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宇航员》是一本由[美]马克•凯利 / [美] C. F. 佩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鼠宇航员》读后感(一):给孩子埋下一个太空梦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太空的梦想,所以每一名家长都该给孩子买这本书。拿到手里,才发现,我的选择是如此正确,小朋友很喜欢这套科普绘本,第一辑看完了,第二辑还正在看,一只小老鼠不服输成为宇航员,它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完成了探测火星的任务。我们全家一起跟着书中的小老鼠去认识太空,书中内容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适合幼儿园前后的宝宝阅读。
《老鼠宇航员》读后感(二):一只小老鼠教会孩子坚持梦想与肯定自我
孩子们对星空与太空总是充满幻想,这是孩子探索未知的天性使然。《老鼠宇航员》是一本能够满足孩子强烈好奇心的航天题材绘本,作者马克·凯利本身是一名宇航员,从2001年到2011年曾4次飞上太空并安全返回。2001年他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时,注意到飞船上有一只小老鼠竟然十分享受失重状态,它个子最小,但它享受当下的状态感染了作者马克,成为这本《老鼠宇航员》故事的原形。
《老鼠宇航员》的封面是主角密特尔身着宇航服的硬照,不得不称赞它真是一只帅气的小老鼠,它的蓝眼睛里透着机智与果敢,白色的胡须根根分明,表情平和却坚定。密特尔的周围是藏蓝色的无尽星空,航天飞机与行星环绕左右,它的梦想很大也很明确——乘坐航天飞机登上太空。
但是一只小老鼠要如何实现大梦想呢?就客观条件来说:密特尔几乎没有优势,因为个头小,其他老鼠都认为它不会被选中进行航天任务。但是他人评价不等于自我评价,这也是心理学家强调树立积极自我观的重要性:自我评价能够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和决定人们的期望。
积极的自我观是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别人说我不行不等于我真的不行,我不但不能放弃努力,还要取长补短,通过刻苦训练证明我行。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老鼠,勤奋训练的密特尔引起了飞船指令长的注意,它最终被选中参加航天任务。
飞上太空不是终点,只是密特尔英雄梦的起点:当宇航员忙碌执行任务时,密特尔考虑的是“我能帮他们做点什么呢?”当控制台的钥匙掉进缝隙里时,密特尔小巧的身材反而成了优势,它克服了对又黑由挤的缝隙的恐惧,成功地取出钥匙、拯救了飞船。
《老鼠宇航员》能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不仅因为这本书向孩子们传达了关于梦想、关于自我肯定、关于勇气的正能量,同时得益于绘本中栩栩如生的插画,能够用图说故事。
*孩子们可能喜欢宇航员太空行走的画面,简单的黑白灰拉开画面层次、展现空间上的纵深感;
*孩子们可能喜欢老鼠宇航员密特尔享受失重的快乐模样兼对着其他老鼠惊慌失措的表情忍俊不禁;
*孩子们可能喜欢火箭发射的场景或者航天飞机的室内仪表盘,这些足够小科学控们反复看很多遍了,我家宝宝1岁半,就喜欢在“啊啊啊”在画面上各种点;
小老鼠也可以实现大梦想,事实上许多动物都已成为太空旅行者。美国有个高中生曾好奇地问:蜘蛛在接近零重力的太空中是否还能吐丝结网?于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两只蜘蛛送上太空,事实证明蜘蛛在太空也可以结网,并且在太空中结的网与在地球上结的网非常相似。
当我们的孩子天马行空地发问并且怀揣梦想时,希望我们想起《老鼠宇航员》的故事,不要嘲笑不要打压,而是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朋友站在他们身边提供陪伴与支持,dream big比早早向现实低头酷多了,不是吗?
《老鼠宇航员》读后感(三):一本温暖的科普书,"不仅上过天",还透着神奇的力量
一本小小的绘本书怎么会上天?
