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句》是一本由宋春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句顶一句》读后感(一):还没读完,但很吸引
在朋友家里做客,看见这本书,翻了一半,被吸引住了。原因就在于作者很善于讲故事,而且用的是一种非常生动幽默的笔触来讲各种职场表达中的故事,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有雷人的,很有意思。不知不觉之中,作者就把我给影响了...
《一句顶一句》读后感(二):好书啊
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纯粹是找书的时候随便看看。
后来却成了这3本书当中,最有价值的
刚看就被吸引住了,越看越觉得跟自己的经历很相似,由于我读书没有看作者介绍的习惯,直到看了一半,才发现原来大家曾同在众行公司过,虽然我的时间很短。
后来,同事告诉我,他是我们众行的一个“传奇”,哈!!
总之,这本书,每一编,其实都可以单独制作成为一个PPT课程,然后再上课、、、我是这么想滴!
《一句顶一句》读后感(三):技术男、工科女的救星
当当网开始发售,而且在图书首页推荐,他们这些经销商这么大力度推荐肯定是值得阅读的书。
《一句顶一句》读后感(四):实用的书才是好书
第一次见到宋老师,是在公司组织的管理沟通课程上。他一开口,立马吸引了所有员工。宋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讲课时幽默诙谐、口若悬河,更是曲尽其妙,将所有实用且科学的讲话技巧循序渐进的传授给我们。每次课后,几乎所有员工都围着宋老师问问题。他能有如此之大的本事,本身就证明了具有“一句顶一句”的能力。
培训的效果也是明显的,许多内向木讷的同事不久后就变得伶牙俐齿,与领导和同事之间的沟通更有效。甚至领导自己都说,没有白花培训费。
得知北大社要出版宋老师的书,真感觉寸阴若岁,恨不得马上将手拿到手并一口气读完。
没有听过宋老师课的人、没有受过沟通培训的白领、想提升自己沟通技巧的所有人,为了我们的职业发展,都应该去看看宋老师的书~~
《一句顶一句》读后感(五):有理论支持又有实战经验的佳作!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读过不少和职场表达、公众演讲、商务呈现方面的书籍,以国外作者为主,辅以少部分国内学者、讲师的编著,在感觉受益匪浅的同时,又不免觉得有些缺憾,缺憾一:一些作者精于各种理论,书中呈现了不少表达的模型、框架,但真正想在实际的表达中灵活加以运用却又似乎隔了一层;缺憾二:另一些职场表达的书籍基本上是各种情景下个案的汇编和整合,一个个的故事读着都不错,但掩卷思考,能留下的精华却是少之又少。
喜欢《一句顶一句》的原因就在于这本书在理论指引和实战经验方面的平衡。也许是和作者的职业阅历、表达经验有关,这本书提炼了很多指导性很强的表达原则,且易于操作应用,比如听众的正态分布理论、“五秒钟对话法”等等;同时,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众多自己的真实案例,比如说“我们逃跑吧!”,比如“手举起来比头高!”等等,每个案例都能让读者在开怀一笑的同时,参照自身,欣然体悟...
最被打动的,是作者关于10000小时理论的阐述,让我明白,精彩的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年累月的积累和练习,才能炼就好口才!
《一句顶一句》读后感(六):春涛哥的书就像他本人一样——实在!
