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说》是一本由王石 / 时代纪录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石说》读后感(一):一开始只是好奇,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始真的只是好奇,或者是不理解为什么王石会去登山(一项危险的事情),只是单纯的想知道一下是什么动力使他前行。
可是当我看到第四页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收获,不是我有了答案了,而是突然明白在我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书上有句话是这样的:给自己留了后路相当于是劝自己不要全力以赴。很多时候我就是没有这样的觉悟,在事后总觉的自己没有尽最大的力,而且旁边的人总是会说“你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很多时候就会因为这样留下遗憾的。书中还有很多让我豁然开朗的地方,因为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很多理念和观点都很赞同,而且王石先生将这些付诸于行动并一直坚持着。
这本只有200页的书涵盖了很多东西,或者该说王石的生命里包含了很多东西。有运动、环保、慈善、生活态度、人生哲学、对于生命的思考、自我的完善。。。我看了一遍只记得这么些,而且感悟的也不深。我还会重新再看几遍,我觉得有收获,而且不是单指某一方面,单单某一点。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在王石那里找到了共鸣;但他却是在不同的高度,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引导。 我觉得像是没有被污染的水在听蒸馏水讲述自己的生活态度与观点。
无论来自哪个领域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觉得在王石讲述自己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挺适合像我这样20来岁的人去看,然后去思考的,努力在自己的生命里去实践。
《王石说》读后感(二):诚实,是做人之本,就象万科房屋的基石
英雄真的不能问出处,在今天的媒体把当年王石发迹的秘密一一挖掘出来后,我想大多数理智的人,会摇头叹息,又一个经典的、阳光的、励志的成功人士,他的第一桶金也不过是如此而已,其“挣法”的含金量也不过如此,根本没什么智慧与机遇可言,不过是又一场似曾相识的官商奇迹而已,别谈什么干干净净的,真真确确,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而接下来,他领导的万科的强势崛起,也无法不让人充满想象------
不能说王石会“装”,倒觉得其悟性极高,而且会演,够得上影帝。也没觉得他有什么真性情,其所说所做仿佛都在戏中。倒觉得任大炮是真性情,指点你的迷津,拆解你的幻想,给你一个实实在在的建议:去买房,而不是去登山什么的!
真没醋意,也无意贬损别人,只是在曾经也是我的偶像的人渐露如此真身后,会有一种失落。但也会自嘲:即使你是谁谁谁的女婿或什么,也未必会辉煌出一个“百科”、“千科”,人家还是有头脑、有本领能耐的,别酸酸的。还会自嘲:努力吧,快成为谁谁谁的女婿,这是上位成功的捷径!而且一旦成功,没准儿那时身上还会生成并流淌着另一位影帝所说的“道德的血”!
只是,当做人成功已经到了出书教导影响别人的时候,请别隐瞒巨人的肩膀,请别装出白手起家又不经意就成功的样子,请别用登珠峰的高度表演掩盖心胸的广度秘密。诚实,是做人之本,就象是万科房屋的基石!诚实,更应该是地产之“王”的基“石”!这样你才能露出发自心底的微笑,而不是职业的笑容!
《王石说》读后感(三):我相信王石说的
这本书王石主要谈影响他人生的一些事情和观点。很多朋友都觉得王石在装,是说给别人听的,但我相信王石说的。
这些观点,王石用自己人生中的具体经历做总结;同时,他的观点其实也是很多成功的人同样持有的观点。书籍的作用就是找到对自己有益的部分,愉悦于己,就足够了。
这本书中,我喜欢王石的这些观点:
1、成功在于坚持。这点王石以登珠峰说明。其实还有很多事实也能说明王石确实坚持这个理念:万科专注于住宅、王石登山时严格的行进节奏和精力保存,这些都是万科和王石成功的基石。简单的事情始终如一的做,就不简单,就会展现坚持的力量。
2、学习能力是最大的财富。这点王石用大学时选修英语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对他人生的影响等经历说明。陶渊明也说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而所长或所亏的影响,随每个人的际遇不同而不同,但一定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不喜欢的工作也应该认真的做,从中获得提升。
4、写作需要大量的思考与阅读,是自我学习的机会。
《王石说》读后感(四):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攀越心中的那座山
