错的封面。

  我一直很羡慕加藤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很靠谱的回应一个问题,如此迅速如此犀利。其实很多问题他以前就思考过

  他来我们学校做过演讲,有很多想法和书中的都是一致的,思辨能力很强。

  年轻人该怎么活,怎么学,怎么奋斗

  既然吸引我的是这个问题,那么看完之后我的回答是一句话,不要停止独立思考

  他们讨论政治,讨论体制,讨论文化。。。不管是多么庞大的体系,落脚点肯定是幸福。人活在世上,不是为了经济发展不是为了意识形态,而是为了幸福,这是前提

  加藤能够很透彻的看待中国的问题,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他的视野是跨国界的跨价值体系跨意识形态的。当然这样的条件我们很难有。

  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的是一种态度

  对于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能做的无非就两件事,一、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二、对于不可控的事情,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

  自信,自律,自由

  核心是自律,不能迷失自己,有了自律,自信和自由便随之而来

  还有,我个人觉得现在是有必要认真的学一下马克思毛泽东的思想了

  沙盘游戏是让参与者在沙箱内,使用沙具和沙子创造一个场景,搭起一座从潜意识到意识,从精神到物质、从非语言到语言的沟通桥梁,从而激发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尤其适合儿童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近期,资深沙盘游戏指导师王会绒将和各位朋友们分享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成长八阶段,本期王老师继续和大家分享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特点、行为及语言特点,讲解家长在此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 另外,本周留有参与沙盘游戏体验的名额,凡10岁以上都可参与体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报名。 本周三晚七点,公益沙龙活动等候您的参与。。。。。。。。。。主办单位:西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二、沙龙形式:现场个案体验,注重实际操作三、主讲人:王会绒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国家首届沙盘游戏指导师高级讲师; 中小学生沙盘游戏治疗专职咨询师;四、时间地点:【时 间】:7月18日19:00---21:00(本周三晚)【地 址】:玉祥门外蔚蓝国际A座708室 【报名电话】: 029-84387506 15249262433 欢欢

  15991711436 王苗苗

  18717370964 杨琼

  读完,说说我的感受,分成两个方面来说吧,优点和缺点。

  说说优点,读完让我对自我的人生和价值观有了新的理解。

  对于一件事情本身来说,它的对错真假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特别是一个公众的事件,例如唐骏的学历造假案,下判断的思维方式似乎已成为惯性,而加藤指出,比起单纯的给事件定义下判断,找出事件背后的一层一层的原因更重要,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一步步地去深入原因链去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学好英文才能有更加全球化的视野。

  我们往往从学校得到的太多,从未考虑过自己该为我们的学校做点什么,我们从来都只会去索取,而不是去为学校奉献,因为我们的无知和自私自利,甚至我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直到一个理性的旁观者理性的指出来。

  要相信一切随着发展都会渐渐明晰起来,无论是在政治的历程上还是经济金融,国外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程,无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不要去满足于现状,去研究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文化,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目前总过的现状。

  对于爱情,对等的匹配要比物质的外在更为重要,作为男人最悲哀的不是没钱,而是没有希望,而是自卑,而是犬儒,始终提醒自己不要沦落。投资自己始终是最重要的事,不断完善不断思考是值得一生去做的事情。

  如何看待房价的问题,年轻人应该多去闯荡,而不是过早的就寻求安逸,租房子在工作前5年是首选。

  -----

  说说缺点:

  书中重复的部分过多,系统性不强,多由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和对话访谈组合而成,全书的逻辑性联系感不强,这是弊端。

  为什么给五颗星,简单重复的东西不一定是没有价值,有时候往往这些被我们所不屑的、忽略的东西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主要是加藤的一些文章的集合,谈了很多中国的现象与问题。

  书中谈了很多问题

  但让我从中归纳对年轻人的几点重要建议,会有以下几点:

  1 加藤做人的第一原则是"与众不同",我们都太喜欢从众了。"合理分工"才是生产力的根源。本着对时代环境和对自己的爱好的了解,找到合适的位置和灵魂,这才是我的社会责任。而与众不同,尽可能做你做得到,而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才是你做"社会人"的基本态度,否则你没有资格在这个社会混。

  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2 大学生去打工吧:去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社交能力,与人相处,与老板相处的能力。进而有利于走进社会,适应社会。其实不管是不是大学生重要的三点能力:生存的能力,社交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更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 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精英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的贳好,除了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外,同时想着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从人类社会进化甚至生存的角度看,只有如此,才有价值。

  4 去坚持跑步与读书:加藤曾经是专业跑步运动员,至今也坚持每天跑10km左右,他在遇到什么困难就去跑步,跑步时思考解决了他的很多问题。我从今年开始练习跑步,现在能跑到5km左右,也觉得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好处,跑步中是我反思的过程,跑步会想到很多问题而那时的头脑反而更能想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而跑步对身体的好处是很多的,不过要注意对膝盖保护。每次跑完步后我觉得整个身体很舒服,我会坚持下去。而读书呢:对我而言,读书是提高专业技能,了解其他领域知识的途径,读书经常能让我思考,然后促进我改进。而我发现牛人大抵读书非常快,加藤非常忙,但一年阅读的书不少于300本,我在豆瓣上见到一些牛人也是,当然还有很多名人。我想正确的读书方法与读的多后自然就快了。阅读也更要总结,将阅读体会变成指导实践的利器。

