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水族馆》是一本由姜哲煥 / 皮耶·李古樂著作,衛城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壤水族馆》读后感(一):平壤水族馆
2013年2月,春节假期,我在韩国首尔旅游,宾馆一楼大厅里,有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广告,我拿了一张DMZ的,打电话过去,报了一个去DMZ的一日游。
这是一个小团,一位司机,一位导游,一共九位游客,来自北京、四川、香港、新加坡,导游是一位年轻漂亮的韩国女孩,一路上用非常熟练的英语向我们介绍DMZ的历史:1910年,朝鲜半岛被日本占据,1945日本战败之后,南北部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托管,1950年,金日成侵略南部,很快就打到了最南端,这时美国和联合国军开始支援南部,又一直把金日成打回到中朝边境,中国参战支援朝鲜,一直打回到三八线附近,双方签订停火协议。停火之后,在边界线向南向北各两公里区域,是非军事区,也就是DMZ(De-Militarized Zone)了。
导游小姐说到中国参展的时候,我说and I’m really sorry about that, 香港和新加坡的游客都在笑,导游也笑,其实我这句sorry并不算妄言:我爷爷曾经参加过锦州会战,朝鲜战争,在他生活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件光荣的事,在我从小以来的生活经历中,也一直以此为荣。到后来,逐渐了解到金家在朝鲜的作为,逐渐知道朝鲜民众深受的苦难,才知道这场战争并没有教科书上宣传的那么伟大。
我没有资格指责爷爷,他也不应该成为指责的目标,他和那个时代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一样,只是身处时代当中,被卷入了历史洪流,身不由己,也无能为力。然而朝鲜民众所承受的苦难呢,是否有人该对他们说点什么?
关于朝鲜人的现状,有几本书可以参考,一是《我们最幸福》,一是《这就是天堂》,此外就是刚刚读完的这本《平壤水族馆》了。《平壤水族馆》一书作者的爷爷,早年侨居日本,做生意做的有声有色,他的奶奶则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热心支持者,在她的坚持之下,举家相应号召,返回朝鲜“建设祖国”,那一年,作者九岁,本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回朝鲜后没过多久,爷爷就被抓起来,全家其他人则是被送往了集中营。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全家人如何从日本到朝鲜,如何被关进集中营,在集中营过着怎样的日子,以及如何刑满释放,之后又如何设法逃到中国,最后逃到韩国立足。关于集中营中的惨状,我不想更多复述,只说一件事情:在集中营中的十年,为了填饱肚子,作者几乎吃过任何能抓到的动物,老鼠、蚯蚓、蜥蜴……
时至今日,在朝鲜尚有百万计的人口处于饥饿之中,也有不少人仍在集中营中承受着作者笔下描述的生活,然而,朝鲜官方对民众,却仍然在宣传着领袖多么伟大,用奇怪矫情的逻辑解释各种现象。看作者介绍的朝鲜官方讲的政治谎言,觉得似曾相识,和我们在中国曾经听到,甚至正在听到的,暗暗地有着相似之处。提到今天的我们,似乎和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又有着联系:正是因为中国参战,毛家的后代死在朝鲜战场,从而避免了毛家继续在中国的统治,跟全世界的最差生朝鲜相比,我们似乎又多了一点幸运,虽然尚谈不上是自由,但至少可以上网写写博客,出国旅旅游,就算懒得出门,也可以看看Google街景。
到了《平壤水族馆》的最后,作者和朋友一起登上了首尔塔,俯瞰首尔夜景,首尔塔在Google街景中也可以看到,那正是韩国的秋天,首尔塔就立在金黄色的银杏叶映衬当中。
无标题
但是集中营呢?Google的街景车目前自然是没有办法开进去拍摄,而卫星图片也并没有那么清晰,只能隐约看出来里面房子的轮廓,卫星不敢离得太近拍摄,可能是因为害怕伟大领袖的石子吧。
《平壤水族馆》读后感(二):太多人太需要很好的活着
