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读后感(一):先说两句
《关关雎鸠》读后感(二):现实与理想
《关关雎鸠》读后感(三):一片混乱
后记显示作者想要控诉当下的教育制度,小说结尾处自杀的学生刘元是教育制度牺牲品,他不喜欢文学和艺术却屈从于父亲的期望而上了戏文专业,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耻。可是故事却以老师闻迅的视角展开,读者无从探知刘元的内心,无从了解他的想法,作者也就无从通过他证明自己的观点。事实上,刘元的绝望似乎更是因为无望地爱上了女老师,哪怕他选择了喜欢的专业,这依然会是一条绝望之路,与教育制度无关。这是一乱。
以老师的视角展开也未尝不可,因为在作者看来,老师明知道学生不喜欢专业却又将其招入,这也是一种可耻。可是这个老师却是一个从编剧刚转行过来的,面临着种种的不适应,也许作者想让他的身份疏离一些,可以更加客观,殊不知这样一来,显得这些不适应更应当归咎于他自身,而不是教育制度和学校的体制。这是二乱。
总之,这是一部混乱的小说。作者自己都没想明白想要说什么,作为读者,就更不可能看出什么了。
《关关雎鸠》读后感(四):一部折射当下校园的哲理小说
当然,如果你完全按照王刚之前编剧的电影的印象来对待这本书,那你可能会失望,因为这本小说更多是批判性颠覆性的。作者能在这样一个喧哗的环境中还能如此冷静地思考,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唯有认真的阅读这本书并争取在实践中少一点书中所批判的才算是问心无愧。
《关关雎鸠》读后感(五):君子不球
花了一天时间看完关关雎鸠,只有一句比喻让我印象较为深刻:闻迅在睡了三天之后沉重得抬起来眼睛,就好像伐木工人抬起一株参天大树。想来我好像真的没怎么读过当代男作家的作品。最近期的也只能追述到王小波再到王朔,剩下的就是孔二狗和大漠仙人掌,如果他俩也算的话。于是我对所谓男作家的写作能力震惊了——真的好难看。一天看完不代表它好看,相反,该书应当为自己庆幸:皆因今天天气好,导致我心情好,导致我想看书,导致我被这个无聊的故事牵绊,导致中饭晚饭我都拿它下菜;结果这本书不负众望得让我失望了。
可能我看的女性文章太多,过于忠于她们细腻的描写,仅是关于服饰或姿态的白描我都乐意读完两页。可男作家也不至于对此的认知这么单调,愣是写不出女主角的美好,或者男主角的任性。对话也是生硬,就算是大学老师,也没见过谁说话这么肉麻的。故事到了后来有些诡异了,艳照门也被搬了上来。(是男主的江郎才尽上身到了作者身上么)这要在现实里老师早就被辞职了,学生哪有这么冷静地只在课堂上偷笑。可能作者身在纽约不晓得我们有着很容易群起攻之又极度冲动的现状。(这里也无语,他凭啥写成这样还能在纽约公寓里悠哉嘛)还有第二男主角,那个暗恋女老师的学生莫名奇妙的自杀了,还莫名其妙压死了剧中炮灰(都不晓得这个人存在是为神马)然后就没有交代任何。男主最后不得不被体制同化,不再激情,碌碌无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但他表达得太无力了,对此我表示同情;可他安心地写这么些东西拿着巨额稿费被尊为名家,我又是讨厌死了。
《关关雎鸠》读后感(六):孩子死在校园里
看到138页,刚好看了一半。忍不住想来写书评。一是觉得书真心好看,看到王刚名字就毫不犹豫的买书是对的。二是总觉得全部看完,也许就没有现在这种感觉,害怕看完全书会过于绝望。这故事肯定有一个让人绝望的疯狂结局。还有就是总是不表达,慢慢就变的不善于表达了,现在的我总是忽略文字让人安静的力量。
