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是一本由艾瑪.拉金著作,衛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 320,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读后感(一):心灵的级差
这个故事很流行:缅甸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在缅甸寻找奥威尔》 很多人看到的是现象,恶龙捣乱,少年杀龙,无人生还。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会成为英雄,杀龙,让大家都过上安稳的日子。但事实面前每一个人又都会自己变成那只龙。 我觉得自己可悲,他又何尝不觉得自己可悲呢? 我曾经就如同那个莽撞的少年英雄抱着最美好的期望去杀龙赦免那个无辜的女子,但看到金钱和美女的时候自己就慢慢的变成了龙。 可怜,可悲,可恨。 他比我聪明,常常跑在我的前头,反而是哪个傻了吧叽的自己以为自己聪明,他无法理解。其实他的犀利何曾比自己少一分。 这个游戏我玩的有点不甘心。但还好,现在我知道了也无妨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读后感(二):仅仅是一本游记而已
书看得很不舒服。作者预设了一个立场:今日的缅甸就是奥威尔笔下的《一九八四》,然后在缅甸全国游历寻找证据,并加上奥威尔作品的书摘相互印证。
问题是这种游历太浮光掠影了,数据被谎报的程度、政治犯入狱的详细原因、军人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一本书被审查删减的具体内容……都没有详细展开,只是借采访者之口泛泛地提及,核心的证据全都一笔带过。
作者采访的对象看起来也不太恰当,基本都是各种异见人士,说话的口吻看起来非常熟悉——几年前玩Twitter的时候,见过很多此类的中国用户,在一个封闭不平衡的话语场内,这些人看新闻、解读社会、提到政府和公权力,永远是同一个套路。其中必然有令人惊讶的黑暗社会现实,但完全采信,就跟你完全听信央媒报道一样轻率。
而且作者与他们的交往很多都是一面或者几面之缘,时间非常短暂,后面到需要严肃论证的时候,作者就偷懒地搬出奥威尔的话,永远在值得深入的地方戛然而止。
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
像何伟写中国,会持续地写同一组人物、同一个地区,写主角们的生活变化,他们不同时期对社会的看法,这起码保证了故事的真实性。
外国人写一个未知的集权国家,有过度解读和猎奇心态很正常。比缅甸更多地作品是关于北韩,相比之下,像《我们最幸福》这种,记录北韩普通人的生活,写他们恋人间不敢拉手、火车出轨事故、幼儿园幼童一个个旷课、饥饿而死……很少主观地旁征博引,直接上事实,更触目惊心也更可信得多。
以游客身份去缅甸,所见的太平都市完全与这本书是两个世界。隐秘的一面一定是存在的,存在的程度需要更多可靠的资料来印证。如果缅甸真的像艾玛写的这样,从2002年到2015年,能发生这么大变化那实在是惊人,尤其从2011年之后的变化,太值得记录了。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读后感(三):仅仅是一本游记而已
书看得很不舒服。作者预设了一个立场:今日的缅甸就是奥威尔笔下的《一九八四》,然后在缅甸全国游历寻找证据,并加上奥威尔作品的书摘相互印证。
问题是这种游历太浮光掠影了,数据被谎报的程度、政治犯入狱的详细原因、军人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一本书被审查删减的具体内容……都没有详细展开,只是借采访者之口泛泛地提及,核心的证据全都一笔带过。