有缘成为这本书最初的读者,结缘于和春涛哥在一次朋友清谈的场合上。因为知道他从事培训工作已经十好几年了,就问他主要做哪些培训?他一听这问题便两眼放光,兴致勃勃的谈起自己一直在做的关于商务演讲与演示的课程。我听了他的介绍,便问他:关于商务演讲与演示的内容,除了某些行业与某些场合,有没有可能也适合于一般职场人的需求呢?他想了想后,回答我说:“对于普通职场人,即使不是那种特别正式的表达场合,也需要学习有效的表达技巧,掌握一般性的规律,这才能让信息通过自己,有效的流动起来。”
我听到有“一般性的规律”这样的表述,便感到有意思,因为这太像我们之前做的“创意职场”系列图书的立意了。我们要挖掘对职场大多数人都适用的技能和方法,但绝不止步于讲技能和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告诉大家一般性的规律,传达思路和概念,这样才能跳出思维的陷阱,走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
接下来,便是考察春涛哥是否符合我们“创意职场”所需要的特有的幽默了。于是,不久我便知道了“段钢的故事”,“新入职海龟的故事”,“MBA同学竞聘的故事”,“人力资源专员做培训的故事”等一系列让我会心一笑或被小小刺痛而后仍忍不住捧腹大笑的故事。让我回忆起,那些如果自己表达更到位就可能有更好结果的时刻,那些如果换种表达方式就更能传达自己想法的场合。到这个时候,我知道,春涛哥这本书,真的值得出版。
就像春涛哥在书中说的那样,“10000小时,没有商量”,当我们掌握了表达的一般规律,了解了洞察人心的三原则,能有意识的设计自己的讲话结构之后,仍旧需要有大量的练习去真的实现自己学习到的一切。而无论是“磨嘴皮子”,还是提升同理心,都需要在真实的岁月里,确确实实的修炼。
最后,我想说,春涛哥可能没有老罗那样的风趣幽默犀利,但他很温暖。他想透过他的文字,去温暖每一颗在职场中时不时受点小伤的心灵。
《一句顶一句》读后感(七):专心的做一次
非常快速的翻阅了《一句顶一句》 这本讲“讲话的艺术”的书,这种类型的书确实很多,国内、国外大量出版,从各个角度去研究、分析如何讲话。这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去讲。
第一个方面是讲如何抓住听众。正所谓想起所想、言其所言,要笼络自己人,争取中间人,同时把对反对分子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个方面是讲要提前准备。我们可能很羡慕那些擅长即席演讲的人,这个确实要靠训练。其实,大多数演讲交流都是可以提前打草稿的。关于这个草稿的内容,“结构为王、内容为要”,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第三个方面是讲表达的技巧。想得好不代表讲得好,事前的演练什么的都需要。肢体、声调、形态等都会影响到一场演讲的成败,甚至有时候还会莫名的出现一些突发状况……
第四个方面是讲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模仿、训练、实践、反思不断的总结并形成自己的演讲风格,因为没有一个演讲大师可以成为你,你只有成为你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针对如上四个方面,作者还写了很多的原则、方法、技巧和经验教训之类的,值得借鉴。但不得不说的是——不是我埋汰作者或者看不起他,只是觉得有必要讲出实情,这些原则、方法和技巧之类的,很多都是其他书里的内容,比如金字塔原理、Toastmasters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等,作者将其纳入了自己的这个框架里进行了引用,再辅以自己或周边人的经验教训,让这些理论至少不那么枯燥。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但然和所以然,这2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记住一些理论要点之类的,充其量也就是图个过瘾,但真正的掌握则需要靠案例,当然最好的是亲身实践,这方面,作者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对着老父亲讲英文报告。
其实,我经常会看着一个主题的书,脑袋里却想着另外一个主题,所以经常看书的时候走神,不知道跑哪里去了。阅读这本书也不例外。
说句实话,阅读这本书,对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把握能力,对自己自身优势的增值能力。一个人成功的选择可能不是很多,如果经常朝三暮四,什么都想着学,那可能只会在山脚下一圈一圈的晃悠,永远抵达不了巅峰。比如,看到很多人在谈论如何做PPT、excel之类的,把一个PPT做的风生水起,把excel玩的眼花缭乱,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要学习它呢?而不是看别人做,觉得很厉害,就自己也要学,而忽视了对自身优势的持续培养和增值。我自己的一个经历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对我一个同学说做PPT很简单,学学就会了。他说:我早就不自己做PPT了。
虽然我们常说技多不压身,但有时候我们用来生存的技能真的不多,更别提能让我们成功的了。而且,作为一个正常人,精力、能力、体力等都有限,也不太可能什么都搞。就像做爱,我见过一夜九次的,但你也不能天天如此吧?那毕竟只是偶尔一下罢了,更何况有时候,你不还得借助一些药丸之类的么?所以,专心的做好一次,比随便的做九次的感觉棒多了,你不觉得吗?
其实,很多道理确实犹如那四个字“老生常谈”,我现在一般将其归入“常识”之类。但有个现象我们不得不警觉,那就是有些常识只有你认真的学习过才发现那是个常识,因为很多常识是隐性的知识,如果不借助外力,你还真发现不了,哪怕你已经掌握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