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是一本由王跃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画》读后感(一):朱怀镜
国画的主人公,从失意的副处长,到搭上皮市长的线开始上升,到财贸处长,副局长。
结识了情人龙兴大酒店的总经理梅玉琴,两个人莫名其妙的相好最后却是真爱;
帮小舅子接工程,最后失意了却也被翻脸。妻子也因知道了情人的事情要离婚;皮市长失势,周围人的冷落。威胁张天奇重新得势,周围人又重新燃起的热情。
情人入狱,好友远去,妻子离开,在官场上跌宕起伏的同时,生活上的知心人却一个个缺失了。
让人思考,到底周围的关系,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外强中干,哪些是细水长流。
《国画》读后感(二):不愧是官场第一小说
没有序言,没有目录,没有章节,洋洋洒洒近500页。
封面号称是十年畅销,始终稳居公务员最喜爱小说榜首。
不过读来非常引人入胜,可能同样是农村的生活背景导致的价值观的趋同,我对作者在书中的许多描写都能引起共鸣。
叙事风格方面,写的许多细节,以及都有深刻体会,像P180关于雪地的脚印,关于出租车漫天要价等,不只有情节的描写,更有心理的描写。
内容方面,经常穿插一些知识,如朱怀镜去找曾俚,曾正在看《顾准文集》,然后引出来一大段关于顾准的文字,比较长知识。
本周只读了一部分,下周继续。
《国画》读后感(三):王跃文《国画》读后小感
《国画》读后感(四):王跃文《国画》读后小感
《国画》读后感(五):纠结的知识分子
这本书在官场文学中的地位总是被抬到很高,以至于,我不得不看看,以免表现出我的疏漏寡闻和没见识,我最早还看过闫真的沧浪之水,其实,我觉得这一类型的书大致都说了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分子的清高和政治社会荡涤的对立,沧浪之水中还提出了“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这么一种心理自慰,但国画中笔者笔下的主人公思想真的很浅薄,他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生存状态,以至于成了真正的行尸走肉,他的思想全都是那三位不入世的朋友传递给他的一种感觉,分量还没有一个女人重。鄙人以为,本书虽作于1998年,但14年过去了,依然像是昨天,王跃文的高明就是抓住了本质,那就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依然被政治控制发声,建国初期知识分子被批的体无完肤,缺少社会地位,所以改革开放让知识分子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但,过犹不及,再加上知识分子本身的最大缺点,自以为是,就很容易被利用,以至于,知识分子不敢有微词,因为地位来之不易,很容易就会被拿下,国画,其实不是写官场,是写一种人生,是挥洒还是点到为止,是浓还是淡,是写实还是意境,是填满还是留白,人生如画...
《国画》读后感(六):且坐亭故事及“国画”命名之瞎想
看完反腐大片《永远在路上》,再来看《国画》,终于有一种时代在前进的感觉,而小说,竟有了一种过时的意味。不知曾风靡一时的这本小说,在这进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看的是这本修改版。对且坐亭的故事饶有兴趣。对“国画”的命名也揣摩一二。
国画,一可以理解为“国家之画像”,二可以理解为小说情节中画家李明溪的画作,三可以理解为与卜老有缘、来去神秘的石涛之佚作。
卜老被李明溪莫名其妙地画入五人游历且坐亭的画中,又由他来讲述那个神仙鬼怪的故事。石涛之佚作忽然神秘失踪,卜老抑郁而终。卜老玄了,“国画”作为第三种意思变得玄之又玄。真是缘不知所起。
且坐亭这个故事隐喻朱怀镜必将发达,可也类似一将功成万骨枯。到小说末尾,写他仕途挫折之后再造新机遇,而他在重返且坐亭的过程中再也找不到入口。
反腐大片《永远在路上》给人民希望。片中也直言,“不敢腐”初见成效,“不能腐”于制度上着力,而让官员“不想腐”却是在摸索探索中。我想虚假的政治教条,如何落实成为个人的真知与信仰才是关键。以前必读必考的“四书”,也是修身养性之书,能够起到较好的价值观培育作用。
:非常喜欢李明溪写给卜老的挽联,“惯看丹青知黑白,永入苍茫无炎凉”。
《国画》读后感(七):惯看丹青知黑白