作者采访的对象看起来也不太恰当,基本都是各种异见人士,说话的口吻看起来非常熟悉——几年前玩Twitter的时候,见过很多此类的中国用户,在一个封闭不平衡的话语场内,这些人看新闻、解读社会、提到政府和公权力,永远是同一个套路。其中必然有令人惊讶的黑暗社会现实,但完全采信,就跟你完全听信央媒报道一样轻率。
而且作者与他们的交往很多都是一面或者几面之缘,时间非常短暂,后面到需要严肃论证的时候,作者就偷懒地搬出奥威尔的话,永远在值得深入的地方戛然而止。
看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
像何伟写中国,会持续地写同一组人物、同一个地区,写主角们的生活变化,他们不同时期对社会的看法,这起码保证了故事的真实性。
外国人写一个未知的集权国家,有过度解读和猎奇心态很正常。比缅甸更多地作品是关于北韩,相比之下,像《我们最幸福》这种,记录北韩普通人的生活,写他们恋人间不敢拉手、火车出轨事故、幼儿园幼童一个个旷课、饥饿而死……很少主观地旁征博引,直接上事实,更触目惊心也更可信得多。
以游客身份去缅甸,所见的太平都市完全与这本书是两个世界。隐秘的一面一定是存在的,存在的程度需要更多可靠的资料来印证。如果缅甸真的像艾玛写的这样,从2002年到2015年,能发生这么大变化那实在是惊人,尤其从2011年之后的变化,太值得记录了。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读后感(四):转:因为寻找而看到当代缅甸
倪炎元
2012-03-10《中国时报》
以《1984》、《动物农庄》等政治寓言小说传世的英国作家欧威尔,究竟是经历何种特殊的生命体验,才能书写出那种统治老大哥无所不在的恐怖氛围?过往流行的说法,多半指是缘自欧威尔参与西班牙内战中的苦痛记忆,但美国记者埃玛.拉金却企图推翻这种说法,透过1990年代多次进出缅甸采访的数据,断言:提供欧威尔创作来源的,其实更多是他在缅甸的经历。
拉金在书中引述了一位她在缅甸朋友的玩笑话,谓欧威尔先后出版的《缅甸岁月》、《1984》与《动物农庄》等3部著作,所刻画其实就是所谓的“缅甸三部曲”,稍后拉金在书中根本就认同了这样的说法。
这个推断很有趣,但也挺“大胆”。1920年代欧威尔确实在缅甸做过5年的帝国警察,他的《缅甸岁月》是在1934年出版,据说他在1950年代逝世前,正在构思一部以缅甸为背景的小说《一则吸烟室的故事》,但还未动笔就离世。就凭着这三层连系,拉金展开她的“缅甸之旅”,深入缅甸寻找欧威尔留下的踪迹,企图证明缅甸对欧威尔创作的影响。
遗憾的是,即便只是个“大胆的假设”,拉金求证的过程一点也不顺利。尝试想想,企图在1990年代寻找一个20年代在缅甸待过5年的英国警察事迹,能觅出多少拼图的碎片?更何况,这不是在其它寻常的民主国度,而是在缅甸。殖民帝国年代的档案早已荡然无存,70年前认识欧威尔的缅甸人就算还活着,可能都已近乎人瑞,就算能找到他们的后代,也只会有模糊的记忆。讲得直白一点,拉金将这本着作定名“寻找”(finding)欧威尔,其实是没错的,因为她虽然进出缅甸多次,但并没有找到任何欧威尔留存在缅甸的事迹或遗绪。
于是,作者采取了另一种书写策略。她走访了所有欧威尔曾经待过的缅甸城市,包括曼德勒、眉苗、三角洲、仰光、毛淡棉等,搜寻当地残留的英国殖民遗迹(主要是建筑),拟想当年欧威尔在这里停留的岁月。她也广泛地与若干精通英语的缅甸知识分子交流,与他们讨论阅读欧威尔著作的心得。当然,最多的部分,还是拿欧威尔在《1984》与《动物农庄》两书中所描写的景况,与当下缅甸“警察国家”的现实做对照。