王刚的《英格力士》看得非常过瘾,因为我对那个年代的故事总是非常着迷。也许是因为也就是几十年前的中国却可以让人那么绝望。所以,当看到《关关雎鸠》的故事发生在现代,还有点失望。尤其是看到故事里面又有qq,又有msn的⋯⋯因为我似乎不相信在现在的社会风气下,在我生活的周围能发生多精彩的故事。没有一个绝望的社会做环境,怎么能让绝望的故事让人信服?但是读到故事的中间,我开始兴奋了,因为故事竟然这么精彩,精彩到我开始为故事的结局揪心。
其实,故事中间还是夹杂了一段几十年前的事情,具体说来34年前。两个孩子因为成年人的害怕而被冤枉,被批斗。撒谎的孩子对说真话的孩子的忏悔,34年之后,才有的救赎。其实,两个9岁的孩子受到的打击想来应该是相同的,但是撒谎的孩子却还要再背负悔恨活着,才更让人心酸。
————————————————读到一半的分割线
看完了之后觉得刘元和谢达的死没有必要。为了结局而结局。
其实,看的最绝望的地方,是闻迅欢喜地觉得刘元写出了一部精彩的剧本,最后发觉是在网上抄的。王刚的本意也许是让人们觉得大学校园是一个毁灭孩子们梦想和青春的地方,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怀抱理想的老师心酸的绝望。因为直接联想到我在大学的时候,是不是也做了很多让老师极其失望的事情。当我们打开全身战斗细胞去抨击教育体制的时候,当年身为学生的我们其实做的也没多光彩。大学的现状,除了体制,学生,老师都难辞其咎。
还在上学的学生应该看看,感叹一下,因为也改变不了什么。
《关关雎鸠》读后感(七):大学里有贼!
大学里有贼!
评《关关雎鸠》
这个社会中,说真话的越来越少了,因为真诚和信任越来越珍贵了;真诚和信任越来越珍贵了,因为有人真心付出的时候,贼出来把它偷了,受到伤害的人们只好把自己残存的纯真珍藏起来,留给自己为数不多信得过的人,至于路边那个摔倒的老太太,因为太陌生,实在不敢帮。我们已经具备足够的麻木去接受这个社会了,只是期盼着我们的未来会好一些,但是《关关雎鸠》中作者说起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有些大学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圣洁:大学里也有贼!
这位非著名剧作家盛怒之下,在课堂摔坏了一名同学的电脑,间接地导致了这名同学的自杀身亡。大象死在荒野中,孩子死在校园里。这位同学本来是一位爱笑的男生,他对生活有着另类的理解和独特的真诚,可惜他阴差阳错地“被”考上这所大学,“被”成为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专业的学生。他爱上了他的女老师,成为了剧作家的情敌;他不断寻找生存的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地倒在强权和体制之下,他的纯真和自由不断被偷走,只剩下肉体的空壳,终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气,选择结束自己的方式寻求了最终的解脱,据说这是一种最“勇敢”的行为,但从心理上看他是脆弱的,从结果上看他是悲哀的,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理解这个勇敢。
以往我们琅琅上口读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实在歌颂一段爱情,可在这本《关关雎鸠》中,我们却在读懂那段爱情与悲剧之后,开始寻找大学里的那个贼。找不到贼的,就会像傻根一样,开始不相信有贼,后来却大声地喊:“贼呢,贼呢,你给我出来!”
《关关雎鸠》读后感(八):艳照毁了爱情,体制毁了大学
艳照毁了爱情,体制毁了大学
——老师不甘心!学生不原谅!