不过,这个是真的,2015年, 《老鼠宇航员》与其他太空主题的科学类儿童读物一起,被阿特拉斯V型运载火箭从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发射场升空,将它们送往国际空间站。 在那里,将由宇航员在零重力下,为孩子们朗读。 并且,宇航员们会录下自己在穹顶舱观测窗前阅读书籍的视频。
这就是“太空故事时间”项目,该项目于2014年在国际空间站启动,旨在向学校师生提供宇航员在空间站朗读儿童读物的录音和视频。
“太空故事时间”由全球航天教育基金会组织,得到美国空间科学促进中心支持。该中心负责管理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国家实验室。该丛书作者班尼特曾说:“太空故事时间”,是教育,视角和灵感的完美组合。
薄薄的一本书,就成为了“太空故事时间”的官方选书。
北京天文馆馆长,曾经这样评价这本书: 这只老鼠是我见过的最酷的老鼠!谁都有自己的梦想,包括小老鼠。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肯开动脑筋、坚持不懈,你的梦想就会离你越来越近。就像小老鼠最终成为宇航员一样,说不定,下一个飞上太空的就是你。
为什么这本小小的绘本书,受到如此推崇呢?
细数科普类绘本,不乏优秀的作品,《小牛顿科学馆》,《神奇校车》,DK系列,这些都是现在家庭的必备用书,为什么这本书却能够脱颖而出,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
图片来自网络我想到了这本书的作者:马克·凯利,他是前NASA的宇航员,曾经4次执行太空任务,是美国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这本《老鼠宇航员》是在2001年首次执行太空任务时,马克·凯利看到一同被送往太空的十八只老鼠中,除了一只体型最小的老鼠,其他的老鼠都紧紧抓住笼子不放。那只最小的老鼠仿佛十分享受失重的状态。正是因为受到这只老鼠的启发,才有了《老鼠宇航员》上面的密特尔。
翻看了第一遍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暖暖的。暖的让我忘记了它,本是一本严谨的科普书。书上面那只可爱的小老鼠那种心存梦想,不放弃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人类从对自然界从害怕,好奇到最后利用科技登上太空,不正是这种执着于自己梦想的坚持,才有了现在的成果吗?
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大人们会拥有自己的梦想,孩子们也可以在心中埋下理想的种子,伴随着他们一天天的长大,心里的种子也会慢慢生根发芽。
在拿到《老鼠宇航员》这本书之后,孩子几乎天天让我读一遍。真的是百看不厌。时不时的还听到人家自己在倒计时:十,九,八,七…,整的好像自己马上就要飞上太空一样,自豪极了。
孩子的这种相对反常的现象,也让我不由得想要看看,这本《老鼠宇航员》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
应孩子的要求,我再次给他读时,除了看字以外,还同时看了它上面图案,结果,我发现这本书的画面上,处处都有玄机,处处透着科普的力量。
比如讲到失重的词语时,它配了一副图片,上面的两只老鼠紧紧的抓着笼子,唯独那只最瘦小的老鼠,却悠然自得的,好像是特别享受失重的状态一样。
图片来自本书和那些严谨的科普儿童书不一样的是,这本《老鼠宇航员》是从老鼠的角度去描绘失重的,图画上面,老鼠紧张的样子,就让我瞬间想到,这应该就是一种最真实的失重状态的体验,而不是冷冰冰的向我们讲述失重的概念。
于是,我顺势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这幅图,孩子看了之后,他瞬间明白了,在失重状态下,人是会飘起来,胆小的人会害怕。对于失重的认识,就不再是简单的现象了,里面掺杂了内心的感受。
这也让我一下子明白,我们天天给孩子读绘本,不就是想让他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产生兴趣吗?孩子在读绘本的时候,愉悦度越高,就越能对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为他打开另一扇们准备了一副钥匙,他随时可以开启他想要打开的任何一扇门。
这不正是我们给孩子读绘本时,内心所期盼的吗。
好的绘本,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我想,这就是《老鼠宇航员》带给我的神奇之旅吧。你呢,会让你的孩子去感受这种美,这种神奇力量吗?