《平壤水族馆》读后感(三):普遍的罪恶
这本书只在网上偷偷地传播着,要想搜寻却又沓无踪迹。这是一本关于我们唇寒齿亡邻国的书,在中国也是讳莫如深。好在我们的旁边有香港,这里还有着与世界通气的窗口。于是过去香港,买回了这本由台湾人翻译的书。
从书名《平壤水族馆:我在北韩古拉格的十年》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自传体纪实类的作品,写的就是作者在朝鲜被劳动改选的悲惨经历。这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话题。说陌生是因为来自于朝鲜的这类题材,很难在世面上看到。虽说不断地耳闻关于书中之事,也看过相关的纪录片。但来自于作者本人的回忆,且是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在现今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发行。说其熟悉,是在于他在书中所描写的一切,对于中国的读者特别是有一定年龄的读者来说,并不新鲜,我们中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这种古拉格起源于苏联,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颇为流行,成为当政者惩治异议者的主要工具。
让人比较同情的是姜哲焕的经历。他的经历相当的复杂,涵盖了很多关于朝鲜的关键词,如日本总联、朝鲜高干、劳改营、少年犯、逃北者等等,我们平时关于朝鲜的那些印象,在他的身上都有影子。他的祖父母是旅居日本的朝鲜侨民,并在那片自由的国土上发家致富,并生下了五个子女。因为祖母的社会主义倾向,他们与朝鲜总联联系紧密。受朝鲜总联的感召,他的祖父母带着五个儿女,从日本回到了朝鲜定居。关于朝鲜总联,纪录片《亲爱的平壤》中有过相当清楚的描写,我也写过评论《余皆身外事,唯亲情难舍》。此书从某种程度上算是那个影片的续集,进一步地揭示这些从日本回来的侨民,在朝鲜的黑暗生活。在影片中,由于拍摄者的关系,我们只能看到影片中老人回到朝鲜的三个儿子,苦涩而沉默地面对着镜头,显得那么的无奈与落泊。而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悲惨境况。在作者被拘的耀德集中营里,很多都是这些来自于日本的归国侨民。
作者先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他在十岁前的幸福生活,那是一段朝鲜其他孩子难以企望的,它也从一个侧面提示了朝鲜高干的奢华生活。他的祖父母回国后都曾担任了朝鲜的重要职务,特别是他的祖父管的又是生活物资,家里的条件自非普通人能比。他们住在平壤的一处高级住宅区,在六十年代家里就能拥有电视冰箱,自然也从来不知饥饿的滋味。不论朝鲜的经济状况如何,普通百姓是否温饱,他们的生活一切如常。从朝鲜建国伊始,一直到现在的饿殍遍野,领导阶层的奢侈总是存在。前不久还有消息传出,金家第二代统治者曾是世界最大的红酒收藏者,世界上所有的名酒他都有。而与此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饥荒却在这个国家蔓延,国外援助的粮食迅速地被他们转化成外汇,在国际上购买他们所需的奢侈品。他们享受着特供,这种特供在前苏及我们这里也并不少见,似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典标识。
姜哲焕的幸福童年在十岁那年戛然而止。由于祖父因叛国罪被捕,除已经分居的二叔三叔及姑姑外,他们全家亦被送至耀德集中营劳动改造,作者与小妹妹一起,成为这个集中营里的小囚犯,开始了他苦难人生,并在这里成长并观察到了恶劣人性。他得到的结论之一,就是人有作恶的无限潜能。而造就集中营这种罪恶的制度,则让人们作恶的潜能得以爆发并泛滥。那里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彻底地打掉人的尊严,让人只成为一个为活着而不惜出卖一切的动物。天下的集中营都一样,无论它披着什么样的外衣,我们在纳粹德国看到过,我们在苏联的古拉格里看到过,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也是遍地密布这样的劳改营。索尔仁尼琴曾对此做过细致而让人震惊的描写,让世界了解到了纳粹之外的这种罪恶,而姜折焕在本书中的描写,也掀开了朝鲜神秘的面纱,让人一窥这个曾被我们称为“至少政治正确”国度里让人发指的恶行。
