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没有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3 15:58: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没有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精选10篇

  《没有不散的宴席》是一本由黄蕙兰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34.50元,页数:20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不散的宴席》读后感(一):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散的宴席?

  《没有不散的宴席》读后感(二):一个班里面零花钱最多女生的一生

  有三件事是痛彻骨髓值得深思人性的。一件是她爸爸最后一个小老婆是她妈妈的姐姐的养女。她妈妈的确是过分资助着她娘家,达到大家都感激她的反作用,暗暗的想着你只是嫁的好而已。所以一个有钱人装成和你一样穷酸也是有非常智慧了。一件是她生完一个小孩以后,她的母亲和姐姐统统处于静音模式,有种冷暴力的倾向。原因是,她当了大使夫人以后,没有意识到和感激回报她的姐姐。第三件事,她的丈夫最后选择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相伴到老,男人在这方面是自私到极点了。我觉得当顾说只戴我为你买的首饰的时候他那以前应该都是对她忠诚的。人与人平等的意思就是在这些方面展开的吧。她的书是一本流水账或者回忆录也好,里面对一些服饰的工艺遗失和追忆里剩下的都是珍贵的,这些和其它的回忆录无差别。

  《没有不散的宴席》读后感(三):宴席终场后

  本文节选自拙著长文《宴席终场后——黄蕙兰、严幼韵和她们的顾维钧》。

  ~~~~~~~~~~~~~~~~~~~~~~~~~~~~~~~~~~~~~~~~~~~~~~~~~~~~~~~~~~~~~~~~~~~~~~

  黄蕙兰是顾维钧的第三任夫人,也是相伴时间最长,合作最多,对顾维钧的事业付出最多的一位。在遇到她之前,顾维钧先后结过两次婚,爱过其中的一位,就在他们新婚不久前,他一生怀念的第二位夫人唐宝玥刚刚因罹患西班牙流感在美国去世,留下一双幼龄儿女无人照料。也就是在巴黎和会之后不久,顾维钧经人介绍结实黄蕙兰,简单交往后,他站在她面前告诉他:“我有两个孩子需要一位母亲。”这大概是最无趣的求婚,但20岁的黄蕙兰还是答应了他,开始了长达36年的没有爱情的婚姻。

  顾维钧与唐宝玥(唐少仪之女)

  《没有不散的宴席》读后感(四):也许,不散的筵席

  黄蕙兰说这是一个女人身世的故事 当然不尽然 作为外交官顾维钧的妻子 涉及政治上的事也是必然

  本书前十章写她们一家在爪哇的生活 后十三章写成为顾维钧妻子后所经历的事物种种 最后一章我自当做她对的目前生活的总结

  想来她年轻时有钱有权 性格又任性 日子看来总是惬意而奢靡的 晚年就比较惨了 故友大多逝去 而她与顾维钧大概早已没了夫妻之情 自姐姐与母亲逝去后我想她心里大概更加难过 她说她现在无所事事 所以适合回忆写故事

  我想这个女人始终是天真的 在成为老太太之前她一直养尊处优双手不染阳春水 暮年才逐渐学会烧菜自己去邮局 她也说 那时的生活于她是一种“冒险” (原话说的是她自己去菜场购买食物是冒险 但依我之见同时也是她对她那时生活的比喻)虽然跟随顾维钧出席各种高端场所接见各种形形色色的大人物 安排各种宴会 但是她一直到晚年还保留着作为一个女子的天真 很是难得

  顺着黄蕙兰的角度 可以看见另一面的顾维钧 我对他不熟 只知道他是个有作为的外交家 但从黄蕙兰的角度可以看见 这是个优秀的外交官 却是个失败的丈夫 当初顾维钧取黄蕙兰大概就是一时脑热 看见照片觉得不错 于是追求 黄的母亲看中了顾维钧才貌双全又位居高官 所以很喜欢他 一来二去地两人就在了一起 从新婚第一天开始 我就预见两人最终一定会分开 因为感情实在淡薄 后来果真如此 只是顾维钧的做法我实在不喜欢 没有正式和黄蕙兰分开 却又在人前介绍自己的一位“情妇”为“夫人” 黄得知应该是气愤非常 因为她是个十分自尊的女子 但是她戏说这一段 大概是怨在了心里

  文中一处写到车子的问题 说的是黄蕙兰发现自己的车子不见了 于是顾维钧向她坦白 是自己开走了 却掉到了沟里 看到这里我是笑了出来 文中有些小故事很是有趣 意识流的写法读来别有意味

  还不得不提的三个关键词是 珠宝 灵异 哈巴狗

  她对珠宝的描写我看得都觉得心动 却惋惜

  灵异类的事件有多处单独的详细描写 也勾起我幼年对于灵异类事件的记忆

  哈巴狗诚然是她晚年最忠实的伴侣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是我所知的中国成语里让我觉得万分痛苦绝望的 因为繁华欢乐终会散场

  黄蕙兰在最后一章里说 她相信轮回 相信下一世她仍会回到这些挚友身边 我也信轮回 却是觉得 倘若她有下一世 宁可不再出生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 而是在平民家里 她这一生幸福与否我不予定论 只是觉得 如果有来世 还是在平常琐事中寻求幸福吧