《关关雎鸠》是一个很温婉的书名,写的却是两个惨烈的故事,当然,任何毁灭都有长长的引线,瞬间崩塌的只是结局。
时代的步伐已经加快再加快,即便气喘吁吁的跟着它跑,仍然会被甩下。任何企图慢下来的人,哪怕是谈一场慢吞吞的恋爱,都无异于螳臂当车。
此书作者王刚在后记中写到:这是有教育以来,师生关系最糟糕的时代!一部如此沉重的小说,与“关关雎鸠”的美景背道而驰的小说。让人不得不重新触碰麻木的神经,重新去思考死循环似地症结。
王刚不愧是一流的编剧,他用流畅的文字镜头讲述了两个拧成麻花的故事。从始至终,《关关雎鸠》似乎都在反复大喊着一句话:我不甘心!。王刚也是一位老师,他那么不甘心做一个安于体制的老师,不甘心看着浑浑噩噩的家长左右孩子的命运,不甘心看着浑浑噩噩的学生,接受这种左右,选择不喜欢的专业,用混的方式过完最宝贵的青春。不甘心看着大学默认了学生的行为和态度,不甘心看着社会默认了大学的行为和态度。只有在小说最后,那不甘心才化成无耐。化成筋疲力尽的叹息。
无独有偶,同期还看到一本书。这本书与《关关雎鸠》几乎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一个叫钟道然的大学生出版了《我不原谅—— 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学者易中天为本书作序推荐,序言中称,“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我不甘心!我不原谅!老师、学生乃至所有人,都在这憋闷的教育体制下喊出声音,那声音汇聚在一起,却是另外四个字:何时改变?!
《关关雎鸠》读后感(九):活生生的剧中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除了其完美应用了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兴”中的“兴”之外,还因其声、情、文、义俱佳,通过描写男子对倾心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达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实闻讯与岳康康之间这种古典浪漫主义爱情只占了《关关雎鸠》讲述故事的一部分。王刚在这部小说中主要想要探讨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现时代高校教育制度与师生关系。他曾经在一次新书发布会上坦言,本次创作的主因是自己的儿子,看着儿子在应试教育中麻木的前行,无理想无信念无想象力,他慨叹这样的教育意义何在。于是,《关关雎鸠》中有了那场闻讯与学生在课堂上关于想象力的大讨论。
从学校的角度看,闻讯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不谈他在招生考试中无视校领导的说情小纸条,单说他上课的内容,按照教学督导柳先生的话说就是“重大事故”。闻讯在课堂上不断采用戏剧冲突强烈的现实题材范例,从行贿受贿,到抢劫银行,他想要做的不过是为了吸引学生们对于剧本创作的热情,但却只能一人孤独前行,学生不理解,学校督导们的目光也有如探照灯般追寻着他。闻讯发现,想要了解学生是多么的困难,而想要学生了解老师,更是难上加难。是什么样的教学体制造成了当前的局面?这就是小说希望摆在读者面前,引起公众思考的难题。
从表面看,故事讲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恋上的女人而不断发生的冲突,但实际上王刚用委婉、略带悲伤的词句揭露出现实社会中高校的种种污浊,招生潜规则,艳照门甚至学生自杀。在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出作者对高校管理层的冷漠与教条主义极度不满,对教育制度的扼杀天性痛心疾首。书中教导主任经常提醒闻讯注意自己的言行,他和柳先生其实就是“体制”的缩影,他们不断地出场,不断地束缚,为了保证教育按照设定的模式“常规”发展不遗余力,却丝毫没有察觉在“常规”之下存在多少隐患。故事的结尾,柳先生承认自己是自杀学生刘元的外公,他亲眼看着亲外孙在自己竭力维护的教育制度下失去个性、失去光泽甚至失去生命,我想这便是作最好的讽刺吧。
2005年,王刚凭借改编剧本《天下无贼》获得金马奖,如果说王刚在那部剧本中展现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那么《关关雎鸠》则重回现实,无情地揭示了教育体制的漏洞,甚至借主人公闻讯之口高喊:“残暴、凶杀就是我们的体制”,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关关雎鸠》读后感(十):当下的知识分子