“惯看丹青知黑白,永入苍茫无炎凉”是书中画家李明溪为裱画匠人老卜写的挽联,一语双关,精彩绝伦。官场不讲黑白,只晓利害。当主角朱怀镜决定利用掌握命运的一本账簿,从仕途的低谷重新爬起来时,存留于心的最后一丝良知也销陨了,自此彻底走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远利益的杀伐与虚伪中。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官场政治和众生百态,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说话。不会说话的邓才刚,纵使心怀天下,文武双全,刚正不阿,只因一次说话不当便永久打入冷宫;其余官场之人,口蜜腹剑,点到为止,永远需要让你去琢磨,符合发展态势和领导要求的就是有能力有水平,不符合的就扛旗子,扣帽子,说你妄加揣测;往往谈笑间,一句话诛人诛心,排除异己于无形;第二重要的就是关系和圈子,进入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导核心利益圈,晋升加爵,飞黄腾达也是顺势而为,但也要严守圈内的办事话说的规则和秘密。可叹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代权臣一个圈,即使自身清白,也会被排除在另一个核心圈外。
官场形态之外,几个笔墨不多的人物和性格,在我看来才是作者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不懂政治,只懂正义的记者曾俚,一心追求艺术不懂人情事故的李明溪,出世的逸人,耳顺之年的卜老,温柔贤惠顾家爱家的朱怀镜的老婆。这些出世之人,生活不算富裕,无权无势,内心的信仰确实坚定而祥和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把酒言欢,踏实而活。对比智商水平极高,但精神水平低下的无理想,无精神,无美感,无耻的行政博弈,他们才展示了人类最终极的人文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
且座亭一聚,被李明溪用丹青记录下来,也是朱怀镜在如履薄冰的官场生活外,感受到真实活着的生命时刻,也是支撑他摸爬滚打低三下四的精神力量。结尾里,这几个他生命里最知心和真实的朋友都渐渐离他而去,也导致了他最后彻底走向权利行政斗争的漩涡。
老卜说“知是易,知非难”,所以给他的儿子取名叫卜知非,把他对人生的感悟传承到下一代。何为知非,在我看来,知非即是知底线。
《国画》读后感(八):终于读完,竟然读完
一字一句读完,茫茫然若有所失。曾俚在现实与理想间的起伏挣扎,同我的一位同学颇为相似,于是对他印象最是深刻,不同的是,曾俚的心中堵满了家国大事,虽有些迂腐气,但也不乏文人的可爱,我那位同学则不然,愤世嫉俗中,总让我觉得不似真文人,这一点反倒和李明溪办画展有些相似了,嘴上好似不喜,行动却很诚实。但李明溪后来是不同的了,他疯了,想到这,突然不明白正常和疯癫的界限是什么了。若说李明溪疯了,确实,他不会处理人事,神经兮兮的以为有人想要害他偷他的画,看起来有些被害妄想症了,但反过来看,他又是正常的,我应该是个通俗意义上的正常人吧,我也不会处理人事,有时候也会迎合,但终究还是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事一起相处,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没踏入社会,但我的这种对世俗事的木讷是改不了得了,有些像是西游伏妖里面的国师提过的随心随性大法,总觉得索性方得自在。说了这些没用的,接着说李明溪的正常,关于人事,我不觉得那是断定他疯癫的理由,至于他的被害妄想症,真的是妄想吗,也不见得吧,汪一洲对他是真真实实的嫉妒与打压,也是真真实实的对他的画觊觎已久,且不谈人物的象征意义,单说李明溪虽然状若癫狂,但他的感觉都是没错的,说的话也都是有现实缘由的,这样看来,他也不过是和芸芸众生一样的、活在现实中的“正常人”啊。
虽然曾俚和李明溪是我如今想来最觉印象深刻的人,但最开始引我读下去的,反而是朱怀镜、香妹、玉琴三者之间的关系。
朱怀镜同玉琴的关系虽然不符合道德理法,但玉琴对朱怀镜的感情着实是真切的,那些患得患失的小女儿姿态,让我觉得感动,甚至觉得心疼。对于香妹,我更多的是欣赏,我欣赏她的温柔贤德,更佩服她的温柔贤德,尤其是最后的最后,在一段感情破裂之后,她没有歇斯底里,而是冷静的思考,明智的放弃,虽放弃,但她一直以来都是珍视她的家庭的,在朱怀镜夜不归宿的开始,我相信她女人的直觉已经让她感受到了什么,但是她选择相信,哪怕是在发现李静的名片时,她在悲泣之后还是选择相信。若我是男子,我愿娶她为妻,无有二心,给她一世安稳。但我是女子,一个贪心不足的小女子,注定不会是个如香妹一般贤德的妻子。
关于朱怀镜,这个主角,我只觉得他的名字起的真是好,怀镜怀镜,心有明镜,他这方明镜,照出来世态百相,把其他人或间接或直白得呈现出来,反倒是他自己,显得那么平凡,可能也正是因为他有些真实的平凡,才显得个性不够鲜明,让人觉得他身上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说一说,又觉得什么都不用说,因为我们同他,都是一样的,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国画》读后感(九):本书无序无目录,一如官场。
遇见这本书之前,我没有遇见过不做序和不做目录的书,何况《国画》有洋洋洒洒50W字。于是看了看作者简介,曾任公务员,现服务于作协。
从下午开始,捧卷而读,到夜里,才算拜读完毕。
掩卷后,心情就像书中的主人公朱怀镜常常感到的寂寥无奈那样,竟一时间不知该做如何评价。