每个孩子都向往着外太空,中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时,和孩子们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那句对宇航员说的“北京见”让我记忆犹新,虽然孩子们不明白那句话意味着什么,但却挡不住他们对天宫二号发射的热情。
孩子们在电视中看到过飞船发射,在科技馆见到过航天飞船的立体模型,也体验过太空舱的驾驶视觉,还穿过厚重的宇航服,现在的孩子可真幸福,离科技的前沿那么近。
但飞向外太空,似乎是大人的事情,这本《老鼠宇航员》能帮助孩子体验一次宇宙探险之旅,对这本书心动,是因为内页中的航空舱和火箭发射台吸引了我。
本书作者是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前宇航员、奋进号航天飞机指挥官马克·凯利,他曾4次进入太空执行任务,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才有了这个有趣的科普故事。
航天飞机发射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失重是什么样子的?
宇航员的工作是什么?
绘本并没有明说,但却都画了出来,好奇的孩子们一定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身形娇小的密特尔凭借自己的娇小的优势,成功拿出掉落在缝隙中的控制台的钥匙。拯救了所有人,让航天飞机顺利返回了地球,并因此成为了真正的老鼠宇航员。
明明挑选了5只大老鼠参加飞行任务,为什么身形娇小的老鼠密特尔却被意外选中呢?外在的条件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比别人更努力。很多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努力呢?
是同一件事情,别人做1次,我们做10次;别人在做时,我们也做,别人休息时,我们也做。也许你会问,让孩子太早知道这些是不是太狠了?其实,只要孩子喜欢这个目标,再辛苦的付出在他看来都是快乐的。
这本书是科普绘本,孩子可以读图理解,但作为家长阅读时感觉并不完整,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回答:
航天飞机发射前要做什么准备呢? 宇航员们在14天的飞行任务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控制台的钥匙丢失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航天飞机飞到太空,只是为了在太空中眺望地球吗?难道是翻译的时候只是粗略的说一下,把内容简略了?为此我特意查了下译者。译者常君丽和倪晓楠是一对母女,也是这本书的伯乐,是她们在美国的Strand旧书摊上把它买下,并共同翻译的。
小译者倪晓楠才7岁,用了一个暑假,才翻译出来。倪晓楠曾在美国就读一年级,参加过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快乐大巴”,唱了三首英文歌,展现了英语能力。可以说,小译者对这本书是真爱呀!她就像那只小老鼠一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经意间,让中国的孩子们通过她的翻译,看到这本译作。
我在书的最后找到了答案,那篇幅长过绘本故事的“写给小读者”,解答了我的困惑。
……
通过绘本孩子了解的,不是全部,但还能有什么呢?一个高中生曾提出这样一个想法:蜘蛛在接近零重力的环境中是否还能吐丝结网?
为了解答这一疑问,阿拉贝拉和安妮塔这两只蜘蛛也参与了太空飞行实验,事实证明它们是可以的,而且它们在太空中结的网和在地球上的十分相似。除了老鼠、蜘蛛,还有很多动物都参与过太空旅行,在看完绘本,孩子们又会冒出许多新的想法。
绘本图片来自作者真实经历。
好奇的种子就像是多啦A梦的口袋,读完这本书,更想知道书的后面还会有什么?
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和CASIS等机构合作发起的儿童科普推广“太空故事时间”(Story Time From Space)项目:让NASA宇航员在太空中给孩子讲故事,激发他们对阅读和科学的兴趣。
这位漂浮在国际空间站的舱窗前,正在给孩子们直播讲故事的宇航员叫迈克尔·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
当《老鼠宇航员》的太空故事之旅从太空站传回来后,会寄到中国,中国的孩子们也可以看到来自太空的故事。拥有一本属于孩子自己的航空绘本,似乎就离太空更近了一步。
太空中的极光“妈妈,长大我想当宇航员!”