  《没有不散的宴席》读后感(五):闲谈《没有不散的筵席—顾维钧夫人回忆录》—不败而败的婚姻

  本文原创,请勿盗文,如有兴趣请关注微信订阅号“曦悦”,或扫描文章结尾二维码进行关注。

  lt;图片1>

  回忆拥有者黄蕙兰女士说“这不是一本谈论政治的书,这是一个女人身世的故事。”所以我想我可以尊重她的想法,只谈谈风月。

  通读全书,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只是惋惜黄蕙兰与顾维钧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并不是黄蕙兰主动造成的,虽然她也有自己的不冷静,但是更多的是各种外力推动导致了这个乱点的鸳鸯谱。

  虽然这本书一开始是从她的祖父说起的,看起来好像有点因为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只能从有记忆的地方开始说的感觉,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处处是错误的伏笔。

  关于他的祖父—

  他用筷子夹给我一块豆腐,我无礼地吐了出来。于是他给我一块猪肉,我吃了。他对我父亲摇摇头说:“她长大后,一定要嫁给一个能养得起他的丈夫。这样奢侈!”

  祖父的这句话我想黄蕙兰在后来的岁月中一定是忘记了,而在错过之后又记了起来,发现当年祖父的话可以说是偈语一般。一个极富的家庭培养出的女儿的行为做派是很难让普通家庭的男子消受的,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从最根本的价值观上他们就是彼此看不上的,相差悬殊到无法融合也不愿谅解。

  关于她的父亲—

  他的回电是给我的:“你无须结婚,回新加坡与我同住。”当我回复他我办不到时,他派出私人侦探暗中查明有关要把他的女儿带走的那个男人的一切。

  … …

  爸爸给妈妈打来电报,“你在干傻事。如果你把蕙兰嫁给顾维钧,她永不能成为他的正室,因为他在中国已经有一房活着的妻子。你怎能如此对待蕙兰?”

  黄仲涵对于黄蕙兰的宠溺是溢于言表的,每次谈及自己的父亲,黄蕙兰的词语就会很雀跃,可以看出她对她父亲的爱更加浓烈。但是当父亲听说黄蕙兰要匆匆嫁给顾维钧时,这个运筹帷幄的男人终于没有办法沉默,他先是要说服女儿不要那样做,而后无果,只能为女儿做些什么--派人调查未来的女婿,当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将不能成为正妻的时候,我想,他是愤怒的。

  关于她的生母—魏明娘

  我肯定她在他的第二个姨太太为他生了他盼望的儿子后,就不再让他碰她了。当他随随便便地—而且是残忍地—从一个姨太太转向另一个时,她的怒气也随之增加。

  … …

  母亲因为她自己没有儿子,就下决心让姐姐和我出人头地,从而提高她的地位。所以她拿我们当宝贝,并且致力于使我们成为上流社会的女性… …

  她转向爸爸,说他竟然下流到把她的孩子带给他那些下流女人看。在一次这样类似的争吵后,她离开了他。

  从黄蕙兰简单的描述,感觉她的生母其实是一个在丈夫身上得不到安全感的女人。在当时的华人社会,丈夫娶妾,或自己为妾是女性的普世观,不管她们是真的接受,还是被迫接受,反正像黄仲涵这种豪商巨贾有些个妾室完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魏明娘在这一点上表现了极度的厌恶。其实她是在紧张,这种紧张源自于她只为黄仲涵生了两个女儿。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虽然是元配夫人,但没有儿子让她感觉自己的位置时时刻刻都在被觊觎着,难以安心。整日如此紧张的人往往是要从别的方向寻求补偿的,比如,疯狂的购物欲。据黄蕙兰说母亲最大的爱好是走到哪买到哪,她买珠宝钻石从来都是论斤的。但毕竟源源不断从父亲那里来的只有钱,渐渐地当没有什么是买不起的的时候,这种由钱带来的优越感就慢慢消失,而此时她看见了“特权”这跟救命稻草,还有什么能比作为大使的岳母更让人安心的呢。即便黄蕙兰的生母确实考虑过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测,蕙兰需要有个丈夫,但是那样一个契机,让她没有来得及深思过自己如此积极筹划嫁女儿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为了女儿的幸福还是为了自己。

  关于她的姐姐—黄琮兰

  姐姐总与妈妈较亲,而我则是爸爸的宠儿。

  … …

  琮兰写给妈妈的信说:“马上来,因为代表团很快就要走了。整个晚上他不断地去看蕙兰的照片,我深信他爱上她了。如果他能娶她,那是多么好的机会啊!”

  … …

  我对鳏夫并不感兴趣,但我是个孝顺女儿,… …我对琮兰打算为我挑选未来夫婿感到有点奇怪,而且怕出现最坏的情况。我没有发现的是,琮兰想利用我来极力争取社会地位。

  … …

  我对姐姐琮兰的反应并无思想准备。她是此事真正的策动者。不过我了解也害怕她的脾气,担心她会不会嫉妒我。只是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她那时把我从意大利叫回巴黎是想得到什么,而我却如何不解事,有负她的期望。