在日本的朝鲜总联,这么多年来究竟动员了多少人移居朝鲜,尚不清楚,他们最后的命运如何,也一直是个谜,他们一入朝鲜就沓无踪迹。从中国过去的情形可以想像得到,他们长久生活于国外,已经难以习惯于那种封闭国度的生活,他们的资产阶级的习性,自然会让他们在政治运动中吃尽苦头。总联九十年代被日本强制关闭,这些年又重振旗鼓,继续向着朝鲜集中营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营员。这样一个恶名昭彰的组织,竟然还能继续地在日本从事活动,继续诱惑着朝鲜侨民回到黑暗之中,倒是一件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联系到该书作者脱北之后在韩国的遭遇,他在书的前言及后记里的那种愤怒,对于韩国报章记者对于他所述说的朝鲜的情景,抱持着一种不相信并且质疑的态度,认为朝鲜根本不可能有集中营的事,也不会有饿死人的事。想当时的关于苏联古拉格群岛的事,关于苏联恶劣的人权,有多少左派的媒体出来质疑,还有多少左倾的文人去到苏联,为其大唱赞歌。中国的亦如此,直到今天,对于灾荒死亡人的事件,一直讳莫如深,多少人声言此事并不存在。难道左对于很多文人来说,真是一种时髦的标签吗?苏联古拉格及朝鲜劳改营的铁栅栏里,也有他们所锻造的罪恶铁钉。因此,对于作者姜哲焕所表达出的那种激愤,我深深地理解并同情,那种愤怒只有经历过那种苦难的人才会有。
好在姜哲焕逃离了这个罪恶的国度,来到了自由的韩国,由此整个世界向他打开。他逃离的路线与大多数脱北者走的路线差不多,从鸭绿江过境中国,然后再伺机逃到韩国或其他国家。姜是个幸运者,他顺利地将朝鲜留在了身后,当然他也有不幸,他将亲人留在了那个黑暗之中,受他的影响,他的小妹重新进入了耀德劳改营,他的其他亲人也势必会因他受到惩处。然而更多的脱北者则被打死或者抓获,浮尸鸭绿江。逃到中国者,也大多被遣返回国,回国之后的命运可想而知。在脱北者眼里,中国既是希望之地,也是让他们胆寒梦碎之地。由于朝韩边界重兵屯集,要想从那里逃过去困难重重,而沿海都被朝鲜当局封锁,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近大海。因此,从中国逃走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但逃过来的风险也很大,这边政府一边积极防阻,一边将漏网之鱼遣返回朝鲜,而回去的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许多新闻曾经证实,那些被遣返回去的脱北者,被用铁丝穿着锁骨,一队队地被在鸭绿江边枪决。姜哲焕算是幸运者,但他终生会为亲人的安危背上沉重的负担。生活于这样的国度,只要你出生,沉重与罪孽就会与你如影随形。
《平壤水族馆》读后感(四):从身体到思想的专制独裁
对于朝鲜的政治,外界知之甚少,这与朝鲜金氏家族的顽强封锁密不可分。当然,对于外界的万千世界,朝鲜人们难得一窥全貌,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何况长久地生活在谎言中,人的智力和理性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变得扭曲和愚蠢。
愚蠢恰是专制统治最上等的迷醉剂。
如此说来,开启民智,才能走向民主,民主呼唤理性的公民。
《平壤水族馆》读后感(五):偷窥主体思想国的一个小洞
这种猎奇心理,使得所有朝鲜旅行的帖子和描述朝鲜现状和脱北者经历的书都变成了带来偷窥快感的小洞。但对于还有些无厘头的矜持的我来说,对于这些小洞还是要取舍一下,不希望被另一种谎言戏弄,所以有意无意的避开那些太过博眼球的。挑选《平壤水族馆》是因为看了介绍,觉得作者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且至今还留在韩国为北边的同胞努力的人,不大会似某些缺少教育、避居他国缺少责任感的脱北者,只能在西方记者有意无意的“帮助”下弄些内容太过天马行空的回忆录。