孩子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亮亮的,像闪闪发光的金色小球。他还丝毫意识不到,自己许下了一个多么伟大的梦想,更想象不到,要实现它需要付出的是什么。
《奇迹男孩》从仰望天空,见识到浩瀚星辰开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到人类首次飞离地球、踏上未知的土地,再到实现空间站的日常科考等等,如今的航天成就,是数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宇宙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依然是未知的——受到技术所限,人们想要离开地球,亲自去看一眼外太空实在太难太难了。
正因为如此,宇航员的身份才那么令人敬佩,工作那么令人着迷。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深深地为他们所折服,情不自禁地去构造属于自己的航天梦。不同的是,大人心里明白,当宇航员仅仅是个梦而已,多半实现不了;而孩子却不懂这些,以为所有梦都会成真。
我们真应该珍惜孩子的梦。
对大人而言,童年的想象期早已结束,满脑子就剩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从理性上判断,当宇航员已然毫无可能,所以只能讪笑着为自己开脱:“没办法,当宇航员的标准太高了,毕竟我只是个普通人。”
他们大概忘了,自己也是亲自当过小孩的,也是有机会实现梦想的,为什么就没有成真呢?真的是因为普通吗?
别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这么一只小老鼠。
那真是一只再普通,再普通不过的小老鼠了。这样说多少还有点抬举它,因为它和别的老鼠相比,还要更瘦弱一些。
这只叫密特尔的小老鼠,有个很伟大的梦想:它想当一名宇航员。为了能够在太空老鼠选拔中获胜,它非常非常努力的训练,并获得了一位宇航员的注意,得到进入太空的机会。密特尔在太空中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它不仅十分享受自己的太空之旅,甚至还在一次很危险的状况中,利用自己身材瘦弱的优势,拯救了整艘太空船的人,被授予了真正的宇航员称号,还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宇航员服!
这就是《老鼠宇航员》的故事。故事的作者叫马克·凯利,曾经四次飞往国际空间站,指挥过航天飞机“奋进号”执行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是一位经验丰富、功勋卓越的宇航员。他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发现一只实验老鼠特别享受失重的感觉,便开始想象如果它也是宇航员中的一员会怎样,并最终以它为原型,写成了《老鼠宇航员》这本书。该书不仅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长踞美国亚马逊儿童科普书类第一名,而且入选了“太空故事时间”,由NASA的宇航员们在太空为孩子们朗读。
马克.凯利可以想象,当孩子们听到宇航员叔叔们在真正的太空舱里,跟他们讲一只老鼠宇航员的故事时,该是多么的激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真正能吸引人的绘本。
《老鼠宇航员》的故事是围绕小老鼠密特尔如何成长为宇航员展开,因此它的故事性非常强。除此之外,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故事中还隐藏着许多航天小知识。
在故事的开头,宇航员们在做飞行前的准备工作,有的调试仪器,有的在小本上记录什么。
小朋友可能会发问了:这些叔叔在干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火箭发射前必须要经过的测试阶段。参与火箭发射的工作人员需要对仪器设备逐个地进行检查,查看它们的性能并准确地测量各个参数,之后还要进行分系统测试等等。小朋友们会发现,原来火箭的发射并不仅仅是宇航员叔叔的功劳,还有许许多多的叔叔阿姨都为火箭能飞上天而努力呢。
而在故事的结尾,作者马克·凯利则用“写给小读者”的形式,讲述了许多关于航天的小故事。
比如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从第一次将人类送上天空的“飞行者号”飞机,到1957年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1969年美国第一次将人类送上了月球等等。再比如宇航员在飞行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考验:如何在太空中洗澡、如何在太空中健身、在太空吃什么等等。我们还能知道,到目前为止,有多少动物曾经进入太空,成为比大部分人类还要幸运的“太空旅客”……当然,小老鼠肯定是其中的一个。
大人常常希望孩子能从绘本故事中学到知识或是道理,但有时又苦恼于不知道什么样的故事最能被孩子们所接受。读《老鼠宇航员》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一位儿童动画剧专家(研究《芝麻街》)曾说过:“请注意,孩子最爱看的还是孩子。”这是他们经过大量的量化研究得到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出现很多形象和内容时,孩子往往最关注的是和自己类似的形象以及他们的命运;还有一点,那就是他们并不是那么爱看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发生的故事,而是喜欢看到新的环境,未知的事物。这完全符合孩子成长发育中求新求奇的特点。