  对于姐姐为她亲自搭线的这桩婚姻,黄蕙兰用了“策动”这样一个词汇,这个词其实怎么也与“婚姻”这样幸福的事联系不起来。而后通过黄蕙兰对于发生的很多事情的叙述得知她的姐姐策动这样一桩婚姻其实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她想让当时自己的丈夫进入那个无法用钱打入的社交圈,在欧洲的日子使她明白“名”与“钱”同样重要,因此,当自己的亲妹妹提起了“中国派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谈的代表团成员”的兴趣时,她认为这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提升自己阶级地位的天赐良机,蕙兰是她打入那个圈子的筹码。

  关于她自己—

  lt;图片2>

  一个人的婚姻观形成往往是在家境与父母双方关系的双重影响下缓慢形成的。黄蕙兰接受顾维钧的“求婚”时刚刚19岁,虽说这个年龄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成为人妻人母的女人不计其数,然而那时她却依然是个不谙世事玩心尚重的少女。她最感兴趣的是参加和举办各种奢华的宴会;去各国游历;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亲历这个新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对黄蕙兰来说像一盒什锦糖果,当用金钱可以剥开的糖果一粒一粒被享用之后,那些未能剥开的显得更具吸引力,而顾维钧很好地认识到了她的这一点需求。

  他的策略之一就是引我看一个新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使我非常动心,这是个包括白金汉宫、爱丽舍宫和白宫的世界—我对他说,我从来也没奢望过会被邀请去到那些地方。他说:“我到那些地方进行国事活动时,我的妻子是和我一起受到邀请的。”

  我说:“可是你的妻子已经去世了。”

  “是啊,而我有两个孩子需要一位母亲。”

  我望着她说:“你的意思是说你想娶我?”

  他严肃认真地说:“是的,我希望如此,我希望你也愿意。”

  他并没有说他爱我,他也没有问我爱不爱他。我有些愣住了,我告诉他我要仔细想一想。

  妈妈对我有些不耐烦了。她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你一定要答应这门婚事。”

  面对这母亲和姐姐的双重敦促,以及一个长自己十几岁的男人的策略性追求,她就这样未来得及考虑一下就答应了,甚至忽略了父亲的警告。其实她自己在冷静之后是有过一丝遗憾的。

  我头一回想到,以我真正对他的了解而言,也许我是在闭着眼和一个男人结婚。我仅仅在正式场合,他的举止最好的时候在一起想出国,我并非真正了解他,他也不了解我。

  我的女儿菊珍,他已故前妻留下的小女儿,曾经指出,不管顾维钧对我的美丽有多么欣慕,也不管我如何决心当好一个中式的贤妻,维钧和我太不一样,因而难以指望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 …

  我盼望从丈夫那里得到爱情。.. … 维钧很有才华,但他缺少温柔和亲切的天赋。他对我不是很亲热,而是常常心不在焉,有时令人讨厌。他最关心的是中国,为国家效命。他看不到我这个人也就不奇怪了。他关心的是时间,不是个人。他是个可敬的人,中国很需要的人,但不是我所要的丈夫。

  当时我当然无法知道这些,我太缺少阅历了。多年来我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天地里,一切我想要的东西都会自动送来,我不能理解在一个事情并非如此的环境里的生活。如果说维钧不了解我的话,我也不了解他。

  黄蕙兰在婚后的生活中真切的认识到过她与顾维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谋杀了这段婚姻。但是不论怎么样,黄蕙兰应是没有后悔过,也或者她不愿意细想,又或者她对顾维钧还有着刻意地维护,她除了知名不具地提到“另外一个女人”外,没有额外的恶言相加,有人说,这是一份名媛的气度,而我从一个脱掉她光环的角度认为,她不去说反而是因为过于在意。如果有什么比知道自己老公出轨更让一个傲气的女人无法忍受的,那应该就是让她亲口承认自己的不愉快了。

  黄蕙兰认为中文里最绝情的一句话是“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中文书名,其中的深刻意味,似乎只有真正了解中国语言的人才能体会。这场筵席无主无客,筵席虽散,却有人心未离席,而有人早已人在心不在。让看客忍不住想为黄蕙兰说一句,“我予真心待你,而你却认为从始至终这不过是一场交易,若你并无职权,而我也非多金,那是否会更容易让你真切地看到这被掩了那么多个岁月,藏得如此之好的真情?”

  ❀ 长按二维码,关注“曦悦”,享悦时光。❀

  lt;图片3>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没有不散的宴席》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