事后证明,这本书够得上我的期许。作者没有因为不公正的待遇肆意的谩骂,既有真实感情的流露也有站在一个相对清醒的角度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情节不像某些传闻和书籍那样夸张,但给人一种平实的真切感;作者爷爷曾经身处高位,更能让我们得以了解到归国的朝鲜侨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转变;台版虽然有些用词在我看起来有些别扭,但整体翻译的很舒服,甚至可以说很有情调,原文想必也是比较优美了。总的来说,值得一读。
最后,祝作者好运,祝他尚在主体思想国的家人平安。
《平壤水族馆》读后感(六):让人厌恶的朝鲜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提到过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术语“无知之幕”, 也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形。一个站在“无知之幕”后面的人,既可能是比尔•盖茨,也可能是一个非洲饥民。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杀光富人瓜分他的财产,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就是比尔•盖茨,恐怕你会后悔得一头撞死。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Windows系统卖5000美元一套,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其实是非洲饥民,估计也要捶胸顿足。
作者于九岁时被投入耀德集中营,如作者所说,耀德算是集中营里面的“天堂”,即便这样还是有人不断非正常死亡,1985年,两名训练有素的士兵逃离北韩最大的耀德集中营,之后穿越国境来到丹东。不幸的是,他们最终还是被遣送回国,接着被枪毙,作者在里面纪录了这次行刑的过程:第一枪打穿绑在他眼睛处的绳子,死刑犯瞬间毙命,脑袋瓜往前垂下。第二枪打穿胸膛的绳子,死囚身体再往前倾,第三枪打穿绕腰部的绳子,死尸顺势掉入面前的洞,这就是他的坟墓,多省事的下葬方式。在北韩的所有集中营,犯人都会被送去观看行刑,从开始的恶心哭泣到后来可以自然地从行刑犯尸体跟前寻找可以吃的食物,人天性里的悲悯在集中营里逐渐被摧毁。作者悲哀的说道:人有作恶的无限潜能。我曾相信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但耀德让我发现事实不然。
如果真有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我希望在无知之幕拉开时,没有朝鲜这么个选项。一个漠视人权,视生命如草芥的政权,实在是无法让人不厌恶。
《平壤水族馆》读后感(七):几点感想
3 文明是属于文明人的,讲文明需要讲文明的条件。就像你要求这个社会有道德,你得为这个社会提供讲道德的条件,行业里卖奶的所有人都在加三聚氰胺,你不加就生存不了,就会被自然淘汰,空谈道德是无益的。把人性放置在一个非常恶的环境之下,人性就会异化,那些彬彬有礼的文明面纱会被毫不留情的扯去,这甚至不是不是本人的本意,但本性使然。在集中营里人恶的饥肠辘辘,面对食物第一反应是先抓到手里填饱肚子,而后才会顾及到自己最亲爱的家人。孔融让梨,尊贤敬老那一套根本没有空间,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4 经历过如此残恶环境,仍能对人性充满希望,尽力去维护好内心的那份善,去努力做个好人,非常难得。作者属于这种人。
5 透由此书可以对体制和人性有更深入的思考,这远比一味的捧杀和棒杀好,只有深入到体制内部,熟悉它运作的每一个细节,观察生活在里面每一人的境地,你才可以更合适的评价它。
《平壤水族馆》读后感(八):随便谈谈
豆瓣上常会有一些人卖弄文字来突出别人和他们的差距 ,其实没差距可言,理论上大家都是普通人。只有喜欢装B和不喜欢装B的区别。
在这里随便谈谈吧!我从小就风闻一些有关朝鲜的事情,也目睹了一些。感兴趣的话您看一下,不编不造,都是事实。
我们这边人对那边人不文明的称呼是“高丽棒子”,我个人感觉这个带有蔑视的称呼是在蔑视朝鲜人的物质生活不发达。国人在比自己差的弱势群体面前总会觉得自信满满高高在上。但是别忘了,我爷爷那一辈的人们在过去很多年前和现在朝鲜人相比,在物质生活上没什么区别!祖国的过去,朝鲜的现在。但愿左派人士别骂我,有些事实我们要敢于面对,不是通过禁几句言、禁几本书、禁几个微博就可以掩埋或改变的。