王石是一个自己非常钦佩的人,非常喜欢看他的书。
书中说到,“成功会让你产生自以为是的错觉,”的确是这样的,很多人成功的时候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实际上也许只是他运气好而已,自己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一直以来自己都不喜欢所从事的工作,刚出身社会时心态很浮躁,没有认真去做,而王石就不一样,虽然他也不喜欢当司机,当工人,但是他都认真去做了,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
王石很喜欢登山,登山给他带来很多感悟,自己旅行过后也会有很多感悟,这些感悟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在第一次登山时,特别担心出意外,而自己在骑行川藏线之前,也有过这种担心,当时还写了一封遗书放在表哥家里,如果回不来了就让表哥把遗书交给父母,那是自己第一次面对死亡,正如书中所说,“那时候就开始考虑人生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敢于面对过去不敢面对的东西了,并不是说怕死,而是更珍惜,我怎么样来好好安排我的存在。”
书中还说到了王石关于公益和慈善的一些思考和想法,自己也很想在这方面做一点点小事,可以现在能力还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石说》读后感(五):一个人的精彩
自助游的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为什么要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
登山似乎一直存在于勇于挑战自己的小圈子里,外人只能观望观望,没有进入的勇气,进入需要大量资本,身体,时间,资金,还有那一脚踏进去的渴望。所以登山在世人眼里总是神秘的,它确实是容易让人仰望的生活状态,人们不停地仰望并没机会付之于行动。
所以当我们看到王石这样一个企业家不顾一切投入登山事业之时,惊叹的同时又忍不住暗想——钱砸出来的吧!作为一个普通人,这种揣测不算高尚,在未曾了解王石,未曾对所有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之前,普通人对于富裕之人进行的一系列所谓的“挑战行为“总是嗤之以鼻的。“那些有钱人无事找事做的!他们哪里会懂得民生疾苦呢?”大抵是这种心态。
我们对登山了解多少呢?我知道很苦,说不出的苦,高原缺氧,负重而行,每踏一步都在挑战极限。这种苦根本不足为外人道也,旁人再怎么看,也不会懂。于是我开始问自己,如果我有这个机会,会不会不顾一切去攀珠穆拉玛峰呢?想了想,答案很明确,我不拿生命开玩笑。那么王石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吗?根据他自己在书里所说的那般,登山不怕死,怕死不登山,登山对王石而言,类似于吃饭跑步这种必须要经历的一种生存形态,这是必须要经历的。仅为这点,我甚感佩服。
王石在书中提到登山10年的两点感受:1、登山让人学会珍惜 2、登山让人体会到什么叫做”浓缩人生“。珍惜这两个字说来简单,却实在是很难做到的事。当你穷游在路上,必须减少开支,必须学会一块钱当两块钱用,把所有的钱用在刀口上,平时爱吃的都触碰不到,所有该精简的都精简,等你回头去看,天啊!真感谢生命,原来平日的生活,是多么得富足且安康。穷游尚且如此,攀登七大峰,从生死线上走下来的王石,又该如何感激平日的生活,有这般感触实在不足为奇,也更加深刻。
因为稀缺,所以感恩。因为明白生命的可贵,所以行走在路上的时候也从不忘记给予善良贫困的人帮助。我想王石在进行他的公益事业时,登山这项运动一定给了他更多的思考,比如捐助西藏的盲童。王石说,看到别人的不幸,没什么可高兴的。我却想说,那些接受了你帮助的孩子们,生活得以自理,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拥有灿烂的笑容,这是用什么都不能换回的快乐。快乐是因为能够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无邪的笑容。
阿拉善SEE组织,这个名字我也是头一次听说,对于环保,国内相关的新闻是少之甚少。可中国又是一个物资消耗极快的国度,导致了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在天朝生活的人们总是不易的,我们在污染中努力生存,也有人为了减少污染在努力着,能做到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只是由此也可知,环保是任重而道远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是总有人去做。那些企业家,公知若挺身而出,能够让更多的环保组织扩大化,对中国的环保事业来说,一定有很大帮助吧!
其实整本书都是王石一个人的各种感悟,关于登山,关于环保,关于健康生活等等。可是整体文章排版显得凌乱,没有时间顺序,前一章后一章也显得没头没脑的。可能是王石自己说话太凌乱了,不好排版?