这样的书写策略,要将《1984》与《动物农庄》视为欧威尔在缅甸经验的折射,坦白说有些勉强。毕竟欧威尔在缅甸的那5年,身分上是不折不扣的殖民压迫者。那种生命体验,要“反省”出受压迫者所感受到的恐怖氛围,其实是有待商榷的。而他那部《缅甸岁月》甚至还隐藏了些许种族歧视的视角,让部分读过该著作的缅甸知识分子向拉金表达不快。
因而不讳言地说,拉金尝试引导我们相信欧威尔的创作来源是来自缅甸,而非西班牙内战,其实不能算成功。
但是假如换个角度,尝试把“欧威尔”视为只是拉金在这部著作中的一个隐喻,不再把“找到欧威尔”视为一种压力,而是将整个阅读策略转到缅甸这个国家本身,或许会得到更大的兴味。毕竟除了翁山苏姬与残暴的军人政权,我们多数人对这个位在东南亚的神秘国度其实所知有限。拉金在寻找欧威尔的旅途中,顺道记录了不少当代缅甸人的生活实况与心灵状态。这些长年在军事政权下生活的缅甸人,在拉金笔下呈现出某种揉合务实、谨慎但又乐观的鲜活特质,这是我们在许多讨论缅甸的书籍中,很难捕捉到的。
可以这么说,别被书名误导了,阅读拉金这部著作,你可能根本找不到欧威尔,但却可以寻访到当代缅甸人的面貌。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读后感(五):平行世界下的缅甸
两个月前中国新年,在去曼德勒和眉谬旅行前,向学生借了这本台版书,学生笑说,里面的汉语太难,她一直没能读完,不过这本书正好可以成为我的旅行读物。我怕弄脏学生的书,也没带着上路,终于在来缅甸的第十一个月,花了两三天得闲读完。
大概是因为主线是拿着乔治奥威尔的书去缅甸各地”按图索骥“一番,本身就已经怀有预期。可贵的是,你能读到作者其中的思考,与自我怀疑,倒是显得比一般水平的吐槽更为坦诚一点。
与一般旅行者不同,作者在缅甸的人脉之广之深让人震惊,大量与缅甸知识分子或政治犯的交谈(会缅甸语真是太棒了),使这本书不同于一般人类学意义上重异邦文化的游记,而是带有了一定政治与话语色彩。
除了卡萨(Katha,大陆译为杰沙),书中的地方,我也都到过。不知道是近几年缅甸变化太大,还是我所见所闻太肤浅(我的确不知道任何政治犯和”真正”的知识分子),书中的缅甸有些显得些许陌生,宛如一个平行世界。
而与我所知有出入的,比如后续里提到零八年的纳吉斯风灾,政府不许任何国际救援组织进入。据我所知,台湾的慈善组织慈济便是于那时受邀进入缅甸的。
作者行文优美。有些故事让我很是喜欢。摘录如下:
我很喜欢书中这些零散的故事,宛如个人史,每个人都是值得被书写的。
缅甸在这今年一跃成为热点国家。缅北战事连连,殃及云南国境上的无辜村民,而大量难民也涌入中国。
临近未来一年的大选,我问起汉语高级班的学生,你们支持昂山素季吗?一个学生回答我说,她老了,而且有外国亲属(昂山的儿子与丈夫),按宪法规定,已经没有参选的资格了。新政府上台后,实施改革开放,昂山被释放并允许进入议会,去年年底,奥巴马访问缅甸就专门拜访了昂山的木屋并表示支持昂山参选,一时奥巴马拥抱亲吻昂山素季的照片出现在各大网络媒体与报纸上。
如今奥威尔的书已不再是禁书,在很多缅甸的主要景点(如蒲甘、茵莱湖)都可以看到在卖奥威尔的书。前几日仰光的美国使馆下的美国中心(American Center)举行读书活动与比赛,前三名的文章几乎都是与奥威尔有关的。
今年是二零一五年,缅甸于二零一三年解禁Facebook。而境内可以流通美元,尽管对美元的新旧要求仍为苛刻,不能有一点折痕与污迹。在Facebook上,我看到肯德基的主页得到了十万个赞,而不久,据说便要开张全缅第一家肯德基。
我总觉得,这是一个被低估的国家。缅甸未来如何发展,几乎全看国内政治气候的走向与政策的放松与否了。
回到此书,整体上,了解缅甸,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不过也不必因而愤世嫉俗,但去走一遭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