我家乡沿海,有些地方潮水退了之后就会露出片片海滩,那些海滩属于中朝两国的边界地区,2000年前后,和妈妈去海滩捡贝类,会遇到些许朝鲜人。能看见的朝鲜人基本妇女和孩子,很少很少看见男人,除非看见朝鲜士兵。传说朝鲜是男权社会,男人是家里的皇帝,女人是家里的奴仆。这就不奇怪了为何看见的都是女人在劳动。
瘦弱的朝鲜妇女背着孩子,弓着腰,一步一步行走在海滩上拾贝类,后面还会跟随几个稍微大点的孩子帮着妈妈拾贝类。风闻2000年左右,正是大饥荒时期,可能由于营养不良,那些人看起来都是弱不禁风,面色不是黄的厉害就是黑的厉害。我甚至可以数清楚某一个朝鲜男孩的肋骨个数。他们眼神呆滞,面目呆板,偶尔抬头望着我们,眼神中透露丝丝渴望与羡慕,若有所思,然后继续哈腰劳动。他们只在固定地方劳动,不会、也不敢来到我们这边。
在那片中国人和朝鲜人一起劳动的海滩,我可以用几个大白兔奶糖跟朝鲜妇女换两三斤的海产品,也可以用一盒普通香烟换几条大鱼,双方打着手势,很有意思。我们到朝鲜边换东西时,常会有几个朝鲜士兵过来装腔作势般地阻止,无非要索取一些东西,一般来讲,一个打火机就可以搞定几个士兵,拿出几支香烟之后,这些士兵会变得好像和我们是兄弟。
朝鲜士兵的军绿色衣服上有几处补丁,衣领已经洗得发白了,在处处先军的朝鲜,你可以想象下朝鲜老百姓穿什么样的衣服。
就说这么多,有些事情本来想写出来,但是我没有亲眼看见,我只写一些亲眼看见的东西,不编不造,只写事实。
《平壤水族馆》这本书在内地应该归为禁书一类,因为书中处处透露出几十年前祖国的影子。扭曲的人性,扭曲的国家,甚至堪比邪教组织。为了执政的合法性,这些历史内容是不允流传的。但庆幸的是在淘宝上有卖这本书,若是时间倒回几十年,我不知道看了这本书之后会不会被人告发、会不会遭受人身伤害、会不会终结我的生命....
《平壤水族馆》读后感(九):看不见的朝鲜
我有一个朝鲜的朋友,在中国上了很多年学,曾经用最客观的态度问过他一些朝鲜的情况:是否真的那么严格管制,是否拥有相对的宽松的言论环境(文字狱的情况是否存在),是否允许随便上网,电子产品是否是日常消费等等一类的。按照他的回答,“我们也用手机,就是网络不一样;我们随便穿衣服啊,阿迪耐克也是很常见的;上网没那么随便,就是有规定,你们中国不也屏蔽么;我。们。国。家。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相比他在朝鲜的生活,北京可谓是丰富又精彩的,有奖学金,二环里有房,有车,一代爱疯用到五代,摄影器材成套,绝对是富足的留学生。但是在我问到你想不想回去时,他极为认真的跟我说“如果可以考上金日成大学的研究生,是一辈子的荣耀;如果祖国需要我,我下一秒就可以走。”
很多时候我不能想象那些“在鸭绿江边游荡面容枯犒的饥民”“一言不合就入狱”这种情景是如何存在的,因为看不见。
在香港诚品看到这本书立刻就买了下来,这种记录是永远不可能在国内公开出版。阅读并不轻松,我无数次觉得不寒而栗,我们是这样时代的幸存者才能看到这一切。那时候的世界看我们,和现在的我们看朝鲜都是一样的水深火热。
在如此严苛的政策下,“人有作恶的无限潜能”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若不人吃人怎能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什么都是可以的,无可依靠却每日喊着口号的日子是如此绝望。
做为一个幸运的幸存者,姜哲焕靠着日本的亲戚让他在离开耀德后有还不错的生活,穿越边境后遇见了拿钱能办事的中国人,到了韩国后可以有学上,有丰厚的资助,写下这些文字为这个世界所知,而另一方面,再也不得相见的家人由于他的行为重新回到耀德集中营,他则会因为“活下去”这件事而在余生中负重前行。
很多的人,消失在江水中,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更多的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为了生存,继续着吃人的生活。
我的那个朋友,离开了却也要想回去,我是不明白的。现在想,也许如同早期那些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中国的人那样,这就是爱国吧。