但从书中你还是能发现王石他有着很坚定的目标,以及必做的信念,他个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极富激情和挑战的,不仅登山,还有划艇,飞滑翔伞,他似乎有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去做一些常人不愿也不敢做的事。
也许从中你也能有所感悟。
《王石说》读后感(六):紫色指甲和咖啡
标题是描述今天的状态 和流水笔记无关
本来这就不是王石本人所写 我希望所了解的是他的价值观他在干什么他在想什么 所幸还是有点收获
至少知道了
六十耳顺的他喜欢个性张扬
因为虚荣心驱动而开始一些坚持
他不喜欢被说老 喜欢每个年纪都要该个年纪的心态
他关注环保不仅仅在房地产 也在社会大环境在个人身体在心理健康
到了他这个年纪才有资格回忆
其他的启迪不多 更多的是把以前片段的想法加深记忆 现在我很难完全认同一个人所有的东西 但我喜欢看别人的生活态度 不服输 顽强 对自己诚实 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大多都是我喜欢的
摘抄如下:
我就问他:“草原上与有狼和兔子,你愿意当什么?”他的回答给我印象很深。她说,我愿意当兔子,我很矫健,很敏感,狼追不上。当然我也会有悲惨的一天。当我老的时候,老兔子也跑不动了。这是一种动态的乐观,不能回避事实,你有充满生机的一面,也有老化腐朽的一天。
“短缺”构成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处在短缺的环境中,才会懂得珍惜。
信息不等于知识。
我们从哪里来,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也无法知道我们往哪里去。
罗布泊原来是一个水鸟之乡,但是现在只是一片荒漠。
“80后”是很有希望的一代人 他们表现自我 坦然面对失败,但是”踏实“和”奉献“这些标签好像和他们的关系不大。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现在是少数人认识到确实需要这样一种态度去做,才会引起更多人去做,最终很可能成为社会的共识。
书读得越多,对之前固有的思想体系就产生越多怀疑。
生命的代价不在于长短 而在于激情。
当你不满足现状的时候,你总可以做些什么。你不甘心现状,你就要努力学习,不管学的东西能不能用上。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自己。
冯仑 玄奘之路 葛剑雄 王邦伟 吴晓波 激荡三十年 大败局 王维工 水的漫舞
不害怕 有什么 不要懒 做点什么事情肯定比起不做要好 如果你无聊了只是因为你脑子里 只有一件事情 尝试把看电影涂指甲油做一个菜装好一个软件看一本书下载一些歌都做完了 你就不会因为中午喝了咖啡而睡不着 更不会想起感动人的电影票和无动于衷的电脑包
《王石说》读后感(七):无限风光在险峰
首先,要感谢蓝狮子将此书寄给远方的我,还很细心的在我收到后不久,编辑亲自给我打电话询问我是否收到了此书,感动常在。接下来谈谈此书,谈谈王石。很早就听说过王石的大名,但是对其人格并不是很了解,在看了由“小撒”办的一起节目之后,对他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对他产生了兴趣。正在此时,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
无限风光在险峰。王石站在了世界的最高峰,更是站在了人生的高峰。他去过的地方,他的经历我无法去实践,因为我没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可是他的人生经验,很是值得去学习。他的一些想问题的方式,一些说话的方式都构成了他人格魅力的要素。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也许永远都不会做。王石说唤起了我内心旅行的冲动,完成未完成的愿望,路就在脚下,目标就在前方。
世界需要你我的呵护。乞力马扎罗的雪,已渐渐融化了,在人类与自然地抗衡中,人类真的赢了吗?在破坏大自然的同时,受伤的却是人类自己。珍惜,珍重。
《王石说》读后感(八):王石:灰色时代里的金色阳光
王石身上有锡伯族的基因,他明显的保留了游牧民族的野性,又兼具军人的坚毅。
目前处于中国企业权力顶层是第一代创业家,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高校教育和商业训练,他们的同志就是细换
但是就是这杨一帮泥腿子、铁匠、司机等这样一群小人物成就了这个商业时代,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是他们企业的永远的财富。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原来的温情式的管理势必要淘汰
优秀企业家要懂得“离场”。
而现在的王石身上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已闪烁着人性与责任的光辉。
《王石说》读后感(九):创业者是企业的灵魂
创业者是企业的灵魂,其言行气质会影响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王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万科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情节的企业。在2011年致股东的年报中,一以贯之的人文气息和理想主义情怀,公司战略中万科特别强调了“小型化和装修房”的方向。这与其说对对股东的汇报,不如说是向同行的呼吁。在地产行业领先企业中,万科的平均户型可能是最小的,也可能最先实现基本装修交房的企业,在这背后有着怎么样的价值判断呢?
在王石的新书《王石说》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登山以来对环境与人类的思考,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万科的小户型战略源自于企业理想而非商业考量。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才能满足更多的家庭的居住要求。相对于客户个人装修,企业装修在采购和质量控制上都要有优势,重要的是企业集中装修产生的垃圾远小于分散装修,更有利于节能环保。从万科公司的战略选择就会明白这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万科的选择是建立在王石和万科人对环境和人类负责的基础之上。
《王石说》读后感(十):他怎么能够做到完全放下手中的活?
已记不清楚王石放手万科具体事务背上装备去登山的确切时间,那个时候就觉得他真的特牛逼,他是怎么能够做到完全放下手中的活?
后来和一位公司案例研究者郑作时先生聊天,他给我讲过一个段子。郑作时在走访希望集团时,刘永行曾对他说“我最自豪的地方是我现在如果离开公司一个月,已经可以做到不会接到一个需要处理公司事务的电话”。
恍然大悟,好的领导者是教会他的团队胜任自己的职务,而领导者自然将走到更高的高度。
这一本王石亲述的关于3年登山、游历之后的生活感悟,没有公司的发展现状,没有管理公司的方法。带给我们的更像一位资深驴友的独家攻略。
这本书与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小清新小文艺游记的不用之处在于:它对困难的轻描淡写,让人看起来就像是某个周末爬了个宝石山一样。而这正是王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