《老鼠宇航员》中的主人公,是一只小老鼠——虽然不是一个儿童,却是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童话形象。而且它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千千万万的孩子一样,并不是那么完美。光从这一点上,就可以让孩子找到共鸣。他们会迫切地想知道,这个和他们一样的小老鼠,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而小老鼠密特尔也不会让他们失望,因为这是一个在全新而陌生,却又让人充满遐想和向往的太空舱中发生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小老鼠,还做出了如此不平凡的事。
火箭、宇航员、太空舱这些故事中的元素,本来对孩子的冲击已经很大了,故事本身则更妙,隐喻了一种十分积极的人生奥义:即使是一个普通,甚至是不那么完美的孩子,也是有可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
孩子正是在这种正向的鼓励,以及自我肯定中成长起来的。
宇航员的小时候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宇航员的?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绘本作者马克·凯利自己的故事。据他在曾经就读小学的一次演讲中所说:自己以前并不是一名多么优秀的学生,甚至不是一名多么好的飞行员。在他第一次驾驶飞机在航空母舰上着陆时,教练还质疑他的能力,希望他重新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
正是这个经历促使他不断努力,最终证明了自己。他说:“那一天做得很棒的人后来并没有成为试飞员或宇航员。但是,那一天艰难挣扎的那个人,就是我,后来成了宇航员。在尝试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开始你做得怎么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你未来能够做得有多好。”
从马克·凯利的故事中我们会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正是《老鼠宇航员》故事中小老鼠的投射——一个条件并不那么突出,却有着宇航员梦的孩子。
在故事中,小老鼠密特尔虽然身形弱小,却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的勤奋训练,让它获得被选拔上太空的机会;他的自信,让它得以自由地在太空舱内参观;他的勇敢,让它在紧要关头发挥特长化解难题……甚至在他刚刚获得宇航员称号的时候,心里就开始想着下一次的任务了。
可以说,小老鼠密特尔的梦想实现之旅为孩子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因为好奇或兴趣,而萌发出一个梦想很容易,但要实现它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比如坚持,比如努力,比如自信等等,就如同另一个传奇的宇航员克莱顿·安德森(他连续15年申请了15次才成功成为“宇航员候选人”)所说的那样,你还得: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反对学习新技能; 知道成为航天员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不畏惧任何尝试,等等。
克莱顿·安德森虽然很难,但小老鼠密特尔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梦想实现的方法和需要的品质,让我们相信梦想真的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从普通到伟大,中间要经历什么挫折,要经过多少努力,我们可能无从知晓。因为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尝试过,或者在中途就放弃了,失去了实现梦想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人,在面对曾经的梦想时,只会唏嘘感叹,而当孩子有了梦想时,却又万般鼓励——他们又把梦想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
如果你把《老鼠宇航员》读完,可能会改变自己对梦想的看法。
好的绘本,不仅能让孩子从中受益,大人也会受到启发,《老鼠宇航员》就是这类好的绘本,非常适合家长和孩子共读。
对孩子而言,书中的航天知识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萌发属于自己的小梦想,而小老鼠密特尔的故事,则能鼓励他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畏坎坷,一路前行;对家长而言,这也是一次回望初心,重拾信心的梦想重塑之旅,它让我们明白,从普通到伟大之间,其实也只有一个相信梦想,执着坚守,努力实现的距离。
但愿所有读到这本《老鼠宇航员》的孩子和大人,都能从此迈向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