  说回这本书,学期末考完试后看的。一直以为中国,现在的中国,再也没有我们年轻人的天下,里面有一句话,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控制不了的就用最大的宽容心去包容它,自律,自信,自由,做到高度自律,自信与自由便会随之而来。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借口,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抱怨,我们有太多的欺骗自己的理由,很多人用千万个理由去证明自己不是懦夫,却不用一个事实去证明自己是勇士。里面提到日本高校的学生,包括京东大学,早稻田大学这些名校的学生,都会努力去KFC或其他的快餐店打工赚钱,培养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培养与老板,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而在中国呢,父母把生活费寄过来都懒得去取。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从未错过。

  里面还谈到了有关房子的问题,他说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年轻人都渴望在一套房子里寻找安全感,这在日本的社会是莫名其妙的事。日本人则认为,上流社会的人认为他们要用体积最小像素最高的相机,他们要用配置最高质量最轻的电脑,同样,他们会选择资源利用率最高最环保的房子,因为勤俭节约已经根深蒂固。反观中国,吃饭要吃最豪华的宴席,住要住最大最豪华的房子,同样是有钱人,相差的境界不止一层。我并不是崇洋媚外,只是觉得这些优秀的品质,节约,勤奋,自立,自强,自律,独立人格真的值得我们这代年轻人学习,而不是整天窝在宿舍莫谈国事。

  最后,有关跑步和阅读。打篮球不够高,踢球跑得不够快,似乎只有跑步适合我,跑步真的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海大拥有全广东第二大的外环,跑完一圈,慢跑的话一般都需要45分钟,旁边有很多树,比较舒服。强身健体,为祖国健康工作30年,呵呵。有关阅读,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翻阅书的那种感觉,注意,是喜欢翻阅,而不是阅读,现在才是算是阅读吧!所谓知行合一,只读书不运用是一件对你一点帮助都没有的事情,把你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思想,实践到运用到现实中,这才算是人生必须坚持要做的事,一两天可能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是一两年,一两十年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不再自私,自助即是助人,助人亦是助己,为我们国家的未来思考一下吧,可能我们的思考与行动对现实一点促进也没有,但是,不付出的话现实更加没可能改变,愿我们不再堕落。

  自律,自信,自强。

  当任何一个日本人在中国被问道“你如何面对‘中日必有一战’?”这样的说法时,或许他回答的五个字最具有日本人的特色——“我是日本人”。当然,这样的回答也具有中国特色。

  甚至他表现的比他刚从中国走下飞机时更加激动了,激动的在最近说出了“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话。

  这种“转变”似乎并不是偶然。又或者说,这种转变在一百年前的中国留学生身上更加的明显。如果没有记错,鲁迅去日本之前,也同样是一个愤怒的青年,并且更加愤怒的从日本继续出走。从日本离开的鲁迅,并没有如我们熟知的语文教课书上解释的那样,仅仅是因为与日本学生一同观看影片的中国学生的愚蠢与呆滞。教科书中没有提到的,是潜伏在鲁迅文笔中那些日本学生回荡的欢呼声——这种声音在鲁迅那里并不只是讲述了二战前日本人的蛮横与自大,这声音还是鲁迅本人的一面镜子,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一种“爱国主义”的诱惑。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具有文学天分的鲁迅,回国成为了中国启蒙的传播者,并且最终选择了拥抱他曾经就拒斥的“爱国主义”。

  当我们投入了别国的怀抱,并且希望能够用他们的“先进经验来指导本国”时,我们或许忘了,我们依旧在自己身上贴着一个标签。即便有一天,我们能够将这个标签从中国换到日本,从日本换到美国,标签依然是标签,依然是任何人对我们指指戳戳的靶子。

  即使我们可以如同中年的鲁迅一样,将所有可疑的标签都一一杂碎,我们还是会跟他一样,掉入“虚无”的漩涡,让自己沉入无限的怀疑与不信任之中。

  唯一能够拯救鲁迅的,也恰恰是能够拯救我们的,是一种普世的力量。这种力量常常被误读,认为它的来源起源于对“人”的关注,甚至鲁迅亲自为这种力量命名为“人学”。但这种力量实质上来自于宗教,并且通过科学的方式,建立起每一个个体对整个人类世界与宇宙的信仰。一旦我们试图用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甚至某种文化的标签来套住这种价值时,我们都会重新陷入上述那个伤害与反抗的怪圈。

  因为我们只是人,我们无法对他人的未来做出承诺。当我们强迫别人认同我们的时候,我们无法保证别人的结局是否真的如同我们现象中的那样。人不是神。人有人的限度。

  因此,无论我们怎么观看别人的历史,“命令别人反思”这种事情实在是一种无可表述的自大。甚至在我们检查自己的历史时,我们也无权侮辱那些死去的人。因为生命已经结束,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观看它,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是为了超越当年的种种怪圈,从而让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而不是为自己贴上下一个无聊的标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