在新书发布的交流会上,作者王刚回答为什么要创作《关关雎鸠》的问题时说,这个故事的源头,其实来自于他对在自己孩子身上发生过的教育的不满。但小说的开头却是从闻迅第一次参加本科课程论证会,温情地期待着岳康康的出现开始的。而真正代表作者创作源泉的出发点——大学生刘元,一直到第三章才正式出现。
其实这样的设置不难理解,因为虽然学生是源头,而闻迅代表的大学教师的内心世界无疑是王刚更加能够明白也更加擅长表达的。所以《关关雎鸠》其实是作者基于对自己中产知识分子参与到教育体制中的一种状态的表达。
闻迅是一个刚刚从大学教育体制外要进入体制内的剧作家,这个身份的转变本身已经说明了他需要面对的问题,于是在小说里,他和代表着固有大学教育体制的具象化的人物柳教授多次产生了冲突,从课程论证会上关于应该教给现在的大学生什么的争论,到之后几次具体教学工作的实施上的不同意见,闻迅表现出来的无疑是一种更有活力、更冲动的理想主义特质。而几次交锋带来的后果,证明这种理想主义触了礁。
这种理想主义特质也表现在闻迅与学生们,特别是刘元的关系上。他希望教授给孩子的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有趣的,实用主义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闻迅做了什么样的反应:愤怒、亲切、冷漠、激动……得到的反应却是漠视、敷衍、甚至阳奉阴违的对待。在小说里,大学生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块铁板,油盐不进。可从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现在大学生真正的想法其实是不了解的,于是刘元这个大学生代表被赋予了文中这种片面的阳光和片面的阴暗,所有的心路都只被简单呈现出了结果,而这样表现出来的卓尔不群和简单直白都显出一种隔靴搔痒的单薄。
男主人公理想主义特质的第三个表现,是他和女主人公的关系。以知识分子作为主角的故事,情感关系无意是展开情节和人物关系最普遍也是最容易的切入点。而现当代小说创作里总是要发生在中年男主角身上的婚姻关系失败,这次也毫无例外地发生在了闻迅老师的身上。随着故事的展开,在整个大学校园里维护闻迅的唯一温暖似乎就是戏文系的年轻女老师岳康康了。岳康康不但给予了闻迅审美和教学理念上的共识,更在情感方面给了他不小的慰藉。他们选择了复古的情书邮寄的恋爱方式来刻意地营造一种和当下的环境脱节的情感桃源。他们漫步在北京老城的胡同里,老树下,护城河边,交流着形而上的戏文美学和属于过去的甜蜜和哀伤,但是最终这种理想化的美好,也在无孔不入的讯息时代被拉扯得鲜血淋漓,然后又迅速被滚滚的资讯洪流淹没了。岳康康的形象无疑是美好的,于是大部分人看完这个故事,对爱情的印象都十分深刻,这种深刻只会强化刘元的单薄,并把直面教育现状这面大旗彻底变成了背景。
最后还有一位总是被读者忽略,但是又应该提到的人物,那就是闻迅少年时期的一位友人谢达,谢达这一条故事支线代表了过去的体制对于个体的伤害,这种伤害是自上而下的,是恃强凌弱的,是当年学生的一声痛苦哀鸣和事隔多年后的隐隐作痛,但是这段伤害在现在已经不会重演,或者说这种伤害已经变相为谁拥有了最先进的通讯方式,谁就能造成最大的伤害,于是当年的受害者,在今时今日依然受害。
如果沿着王刚一直以来的作品一路看下来,你可以看到青少年时期的创伤与时代痕迹、风口浪尖处的不甘与疲惫、对体制的茫然与不适……这些在他之前的作品里被表现过的元素在《关关雎鸠》这里,又一次被表现,或者说被聚合凝练后放置在了2011年的北京城,精致地延续出新的情节和体悟。而从故事一开始,作者就铺展着跳跃在概念和意象间的语言,迅速地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灰蒙蒙的,迷茫又游离的文本环境。无论是作者频繁地使用皮兰德娄的台词,还是不断进行的具有舞台感的状态形容。这种语言特点贯穿了整个故事。这样创作的结果,是造就了小说浑然一体的完整气质,也在表现形式上将男主人公闻迅在教育、爱情、过去的伤痛等方面的理想主义粉碎掉的忧伤感表露无疑。于是它就像是一个阶段式的总结发言,是作者对自己当时当下中产知识分子生活的一次戏剧化的压缩和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