从修辞起承各方面讲,并不如一般的文学小说吸引人,也没有多么离奇夸张的情节,它平淡一如一大杯的水,以至于看到四分之三处,我选择了跳读。
也许是要表达的东西太宏大,文字未尽兴,但却已隐约看到,作者想要讲述的东西。不需太多雕琢,不需要精妙成熟的文段,正如它没有序言和目录,与其贴上“文学”的标签,还不如打上“记录”的烙印。
初看时觉得朱怀镜是主人公,细回想又觉得李明溪才是灵魂意象人物。从一开始的单纯想要做成一件事,到一旦有了希望借助的力量和有所得的动机,一幅画卷就徐徐展开,朱怀镜也好,李明溪也好,皮市长也好,梅玉琴也好,这些代表了不同的意象的角色,都在这画卷中渐渐走到自己的位置。
官场人物,都在这画卷之上,熙熙攘攘而又看似毫无意义,反正不到最后定格,都不知道是否会有怎样的结局,也不知道,停止前行的大段留白,是好是坏。
主人公朱怀镜从一个保守压抑的普通副处长,变成成熟的官场人地委书记。经过了面子、情色、贪念等种种情感动机的驱使,学会装腔作势,隐匿自我。但从情感上看,他始终是压抑。从起初的不得志,到后面的惶惑和空虚。从个人情况看,甚至失去了家庭。这个过程中,得与失的权衡,大概是从《官场现形记》延续至今,都不能有定论的本国特有的留白。
值得注意的一个角色是袁小奇,本书完稿于1998年,修订于2010年,书中提到术士郭小奇,以杂技障眼法攀上笃信生命科学的皮市长,从此顺风亨通乃至黑白两道一手遮天。又有以与高层领导合照以显自己追随者众和凸显权威光环的手段,与去年下半年才被曝光的气功大师王林案之吻合,让人啧啧称奇。而这是巧合,又或是官场名利道,不外如此。
《国画》读后感(十):传统写作的西方化
由画而生,因画而灭。开篇因画引起柳秘书的注意。后李明溪不知所踪,而急转直下,题目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点题。
士农工商,为中心分析此文。
李明溪,曾俚 ,汪一洲 鲁夫,顾准.等主要文人,前两人,都鄙弃世俗 ,清高孤傲,不与世同流合污,李明溪是主观唯心主义,像明代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癫狂率真,眼中只有艺术,而曾俚知道自己无法摆脱世俗,却又一直隐忍着事实,像个唐吉柯德,又被世俗所影响,家庭朋友都是外在压力,曾的刻画,还是较为传统的正义凛然,汪是学者型领导,不免学术行政化,为人市侩,与朱初次见面便开口要钱,市侩可想而知,为人迂腐又刻板,所连带的艺术界,诸多老一辈画家,狭隘心胸,打压后学,引出经济建设中,文化搭台唱戏的外表,人们注重的是商业,文化的内核始终是金钱,如何运作和营销,跟商品一般无二,卜先生的死去,跟古画有关,但画从何而失,真无从得知,又无从推断, 鲁夫,这个狭隘而又鲁莽的刻画,算是对中国文人的另一种形象的着力刻画,金钱至上,也知文字的获利的工作,文字之误遗留后世,此书出版之际,是苏联解体,也就不介意,揭露苏联黑幕了。诉说历史的虚伪,和政治服从。
农业,着力较少,一是作者身份由来的构建,和早期对农村描述,朱内心的港湾,也是作者内心的向往和桃花源,至于四毛此人也算是,农村人不谙实施,又恰逢机遇,小人得志,却又扶不上墙,书中的农,有生态农业,家庭联产承包,果农诈骗,农民似乎始终是冤大头,要是民众真的是被管理者,反而还好些,朴实的乡下始终是作者敬重而又依恋的地方,是此书传统之一。
工人,在早期上访 ,政府中的承包上,下岗工人安置,均是被奴役,被利用对象。此处暂时按下
商,是最该大书特书的,官商官商自古就难分难离,最早例子算是商人吕不韦,凭借财力和投机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现代商人百般巴结官员,无非想获得政府对于经济开发的最新中政策,和税收优惠,如今也各行各业都有保护伞影子,书中连殡仪馆竟然也公有,对死人敲骨吸髓,娱乐行业是最大暴利行业,政府的支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种畸形产业链带动 交通 酒店 餐饮各个行业,可治安 持续发展等问题暴露无疑,文中值得书写的商业且从头到尾出现的只有裴大年,一个无半分才学却迷信的商人,改革开放后出现大批,投机倒把抓住商机的商人,而其公司实力和产品不如何出色。
领导,此处为何不用政治家,因为就级别和手腕而言算不上出色的政治家,如柳长风司马副市长等人,领导艺术还不算大家,皮市长,他在文中算一号角色,他的含蓄他的老成,算一绝,领导人的故作深沉和强迫人跟随他的思维,所谓的涵养和气度大多是故作深沉,皮市长的能力和作风,算不上实干家,充其量是玩弄政治而已,书中领导的爱打麻将玩女人,似乎是领导特有的,没说他爱高尔夫 爱书法 爱收藏,皮市长和陈雁算是直白的,柳长风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对小伍的占有,从柳夫人表情的一阴,小伍转户口的亲密 小伍的堕胎。都暗示了,一大批官员可能都如柳长风一样,双面人人前人后判若两人,人一但成为官僚后,总会故弄玄虚,给人神秘感好诈唬了。
官场的一些常例,迎来送往,年终奖 红包 古玩字画 拜码头 饭局 拉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